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关于地雷战的Q&A [ 史文恭 ] (转自西西河)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20:30:44
【整理】关于地雷战的Q&A [ 史文恭 ]

最近在写评书,所以很多同学的问题不能一一回复,说雷啊。。写一个答疑统一汇报:

1. 地雷战有用吗?

答:地雷战是TG通过以身作则,深入群众的基础上组织的人民战争的一个有机部分,(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联防体系),它解决了对于军工系统极其落后,但胜在参与人数大大高于驻守日军和伪军的人民初级武装(民兵)的有效装备问题。极其低价,极其简陋,但有效。

2. 土地雷只有一种吗?

答:各种各样。有木雷,石头雷,瓦罐雷,甚至尿壶雷等等。至于为什么有些地方不用瓦罐雷而用石头雷,因为这些地方有开采石料的传统和石匠,(石头雷的石料有很多种的。)比较成本要比瓦罐雷低。而且,瓦罐类的雷壳开口比较大,有时候爆炸效果不够好。

3.TG 地雷战里面有制式地雷吗?来源如何?

答:有。主要来自三种途径:

a. 利用阎锡山等国军败退后留下的军火库的炸药(黄色炸药)填装。晋军的家底很厚,但逃跑也很快,给共军留了不少黄色炸药和炮弹,百团大战的时候,八路就是靠这些来给日军交通线上的公路桥,隧道,主要煤矿的矿井实施爆破的。另外,像日军坦克,装甲列车,或者后期攻击据点炮楼,都靠这种强力爆炸装置。

b. TG自己的军工厂制造。当时八路军总部 有一个大的军工厂(黄崖洞军工厂),各个根据地有一些小的兵工厂或者修械所,地雷作为兵器而言,主要难度在雷壳的模具和原材料。TG虽然穷,还是努力造了不少制式地雷的。

1943年5月日军扫荡,王耀南时任晋察冀军区四分区五团(主力团,近4000兵力,实际是旅,为糊弄国民党,说是团)团长,他的政委就是著名的金门全军覆没时的指挥,肖锋开国少将,为了分散敌人兵力,王耀南游击到了三分区黄永胜开国上将领导的地盘,黄司令告诉他,在敌人的包围圈里,他们坚壁清野了2000多颗地雷,王耀南决心到包围圈内取出这些宝贝。路过的时候,碰到了五丈湾民兵队长李勇,他是王耀南的地雷战训练班的学员,听说这等好事,像推销保险一样死活和王老师要。于是,王耀南答应了。说你们跟参谋长李镜(开国少将)要,能拿多少就拿多少。

。。。。。

结果,李镜气急败坏地找王耀南说:“简直不像话!”--王耀南顺着他的手看过去,民兵们背的背,扛的扛,像过节一样抢地雷,有些没有工具的,就要衣服裤子装地雷。王耀南本想给他们几条裤子,为这些穿的像被微博禁止的“衣着暴露”的民兵遮掩一下,但他们以为主力团心疼要追回地雷,李勇带着民兵“拼命逃走了。”

他们将近拿走了近一半的地雷。

不久,日军独立第十一联队700余人,从曲阳县向李勇的“防区”阜平县进犯。12日上午,日军进入雷区,民兵开枪射击,击毙3头日本鬼子,敌人散开还击时,在慌乱中踏响地雷,炸死8头,伤25头。于是放弃追击,撤回阜平县城,当他们从阜平出发到龙泉关时,又进入李勇民兵中队的布雷区,这次,李勇很阔气地加大布雷密度,炸死炸伤日军100余人。

“爆炸英雄,阜平县五丈湾村民兵自卫队队长李勇。1943年5月,我军获悉日军计划奔袭晋察冀首脑机关根据地阜平,李勇受命带领游击组掩护群众转移,他迅速集中民兵,察看地形,选择布雷区,确定布雷点,在敌人必经之地埋下了子母雷和连环雷,炸死日军8个,炸伤25个,击毙日军小队长一名,打伤两名,开创了北岳区地雷战一次杀伤日军数量最多的先例。在同年秋季的反“扫荡”运动中,李勇和他的战友们利用地雷战共杀伤日伪军364人,炸毁敌汽车5辆。”

C.还有一种来源,那就是从日军那里拿。在TG组织下,民兵和部队从日军封锁我们的封锁沟和其他雷区起出很多地雷。



4. 地雷战有误伤群众的事例吗?多不多?

