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水扁“废统”要付出的代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6:15:08
<p>陈水扁“废统”要付出的代价 </p><p>--------------------------------------------------------------------------------</p><p><br/>● 王江雨</p><p>  中国向来坚持“不放弃以武力手段”解决两岸统一问题,而《反分裂国家法》更以国家基本法律的形式规定,如果发生“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p><p>  问题是反分裂法划下的红线远看虽然鲜亮夺目,近观却失之模糊。台独的手法千变万化,或大或小,或隐或显,某一个手段既可被解释为“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也可能被解释为无关重要的行为。换言之,在战争与和平之间,台独实际上是有着很大的腾挪空间。这也是为什么从李登辉以来,台独势力能够不时以切香肠的渐进方式,逐步试探“禁区”,扩大战果。</p><p>  这次的“废统”事件(“终统”),可以说是陈水扁在为台独攻城掠地方面取得的又一次重大战术成功。对此北京能否依据《反分裂国家法》作出激烈反应?如果要引用第八条,从各方面来看条件都不成熟,非和平手段的使用在主观和客观上都为时尚早。陈水扁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又一次狠狠出招。</p><p>以旧思维看待大陆决策层  </p><p>  </p><p>  就战术上看,陈水扁获得了相当的成功。他利用泛蓝尤其是马英九所领导的国民党近期步步失当的表现,果断地通过废统挑起新议题,转移岛上的话题焦点,夺回了话语权并且极大地鼓舞了台独的士气。废统决议在派系众多的民进党内部获得一致通过,并且得到与陈水扁颇有心结的李登辉的赞成,就是明证。</p><p>  中国大陆又能怎么反应?台湾中时电子报曾有社论指出,“北京这回对台湾,是轻不得也重不得,不论怎么出手,陈水扁都是赢家”。其立论依据是,如果北京有大的反应动作,就会扩大两岸的对立和伤害台湾人民的感情,这正中陈水扁的下怀。如果北京不做反应或者低调以对,那么就说明废统并没有使两岸情势变得更糟。</p><p>  现在看来,无论是台湾政府还是台湾社会,都还是以李登辉时代的旧思维来看待中国大陆的决策层,认为后者所拥有的手段无非是两种:一是破口大骂加上空炮声隆隆,二是忍气吞声。这是李登辉主政时候的经验,也是陈水扁刚当选时的基本情形。1996年台海危机时中国大陆举行的军演,由于雷声大雨点小,被李登辉以“空包弹”轻轻带过,可以说起到了相反的效果。而1999年李登辉提出“两国论”时候,北京的反应无非是抬高批判声调,却终归没有拿出什么有利的制约措施。陈水扁这次仿效李登辉,也是认为北京不过会像前几次一样反应,而无论北京做什么,都只会为台独加分。</p><p>  以这种静态的眼光来看待经历过几次台海风波后已经日渐成熟的北京当局,无论如何说不上是台湾之福。</p><p>  就台海局势在近10年的历史来看,从“两国论”到“一边一国”到“废统”,始终是台湾政府在挑衅和出招,而中国大陆多属被动应对。北京以前颇有进退失据之处,但就算久病成医,也正在渐渐摸索出应付“渐独”的方略。事实上,这次废统“危机”如果管控适当,可能会成为陈水扁所能玩的最后的游戏。而根据对中美台三方的互动的观察,在这次陈水扁主动引发的事件中,台湾并没有赢得期待的国际同情和影响,进退失据的是美国,而中国可能由此而取得战略先手。</p><p>  陈水扁“终止”了仅具象征意义的国统会和国统纲领,成就了个人台独精神领袖的地位,他所能获得的,恐怕就是仅此而已;而他所制造的后果,是台湾在两岸博弈中的日渐被动的局面,以及台湾在未来面临“重大事件”时在国际社会中孤立的状况。</p><p>  </p><p>北京划明“法理台独”红线  </p><p>  </p><p>  首先,对废统行为的意图和影响,北京并没有误判,而是由胡锦涛以国家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的身份将其定性为“在台独道路上迈出危险的一步”。国台办清晰地划下了“宪改”进行“法理台独”的红线,而贾庆林在政协会议的发言中也称“终统”视为通过宪改进行法理台独铺平了道路。换言之,北京并没有试图装糊涂,而是借此明确了“法理台独”的红线。</p><p>  其次,台北废统后,北京所进行的外交活动,既在国际社会将台湾成功定义为“麻烦制造者”,又暗露杀机。