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运动的意义和失败原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3:54:29
戊戌运动的意义和失败原因:“我的答案”与“标准答案”
  
  
  “标准答案”
  
  
  
  变法的意义:
  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维新派虽然没有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但是他们鼓吹变法的首要目的却是为了救亡图存。康有为在历次上书中,不厌其详地说明只有变法才能御侮、图存。光绪皇帝进行变法,也主要是因为外强的侵逼。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那一天,她当面指斥光绪:“变乱祖法……背祖宗而行康(有为)法,何昏愦至此”!光绪战战兢兢地回答:“是固自己胡涂,洋人逼迫太急,欲保存国脉,通融试用西法,并不敢听信康有为之法也。”① 在慌乱中的光绪皇帝仍然说明了列强的侵逼和变法的关系。虽然,短暂的戊戌变法没能达到自强御侮的目的,但它仍具有重要的爱国救亡意义,它把民族救亡意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戊戌变法也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它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质的飞跃。洋务运动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而戊戌变法则是要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它符合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戊戌变法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提倡新学,批判旧学,着重宣传“兴民权”,大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从此,民主主义成为汹涌的社会思潮,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面貌。正规他说,中国资产阶级新文化也是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和稍后几年初步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的新学术,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文学理论等已经萌生,“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等相继而起,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开始成为中国近代文化的主流。
  
  
  
  失败的根本原因:
  戊戌变法是民族危机下的急就产物,它过早的登上了历史的前台,失败也是历史的必然。
  (一)
  历史证明,无论是改革还是革命,都需要有一定的雄厚的经济及阶级来支持,但由于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阶级力量弱小,戊戌变法却缺乏雄厚的经济及阶级来支持,中国当时存在五种经济成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地主经济、小农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其中最弱小的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中国在明朝中后期便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由于中国的封建势力以及阶级力量和政治势力十分强大,中国的资本主义一直都没有发展成为一股强大的新兴的经济及阶级力量,鸦片战争的爆发,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原有的资本主义经济被扼杀,只有在洋务运动兴起后,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才逐渐兴起。但是他们的力量一直都很弱小,根据统计,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前,中国总共只拥有商办企业100多家,其中有50家是1895年甲午战争后才建立的。
  
  
  (二)
  戊戌维新的领导人基本上是一批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的书生,他们大多饱读诗书,忧国忧民,学问渊博,具有政治热情抱负,却缺少谋略和政治经验及才干。
  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在理论指导上有局限性。康有为借发挥孔子政治思想,利用传统的儒学权威来宣传变法的道理,他的两部书:《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前一部书把封建主义者历来认为神圣不可侵犯某些经典宣布为伪造文献。后一部书,把本来偏于保守的孔子打扮满怀进取精神提倡尽可能平等思想观念,康有为等人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中寻找理论依据来反对封建制度,没有完全抛弃儒家的传统理论。充分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这两部书都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不用说守旧派反对,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维新派某些激进的宣传也增加社会阻力。
  梁启超和他的老师康有为一样,既想实行一些改革,又极端害怕人民,因此,他们虽然常把“民权”挂到嘴上,但这只是一张空头支票,至于民权的实现在梁启超等人看来那是很遥远的事。他说:“西国之所以能立民政者,以民智既开,民力既厚也。人人有自主之权,虽属公议,然当孩提之是时,则不难不籍父母之保护。今中国尚孩提也,孩提而强使自主,是曰助长,非徒无益,将又害之。故今日倡民政于中国,徒取乱耳。”基于这种认识,梁启超和整个改良派所倡导的变法,就是要依靠皇帝,依靠王公大臣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谭嗣同很有信心,以为“国事大有可为”。其实他想错了。正当他们不辞辛劳锐意变革的时候,顽固派也在磨刀霍霍,准备利用10月在天津阅兵的机会,废掉光绪皇帝,彻底摧垮变法运动。形势越来越紧迫,9月,光绪皇帝在给康有为、谭嗣同的密诏中说:“今朕位几不保,汝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可妥速密筹,设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胜企望之至。”谭嗣同等跪读诏书,不禁失声痛哭,但又一筹莫展。最后想到袁世凯,想利用袁世凯编练的新军来援救皇帝。他们建议皇帝召见袁世凯并赏以官职,以便拉拢。9月18日夜,谭嗣同只身前往袁的住所法华寺,劝袁运用手中的兵力,杀掉那拉氏的亲信荣禄,保护光绪皇帝。 康有为等人以为,只要抓住了皇帝好象就能无事不成,其实,光绪皇帝只不过是个空架子,实权完全掌握在顽固派那拉氏等人手里。光绪皇帝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图强主张,颁发了“明定国是”诏书,积极策划新政。那拉氏也急忙部署政变,破坏变法运动。正当康有为等踌躇满志的时候,顽固派一个反扑,就把改良派打了下去。光绪皇帝被囚禁,谭嗣同等人被杀,康有为、染启超逃亡国外。戊戍变法运动,前后不过百天,就这样失败了。
  
