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戊戌年的救亡之策:中日合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2:21:27
除了开制度局取代现行各级政府机构之外,康有为在戊戌年还有一条极重要的“救亡之策”,那就是“中日合邦”。据康氏《自编年谱》记载:

“时与日本使矢野文雄约两国合邦大会议,定稿极详,请矢野君行知总署答允,然后可以大会于各省。而俄人知之,矢野君未敢。”

这是戊戌年四月的事情,康氏此时还没有得到皇帝的召见。矢野文雄其人,曾任职日本大藏省,后入“报知新闻”工作,稍后在伊藤博文的推荐下,又再度进入政界,1897年被任命为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与伊藤博文之间的深厚关系,成了康党在“中日合邦”问题上与伊藤博文建立联系的直接桥梁。

●洪汝冲的旁敲侧击:“即合为一国,亦不为怪””

康氏没有对其“两国合邦大会议”作更详细的描述。要明了其性质究竟是合并、联邦、邦联或仅仅是外交同盟,还需要参考其他资料。

戊戌年七月二十四,刑部主事洪汝冲上书光绪皇帝,提出了迁都、借才、联邦三条建议。除建议朝廷迁都荆襄之外,洪氏“借才”、“联邦”二策均与康氏“中日合邦”的方案颇为类似。

关于“借才”,洪氏建议:“职以为不仿行西法则已,苟仿行西法,则一切内政,尤当广聘东西各国名士,畀以事权,俾资赞助,收效必宏”——意即主张聘请“东西各国名士”来参与新政,而且这些“名士”绝不仅仅是顾问身份,而是要“畀以事权”,要赋予他们具体的职务和权限。

洪氏还向皇帝提出了他心目中的“名士”人选:“甲午之役,则伊藤、陆奥,名震寰区。近日伊藤罢相,将欲来游,藉觇国是。皇上如能縻以好爵,使近在耳目,博访周咨,则新政立行”——也就是说,洪氏心目中的理想人选,是刚刚卸任了日本首相职务的伊藤博文。

在康有为看来,中国的民众都是些“童幼婴孩”,没有了皇帝的专制,搞什么议会宪政,那是毫无出路的;更何况光绪皇帝英明神武,千载难逢,有如此好皇帝,完全没必要设立什么议院,只需要竭尽涓埃之力辅佐皇上就行啦。

关于“联邦”,洪氏则建议:“为日本者,所亲宜无过中国,以我幅员之广,人民之众,物产之饶,诚得与之联合,借彼新法,资我贤才,交换智识,互相援系,不难约束俄人,俾如君士但丁故事,则东西太平之局,可以长保,而祖宗缔造之业,亦巩如磐石矣。此事若在欧西,即合为一国,亦不为怪,挪威以合于瑞典而得自存,匈牙利以合于奥地利而以不灭。他如意、德以众国合成而称帝制,既无碍自主之权利,而有关两国之存亡。故坦然行之,并无猜忌。”

洪氏的“联邦”究竟是什么意思?其语意颇为含糊,但可以肯定,绝不是一般的国与国之间的结盟,若止于此,洪氏即不必提什么拿挪威、瑞典为例谈什么“合为一国”;两国结盟乃再正常不过的外交行为,洪氏更不必强调什么“坦然行之,并无猜忌”。

据史学家孔祥吉先生考证,洪氏的奏折很可能是康有为代拟的。

●李提摩太在“合邦”问题上与伊藤博文走到了一起

在洪汝冲向皇帝推荐伊藤博文的同时,康有为邀请了在华多年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自上海赴京。值得注意的是:李提摩太在甲午战后曾撰有《新政策》一文,极力主张“中英合邦”。李氏《新政策》建议中国政府:

一、宜延聘二位可信之西人,筹一良法,速与天下大国立约联交。二、宜立新政部,以八人总管,半用华官,半用西人。三、铁路仍电请西国办理铁路第一有名之人,年约四十岁者与之商办。四、李提摩太本人力强年富,心计最工,在新政部应总管筹款借款各事。五、中国应暂请英人某某、美人某某,随时入见皇上,以西国各事详细奏陈。六、国家日报,关系安危,应请英人某某、美人某某,总管报事。七、学部为人才根本,应请德人某某、美人某某总之。八、战阵之事,李氏本人素来不懂,应专精此事之人保荐人才,以备任使。九、以上各事,应请明发谕旨。