中国领导人和外交官密切地与几个重要国家的元首和各国大使沟通表明中国的立场,并且将事件捅到联合国,并强调其中的危险性,一来是希望国际社会能一起维护台海的和平稳定,共同向陈水扁及台独势力施压,劝阻他们别错估形势。事实上,“终统”作出之后,欧盟与俄国即表示不赞成,反映出陈水扁的作为只是使台湾政府在国际上更孤立。</p><p>  民进党政府认为这是北京在国际上四处告状的结果,这实在是无视现实国际关系的一厢情愿。须知中国并不需要其他国家参与台海事端,而只是需要在最后不得不武力解决时各国保持“理解”和中立。北京以强者身份知会各国,其精神是一旦发生战端则“莫谓言之不预也”,而并非四处乞求别国调停。民进党政府看不到或者不愿意看到这其中的区别,不免自欺欺人。</p><p>  再次,美国在台海问题上的信誉与战略地位在这次事件中也被削弱。这不仅是因为美国在处理问题时首鼠两端,失去了中国的信任,而且也是中美双方力量消长的反映。</p><p>  中国曾经邀请美国共同管理台湾危机,这次陈水扁的废统实际上是测试中美双方在这方面的诚意和能力的第一次机会。美国对陈水扁的态度,从前期的放狠话公开批评,到后期暧昧地转变立场肯定“终统”未改变现状,在中国强硬表态之后,又以近乎羞辱的方式点名要陈水扁公开确认尚未“废统”。</p><p>  </p><p>美国处于不利的战略地位  </p><p>  </p><p>  美国企图左右逢源,对两岸“居中制衡”,但受制于其在陆台双方都具有的巨大利益,实际上会陷入两难境地。而陈水扁频频铤而走险,是希望挟持美国在台湾的战略利益,将美国拉下水。</p><p>  台湾问题终归是中美之间的问题。随着中国实力的迅速壮大,在台海中美对峙的局面中,美国如果死挺台独,则它的战略地位并非十分有利。如美国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的教父基辛格在其1950年代的名著《核武器与对外政策》所指出的,在核武器时代由于大规模报复的可能性,在对峙的两强之间,国家的决心和意志力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一方必须冒着全面卷入的危险才能制止另一方的行为,则前者将处于不利的战略地位。</p><p>  在台湾问题上,中国已经表示不惜一切代价防止台湾独立,将自己的国家意志公示于世,而美国如果要保护台独,也必须全面卷入形成中美对抗局面,这对有着全球利益、战线长远的美国,实在是承担不起的。</p><p>  ·作者是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任教的中国学者</p><p>陈水扁“废统”要付出的代价 </p><p>--------------------------------------------------------------------------------</p><p><br/>● 王江雨</p><p>  中国向来坚持“不放弃以武力手段”解决两岸统一问题,而《反分裂国家法》更以国家基本法律的形式规定,如果发生“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p><p>  问题是反分裂法划下的红线远看虽然鲜亮夺目,近观却失之模糊。台独的手法千变万化,或大或小,或隐或显,某一个手段既可被解释为“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也可能被解释为无关重要的行为。换言之,在战争与和平之间,台独实际上是有着很大的腾挪空间。这也是为什么从李登辉以来,台独势力能够不时以切香肠的渐进方式,逐步试探“禁区”,扩大战果。</p><p>  这次的“废统”事件(“终统”),可以说是陈水扁在为台独攻城掠地方面取得的又一次重大战术成功。对此北京能否依据《反分裂国家法》作出激烈反应?如果要引用第八条,从各方面来看条件都不成熟,非和平手段的使用在主观和客观上都为时尚早。陈水扁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又一次狠狠出招。</p><p>以旧思维看待大陆决策层  </p><p>  </p><p>  就战术上看,陈水扁获得了相当的成功。他利用泛蓝尤其是马英九所领导的国民党近期步步失当的表现,果断地通过废统挑起新议题,转移岛上的话题焦点,夺回了话语权并且极大地鼓舞了台独的士气。废统决议在派系众多的民进党内部获得一致通过,并且得到与陈水扁颇有心结的李登辉的赞成,就是明证。</p><p>  中国大陆又能怎么反应?台湾中时电子报曾有社论指出,“北京这回对台湾,是轻不得也重不得,不论怎么出手,陈水扁都是赢家”。其立论依据是,如果北京有大的反应动作,就会扩大两岸的对立和伤害台湾人民的感情,这正中陈水扁的下怀。如果北京不做反应或者低调以对,那么就说明废统并没有使两岸情势变得更糟。</p><p>  现在看来,无论是台湾政府还是台湾社会,都还是以李登辉时代的旧思维来看待中国大陆的决策层,认为后者所拥有的手段无非是两种:一是破口大骂加上空炮声隆隆,二是忍气吞声。