答:有,但极少。原因有两个:

a. TG的组织非常严密,尤其在抗战后期,根据地的联防体系建立,各地民兵充分训练的基础上,各个村庄由于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彻底,使得本村庄的民兵对附近的雷区非常熟悉。而且也确实做到“不见鬼子不挂弦。”另一方面,八路军的主力部队在布设雷区的时候都有纪律,谁埋设,战后谁负责起出。否则误伤老乡,要被严厉处分的。

b. 另外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TG太穷了。他们对每一个地雷都非常珍惜,几乎不存在敌人退兵后忘记把雷起出,或者平时粗心大意乱布雷的情况。一个小例子:王耀南刚刚来晋察冀普及地雷战的时候,有一次来冀中军区,当地的干部哭诉,埋下的地雷被鬼子“照妖镜”照去了,其实这“照妖镜”就是日军工兵的探雷器。当地干部不懂。王耀南问,那瓦罐雷有没有被发现,回答是:“敌人确实没有发现罐子雷,因为铁地雷值钱,闹一个不容易,让鬼子缴获了,老百姓和下面部队心疼,所以马上报上来了。”

当然,后来王耀南就搞出小发明,变化布雷办法和击发装置,把日军的工兵也炸死好几个。

5. 地雷战当时普及吗?

答:地雷战,尤其是“土地雷”战的主要力量就在于它的规模。王耀南地雷战的普及工作做得非常好,他不仅普及了整个晋察冀根据地,还派人向山东根据地传授经验。1943年冬,在程子华的安排下,王耀南办了一个民兵骨干训练班,主训内容: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土木作业,爆破碉堡。。。。。参加培训班的首批人数是1200人。



6. 为什么网上有人说:“地雷战是宣传,会误伤群众,还没有效果”?

答:因为现在和抗战时期一样,除了广大的不愿屈服于日寇,奋起和他们斗争的民兵,根据地人民以外,也有一批汉奸。

7. 单凭地雷战能够打赢抗日战争吗?

答:不能,地雷战是一个缩影,它的成功取决于两个:

a. 组织起来的人民获得了有杀伤力的武器。

b. 沦陷区的日军兵力密度太低,远远不够。

如果日军集中大部队,比如一个旅团左右,赖在我们根据地的一个县里,反复地扫荡,--那么,地雷战能够抗击住敌军吗?不能。

但中国有那么多的县,日军有几个旅团呢?假如他们派出一个旅团,折腾了两个月,只能换的一个县的粮食和一些其他的小收获,那么从经济意义上评估,这样的战斗交换比,以日本这么小的国力,能支撑多久呢?
【整理】关于地雷战的Q&A [ 史文恭 ]

最近在写评书,所以很多同学的问题不能一一回复,说雷啊。。写一个答疑统一汇报:

1. 地雷战有用吗?

答:地雷战是TG通过以身作则,深入群众的基础上组织的人民战争的一个有机部分,(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联防体系),它解决了对于军工系统极其落后,但胜在参与人数大大高于驻守日军和伪军的人民初级武装(民兵)的有效装备问题。极其低价,极其简陋,但有效。

2. 土地雷只有一种吗?

答:各种各样。有木雷,石头雷,瓦罐雷,甚至尿壶雷等等。至于为什么有些地方不用瓦罐雷而用石头雷,因为这些地方有开采石料的传统和石匠,(石头雷的石料有很多种的。)比较成本要比瓦罐雷低。而且,瓦罐类的雷壳开口比较大,有时候爆炸效果不够好。

3.TG 地雷战里面有制式地雷吗?来源如何?

答:有。主要来自三种途径:

a. 利用阎锡山等国军败退后留下的军火库的炸药(黄色炸药)填装。晋军的家底很厚,但逃跑也很快,给共军留了不少黄色炸药和炮弹,百团大战的时候,八路就是靠这些来给日军交通线上的公路桥,隧道,主要煤矿的矿井实施爆破的。另外,像日军坦克,装甲列车,或者后期攻击据点炮楼,都靠这种强力爆炸装置。

b. TG自己的军工厂制造。当时八路军总部 有一个大的军工厂(黄崖洞军工厂),各个根据地有一些小的兵工厂或者修械所,地雷作为兵器而言,主要难度在雷壳的模具和原材料。TG虽然穷,还是努力造了不少制式地雷的。

1943年5月日军扫荡,王耀南时任晋察冀军区四分区五团(主力团,近4000兵力,实际是旅,为糊弄国民党,说是团)团长,他的政委就是著名的金门全军覆没时的指挥,肖锋开国少将,为了分散敌人兵力,王耀南游击到了三分区黄永胜开国上将领导的地盘,黄司令告诉他,在敌人的包围圈里,他们坚壁清野了2000多颗地雷,王耀南决心到包围圈内取出这些宝贝。路过的时候,碰到了五丈湾民兵队长李勇,他是王耀南的地雷战训练班的学员,听说这等好事,像推销保险一样死活和王老师要。于是,王耀南答应了。说你们跟参谋长李镜(开国少将)要,能拿多少就拿多少。

