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和罗振玉的几个大骗局(转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4:09:06
http://blog.sina.com.cn/u/4bbb74a501000amf

康有为和罗振玉的几个大骗局
近20年来,我研究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与文化人,广为搜集、查核、考证了个案100多个实例,包括他们的个性人格、经济状况等。在这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现象,就是清末的旧式文人,包括李鸿章、张之洞、康有为、罗振玉等,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擅长“瞒和骗”。这是当时官场的怪现状(有小说《官场现形记》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供参阅,可见清末旧式官僚、文人的腐朽堕落)。

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才出现了真正“揭露真相、追求真理”的一代新型知识分子文化人,如蔡元培、胡适、陈独秀、鲁迅等。由“士子”到现代的“知识分子”,由“封建文人”到现代的文化人,必须经历漫长艰巨的“脱胎换骨”的过程,首先必须从“瞒和骗”走向“说真话”!这个过程到如今还必须继续深入。“辩明真相”成为当务之急!

作为文人“瞒和骗”的典型案例,本文先披露康有为和罗振玉的若干大骗局。

1895年“公车上书”是各地其他举人实行的,
而康有为临阵退缩
康有为(1858—1927),生于广东南海。号长素。清末改良派,参与维新变法,后为保皇派首领。

根据黄彰健《戊戌变法史研究》、张建伟《温故戊戌年》等著述提供的史料,1895年5月,康有为所谓的由他个人“发动十八省一千二百多举人联名公车上书”实际上是假的,人数是虚拟的,(这个人数根据他的自编年谱;此外,他在1895年写诗,题为“东事战败,联十八省举人三千人上书,次日美使田贝索稿,为人传抄,刻遍天下,题曰《公车上书记》”牛皮越吹越大了!)。

实际上康有为当时并没有真正实行“上书”!他只是在松筠庵门前联络了一些各地赴京的举人(不可能有三千人),商议准备上书。但终究没有实行。原因是康有为从一个内线太监那里得知他考中了进士,如果他带头上书,眼看就要到手的“进士” 功名就会取消,于是他临阵退缩了!史料的铁证是康有为的忠实弟子徐勤《南海先生四上书记》所附《杂记》、当时参与松筠庵聚会的“哀时老人未还氏”的《公车上书记序》、张大千提供的曾农髯、李梅庵(他们都参加过当年的松筠庵聚会)的回忆记录。

康有为并未领衔所谓“公车上书”,而那一天各地举人和官员总共上书达15起,湖北、江西、浙江、河南、山东、四川等地的举人都曾在这一天上书。那才是真正的“公车上书”!

后来,康有为刻意编造自己的“光荣历史”,恬不知耻地招摇撞骗,到处宣扬自己,把这虚夸、伪饰的“功劳簿”作为个人的政治资本。他曾欺世盗名、得逞一时,但如今是揭开老底、真相大白的时候了。

现在已经完全能够搞清楚,轰轰烈烈的“公车上书”实际上乃为当时全国各地举人共同的爱国行动,并不能记在康有为的帐上。

1898年康有为决不是“百日维新”骨干中坚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骨干中坚,实际上为杨锐、刘光第、谭嗣同、林旭四人。称为“军机四卿”或“四章京”,皆由光绪帝授予四品卿衔,参预新政,当时有关新政的诏书全由四章京代皇上草拟。(注:章京,官名,清代军职多称章京,为满语的音译,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办理文书事务的官员也称章京。)四章京掌握实权,按照梁启超的说法是“名为章京,实为宰相”。

而1898年6月某日,光绪皇帝召见康有为,(康有为一口广东官话,光绪听不懂);只委以“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的六品小官(行走,清朝制度,不设专职的官员或不专任的官员叫作“行走”)。实际上并没有像对待“军机四卿”那样特别重用。

后来康有为更假传圣意,说光绪帝曾允他直接晋见,以抬高自己的身份。还自吹他呈折子可直接递交光绪帝,其实变法时他所有的折子都是通过都察院间接递交的。

只是因为“军机四卿”都被处死了,康有为流亡国外,方有机会对于华侨们吹嘘自己,抬高自己在百日维新中的地位,进行募捐,积聚资产。

康有为后来在海外号召华侨和留学生参加保皇事业的“密诏”,更是他自己一手伪造的。百日维新第95天,局势险恶,光绪帝无可奈何,给他亲信的“军机四卿”之一杨锐写了密诏:



……果使如此,则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他?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 俾旧法可以全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登进英勇通达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致有拂圣意。尔其与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及诸同志妥速筹商,密缮封奏,由军机大臣代递。候朕熟思,再行办理。朕实不胜焦急翘盼之至。特谕。



很明显,这完全是下达给“军机四卿”的任务,要求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四人主持“妥速筹商”出主意、做决策。而跟“跑腿的”康有为并不相干!

