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一个汽车工程师的心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9:20:59
青涩年华需要坚持

    2008年发生了很多事,全国雪灾,油价破百美元,西藏打砸抢烧,汶川地震,三聚氰胺,动车相撞。奥巴马当总统,全球金融危机。唯一算好消息的就只有北京奥运了。正是在这风雨飘摇的一年,我毕业了。

    也还算运气可以,金融危机是在毕业后才发生的。所以,我早早的就在学校的招聘会上把自己卖给了号称中国汽车设计界黄埔军校的某设计公司。当时大学时床头贴了一张荣威的宣传照,画面是一群感觉挺NB的设计师围在一台荣威车旁的合影,标题写着“为中国汽车工业之崛起”。对那时热血的我来说,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是我的梦想。学生时期确实是人最热血的时期,当时,我甚至觉得就算不给钱,我也愿意去干那份工作。



    于是,当签完就业协议,我心态就很悠哉的过着大学中所剩下不多的美好时光。和小伙伴们一起聚餐,一起唱歌,一起魔兽,一起玩杀人游戏,一起疯通宵。从小到大一直是乖乖男,甚至在大学期间也从没逃过课,挂过科,做过弊。所以在大学最后的那段时光,我是彻底的放开了玩。压了越久,爆发力就越强。感谢那时陪我一起疯一起撒野的小伙伴们。到了现在我还会想起那段学生时期最美好的时光。年轻就该疯过,不然怎么证明自己年轻过。

    毕业后,就在家里呆着等着8月份去上海报道了。到了7月份,公司打来电话,说不用来上海了,直接去保定报道吧。我没听错吧,你是在逗我吗?感觉完全被欺骗了有没有,当初签的时候可说公司在上海啊。当时放弃了南汽的机会,就是因为觉得上海离苏州更近啊。太不喜欢被欺骗的感觉了,为了表示我心中的愤怒,毅然辞去了这个还没去报道的工作。怎样,那就开始找工作呗。哎。。。在校期间没经历过找工作,没想到啊......被黄埔军校给害惨了。看来人生还是不能太顺利了,不然老天时不时会出来玩玩你。还好,没被玩多久,就找到了一家苏州本土的汽车设计公司。当时心里那个兴奋啊,虽然工资不高,但是公司在苏州,心里还是美滋滋的。刚去面试的时候,觉得那个环境真的没话说了,外墙都是涂鸦墙,内部的布置也有很多的汽车元素,处处透露出一股文艺范。对于刚毕业的心中怀揣着做汽车设计工作的我来说,那个诱惑力是可想而知的。还记得去报到的那周正好是北京奥运会开幕。

    虽然我是苏州本地人,但家里住的离公司还是有点距离的,而且没有直达的公交,需要坐两趟公交,每趟公交的班次又很少,所以直接导致我早上六点就得起床,晚上7点半才能到家。从此过着日未出人已起,日已落人未归的生活。但对于那时的我来说,工作虽然累但并不厌倦,相反还过的非常乐此不疲,那时汽车设计的知识对我来说都是非常新鲜的东西,每天我都像海绵一样吸收着各种相关知识。

    我被分配到了电器科,那时公司的电器科尚处在发展阶段,连我在内一共才3个人。在此要特别感谢下我的师兄(实际就是我的师傅),是他把我引领到了汽车设计之路。他人性格非常好,技术也很过硬,很庆幸能有这样一个师兄指导我的工作。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进公司师兄交代给我的任务就是用Catia画一个西沃客车上的应急开关。由于在学校里学过Catia,所以这对我来说一点都不难,我很认真的用卡尺测量开关的各个尺寸。最后是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把开关的数模画好了。可能是觉得我工作态度认真,基本功也还行,没过多久,师兄竟然把一个小项目的电器开发工作交给了我全权负责。当时的我可是连什么是继电器都不清楚的啊,一下感觉压力山大啊,但同时却也很兴奋,毕竟刚毕业就能负责一个项目的机会真的是可遇不可求的,小公司的好处就在这,没人上,刚毕业的硬着头皮也得上。现在想想如果毕业生刚毕业就能有这么一个小项目练手的话,对今后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能够快速入工程设计之门。