李氏的这一连串建议,其实质是希望中国将外交、新政、铁路、借款、报纸、教育等权力,全部交由西人掌管。建议背后的李氏究竟是何居心,姑且不论,但建议所导致的结果,则必然会使中国沦为第二个印度。

戊戌年夏天李提摩太与康有为一度打得火热。李氏曾直接建议康氏:鉴于伊藤博文已经使日本变成一个强盛的国家,对中国政府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请伊藤担任皇帝的顾问。康有为深表赞同,同时希望由李氏出任皇帝的另一名外国顾问。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据《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记载》,李氏抵达北京后,与伊藤博文住在同一所旅馆,并与伊藤的秘书进行了长谈。稍后,康党及其同情者的奏折里多次出现李提摩太建议“合邦”的字句,鉴于当时英、日已结成同盟,以对抗俄国,对李提摩太的“合邦”建议,伊藤博文是否直接参与尚不得而知,但至少应该是了解而且赞同的。

●杨深秀劝光绪“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

伊藤博文抵京之后,中国朝野一度掀起了一股“伊藤热”。出于对日本维新成功的敬服,许多支持维新的官员建议朝廷礼聘伊藤为新政顾问。康有为也修改了自己之前的“制度局”提案,而改为开设“懋勤殿”——懋勤殿虽然只是制度局的变种,但与制度局有一微妙区别:懋勤殿之策主张——“选集通国英才数十人,并延聘东西各国政治专家共议制度,将一切应兴应革之事,全盘筹算,定一详细规则,然后施行”——增入了“延聘东西各国政治专家共议制度”,即聘请外国政治人物进入朝廷决策层。

戊戌年八月初五,伊藤博文晋见光绪皇帝的同日,康党终于正式向皇帝提出了他们的“合邦”建议,据康有为记载,提案是康氏在八月三日拟定的,呈递奏折的,是康党积极分子杨深秀。杨深秀在奏折中说:

“臣闻刑部主事洪汝冲所上封事中,有迁都、借才两说,而其最要最要者,莫过联结与国之一条,盖亦深恐新政不及布置,猝为强敌所乘,蹈波兰之覆辙耳……今该主事所见与臣闇合,而其语之痛切尤过于臣,是诚按切时势之言也。昨又闻英国牧师李提摩太,新从上海来京,为吾华遍筹胜算,亦云今日危局,非联合英、美、日本,别无图存之策……况值日本伊藤博文游历在都,其人曾为东瀛名相,必深愿联结吾华,共求自保者也。未为借才之举, 先为借箸之筹。臣尤伏愿我皇上早定大计,固结英、美、日本三国,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诚天下苍生之福矣。”

杨深秀在奏折中提到了李提摩太、伊藤博文,也提到了洪汝冲。其“固结英、美、日本三国”究竟是什么意思?显然绝不是国与国之间的外交结盟,外交结盟乃再正常不过之事,不足以让杨氏说出“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这般的话。

●宋伯鲁奏折吐露“合邦”的真实内容

光绪皇帝在八月初五接见了伊藤博文,但没有就“借才”、“合邦”二事作出决策。于是乎,次日,也就是戊戌政变发生的当日,康党骨干宋伯鲁再度上书,就“合邦”一事作最后的努力,宋氏说:

“又闻俄君在其彼得罗堡,邀集德、法、英各国,议分中国,绘图腾报。……昨闻英国教士李提摩太来京,往见工部主事康有为,道其来意,并出示分割图。渠之来也,拟联合中国、日本、美国及英国为合邦,共选通达时务、晓畅各国掌故者百人,专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等事,别练兵若干营,以资御侮。……今拟请皇上速简通达外务、名震地球之重臣, 如大学士李鸿章者,往见该教士李提摩太及日相伊藤博文,与之商酌办法,以工部主事康有为为参赞,必能转祸为福,以保乂我宗社。”

