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穿开档裤、跪着饮宴及日本人的保守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5:51:29
  在中国古代,人们在正式场合下,应采用跪的姿势来坐,臀部放在两脚的脚跟上。如果是两腿分开伸向前坐,叫作箕坐,是个很不礼貌的坐法,两腿盘起来坐也是不合适的。在三国、晋朝及稍晚一些时候这种坐姿仍是在正式场合所必须采用的。在一些比较严肃的古代影视作品中,是可以看到在上流社会正式场合,特别是对其它在座的人尊敬的话,一定要采用跪姿坐。
  这种跪姿坐,是不够舒服的(不信你试试),而且很不科学,青年少经常这样坐,会妨碍腿的发育。但是在古代中国,以跪姿坐确是最符合礼仪态的,妇女更必须如此。在日本,这种坐姿一直延续到了近代。二次大战前日本女子的腿有点弯,除了可能营养不良外,这种坐姿也起了大作用吧。
  
  为什么会这样?这和古代人所穿的裤子形式有关。在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关于裤子的记载,但那时的裤子只有两个裤腿,裆是不缝合在一起,是广义上的开裆裤。穿那样的裤子的目的是为了保暖腿部。在人们只穿裙子或“裳”,在冷天腿部受冻,于是就在腿上套个套筒,这就是早期的裤子。那时的裤字写作袴,这个字的来源似乎可解释为袴是“两股(大腿)各跨别也。”按古人的解释,那时的袴是“胫衣也”,即给小腿穿个衣服,而不管屁股。大概是因屁股肉多比较经冻。
  那时,穷人则可能根本就不穿裤子。《三国志》中明确记载贾逵(曹丕时任豫州刺史,曾大修水利)年轻时因贫穷,连冬天都不穿裤子,夏天就更不用说了。
  
  穿那种开裆的裤子的情况下(更不用说不穿裤子),把两条腿分开伸直的箕坐方式当然极不雅观,盘腿坐也是不合适的。虽然跪着坐是很累的。
  据载,孟子的妻子大概因室内无他人,想轻松一点,就箕坐在那里。孟子突然走进自己的卧室,看见妻子竟箕坐,甚怒,要休妻。还是孟母识大体,说孟子进屋先没打招呼,不能怪妻子以这样的姿势坐,休妻事才罢休。大概对于上流社会的女性,箕坐更是个绝对要不得的坏毛病。其实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
  刘邦曾在正式场合下箕坐而且还骂人,这是极没修养的表现。
  除了坐的姿势外,还有些别的讲究。比如上车时腿不免要抬高翘起来,可能会露宝,所以上车时必须注意周围有没有尊贵的人,特别是尊贵的女性,否则就是严重失礼。王莽就曾到皇太后(王莽的姑母)那里都去告状,说一个叫淳于长的人对着自己的母亲上车,是为“骄佚”罪状之一(见《汉书93》)。
  
  在网上曾看到一些文字说汉朝某皇帝的淫欲甚强,其宫女竟然都穿开档裤。事实上,那时大多数人都穿开档裤,绝非只有这一个皇帝因欲望过强而令宫女穿开档裤。不过,后妃宫女都穿这样的裤子,确给想干什么就有权干什么的皇帝大开方便之门。汉昭帝(一个不算差的皇帝)身体欠安,医生及周围人都认为应禁止性生活。于是令宫女们都穿“穷裤,多其带。”穷裤和现代裤子可能仍不同,否则就不需要“多其带”了。 这在《汉书》上官皇后传中有记载。
  
  在汉朝前后,人们开始穿合裆的裤子了。这很可能首先是在骑马打仗的军人中流行的,穿开裆裤骑马是个很不合适的。在东汉时,由西域又传入了一种轻便的折叠椅,叫作胡床,好象也是先在军队中流行的。胡床在魏、晋时已开始流行,人们将坐在这种可折叠的椅子上叫作“据”,仍只能用于不需要讲求礼貌的非正式场合,或在军营中。
  其实,当人们开始穿合裆的裤子,跪姿坐已经没有合理性了,但是,这样不合理的姿势仍延续了一段时间。在唐代,除了可折叠的胡床外,不能折叠的凳子和椅子也出现了。高脚的椅子和桌子在唐代中原的壁画及敦煌壁画中都出现了。唐代以后,人们再也不以跪姿为坐唯一符合礼仪的姿势了。
  两条腿下垂着坐在椅子上要比跪着,臀部放在两脚跟上舒服的多,人们当然会选择坐椅子而放弃跪姿,这样的进步是很自然的。不过,我们也不必为古人穿开档裤和跪在那儿办公、吃喝宴会、聊天、教书和学习而奇怪。这是历史发展过程所致。在差不同时,别的地区,例如古希腊、古罗马人们只是用块布将身子裹起来,不比我们先进。
  
  大家知道,日本人在稍正式的场合以跪姿坐,一直延续到近代。直到现代,在一些为表现日本传统的场合仍采用这种坐的姿势。其实在唐代,大量的日本学问僧来中国留学,他们一定会看到,椅子在中国已经开始流行了,不会不知道坐在椅子上要比跪在地上更舒服一些,也不会不知道成年人穿裤子以及穿合裆裤是合理的。在那以后,一千多年中间,日本人和中国人也还是有交往的,但是,在日本这种不舒服的坐姿一直保持到近代。
  日本人被很多人誉之为有革新精神,愿意向外国学习其长处,但是,这样不舒服的,且对健康不利的坐姿却被墨守成规地保守了一千多年。事实上,自从日本人在从唐朝人那里学了很多东西后,在明治维新前的一千多年中,大量的规矩就被墨守成规地保持着。真难说日本人是善于学习的。
  在中国古代,人们在正式场合下,应采用跪的姿势来坐,臀部放在两脚的脚跟上。如果是两腿分开伸向前坐,叫作箕坐,是个很不礼貌的坐法,两腿盘起来坐也是不合适的。在三国、晋朝及稍晚一些时候这种坐姿仍是在正式场合所必须采用的。在一些比较严肃的古代影视作品中,是可以看到在上流社会正式场合,特别是对其它在座的人尊敬的话,一定要采用跪姿坐。
  这种跪姿坐,是不够舒服的(不信你试试),而且很不科学,青年少经常这样坐,会妨碍腿的发育。但是在古代中国,以跪姿坐确是最符合礼仪态的,妇女更必须如此。在日本,这种坐姿一直延续到了近代。二次大战前日本女子的腿有点弯,除了可能营养不良外,这种坐姿也起了大作用吧。
  
  为什么会这样?这和古代人所穿的裤子形式有关。在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关于裤子的记载,但那时的裤子只有两个裤腿,裆是不缝合在一起,是广义上的开裆裤。穿那样的裤子的目的是为了保暖腿部。在人们只穿裙子或“裳”,在冷天腿部受冻,于是就在腿上套个套筒,这就是早期的裤子。那时的裤字写作袴,这个字的来源似乎可解释为袴是“两股(大腿)各跨别也。”按古人的解释,那时的袴是“胫衣也”,即给小腿穿个衣服,而不管屁股。大概是因屁股肉多比较经冻。
  那时,穷人则可能根本就不穿裤子。《三国志》中明确记载贾逵(曹丕时任豫州刺史,曾大修水利)年轻时因贫穷,连冬天都不穿裤子,夏天就更不用说了。
  