    这是一个阿联酋王族成员投资的沙漠赛车项目,主要用于在沙漠中驰骋娱乐的。所以电器功能不是很多,主要是一些灯光和发动机系统。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类似保险丝盒和仪表也都有。我也摸着石头过河,试着先从电器架构的搭建工作开始,有不理解的地方就跑去请教师兄。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从一张白纸到电器架构的搭建再到零部件的选型和3D布局再到零部件2D图纸的创建,终于顺利按项目节点到了样车的试制阶段。最后,阿联酋派了2个工程师来验收我们的工作。那时我第一次感觉到英语很重要,但没放在心上,因为我们有翻译在旁边帮我们沟通。试制工作完成后,项目安排了去宁夏沙漠测试车子的性能。那是我工作以来的第一次出差,很兴奋,可以到沙漠中去体验自己参与设计的车子的性能。经过这个项目的锤炼,可以说是真正入了汽车工程设计之门,从前期架构到后期的测试验证,工程设计的大的流程都经历了一遍。其实这也仅仅是入门而已,但对当时的我来说,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了。这种心态真的很可笑,当时的我只是掌握了设计的大体很粗的东西,但工程设计的好坏往往就体现在细节之处。所以我们一定要沉下心,厚积薄发,千万不能盲目的骄傲。中国的民族汽车品牌为何没有国外品牌的品质,正是因为人家有几百年的积淀,而我们才刚刚开始。

    回顾刚毕业那时,自己亲身感受就是有那么一段时间压力是最大的,但一定要告诉自己要坚持下来。青涩年华需要坚持。

学无止境

    沙漠车项目大概做了有一年时间,公司接到了东风的XX整车项目。然后,顺理成章,我就出差到了武汉,常驻东风商品研发院。开始走上国内自主品牌开发之路。武汉是个很接地气的城市,早上能看到人们端着一次性的饭碗,边走在路上边吃着热干面,无关乎年纪,无关乎优雅,一点都不做作。走进她们,还能闻到一股热干面所散发出的芝麻香气。到了晚上,空气中就弥漫着一股烧烤的味道,所以晚上我都尽量不出去,出去就会忍不住来上几串。虽然知道烧烤这东西吃多了不好,但心里总会默默的安慰下自己说偶尔吃几次没关系的,结果也没少吃。在武汉不得不提的就是周黑鸭了,就在我刚打下周黑鸭这三个字的时候,口水一下涌了出来,这条件反射。套用一句广告词:根本停不下来。就这样,由于XX项目我和大武汉结缘了,在武汉呆了差不多2年时间。

    XX项目和国内其他自主品牌初期的做法都差不多,都有原型车来做逆向。逆向的好处是,能很快学习和吸收别人的经验,开发出一款类似车型。但坏处也显而易见,如果一家公司只做逆向的话,永远无法形成自己的开发体系。而且逆向的车一般都是人家好几年前的产品,所以逆向就是一直在模仿,从未有超越。做XX项目的过程中,使我认识到,我从沙漠车中吸取的经验和知识还远远不够。为了做XX的架构,公司还特意从日本请回了退休的日产工程师来指导。在与日本工程师的沟通和学习中了解到了很多设计中应该注意的地方,比如电源的分配和线路的保护,整车的用电平衡,导线的选择。架构设计的最基本原则就是每条线路都要有保护。最后再谈如何优化,如何降本。工程师脑中一定时刻要有成本概念,在做功能设计的时候,成本因素应当一并考虑,要在成本和功能中寻求一个平衡点,既能满足功能要求,同时成本也是最优,这是一个优秀的工程师应该具备的特性。在沟通与交流中渐渐发现,原先说的神乎其神,听着就很高深的东西,其实仔细刨析下会发现,所用到的知识我们高中物理都已经告诉我们了。为什么我们之前没搞明白是因为我们没有静下心来去分析,没有总结和应用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当有别人一点拨的时候,你才发现原来这东西这么简单。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汽车电器设计除了架构原理这些看不见的东西之外,给人一目了然的就是外部表现了。记得和一做车身的哥们聊天,他说你们电器最好弄了,控制器都是方方的盒子往那一放好了,线束也就那么几条往那一布置就行了。我们做车身的就苦逼多了,还得考虑给你们做结构支架和开孔。这就是做汽车电器的苦逼之处,不懂汽车电器的人,光看外表觉得电器就那么回事,殊不知电器外部表现只占我们工作的1/3,剩下的工作都是人家看不见的工作。但就算这1/3的工作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对于产品本身来说由于汽车的使用环境非常复杂所以需要考虑产品自身的防护问题;产品本身设计要易于加工,还需要考虑加工过程中对工人的操作是否安全,是否有锐边会划伤工人的手;产品的结构和布局还得考虑到装配到汽车上的便利性。而对于用户感受来说,需要考虑到产品的降噪,产品的可维护性,还有产品的美观性等等。以上所讲都是电器工作中看的到的地方,而且都是指导性的指标,如果把这些指标细分的话,可以分成好几百条具体的要求。所以回望我刚毕业一年时的那个心态,我就觉得自己那时很可笑。那有人会说,以上这些学完的话是不是在汽车电器工程设计方面什么都懂了?我要说:不,远远不够。学无止境。