但是,狡猾的康有为,假借杨锐抄示给他传阅的密诏抄本,伪造“密诏”,则变成光绪帝下达给康有为一个人的“密诏”,擅自胡说什么——



朕维时局艰危,非变法不能救中国,非去守旧衰谬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不能变法,而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几谏,太后更怒。今朕位几不保,汝可与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及诸同志妥速密筹,设法相救。十分焦灼,不胜企盼之至。特谕。



这一伪造的密诏关键有两处:一是康有为把光绪帝给杨锐(及四章京)的密诏,伪造成给他康有为一个人的;二是和光绪帝密诏原意(想办法既不得罪太后,又能使变法继续下去)完全相反,变成了要康等“设法相救”。反正“军机四卿”都被处死了,落得死无对证。但是,后来跟康有为一同流亡日本的变法同志王照是知情人,所以康一度软禁了王照,但王照还是对日本人说出了真相;同时史料也保存了杨锐交给他儿子的密诏原本,可相互参阅对比。

十分清楚:1898年康有为虽然曾参与维新变法,但决不是“百日维新”的核心骨干中坚。

为历史正名,“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决不可再称为“康梁变法”!

关于康有为的欺骗行为,还有他的《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涉嫌抄袭张之洞门生廖平的《知圣篇》和《辟刘篇》。那两件公案,在学术界闹得沸沸扬扬,若要讨论起来,很费篇幅,兹不赘述。



说过了康有为,再来说罗振玉,两者“瞒和骗”的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罗振玉捏造王国维“相约为清朝殉死”的鬼话
罗振玉(1866-1940)生于江苏淮安,号雪堂。是清末文人,金石学家。宣统元年(1909)补参事官兼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农科监督。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与王国维等避居日本, 1919年归国住天津租界;1924年奉溥仪“小朝廷”之召,入值南书房。1928年迁居旅顺。九一八事变后,参与策划成立伪满洲国,并任多种伪职。1940年死于旅顺。

王国维跟罗振玉的关系非比寻常。据爱新觉罗·溥仪回忆:王国维对罗振玉如此服帖,最大的原因是这位老实人总觉得欠罗振玉的情;王国维求学时代十分清苦,受过罗振玉的帮助;王国维在日本的几年留学和研究生活,是靠着跟罗振玉在一起过的。王国维为了报答他这份恩情,最初的几部著作,就以罗振玉的名字付梓问世。罗振玉后来在日本出版、轰动一时的《殷墟书契》,其实也是在王国维帮助下的成果。罗、王两家后来缔结姻亲,按说王国维的债务可以不提了罢。但是不然,罗振玉并不因此忘掉他付出的本钱,他一定要王国维终生偿还。而且王国维因他的推荐得以接近“天颜”,也要算做欠他的情分,所以罗振玉始终要求王国维,处处听他的吩咐。(引自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一书。)

王国维去世后,由于罗振玉反复捏造王国维“三次相约为清朝殉死”的鬼话,以致于如今大多数王国维传记、年谱中,都记载着满清皇帝退位后,罗振玉、王国维、柯劭忞三人,曾三次“相约殉清”。但是,这只是出于罗振玉一个人在王国维去世后的胡扯,信口开河、毫无根据、死无对证。满清皇帝逊位于1912年,我们在1927年王国维自沉以前的15年间,在罗振玉、王国维、柯劭忞三人的所有诗文著述里面,在许多亲朋号友的回忆录里面,竟然找不到一星半点关于“三人相约为清朝殉死”的话头。再说,后来柯劭忞病故、王国维自杀、“相约”的仨人死了俩,只剩下一个罗振玉,为什么竟然有脸面活得如此滋润,不去履行“三次相约为清朝殉死”的承诺?“相约”的三人之中,为何只有罗振玉自己苟且偷生不践约“殉清”?世上有这样无赖之伪君子,真不知人间有羞耻!