  穿那种开裆的裤子的情况下(更不用说不穿裤子),把两条腿分开伸直的箕坐方式当然极不雅观,盘腿坐也是不合适的。虽然跪着坐是很累的。
  据载,孟子的妻子大概因室内无他人,想轻松一点,就箕坐在那里。孟子突然走进自己的卧室,看见妻子竟箕坐,甚怒,要休妻。还是孟母识大体,说孟子进屋先没打招呼,不能怪妻子以这样的姿势坐,休妻事才罢休。大概对于上流社会的女性,箕坐更是个绝对要不得的坏毛病。其实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
  刘邦曾在正式场合下箕坐而且还骂人,这是极没修养的表现。
  除了坐的姿势外,还有些别的讲究。比如上车时腿不免要抬高翘起来,可能会露宝,所以上车时必须注意周围有没有尊贵的人,特别是尊贵的女性,否则就是严重失礼。王莽就曾到皇太后(王莽的姑母)那里都去告状,说一个叫淳于长的人对着自己的母亲上车,是为“骄佚”罪状之一(见《汉书93》)。
  
  在网上曾看到一些文字说汉朝某皇帝的淫欲甚强,其宫女竟然都穿开档裤。事实上,那时大多数人都穿开档裤,绝非只有这一个皇帝因欲望过强而令宫女穿开档裤。不过,后妃宫女都穿这样的裤子,确给想干什么就有权干什么的皇帝大开方便之门。汉昭帝(一个不算差的皇帝)身体欠安,医生及周围人都认为应禁止性生活。于是令宫女们都穿“穷裤,多其带。”穷裤和现代裤子可能仍不同,否则就不需要“多其带”了。 这在《汉书》上官皇后传中有记载。
  
  在汉朝前后,人们开始穿合裆的裤子了。这很可能首先是在骑马打仗的军人中流行的,穿开裆裤骑马是个很不合适的。在东汉时,由西域又传入了一种轻便的折叠椅,叫作胡床,好象也是先在军队中流行的。胡床在魏、晋时已开始流行,人们将坐在这种可折叠的椅子上叫作“据”,仍只能用于不需要讲求礼貌的非正式场合,或在军营中。
  其实,当人们开始穿合裆的裤子,跪姿坐已经没有合理性了,但是,这样不合理的姿势仍延续了一段时间。在唐代,除了可折叠的胡床外,不能折叠的凳子和椅子也出现了。高脚的椅子和桌子在唐代中原的壁画及敦煌壁画中都出现了。唐代以后,人们再也不以跪姿为坐唯一符合礼仪的姿势了。
  两条腿下垂着坐在椅子上要比跪着,臀部放在两脚跟上舒服的多,人们当然会选择坐椅子而放弃跪姿,这样的进步是很自然的。不过,我们也不必为古人穿开档裤和跪在那儿办公、吃喝宴会、聊天、教书和学习而奇怪。这是历史发展过程所致。在差不同时,别的地区,例如古希腊、古罗马人们只是用块布将身子裹起来,不比我们先进。
  
  大家知道,日本人在稍正式的场合以跪姿坐,一直延续到近代。直到现代,在一些为表现日本传统的场合仍采用这种坐的姿势。其实在唐代,大量的日本学问僧来中国留学,他们一定会看到,椅子在中国已经开始流行了,不会不知道坐在椅子上要比跪在地上更舒服一些,也不会不知道成年人穿裤子以及穿合裆裤是合理的。在那以后,一千多年中间,日本人和中国人也还是有交往的,但是,在日本这种不舒服的坐姿一直保持到近代。
  日本人被很多人誉之为有革新精神,愿意向外国学习其长处,但是,这样不舒服的,且对健康不利的坐姿却被墨守成规地保守了一千多年。事实上,自从日本人在从唐朝人那里学了很多东西后,在明治维新前的一千多年中,大量的规矩就被墨守成规地保持着。真难说日本人是善于学习的。
那就是不论啥天气,老二都露在空气中??


裤子是腰部以下所穿的主要服饰。现今,人们穿着的裤子由裤腰、裤裆和两个裤脚三部分组成,但中国古人所穿的裤子与现在的裤子概念是大不相同的。古代的裤子种类极为繁多,也有着极为漫长的演变历史。

    从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献来看,中国早期的裤子都为开裆裤。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穿着裤子,它在古代写作“绔”、“袴”。不过那时的裤子可不分男女,而是都只有两只裤腿,无腰无裆(也可说是无腰开裆),穿时只套在胫上(膝盖以下的小腿部分)古人又称之为“胫衣”。因其只有两只裤管,所以,裤的计数与鞋袜相同,都以“双”字来计。穿这种裤子,其目的是为了遮护胫部,尤其是在冬季,可起到保暖的作用。当然,穿着这样的裤子,如果外面不用其他服饰加以遮掩的话,那就有点不文明了。所以,古人在袴的外面,往往着有一条似腰裙的服饰,这就是裳。可见,那时古人用于遮羞的并不是裤子,而是衣裳。秦汉之际,裤子也从胫衣发展到可遮裹大腿的长裤了,但裤裆仍不加以缝缀。因为在裤子之外,还有裳裙,所以,开裆既不会不文明,也便于私溺。因而古书上也将这种裤子叫作“溺袴”。


    传入中原的满裆长裤,则来自北方少数民族。对于这些长年骑在马上的游牧民族来说,穿裳骑马会很不方便。因此,他们很早就开始穿着满裆的长裤了。直到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之后,汉族人才开始穿长裤。但最初仅在部队中流行。到了汉代,这种满裆长裤已为汉族百姓所接受。为与开裆的“袴”区分开来,这种满裆裤多称为“裈”。颜师古在《急就篇》中说:“合裆谓之裈,最亲身者也。”也就是说裈是贴身穿着的。裤子有了蔽羞的合裆之后,应该不需要裳了,但当时贵族阶层还是习惯于在外面再穿上裳,只有士兵及地位低贱的奴仆,为活动便捷,才单独穿裤。

魏晋南北朝是裤子最为盛行的时期。由于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受异域民族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士庶多以着裤为尚。这一时期裤子的特点就是裤脚管特别肥大,人们称之为“大口裤”,类似于七十年代流行的喇叭裤的裤形。与大口裤相配套的则是比较紧身的“褶”,褶与长裤在当时合称“袴褶”,这是当时最为时尚的服装。到了开放的大唐,尤其盛行“胡服”,男女老少皆以穿裤为荣。但这时的裤管已明显收束。

    到了宋代,经过长期演变之后,裤子又回到了其最初开裆的形制,即以“膝裤”的形式出现。但与先秦时期的胫衣多贴身穿着不同,这种开裆膝裤,多加罩于满裆裤之外。

这件烟色牡丹花罗开裆裤出土于福州南宋的黄昇墓中。裤的通长为87厘米,腰宽74厘米,腰高11.7厘米,裆深36厘米,腿宽28厘米,脚宽27厘米,腰带有所破损。它的面料是花罗,以三经绞罗为地组织,花部组织属平纹组织,提花的纹饰为牡丹。牡丹自唐代以来,就拥有“国色天香”的美誉,它是富贵与荣誉的象征,为唐宋吉祥纹样中运用最广的题材之一。

    该裤的裤筒每边各用长方形单幅纵式折合,顶部每边各向内皱折两道,略呈弧状。两裤筒内侧加一三角形小裆,裆以下至裤管缝合,而裆以上至顶部未缝合。上接有腰,于背后正中开腰,两端系带。

    黄昇墓中出土的开裆裤尺寸均大于合裆裤,因而推断当时合裆裤穿在里面,而开裆裤则是套在合裆裤外面的。

http://cathay.ce.cn/person/200709/30/t20070930_13103921.shtml


人民网洛阳4月8日电 4月6日,经过一个多月的考古发掘,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对位于河南洛阳孟津县平乐镇新庄村的唐代墓葬考古发掘工作基本结束。据介绍,这是一座唐代晚期壁画墓葬,独特的穹顶圆形形制在洛阳市发现的同一时期墓葬中比较罕见;从墓葬的规模及现场出土的文物可初步断定,该墓葬的墓主人地位较高,应为唐代晚期贵族墓葬。




