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与美洲:文明的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举行(全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23:33:08


“古代中国与美洲:文明的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举行
2015年05月21日 11:11 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作者:范潇漫
http://arch.cssn.cn/kgx/kgdt/201505/t20150521_1962822.shtml


  2015年5月17日,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和拉丁美洲古代文明比较研究所主办的“古代中国与美洲:文明的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紫玉饭店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文物报、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美国阿拉斯加大学及首都师范大学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学者们齐聚一堂,共同烹制了一场古代中国与美洲多领域多层次文明比较研究的盛宴。本次研讨会跳出了单纯文献推断的窠臼,以实际的考古学证据为依托,宏观把握,并从石器、玉器、植物、动物、人骨、岩画等微观角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袁广阔教授的主旨报告——秘鲁、厄瓜多尔考古遗址考察报告中拉开帷幕。通过对曼塔遗址、查文遗址及多家博物馆的考察,他提出了自己对中国与美洲文明比较研究的认识和思考,试图寻找人类从亚洲往美洲迁徙的证据,尤其在祭祀仪式方面,他认为两地存在文献和考古证据的互补,同时还应将器物的对比研究上升为语言、意识形态领域的比较研究,从更深入的层次把握两者之间的联系。

    之后,首都师范大学的王涛副教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状况做了细致的梳理,认为文明比较这一研究工作的开展,必须基于考古学的基础工作,结合多学科、新技术综合研究,才能真正地推动该研究领域的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拉美研究所徐世澄研究员通过回顾自古及今中国与墨西哥文明之间的交往状况,指出既要推动两国现在的文化交流,也要加强对古代交往的研究。研究表明,早在至少一万年以前,我国北方和美洲之间就已存在交流,北京大学王幼平教授从细石器的角度给出了这方面的考古学证据,他总结指出,文化标记与生物基因是追溯比较两大文明的重要线索和证据

   中央民族大学的张亚莎教授指出,就环太平洋地区人面岩画这一独特文化现象来看,可能存在一个从中国到美洲、文明逐步推进的传播过程。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荆志淳先生从玉器用料、造型、功能、风格等方面对我国商文明和中美洲文明用玉进行比较研究,指出两地在玉符、玉德及以上各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两个文明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的李新伟研究员介绍了他们即将起航的洪都拉斯科潘遗址的考古工作规划,鼓舞人心。中国作为世界大国,有能力也有义务开展大规模的他国文明研究,这对了解世界不同领域的文明状况意义重大。他强调,我们要学习国外考古工作者勇于探险的精神、对其他文明的兴趣,同时还要在考古工作上展现出大国的气度。

    随后,考古所的赵志军、袁靖、王明辉三位老师相继从农业考古、动物考古、人骨考古的角度观察古代中国与美洲文明的异同,他们倡导进行多学科的深入合作,以加强对这一领域的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的杨楠教授从年代、类型、埋葬方式及源流等方面对北美东南和我国江南土墩遗存做了系统的比较分析,认为两地的土墩遗存在内涵上存在差异,应是独立发展的,没有明显的文化传播行为。

    阿拉斯加大学的曲枫先生通过对弗尔斯特“亚美萨满教模式”和张光直先生“玛雅-中国文化连续体”理论的回顾,对此做出深刻的反思,认为两地的文明比较研究应该在考古学基础上加强民族学和文献的研究,关注萨满教和商文化的关系

  中国文物报社主编曹兵武先生以全球视角来审视古代文明的研究。他认为中国文明的深入研究不能固步自封,必须建立在与其他文明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实现,要搞清中国文明在世界文化传播中扮演的角色,对于文明相似性的解释,还需要更多的考古学证据来诠释。
  会议尾声,袁广阔教授对本次研讨会做了简短总结并组织讨论。诸位学者畅所欲言,纷纷对这一研究领域寄予厚望,对中国与拉丁美洲古代文明比较研究所的后续建设和研究任务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本次研讨会召开在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与拉丁美洲文明比较研究所成立一周年之际、社科院考古所洪都拉斯科潘遗址考古工作开展之前,是古代中国文明与美洲文明比较研究的初步成果和基石,符合国家文化走出去的战略需求,为进一步研究增强了信心。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这一研究的开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道路曲折,但前途光明,能在广阔的美洲大地上有中国考古学的一片天地,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文/范潇漫 图/刘勇)