。。。。。

结果,李镜气急败坏地找王耀南说:“简直不像话!”--王耀南顺着他的手看过去,民兵们背的背,扛的扛,像过节一样抢地雷,有些没有工具的,就要衣服裤子装地雷。王耀南本想给他们几条裤子,为这些穿的像被微博禁止的“衣着暴露”的民兵遮掩一下,但他们以为主力团心疼要追回地雷,李勇带着民兵“拼命逃走了。”

他们将近拿走了近一半的地雷。

不久,日军独立第十一联队700余人,从曲阳县向李勇的“防区”阜平县进犯。12日上午,日军进入雷区,民兵开枪射击,击毙3头日本鬼子,敌人散开还击时,在慌乱中踏响地雷,炸死8头,伤25头。于是放弃追击,撤回阜平县城,当他们从阜平出发到龙泉关时,又进入李勇民兵中队的布雷区,这次,李勇很阔气地加大布雷密度,炸死炸伤日军100余人。

“爆炸英雄,阜平县五丈湾村民兵自卫队队长李勇。1943年5月,我军获悉日军计划奔袭晋察冀首脑机关根据地阜平,李勇受命带领游击组掩护群众转移,他迅速集中民兵,察看地形,选择布雷区,确定布雷点,在敌人必经之地埋下了子母雷和连环雷,炸死日军8个,炸伤25个,击毙日军小队长一名,打伤两名,开创了北岳区地雷战一次杀伤日军数量最多的先例。在同年秋季的反“扫荡”运动中,李勇和他的战友们利用地雷战共杀伤日伪军364人,炸毁敌汽车5辆。”

C.还有一种来源,那就是从日军那里拿。在TG组织下,民兵和部队从日军封锁我们的封锁沟和其他雷区起出很多地雷。



4. 地雷战有误伤群众的事例吗?多不多?

答:有,但极少。原因有两个:

a. TG的组织非常严密,尤其在抗战后期,根据地的联防体系建立,各地民兵充分训练的基础上,各个村庄由于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彻底,使得本村庄的民兵对附近的雷区非常熟悉。而且也确实做到“不见鬼子不挂弦。”另一方面,八路军的主力部队在布设雷区的时候都有纪律,谁埋设,战后谁负责起出。否则误伤老乡,要被严厉处分的。

b. 另外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TG太穷了。他们对每一个地雷都非常珍惜,几乎不存在敌人退兵后忘记把雷起出,或者平时粗心大意乱布雷的情况。一个小例子:王耀南刚刚来晋察冀普及地雷战的时候,有一次来冀中军区,当地的干部哭诉,埋下的地雷被鬼子“照妖镜”照去了,其实这“照妖镜”就是日军工兵的探雷器。当地干部不懂。王耀南问,那瓦罐雷有没有被发现,回答是:“敌人确实没有发现罐子雷,因为铁地雷值钱,闹一个不容易,让鬼子缴获了,老百姓和下面部队心疼,所以马上报上来了。”

当然,后来王耀南就搞出小发明,变化布雷办法和击发装置,把日军的工兵也炸死好几个。

5. 地雷战当时普及吗?

答:地雷战,尤其是“土地雷”战的主要力量就在于它的规模。王耀南地雷战的普及工作做得非常好,他不仅普及了整个晋察冀根据地,还派人向山东根据地传授经验。1943年冬,在程子华的安排下,王耀南办了一个民兵骨干训练班,主训内容: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土木作业,爆破碉堡。。。。。参加培训班的首批人数是1200人。



6. 为什么网上有人说:“地雷战是宣传,会误伤群众,还没有效果”?

答:因为现在和抗战时期一样,除了广大的不愿屈服于日寇,奋起和他们斗争的民兵,根据地人民以外,也有一批汉奸。

7. 单凭地雷战能够打赢抗日战争吗?