裤子是腰部以下所穿的主要服饰。现今,人们穿着的裤子由裤腰、裤裆和两个裤脚三部分组成,但中国古人所穿的裤子与现在的裤子概念是大不相同的。古代的裤子种类极为繁多,也有着极为漫长的演变历史。

    从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献来看,中国早期的裤子都为开裆裤。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穿着裤子,它在古代写作“绔”、“袴”。不过那时的裤子可不分男女,而是都只有两只裤腿,无腰无裆(也可说是无腰开裆),穿时只套在胫上(膝盖以下的小腿部分)古人又称之为“胫衣”。因其只有两只裤管,所以,裤的计数与鞋袜相同,都以“双”字来计。穿这种裤子,其目的是为了遮护胫部,尤其是在冬季,可起到保暖的作用。当然,穿着这样的裤子,如果外面不用其他服饰加以遮掩的话,那就有点不文明了。所以,古人在袴的外面,往往着有一条似腰裙的服饰,这就是裳。可见,那时古人用于遮羞的并不是裤子,而是衣裳。秦汉之际,裤子也从胫衣发展到可遮裹大腿的长裤了,但裤裆仍不加以缝缀。因为在裤子之外,还有裳裙,所以,开裆既不会不文明,也便于私溺。因而古书上也将这种裤子叫作“溺袴”。


    传入中原的满裆长裤,则来自北方少数民族。对于这些长年骑在马上的游牧民族来说,穿裳骑马会很不方便。因此,他们很早就开始穿着满裆的长裤了。直到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之后,汉族人才开始穿长裤。但最初仅在部队中流行。到了汉代,这种满裆长裤已为汉族百姓所接受。为与开裆的“袴”区分开来,这种满裆裤多称为“裈”。颜师古在《急就篇》中说:“合裆谓之裈,最亲身者也。”也就是说裈是贴身穿着的。裤子有了蔽羞的合裆之后,应该不需要裳了,但当时贵族阶层还是习惯于在外面再穿上裳,只有士兵及地位低贱的奴仆,为活动便捷,才单独穿裤。

魏晋南北朝是裤子最为盛行的时期。由于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受异域民族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士庶多以着裤为尚。这一时期裤子的特点就是裤脚管特别肥大,人们称之为“大口裤”,类似于七十年代流行的喇叭裤的裤形。与大口裤相配套的则是比较紧身的“褶”,褶与长裤在当时合称“袴褶”,这是当时最为时尚的服装。到了开放的大唐,尤其盛行“胡服”,男女老少皆以穿裤为荣。但这时的裤管已明显收束。

    到了宋代,经过长期演变之后,裤子又回到了其最初开裆的形制,即以“膝裤”的形式出现。但与先秦时期的胫衣多贴身穿着不同,这种开裆膝裤,多加罩于满裆裤之外。

W020070930379082109907.jpg (29.62 KB, 下载次数: 1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21 11:10 上传


这件烟色牡丹花罗开裆裤出土于福州南宋的黄昇墓中。裤的通长为87厘米,腰宽74厘米,腰高11.7厘米,裆深36厘米,腿宽28厘米,脚宽27厘米,腰带有所破损。它的面料是花罗,以三经绞罗为地组织,花部组织属平纹组织,提花的纹饰为牡丹。牡丹自唐代以来,就拥有“国色天香”的美誉,它是富贵与荣誉的象征,为唐宋吉祥纹样中运用最广的题材之一。

    该裤的裤筒每边各用长方形单幅纵式折合,顶部每边各向内皱折两道,略呈弧状。两裤筒内侧加一三角形小裆,裆以下至裤管缝合,而裆以上至顶部未缝合。上接有腰,于背后正中开腰,两端系带。

    黄昇墓中出土的开裆裤尺寸均大于合裆裤,因而推断当时合裆裤穿在里面,而开裆裤则是套在合裆裤外面的。

http://cathay.ce.cn/person/200709/30/t20070930_13103921.shtml

1fd1f703918fa0ec80e37a60269759ee3d6ddbbc.jpg (88.46 KB, 下载次数: 1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21 11:37 上传


人民网洛阳4月8日电 4月6日,经过一个多月的考古发掘,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对位于河南洛阳孟津县平乐镇新庄村的唐代墓葬考古发掘工作基本结束。据介绍,这是一座唐代晚期壁画墓葬,独特的穹顶圆形形制在洛阳市发现的同一时期墓葬中比较罕见;从墓葬的规模及现场出土的文物可初步断定,该墓葬的墓主人地位较高,应为唐代晚期贵族墓葬。

2012120165527558.jpg (191.74 KB, 下载次数: 1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21 11:37 上传


3f72caf241aa40c0a27466732e4722b3.jpg (41.6 KB, 下载次数: 1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21 11:37 上传



   中国古代裤子小史

裤子是人们下体所穿的主要服饰。原写作\"绔\"、\"袴\"。从出土文物及传世文献来看,早在春秋时期,人们的下体己穿著裤,不过那时的裤子不分男女,都只有两只裤管,其形制和后世的套裤相似,无腰无裆,穿时套在胫上,即膝盖以下的小腿部分,所以这种裤子又被称为\"胫衣\"。

如《说文·系部》所称:\"绔,胫衣也。\"清段玉裁注:\"今所谓套袴也。左右各一,分衣两胫。\"因其只有两只裤管,所以裤的计数与鞋袜相同,都用\"两\"字来计,居延汉简中就有这样的情况。 穿著这种裤子,其目的是为了遮护胫部,尤其在冬天,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至于膝盖以上部分则无遮护。     

《拾遗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曾先后出任秦、魏丞相的张仪和齐相苏秦\"同志好学\",外出时见到什么故典,就马上将它记下,有时身边没有竹木之简,无所题记,就干脆,,以墨书掌及股里\",晚上回到家里,再将它抄写下来。股即大腿,因为手掌及大腿无衣,墨书之后可以洗去,所以被用来代简题记,假若在两股也着有袴,那就不是书在股上而是书在袴上了。

    《韩非子·外储说》中还讲到一个有趣的故事:齐国有个盗贼,为了避免人们的注意,专门披着块狗皮出外行盗、他的儿子不知实情,向他的小伙伴夸耀道:\"吾父之袭独有尾。\"没想到那小伙伴的父亲是一个因犯了罪两被剁去小腿的人,儿子无知,反吹嘘道:\"吾父独冬不失袴。\"有个没留下姓名的人在《韩非子》的这段话下加了一个注:\"刖足者不衣袴,虽终其冬夏,无所损失也。\"可见,被砍断了小腿的刑余之人,即使是在严冬,也不需要穿袴--因为无从依附。

当时穿着这种裤子,如果外面不用其他服饰加以遮掩,那简直是不堪设想的事情了。所以,古人在袴的外面,往往著有一条围裙状的服饰,那就是裳。衣、裳、袴三者并用,就可以将身体全部遮覆。当然到了炎热的夏天, 人们也可以只穿衣裳而不穿裤,因为那时用以遮羞的服饰是裳而不是裤。由于裤都被穿在里面,所以常用质地较次的布制成,富贵之家也有用丝织品为之者,但在社会上被公认为奢靡之服。我们今天称衣著华丽、不学无术的年轻人为\"纨裤子弟\",就由此而来。\"纨裤\",即细绢制成的裤。     

《汉书·叙传》:\"数年,金华之业绝,出与王、许子弟为群,在于绮襦纨袴之间,非其好也。\"唐杜估《通典》:\"然贵子弟荣其观好,至乃襁抱坐受宠位,贝带、脂粉、绮襦,纨袴。\"所以,明代张岱在《夜航船·衣裳》一节中明确地说:\"纨袴,贵家子弟之服。\" 絰衣和衣裳,是中原人民的传统服饰,对于北方民族来说,穿裳骑马很不方便,所以他们的裤子比汉族完善得早。德国东洋美术馆收藏的一件中国青铜带饰,上雕两个力抵人物就穿着合裆长裤。