“古代中国与美洲:文明的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举行
2015年05月21日 11:11 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作者:范潇漫
http://arch.cssn.cn/kgx/kgdt/201505/t20150521_1962822.shtml


  2015年5月17日,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和拉丁美洲古代文明比较研究所主办的“古代中国与美洲:文明的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紫玉饭店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文物报、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美国阿拉斯加大学及首都师范大学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学者们齐聚一堂,共同烹制了一场古代中国与美洲多领域多层次文明比较研究的盛宴。本次研讨会跳出了单纯文献推断的窠臼,以实际的考古学证据为依托,宏观把握,并从石器、玉器、植物、动物、人骨、岩画等微观角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袁广阔教授的主旨报告——秘鲁、厄瓜多尔考古遗址考察报告中拉开帷幕。通过对曼塔遗址、查文遗址及多家博物馆的考察,他提出了自己对中国与美洲文明比较研究的认识和思考,试图寻找人类从亚洲往美洲迁徙的证据,尤其在祭祀仪式方面,他认为两地存在文献和考古证据的互补,同时还应将器物的对比研究上升为语言、意识形态领域的比较研究,从更深入的层次把握两者之间的联系。

    之后,首都师范大学的王涛副教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状况做了细致的梳理,认为文明比较这一研究工作的开展,必须基于考古学的基础工作,结合多学科、新技术综合研究,才能真正地推动该研究领域的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拉美研究所徐世澄研究员通过回顾自古及今中国与墨西哥文明之间的交往状况,指出既要推动两国现在的文化交流,也要加强对古代交往的研究。研究表明,早在至少一万年以前,我国北方和美洲之间就已存在交流,北京大学王幼平教授从细石器的角度给出了这方面的考古学证据,他总结指出,文化标记与生物基因是追溯比较两大文明的重要线索和证据

   中央民族大学的张亚莎教授指出,就环太平洋地区人面岩画这一独特文化现象来看,可能存在一个从中国到美洲、文明逐步推进的传播过程。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荆志淳先生从玉器用料、造型、功能、风格等方面对我国商文明和中美洲文明用玉进行比较研究,指出两地在玉符、玉德及以上各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两个文明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的李新伟研究员介绍了他们即将起航的洪都拉斯科潘遗址的考古工作规划,鼓舞人心。中国作为世界大国,有能力也有义务开展大规模的他国文明研究,这对了解世界不同领域的文明状况意义重大。他强调,我们要学习国外考古工作者勇于探险的精神、对其他文明的兴趣,同时还要在考古工作上展现出大国的气度。

    随后,考古所的赵志军、袁靖、王明辉三位老师相继从农业考古、动物考古、人骨考古的角度观察古代中国与美洲文明的异同,他们倡导进行多学科的深入合作,以加强对这一领域的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的杨楠教授从年代、类型、埋葬方式及源流等方面对北美东南和我国江南土墩遗存做了系统的比较分析,认为两地的土墩遗存在内涵上存在差异,应是独立发展的,没有明显的文化传播行为。

    阿拉斯加大学的曲枫先生通过对弗尔斯特“亚美萨满教模式”和张光直先生“玛雅-中国文化连续体”理论的回顾,对此做出深刻的反思,认为两地的文明比较研究应该在考古学基础上加强民族学和文献的研究,关注萨满教和商文化的关系