罗振玉伪造王国维的“效忠遗折”并假传圣旨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逝世当天,他的姨甥、清华研究院助教赵万里给在天津的罗振玉拍了电报:“师于今晨在颐和园自沉,乞代奏。”罗振玉即于6月4日派其子赴京奔丧,据在清华研究院办公室工作的王国维第三子王贞明,给他的二哥王高明(在上海邮务局任职)的信中透露,罗本拟亲来北京清华园,因家人“恐彼来此有所感或有他变,故不肯放他来京。”

  那么罗振玉躲在天津租界干什么呢?他居然冒天下之大不韪,伪造了王国维临终时“向清皇室溥仪” 表“忠心”的遗折!

现已查明,原来这个所谓“遗折”是罗振玉命其第四子罗福葆,模仿王国维的笔迹,刻意伪造的!“遗折用白绵纸墨书,共四扣,每扣长二十二公分,宽九公分……根据王国维以往的奏折和遗折的笔迹相对照,字迹模仿得一样。”他的外孙刘蕙孙(《老残游记》作者刘鹗之孙)回忆说:“1929年我在旅顺,雪堂先生(罗振玉)对我说起他和静安的友谊,最后说:‘他(王国维)最后觉得对我不起,欲以一死报知己。我也觉得那件事不免粗暴,对他不起。但死者不能复生,只好为他弄个谥法。遗折是我替他做的。'”

  罗振玉假造并代递“王国维遗折”的目的,当时就引起猜疑。他的嫡孙罗继祖在《跋〈观堂书札〉》中写道:“祖父迫不急待地代递遗折。溥仪说遗折写得很工整,(但是溥仪也看出破绽)不像王国维的手笔,这话倒是说对了。”几年后,他又在回忆录中写道:“祖父一接到王国维投湖消息,又看到‘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十六字的遗嘱。急急忙忙代作了一份‘遗折’呈给溥仪,……代递遗折,尽后死之责,心安理得,所以丝毫没有想到会有人责备他‘欺君'。” 真是无视‘欺君'之罪,胆大妄为,恬不知耻!

溥仪看了这个伪造的“王国维遗折”居然以假当真,装作“大受感动”,遂与陈宝琛等商议,发一上谕:“南书房行走五品衔王国维,学问博通,躬行廉谨,由诸生经朕特加拔擢,供职南斋。因值播迁,留京讲学。尚不时来津召对,依恋出于至诚。遽览遗章,竟自沉渊而逝。孤忠耿耿,深恻朕怀。著加恩予谥忠悫。派贝子溥伒即日前往奠。赏给陀罗经被,并赏银贰千圆治丧,由留京办事处发给,以示朕悯惜贞臣之至意。钦此。”(《清废帝溥仪档》,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于是假戏真做了。

清皇室溥仪将计就计、将错就错,居然授予王国维一个谥号“忠悫公”。这可能是满清小朝廷所授的最后一个谥号罢。罗振玉又在天津日租界设“忠悫公”灵位,广邀中日名流学者公祭,罗还亲撰《祭王忠悫公文》,发表于《日日新闻》,无耻地赞颂“完节”和“恩遇之隆,为振古所未有”。祭文中回顾了罗王两人三十年的交往历程(天津贻安堂1927年刻本),为罗振玉大做广告,捞取政治资本。

  公祭后罗振玉旋即赴北京,参与处理后事。他居然厚着脸皮带着溥仪的“谕旨”,到清华研究院宣读,并到处招摇撞骗。一场又一场的闹剧、滑稽戏不断上演了!

      溥仪颁下“忠悫”谥号后,京、津及华北各报都以很大的显著篇幅报道了王忠悫公“殉节”的假新闻。造成的社会影响,非常恶劣。遗臭一直留存到今天!

      罗振玉后来沦为“伪满洲国”的大汉奸,决不是偶然的。



鲁迅指出:“中国的文人,万事闭眼睛,聊以自欺,而且欺人。那方法是:瞒和骗。……中国人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中国人向来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世界日日改变,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时候早到了!”(引自《论睁了眼看》一文。)



陈明远博客以“睁了眼看、揭露瞒和骗、发掘真相”为宗旨。希望继续与博友们共勉!

