非直接杀伤型反舰导弹有搞头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5:53:37
脑洞又开了,欢迎拍砖。
如题,现行的反舰导弹都是直接杀伤型,
无非是在工作方式和威力上有区别。
如果跳出这个框架来考虑的话会怎么样呢?
于是就有了这么个构想:
0、前提
在没有/失去/无法获得预警体系支持的情况下进行反舰作战
1、定位
类似于炮兵用的照明弹,主要用于侦测敌方位置,为后续攻击提供粗略情报。
2、基本特点
空射为主,0.8马赫左右高亚音速,巡航高度1000米上下,大射程,纯光学探测。
3、作用范围
1000米高度能看到范围是个半径大概100公里的圆,加上射程比如说400公里,范围就是一个宽200公里,长400公里的长方形加上个半圆的拱门的形状。
4、工作方式
通过光学探测到的数据和内存数据进行比较。
一旦发现符合条件的目标,发出特定的信号,
由后方高空待机的友军进行捕捉,制定下一步行动方案。

大概就是这样,下面以C803为基础进行改造以及配合飞豹简单说一下流程。
数据当然是不精确的,看个概念就好,
首先战斗部完全不需要,那100多200公斤的重量全部换成燃料。
其次,控制系统尽量精简。只要能保障平飞,
地形匹配呀末端制导雷达什么的也都不要,换成光学探测。
然后,末端超音速机动也不需要,相关设备换成信号发射装置。
总体上尽量保持现行的重量不变,加上燃料的增加和巡航高度的提升,
射程应该会有不小的扩展。已C803 200公里的射程算的话乐观一点可能会翻倍。
接着说飞豹。3机一组,2机带8弹,1机外挂信号接收器。
带弹2机保持距离,向侦测方向盲射,接收机飞1万5高空待命,
2组轮换,重复动作直至发现目标。
发现目标后改为2-4编制,2机组继续侦察,间隙式发射,
保持对目标方向的凝视。4机组换装攻击,超低空挺进解决问题。

很败家,只有看看成本能不能降下来了。
还有就是纯光学,晚上肯定用不了,这就不用吐槽了。脑洞又开了,欢迎拍砖。
如题,现行的反舰导弹都是直接杀伤型,
无非是在工作方式和威力上有区别。
如果跳出这个框架来考虑的话会怎么样呢?
于是就有了这么个构想:
0、前提
在没有/失去/无法获得预警体系支持的情况下进行反舰作战
1、定位
类似于炮兵用的照明弹,主要用于侦测敌方位置,为后续攻击提供粗略情报。
2、基本特点
空射为主,0.8马赫左右高亚音速,巡航高度1000米上下,大射程,纯光学探测。
3、作用范围
1000米高度能看到范围是个半径大概100公里的圆,加上射程比如说400公里,范围就是一个宽200公里,长400公里的长方形加上个半圆的拱门的形状。
4、工作方式
通过光学探测到的数据和内存数据进行比较。
一旦发现符合条件的目标,发出特定的信号,
由后方高空待机的友军进行捕捉,制定下一步行动方案。

大概就是这样,下面以C803为基础进行改造以及配合飞豹简单说一下流程。
数据当然是不精确的,看个概念就好,
首先战斗部完全不需要,那100多200公斤的重量全部换成燃料。
其次,控制系统尽量精简。只要能保障平飞,
地形匹配呀末端制导雷达什么的也都不要,换成光学探测。
然后,末端超音速机动也不需要,相关设备换成信号发射装置。
总体上尽量保持现行的重量不变,加上燃料的增加和巡航高度的提升,
射程应该会有不小的扩展。已C803 200公里的射程算的话乐观一点可能会翻倍。
接着说飞豹。3机一组,2机带8弹,1机外挂信号接收器。
带弹2机保持距离,向侦测方向盲射,接收机飞1万5高空待命,
2组轮换,重复动作直至发现目标。
发现目标后改为2-4编制,2机组继续侦察,间隙式发射,
保持对目标方向的凝视。4机组换装攻击,超低空挺进解决问题。

很败家,只有看看成本能不能降下来了。
还有就是纯光学,晚上肯定用不了,这就不用吐槽了。
这个想法早10年以上还有点机会
炮射侦察弹在越战时就有了,至于有了导弹以后就更不是事了,现在巡飞弹类型的很多了。
一次性侦查专用导弹? 比无人机贵太多, 不合算, 留空时间也短的多.
这不就是无人机吗?
一次性侦查专用导弹? 比无人机贵太多, 不合算, 留空时间也短的多.
嗯,无人机确实是一种选择。
不过和我设定的背景不太吻合,
所以是不是更好觉得还要再看看。