  中国文物报社主编曹兵武先生以全球视角来审视古代文明的研究。他认为中国文明的深入研究不能固步自封,必须建立在与其他文明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实现,要搞清中国文明在世界文化传播中扮演的角色,对于文明相似性的解释,还需要更多的考古学证据来诠释。
  会议尾声,袁广阔教授对本次研讨会做了简短总结并组织讨论。诸位学者畅所欲言,纷纷对这一研究领域寄予厚望,对中国与拉丁美洲古代文明比较研究所的后续建设和研究任务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本次研讨会召开在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与拉丁美洲文明比较研究所成立一周年之际、社科院考古所洪都拉斯科潘遗址考古工作开展之前,是古代中国文明与美洲文明比较研究的初步成果和基石,符合国家文化走出去的战略需求,为进一步研究增强了信心。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这一研究的开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道路曲折,但前途光明,能在广阔的美洲大地上有中国考古学的一片天地,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文/范潇漫 图/刘勇)


早年有卫聚贤提出“中国人发现美洲”一说,近有英国海军退役潜艇舰长孟席斯提出郑和发现美洲,又有香港学者李兆良出书论证郑和与美洲的关系。虽然我不太相信这是事实,但是我支持把这项研究搞下去,搞成另一个“自古以来”

早年有卫聚贤提出“中国人发现美洲”一说,近有英国海军退役潜艇舰长孟席斯提出郑和发现美洲,又有香港学者李兆良出书论证郑和与美洲的关系。虽然我不太相信这是事实,但是我支持把这项研究搞下去,搞成另一个“自古以来”
中央民族大学的张亚莎教授指出,就环太平洋地区人面岩画这一独特文化现象来看,可能存在一个从中国到美洲、文明逐步推进的传播过程

本次研讨会召开在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与拉丁美洲文明比较研究所成立一周年之际、社科院考古所洪都拉斯科潘遗址考古工作开展之前,是古代中国文明与美洲文明比较研究的初步成果和基石,符合国家文化走出去的战略需求,为进一步研究增强了信心。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荆志淳先生从玉器用料、造型、功能、风格等方面对我国商文明和中美洲文明用玉进行比较研究,指出两地在玉符、玉德及以上各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两个文明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

==美洲与甲骨文化相关的遗迹,年代晚于我国的商代,而且已经发现不少带甲骨文的遗存,与商朝有直接关联已无疑问。

    考虑到周代记录中商朝消失的是20万讨伐东部势力的军队,应无多少知识分子在内,向外迁移后与当地部族融合,与老家产生诸多差异很正常。
科潘玛雅遗址位于洪都拉斯西部、靠近危地马拉边界 的圣塔罗萨西56 公里处的峡谷中。公元前2000 多 年为玛雅古王国首都,也是当时的科学文化和宗 教活动的中心。1576 年西班牙人迭戈·加西亚从危地马拉去洪都拉斯的圣佩德罗苏拉城途中, 发现了这个淹没在草莽丛中的古城遗址。遗址包括金字塔、祭 坛、广场、6 座庙宇、石阶、36 块石碑和雕刻等。科潘王国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 2世纪,在公元5世纪到公元9世纪达到鼎盛,然后同其他古典时期各个玛雅城邦一样,突然衰落 并被彻底遗弃在丛林之中。古代,科潘可能称作“Xukpi”。

==============================

   本次研讨会召开在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与拉丁美洲文明比较研究所成立一周年之际、社科院考古所洪都拉斯科潘遗址考古工作开展之前,是古代中国文明与美洲文明比较研究的初步成果和基石,符合国家文化走出去的战略需求,为进一步研究增强了信心。

