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成本直逼美国 印度将成下一个“世界工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5:41:34
第一财经日报 王珍  2015-08-09 22:38:00中国目前产能过剩,鼓励中国企业到印度等地设厂,既可以消化过剩产能,又有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在这一点上,中国、印度可以实现互利共赢。“中国制造”和“印度制造”正展开新一轮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中国台湾的富士康8月8日在印度签约,它到印度投资设厂的计划变为现实。
富士康上周六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政府签订协议,将在未来五年投资50亿美元在该邦建设电子设备制造厂。
随着中国制造产能过剩现象加剧、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变化,一些制造企业渐渐开始将部分工厂转向印度等人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在这股迁徙热潮中,印度会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么?
大转移
在马哈拉施特拉邦首府孟买(Mumbai)签订协议后,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和马哈拉施特拉邦首席部长德文德拉·法纳维斯(Devendra Fadnavis)共同宣布了投资的消息。
郭台铭说,富士康将寻找当地的合作伙伴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兴建已经规划好的工厂。富士康的客户包括苹果、黑莓、小米以及亚马逊等。
8月4日,郭台铭还在新德里表示,他有意在印度其他邦兴建制造工厂并寻求可能的合作机会。
目前,印度是全球增长最快的智能手机市场。不管是苹果,还是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都希望从印度快速增长的智能手机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小米手机一直想抢滩印度市场,业内猜测,富士康在印度的工厂会否首先为小米在印度销售的手机代工。对此,富士康的新闻发言人8月9日尚未做出回应。
将中国的工业能力输到海外,是大势所趋。TCL集团董事长兼CEO李东生今年3月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曾透露,TCL今年将在巴西和印度建立自己的工业能力。
李东生告诉本报记者,现在一部手机中国生产的成本低于巴西,但巴西关税高,印度的关税也高。在当地建工业基地,有利于进入当地市场,印度有12亿人口,巴西有3亿人口,市场潜力大。而且,发达国家从巴西、印度进口的关税,低于从中国进口的关税,所以海外基地还有助于TCL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接下来,TCL还将在俄罗斯、非洲建工业基地。
“到海外,不只是生产,要把品牌、服务能力也建立起来。”李东生建议,国家在“一带一路”的国际战略中,不仅要支持资本输出(资源及基建项目),更要支持产业输出(中国企业国际化),支持将我们的工业能力、产品技术能力、品牌渠道能力在当地扎下根来。
中国“一带一路”的战略,已经得到友邦印度的支持。今年,印度总理莫迪到中国西安参观,受到模仿唐朝迎接国宾仪式的礼遇,莫迪跟兵马俑合影的照片让人记忆犹新。
中国制造业压力
印度承接全球软件编写外包的业务世界闻名,“印度服务”与“中国制造”都扬名海外。不过,莫迪现在也想树立“印度制造”的名声。《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今年3月到德国采访汉诺威电子展时就发现,印度特地在当地媒体为“印度制造”打广告。莫迪也想引入中国的投资,积极发展印度当地的制造业。
中国目前产能过剩,鼓励中国企业到印度等地设厂,既可以消化过剩产能,又有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在这一点上,中国、印度可以实现互利共赢。
事实上,中国制造的成本正逐年上升。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的调研数据显示,“中国制造”成本已接近美国。该报告分析了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位的经济体,以美国为基准(100),中国制造成本指数是96,也就是说,同样一件产品,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那么在中国则需要0.96美元,可见双方的差距已经极大地缩小了。
该报告认为,中国的制造业面临很大压力。10年前,中国的制造成本低,而如今成本却水涨船高。原因有三:一是因为中国工人的薪资提高了,中国从 2004年的4.35美元时薪涨到2014年的12.47美元,涨幅达187%。二是汇率,2004年至2014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升了35%。三是能源成本,中国的电力消耗,从2004年的7美元/千瓦时上升至2014年的11美元/千瓦时,而天然气成本则从5.8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升到13.7美元,涨幅138%。
如何处理好印度制造与中国制造的关系,将考验中国企业的智慧。继松下、三星、LG等日韩企业之后,中国企业也热衷于到印度设厂,利用印度的低劳动力成本,积极开拓印度市场;另一方面,中国的工厂也在不断提升生产效率,包括引入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同时不断增强研发能力。在向印度输出工业能力之时,提高中国制造的附加值,相信才是中印制造业竞合的良好选择。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67169.html