宋氏的奏折,终于将康党“合邦”的具体内容吐露了出来,即:“拟联合中国、日本、美国及英国为合邦,共选通达时务、晓畅各国掌故者百人,专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等事,别练兵若干营,以资御侮”——具体而言是:1、“四国”合为“一邦”;2、四国既有政府作废,另起炉灶,自四国中选出百人,组成新“邦”的新政府;3、新政府拥有管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的大权。

康党本来还安排了李提摩太晋见光绪皇帝,但因为政变的爆发,晋见成了泡影。

●英国军舰的可疑行动

康有为、李提摩太与伊藤博文等人积极运作“合邦”之时,英、日两国将与俄国开战的传闻也突然流传开来。戊戌年八月初三,总理衙门接连收到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荣禄的三封电报。荣禄在电报中说,八月初一傍晚,有英国军舰七艘出没于金山嘴、秦王岛附近,八月初二又出没于塘沽、榆关附近,英国军舰并告诉清朝驻榆关官员:“俄国意甚不善,英廷特派来此保护中国。”

英舰来意不明,荣禄遂调动军队,预作戒备。袁世凯日记中对此有所记载:“(初三)将暮,得营中电信,谓有英兵船多只,游弋大沽海口。接荣相传令,饬各营整备听调,即回寓作复电。适有荣相专弁遗书,亦谓英船游弋,已调聂士成带兵十营来津,驻扎陈家沟,盼即日回防。”

稍后,中国东北的盛京、金州等地,也传来了英、俄两国各自调兵即将开战的消息。八月初五,总理衙门又接到荣禄的电报,其中有英国水兵登岸要求进入中国兵营的消息。稍后,英、俄开战的谣言亦渐渐得到澄清。

英国以八艘军舰的庞大战力,出没于塘沽、山海关等地,既非对中国挑衅,亦非对俄国开战,其用意究竟何在?1899年3月,英国官方出版的《中国事件蓝皮书》第394号附件《海军中将系摩致海军部》的信函透漏了其中的内幕。西摩向英国海军部报告:

“参照9月23日我的电报, 我向您报告16、17日(阴历八月初一、初二)我在北戴河晤见了帝国公使窦纳乐,他对我说,事态一般看来似乎是平静的,既没有理由在这海面或在扬子江上集中了、帝国的军舰,也不需要舰队作任何特别的处置……因此,我带着舰队出发,作了一个已经呈报了的短程预定巡航,在二十三日回到威海卫。”

西摩正是在中国塘沽、山海关等地游弋的英舰的统帅。报告透露了两个信息:1、西摩的行动,是在执行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的命令;2、窦纳乐明确告诉西摩,“没有理由在这海面或在扬子江上集中帝国的军舰”,所谓俄国将入侵中国,英、俄即将开战,完全是英方制造的谣言。

至于为何要制造这种谣言,迄今尚无确切史料可资说明。但不妨作一推测:1、李提摩太正在北京运作康党谋划“中英美日大合邦”;2、窦纳乐与李提摩太关系密切;3、英舰主动散播“俄国意甚不善,英廷特派来此保护中国”;4、窦纳乐在政变后保护康有为逃走后,竟向庆亲王奕劻表示,在康成为通缉犯之前,他从未听过康的名字,但是,戊戌年康氏闹到京师无人不知,作为同在京师的英国驻华公使,窦氏显然是在撒谎。由此四点,似乎不难得出一个推论:英舰的行动,目的在于向清廷施加压力,以求促成“合邦”。
除了开制度局取代现行各级政府机构之外,康有为在戊戌年还有一条极重要的“救亡之策”,那就是“中日合邦”。据康氏《自编年谱》记载:

“时与日本使矢野文雄约两国合邦大会议,定稿极详,请矢野君行知总署答允,然后可以大会于各省。而俄人知之,矢野君未敢。”

这是戊戌年四月的事情,康氏此时还没有得到皇帝的召见。矢野文雄其人,曾任职日本大藏省,后入“报知新闻”工作,稍后在伊藤博文的推荐下,又再度进入政界,1897年被任命为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与伊藤博文之间的深厚关系,成了康党在“中日合邦”问题上与伊藤博文建立联系的直接桥梁。

●洪汝冲的旁敲侧击:“即合为一国,亦不为怪””