与此相同的带饰,在陕西长安匈奴墓中也有出土。这是现存文物中年代较早的长裤形象。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之后,汉族人民也开始穿著长裤,不过最初多用于军旅,后来逐渐流传到民间。 从文献记载来看,秦汉之际的裤子,虽然已从胫衣发展到可以遮裹大腿的长裤,但裤裆往往不加缝缀,那是为了便于私溺,因为在裤子之外,还著有裳裙,所以不会显露下体。

后来,在宫廷中出现了一种\"穷袴\",其制上达于股,下覆于腔,在两股之间施以裤裆,裆不缝缀,以带系缚。据说这种裤子出现在西汉宫中。     

据《汉书·上宫皇后传》记:西汉名将霍去病之弟霍光,受汉武帝遗诏,辅助昭帝即位,并将自己的外孙女嫁给昭帝做皇后。为了让皇后\"擅宠有子\",他特以皇帝身体不安为由,提出\"禁内\",虽富人使令皆为穷袴,多其带,后宫莫有进者。\"东汉学者服虔在这段记载下特地注明:\"穷袴,有前后当,不得交通也。\"当时宁可在裆上缚带,而不做成满裆,仍然是为了便溺的方便。所以穷裤又有\"溺袴\"之称,这种裤子不仅用于女子,男子也有穿著者。     

据《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及《汉书·周仁传》记载:\"(周)仁为人阴重不泄,常衣敝补衣、溺袴,......以是得幸。\"因为他经常穿着打了补丁的旧衣服和缚带溺袴,所以深受汉景帝的信赖和宠幸,破例地容许他出入于深宫后闱,置身于粉黛佳丽之间,因为在景帝眼里,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去淫猥和狎昵女性的。溺袴,据颜师古注,就是穷裤。 北方民族的满裆之裤,在汉代已为百姓所采用,为了区别开裆之\"袴\",满裆之裤多称为\"袴\",也有写成\"裈\"的。     

《汝南先贤传》记东汉袁闳死后,\"勿设殡棺,但著裤衫,疏布单衣,幅巾,亲尸于板床之上。这里的\"袴\",就是指满裆的裤子。晋代阮藉是个不遵礼仪的人,他把循规蹈矩的人比作\"群虱之处袴中\",并嘲笑这些\"虱子\"。\"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袴裆,自以为得绳墨也。\"这里明确提到了\"袴裆\"一词,可见袴就是有裆的裤子。正如颜师古注《急就篇》所说:\"合裆谓之袴,最亲身者也。\"所谓\"最亲身者\"就是指贴身穿著。裤裆被缝合之后,也具备了蔽羞的功能,因此,在它的外面,可不必加罩裳裙。但是,由于受传统习惯的拘束,上流社会的人都不愿单独穿著它外出,只有军人及社会地位低卑的奴仆,为图活动的便捷,才肯单独穿袴。我们从战国及两汉时期的人物画中就可以看到这种现象,凡下体穿袴而不加裳裙者,大多是这个阶层的人物。     

除下长过膝的长袴以外,汉代也有短袴,即裤裆缝合的短裤。这种短裤也为平民百姓所著。山东嘉祥洪山汉墓、沂南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上的一位农夫,就穿著这种短裤耕作,除了用这条三角裤遮掩一下私部之外,全身的其他部位全部袒露。从文献记载来看,这种三角短裤,在当时叫\"犊鼻袴\"《史记》中就载有汉代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当年在成都\"自著犊鼻袴,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的史实。

为什么将这种三角短裤称之为\"犊鼻\"呢,后人有三种截然不同的解释。三国的韦昭解释说,因为这种短裤\"以三尺布作,形如犊鼻。\"汉代三尺,约合今70厘米,而汉代布帛的门辐又很窄,以这么一块布帛裁制的裤子,当然是很小的了,根据韦昭的解释,这种短裤上宽下狭,两头有孔,以使承受双股的贯串,与犊鼻之形十分相肖,所以得了这么个名字。不过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解释,如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认为,\"犊鼻\"是人体上的一个穴位,正处于腿上,因为这种短裤穿在身上,其长度恰巧至此,故以得名。与李时珍同时代的郑明选在《秕言》一书中也有这么说:\"膝上之穴为犊鼻穴,言袴之长才至此。\"然而文字学家又有他们的说法,他们认为,最早的三角裤叫\"(衣+突)\",读为\"突\",\"犊鼻\"即\"(衣+突)\"的音转。

清代学者钱大昕在他的《十驾斋养新录》一书中就这么讲道:\"《说文》无’(衣+突)\\’字,当为突,后人又加衣旁耳。\"不管怎么说,犊鼻裤即三角裤总是事实。司马相如身为士人,而且还一度为官,按当时习俗,不至于在众人面前穿著这种短裤,只是他在出游临邛时,爱上了刚刚丧偶的富家之女卓文君,并携其同奔成都,文君之父卓王孙极力反对这门亲事,当他得知女儿私奔的消息后,立即断绝了对文君的经济供给。一代才子司马相如出于生活所迫,只能买下个酒舍,靠卖酒度日,他让文君亲自当炉,作起了掌柜,而自己呢?索性脱去外衣,在大庭广众面前只穿一条三角短裤洗涤酒具,丢尽了老丈人的脸,弄得卓王孙非常尴尬,最后不得不承认这门亲事。

  魏晋以后,袴、裈二字合同,合裆之裈既可称"裈",也可称"袴"。《世说新语·任诞》:"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巾+军)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梁书·诸夷传》:"国人……辫发垂之于背,著长身小袖袍,缦裆袴"这里的袴、裈,指的都是一物,也就是合裆的裤子。 魏背南北朝时期是裤子的盛行时期"因受异域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个时期士庶百姓的下体之服,多以著裤为尚。裤的形制比较宽松,尤其是两只裤管,往往做得十分肥大,因形得名,俗称"大口裤"。几年前,'喇叭裤"在中国风靡一时,很多人都将它看作为"时装新款",殊不知早在千多年前,这种裤子已经在中国出现了。 和大口裤相配用的上衣,一般做得比较紧身,名称叫"褶"。

褶和长裤穿在一起,在当时叫做"袴、褶"。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流行的一种服式。最初多用于军旅,以便于行军、作战。后来人们发现这套服装比中国传统的衣裳要简便、适体得多,所以也纷纷加以采纳,并逐渐成为士庶百姓的常用之服。一般以质地厚实的布帛为之,秋冬所用者,则以兽皮制成。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吴书·吕范传》引《江表传》:"范出,更释(衣+勾),著袴褶,执鞭,自称领都督,策及授传,委以众事。

  "《晋书·杨济传》:"济有才艺,尝从武帝校猎北芒下,与侍中王济俱著布袴、褶,骑马执角弓在辇前。"妇女也有穿袴褶者,如《太平御览》卷695引《西河记》:"西河无蚕桑, 妇女以外国异色锦为袴褶。"由于裤管过于肥大松散,人们多将丝带截为3尺一段,将裤管的膝盖处紧紧系缚,这样,在走路骑马时,就比较便捷了。这种缚带的裤子,在当时被叫做缚袴",史籍中有大量记载。如《太平御览》卷六九五引《宋书》:"元凶邵弑逆,袁淑止之,邵因起,赐淑等袴褶。又就主衣取锦裁三尺为一段,又中裂之,与淑及左右,使以缚袴褶。"《南史·沈庆之传》:"上开门召庆之,庆之戎服履(韦+未)缚袴入。"又《东昏侯纪》:"(东昏侯)戎服急装缚袴,上著绛衫,以为常服,不变寒暑。"穿着这种缚裤的人物形象,在河南邓县南北朝墓出土的画像砖,山西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士的漆画以及河北景县北朝封氏墓出土的陶俑上都有反映,缚裤的形式也交代得非常具体。