关于玛雅文化的种种虚假传说,也将被粉碎~~~~~~~~~~
嗯嗯,我兔又要自古以来了。这是要环太平洋啊。
以前看过一本地摊杂志,说玛雅人可能是商代的遗民,渡海到的美洲。
人文社科类净搞些被理工科鄙视的此类活动——但各有各的难处,不干这种事儿就争取不来经费出不来成果……嘿嘿
dddd-dh2016 发表于 2015-5-21 22:43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荆志淳先生从玉器用料、造型、功能、风格等方面对我国商文明和中美洲文明用玉进行 ...
商代不要说20万人的航海能力,连20万人的陆上远征能力也不太可能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的李新伟研究员介绍了他们即将起航的洪都拉斯科潘遗址的考古工作规划,鼓舞人心。中国作为世界大国,有能力也有义务开展大规模的他国文明研究,这对了解世界不同领域的文明状况意义重大。他强调,我们要学习国外考古工作者勇于探险的精神、对其他文明的兴趣,同时还要在考古工作上展现出大国的气度。
--这才是重点,该轮到我们去寻找真相了。
兔子不干涉别国内政,但是兔子仗着历史悠久老资历,完全可以问候你的祖宗。那啥,棒子说这可是我的专利,你兔子懂得啥叫知识产权么
狐狸大仙 发表于 2015-5-22 14:19
商代不要说20万人的航海能力,连20万人的陆上远征能力也不太可能有。
夏商时代,全世界都没有大航海的能力,中国一样没有。

但中国人自古是从西伯利亚从阿拉斯加,自由来往于亚洲和美洲,兽皮一披,牙齿一咬,两条铁腿走天下~~~~~~
朝鲜半岛么,只有南边那些丑陋变态到不整容不能见人的一伙是比较纯的南蛮血统,北朝鲜多有中原血统且盛产无需整容的美女。

秦汉时期,中央在朝鲜半岛设郡县,南朝鲜那一块当时只是人口很少的地方小土司而已,见到郡守都要跪拜
dddd-dh2016 发表于 2015-5-22 18:55
夏商时代,全世界都没有大航海的能力,中国一样没有。

但中国人自古是从西伯利亚从阿拉斯加,自由来往 ...
最神奇的是,还能一个一个全都能走回来。
好喝郎酒 发表于 2015-5-22 14:08
人文社科类净搞些被理工科鄙视的此类活动——但各有各的难处,不干这种事儿就争取不来经费出不来成果……嘿 ...
国内的科技考古,现在还是有点正气的,已经揭露了不少史学界的造假骗局。

真正应该鄙视的,是勾结美欧以及邪教,疯狂鼓吹欧美伪史的一伙败类,从文史到考古都有,近年比较猖獗。
美洲印弟安人的文字是甲骨文,这个真相咱们中国人在将近20年前就已经验出来了,真实无疑。

现在流毒极广,骗了亿万人的所谓已被欧洲人破解的印弟安文字和所谓历史传说,都是造假。  

由欧洲人编套象形文字,再搞一堆匹配的石刻,然后就行骗于天下。所谓的印弟安文字如此,现在看来,中东地区的古文字很可能也是同样的套路。
狐狸大仙 发表于 2015-5-22 19:01
最神奇的是,还能一个一个全都能走回来。
自由来往是没有问题的。

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现在残存的黄种人土著部落,其血统和语言都同出一脉,一万多年以前就已经走通这条道了。

殷人东渡美洲的甲骨文证据
2015年04月02日 10:07 来源:《大众考古》2014年12期 作者:温玉成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25
  【摘要】<正>2000年,我写了《从“殷人东渡”说到“挹娄人”》的文章发表在《海交史研究》2000年第2期上。我用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山湾子青铜器窖藏出土的“入父甲簋”(西周早期器)为例,证明商代灭亡后,有殷人遗民“入族”一支,移居辽西地区。并且考释《山海经·海外西经》中“有树名曰雄常”。

  【关键词】殷人;西周早期;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树名;挹娄;父甲;雄常;玉圭;辽西地区