康氏没有对其“两国合邦大会议”作更详细的描述。要明了其性质究竟是合并、联邦、邦联或仅仅是外交同盟,还需要参考其他资料。

戊戌年七月二十四,刑部主事洪汝冲上书光绪皇帝,提出了迁都、借才、联邦三条建议。除建议朝廷迁都荆襄之外,洪氏“借才”、“联邦”二策均与康氏“中日合邦”的方案颇为类似。

关于“借才”,洪氏建议:“职以为不仿行西法则已,苟仿行西法,则一切内政,尤当广聘东西各国名士,畀以事权,俾资赞助,收效必宏”——意即主张聘请“东西各国名士”来参与新政,而且这些“名士”绝不仅仅是顾问身份,而是要“畀以事权”,要赋予他们具体的职务和权限。

洪氏还向皇帝提出了他心目中的“名士”人选:“甲午之役,则伊藤、陆奥,名震寰区。近日伊藤罢相,将欲来游,藉觇国是。皇上如能縻以好爵,使近在耳目,博访周咨,则新政立行”——也就是说,洪氏心目中的理想人选,是刚刚卸任了日本首相职务的伊藤博文。

在康有为看来,中国的民众都是些“童幼婴孩”,没有了皇帝的专制,搞什么议会宪政,那是毫无出路的;更何况光绪皇帝英明神武,千载难逢,有如此好皇帝,完全没必要设立什么议院,只需要竭尽涓埃之力辅佐皇上就行啦。

关于“联邦”,洪氏则建议:“为日本者,所亲宜无过中国,以我幅员之广,人民之众,物产之饶,诚得与之联合,借彼新法,资我贤才,交换智识,互相援系,不难约束俄人,俾如君士但丁故事,则东西太平之局,可以长保,而祖宗缔造之业,亦巩如磐石矣。此事若在欧西,即合为一国,亦不为怪,挪威以合于瑞典而得自存,匈牙利以合于奥地利而以不灭。他如意、德以众国合成而称帝制,既无碍自主之权利,而有关两国之存亡。故坦然行之,并无猜忌。”

洪氏的“联邦”究竟是什么意思?其语意颇为含糊,但可以肯定,绝不是一般的国与国之间的结盟,若止于此,洪氏即不必提什么拿挪威、瑞典为例谈什么“合为一国”;两国结盟乃再正常不过的外交行为,洪氏更不必强调什么“坦然行之,并无猜忌”。

据史学家孔祥吉先生考证,洪氏的奏折很可能是康有为代拟的。

●李提摩太在“合邦”问题上与伊藤博文走到了一起

在洪汝冲向皇帝推荐伊藤博文的同时,康有为邀请了在华多年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自上海赴京。值得注意的是:李提摩太在甲午战后曾撰有《新政策》一文,极力主张“中英合邦”。李氏《新政策》建议中国政府:

一、宜延聘二位可信之西人,筹一良法,速与天下大国立约联交。二、宜立新政部,以八人总管,半用华官,半用西人。三、铁路仍电请西国办理铁路第一有名之人,年约四十岁者与之商办。四、李提摩太本人力强年富,心计最工,在新政部应总管筹款借款各事。五、中国应暂请英人某某、美人某某,随时入见皇上,以西国各事详细奏陈。六、国家日报,关系安危,应请英人某某、美人某某,总管报事。七、学部为人才根本,应请德人某某、美人某某总之。八、战阵之事,李氏本人素来不懂,应专精此事之人保荐人才,以备任使。九、以上各事,应请明发谕旨。

李氏的这一连串建议,其实质是希望中国将外交、新政、铁路、借款、报纸、教育等权力,全部交由西人掌管。建议背后的李氏究竟是何居心,姑且不论,但建议所导致的结果,则必然会使中国沦为第二个印度。