答:不能,地雷战是一个缩影,它的成功取决于两个:

a. 组织起来的人民获得了有杀伤力的武器。

b. 沦陷区的日军兵力密度太低,远远不够。

如果日军集中大部队,比如一个旅团左右,赖在我们根据地的一个县里,反复地扫荡,--那么,地雷战能够抗击住敌军吗?不能。

但中国有那么多的县,日军有几个旅团呢?假如他们派出一个旅团,折腾了两个月,只能换的一个县的粮食和一些其他的小收获,那么从经济意义上评估,这样的战斗交换比,以日本这么小的国力,能支撑多久呢?
因为现在和抗战时期一样,除了广大的不愿屈服于日寇,奋起和他们斗争的民兵,根据地人民以外,也有一批汉奸。
诚然。
美军也是遇到相同的问题,路边炸弹。
【原创】2. 地雷的低成本化 [ 史文恭 ]

地雷的低成本化其实就源自王耀南的黄崖洞之战,为了保卫兵工厂,他使用成本更低,取材远远方便的黑色火药制作了大量的“滚雷”,发挥了显著的效果。

由于这个经验,使得王耀南作为“地雷战”之父能够将这一战术在根据地广泛推广。他在降低地雷的成本方面做了两个工作。

一方面,依托广大的群众制造黑色火药,(即木炭,硫磺和硝石),众多的鞭炮作坊做引信。

这里需要说明,虽然是“土造”的黑色火药和“鞭炮”引信,但八路军对质量的控制非常严格。比如,黑火药的木炭,要用上好的木料烧制,树的种类也有很大关系,有一次王耀南下去检查,发现带出的徒弟老工兵冀龙误把一个枣木烧制的木炭作为配药材料,马上就严厉批评,并让他把这批次的火药封存,所有木炭重新检验。

又比如,当时根据地政府要求鞭炮作坊做引信时,是抵扣税金和公粮的。但质量要求非常严格,给作坊主下订单时,甚至会说,要是地雷不响,他们的脑袋就保不住了。

另一方面,用各种材料制作雷壳,并根据不同战术需要,“发明”各种“特殊地雷”。

地雷的杀伤作用主要由内置炸药爆炸产生的高速破片(雷壳破碎),从这点讲,破片是什么材质并不重要,它的高速度才是杀伤力的主要来源。因此,在王耀南的推动下,只要是能装火药的密闭容器就能当雷壳,洋铁桶,瓶瓶罐罐,甚至尿壶都行,因为即使这些外壳破碎的不够厉害,我们还能把一些碎铁片混在火药里,爆炸时就能取得散弹枪的效果。

当然,即使这样,王耀南还是遇到了困难,当他到河北冀中军分区推广地雷战时,后来东哥的爱将,东北局第一书记宋任穷还是哭诉说:“王耀南同志,坛坛罐罐虽然值不了几个钱,但破家值万贯,老百姓也就那么几个坛坛罐罐,用完了(地雷炸完了)总不能让人家拿锅和碗给你做地雷呀?再说老百姓也可怜得很,能不能想想别的办法。”于是乎,王耀南想了,就想出用石头做雷壳。---不过要注意,石头做雷壳的难度很高,首先怎么把一个石球挖出一个装火药的洞就是问题,其次,不同的石材,装药量肯定不同,但究竟这样排布,也没有数据。不过宋任穷政委和他的司令员杨勇上将只在乎一个问题,

“要是人和马踩上去会怎样呢?”

王耀南曰:“不死也差不多。”

“done!”

以前,一颗地雷的成本超过三颗手榴弹,根据这样的技术改进后,王耀南推广的土地雷成本就只有几毛钱(当时的几毛钱),和一颗子弹的成本差不多,但杀伤威力要比子弹大多了,于是,地雷战普及的经济基础就有了。

最后,毕竟,鞭炮作坊不是兵工厂,民兵们也不是工程师,土地雷的制造工艺还不是那么规范,按照王耀南的说法,“质量是非常糟糕的”,经常“放冲”。所谓“放冲”,就是地雷爆炸时没有炸开雷壳,而是从装药口形成火焰喷出来了(几乎就类似一个大爆竹)。然而令王耀南想不到的是,这种不达标土地雷的杀伤效果同样明显,因为被触发后,敌人虽然没有被大量破片穿身,却被雷火焚身,尤其是地雷的爆炸是自下而上的,因此有时对敌军还能产生计划生育的效果。加上被东方不败后的敌军一脸被黑火药熏成包龙图的模样,痛苦地捂着要害部位大喊大叫,对他们的同僚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也以此为我军间接形成了良好的心理战效果。

不仅如此,让王耀南啼笑皆非的是,这种不合格地雷,在爆炸后,因为雷壳完好无损,还可以捡回来重新装药,继续实施它“恐怖”的杀伤作用。---当时的评价是:“部队和民兵反而误以为我们的臭雷威力更大,让鬼子和汉奸也传得神乎其神。”