唐代男子常用之服,以袍衫为主,袍衫之内就著有裤。妇女虽然喜欢穿裙,但裤子并没有被废弃,尤其在"胡服"盛行之时,皆以穿裤为尚。缚裤之制依然存在,不过多用于军将、仪卫。普通男女的裤子,裤管有明显的收敛,尤其是女裤,与魏晋南北朝流行的大口裤恰相反,通常做得比较紧窄;裤脚部分也明显收束。 裤子最初以胫衣的形式出现,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后来又恢复到胫衣的形式上来,宋代以后流行的膝裤,就是一种胫衣。只是先秦时期的胫衣多贴体穿着,而宋明时期的膝裤,还可加罩在长裤之外。从史书记载来看,两宋时期的男女,不分尊卑,都穿膝裤。《朱子语录》记称,南宋奸臣秦桧在朝为相,虽然得高宗皇帝的重用,但高宗对他也时有防范,秦桧死后,高宗不免松了口气,对臣下说:"联今日始免膝袴中置匕首矣!"由此可见,连皇帝平常也穿膝裤。 明清男女穿膝裤者十分普遍。明代膝裤多制成平口,上达于膝,下及于踝,著时以带系缚于胫。

  《金瓶梅词话》第67回记潘金莲服饰:"上穿黑青回纹锦对衿衫儿","下著纱裙,内衬潞紬裙",裙子里面,则系缚一对"锦红膝裤"。《西游记》第47回也称:"那女儿头上戴一个八宝垂珠的花翠箍,......腿上系两只绡金膝裤儿",说的都是这种膝裤。 清代称膝裤为"套裤",因为它的长度已不限于膝下,也有遮覆住大腿的。所用质料有缎、纱、绸、呢等,也有做成夹裤或在夹裤中蓄以絮棉的,后者多用于冬季。裤管的造型也有多种:清初时上下垂直,呈直筒状;清中叶一变为上宽下窄,裤管底部紧裹于胫,为了穿著方便,多在裤脚部分开衩,著时以带系结。到了晚清时期,又崇尚起一种宽松式的套裤,裤管之大比最初翻倍。

清人李静山《增补都门杂咏》一诗就说得非常形象:"英雄盖世古来稀,那像如今套裤肥?举鼎拔山何足论,居然粗腿有三围。"这个时期的裤管上大多被裁制成尖角状,著时露出臀部及大腿外侧。妇女所穿的套裤,裤管下脚常镶有花边,所用布帛色彩也较鲜艳。 除套裤以外,普通的长裤在明清两代仍然被使用着,既可衬在袍衫长裙之内,也可和襦袄等服配用,被穿著在外。所用质料也有多种,视季节而别。明清小说中有大量描写,如《醒世姻缘传》第33回:"拿了狄员外的一腰洗白夏裤,又叫狄周来伺候先生洗刮换上。"《红楼梦》第63回:"宝玉只穿着大红棉纱小袄子,下面绿缓弹墨袷裤,散着裤脚,......和芳官两个先划拳。"《镜花缘》第59回:"只听嗖的一声,......又有一个女子也飞了进来,身穿紫紬短袄,下穿紫紬棉裤。"由于时代距今不远,这些裤子实物在民间还有大量的遗存。


http://wenku.baidu.com/view/1fe197d776a20029bd642d60.html

   中国古代裤子小史

裤子是人们下体所穿的主要服饰。原写作\"绔\"、\"袴\"。从出土文物及传世文献来看,早在春秋时期,人们的下体己穿著裤,不过那时的裤子不分男女,都只有两只裤管,其形制和后世的套裤相似,无腰无裆,穿时套在胫上,即膝盖以下的小腿部分,所以这种裤子又被称为\"胫衣\"。

如《说文·系部》所称:\"绔,胫衣也。\"清段玉裁注:\"今所谓套袴也。左右各一,分衣两胫。\"因其只有两只裤管,所以裤的计数与鞋袜相同,都用\"两\"字来计,居延汉简中就有这样的情况。 穿著这种裤子,其目的是为了遮护胫部,尤其在冬天,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至于膝盖以上部分则无遮护。     

《拾遗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曾先后出任秦、魏丞相的张仪和齐相苏秦\"同志好学\",外出时见到什么故典,就马上将它记下,有时身边没有竹木之简,无所题记,就干脆,,以墨书掌及股里\",晚上回到家里,再将它抄写下来。股即大腿,因为手掌及大腿无衣,墨书之后可以洗去,所以被用来代简题记,假若在两股也着有袴,那就不是书在股上而是书在袴上了。

    《韩非子·外储说》中还讲到一个有趣的故事:齐国有个盗贼,为了避免人们的注意,专门披着块狗皮出外行盗、他的儿子不知实情,向他的小伙伴夸耀道:\"吾父之袭独有尾。\"没想到那小伙伴的父亲是一个因犯了罪两被剁去小腿的人,儿子无知,反吹嘘道:\"吾父独冬不失袴。\"有个没留下姓名的人在《韩非子》的这段话下加了一个注:\"刖足者不衣袴,虽终其冬夏,无所损失也。\"可见,被砍断了小腿的刑余之人,即使是在严冬,也不需要穿袴--因为无从依附。

当时穿着这种裤子,如果外面不用其他服饰加以遮掩,那简直是不堪设想的事情了。所以,古人在袴的外面,往往著有一条围裙状的服饰,那就是裳。衣、裳、袴三者并用,就可以将身体全部遮覆。当然到了炎热的夏天, 人们也可以只穿衣裳而不穿裤,因为那时用以遮羞的服饰是裳而不是裤。由于裤都被穿在里面,所以常用质地较次的布制成,富贵之家也有用丝织品为之者,但在社会上被公认为奢靡之服。我们今天称衣著华丽、不学无术的年轻人为\"纨裤子弟\",就由此而来。\"纨裤\",即细绢制成的裤。     

《汉书·叙传》:\"数年,金华之业绝,出与王、许子弟为群,在于绮襦纨袴之间,非其好也。\"唐杜估《通典》:\"然贵子弟荣其观好,至乃襁抱坐受宠位,贝带、脂粉、绮襦,纨袴。\"所以,明代张岱在《夜航船·衣裳》一节中明确地说:\"纨袴,贵家子弟之服。\" 絰衣和衣裳,是中原人民的传统服饰,对于北方民族来说,穿裳骑马很不方便,所以他们的裤子比汉族完善得早。德国东洋美术馆收藏的一件中国青铜带饰,上雕两个力抵人物就穿着合裆长裤。

与此相同的带饰,在陕西长安匈奴墓中也有出土。这是现存文物中年代较早的长裤形象。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之后,汉族人民也开始穿著长裤,不过最初多用于军旅,后来逐渐流传到民间。 从文献记载来看,秦汉之际的裤子,虽然已从胫衣发展到可以遮裹大腿的长裤,但裤裆往往不加缝缀,那是为了便于私溺,因为在裤子之外,还著有裳裙,所以不会显露下体。

后来,在宫廷中出现了一种\"穷袴\",其制上达于股,下覆于腔,在两股之间施以裤裆,裆不缝缀,以带系缚。据说这种裤子出现在西汉宫中。     

据《汉书·上宫皇后传》记:西汉名将霍去病之弟霍光,受汉武帝遗诏,辅助昭帝即位,并将自己的外孙女嫁给昭帝做皇后。为了让皇后\"擅宠有子\",他特以皇帝身体不安为由,提出\"禁内\",虽富人使令皆为穷袴,多其带,后宫莫有进者。\"东汉学者服虔在这段记载下特地注明:\"穷袴,有前后当,不得交通也。\"当时宁可在裆上缚带,而不做成满裆,仍然是为了便溺的方便。所以穷裤又有\"溺袴\"之称,这种裤子不仅用于女子,男子也有穿著者。     