从价格上来说单架无人机铁定比单发导弹贵,
不过能重复使用又是一个大优点。
从性能上来说,比如彩虹4,航程和续航看着都挺牛,但控制半径却只有250公里,超过了就需要卫星通信,就是说还是要体系的支持咯。
另外飞的太慢,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效能都是有疑问的地方。

我本来的设定就是体系被爆,以弱打强,
试着看能不能反杀这么个背景,
无人机到底能发挥多少战斗力还真不好说。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5066424/


http://share.acg.tv/flash.swf?aid=5066424&page=1


http://video.weibo.com/player/1034:609de48c18b08ff11d54b7c53e7b42de/v.swf


DARPA认为,尽管无人机在各任务领域的价值已得到证明,但现役的无人机不能满足未来战争所需。未来的作战环境对抗性更强且更加变幻莫测,美军及盟军将直面更加危险的威胁,例如将在对抗性的电磁频谱环境中打击频繁移动的目标。因此,未来的无人机将使用协同算法帮助彼此。


自主协同能力可以显著提升当前无人机的能力并降低成本,由各型无人机组成的编队可以利用各自无人机的能力,而不用把这些能力集成到一架无人机上。因此,DARPA推出了CODE项目。该项目的目标是发展一套包含协同算法的软件系统。这套系统可以适应带宽限制和通信干扰,减少任务指挥官的认知负担;除此之外,还能够与现有标准相兼容,并通过经济可承受的方式集成到现有平台中。在CODE项目中,一名任务指挥官可以管理无人机执行复杂的个体或群体任务。CODE无人机群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可以相互或向指挥官分享数据、协商任务分配、实现行动和通信同步化;CODE项目模块化、开放式的软件架构允许多架CODE无人机开展导航任务,并根据已经建立的交战规则发现、跟踪、确认和作战;CODE无人机也可以召唤临近友军的CODE无人机以增强作战能力并适应动态的作战环境(例如友军装备的消耗或出现未曾预料的威胁)。

在CODE项目中,DARPA的研究人员主要关注4个领域:

一是,在惯常和反常环境中,针对无人机的子系统、设备和飞行发展自主能力;

二是,发展人机接口,使任务指挥官可以保持态势感知能力,动态地定义任务目标和问题、监控作战进程和同时为数架无人机提供重要的输入;

三是,发展无人机编队等级的自主能力,包括发展和保持通用的作战环境图像,帮助构想协同行动计划,使每一个参战的无人机都能发挥最大效能;

四是,为无人机协同发展开放式架构,帮助指挥官保持态势感知能力,在电磁干扰、通信困难、恶劣天气和其他不利环境中控制无人机。


DARPA为CODE项目划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已经在2016年年初结束,具体工作是系统分析、架构设计和发展关键技术,完成了系统需求定义和初步系统设计。第一阶段的承包商分为两类,一是系统承包商(即雷声公司和洛•马公司),二是技术发展商;第二阶段将从2016年年初截止到2017年年中,具体工作为进一步成熟算法,并完成详细设计和飞行验证;第三阶段将在2018年年底结束,将在三个系列的飞行试验中发展和验证全任务能力。在项目第一阶段,通过模拟方式成功验证了自主协同在战术等级下的应用潜力,并与承包商共同起草了技术转化计划;CODE的两个研究团队(即雷声公司团队和洛•马公司团队)已经选择了大约20个自主行为,这些行为可以极大提升现役无人机执行任务的能力,使它们在在拒止或对抗环境(通信、导航和其他瞄准链路的组成部分受到抑制)中有效作战。