第一财经日报 王珍  2015-08-09 22:38:00中国目前产能过剩,鼓励中国企业到印度等地设厂,既可以消化过剩产能,又有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在这一点上,中国、印度可以实现互利共赢。“中国制造”和“印度制造”正展开新一轮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中国台湾的富士康8月8日在印度签约,它到印度投资设厂的计划变为现实。
富士康上周六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政府签订协议,将在未来五年投资50亿美元在该邦建设电子设备制造厂。
随着中国制造产能过剩现象加剧、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变化,一些制造企业渐渐开始将部分工厂转向印度等人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在这股迁徙热潮中,印度会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么?
大转移
在马哈拉施特拉邦首府孟买(Mumbai)签订协议后,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和马哈拉施特拉邦首席部长德文德拉·法纳维斯(Devendra Fadnavis)共同宣布了投资的消息。
郭台铭说,富士康将寻找当地的合作伙伴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兴建已经规划好的工厂。富士康的客户包括苹果、黑莓、小米以及亚马逊等。
8月4日,郭台铭还在新德里表示,他有意在印度其他邦兴建制造工厂并寻求可能的合作机会。
目前,印度是全球增长最快的智能手机市场。不管是苹果,还是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都希望从印度快速增长的智能手机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小米手机一直想抢滩印度市场,业内猜测,富士康在印度的工厂会否首先为小米在印度销售的手机代工。对此,富士康的新闻发言人8月9日尚未做出回应。
将中国的工业能力输到海外,是大势所趋。TCL集团董事长兼CEO李东生今年3月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曾透露,TCL今年将在巴西和印度建立自己的工业能力。
李东生告诉本报记者,现在一部手机中国生产的成本低于巴西,但巴西关税高,印度的关税也高。在当地建工业基地,有利于进入当地市场,印度有12亿人口,巴西有3亿人口,市场潜力大。而且,发达国家从巴西、印度进口的关税,低于从中国进口的关税,所以海外基地还有助于TCL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接下来,TCL还将在俄罗斯、非洲建工业基地。
“到海外,不只是生产,要把品牌、服务能力也建立起来。”李东生建议,国家在“一带一路”的国际战略中,不仅要支持资本输出(资源及基建项目),更要支持产业输出(中国企业国际化),支持将我们的工业能力、产品技术能力、品牌渠道能力在当地扎下根来。
中国“一带一路”的战略,已经得到友邦印度的支持。今年,印度总理莫迪到中国西安参观,受到模仿唐朝迎接国宾仪式的礼遇,莫迪跟兵马俑合影的照片让人记忆犹新。
中国制造业压力
印度承接全球软件编写外包的业务世界闻名,“印度服务”与“中国制造”都扬名海外。不过,莫迪现在也想树立“印度制造”的名声。《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今年3月到德国采访汉诺威电子展时就发现,印度特地在当地媒体为“印度制造”打广告。莫迪也想引入中国的投资,积极发展印度当地的制造业。
中国目前产能过剩,鼓励中国企业到印度等地设厂,既可以消化过剩产能,又有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在这一点上,中国、印度可以实现互利共赢。
事实上,中国制造的成本正逐年上升。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的调研数据显示,“中国制造”成本已接近美国。该报告分析了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位的经济体,以美国为基准(100),中国制造成本指数是96,也就是说,同样一件产品,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那么在中国则需要0.96美元,可见双方的差距已经极大地缩小了。
该报告认为,中国的制造业面临很大压力。10年前,中国的制造成本低,而如今成本却水涨船高。原因有三:一是因为中国工人的薪资提高了,中国从 2004年的4.35美元时薪涨到2014年的12.47美元,涨幅达187%。二是汇率,2004年至2014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升了35%。三是能源成本,中国的电力消耗,从2004年的7美元/千瓦时上升至2014年的11美元/千瓦时,而天然气成本则从5.8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升到13.7美元,涨幅138%。
如何处理好印度制造与中国制造的关系,将考验中国企业的智慧。继松下、三星、LG等日韩企业之后,中国企业也热衷于到印度设厂,利用印度的低劳动力成本,积极开拓印度市场;另一方面,中国的工厂也在不断提升生产效率,包括引入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同时不断增强研发能力。在向印度输出工业能力之时,提高中国制造的附加值,相信才是中印制造业竞合的良好选择。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67169.html


印度独立比中国早 又没有西方国家的制裁 这60多年在干什么啊
此一时、彼一时。
当年西方国家把落后产能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是因为有不断的产业升级,所以有“抓住高端,分流低端”的雁行模式。
现在却是技术停滞的时期,没有新的产业增长点,产业转移只会变成零和游戏。
就印度这文盲率,能找到足够的工人么?
印度如果能扶得起,早就超越中国了。
低端产业转移,高端产业还没起来,要解决的问题还是挺多的,南亚,东南亚各家分一点合起来威胁还挺大
世界工厂不是啥好活,让东南亚,印度接了, 也不是啥坏事