据《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及《汉书·周仁传》记载:\"(周)仁为人阴重不泄,常衣敝补衣、溺袴,......以是得幸。\"因为他经常穿着打了补丁的旧衣服和缚带溺袴,所以深受汉景帝的信赖和宠幸,破例地容许他出入于深宫后闱,置身于粉黛佳丽之间,因为在景帝眼里,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去淫猥和狎昵女性的。溺袴,据颜师古注,就是穷裤。 北方民族的满裆之裤,在汉代已为百姓所采用,为了区别开裆之\"袴\",满裆之裤多称为\"袴\",也有写成\"裈\"的。     

《汝南先贤传》记东汉袁闳死后,\"勿设殡棺,但著裤衫,疏布单衣,幅巾,亲尸于板床之上。这里的\"袴\",就是指满裆的裤子。晋代阮藉是个不遵礼仪的人,他把循规蹈矩的人比作\"群虱之处袴中\",并嘲笑这些\"虱子\"。\"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袴裆,自以为得绳墨也。\"这里明确提到了\"袴裆\"一词,可见袴就是有裆的裤子。正如颜师古注《急就篇》所说:\"合裆谓之袴,最亲身者也。\"所谓\"最亲身者\"就是指贴身穿著。裤裆被缝合之后,也具备了蔽羞的功能,因此,在它的外面,可不必加罩裳裙。但是,由于受传统习惯的拘束,上流社会的人都不愿单独穿著它外出,只有军人及社会地位低卑的奴仆,为图活动的便捷,才肯单独穿袴。我们从战国及两汉时期的人物画中就可以看到这种现象,凡下体穿袴而不加裳裙者,大多是这个阶层的人物。     

除下长过膝的长袴以外,汉代也有短袴,即裤裆缝合的短裤。这种短裤也为平民百姓所著。山东嘉祥洪山汉墓、沂南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上的一位农夫,就穿著这种短裤耕作,除了用这条三角裤遮掩一下私部之外,全身的其他部位全部袒露。从文献记载来看,这种三角短裤,在当时叫\"犊鼻袴\"《史记》中就载有汉代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当年在成都\"自著犊鼻袴,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的史实。

为什么将这种三角短裤称之为\"犊鼻\"呢,后人有三种截然不同的解释。三国的韦昭解释说,因为这种短裤\"以三尺布作,形如犊鼻。\"汉代三尺,约合今70厘米,而汉代布帛的门辐又很窄,以这么一块布帛裁制的裤子,当然是很小的了,根据韦昭的解释,这种短裤上宽下狭,两头有孔,以使承受双股的贯串,与犊鼻之形十分相肖,所以得了这么个名字。不过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解释,如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认为,\"犊鼻\"是人体上的一个穴位,正处于腿上,因为这种短裤穿在身上,其长度恰巧至此,故以得名。与李时珍同时代的郑明选在《秕言》一书中也有这么说:\"膝上之穴为犊鼻穴,言袴之长才至此。\"然而文字学家又有他们的说法,他们认为,最早的三角裤叫\"(衣+突)\",读为\"突\",\"犊鼻\"即\"(衣+突)\"的音转。

清代学者钱大昕在他的《十驾斋养新录》一书中就这么讲道:\"《说文》无’(衣+突)\\’字,当为突,后人又加衣旁耳。\"不管怎么说,犊鼻裤即三角裤总是事实。司马相如身为士人,而且还一度为官,按当时习俗,不至于在众人面前穿著这种短裤,只是他在出游临邛时,爱上了刚刚丧偶的富家之女卓文君,并携其同奔成都,文君之父卓王孙极力反对这门亲事,当他得知女儿私奔的消息后,立即断绝了对文君的经济供给。一代才子司马相如出于生活所迫,只能买下个酒舍,靠卖酒度日,他让文君亲自当炉,作起了掌柜,而自己呢?索性脱去外衣,在大庭广众面前只穿一条三角短裤洗涤酒具,丢尽了老丈人的脸,弄得卓王孙非常尴尬,最后不得不承认这门亲事。

  魏晋以后,袴、裈二字合同,合裆之裈既可称"裈",也可称"袴"。《世说新语·任诞》:"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巾+军)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梁书·诸夷传》:"国人……辫发垂之于背,著长身小袖袍,缦裆袴"这里的袴、裈,指的都是一物,也就是合裆的裤子。 魏背南北朝时期是裤子的盛行时期"因受异域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个时期士庶百姓的下体之服,多以著裤为尚。裤的形制比较宽松,尤其是两只裤管,往往做得十分肥大,因形得名,俗称"大口裤"。几年前,'喇叭裤"在中国风靡一时,很多人都将它看作为"时装新款",殊不知早在千多年前,这种裤子已经在中国出现了。 和大口裤相配用的上衣,一般做得比较紧身,名称叫"褶"。

褶和长裤穿在一起,在当时叫做"袴、褶"。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流行的一种服式。最初多用于军旅,以便于行军、作战。后来人们发现这套服装比中国传统的衣裳要简便、适体得多,所以也纷纷加以采纳,并逐渐成为士庶百姓的常用之服。一般以质地厚实的布帛为之,秋冬所用者,则以兽皮制成。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吴书·吕范传》引《江表传》:"范出,更释(衣+勾),著袴褶,执鞭,自称领都督,策及授传,委以众事。

  "《晋书·杨济传》:"济有才艺,尝从武帝校猎北芒下,与侍中王济俱著布袴、褶,骑马执角弓在辇前。"妇女也有穿袴褶者,如《太平御览》卷695引《西河记》:"西河无蚕桑, 妇女以外国异色锦为袴褶。"由于裤管过于肥大松散,人们多将丝带截为3尺一段,将裤管的膝盖处紧紧系缚,这样,在走路骑马时,就比较便捷了。这种缚带的裤子,在当时被叫做缚袴",史籍中有大量记载。如《太平御览》卷六九五引《宋书》:"元凶邵弑逆,袁淑止之,邵因起,赐淑等袴褶。又就主衣取锦裁三尺为一段,又中裂之,与淑及左右,使以缚袴褶。"《南史·沈庆之传》:"上开门召庆之,庆之戎服履(韦+未)缚袴入。"又《东昏侯纪》:"(东昏侯)戎服急装缚袴,上著绛衫,以为常服,不变寒暑。"穿着这种缚裤的人物形象,在河南邓县南北朝墓出土的画像砖,山西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士的漆画以及河北景县北朝封氏墓出土的陶俑上都有反映,缚裤的形式也交代得非常具体。

唐代男子常用之服,以袍衫为主,袍衫之内就著有裤。妇女虽然喜欢穿裙,但裤子并没有被废弃,尤其在"胡服"盛行之时,皆以穿裤为尚。缚裤之制依然存在,不过多用于军将、仪卫。普通男女的裤子,裤管有明显的收敛,尤其是女裤,与魏晋南北朝流行的大口裤恰相反,通常做得比较紧窄;裤脚部分也明显收束。 裤子最初以胫衣的形式出现,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后来又恢复到胫衣的形式上来,宋代以后流行的膝裤,就是一种胫衣。只是先秦时期的胫衣多贴体穿着,而宋明时期的膝裤,还可加罩在长裤之外。从史书记载来看,两宋时期的男女,不分尊卑,都穿膝裤。《朱子语录》记称,南宋奸臣秦桧在朝为相,虽然得高宗皇帝的重用,但高宗对他也时有防范,秦桧死后,高宗不免松了口气,对臣下说:"联今日始免膝袴中置匕首矣!"由此可见,连皇帝平常也穿膝裤。 明清男女穿膝裤者十分普遍。明代膝裤多制成平口,上达于膝,下及于踝,著时以带系缚于胫。