哦哦,土地雷的故事还不仅于此,用瓦罐,陶罐做的地雷,爆炸力更差,(主要的原因应该是炸药装的太少,或者不够紧密,不能在短时间发生剧烈的爆炸),而且民兵们又发挥创造力,把废铁块,铁钉胡乱放进去,于是这种地雷爆炸时,鬼子和伪军可以目睹一个不规则的瓦罐“晃晃悠悠地从敌人头顶飞过,发出吱吱的怪叫,喷射出一些铁钉,铁块。”-----可以想见,这些能被看清的“弹片”和制式地雷爆炸产生的高速破片引发的杀伤力会有本质性的不同,---但关键是,他们让鬼子“看到”了,“吓得鬼子半天都缓不过劲来”。---因此,看到了这样的报告,王耀南“也就不强调提高地雷的质量了”,他在回忆录里忠实地报告,:“我们制造的土地雷杀伤力只有1:1.1,几乎是最低点,踩上一颗雷,敌人的伤亡平均只有1.1人”,但是,他确实没料到,土地雷“对敌人的心理压力确实比制式地雷大”。
【原创】3. 联防体系的构建 [ 史文恭 ]

当然,对付优势装备的日军,仅仅靠土地雷还无法形成一个强韧的防御体系--

可以设想,假如一个县里面所有的村庄都埋设了地雷,但日军还是能够集中兵力攻击一个村庄,毕竟地雷是死的,引爆之后,就很难马上重新埋设。所以,为了保卫村庄,保卫根据地人民,我们还需要根据不同地形构筑防御工事,比如说,如果是山村,那防御就比较简单,很多通往山村的道路可能就一条或两条,而且地势陡峭,多地段埋设地雷也就足够了。因为山村在军事意义上作用很小,日军不舍得花大代价去攻取小山村。

平原则不同,华北平原实际是一个大粮仓,有极为重要的经济意义和军事意义。因此,为了在没有遮掩的平原建设防御工事,TG以王耀南为首的当年萍乡安源煤矿的矿工们带领老乡搞起地道战。这里必须指出,军事工事的地道和老百姓一般的地窖有本质不同,地道战是指一个攻守兼备的体系,有不同的入口,出口,射孔,防止敌人防水,防止敌人放毒气等。在地道战初期,曾经因为工事没有做好,造成躲到地道的军民被敌军施放毒气集体窒息牺牲 800人。

那么有了完整的地道防御工事就可以了吗?实际还不够,因为可以设想,当敌人包围了一个村庄后,如果他们持续围困,那地道里的军民又如何长期坚持呢?毕竟地道里不能种粮食,有限的储备也不能长久啊,所以,这就需要联防。

所谓联防就是在一个地区,比如一个县吧,会有机动兵力,比如县大队这样的地方武装和军分区主力团这样的正规军,当敌人围困某一个村庄时,其他村庄或地方武装可以攻击敌人抽调兵力后的薄弱据点,这样,一方面通过地雷战的迟滞和地道战的坚守,使得进攻的敌人无法快速占领某一村庄(这就使得敌人的主力由于困在当地丧失机动),另一方面,地方武装和主力部队可以围魏救赵,充分利用敌人兵力薄弱的弱点攻击敌方据点。使得敌人顾此失彼,最后两头不得好。

不过这种联防看起来简单,实际很难,首先,在整个防区里,所有村庄之间要保持快速,准确的通讯。---TG没有电话和电报,于是他们发明了鸡毛信。其次,非常重要的是,每一个村庄的地雷布设位置和地道出入口必须极端保密,不能让汉奸们侦查到。为此,TG发挥了强大的动员能力,实现了极其严密的保密措施。

--举个小例子:

1942年4月,王耀南为晋察冀军区地雷战和地道战的推广到各个下级军区和军分区督导,晋察冀军区副参谋长,吕正操上将的爱将沙克(开国少将)陪同,到了白洋淀一个小村子。

这个小村子因为靠近白洋淀,地下水位很高,无法挖地道,所以当地干部拟定的退守方法是躲进白洋淀的(芦苇丛中)。当时无论沙克还是王耀南都是高级干部,本来晚上宿营是要到白洋淀的船上,考虑到船上太冷太潮,区长劝说两位首长在村子休息。他们保证安全。

于是王耀南和沙克住到一个老乡家,两人讨论地雷战和地道战战术很晚才睡,天蒙蒙亮的时候,沙克的警卫员在屋外低声叫:“首长,有情况,我们可能被包围了!”(史注:凌晨是最困的时候,沙克的警卫员能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军事素质非常出众。)

沙、王二位闻声马上起床,提枪冲出,问警卫员敌情,说只发现村外有人影活动,但看不清多少。

王耀南马上让警卫员托着他们俩上房顶趴下,用望远镜观察,发现确实村外有人活动,但战术动作不像鬼子。沙克一听,怒了:“妈个巴子,汉奸、伪军听到老子大名吓得他拉裤子,打他狗娘养的!”(史注:沙克乃东北军出身的东北汉子,性格烈如火。鬼子来了,沙克可能要退避,但伪军来了,沙克是完全不怕的。)

王耀南说,先不急,搞清敌人数量再说。他发现,包围圈没有包括通往白洋淀的退路,可以冲击一下敌军就退到白洋淀去。沙克说:“不对,敌人最怕我们跑回淀子里,哪能不堵我们呢?小心有诈!”于是王耀南又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对方不仅不像日军,连伪军也不像,一个大檐帽都没有,反倒像我们自己的部队。这时候,沙克忽然站起来,大声说:

“妈个巴子,刘二麻子,你给我打立正!”