戊戌年夏天李提摩太与康有为一度打得火热。李氏曾直接建议康氏:鉴于伊藤博文已经使日本变成一个强盛的国家,对中国政府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请伊藤担任皇帝的顾问。康有为深表赞同,同时希望由李氏出任皇帝的另一名外国顾问。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据《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记载》,李氏抵达北京后,与伊藤博文住在同一所旅馆,并与伊藤的秘书进行了长谈。稍后,康党及其同情者的奏折里多次出现李提摩太建议“合邦”的字句,鉴于当时英、日已结成同盟,以对抗俄国,对李提摩太的“合邦”建议,伊藤博文是否直接参与尚不得而知,但至少应该是了解而且赞同的。

●杨深秀劝光绪“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

伊藤博文抵京之后,中国朝野一度掀起了一股“伊藤热”。出于对日本维新成功的敬服,许多支持维新的官员建议朝廷礼聘伊藤为新政顾问。康有为也修改了自己之前的“制度局”提案,而改为开设“懋勤殿”——懋勤殿虽然只是制度局的变种,但与制度局有一微妙区别:懋勤殿之策主张——“选集通国英才数十人,并延聘东西各国政治专家共议制度,将一切应兴应革之事,全盘筹算,定一详细规则,然后施行”——增入了“延聘东西各国政治专家共议制度”,即聘请外国政治人物进入朝廷决策层。

戊戌年八月初五,伊藤博文晋见光绪皇帝的同日,康党终于正式向皇帝提出了他们的“合邦”建议,据康有为记载,提案是康氏在八月三日拟定的,呈递奏折的,是康党积极分子杨深秀。杨深秀在奏折中说:

“臣闻刑部主事洪汝冲所上封事中,有迁都、借才两说,而其最要最要者,莫过联结与国之一条,盖亦深恐新政不及布置,猝为强敌所乘,蹈波兰之覆辙耳……今该主事所见与臣闇合,而其语之痛切尤过于臣,是诚按切时势之言也。昨又闻英国牧师李提摩太,新从上海来京,为吾华遍筹胜算,亦云今日危局,非联合英、美、日本,别无图存之策……况值日本伊藤博文游历在都,其人曾为东瀛名相,必深愿联结吾华,共求自保者也。未为借才之举, 先为借箸之筹。臣尤伏愿我皇上早定大计,固结英、美、日本三国,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诚天下苍生之福矣。”

杨深秀在奏折中提到了李提摩太、伊藤博文,也提到了洪汝冲。其“固结英、美、日本三国”究竟是什么意思?显然绝不是国与国之间的外交结盟,外交结盟乃再正常不过之事,不足以让杨氏说出“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这般的话。

●宋伯鲁奏折吐露“合邦”的真实内容

光绪皇帝在八月初五接见了伊藤博文,但没有就“借才”、“合邦”二事作出决策。于是乎,次日,也就是戊戌政变发生的当日,康党骨干宋伯鲁再度上书,就“合邦”一事作最后的努力,宋氏说:

“又闻俄君在其彼得罗堡,邀集德、法、英各国,议分中国,绘图腾报。……昨闻英国教士李提摩太来京,往见工部主事康有为,道其来意,并出示分割图。渠之来也,拟联合中国、日本、美国及英国为合邦,共选通达时务、晓畅各国掌故者百人,专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等事,别练兵若干营,以资御侮。……今拟请皇上速简通达外务、名震地球之重臣, 如大学士李鸿章者,往见该教士李提摩太及日相伊藤博文,与之商酌办法,以工部主事康有为为参赞,必能转祸为福,以保乂我宗社。”

宋氏的奏折,终于将康党“合邦”的具体内容吐露了出来,即:“拟联合中国、日本、美国及英国为合邦,共选通达时务、晓畅各国掌故者百人,专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等事,别练兵若干营,以资御侮”——具体而言是:1、“四国”合为“一邦”;2、四国既有政府作废,另起炉灶,自四国中选出百人,组成新“邦”的新政府;3、新政府拥有管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的大权。

康党本来还安排了李提摩太晋见光绪皇帝,但因为政变的爆发,晋见成了泡影。

●英国军舰的可疑行动

康有为、李提摩太与伊藤博文等人积极运作“合邦”之时,英、日两国将与俄国开战的传闻也突然流传开来。戊戌年八月初三,总理衙门接连收到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荣禄的三封电报。荣禄在电报中说,八月初一傍晚,有英国军舰七艘出没于金山嘴、秦王岛附近,八月初二又出没于塘沽、榆关附近,英国军舰并告诉清朝驻榆关官员:“俄国意甚不善,英廷特派来此保护中国。”