  《金瓶梅词话》第67回记潘金莲服饰:"上穿黑青回纹锦对衿衫儿","下著纱裙,内衬潞紬裙",裙子里面,则系缚一对"锦红膝裤"。《西游记》第47回也称:"那女儿头上戴一个八宝垂珠的花翠箍,......腿上系两只绡金膝裤儿",说的都是这种膝裤。 清代称膝裤为"套裤",因为它的长度已不限于膝下,也有遮覆住大腿的。所用质料有缎、纱、绸、呢等,也有做成夹裤或在夹裤中蓄以絮棉的,后者多用于冬季。裤管的造型也有多种:清初时上下垂直,呈直筒状;清中叶一变为上宽下窄,裤管底部紧裹于胫,为了穿著方便,多在裤脚部分开衩,著时以带系结。到了晚清时期,又崇尚起一种宽松式的套裤,裤管之大比最初翻倍。

清人李静山《增补都门杂咏》一诗就说得非常形象:"英雄盖世古来稀,那像如今套裤肥?举鼎拔山何足论,居然粗腿有三围。"这个时期的裤管上大多被裁制成尖角状,著时露出臀部及大腿外侧。妇女所穿的套裤,裤管下脚常镶有花边,所用布帛色彩也较鲜艳。 除套裤以外,普通的长裤在明清两代仍然被使用着,既可衬在袍衫长裙之内,也可和襦袄等服配用,被穿著在外。所用质料也有多种,视季节而别。明清小说中有大量描写,如《醒世姻缘传》第33回:"拿了狄员外的一腰洗白夏裤,又叫狄周来伺候先生洗刮换上。"《红楼梦》第63回:"宝玉只穿着大红棉纱小袄子,下面绿缓弹墨袷裤,散着裤脚,......和芳官两个先划拳。"《镜花缘》第59回:"只听嗖的一声,......又有一个女子也飞了进来,身穿紫紬短袄,下穿紫紬棉裤。"由于时代距今不远,这些裤子实物在民间还有大量的遗存。


http://wenku.baidu.com/view/1fe197d776a20029bd642d60.html
2016-3-21 11:50 上传

    让那些穿汉服的也穿开裆裤的话,哈哈哈
Щ
??????????÷????????????
_zmic777 发表于 2016-3-21 22:23
让那些穿汉服的也穿开裆裤的话,哈哈哈
如果是在汉朝,男女都是不穿裤子的。也不穿现代意义的开裆裤的。
严格的说,穿和服也是不穿裤子的。

_zmic777 发表于 2016-3-21 22:23
让那些穿汉服的也穿开裆裤的话,哈哈哈


汉朝合裆裤叫裈不知道吗?还有,汉服穿开裆裤,是否现在穿马褂的要留辫子呢?再退一步讲,汉服搞了好几年,已经没有几个人认为汉服的汉代表汉朝了,好比汉语是汉朝的语言吗?汉服的汉指汉人不是指朝代。

唐朝后合裆裤已经非常流行了。
_zmic777 发表于 2016-3-21 22:23
让那些穿汉服的也穿开裆裤的话,哈哈哈


汉朝合裆裤叫裈不知道吗?还有,汉服穿开裆裤,是否现在穿马褂的要留辫子呢?再退一步讲,汉服搞了好几年,已经没有几个人认为汉服的汉代表汉朝了,好比汉语是汉朝的语言吗?汉服的汉指汉人不是指朝代。

唐朝后合裆裤已经非常流行了。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6-3-23 13:48
如果是在汉朝,男女都是不穿裤子的。也不穿现代意义的开裆裤的。
严格的说,穿和服也是不穿裤子的。


在汉朝开裆的裤叫做“裤”,合裆的裤称为“裈”。譬如犊鼻裈可以说是一种短内裤。


裈有长有短,不登大雅之堂,贵族从来不穿在外面,农夫倒是穿在外面。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6-3-23 13:48
如果是在汉朝,男女都是不穿裤子的。也不穿现代意义的开裆裤的。
严格的说,穿和服也是不穿裤子的。


在汉朝开裆的裤叫做“裤”,合裆的裤称为“裈”。譬如犊鼻裈可以说是一种短内裤。


裈有长有短,不登大雅之堂,贵族从来不穿在外面,农夫倒是穿在外面。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6-3-23 13:48
如果是在汉朝,男女都是不穿裤子的。也不穿现代意义的开裆裤的。
严格的说,穿和服也是不穿裤子的。


过去有关裤子的历史,一些官方或半官方的文字都描述为是赵武灵王“引进”的,实际上史书也并没有直接指出这点,而是当代学者根据“胡服骑射“衍生出来的理论。




近日一项新的考古资讯有望对这个问题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的虢仲墓曾出土了两条保存相对完好的麻布裤子和一件残缺的上衣。但后来不知道是何种缘故,这一重大发现被尘封了24年之久,直至近期才被公开。


两条裤子叠套在一起,为苎麻布料缝制,结构上属于合裆裤。这两件裤子实物的出土,意义重大。裤子的主人是虢仲,一位西周晚期在位的虢国国君,在其墓葬发现裤子,说明在当时的贵族阶层已经广泛使用。虢仲去世的年代比赵武灵王早了450-500年,这可以很直接的证实,裤子没有可能是赵武灵王引进中原的。

http://tieba.baidu.com/p/4030713 ... p;cid=0#75487255293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6-3-23 13:48
如果是在汉朝,男女都是不穿裤子的。也不穿现代意义的开裆裤的。
严格的说,穿和服也是不穿裤子的。


过去有关裤子的历史,一些官方或半官方的文字都描述为是赵武灵王“引进”的,实际上史书也并没有直接指出这点,而是当代学者根据“胡服骑射“衍生出来的理论。




近日一项新的考古资讯有望对这个问题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的虢仲墓曾出土了两条保存相对完好的麻布裤子和一件残缺的上衣。但后来不知道是何种缘故,这一重大发现被尘封了24年之久,直至近期才被公开。


两条裤子叠套在一起,为苎麻布料缝制,结构上属于合裆裤。这两件裤子实物的出土,意义重大。裤子的主人是虢仲,一位西周晚期在位的虢国国君,在其墓葬发现裤子,说明在当时的贵族阶层已经广泛使用。虢仲去世的年代比赵武灵王早了450-500年,这可以很直接的证实,裤子没有可能是赵武灵王引进中原的。

http://tieba.baidu.com/p/4030713 ... p;cid=0#75487255293
hanfu123 发表于 2016-3-23 18:28
在汉朝开裆的裤叫做“裤”,合裆的裤称为“裈”。譬如犊鼻裈可以说是一种短内裤。
好像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犊鼻裈就是短裤,更可能是兜档布。
hanfu123 发表于 2016-3-23 18:31
过去有关裤子的历史,一些官方或半官方的文字都描述为是赵武灵王“引进”的,实际上史书也并没有直接指 ...
在一个古坟中发现裤子,怎么能“说明在当时的贵族阶层已经广泛使用”?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6-3-24 07:15
好像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犊鼻裈就是短裤,更可能是兜档布。


兜档布也是裈,但裈不仅仅指兜档布,凡是内衣裤都可以称裈,遮体用的!

http://xy.ne365.com/18-18366-2.aspx
下面三幅图分别是秦汉时期陶俑的线描图,西汉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图片线描图,东汉彩绘陶楼上穿裈的人物线描图

秦汉时期内衣:犊鼻裈之形制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6-3-24 07:15
好像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犊鼻裈就是短裤,更可能是兜档布。


兜档布也是裈,但裈不仅仅指兜档布,凡是内衣裤都可以称裈,遮体用的!

http://xy.ne365.com/18-18366-2.aspx
下面三幅图分别是秦汉时期陶俑的线描图,西汉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图片线描图,东汉彩绘陶楼上穿裈的人物线描图

秦汉时期内衣:犊鼻裈之形制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6-3-24 07:18
在一个古坟中发现裤子,怎么能“说明在当时的贵族阶层已经广泛使用”?