这是服务西方人,污染自己环境的东西只有五毛会叫好
chinz 发表于 2015-8-11 01:08
低端产业转移,高端产业还没起来,要解决的问题还是挺多的,南亚,东南亚各家分一点合起来威胁还挺大
世界工厂不是啥好活,让东南亚,印度接了, 也不是啥坏事

这是服务西方人,污染自己环境的东西只有五毛会叫好
我们浙江诸暨很多人现在在卖保险
省省吧,一场罢工就可以让郭台铭亏得当裤子。
Gary3 发表于 2015-8-11 08:02
省省吧,一场罢工就可以让郭台铭亏得当裤子。
就是要让台巴子交点学费才好
世界工厂不是啥好活,让东南亚,印度接了, 也不是啥坏事

这是服务西方人,污染自己环境的东西只有五 ...
那那么多人去干嘛?失业或者回家种地?没有制造业支撑,服务业也不会好
Gary3 发表于 2015-8-11 08:02
省省吧,一场罢工就可以让郭台铭亏得当裤子。
好像不止当裤子这么简单哟。记得前几年印度工人有把外资企业老板活活打死的记录。
就印度这文盲率,能找到足够的工人么?
阿三人口素质最大的问题是好吃懒做,好逸恶劳的民族性,包括东南亚某些国家也一样。
宁可放东南亚,也别扔那地方啊
菊婷缘 发表于 2015-8-11 08:13
那那么多人去干嘛?失业或者回家种地?没有制造业支撑,服务业也不会好
服务业吸收就业比制造业强太多了。

制造业对服务业的支撑在于质量而非数量。
有三:一是因为中国工人的薪资提高了,中国从 2004年的4.35美元时薪涨到2014年的12.47美元,涨幅达187%。二是汇率,2004年至2014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升了35%。三是能源成本,中国的电力消耗,从2004年的7美元/千瓦时上升至2014年的11美元/千瓦时,而
这妓者还是编辑没睡醒吧。
blood21 发表于 2015-8-11 10:36
有三:一是因为中国工人的薪资提高了,中国从 2004年的4.35美元时薪涨到2014年的12.47美元,涨幅达187%。二 ...
应该是按生产率调整过的薪资。假定中美工人生产率一致的前提下。。。
服务业吸收就业比制造业强太多了。

制造业对服务业的支撑在于质量而非数量。
中国那么多人吸收的完吗?
一般来说,制造业就业人口顶了天占到总就业人口的四分之一,极限了。

美帝10%都不到,德国制造业比重较大,也就12%左右

只要没有经济不出现断崖式下跌,失业率不会有大波动的,慢慢来么

这是一篇标准的逗逼文章,竞争力指数,成本指数,各种数据拍脑袋,各种概念混用。

结论先行,然后各种数据编造加篡改,最后拼凑出耸人听闻的题目…
陈经

近来很多新闻引用了“中国制造成本接近美国”这么一个结论。如这几个消息(以下引用):

1. 富士康50亿美元印度建厂 中国制造成本直逼美国

http://news.163.com/15/0810/08/B0L2SJR20001124J.html

事实上,中国制造的成本正逐年上升。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的调研数据显示,“中国制造”成本已接近美国。该报告分析了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位的经济体,以美国为基准(100),中国制造成本指数是96,也就是说,同样一件产品,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那么在中国则需要0.96美元,可见双方的差距已经极大地缩小了。

2. 境外媒体:大陆制造成本接近美国 印度欲迎头赶上

http://www.cankaoxiaoxi.com/finance/20150810/897950.shtml

境外媒称,美国专业机构发布的报告显示,大陆的制造成本已达到美国的96%,与美国相差无几;《纽约时报》日前则表示,大陆的纺纱业成本,反而比美国高出30%。

据台湾“中央社”8月10日报道,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日前发布题为《全球制造业的经济大挪移》的报告,提及上述结果。这项报告指出,若比较全球出口总额排名前25的经济体,并以美国的制造成本为基准指数100,中国大陆的制造成本指数高达96。也就是说,同一件产品,若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在中国大陆则需要0.96美元,这表明两者差距已大幅缩小。

3. 美国BCG报告:中国制造成本已接近美国

http://finance.qq.com/a/20150808/018077.htm

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BCG)日前发布报告《全球制造业的经济大挪移》显示,中国的制造成本已经与美国相差无几。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位的经济体,以美国为基准(100),中国的制造成本指数是96,即同样一件产品,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那么在中国则需要0.96美元,双方差距已经极大缩小。