英舰来意不明,荣禄遂调动军队,预作戒备。袁世凯日记中对此有所记载:“(初三)将暮,得营中电信,谓有英兵船多只,游弋大沽海口。接荣相传令,饬各营整备听调,即回寓作复电。适有荣相专弁遗书,亦谓英船游弋,已调聂士成带兵十营来津,驻扎陈家沟,盼即日回防。”

稍后,中国东北的盛京、金州等地,也传来了英、俄两国各自调兵即将开战的消息。八月初五,总理衙门又接到荣禄的电报,其中有英国水兵登岸要求进入中国兵营的消息。稍后,英、俄开战的谣言亦渐渐得到澄清。

英国以八艘军舰的庞大战力,出没于塘沽、山海关等地,既非对中国挑衅,亦非对俄国开战,其用意究竟何在?1899年3月,英国官方出版的《中国事件蓝皮书》第394号附件《海军中将系摩致海军部》的信函透漏了其中的内幕。西摩向英国海军部报告:

“参照9月23日我的电报, 我向您报告16、17日(阴历八月初一、初二)我在北戴河晤见了帝国公使窦纳乐,他对我说,事态一般看来似乎是平静的,既没有理由在这海面或在扬子江上集中了、帝国的军舰,也不需要舰队作任何特别的处置……因此,我带着舰队出发,作了一个已经呈报了的短程预定巡航,在二十三日回到威海卫。”

西摩正是在中国塘沽、山海关等地游弋的英舰的统帅。报告透露了两个信息:1、西摩的行动,是在执行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的命令;2、窦纳乐明确告诉西摩,“没有理由在这海面或在扬子江上集中帝国的军舰”,所谓俄国将入侵中国,英、俄即将开战,完全是英方制造的谣言。

至于为何要制造这种谣言,迄今尚无确切史料可资说明。但不妨作一推测:1、李提摩太正在北京运作康党谋划“中英美日大合邦”;2、窦纳乐与李提摩太关系密切;3、英舰主动散播“俄国意甚不善,英廷特派来此保护中国”;4、窦纳乐在政变后保护康有为逃走后,竟向庆亲王奕劻表示,在康成为通缉犯之前,他从未听过康的名字,但是,戊戌年康氏闹到京师无人不知,作为同在京师的英国驻华公使,窦氏显然是在撒谎。由此四点,似乎不难得出一个推论:英舰的行动,目的在于向清廷施加压力,以求促成“合邦”。
居然还有此事,脑洞大开。
还要“四国”合为“一邦”,他以为自己算啥?
这算什么,动荡年代不靠谱的主意多得去了。
政治投机分子,个人品德与梁启超相比差太远了.
迷茫的年代,疯狂的想法……
这有什么,太祖年轻的时候还想过建立湖南共和国呢。
爱小狼 发表于 2015-7-6 17:19
这有什么,太祖年轻的时候还想过建立湖南共和国呢。
什么时候的事,别吓我
这不就是大东亚共荣圈么。。哈哈。

mscfly 发表于 2015-7-6 17:20
什么时候的事,别吓我


毛泽东在1919年9月3日长沙《大公报》发表文章,我是反对大中华民国的,我是主张湖南共和国的。中国号称共和民国,没有几个懂得什么是共和的国民,四万万人至少有三万九千万不小的写信看报。全国没有一条自主的铁路。不能办邮政,不能驾洋船,不能代理食盐。十八省中像湖南四川广东福建湖北一类的省,通变成被征服省,屡践踏人的马蹄,受害无级。这些果都是谁之罪呢?我敢说,是帝国之罪,是大国之罪,是‘在世界能够争存的国家必定是大国家’一种谬论的罪。现在我们知道,世界的大国多半瓦解了,俄国的旗子变成了红色,完全是世界主义的平民天下。德国也染成了半红,波兰独立,捷克独立,匈牙利独立,犹太,阿剌伯,亚美尼亚,都重新建国。爱尔兰狂欲脱离英吉利,朝鲜狂欲脱离日本。在我们东北的西伯利亚远东边土,亦建立了三个政府。全世界风起云涌,民族自决高唱入云,打破大国迷梦,知道是野心家欺人的鬼话。。。。中国呢?也醒觉了。。。。最好办法,使索性不谋总建设,索性分列,去谋各省的分建设,实行各省人民自决主义。二十二行省三特区两蕃地,合共二十七个地方,最好分为二十七国。’至于我们湖南,尤其三千万人个个应该醒觉了,湖南人没有别的法子,唯一的法子是湖南人自决自治,是湖南人在湖南地域建设一个湖南共和国。我曾着实想过,救湖南,救中国,图与全世界解放的民族携手,均非这样不行。湖南人没有把湖南自建为国的决心和勇气,湖南终究是没有办法。
mscfly 发表于 2015-7-6 17:20
什么时候的事,别吓我