另外,DARPA也在人机接口和开放式架构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进展。CODE项目的“人机接口”(HSI)原型允许单一操作人员使用直观的形式观看、管理和指挥一群无人机。任务指挥官可以知道无人机群的装备和战术态势,看到提前规划的行动方案和替代途径,实时改变无人机的行动。例如,任务指挥官可以通过指挥站的显示屏在编组中圈定特定的几个无人机,任命它们为“小组1”,并在地图上圈定一部分区域,指定“小组1”对该区域进行搜索。CODE软件为圈定的无人机创建子编队,并为“小组1”划分搜索任务。另外为了完成初始任务,CODE软件将为编组中“小组1”之外的无人机重新分配作战任务。这种能力将显著简化大型无人机编队的指挥和控制流程。HIS研究的其他部分聚焦于如何显示全新的计划,包括对其他任务目标的潜在影响,以及是直接执行计划还是等待指挥官的批准(取决于预设的任务规则)。HIS和自主算法的开发基于最新标准的开放式架构——它们是美国陆军和海军的“未来机载能力环境”(FACE)和“无人控制程序”(UCS),以及美国空军使用的“开放式任务系统”(OMS)和“通用任务指挥和控制”(CMCC)。

在CODE项目第二阶段,DARPA计划使用两个研究团队的开放式架构执行自主行为的初始子集,并使用这些架构开展由1或2架真实飞机和若干虚拟飞机编队的飞行试验。如果试验成功,DARPA将选择一家系统集成商开展第三阶段工作,进行由6架真实飞机和若干虚拟飞机编队的飞行试验。实现由一名操作人员指挥无人机编队开展复杂的作战任务的愿景,其中作战任务包括目标搜索、识别以及与主动且无法预测的敌人交战。

如果CODE项目成功,其具备的规模可扩展且性价比高的能力可以极大提升现役航空平台的生存性、灵活性和作战效能,并降低未来作战系统的发展周期和成本,使美军的无人机在拒止和电磁频谱对抗空域中与地面或海面的高机动目标开展动态和远距离的作战。(编辑:廖南杰)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5066424/


http://share.acg.tv/flash.swf?aid=5066424&page=1


http://video.weibo.com/player/1034:609de48c18b08ff11d54b7c53e7b42de/v.swf


DARPA认为,尽管无人机在各任务领域的价值已得到证明,但现役的无人机不能满足未来战争所需。未来的作战环境对抗性更强且更加变幻莫测,美军及盟军将直面更加危险的威胁,例如将在对抗性的电磁频谱环境中打击频繁移动的目标。因此,未来的无人机将使用协同算法帮助彼此。


自主协同能力可以显著提升当前无人机的能力并降低成本,由各型无人机组成的编队可以利用各自无人机的能力,而不用把这些能力集成到一架无人机上。因此,DARPA推出了CODE项目。该项目的目标是发展一套包含协同算法的软件系统。这套系统可以适应带宽限制和通信干扰,减少任务指挥官的认知负担;除此之外,还能够与现有标准相兼容,并通过经济可承受的方式集成到现有平台中。在CODE项目中,一名任务指挥官可以管理无人机执行复杂的个体或群体任务。CODE无人机群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可以相互或向指挥官分享数据、协商任务分配、实现行动和通信同步化;CODE项目模块化、开放式的软件架构允许多架CODE无人机开展导航任务,并根据已经建立的交战规则发现、跟踪、确认和作战;CODE无人机也可以召唤临近友军的CODE无人机以增强作战能力并适应动态的作战环境(例如友军装备的消耗或出现未曾预料的威胁)。

在CODE项目中,DARPA的研究人员主要关注4个领域:

一是,在惯常和反常环境中,针对无人机的子系统、设备和飞行发展自主能力;

二是,发展人机接口,使任务指挥官可以保持态势感知能力,动态地定义任务目标和问题、监控作战进程和同时为数架无人机提供重要的输入;

三是,发展无人机编队等级的自主能力,包括发展和保持通用的作战环境图像,帮助构想协同行动计划,使每一个参战的无人机都能发挥最大效能;

四是,为无人机协同发展开放式架构,帮助指挥官保持态势感知能力,在电磁干扰、通信困难、恶劣天气和其他不利环境中控制无人机。


DARPA为CODE项目划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已经在2016年年初结束,具体工作是系统分析、架构设计和发展关键技术,完成了系统需求定义和初步系统设计。第一阶段的承包商分为两类,一是系统承包商(即雷声公司和洛•马公司),二是技术发展商;第二阶段将从2016年年初截止到2017年年中,具体工作为进一步成熟算法,并完成详细设计和飞行验证;第三阶段将在2018年年底结束,将在三个系列的飞行试验中发展和验证全任务能力。在项目第一阶段,通过模拟方式成功验证了自主协同在战术等级下的应用潜力,并与承包商共同起草了技术转化计划;CODE的两个研究团队(即雷声公司团队和洛•马公司团队)已经选择了大约20个自主行为,这些行为可以极大提升现役无人机执行任务的能力,使它们在在拒止或对抗环境(通信、导航和其他瞄准链路的组成部分受到抑制)中有效作战。