原来他认出来了,包围队伍里,有他原来的警卫员,现在的第十军分区警卫连连长“刘二麻子”。

对方一听见沙克的“怒吼”,马上也站起来了,“哎呦,首长你怎么来了,”—“全体立正,敬礼!”

于是大家发现了这是个误会,一场虚惊。

沙克碰到了老警卫员很高兴,但也很生气,因为这个小伙子作为军区精锐的警卫连连长,战术动作这么差,包围“敌人”居然先被“敌人“发现了,而在得知刘连长连这两个大首长趴在屋顶都没发现时,更是狠狠批评了他一顿。因为这种失误,幸好是碰到自己人,否则,动起手来,他还没开枪,就第一个送命了。(史注:这里足见TG将领对军事动作规范的高度重视)

同时,沙克也非常恼火,是谁走漏消息,让军区警卫连知道有目标进村,他把村长,妇救会主任、民兵队长,儿童团长以及区长,区小队长都叫过来,站了一院子,挨个问。(史注:由此可见当时根据地的一个小村庄的保密工作有那么多人负责,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经过动员和组织后,鬼子和伪军既无法知道我们的地雷埋在哪儿,也不知道地道开在何处。)最后才知道,因为一个邻村的儿童团长来这村走亲戚,发现村里来了很多陌生人,以为是敌特,小朋友警惕性很高,马上回去向上级报告。第十军分区反应也很快,连夜就派部队来抓特务了。----沙克听明白后,又追问负责警戒的区长,为什么放人出村。对方解释因为小朋友是这村的亲戚,自己人,不算生人。

所以从这个小例子就可以看到,当时根据地在保密工作的严密性和广大军民的警惕性,以及部队的反应速度。有了这样的基础,我们才可能抵抗残酷的日军和伪军,守住这根据地。才能保证地雷战、地道战的战果。
受教了!字数补丁。
俺的第一个奶奶就是一锄头刨响了武工队埋的地雷炸伤了腿,当时的条件,缺医少药,唉!
俺的第一个奶奶就是一锄头刨响了武工队埋的地雷炸伤了腿,当时的条件,缺医少药,唉!
说句诛心的话,没那颗雷,可能没有你……
俺的第一个奶奶就是一锄头刨响了武工队埋的地雷炸伤了腿,当时的条件,缺医少药,唉!
当时没有六合彩
希望能多来点这种资料,现在专门描写这种敌后抗战方面的东西真心不多。
以前看地雷战只看到热闹了
下一期介绍介绍这个---“在这里埋上一口缸,听听地下有没有挖地道的声音”
好文章啊!谢谢楼主转载分享
像艰苦时期坚持抗战的先辈致敬。
你们是这个民族的脊梁。
说句诛心的话,没那颗雷,可能没有你……
已经有俺爹了。
当时没有六合彩
当时的武工队、民兵试验手榴弹、地雷是坐在井口边上的。
xxlbx 发表于 2015-6-1 21:48
当时的武工队、民兵试验手榴弹、地雷是坐在井口边上的。
以前俺们那有个老头,我忘记是从井里还是从河里捞上来一个锈了的手榴弹,估计是当年四爷留下的。
拿门挤,没炸,挂在门钩子上,拿个绳子拴住,远远地拉弦,炸了,老头轻伤
已经有俺爹了。
那怎么第一个奶奶还在?
那怎么第一个奶奶还在?
切!比俺还没文化。俺爹都四五岁了俺奶奶才让地雷炸伤的,一年多后才去世的。
切!比俺还没文化。俺爹都四五岁了俺奶奶才让地雷炸伤的,一年多后才去世的。
我以为你是第二个奶奶那一支……
好文章,真心顶一个!
现在看起来轻松,当年可是用血换来的经验。
致敬老前辈。
好文章啊!谢谢分享
好文章马克
当时的武工队、民兵试验手榴弹、地雷是坐在井口边上的。
然后一锄头刨上去了?
【原创】4. 我们的良性循环 [ 史文恭 ]