论文下载链接:

http://arch.cssn.cn/kgx/ggkg/201504/P020150402366308358637.pdf






看看这些,十几年前就已经清晰无比的真实文物。
dddd-dh2016 发表于 2015-5-22 19:08
自由来往是没有问题的。

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现在残存的黄种人土著部落,其血统和语言都同出一脉, ...
但是基因交流,中断了一万年。1000-2000年前才靠爱斯基摩人打通了一点。
狐狸大仙 发表于 2015-5-22 19:15
但是基因交流,中断了一万年。1000-2000年前才靠爱斯基摩人打通了一点。
从一万多年以前,直到近几百年左右,从亚洲到美洲的古道上,黄种人的遗迹比比皆是。

我国史料中的扶桑国,现在看来应该就是当时的美洲墨西哥地区的华人古国。东渡扶桑的历史典故,是中世纪的事情。
现在残留的若干处印弟安文明遗迹,共对应的古代华人王国,都在明代的世界海图上有标注。

包括欧洲殖民者后来划分地盘时使用的地名,在更早期的明朝地图里都有,欧洲人将中文标注的发音换成了欧洲文字,仅此而已。
dddd-dh2016 发表于 2015-5-22 19:31
从一万多年以前,直到近几百年左右,从亚洲到美洲的古道上,黄种人的遗迹比比皆是。

我国史料中的扶桑 ...
没有基因考古的证据。亚洲和美洲的人种,绝对隔绝了上万年。

O系和Q系,说成都是黄种人,本身就不怎么严谨。族谱距离不比雅利安人和中国人更近。

什么美洲扶桑国,完全是主观臆测。没有任何靠谱证据。
美洲地区印弟安人古墓的考古检测,其人种的DNA和我国南方原百越地区的少民最为接近,正常的东亚黄种人血统。

语言也和我国南方百越地区少民接近,发音和语法与壮缅语系非常接近。

从血统和语言上来看,商朝皇族出自炎系一脉的传说,应该是真实的。
dddd-dh2016 发表于 2015-5-22 19:05
美洲印弟安人的文字是甲骨文,这个真相咱们中国人在将近20年前就已经验出来了,真实无疑。

现在流毒极广 ...
这个文字现在没法去揭穿,俺上次提过,当年赫梯文字的“破译”者就是利用自己娴熟的语言学功夫压制反对意见的。1822年以来,大批语言学家文字学家参与这些文字的破译和改编,那是一整套体系了。咱水平不足,只能怀疑。
那些欧美骗子们的造假杰作,之所以难以揭穿,不是技术上的困难,而是造假的既得利益者已经抱成了团,而且往往从出土真家伙最少的文化遗存那里入手,造假和贩假一起上,持续疯狂炒作,从而大大增加别人识别其骗局的难度。

而要揭穿骗局的正义之人,往往不容易接触到真文物,也就容易陷入所谓的证据不足,面对造假者的诡辩缺乏战斗力。而如象形文字这样的东方文化,在欧美真正掌握了解东方文字的人本来就极少,要想揭穿假古文字骗局的难度变得更大。

我国近年和美洲小国的关系不错,得以介入接触美洲真文物,另一方面国内对甲骨文这样的古文字研究已经比较成熟,这才揭穿了骗局的真相。 但即使如此,揭穿真相已经十几年了,今天国内仍然有无数白痴继续鼓吹欧美骗子的造假杰作,这是愚昧还是疯狂,那就不容易理解了。
欢迎楼主来我大超级大本营神秘群聊天。
其实更希望文中的学霸们来群里畅谈。
兔子不干涉别国内政,但是兔子仗着历史悠久老资历,完全可以问候你的祖宗。那啥,棒子说这可是我的专利,你 ...
估计兔子是蓝星尚存的拥有远古历史记忆的族群。也是唯一的经历了上一个生长衰亡历史周期而幸存且保存记忆的蓝星族群。
朱泓:考古挖掘的实物记载普通人的历史 有血有肉
2015年05月26日 05:43 来源:吉林日报
http://www.cssn.cn/kgx/kgdt/201505/t20150526_2009582.shtml