  ------------------------
  
  
  我的答案
  
  
  光绪:中国历史被最高估的皇帝
  
  翁同龢(1830——1904年),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政治家。清咸丰六年(1856)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先后为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历官刑、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等,是当时著名的清流领袖。中法战争中,主张抗战,并支持刘永福黑旗军保卫疆土。中日甲午战争时,又力主抵御外侮,反对李鸿章求和。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被削职回籍;十月又被下令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归里后,隐居虞山西麓鹁鸽峰墓庐。困顿七载后病故。著有《翁文恭公日记》、《瓶庐文钞》、《瓶庐诗稿》。其书法纵横跌宕,力透纸背,为世所重。
  
  
  因为种种原因,光绪皇帝是被中国历史最高估的皇帝,实际上,他脑袋就“一根筋”,热情有余而才略不足,这和他的老师有关系。他基本是被主张改革的书生给利用了,维新中最出格的行为是把他老师给开除朝廷,这在当时,违反儒教的尊师重道,也违反了清朝的一贯规则。不仅如此,他听了一群书生的蛊惑,开始改革大跃进,命令每个行省都要建立一所大学,要知道,当时的清朝连个高中都没有呢,他竟然下了这样一个荒唐的圣旨。最致命的是,他听信书生的话,和日本联合,试图软禁或者杀掉慈禧。慈禧可是知道朝鲜闵妃的下场,1895年9月1日 日公使三浦梧楼到任,10月8日 乙未事变,日人冲入皇宫杀死闵妃,10月10日 大院君提议贬闵妃为庶人。 1898年,光绪打算依靠自己亲自提升的候补侍郎袁世凯发兵杀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荣禄(慈禧亲信)围颐和园(慈禧所居),日本的军队也在天津蠢蠢欲动。
  
  慈禧毕竟对光绪有养育之恩,而且,在光绪的三个月的激进维新中,并没有任何干涉维新的记录。光绪维新除了上面的严重错误外,还有他得罪了李鸿章,把李二先生开除朝廷。李鸿章是谁啊?他是当时中国最富有的人,他除了手下养的密探,还收买了无数清朝官员,他和外国人的关系也不错,得罪了李鸿章,开除了先后为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的翁同和,最后,又要对没有阻碍反而支持他改革的慈禧下手,这三股力量的组合,光绪想不完蛋也不行。慈禧尽管非常悲伤,但也没有处死他,只是把他幽禁在三面环水的南海瀛台。
  
  即使没有慈禧,他的改革也注定失败,因为他得罪了整个10% 的中国精英阶层,废除科举,让无数的知识分子愤恨;他只任用一帮主张维新的书生,让包括几个铁帽子王在内的官员对其改革不满。
  
  光绪对中国的功劳是微小的,他给中国带来更多的是破坏,因为他的改革失败尽管是他自己惹的祸,而哪些对中国领土抱有野心的列强对此大作文章,造谣攻击慈禧保守,让清朝的合法统治地位受到威胁,他改革中出台的“新军”正是后来军阀混战的源头。当然,还有革命党,与海外康梁煞有介事成立的“保皇党”一唱一和,表面上看起来一个主张美国民主,一个主张日本的君主立宪,但实质上,都是在打击当时清朝的名声与合法性,二者目的完全相同。梁启超的君主立宪,表面上看是对中国有利,但是,政治体制的改革要渐进,激进改革的结果就是苏联的大分裂。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光绪锐意变法。变法和反变法的斗争非常激烈。1898年6月11日,慈禧面告光绪:“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于是,光绪发布了由翁同和起草的《定国是诏》,把讲求西学,变法自强,作为清王朝的国策,使维新运动取得了合法地位。但是实行改革后不久,光绪和几个书生犯了急躁的毛病,要搞大跃进,同时, 革命党人趁机起事。在戊戌年春夏之交的那一场风波中,慈禧审时度势,冷静应对,果断 平息了这一场动乱,维护了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事后,康有为和梁启超在洋人的帮助下,逃亡国外。那是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中央工作中的一些失误,欺骗不明真相的群众,勾结国外反华势力,妄图制造动乱,颠覆政府,篡夺权力,其居心十分险恶,如果不是一 批以太后为首的老同志还在,结果不堪设想。同光中兴事业就完全有可能被葬送。英明哉,太后。戊戌运动的意义和失败原因:“我的答案”与“标准答案”
  