在解决了地雷战,地道战和联防体系的动员和建设之后,TG的根据地就成了一个刺猬,甚至在后期成为一头甲龙。到了1944年夏收的时候,日军的征粮计划,甚至连50%都没完成,这样不要说把抢夺来的粮食调运日本本土或太平洋战场,连维持城镇的日伪军到到第二年夏收的粮食,都有一定困难。而这就意味着日军的侵略和盘踞在实质上已经变成了彻底的失败。

而根据地军民在TG的动员和领导下,首先守住了村庄,保住了粮食,其次不断发展壮大武装。(TG队伍从抗战初的3、4万发展到抗战胜利时的近80万,主要就来自地方武装的升级),不断把敌人据点从根据地“挤”出去,伴随着我方根据地的扩大和武装力量的增长,就加速了敌方地域和军力的衰退,因此,到1945年,固然有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一败涂地的因素,但实际在中国华北的根据地里,日军的守军已经日趋萎缩,丧失战场主动了。十几万的日军在广阔的华北大平原面临几百万上千万组织起来,武装起来,勇敢起来的人民后,他们的末日必然就到来了。

当然,在华南,日军还能够任意驰骋,甚至打通了大陆交通线。这两方面截然相反的表现,最好地印证了国共双方在抗战战略、具体实施本质性的优劣之分。从这个意义上讲,抗战之后的三年解放战争的结果,其实早就没有悬念了。
【原创(一) 地雷战的战略意义 [ 史文恭 ]


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从经济的标准衡量,战争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就是胜利方(或者武力占优方)能够依据其优势强迫失败方或弱势方提供经济资源。简单地说,就是驻扎在中国占领区上的日军只有获得比他驻军成本高得多的掠夺收获,才能保证战争对日方的良性循环。---他们不断地获胜,不断地占领更多的地区,相应地,他们不断地掠夺更多的资源,然后反哺他们的战争能力,并进而提升战力,获得更高的战绩。

而TG所领导的以“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为代表的“人民战争”的意义就在于,他们打破了日军这种良性循环。使得敌占区变成名义上的敌占区,实质上的根据地。它使得敌占区原来能被几个扛着膏药旗赶着逃难几万老百姓,变成了让日寇寸步难行的钢铁长城。做到了这一点,就使得窝在据点的日军,伪军成为白白消耗战争资源的废物,成为日本战争链条上的负资产,而这,就是地雷战的战略意义。

但要发挥这样的战略作用,绝非容易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一个高效,严密,细致,富有创造性的体系,而并非一个简单的战术。在审视这个体系建立的过程中,我们会不禁仰望,当年TG强悍的组织能力和一往无前的牺牲精神。以下就是具体的介绍:

1. 地雷的作用

从正规军队的角度,地雷是一种防御武器,通过埋设雷区,实施敌我双方的隔离,并阻碍、迟滞对方的运动。但这是两支装备不相上下,机动能力同等的军队实施地雷战的情况。在抗战时期,我们根据地的地雷战,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

要说明地雷的作用,首先要了解日军如何在中国沦陷区实施有效的统治,通常占据一个县(视县的地理情况和面积大小),大约需要日军一个大队(一个营)5、600人,通常一个县以20个据点(镇,大的村),则每个据点平均下来就20、30多日军,这样看起来兵力很薄弱。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日军的守备队伍,一般都会集中兵力在主要据点(如县城),把小兵力作为触角分布在各个小据点,由于日军相比我军,不仅在武器火力上大大占优,而且在交通,通讯上也远超我军,因此,假设某县,有300日军驻扎县城,其余250日军分驻10个小据点,加上数量为日军一倍的伪军,整个县城就有1500名敌军,而关键在于,由于日军的高机动力,当我军攻击任一个小据点时,都可能在短时间内面临300日军的增援,---不仅如此,如果战事胶着,还将在几天内面临周围县或者市强大日军机动兵力的包围,所以,从整体上讲,日军在沦陷区的统治,就是一张网。而连接这张网的就是交通和通讯。

我们的地雷战,所破坏的就是这个连接。

因为有了地雷,使得日军的机动能力大幅下降,由于在主要道路上埋设了地雷,日军的重装备,比如山炮等就无法通行。(被地雷炸了步兵日军可以承受,但要是毁了大炮,就无法交代了),同样,在电线杆下,民兵们在割掉电话线后,埋设地雷“钓鱼”,前来修复电话的日军、伪军往往电话线没搞定,人先被炸得非死即伤。

因此,当地雷战普及之后,日军在沦陷区的占领就被切断了联系,分割得支离破碎,尤其在1944-1945年的大反攻阶段,根据地的军民就是依托这样的办法一步一步把敌人“挤”出去的。

