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三年发生的暴恐事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4:17:18
如今 暴恐事件所引发的讨论,无论是强力维稳观,还是和解对话观,抑或发展民生、推进文化融合等等,甚至所谓的“民主宪政派”提出的高度民族自治,其实都不足以谋疆藏之问题。
  据《贞观政要》记载,(贞观)十三年,太宗幸九成宫。突利可汗弟中郎将阿史那结社率阴结所部,并拥突利子贺罗鹘夜犯御营,事败,皆捕斩之。太宗自是不直突厥,悔处其部众于中国,还其旧部于河北,建牙于故定襄城,立李思摩为乙弥泥熟俟利苾可汗以主之。因谓侍臣曰:“中国百姓,实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初不纳魏征言,遂觉劳费日甚,几失久安之道。”
  这是一次典型的暴力恐怖事件,由此产生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联系到贞观九年(635)李世民的一次自我吹嘘,或者联系更早前的与几位大臣关于民族政策的讨论,我们不难发现,唐代君臣的民族政策是有远见的,也是超越时代的。如今欧美盛行的“新帝国主义论调”,实质上正是该思想的翻版。
  贞观九年(635),李世民曾吹嘘自己的三大成就,其中之一就是民族和解,他说:“从周朝秦朝,周边民族时有入侵。如今周边民族都已经臣服,就是说从怀柔远人的方面看,我又超越古人了。”
  在这之前,就如何安置被击败而归降的突厥人,大臣们也有过一次激烈的辩论,我摘录几条具有代表性的意见,来对照分析。
  魏征说:“……匈奴人面兽心,非我族类,强必寇盗,弱则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陛下以内地居之,且今降者几至十万,数年之后,滋息过倍,居我肘腋,甫迩王畿,心腹之疾,将为后患,尤不可处以河南也。”
  温彦博反对,他说:“天子之于万物也,天覆地载,有归我者则必养之。今突厥破除,余落归附,陛下不加怜愍,弃而不纳,非天地之道,阻四夷之意,臣愚甚谓不可,宜处之河南。所谓死而生之,亡而存之,怀我厚恩,终无叛逆。”
  魏征又说:“晋代有魏时,胡部落分居近郡,江统劝逐出塞外,武帝不用其言,数年之后,遂倾瀍、洛。前代覆车,殷鉴不远。陛下必用彦博言,遣居河南,所谓养兽自遗患也。”
  温彦博又反对:“臣闻圣人之道,无所不通。突厥余魂,以命归我,收居内地,教以礼法,选其酋首,遣居宿卫,畏威怀德,何患之有?且光武居河南单于于内郡,以为汉藩翰,终于一代,不有叛逆。”又曰:“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今陛下仁厚,从其所欲,河南、河北,任情居住,各有酋长,不相统属,力散势分,安能为害?”
  给事中杜楚客支持魏征的意见,进曰:“北狄人面兽心,难以德怀,易以威服。今令其部落散处河南,逼近中华,久必为患。至如雁门之役,虽是突厥背恩,自由隋主无道。中国以之丧乱,岂得云兴复亡国以致此祸?夷不乱华,前哲明训,存亡继绝,列圣通规。臣恐事不师古,难以长久。”
  这一次争辩的结果,李世民采用了温彦博的怀柔政策,“自幽州至灵州,置顺、佑、化、长四州都督府以处之,其人居长安者近且万家。自突厥颉利破后,诸部落首领来降者,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惟拓拔不至,又遣招慰之,使者相望于道。”
  随后不久,凉州都督李大亮发现了问题所在,他上疏曰:“……中国百姓,天下根本,四夷之人,犹于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自古明王,化中国以信,驭夷狄以权。故《春秋》云:‘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以中国之租赋,供积恶之凶虏,其众益多,非中国之利也。”遗憾的是,李世民不听,随后才有了贞观十三年的暴恐事件。
  显然,李大亮“化中国以信,驭夷狄以权”的思想,是前追江统、后承魏征的。而温彦博满嘴的仁义道德,则具有玩笑性质,会让我们想到宋襄公,一次暴恐即宣布片面怀柔的破产,也难怪李世民公开向魏征致歉。
  “化中国以信”,这句话好理解。中国古代君主追求“四夷宾服”的政治理想,前提都是修内政,从而实现“天下宴然”。