人是不可靠的,人都需要被怀疑,人都需要被引导

    XX项目做完之后,就回到苏州参与到了当时一款纯电动车的开发。记得是10年底的时候,那时全国自主品牌掀起了一股电动汽车热。电动汽车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说实话,毕业生就适合在民营企业干几年,人都是被逼出来的,没有别人干,也没有什么专家可以咨询,你就得自己去摸索,自己去研究。最后出来的知识就是自己的,如果靠别人来教你,说不定过段时间就忘了。就这样两年时间匆匆而过。电动车也被我们成功的倒腾出来了,此款电动车的技术水平其实已经很先进了,采用了全铝车身结构,各种氛围灯,锂电池组,续驶里程能达到300公里以上。当时的胡景涛书记视察东风的时候还上去体验了一把。也参加了当年上海国际车展。但不知为何这款车在媒体上并没有过多的宣传。做完电动车项目,公司接到了郑州的项目,需要人员过去驻厂设计。但由于那时老婆已经怀孕,而且自己也觉得不能这么一直漂泊下去,但没办法设计公司的性质就是这样,得跟着客户走。所以,再三的考虑下,我决定辞职了。这里真的很感激我的第一家雇主,感激带我的师兄,感谢一起奋斗的兄弟们,为我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定地基础。

    其实,我在设计公司工作期间也一直有猎头联系我,我们领导曾经也说过,要是在设计公司工作三年还没有猎头联系过你,说明你混得很失败。于是,在我辞职后,猎头成功把我卖给了一家在上海的外资线束企业。去面试的时候就能感觉出领导人很好,所以当即就决定去工作了。我觉得我很幸运,工作过的两家公司领导人都很好。我一直觉得领导的气质能影响一个部门的氛围,如果有个难搞的领导,那么工作也就没什么乐趣了。