这是地雷战的大的作用。而地雷的战术作用同样重要,因为它给广大武器低劣的民兵一个有杀伤力的武器。---在一些老电影里,我们会看到游击队员用松木做炮筒,搞出“松木炮”,或者用猎枪,土枪打击敌人,但在实战中,这类武器的作用是有限的。为什么?因为射程相差悬殊。土枪的射程50,60米,而日军三八大盖的有效射程将近450米,这意味着我们的民兵很多时候在远还没靠近日军时,就可能已经牺牲了。---而地雷不同,每一个地雷在被踏响时,无论是正规的铁雷,还是土造的石雷都可以保证一个以上的伤亡。--必死的武器就是可怕的武器,这就是地雷的意义。

但是,所有这些地雷的作用都基于一个前提,那就是规模,如果日军据点连接有十条路,那为了围困日军,我们就需要在每条路上埋设至少10个以上地雷,同样的道理,为了保护一个村庄,需要的地雷数量都是数以百计的,举个例子,1942年赵户村,八路军两个连依托该村埋下的200多处地雷,和地道体系,在23天内,打退敌人四次大的进攻,歼敌三百余人。

一个村子,一次防卫战,就要200颗地雷,一个县有多少个村子,要经历多少次扫荡,需要多少颗地雷呢?

然后一锄头刨上去了?
当时那帮人土造弹药根本就没准儿,出现意外时顺手就仍井里头了。俺奶奶是蔓菁地里除草时受伤的。
那时候,俺们这里有一支队伍,领头的叫樊靶(老人们说的,字不一定对)。当地有一句俗话:樊靶的队伍——拉拉溜溜,就是稀稀拉拉的意思。他们的战术之一就是趁夜深人静时在炮楼附近的官道上埋设地雷,等天麻麻亮时在远远的土崖上往炮楼方向仍几颗手榴弹,然后就举着喇叭大骂小日本的祖宗八代,内容是五花八门。文雅的如: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粗的如:日本人不顶人,头上带着个洗脸盆;日本人不高高,一脚踢的你旮旯旯(当地话押韵)等等。日本鬼子一受激跑出来就踩着地雷了。再要追时,早跑没影了。现在看来,这不就是麻雀战、地雷战的结合吗?
当时那帮人土造弹药根本就没准儿,出现意外时顺手就仍井里头了。俺奶奶是蔓菁地里除草时受伤的。
你奶奶进井里锄草了?
好文,支持,像这样的文章真不错。原文在哪里?还有吗
"12日上午,日军进入雷区,民兵开枪射击,击毙3头日本鬼子"
损人不利己 发表于 2015-6-1 13:42
【原创】2. 地雷的低成本化 [ 史文恭 ]

地雷的低成本化其实就源自王耀南的黄崖洞之战,为了保卫兵工厂 ...
然而令王耀南想不到的是,这种不达标土地雷的杀伤效果同样明显,因为被触发后,敌人虽然没有被大量破片穿身,却被雷火焚身,尤其是地雷的爆炸是自下而上的,因此有时对敌军还能产生计划生育的效果。加上被东方不败后的敌军一脸被黑火药熏成包龙图的模样,痛苦地捂着要害部位大喊大叫,对他们的同僚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也以此为我军间接形成了良好的心理战效果。

以上想起了一段轶事,越南战争时期,美国发现越南有一种新式弹药,一打炸开一大片给小白头鹰们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阴影,最后80年代两军交流才搞清楚,其实是当年大抽风时期,子弹生产不按要求,工艺不过关的副产品。
损人不利己 发表于 2015-6-1 13:42
【原创】3. 联防体系的构建 [ 史文恭 ]

当然,对付优势装备的日军,仅仅靠土地雷还无法形成一个强韧的防 ...
所以从这个小例子就可以看到,当时根据地在保密工作的严密性和广大军民的警惕性,以及部队的反应速度。有了这样的基础,我们才可能抵抗残酷的日军和伪军,守住这根据地。才能保证地雷战、地道战的战果。

因为保密不严的已经死了。
非常不错…但是西西河的版面让我望而生畏…
好文章啊,很多故事都足够拍电视啊;想想那些个抗日神剧,真是混账;
不错的文章
还有吗?催更
很不错的文章
山中无老虎 发表于 2015-6-1 22:10
以前俺们那有个老头,我忘记是从井里还是从河里捞上来一个锈了的手榴弹,估计是当年四爷留下的。
拿门挤 ...
这老头怎么和熊孩子似的
ydwd 发表于 2015-6-2 19:11
非常不错…但是西西河的版面让我望而生畏…
开始是有点不习惯,很别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