    原题:考古学:挖掘属于普通人的历史

 
  朱泓,1951年生于天津。我国著名体质人类学家和生物考古学家,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兼人类骨骼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吉林省考古学会副理事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吉林省资深高级专家。致力于体质人类学和古人种学、古病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历史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家史”
  记者:与文献研究和考据相比,考古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
  朱泓:考古学是研究人类过去历史的一门学科。考古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发掘古代历史的遗存,研究人类过去的历史,地下出土的实物能够补充传统史书典籍的不足,因为一般意义上存在的文字记载的历史,很有可能受到主观性和时代性的限制,记载的历史并不全面,以各个朝代的正史为例,这些史书中记载的是当时当地的政治、军事情况,对普通人的生活往往是一笔带过,记载不明确甚至不准确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正史很多时候对于普通人的生活根本没有涉及,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研究的一个遗憾。
  首先,历史并不应该是帝王将相的家史,而应该记录整个人类的历史。单就考古这门学科来说,它研究的是普通人的生活,考古挖掘的实物更多的是记载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是有血有肉的历史。
  第二,我们中文历史文献的记载,绝大多数是记载中原王朝的历史,对于周边少数民族的记载少之又少,很多时候是一笔带过,记载不详细的同时还有很多疏漏之处,这就给我们当下的历史学研究带来了很多障碍,而考古发掘却是在用实物说话,所有的结论都是基于实物研究的基础之上的,我们的工作对于历史文献研究来说是一个有力的补充。
  “考古科研成果也是生产力”
  记者:您怎样定义考古学对于当下生
  活的意义和价值?
  朱泓:事实上,尽管考古学并不直接创造经济财富,但却是社会经济运行中的重要力量,具有十分重要而独特的地位。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有很多可拓展的空间。以吉林大学牵头,北京大学、西北大学和四川大学共同创建的“边疆考古与中国文化认同协同创新中心”为例,它就是旨在解决国家重大需求而成立的,已经并将继续为国家需求服务。比如说,通过对某些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的遗址进行考古挖掘,我们就能清晰地勾勒出这些少数民族的形成过程,通过对比,就能理清各个民族之间的渊源关系,这对于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意义非常大。
  此外,尽管考古发掘这项事业本身由国家兴举,出发点是公益性质的,但是考古遗迹的发现发掘,很有可能会带来地区旅游的增长点,成为提振地区经济的有力引擎,由此可见,考古科研成果也是生产力。
  记者:您主持建立了我国考古学界第一个从事古人骨DNA研究的专业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给考古学研究带来了怎样的助力?
  朱泓:1998年,在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的资助下,我们成立了考古DNA实验室。这个实验室旨在通过研究分析生物的DNA,得出可靠的、值得信服的结论。依托这个实验室,我们吉林大学培养出了全国第一个分子考古学博士,出版了第一本分子考古学方向的专著,还编写了第一本相关领域的教材。
  除了在学界获得了很多成绩和认可之外,我们的DNA考古成果还应用于老山汉墓出土西汉王后头骨的死者身份来源确定。2002年,老山汉墓的发掘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发掘过程被中央电视台全程直播,其中出土的一个死者头骨引发了人们强烈的好奇,一时间对于死者的身份就有了诸多猜测,这时候,北京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分别委托两家鉴定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公安部物证中心来进行头盖骨身份的鉴定,结果出人意料地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中科院的专家认为头骨的主人是女性黄种人,是中原汉人,但公安部物证中心认为头盖骨的主人是西域胡女,一时间,两家都不能说服对方。这时我们的考古DNA实验室作为第三方,参与到了头盖骨的鉴定工作当中去,通过提取和比对头骨的DNA,得出了“头骨属于黄种人”的结论,由于这个结论是依托于DNA技术的,因此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这样就解开了一个公众长期关注的谜题,同时也结束了两家机构之间的争论。这也是我们的DNA考古研究成果第一次得到广泛的认同。这些年,随着技术的日益成熟,类似的工作我们还做了很多,为我国的考古事业作出了很多有意义的贡献。
  “考古是一门有趣的学科”
  记者: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正在使用的针对考古研究的科技手段?
  朱泓:考古学是发展得比较快的一门学科,尤其是科技考古的手段日趋多样,现在看来,比较受人关注的考古手段有这样几个。
  首先就是上面提到的分子考古学,也就是古DNA研究。就是通过提取和分析古生物的DNA,确定生物的遗传学结构,依靠这个技术得出的结论具有稳定和可靠的特点。
  第二是稳定同位素分析的手段。是通过研究比较生物遗存中的碳氮比,来确定生物的食物构成,进而推演出当时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锶同位素的方法,我们甚至还可以确定遗骸的主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是第一代移民还是第二代移民,非常有趣。
  第三是冶金考古中的金相分析。就是通过分析金属成分、结构,探讨古代冶金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文明演进的过程,进而描述文明传递的轨迹,比如对青铜器的金相分析就是属于这一类。
  第四是遥感考古,也叫航空考古。是观察分析航片、卫片等一系列手段,通过分析田野中庄稼的颜色、高度,推测出某些古代遗迹的具体位置,帮助确定考古发掘的准确地点。
  当然,随着技术和思维的进步,考古学的手段越来越多样,应用得也将更加广泛。
  记者:作为一名老考古人,未来对于考古学学科的发展,您有怎样的期许?
  朱泓:首先,考古学应该为国家和人民造福。吉林大学已经成立了国家文物局体质人类学与分子考古学重点科研基地,将会承担更多的全国重要考古资料的分析工作,我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够为国家社会造福。
  其次,我希望我国的考古学者们能够进一步加强科学创新的意识,能够在世界上率先开创出一些新的考古学研究方法和分析技术,而不是仅仅做到追踪国际前沿。我希望我们能拥有自己的学术创新,而这些理想都需要年轻的考古人去实现和突破。
首先,历史并不应该是帝王将相的家史,而应该记录整个人类的历史。单就考古这门学科来说,它研究的是普通人的生活,考古挖掘的实物更多的是记载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是有血有肉的历史