这是李登辉主政时候的经验,也是陈水扁刚当选时的基本情形。1996年台海危机时中国大陆举行的军演,由于雷声大雨点小,被李登辉以“空包弹”轻轻带过,可以说起到了相反的效果。而1999年李登辉提出“两国论”时候,北京的反应无非是抬高批判声调,却终归没有拿出什么有利的制约措施。陈水扁这次仿效李登辉,也是认为北京不过会像前几次一样反应,而无论北京做什么,都只会为台独加分。</p><p>  以这种静态的眼光来看待经历过几次台海风波后已经日渐成熟的北京当局,无论如何说不上是台湾之福。</p><p>  就台海局势在近10年的历史来看,从“两国论”到“一边一国”到“废统”,始终是台湾政府在挑衅和出招,而中国大陆多属被动应对。北京以前颇有进退失据之处,但就算久病成医,也正在渐渐摸索出应付“渐独”的方略。事实上,这次废统“危机”如果管控适当,可能会成为陈水扁所能玩的最后的游戏。而根据对中美台三方的互动的观察,在这次陈水扁主动引发的事件中,台湾并没有赢得期待的国际同情和影响,进退失据的是美国,而中国可能由此而取得战略先手。</p><p>  陈水扁“终止”了仅具象征意义的国统会和国统纲领,成就了个人台独精神领袖的地位,他所能获得的,恐怕就是仅此而已;而他所制造的后果,是台湾在两岸博弈中的日渐被动的局面,以及台湾在未来面临“重大事件”时在国际社会中孤立的状况。</p><p>  </p><p>北京划明“法理台独”红线  </p><p>  </p><p>  首先,对废统行为的意图和影响,北京并没有误判,而是由胡锦涛以国家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的身份将其定性为“在台独道路上迈出危险的一步”。国台办清晰地划下了“宪改”进行“法理台独”的红线,而贾庆林在政协会议的发言中也称“终统”视为通过宪改进行法理台独铺平了道路。换言之,北京并没有试图装糊涂,而是借此明确了“法理台独”的红线。</p><p>  其次,台北废统后,北京所进行的外交活动,既在国际社会将台湾成功定义为“麻烦制造者”,又暗露杀机。中国领导人和外交官密切地与几个重要国家的元首和各国大使沟通表明中国的立场,并且将事件捅到联合国,并强调其中的危险性,一来是希望国际社会能一起维护台海的和平稳定,共同向陈水扁及台独势力施压,劝阻他们别错估形势。事实上,“终统”作出之后,欧盟与俄国即表示不赞成,反映出陈水扁的作为只是使台湾政府在国际上更孤立。</p><p>  民进党政府认为这是北京在国际上四处告状的结果,这实在是无视现实国际关系的一厢情愿。须知中国并不需要其他国家参与台海事端,而只是需要在最后不得不武力解决时各国保持“理解”和中立。北京以强者身份知会各国,其精神是一旦发生战端则“莫谓言之不预也”,而并非四处乞求别国调停。民进党政府看不到或者不愿意看到这其中的区别,不免自欺欺人。</p><p>  再次,美国在台海问题上的信誉与战略地位在这次事件中也被削弱。这不仅是因为美国在处理问题时首鼠两端,失去了中国的信任,而且也是中美双方力量消长的反映。</p><p>  中国曾经邀请美国共同管理台湾危机,这次陈水扁的废统实际上是测试中美双方在这方面的诚意和能力的第一次机会。美国对陈水扁的态度,从前期的放狠话公开批评,到后期暧昧地转变立场肯定“终统”未改变现状,在中国强硬表态之后,又以近乎羞辱的方式点名要陈水扁公开确认尚未“废统”。</p><p>  </p><p>美国处于不利的战略地位  </p><p>  </p><p>  美国企图左右逢源,对两岸“居中制衡”,但受制于其在陆台双方都具有的巨大利益,实际上会陷入两难境地。而陈水扁频频铤而走险,是希望挟持美国在台湾的战略利益,将美国拉下水。</p><p>  台湾问题终归是中美之间的问题。随着中国实力的迅速壮大,在台海中美对峙的局面中,美国如果死挺台独,则它的战略地位并非十分有利。如美国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的教父基辛格在其1950年代的名著《核武器与对外政策》所指出的,在核武器时代由于大规模报复的可能性,在对峙的两强之间,国家的决心和意志力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一方必须冒着全面卷入的危险才能制止另一方的行为,则前者将处于不利的战略地位。</p><p>  在台湾问题上,中国已经表示不惜一切代价防止台湾独立,将自己的国家意志公示于世,而美国如果要保护台独,也必须全面卷入形成中美对抗局面,这对有着全球利益、战线长远的美国,实在是承担不起的。</p><p>  ·作者是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任教的中国学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