    千转百回还是逃不出魔都的魔爪,很快的,我就到上海报道了。公司当时拿到了GM全球XX平台的线束项目,当然中国区的设计任务就由上海这边负责了。经过一个多月的内部培训,我就踏上了泛亚常驻之路,负责XX中国区的设计任务。这一呆就是2年多的时间。虽然泛亚也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但不管怎样,我都觉得目前没有一家主机厂的中国研发中心能力能超过泛亚。泛亚强大之处在于他的资源和流程。泛亚依托着GM体系之下,占尽了全球开发的资源,有GMNA和GME开发的各类车型为坚强的后背来开发自己的车型,当然泛亚还有一批全球化的优秀的供应商来给他做支持,所以资源是泛亚的一大优势。也正因为有资源这一优势,所以泛亚才会有一套完整的GM体系的开发流程。而且整个开发流程中各个阶段又有各种各样的开发标准来支持,可以说,只要完全按照他的那一套流程下来,就算是刚出校门的毕业生来开发车型也不会出什么大的问题。完善流程的目的就是把由人的主观能力造成的开发问题降到最低的可能。理想状态就是任何问题都有标准可查,剩下的就是怎么落实执行。为什么国外的车企经过100多年技术还能传承下来,因为人家把经验教训都写成了标准记了下来。而我们中国人的经验教训自古以来都喜欢个人吸收,不太喜欢把它们记下来。一直以来都是师父传徒弟这样的把技术传下去,所以中国自主品牌发展了这么多年也一直没有形成自己的一套研发体系。可喜的是最新几年好像都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各个自主品牌也都着手制定自己的研发设计标准。但任何看上去完美的事情都是有缺陷的,流程也不例外,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以前与自主品牌合作的时候,设计经验都是自己摸索和总结出来的,所以接触的车型越多对设计的理解也就越充分。但当与主流车厂合作之后,你会发现自己之前摸索和总结出的一些经验教训人家都清清楚楚的写在了标准里面,你只要熟悉标准就行。但知识是需要消化的,人家告诉你的知识永远是人家的,不经过自己思考而得到的设计标准永远只是一堆数据而已。就像有人说:“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辈子。”就是因为有些道理你只是听了,只是知道而已,而没有去思考、去推导出这些道理。表面上看好像没什么区别,大道理大家都知道。实际上,只有经过自己思考去推导出的大道理才是自己的,会深入到自己的骨子里。

    在泛亚的2年多时间里,收获良多。在对口DRE身上也学到了不少东西,很庆幸自己遇到了一个很有能力也很敬业的DRE,给她点个赞。让我收获最多的是对项目的把控能力。其实很多事情你不需要事必躬亲,但绝不意味着不管不顾。这就需要考验个人的项目把控能力和技术管理的水平。不要觉得管理其实就是让人家干活,自己看着什么也不干就行。如果你这么认为说明你还太天真,真正的优秀的技术管理其实要比具体做技术更难。你需要有把控风险的能力;你需要知道哪些地方是漏洞容易出问题;你需要知道怎样的管理措施才能避免出技术错误;你需要明白人的主观性都是不可靠的,你要制定好的制度来避免或减少由人的主观性而带来的负面影响。总之一句话:人是不可靠的,人都需要被怀疑,人都需要被引导。

    还有一个特别好的习惯需要分享一下:Lesson & Learn。当做完一个阶段的工作之后,如果过程中发生了一些问题,后来通过不懈的努力解决了。不要觉得解决了问题,事情就已经结束了。其实还有最重要的一步没有做。如果想要在以后有所提高,需要养成写Lesson & Learn的习惯,总结问题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法,避免以后的项目自己或者他人也犯同样的错误。其实出问题也是很宝贵的经验,有问题有总结才有提高嘛。

国外的月亮不一定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在外企出国的机会还是有的。其实国外也不是什么都好,但出去见识见识对自己总是有好处的。由于项目需求,我也去德国出差了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也接触到了以前一直靠邮件联系的德国同事们。感触最深的就是人多,人真的多。你一定会很奇怪,这怎么可能,德国就那么多人,哪有可能中国人到了德国之后说德国人多的。是的,德国街头的人数和中国当然是没法比的,但他们项目所配备的工程师人数太让我们这些适应了中国环境的技术人员们羡慕了。就拿我们项目来说,我们德国配备了20~30个开发工程师在opel,而我们只有区区4个开发工程师。和他们聊完之后唯一的感觉就是羡慕嫉妒恨啊。在德国基本每个人就负责1条到2条线束的开发工作,而且工作也分得很细。3D,2D,检查图纸,跟踪装车反馈问题,PCR,零部件开发,原理工作,样线返修等等都有专门的人员来负责。而我们都是被当作全才来用的,从开发到现场返修一条龙服务,对工程师的要求就是既要坐的了办公室,又要下的了车间。当然,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德国模式的好处是对细节可以掌控的很好,对个人工作压力相对也比较轻松。中国模式的好处是有利于对个人全面素质的培养。所以国外的月亮也不一定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有时候人一直会觉得美景都在远方,其实到了远方之后才发现这根本不是事实。我们的工程师其实很优秀,只是有时候我们自己不知道而已。工程师的自信是一种必不可缺的需要培养的气质。千万不要妄自菲薄,把国外工程师的一个方案当圣旨一样,不要忘了有时候他们也有出错的时候。工程师精神是什么方案都可以拿来讨论和推敲。