  第二,我们中文历史文献的记载,绝大多数是记载中原王朝的历史,对于周边少数民族的记载少之又少,很多时候是一笔带过,记载不详细的同时还有很多疏漏之处,这就给我们当下的历史学研究带来了很多障碍,而考古发掘却是在用实物说话,所有的结论都是基于实物研究的基础之上的,我们的工作对于历史文献研究来说是一个有力的补充

朱泓:1998年,在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的资助下,我们成立了考古DNA实验室。这个实验室旨在通过研究分析生物的DNA,得出可靠的、值得信服的结论。依托这个实验室,我们吉林大学培养出了全国第一个分子考古学博士,出版了第一本分子考古学方向的专著,还编写了第一本相关领域的教材。
  除了在学界获得了很多成绩和认可之外,我们的DNA考古成果还应用于老山汉墓出土西汉王后头骨的死者身份来源确定。2002年,老山汉墓的发掘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发掘过程被中央电视台全程直播,其中出土的一个死者头骨引发了人们强烈的好奇,一时间对于死者的身份就有了诸多猜测,这时候,北京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分别委托两家鉴定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公安部物证中心来进行头盖骨身份的鉴定,结果出人意料地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中科院的专家认为头骨的主人是女性黄种人,是中原汉人,但公安部物证中心认为头盖骨的主人是西域胡女,一时间,两家都不能说服对方。这时我们的考古DNA实验室作为第三方,参与到了头盖骨的鉴定工作当中去,通过提取和比对头骨的DNA,得出了“头骨属于黄种人”的结论,由于这个结论是依托于DNA技术的,因此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这样就解开了一个公众长期关注的谜题,同时也结束了两家机构之间的争论。