  也就是说,李世民前期民族政策的成功,取决于内政的成功,诸如对话机制、权力监督机制的确立,倡导廉政、节俭、朴素等价值观,重视农田水利建设等等,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其朴实的民族平等意识;但更主要或显而易见的是,由于内政的成功,国力大增,在对突厥、吐谷浑、高昌、安西四镇、漠北薛延陀等历次征伐中取得胜利,正是“驭夷狄以权”所发挥的效果。
  换句话说,即使大唐王朝经济再繁荣,文化再昌明,再怎么提倡民族平等,如果对外战争老是吃败仗,李世民的“天可汗”帽子是否戴得成,实在是个问题。所以,我们说,李大亮“化中国以信,驭夷狄以权”的思想,是从贞观之治的实践中得来的,也是可以继续实践下去的。
  英国谋士库珀提出的新帝国主义策略,其中有这么几句话,“后现代国家没有内部安全危机,却受到现代国家和前现代国家的威胁,因此便要惯於双重标准:对内仍以法律和共同防卫为基础;但若面对的是欧洲后现代大陆以外的‘失败国家’,那就须使用十九世纪的粗暴方法,即武力、先发制人攻击及欺诈等。库珀认为,这种新帝国主义是一种符合人权要求和世界性价值观的帝国主义,也是旨在带来秩序和组. 织的帝国主义。”是不是很眼熟?简直就是“化中国以信,驭夷狄以权”思想的翻版。
  如今昆明“3.1” 暴恐事件所引发的讨论,无论是强力维稳观,还是和解对话观,抑或发展民生、推进文化融合等等,甚至所谓的“民主宪政派”提出的高度民族自治,其实都不足以谋疆藏之问题。
  有些少数民族笔杆子还不惜篡改历史,污蔑中原王朝利用战争殖民盘剥云云,其实不值一驳。中国从秦汉到隋唐,包括明清以及现代,都长期保留了游牧部落和个体的习俗与宗教信仰,充分保障了他们居住交往和生活的权利,并“以中国之租赋”,长期给予供养,但游牧依然反叛不止,这总是事实吧。
  殷鉴不远,“魏征们”的敌视,有着历史的局限,在今天不宜保留;但“温彦博们”的理想主义,只会削弱主体汉民族的意识,危害祖国大一统的局面,也是不足取甚至危险的。如今 暴恐事件所引发的讨论,无论是强力维稳观,还是和解对话观,抑或发展民生、推进文化融合等等,甚至所谓的“民主宪政派”提出的高度民族自治,其实都不足以谋疆藏之问题。
  据《贞观政要》记载,(贞观)十三年,太宗幸九成宫。突利可汗弟中郎将阿史那结社率阴结所部,并拥突利子贺罗鹘夜犯御营,事败,皆捕斩之。太宗自是不直突厥,悔处其部众于中国,还其旧部于河北,建牙于故定襄城,立李思摩为乙弥泥熟俟利苾可汗以主之。因谓侍臣曰:“中国百姓,实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初不纳魏征言,遂觉劳费日甚,几失久安之道。”
  这是一次典型的暴力恐怖事件,由此产生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联系到贞观九年(635)李世民的一次自我吹嘘,或者联系更早前的与几位大臣关于民族政策的讨论,我们不难发现,唐代君臣的民族政策是有远见的,也是超越时代的。如今欧美盛行的“新帝国主义论调”,实质上正是该思想的翻版。
  贞观九年(635),李世民曾吹嘘自己的三大成就,其中之一就是民族和解,他说:“从周朝秦朝,周边民族时有入侵。如今周边民族都已经臣服,就是说从怀柔远人的方面看,我又超越古人了。”
  在这之前,就如何安置被击败而归降的突厥人,大臣们也有过一次激烈的辩论,我摘录几条具有代表性的意见,来对照分析。
  魏征说:“……匈奴人面兽心,非我族类,强必寇盗,弱则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陛下以内地居之,且今降者几至十万,数年之后,滋息过倍,居我肘腋,甫迩王畿,心腹之疾,将为后患,尤不可处以河南也。”
  温彦博反对,他说:“天子之于万物也,天覆地载,有归我者则必养之。今突厥破除,余落归附,陛下不加怜愍,弃而不纳,非天地之道,阻四夷之意,臣愚甚谓不可,宜处之河南。所谓死而生之,亡而存之,怀我厚恩,终无叛逆。”
  魏征又说:“晋代有魏时,胡部落分居近郡,江统劝逐出塞外,武帝不用其言,数年之后,遂倾瀍、洛。前代覆车,殷鉴不远。陛下必用彦博言,遣居河南,所谓养兽自遗患也。”
  温彦博又反对:“臣闻圣人之道,无所不通。突厥余魂,以命归我,收居内地,教以礼法,选其酋首,遣居宿卫,畏威怀德,何患之有?且光武居河南单于于内郡,以为汉藩翰,终于一代,不有叛逆。”又曰:“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今陛下仁厚,从其所欲,河南、河北,任情居住,各有酋长,不相统属,力散势分,安能为害?”