[附记]感谢博友“小草太美”及“秋夏”等人多处指正!http://blog.sina.com.cn/u/4bbb74a501000amf

康有为和罗振玉的几个大骗局
近20年来,我研究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与文化人,广为搜集、查核、考证了个案100多个实例,包括他们的个性人格、经济状况等。在这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现象,就是清末的旧式文人,包括李鸿章、张之洞、康有为、罗振玉等,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擅长“瞒和骗”。这是当时官场的怪现状(有小说《官场现形记》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供参阅,可见清末旧式官僚、文人的腐朽堕落)。

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才出现了真正“揭露真相、追求真理”的一代新型知识分子文化人,如蔡元培、胡适、陈独秀、鲁迅等。由“士子”到现代的“知识分子”,由“封建文人”到现代的文化人,必须经历漫长艰巨的“脱胎换骨”的过程,首先必须从“瞒和骗”走向“说真话”!这个过程到如今还必须继续深入。“辩明真相”成为当务之急!

作为文人“瞒和骗”的典型案例,本文先披露康有为和罗振玉的若干大骗局。

1895年“公车上书”是各地其他举人实行的,
而康有为临阵退缩
康有为(1858—1927),生于广东南海。号长素。清末改良派,参与维新变法,后为保皇派首领。

根据黄彰健《戊戌变法史研究》、张建伟《温故戊戌年》等著述提供的史料,1895年5月,康有为所谓的由他个人“发动十八省一千二百多举人联名公车上书”实际上是假的,人数是虚拟的,(这个人数根据他的自编年谱;此外,他在1895年写诗,题为“东事战败,联十八省举人三千人上书,次日美使田贝索稿,为人传抄,刻遍天下,题曰《公车上书记》”牛皮越吹越大了!)。

实际上康有为当时并没有真正实行“上书”!他只是在松筠庵门前联络了一些各地赴京的举人(不可能有三千人),商议准备上书。但终究没有实行。原因是康有为从一个内线太监那里得知他考中了进士,如果他带头上书,眼看就要到手的“进士” 功名就会取消,于是他临阵退缩了!史料的铁证是康有为的忠实弟子徐勤《南海先生四上书记》所附《杂记》、当时参与松筠庵聚会的“哀时老人未还氏”的《公车上书记序》、张大千提供的曾农髯、李梅庵(他们都参加过当年的松筠庵聚会)的回忆记录。

康有为并未领衔所谓“公车上书”,而那一天各地举人和官员总共上书达15起,湖北、江西、浙江、河南、山东、四川等地的举人都曾在这一天上书。那才是真正的“公车上书”!

后来,康有为刻意编造自己的“光荣历史”,恬不知耻地招摇撞骗,到处宣扬自己,把这虚夸、伪饰的“功劳簿”作为个人的政治资本。他曾欺世盗名、得逞一时,但如今是揭开老底、真相大白的时候了。

现在已经完全能够搞清楚,轰轰烈烈的“公车上书”实际上乃为当时全国各地举人共同的爱国行动,并不能记在康有为的帐上。

1898年康有为决不是“百日维新”骨干中坚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骨干中坚,实际上为杨锐、刘光第、谭嗣同、林旭四人。称为“军机四卿”或“四章京”,皆由光绪帝授予四品卿衔,参预新政,当时有关新政的诏书全由四章京代皇上草拟。(注:章京,官名,清代军职多称章京,为满语的音译,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办理文书事务的官员也称章京。)四章京掌握实权,按照梁启超的说法是“名为章京,实为宰相”。

而1898年6月某日,光绪皇帝召见康有为,(康有为一口广东官话,光绪听不懂);只委以“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的六品小官(行走,清朝制度,不设专职的官员或不专任的官员叫作“行走”)。实际上并没有像对待“军机四卿”那样特别重用。

后来康有为更假传圣意,说光绪帝曾允他直接晋见,以抬高自己的身份。还自吹他呈折子可直接递交光绪帝,其实变法时他所有的折子都是通过都察院间接递交的。

只是因为“军机四卿”都被处死了,康有为流亡国外,方有机会对于华侨们吹嘘自己,抬高自己在百日维新中的地位,进行募捐,积聚资产。

康有为后来在海外号召华侨和留学生参加保皇事业的“密诏”,更是他自己一手伪造的。百日维新第95天,局势险恶,光绪帝无可奈何,给他亲信的“军机四卿”之一杨锐写了密诏:



……果使如此,则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他?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 俾旧法可以全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登进英勇通达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致有拂圣意。尔其与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及诸同志妥速筹商,密缮封奏,由军机大臣代递。候朕熟思,再行办理。朕实不胜焦急翘盼之至。特谕。



很明显,这完全是下达给“军机四卿”的任务,要求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四人主持“妥速筹商”出主意、做决策。而跟“跑腿的”康有为并不相干!