另外,DARPA也在人机接口和开放式架构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进展。CODE项目的“人机接口”(HSI)原型允许单一操作人员使用直观的形式观看、管理和指挥一群无人机。任务指挥官可以知道无人机群的装备和战术态势,看到提前规划的行动方案和替代途径,实时改变无人机的行动。例如,任务指挥官可以通过指挥站的显示屏在编组中圈定特定的几个无人机,任命它们为“小组1”,并在地图上圈定一部分区域,指定“小组1”对该区域进行搜索。CODE软件为圈定的无人机创建子编队,并为“小组1”划分搜索任务。另外为了完成初始任务,CODE软件将为编组中“小组1”之外的无人机重新分配作战任务。这种能力将显著简化大型无人机编队的指挥和控制流程。HIS研究的其他部分聚焦于如何显示全新的计划,包括对其他任务目标的潜在影响,以及是直接执行计划还是等待指挥官的批准(取决于预设的任务规则)。HIS和自主算法的开发基于最新标准的开放式架构——它们是美国陆军和海军的“未来机载能力环境”(FACE)和“无人控制程序”(UCS),以及美国空军使用的“开放式任务系统”(OMS)和“通用任务指挥和控制”(CMCC)。

在CODE项目第二阶段,DARPA计划使用两个研究团队的开放式架构执行自主行为的初始子集,并使用这些架构开展由1或2架真实飞机和若干虚拟飞机编队的飞行试验。如果试验成功,DARPA将选择一家系统集成商开展第三阶段工作,进行由6架真实飞机和若干虚拟飞机编队的飞行试验。实现由一名操作人员指挥无人机编队开展复杂的作战任务的愿景,其中作战任务包括目标搜索、识别以及与主动且无法预测的敌人交战。

如果CODE项目成功,其具备的规模可扩展且性价比高的能力可以极大提升现役航空平台的生存性、灵活性和作战效能,并降低未来作战系统的发展周期和成本,使美军的无人机在拒止和电磁频谱对抗空域中与地面或海面的高机动目标开展动态和远距离的作战。(编辑:廖南杰)

http://www.combat-networks.com/html/3502865729.html

DARPA“拒止环境中协同作战”(CODE)项目

嗯,无人机确实是一种选择。
不过和我设定的背景不太吻合,
所以是不是更好觉得还要再看看。

某型所谓无人机就是拿导弹直接改的
某型所谓无人机就是拿导弹直接改的
谢谢。
所以说我相当于在问
无人机有没有搞头?!
感觉有点蠢啊......
谢谢。
所以说我相当于在问
无人机有没有搞头?!

不要这么说,其实大家脑洞都差不多。侦察弹、干扰弹和无人机的主要区别在于载荷大小和成本,一般来说侦察、干扰载荷都不便宜,舍不得当一次性消耗品。不过随着技术的进步,你设想的这种技术已经完全可以在战斗弹上实现。只要加装卫星数据链,很多导弹仅靠自身的导引头就具备了实时侦察功能,比如战斧BLOCK4之类。还有一些可以通过适当减小战斗部或者压缩射程,加装更专业的侦察载荷。
http://www.combat-networks.com/html/3502865729.html

DARPA“拒止环境中协同作战”(CODE)项目
谢谢,很牛啊。
不知道咆哮者能不能破这个方案。
红豆沙 发表于 2016-7-14 18:07
嗯,无人机确实是一种选择。
不过和我设定的背景不太吻合,
所以是不是更好觉得还要再看看。
侦查炮弹或者侦查导弹超过地球曲率一样联系不上,还是要靠中继飞机或卫星.无人机有很多种,炮兵侦查机不见得比一枚导弹贵.
LRASM本身就在搞。按他说的具备这个能力。而且不需要特殊引导弹。每个弹都可以做领头的。
我倒觉得可以针对四代机弹舱研发反辐射导弹,四代机低空突防的话,可以逼近到四十公里内吧,发射反辐射导弹先摧毁敌舰雷达,削弱乃至瘫痪其防空火力后,后续挂载普通空舰导弹给予硬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