这种态度不是太严谨吧,老先生。
早期墓葬在后世的发现和发掘,本身就已是小概率事件,而织品服饰类遗物的保存更是稀少和珍贵
特别如虢国墓这类重要墓葬的研究,其代表意义更加重大。虽然直接判断贵族阶层的广泛使用,还需要更多证据,但做出这样的假设判断亦不为过
因为考古或历史学等社会人文学科,很多时候不同于自然科学,前者对过往岁月的研究,往往依托的正是无数偶然,孤立,断层式的发现,
而由此产生颠覆式的效果毫不足奇,这样的例子,无论中外,都不胜枚举。
指望几千年前的古人给你留下充足,普遍,完美的证据,也是天方夜谭

所以回到前面兄弟提及的西周晚期虢国墓的这个发现,应当值得古代服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6-3-24 07:18
在一个古坟中发现裤子,怎么能“说明在当时的贵族阶层已经广泛使用”?


这种态度不是太严谨吧,老先生。
早期墓葬在后世的发现和发掘,本身就已是小概率事件,而织品服饰类遗物的保存更是稀少和珍贵
特别如虢国墓这类重要墓葬的研究,其代表意义更加重大。虽然直接判断贵族阶层的广泛使用,还需要更多证据,但做出这样的假设判断亦不为过
因为考古或历史学等社会人文学科,很多时候不同于自然科学,前者对过往岁月的研究,往往依托的正是无数偶然,孤立,断层式的发现,
而由此产生颠覆式的效果毫不足奇,这样的例子,无论中外,都不胜枚举。
指望几千年前的古人给你留下充足,普遍,完美的证据,也是天方夜谭

所以回到前面兄弟提及的西周晚期虢国墓的这个发现,应当值得古代服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纨绔子弟
日本跪坐沿用至今可能是因为习惯住和式屋子,起居食瞓都在榻榻米上,没有椅子。
robinlb1900 发表于 2016-3-24 13:04
这种态度不是太严谨吧,老先生。
早期墓葬在后世的发现和发掘,本身就已是小概率事件,而织品服饰类遗 ...
你说的很对:‘还需更多证据’。
以孤证为基础得出结论,必须非常小心。
虢国墓研究的意义确实重要,可以说那时已经有人穿裤子了,但是,说广泛应用,则根据不足。

如外星人来看见一只白老虎,他可能下结论说地球上有白色老虎这个族群存在(虽然不正确,那是白化病),也情有可谅,但如说地球上老虎都是白,就错了。
eellii 发表于 2016-3-24 19:13
日本跪坐沿用至今可能是因为习惯住和式屋子,起居食瞓都在榻榻米上,没有椅子。
这一套确是‘自洽’的。
但高桌高椅使用,是进步,何况日本并不是沙漠草原,不缺木头。
为什么不进步呢?
你说的很对:‘还需更多证据’。
以孤证为基础得出结论,必须非常小心。
虢国墓研究的意义确实重要,可 ...
这点同样需要您老反省一下
另外,后面的例子不恰当,外星人观察研究地球老虎的种群的能力,比我们研究两三千年前的古代史实要强大很多
这个例子再次证明,您继续用自然科学的方式去体验人文科学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6-3-25 07:53
这一套确是‘自洽’的。
但高桌高椅使用,是进步,何况日本并不是沙漠草原,不缺木头。
为什么不进步呢 ...


日本其实很穷的,一般平民居住人均面积很小,一家人睡一张榻榻米上,没太多冗余发展家俱。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6-3-25 07:53
这一套确是‘自洽’的。
但高桌高椅使用,是进步,何况日本并不是沙漠草原,不缺木头。
为什么不进步呢 ...


日本其实很穷的,一般平民居住人均面积很小,一家人睡一张榻榻米上,没太多冗余发展家俱。
robinlb1900 发表于 2016-3-25 09:54
这点同样需要您老反省一下
另外,后面的例子不恰当,外星人观察研究地球老虎的种群的能力,比我们研究两 ...
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都有根据个别现象作出假设,但都得小心的求证,不能把推测当作真理。既然称这谓科学,其结论就应反映客观的存在。
另,当根据一个现象给出一个结论时,不应和据其它现象所得出结论明显矛盾。或至少要找出矛盾产生的原因。
老夫不赞成把一般科学都提升到数学或逻辑学那样的严密纯正,但对于天文学或考古学根据一点点发现就得出相当一般的结论的方法,总是难以接受。
eellii 发表于 2016-3-25 16:48
日本其实很穷的,一般平民居住人均面积很小,一家人睡一张榻榻米上,没太多冗余发展家俱。
一张榻榻米一米宽两米长。
一张榻榻米一米宽两米长。
日本小房间4叠-6叠,如果放全套桌椅3人家庭的话连床都没地放。而打地铺又不适合长腿桌,自然对椅子需求不大
一张榻榻米一米宽两米长。

这只是榻榻米的单位面积,一间屋子由四至六个单位拼合而成。

古代中国人很穷的平民都会有厅堂厢房院子之分的住宅,日本人是没有的。
不很懂,请问日本的跪坐和打坐有什么区别?
个人喜欢打坐,感觉人更能够安静下来,给人以更端庄的感觉。
冰凌血翼 发表于 2016-3-26 12:36
日本小房间4叠-6叠,如果放全套桌椅3人家庭的话连床都没地放。而打地铺又不适合长腿桌,自然对椅子需求不 ...
即使日本再穷,贵族们还是有条件用桌椅的。

eellii 发表于 2016-3-26 19:44
这只是榻榻米的单位面积,一间屋子由四至六个单位拼合而成。

古代中国人很穷的平民都会有厅堂厢房院 ...
即使日本再穷,贵族们住处还是有条件拥有堂厢房院的,是可以过更舒适的生活。
存准率世界第一 发表于 2016-3-26 23:51
不很懂,请问日本的跪坐和打坐有什么区别?
个人喜欢打坐,感觉人更能够安静下来,给人以更端庄的感觉。
跪坐时即使衣裤不整,也不会露宝,打坐就不同了。
日本人与其说是“善于学习”的,不如说是“善于坚持”的。
emellzzq 发表于 2016-4-5 10:51
日本人与其说是“善于学习”的,不如说是“善于坚持”的。
日本是个很难被深入了解的民族。
确实它会坚持一些东西,甚至上千年。
但是,它有时会变得让人惊诧。比如明治年间,再比如1945年由军国主义转为和平主义;现在又在向回变。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6-4-6 06:29
日本是个很难被深入了解的民族。
确实它会坚持一些东西,甚至上千年。
但是,它有时会变得让人惊诧。比 ...
他们变的都是表面,内在的东西都在坚持。
emellzzq 发表于 2016-4-6 10:39
他们变的都是表面,内在的东西都在坚持。
也许吧。
另一个岛国英国,也是既变又保守的。
但是给的印象是保守只是表面上的,变革的是其实质。
感谢科普很有趣。
127师北美联络官 发表于 2016-3-21 10:08
那就是不论啥天气,老二都露在空气中??
这样很健康啊。
颜射 发表于 2016-3-21 11:51
福建·南宋
倒是什么是唐装啊。现在那唐装是旗装。
海军发烧友 发表于 2016-4-8 17:05
这样很健康啊。
春夏可以,冬季咋办,冻硬了,天天撅着?
127师北美联络官 发表于 2016-4-10 03:37
春夏可以,冬季咋办,冻硬了,天天撅着?
你披个被子试试。还冻硬了。古代人就这样过来了。
你披个被子试试。还冻硬了。古代人就这样过来了。
被子元代才有
不能说日本人不善于学习,只是有时候不求甚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