传承

    做技术的人有时会迷茫,我难道就一直做工程师直到退休吗?说实话我也在迷茫,有时候我会考虑这个问题,其实放在自己面前的选项有很多。1、一直单纯做技术做下去直到退休。2、做技术管理,带领团队一起做技术。3、转型做项目管理,从单纯的技术开发中跳出来,去和公司的其他部门打交道。后来,我想明白了,这三条路无论哪一条只要坚持走下去都是很有钱景的。就这样吧,随遇而安。但不能放弃学习、放弃成长,学习不光是技术上的,还包括做事做人说话的方式。做技术的人天生可能比较单纯,所以很有必要向做商务的人学习说话处事之道。技术与经验都是需要交流与传承的。在此,我写下了这篇文章,回顾一下8年来从事的技术研发工作,与大家分享一些个人的感悟。希望能给后来者哪怕只是一点点的启迪,希望能为中国汽车工业以后的发展尽到那么一点微不足道的作用。

http://shuoke.autohome.com.cn/article/21020.html
青涩年华需要坚持

    2008年发生了很多事,全国雪灾,油价破百美元,西藏打砸抢烧,汶川地震,三聚氰胺,动车相撞。奥巴马当总统,全球金融危机。唯一算好消息的就只有北京奥运了。正是在这风雨飘摇的一年,我毕业了。

    也还算运气可以,金融危机是在毕业后才发生的。所以,我早早的就在学校的招聘会上把自己卖给了号称中国汽车设计界黄埔军校的某设计公司。当时大学时床头贴了一张荣威的宣传照,画面是一群感觉挺NB的设计师围在一台荣威车旁的合影,标题写着“为中国汽车工业之崛起”。对那时热血的我来说,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是我的梦想。学生时期确实是人最热血的时期,当时,我甚至觉得就算不给钱,我也愿意去干那份工作。



    于是,当签完就业协议,我心态就很悠哉的过着大学中所剩下不多的美好时光。和小伙伴们一起聚餐,一起唱歌,一起魔兽,一起玩杀人游戏,一起疯通宵。从小到大一直是乖乖男,甚至在大学期间也从没逃过课,挂过科,做过弊。所以在大学最后的那段时光,我是彻底的放开了玩。压了越久,爆发力就越强。感谢那时陪我一起疯一起撒野的小伙伴们。到了现在我还会想起那段学生时期最美好的时光。年轻就该疯过,不然怎么证明自己年轻过。

    毕业后,就在家里呆着等着8月份去上海报道了。到了7月份,公司打来电话,说不用来上海了,直接去保定报道吧。我没听错吧,你是在逗我吗?感觉完全被欺骗了有没有,当初签的时候可说公司在上海啊。当时放弃了南汽的机会,就是因为觉得上海离苏州更近啊。太不喜欢被欺骗的感觉了,为了表示我心中的愤怒,毅然辞去了这个还没去报道的工作。怎样,那就开始找工作呗。哎。。。在校期间没经历过找工作,没想到啊......被黄埔军校给害惨了。看来人生还是不能太顺利了,不然老天时不时会出来玩玩你。还好,没被玩多久,就找到了一家苏州本土的汽车设计公司。当时心里那个兴奋啊,虽然工资不高,但是公司在苏州,心里还是美滋滋的。刚去面试的时候,觉得那个环境真的没话说了,外墙都是涂鸦墙,内部的布置也有很多的汽车元素,处处透露出一股文艺范。对于刚毕业的心中怀揣着做汽车设计工作的我来说,那个诱惑力是可想而知的。还记得去报到的那周正好是北京奥运会开幕。

    虽然我是苏州本地人,但家里住的离公司还是有点距离的,而且没有直达的公交,需要坐两趟公交,每趟公交的班次又很少,所以直接导致我早上六点就得起床,晚上7点半才能到家。从此过着日未出人已起,日已落人未归的生活。但对于那时的我来说,工作虽然累但并不厌倦,相反还过的非常乐此不疲,那时汽车设计的知识对我来说都是非常新鲜的东西,每天我都像海绵一样吸收着各种相关知识。