(引用完毕)

总之,有一个西方机构(这次是BCG)发布了报告,公布了某种指数。有媒体直接介绍了这个事,如新闻3。还有媒体谈的是其它事,但引用这个指数当证据。这些媒体从业人员介绍或者认同了这么一个数据:

以美国为基准(100),中国的制造成本指数是96。也就是说,同一件产品,若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在中国大陆则需要0.96美元。

如果肯认真点去看英文原文,连接是这个:

TheShifting Economics of Global Manufacturing:How CostCompetitiveness Is Changing Worldwide

https://www.bcgperspectives.com/ ... obal_manufacturing/

简单说,就是根据2014年数据,BCG发布了一个“GlobalManufacturing Cost-Competitiveness Index”,全球制造业成本竞争力指数。指数越低越有竞争力,美国100,中国96。中文媒体脑补了一个“也就是说,同一件产品,若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在中国大陆则需要0.96美元”,把指数100当成是一个成本价格了。不少人看了估计会嘀咕,中国的工资还比美国低很多,总成本居然已经达到美国的96%了?但又搞不太清。

同篇文章里,还有2004年的数据作为对比,仍然以美国为基准100,中国的成本竞争力指数是86.5。如果按前面的脑补逻辑,2004年,美国1美元能造的东西,中国也要0.865美元,并不便宜多少。媒体一般都说10年来,中国工资上涨到三倍,制造业成本上涨好多;又说美国搞了页岩气革命,制造业成本下降。结果10年过去,比例只从0.865变成0.96?这怎么也说不过去,所以媒体都不提2004年0.865美元这个数值。在这里我们要指出的真相是,2004年的0.865美元和2014年的0.96美元都是胡扯。

魔鬼藏在细节中。这个指数的计算方法见https://www.bcgperspectives.com/ ... petitiveness_index/,先选定一个基准国家,把劳动力、电力和天然气三项成本加权考虑,再加一个数凑成100。媒体报道的都是以美国为基准的数据。美国的这三项成本是:

1、劳动力综合成本,数值是18.2。

2、电力成本,数值是1.1。

3、天然气成本,数值是1.5。

三项相加,美国的成本就是18.2 +1.1 + 1.5 = 20.8。三个分项的具体数值应该是根据占成本的比重给出来的。20.8这个数字不够整,就加上个79.2,变成100好听。这是美国的数值,2004年和2014年都不变。

为什么不把20.8乘以一个数变成100,而是要加上79.2?这就是人家“专业”地忽悠的本事了。这79.2叫“其它”,所有国家都一样,因此没有一个国家低于79.2。例如2004年印度是86.8,比中国的86.5还高。这意味着即使你的劳动力、电力、天然气成本都是零,你的最终得分也会是79.2,在媒体看起来就是你的成本接近美国的80%。制造业降成本最厉害的是产业聚集,BCG却故意忽略,你有没有产业聚集都是加79.2。自然科学的论文要是设计这么荒谬的统计指标,肯定会被审稿人批得体无完肤。

相应的,中国2004年的数值86.5是这么出来的:

1、劳动力综合成本,4.5。相比美国的18.2,意思大致是,花同样的钱,在中国能做出4倍的工作量。

2、电力成本,1.4,比美国高一点。

3、天然气成本,1.4,比美国低一点。

所以,中国2004年的三项成本之和是4.5 +1.4 + 1.4 = 7.3。在这个数值体系下,成本是美国20.8的三分之一。但美国加了79.2凑成100,中国也加79.2,就变成86.5。

同样,中国2014年的数值96是这么出来的:

1、劳动力综合成本,10.2。相比美国的18.2,意思大致是,花同样的钱,在中国完成的工作量接近2倍。相对于2004年优势减少,但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2、电力成本,1.8,比美国高一些了。

3、天然气成本,4.4,比美国高很多。

所以,中国2014年的三项成本之和是10.2 +1.8 + 4.4 = 16.4。在这个数值体系下,成本是美国20.8的约80%。但加了79.2后,就变成95.6,略成96。“美国1美元,中国0.96美元”,就是这么来的。由于有个以不变应万变的79.2在那儿垫底,这个总数完全成了误导。

即使是这个指数的原始含义,2014年中国的16.4对美国的20.8,也很不合理。这相当于说,在中国进行制造,人工成本的考虑是10.2,电力成本考虑是1.8,从权重来看,也能说得过去。但天然气成本4.4,这就莫明其妙了。为什么中国制造业的天然气成本居然能到用人成本的小一半?中国企业凭什么要用这么多天然气?