毛泽东在1919年9月3日长沙《大公报》发表文章,我是反对大中华民国的,我是主张湖南共和国的。中国号称共和民国,没有几个懂得什么是共和的国民,四万万人至少有三万九千万不小的写信看报。全国没有一条自主的铁路。不能办邮政,不能驾洋船,不能代理食盐。十八省中像湖南四川广东福建湖北一类的省,通变成被征服省,屡践踏人的马蹄,受害无级。这些果都是谁之罪呢?我敢说,是帝国之罪,是大国之罪,是‘在世界能够争存的国家必定是大国家’一种谬论的罪。现在我们知道,世界的大国多半瓦解了,俄国的旗子变成了红色,完全是世界主义的平民天下。德国也染成了半红,波兰独立,捷克独立,匈牙利独立,犹太,阿剌伯,亚美尼亚,都重新建国。爱尔兰狂欲脱离英吉利,朝鲜狂欲脱离日本。在我们东北的西伯利亚远东边土,亦建立了三个政府。全世界风起云涌,民族自决高唱入云,打破大国迷梦,知道是野心家欺人的鬼话。。。。中国呢?也醒觉了。。。。最好办法,使索性不谋总建设,索性分列,去谋各省的分建设,实行各省人民自决主义。二十二行省三特区两蕃地,合共二十七个地方,最好分为二十七国。’至于我们湖南,尤其三千万人个个应该醒觉了,湖南人没有别的法子,唯一的法子是湖南人自决自治,是湖南人在湖南地域建设一个湖南共和国。我曾着实想过,救湖南,救中国,图与全世界解放的民族携手,均非这样不行。湖南人没有把湖南自建为国的决心和勇气,湖南终究是没有办法。
如果成了会是什么结果?北京热?
毛早期也是愤的可以
清日成立真正的邦联是会改变世界格局的,西方国家不会袖手旁观
你想和谁合就和谁合呀?那我还想和美国合呢。
mscfly 发表于 2015-7-6 17:20
什么时候的事,别吓我
当年流行联省自治
我现在看的书对康的评价貌似一致的差,当然除了教科书
“中日合邦”的历史遗毒
康有为惯于异想天开,甲午前夕的“移民巴西再造儒教新中国”,戊戌年的“中英美日大合邦”,都是展示其天马行空的政治幼稚病的完美案例。但与“移民巴西”不同,康氏“合邦”提案既有历史渊源,更留下了极严重的历史遗毒。

●历史渊源:森本藤吉《大东合邦论》

“合邦”一词,其实来自自日本。1893年,日人森本藤吉出版《大东合邦论》一书, 鼓吹日本应该与朝鲜合为一国。森本解释自己提倡“合邦”的理由:

“国人尝有唱征韩论者,夫战而取之,则必疲靡国力,以买其怨。论者知之,而犹欲取之者,恐外人据此地也。今协议以合之,其为大幸。果何如也?盖持大公以合之,则我不用兵而取朝鲜也,朝鲜亦不用兵而取日本也。一将之功不成,而万人之骨则无枯矣。以费于兵争之资,诱朝鲜之开明,则是不买怨而树德也.合邦岂日本之不利哉?”