朱泓:考古学是发展得比较快的一门学科,尤其是科技考古的手段日趋多样,现在看来,比较受人关注的考古手段有这样几个。
  首先就是上面提到的分子考古学,也就是古DNA研究。就是通过提取和分析古生物的DNA,确定生物的遗传学结构,依靠这个技术得出的结论具有稳定和可靠的特点
  第二是稳定同位素分析的手段。是通过研究比较生物遗存中的碳氮比,来确定生物的食物构成,进而推演出当时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锶同位素的方法,我们甚至还可以确定遗骸的主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是第一代移民还是第二代移民,非常有趣。
  第三是冶金考古中的金相分析。就是通过分析金属成分、结构,探讨古代冶金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文明演进的过程,进而描述文明传递的轨迹,比如对青铜器的金相分析就是属于这一类。
  第四是遥感考古,也叫航空考古。是观察分析航片、卫片等一系列手段,通过分析田野中庄稼的颜色、高度,推测出某些古代遗迹的具体位置,帮助确定考古发掘的准确地点。


DNA考古成果还应用于老山汉墓出土西汉王后头骨的死者身份来源确定。

2002年,老山汉墓的发掘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发掘过程被中央电视台全程直播,其中出土的一个死者头骨引发了人们强烈的好奇,一时间对于死者的身份就有了诸多猜测,这时候,北京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分别委托两家鉴定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公安部物证中心来进行头盖骨身份的鉴定,结果出人意料地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中科院的专家认为头骨的主人是女性黄种人,是中原汉人,但公安部物证中心认为头盖骨的主人是西域胡女,一时间,两家都不能说服对方。

这时我们的考古DNA实验室作为第三方,参与到了头盖骨的鉴定工作当中去,通过提取和比对头骨的DNA,得出了“头骨属于黄种人”的结论,由于这个结论是依托于DNA技术的,因此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这样就解开了一个公众长期关注的谜题,同时也结束了两家机构之间的争论。



==公安部物证中心这个单位当时犯的错误,就是以西方考古以及司法所惯用的所谓人种特征法来分析物证。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西方过去的很多东西都已经落后了,而且暴露出技术上的很多漏洞,这些漏洞必然导致其早期的很多推断都是错误的,例如当年纳粹的所谓藏人是欧罗巴人祖宗的笑话就用了这些过时的方法。
dddd-dh2016 发表于 2015-5-26 22:38
==公安部物证中心这个单位当时犯的错误,就是以西方考古以及司法所惯用的所谓人种特征法来分析物证。 ...
不过语言破译还是比较难以从文物考古上深入研究的,因为语言和族群之间并非严格对应的关系。
兄台提到印第安文字,其中玛雅象形文字,如果那些图案算是文字的话,是在1952年苏联专家和英国的那个建筑师相互竞争式地破译出来的。前者主要依靠那个16世纪的西班牙殖民地检察官炮制的一张拉丁字母和玛雅字母对照表,后者就是纯建筑学的解析思维了,破解关键在克里特岛的希腊语地名。俺多次评论这些破译是不可靠的,99兄等也是这个意见。
能把夏商周断代工程搞的更充分一点吗
那时候有“中国”么?有经费搞这个,还不如去填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坑
现在纯种印第安都蜗居在深山老林里吧,主体民族是和西葡混过血的
铁马冰河陆川客 发表于 2015-5-27 09:38
不过语言破译还是比较难以从文物考古上深入研究的,因为语言和族群之间并非严格对应的关系。
兄台提到印 ...
俺之前就坚持一个观点,欧美对美洲印弟安文化公开大力宣传的多为水货,与真实挖出来的文物不符。
夏商周断代工程,由于人为原因,草草结题,确实存在很多漏洞。

不过,近年中华文明探源的考古发现惊喜不断,一方面让大家清醒地认识到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粗糙和胡闹,另一方面充分认识到我国的上古朝代实际比过去想象的要长得多,也丰富得多。

能够对不严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激烈质疑是好事。  如果象欧美一样坚决造假和鼓吹伪造古希腊几百年,那世上哪里还有真实的历史?

我忽然想起了藏地密码里的情节,难道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