这是BCG搞的障眼法。美国三项成本的比重是18.2 :1.1 : 1.5,对它自己也许是合理的。但是把别的国家相对美国的各分项调整以后,会极度扭曲这三项的比重,这是极不科学的。美国天然气便宜,它就用天然气。中国用美国三倍价格的天然气去搞制造业不是扯淡吗?当然用其他更便宜的能源。

这种垃圾逻辑,它不是低智商的表现,而是大胆的无耻,是高级骗术。它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体系,目的就是营造美国“风景这边独好”的假象,打击投资者对其他国家的信心,诱骗资金流出其他国家,流入美国。利益相关者懂了,也只是会心一笑。相信并加以传播的,就是真傻了。骗子太多了,傻子够用吗?

这个成本评估经过胡乱加减乘除操作,已经面目全非了。但是它就利用媒体优势,扔出了这么个报告,得出了数个“重要结论”,黑的还不仅是中国:

1、在美国制造,和中国成本差不多。

2、中国和巴西的成本都在急剧上升。

3、在墨西哥制造,比中国成本低。(解析具体数据,发现是墨西哥天然气和美国一样便宜,把指数弄低到91。)

4、俄罗斯、东欧、西欧,除了英国,全部成本巨高,10年来一直高。

5、印度稳住了制造业成本优势,成本一直很低,比中国有希望。

6、最重要的,因为这数据,制造业有了向“美国、墨西哥、印度”转移的趋势。请赶快离开成本急剧上升的中国。

这些逻辑,通通是扯淡。例如印度的电力供应不足,企业和家庭都要自备柴油发电机,不考虑这个,电价成本有意义吗?

用不着看这指数那指数,出口总额、出口增长率、全球市场份额、FDI,这些数据每个月都有。吹成就、唱衰、看趋势都很清楚明白。出动了高级骗术,正说明这些数据不够看。

本文刚完成,又看见了中金公司的正式报告《变革中国之“制造奇迹”》,不少内容还可以。但中金公司也中招了,在报告的第9页,又出现了这样的内容:

“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BCG)2014年一系列制造业报告研究指出,中国过去十年制造业成本大幅上升,其中工资水平上涨达到187%,已经不具备吸引力;同时,在调查25个主要经济体的基础上,BCG提出美国综合制造业成本目前仅高于中国5个百分点,依此趋势发展,十年之后美国制造成本将可能低于中国。”

(完)

致谢:@中科大胡不归 帮助修改本文,特此致谢。

作者简介:笔名陈经,21世纪初开始有独特原创性的经济研究,启发了大批读者。2003年的《经济版图中的发展中国家》预言中国将不断产业升级,挑战发达国家。2006年的《中国的“官办经济”》是一代名文,对中国的经济奇迹做出了深入、系统的解读。
陈经

近来很多新闻引用了“中国制造成本接近美国”这么一个结论。如这几个消息(以下引用):

原来是这么回事,美国人整天无耻的修改数据,改计算方法,正是向文中说的,为了营造这边风景独好的假象,和军事竞赛的毛子一样不要脸,骗术比毛子还高明点,建议把这文单独开一帖,让更多的人看到。
blood21 发表于 2015-8-12 14:29
原来是这么回事,美国人整天无耻的修改数据,改计算方法,正是向文中说的,为了营造这边风景独好的假象, ...
麻烦你转吧,链接都有啦!!O(∩_∩)O~
嗯嗯,看好印度,三哥加油哦,基础设施短板什么的,中国会颠颠地用蚀本价帮三哥搞定的,虽然印度有民主有工会,但架不住印度人民能忍哪,所以,赶紧的,血汗工厂都搬去印度吧
这世上有哪些国家的工人会比中国工人勤劳?
印度虽然不可能成为世界工厂,但是抢一些本来可以转移到中国中西部地区的中低端产业还是可以的
billguo2762 发表于 2015-8-11 08:20
好像不止当裤子这么简单哟。记得前几年印度工人有把外资企业老板活活打死的记录。
外资企业管理层普遍大龄,但是保养的都很好,一些四十几五十岁的妇女都看上去风度翩翩身材匀称,眼看就要落到这群精力无处发泄的壮汉堆里,你说是幸福呢还是幸福呢?
红袖添香夜读书 发表于 2015-8-11 10:30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全民office的榜样就是现在的印度。
这种智商测试文以后就不要转了
外资企业管理层普遍大龄,但是保养的都很好,一些四十几五十岁的妇女都看上去风度翩翩身材匀称,眼看就要 ...
你说印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