但是,狡猾的康有为,假借杨锐抄示给他传阅的密诏抄本,伪造“密诏”,则变成光绪帝下达给康有为一个人的“密诏”,擅自胡说什么——



朕维时局艰危,非变法不能救中国,非去守旧衰谬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不能变法,而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几谏,太后更怒。今朕位几不保,汝可与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及诸同志妥速密筹,设法相救。十分焦灼,不胜企盼之至。特谕。



这一伪造的密诏关键有两处:一是康有为把光绪帝给杨锐(及四章京)的密诏,伪造成给他康有为一个人的;二是和光绪帝密诏原意(想办法既不得罪太后,又能使变法继续下去)完全相反,变成了要康等“设法相救”。反正“军机四卿”都被处死了,落得死无对证。但是,后来跟康有为一同流亡日本的变法同志王照是知情人,所以康一度软禁了王照,但王照还是对日本人说出了真相;同时史料也保存了杨锐交给他儿子的密诏原本,可相互参阅对比。

十分清楚:1898年康有为虽然曾参与维新变法,但决不是“百日维新”的核心骨干中坚。

为历史正名,“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决不可再称为“康梁变法”!

关于康有为的欺骗行为,还有他的《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涉嫌抄袭张之洞门生廖平的《知圣篇》和《辟刘篇》。那两件公案,在学术界闹得沸沸扬扬,若要讨论起来,很费篇幅,兹不赘述。



说过了康有为,再来说罗振玉,两者“瞒和骗”的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罗振玉捏造王国维“相约为清朝殉死”的鬼话
罗振玉(1866-1940)生于江苏淮安,号雪堂。是清末文人,金石学家。宣统元年(1909)补参事官兼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农科监督。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与王国维等避居日本, 1919年归国住天津租界;1924年奉溥仪“小朝廷”之召,入值南书房。1928年迁居旅顺。九一八事变后,参与策划成立伪满洲国,并任多种伪职。1940年死于旅顺。

王国维跟罗振玉的关系非比寻常。据爱新觉罗·溥仪回忆:王国维对罗振玉如此服帖,最大的原因是这位老实人总觉得欠罗振玉的情;王国维求学时代十分清苦,受过罗振玉的帮助;王国维在日本的几年留学和研究生活,是靠着跟罗振玉在一起过的。王国维为了报答他这份恩情,最初的几部著作,就以罗振玉的名字付梓问世。罗振玉后来在日本出版、轰动一时的《殷墟书契》,其实也是在王国维帮助下的成果。罗、王两家后来缔结姻亲,按说王国维的债务可以不提了罢。但是不然,罗振玉并不因此忘掉他付出的本钱,他一定要王国维终生偿还。而且王国维因他的推荐得以接近“天颜”,也要算做欠他的情分,所以罗振玉始终要求王国维,处处听他的吩咐。(引自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一书。)

王国维去世后,由于罗振玉反复捏造王国维“三次相约为清朝殉死”的鬼话,以致于如今大多数王国维传记、年谱中,都记载着满清皇帝退位后,罗振玉、王国维、柯劭忞三人,曾三次“相约殉清”。但是,这只是出于罗振玉一个人在王国维去世后的胡扯,信口开河、毫无根据、死无对证。满清皇帝逊位于1912年,我们在1927年王国维自沉以前的15年间,在罗振玉、王国维、柯劭忞三人的所有诗文著述里面,在许多亲朋号友的回忆录里面,竟然找不到一星半点关于“三人相约为清朝殉死”的话头。再说,后来柯劭忞病故、王国维自杀、“相约”的仨人死了俩,只剩下一个罗振玉,为什么竟然有脸面活得如此滋润,不去履行“三次相约为清朝殉死”的承诺?“相约”的三人之中,为何只有罗振玉自己苟且偷生不践约“殉清”?世上有这样无赖之伪君子,真不知人间有羞耻!