  
  “标准答案”
  
  
  
  变法的意义:
  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维新派虽然没有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但是他们鼓吹变法的首要目的却是为了救亡图存。康有为在历次上书中,不厌其详地说明只有变法才能御侮、图存。光绪皇帝进行变法,也主要是因为外强的侵逼。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那一天,她当面指斥光绪:“变乱祖法……背祖宗而行康(有为)法,何昏愦至此”!光绪战战兢兢地回答:“是固自己胡涂,洋人逼迫太急,欲保存国脉,通融试用西法,并不敢听信康有为之法也。”① 在慌乱中的光绪皇帝仍然说明了列强的侵逼和变法的关系。虽然,短暂的戊戌变法没能达到自强御侮的目的,但它仍具有重要的爱国救亡意义,它把民族救亡意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戊戌变法也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它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质的飞跃。洋务运动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而戊戌变法则是要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它符合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戊戌变法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提倡新学,批判旧学,着重宣传“兴民权”,大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从此,民主主义成为汹涌的社会思潮,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面貌。正规他说,中国资产阶级新文化也是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和稍后几年初步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的新学术,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文学理论等已经萌生,“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等相继而起,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开始成为中国近代文化的主流。
  
  
  
  失败的根本原因:
  戊戌变法是民族危机下的急就产物,它过早的登上了历史的前台,失败也是历史的必然。
  (一)
  历史证明,无论是改革还是革命,都需要有一定的雄厚的经济及阶级来支持,但由于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阶级力量弱小,戊戌变法却缺乏雄厚的经济及阶级来支持,中国当时存在五种经济成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地主经济、小农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其中最弱小的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中国在明朝中后期便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由于中国的封建势力以及阶级力量和政治势力十分强大,中国的资本主义一直都没有发展成为一股强大的新兴的经济及阶级力量,鸦片战争的爆发,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原有的资本主义经济被扼杀,只有在洋务运动兴起后,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才逐渐兴起。但是他们的力量一直都很弱小,根据统计,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前,中国总共只拥有商办企业100多家,其中有50家是1895年甲午战争后才建立的。
  
  
  (二)
  戊戌维新的领导人基本上是一批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的书生,他们大多饱读诗书,忧国忧民,学问渊博,具有政治热情抱负,却缺少谋略和政治经验及才干。
  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在理论指导上有局限性。康有为借发挥孔子政治思想,利用传统的儒学权威来宣传变法的道理,他的两部书:《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前一部书把封建主义者历来认为神圣不可侵犯某些经典宣布为伪造文献。后一部书,把本来偏于保守的孔子打扮满怀进取精神提倡尽可能平等思想观念,康有为等人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中寻找理论依据来反对封建制度,没有完全抛弃儒家的传统理论。充分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这两部书都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不用说守旧派反对,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维新派某些激进的宣传也增加社会阻力。
  梁启超和他的老师康有为一样,既想实行一些改革,又极端害怕人民,因此,他们虽然常把“民权”挂到嘴上,但这只是一张空头支票,至于民权的实现在梁启超等人看来那是很遥远的事。他说:“西国之所以能立民政者,以民智既开,民力既厚也。人人有自主之权,虽属公议,然当孩提之是时,则不难不籍父母之保护。今中国尚孩提也,孩提而强使自主,是曰助长,非徒无益,将又害之。故今日倡民政于中国,徒取乱耳。”基于这种认识,梁启超和整个改良派所倡导的变法,就是要依靠皇帝,依靠王公大臣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谭嗣同很有信心,以为“国事大有可为”。其实他想错了。正当他们不辞辛劳锐意变革的时候,顽固派也在磨刀霍霍,准备利用10月在天津阅兵的机会,废掉光绪皇帝,彻底摧垮变法运动。形势越来越紧迫,9月,光绪皇帝在给康有为、谭嗣同的密诏中说:“今朕位几不保,汝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可妥速密筹,设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胜企望之至。”谭嗣同等跪读诏书,不禁失声痛哭,但又一筹莫展。最后想到袁世凯,想利用袁世凯编练的新军来援救皇帝。他们建议皇帝召见袁世凯并赏以官职,以便拉拢。9月18日夜,谭嗣同只身前往袁的住所法华寺,劝袁运用手中的兵力,杀掉那拉氏的亲信荣禄,保护光绪皇帝。 康有为等人以为,只要抓住了皇帝好象就能无事不成,其实,光绪皇帝只不过是个空架子,实权完全掌握在顽固派那拉氏等人手里。光绪皇帝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图强主张,颁发了“明定国是”诏书,积极策划新政。那拉氏也急忙部署政变,破坏变法运动。正当康有为等踌躇满志的时候,顽固派一个反扑,就把改良派打了下去。光绪皇帝被囚禁,谭嗣同等人被杀,康有为、染启超逃亡国外。戊戍变法运动,前后不过百天,就这样失败了。
  