为了能够尽可能多地影响朝鲜人和中国人,森本此书是用汉文书写的。中国上海、天津、汉口、重庆、福州诸地的乐善堂均有此书出售。戊戌年年初,梁启超得见此书,深为赞赏,对内容作了许多删改之后,交由康党开办的上海大同译书局翻刻出版,改名为《大东合邦新义》。康党在戊戌年高谈“合邦”,显然是受了森本此书的影响。

翰林院编修蔡元培当日在京城得见了梁启超的删改本和森本的原本。蔡氏赞美原本说:“阅日本森本丹芳(藤吉)《大东合部论》十四篇……其宗旨在合朝鲜为联邦,而与我合纵以御欧人。引绳切事,倾液群言,真杰作也。”但批评梁氏的删改本:“挖改之文,以迁移行墨,多无聊语。至乃改李鸿章为某总兵,可笑甚也。”

梁启超与蔡元培绝非卖国之人,二人均对森本的著作不吝赞美,肯定有他的道理,考虑到森本本人思想极为驳杂,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与东洋主义混而有之,森本此书主观上并无不是为了便于日本侵略朝鲜、中国,也是可以肯定的,也唯如此,才可能让梁、蔡二人认同此书。

但世事的逻辑,往往客观结局与主观意愿是完全相反的。1896年,日本在朝鲜正式上演“合邦”闹剧,结果是朝鲜国王出逃,往后闵妃被杀,此后朝鲜内乱不断;至1905年,日本终于得以在朝鲜设置统监,统管其政治外交事务,而首任统监,即是伊藤博文。此一情形,与戊戌年康党谋划的“合邦”计划,何等相似。

●历史遗毒:从“合邦”到“大东亚共荣圈”

戊戌年的“合邦”闹剧虽然没有能够在1899年变成现实,但“合邦”的流毒,却贯穿了此后中国历史整整半个世纪。

1915年,日本当局以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逼迫袁世凯政府。同时,更以“合邦”之说眩惑、欺骗中国知识分子。梁启超在这一年公开发表《中日交涉汇评》,其中直接提到“合邦”问题:

“夫谓日本而欲翦灭中国耶?吾敢信日本人必不若是之愚,盖中国绝非朝鲜比也,欲我元首如李玉之揖让署约,欲我人民如一进会之要求合邦,此殆海枯石烂断不能致之事!”

梁氏此处明言“合邦”,与日方专门针对梁启超所作的“思想工作”有关,日方在这番“思想工作”中不但言及了“合邦”,还翻出了戊戌年日本当局庇护康、梁师徒的旧恩。

1919年,凡尔赛和约决定由日本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特权,引发了国人的愤怒,造成五四运动。这年9月5日,军阀吴佩孚发布通电,要求明白宣示,决不补签和约。通电中再度提及“中日合邦”,称其是北洋当局安福系与日本所达成的协议:

“龚代揆登台之初,只声明负责十日。讵十日之后,竟据责任内阁重地,久假不归;并结合东日军阀芳泽之欢心,推任安福首领王揖唐伟总代表……且二千四百万之大借款又将告成,安福系更昌言中日合邦不讳,此龚代揆不肯表示决不补签德约之隐衷也。”

抗日战争期间日方抛出的“大东亚共荣圈”,也是“中日合邦”的变种。学界对“大东亚共荣圈”所作的定义是:“日本帝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提出的邦联制战略构想与政治号召。起由于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建立《大东亚新秩序》的宣言,欲树立‘中日满三国相互提携,建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互助连环的关系’。”所谓“邦联制战略构想”,与戊戌年康党的“中英美日大合邦”,何其相似。

1947年5月3日南京《世纪评论》杂志刊登题为《中日合邦论》的文章,署名何永佶,是一位哈佛大学博士。与日本半个多世纪以来锲而不舍的“合邦”努力相比,国人的这种文章,只能算作意淫。

政治投机分子,个人品德与梁启超相比差太远了.
康可不是政治投机分子,康是坚定的保皇党,一辈子都在为自己的信念奋斗
什么时候的事,别吓我
联省自治与独立,在今天是两个不同概念,在那时独立就是联省自治的意思。通过联省自治架空北洋军阀政府,最终实现中华共和。因此那时太祖及其他国人对北洋政府喊的"独立",实质是要达到最终统一于人民共和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