罗振玉伪造王国维的“效忠遗折”并假传圣旨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逝世当天,他的姨甥、清华研究院助教赵万里给在天津的罗振玉拍了电报:“师于今晨在颐和园自沉,乞代奏。”罗振玉即于6月4日派其子赴京奔丧,据在清华研究院办公室工作的王国维第三子王贞明,给他的二哥王高明(在上海邮务局任职)的信中透露,罗本拟亲来北京清华园,因家人“恐彼来此有所感或有他变,故不肯放他来京。”

  那么罗振玉躲在天津租界干什么呢?他居然冒天下之大不韪,伪造了王国维临终时“向清皇室溥仪” 表“忠心”的遗折!

现已查明,原来这个所谓“遗折”是罗振玉命其第四子罗福葆,模仿王国维的笔迹,刻意伪造的!“遗折用白绵纸墨书,共四扣,每扣长二十二公分,宽九公分……根据王国维以往的奏折和遗折的笔迹相对照,字迹模仿得一样。”他的外孙刘蕙孙(《老残游记》作者刘鹗之孙)回忆说:“1929年我在旅顺,雪堂先生(罗振玉)对我说起他和静安的友谊,最后说:‘他(王国维)最后觉得对我不起,欲以一死报知己。我也觉得那件事不免粗暴,对他不起。但死者不能复生,只好为他弄个谥法。遗折是我替他做的。'”

  罗振玉假造并代递“王国维遗折”的目的,当时就引起猜疑。他的嫡孙罗继祖在《跋〈观堂书札〉》中写道:“祖父迫不急待地代递遗折。溥仪说遗折写得很工整,(但是溥仪也看出破绽)不像王国维的手笔,这话倒是说对了。”几年后,他又在回忆录中写道:“祖父一接到王国维投湖消息,又看到‘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十六字的遗嘱。急急忙忙代作了一份‘遗折’呈给溥仪,……代递遗折,尽后死之责,心安理得,所以丝毫没有想到会有人责备他‘欺君'。” 真是无视‘欺君'之罪,胆大妄为,恬不知耻!

溥仪看了这个伪造的“王国维遗折”居然以假当真,装作“大受感动”,遂与陈宝琛等商议,发一上谕:“南书房行走五品衔王国维,学问博通,躬行廉谨,由诸生经朕特加拔擢,供职南斋。因值播迁,留京讲学。尚不时来津召对,依恋出于至诚。遽览遗章,竟自沉渊而逝。孤忠耿耿,深恻朕怀。著加恩予谥忠悫。派贝子溥伒即日前往奠。赏给陀罗经被,并赏银贰千圆治丧,由留京办事处发给,以示朕悯惜贞臣之至意。钦此。”(《清废帝溥仪档》,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于是假戏真做了。

清皇室溥仪将计就计、将错就错,居然授予王国维一个谥号“忠悫公”。这可能是满清小朝廷所授的最后一个谥号罢。罗振玉又在天津日租界设“忠悫公”灵位,广邀中日名流学者公祭,罗还亲撰《祭王忠悫公文》,发表于《日日新闻》,无耻地赞颂“完节”和“恩遇之隆,为振古所未有”。祭文中回顾了罗王两人三十年的交往历程(天津贻安堂1927年刻本),为罗振玉大做广告,捞取政治资本。

  公祭后罗振玉旋即赴北京,参与处理后事。他居然厚着脸皮带着溥仪的“谕旨”,到清华研究院宣读,并到处招摇撞骗。一场又一场的闹剧、滑稽戏不断上演了!

      溥仪颁下“忠悫”谥号后,京、津及华北各报都以很大的显著篇幅报道了王忠悫公“殉节”的假新闻。造成的社会影响,非常恶劣。遗臭一直留存到今天!

      罗振玉后来沦为“伪满洲国”的大汉奸,决不是偶然的。



鲁迅指出:“中国的文人,万事闭眼睛,聊以自欺,而且欺人。那方法是:瞒和骗。……中国人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中国人向来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世界日日改变,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时候早到了!”(引自《论睁了眼看》一文。)



陈明远博客以“睁了眼看、揭露瞒和骗、发掘真相”为宗旨。希望继续与博友们共勉!

[附记]感谢博友“小草太美”及“秋夏”等人多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