  ------------------------
  
  
  我的答案
  
  
  光绪:中国历史被最高估的皇帝
  
  翁同龢(1830——1904年),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政治家。清咸丰六年(1856)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先后为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历官刑、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等,是当时著名的清流领袖。中法战争中,主张抗战,并支持刘永福黑旗军保卫疆土。中日甲午战争时,又力主抵御外侮,反对李鸿章求和。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被削职回籍;十月又被下令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归里后,隐居虞山西麓鹁鸽峰墓庐。困顿七载后病故。著有《翁文恭公日记》、《瓶庐文钞》、《瓶庐诗稿》。其书法纵横跌宕,力透纸背,为世所重。
  
  
  因为种种原因,光绪皇帝是被中国历史最高估的皇帝,实际上,他脑袋就“一根筋”,热情有余而才略不足,这和他的老师有关系。他基本是被主张改革的书生给利用了,维新中最出格的行为是把他老师给开除朝廷,这在当时,违反儒教的尊师重道,也违反了清朝的一贯规则。不仅如此,他听了一群书生的蛊惑,开始改革大跃进,命令每个行省都要建立一所大学,要知道,当时的清朝连个高中都没有呢,他竟然下了这样一个荒唐的圣旨。最致命的是,他听信书生的话,和日本联合,试图软禁或者杀掉慈禧。慈禧可是知道朝鲜闵妃的下场,1895年9月1日 日公使三浦梧楼到任,10月8日 乙未事变,日人冲入皇宫杀死闵妃,10月10日 大院君提议贬闵妃为庶人。 1898年,光绪打算依靠自己亲自提升的候补侍郎袁世凯发兵杀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荣禄(慈禧亲信)围颐和园(慈禧所居),日本的军队也在天津蠢蠢欲动。
  
  慈禧毕竟对光绪有养育之恩,而且,在光绪的三个月的激进维新中,并没有任何干涉维新的记录。光绪维新除了上面的严重错误外,还有他得罪了李鸿章,把李二先生开除朝廷。李鸿章是谁啊?他是当时中国最富有的人,他除了手下养的密探,还收买了无数清朝官员,他和外国人的关系也不错,得罪了李鸿章,开除了先后为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的翁同和,最后,又要对没有阻碍反而支持他改革的慈禧下手,这三股力量的组合,光绪想不完蛋也不行。慈禧尽管非常悲伤,但也没有处死他,只是把他幽禁在三面环水的南海瀛台。
  
  即使没有慈禧,他的改革也注定失败,因为他得罪了整个10% 的中国精英阶层,废除科举,让无数的知识分子愤恨;他只任用一帮主张维新的书生,让包括几个铁帽子王在内的官员对其改革不满。
  
  光绪对中国的功劳是微小的,他给中国带来更多的是破坏,因为他的改革失败尽管是他自己惹的祸,而哪些对中国领土抱有野心的列强对此大作文章,造谣攻击慈禧保守,让清朝的合法统治地位受到威胁,他改革中出台的“新军”正是后来军阀混战的源头。当然,还有革命党,与海外康梁煞有介事成立的“保皇党”一唱一和,表面上看起来一个主张美国民主,一个主张日本的君主立宪,但实质上,都是在打击当时清朝的名声与合法性,二者目的完全相同。梁启超的君主立宪,表面上看是对中国有利,但是,政治体制的改革要渐进,激进改革的结果就是苏联的大分裂。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光绪锐意变法。变法和反变法的斗争非常激烈。1898年6月11日,慈禧面告光绪:“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于是,光绪发布了由翁同和起草的《定国是诏》,把讲求西学,变法自强,作为清王朝的国策,使维新运动取得了合法地位。但是实行改革后不久,光绪和几个书生犯了急躁的毛病,要搞大跃进,同时, 革命党人趁机起事。在戊戌年春夏之交的那一场风波中,慈禧审时度势,冷静应对,果断 平息了这一场动乱,维护了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事后,康有为和梁启超在洋人的帮助下,逃亡国外。那是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中央工作中的一些失误,欺骗不明真相的群众,勾结国外反华势力,妄图制造动乱,颠覆政府,篡夺权力,其居心十分险恶,如果不是一 批以太后为首的老同志还在,结果不堪设想。同光中兴事业就完全有可能被葬送。英明哉,太后。
原创???
看看戊戌变法史实考:D 那本书挺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