  给事中杜楚客支持魏征的意见,进曰:“北狄人面兽心,难以德怀,易以威服。今令其部落散处河南,逼近中华,久必为患。至如雁门之役,虽是突厥背恩,自由隋主无道。中国以之丧乱,岂得云兴复亡国以致此祸?夷不乱华,前哲明训,存亡继绝,列圣通规。臣恐事不师古,难以长久。”
  这一次争辩的结果,李世民采用了温彦博的怀柔政策,“自幽州至灵州,置顺、佑、化、长四州都督府以处之,其人居长安者近且万家。自突厥颉利破后,诸部落首领来降者,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惟拓拔不至,又遣招慰之,使者相望于道。”
  随后不久,凉州都督李大亮发现了问题所在,他上疏曰:“……中国百姓,天下根本,四夷之人,犹于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自古明王,化中国以信,驭夷狄以权。故《春秋》云:‘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以中国之租赋,供积恶之凶虏,其众益多,非中国之利也。”遗憾的是,李世民不听,随后才有了贞观十三年的暴恐事件。
  显然,李大亮“化中国以信,驭夷狄以权”的思想,是前追江统、后承魏征的。而温彦博满嘴的仁义道德,则具有玩笑性质,会让我们想到宋襄公,一次暴恐即宣布片面怀柔的破产,也难怪李世民公开向魏征致歉。
  “化中国以信”,这句话好理解。中国古代君主追求“四夷宾服”的政治理想,前提都是修内政,从而实现“天下宴然”。
  也就是说,李世民前期民族政策的成功,取决于内政的成功,诸如对话机制、权力监督机制的确立,倡导廉政、节俭、朴素等价值观,重视农田水利建设等等,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其朴实的民族平等意识;但更主要或显而易见的是,由于内政的成功,国力大增,在对突厥、吐谷浑、高昌、安西四镇、漠北薛延陀等历次征伐中取得胜利,正是“驭夷狄以权”所发挥的效果。
  换句话说,即使大唐王朝经济再繁荣,文化再昌明,再怎么提倡民族平等,如果对外战争老是吃败仗,李世民的“天可汗”帽子是否戴得成,实在是个问题。所以,我们说,李大亮“化中国以信,驭夷狄以权”的思想,是从贞观之治的实践中得来的,也是可以继续实践下去的。
  英国谋士库珀提出的新帝国主义策略,其中有这么几句话,“后现代国家没有内部安全危机,却受到现代国家和前现代国家的威胁,因此便要惯於双重标准:对内仍以法律和共同防卫为基础;但若面对的是欧洲后现代大陆以外的‘失败国家’,那就须使用十九世纪的粗暴方法,即武力、先发制人攻击及欺诈等。库珀认为,这种新帝国主义是一种符合人权要求和世界性价值观的帝国主义,也是旨在带来秩序和组. 织的帝国主义。”是不是很眼熟?简直就是“化中国以信,驭夷狄以权”思想的翻版。
  如今昆明“3.1” 暴恐事件所引发的讨论,无论是强力维稳观,还是和解对话观,抑或发展民生、推进文化融合等等,甚至所谓的“民主宪政派”提出的高度民族自治,其实都不足以谋疆藏之问题。
  有些少数民族笔杆子还不惜篡改历史,污蔑中原王朝利用战争殖民盘剥云云,其实不值一驳。中国从秦汉到隋唐,包括明清以及现代,都长期保留了游牧部落和个体的习俗与宗教信仰,充分保障了他们居住交往和生活的权利,并“以中国之租赋”,长期给予供养,但游牧依然反叛不止,这总是事实吧。
  殷鉴不远,“魏征们”的敌视,有着历史的局限,在今天不宜保留;但“温彦博们”的理想主义,只会削弱主体汉民族的意识,危害祖国大一统的局面,也是不足取甚至危险的。
  转帖请标示来源和链接。
没看出有什么具体建议。
楼主是从这里转载的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5827cf0102eh6y.html?tj=1
天策府属 发表于 2015-4-30 07:25
没看出有什么具体建议。
民族主义者和SB圣母的区别。。。。
天策府属 发表于 2015-4-30 07:25
没看出有什么具体建议。
很清楚啊,夷狄畏威不怀德,就将他们迁出中原,在边远区域划地块居住,由中央派都督监视管理,以威服之。
当前本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于国家边境省份,在内地不过是散居而已。
假如小花帽人口突破2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