    我被分配到了电器科,那时公司的电器科尚处在发展阶段,连我在内一共才3个人。在此要特别感谢下我的师兄(实际就是我的师傅),是他把我引领到了汽车设计之路。他人性格非常好,技术也很过硬,很庆幸能有这样一个师兄指导我的工作。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进公司师兄交代给我的任务就是用Catia画一个西沃客车上的应急开关。由于在学校里学过Catia,所以这对我来说一点都不难,我很认真的用卡尺测量开关的各个尺寸。最后是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把开关的数模画好了。可能是觉得我工作态度认真,基本功也还行,没过多久,师兄竟然把一个小项目的电器开发工作交给了我全权负责。当时的我可是连什么是继电器都不清楚的啊,一下感觉压力山大啊,但同时却也很兴奋,毕竟刚毕业就能负责一个项目的机会真的是可遇不可求的,小公司的好处就在这,没人上,刚毕业的硬着头皮也得上。现在想想如果毕业生刚毕业就能有这么一个小项目练手的话,对今后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能够快速入工程设计之门。

    这是一个阿联酋王族成员投资的沙漠赛车项目,主要用于在沙漠中驰骋娱乐的。所以电器功能不是很多,主要是一些灯光和发动机系统。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类似保险丝盒和仪表也都有。我也摸着石头过河,试着先从电器架构的搭建工作开始,有不理解的地方就跑去请教师兄。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从一张白纸到电器架构的搭建再到零部件的选型和3D布局再到零部件2D图纸的创建,终于顺利按项目节点到了样车的试制阶段。最后,阿联酋派了2个工程师来验收我们的工作。那时我第一次感觉到英语很重要,但没放在心上,因为我们有翻译在旁边帮我们沟通。试制工作完成后,项目安排了去宁夏沙漠测试车子的性能。那是我工作以来的第一次出差,很兴奋,可以到沙漠中去体验自己参与设计的车子的性能。经过这个项目的锤炼,可以说是真正入了汽车工程设计之门,从前期架构到后期的测试验证,工程设计的大的流程都经历了一遍。其实这也仅仅是入门而已,但对当时的我来说,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了。这种心态真的很可笑,当时的我只是掌握了设计的大体很粗的东西,但工程设计的好坏往往就体现在细节之处。所以我们一定要沉下心,厚积薄发,千万不能盲目的骄傲。中国的民族汽车品牌为何没有国外品牌的品质,正是因为人家有几百年的积淀,而我们才刚刚开始。

    回顾刚毕业那时,自己亲身感受就是有那么一段时间压力是最大的,但一定要告诉自己要坚持下来。青涩年华需要坚持。

学无止境

    沙漠车项目大概做了有一年时间,公司接到了东风的XX整车项目。然后,顺理成章,我就出差到了武汉,常驻东风商品研发院。开始走上国内自主品牌开发之路。武汉是个很接地气的城市,早上能看到人们端着一次性的饭碗,边走在路上边吃着热干面,无关乎年纪,无关乎优雅,一点都不做作。走进她们,还能闻到一股热干面所散发出的芝麻香气。到了晚上,空气中就弥漫着一股烧烤的味道,所以晚上我都尽量不出去,出去就会忍不住来上几串。虽然知道烧烤这东西吃多了不好,但心里总会默默的安慰下自己说偶尔吃几次没关系的,结果也没少吃。在武汉不得不提的就是周黑鸭了,就在我刚打下周黑鸭这三个字的时候,口水一下涌了出来,这条件反射。套用一句广告词:根本停不下来。就这样,由于XX项目我和大武汉结缘了,在武汉呆了差不多2年时间。

    XX项目和国内其他自主品牌初期的做法都差不多,都有原型车来做逆向。逆向的好处是,能很快学习和吸收别人的经验,开发出一款类似车型。但坏处也显而易见,如果一家公司只做逆向的话,永远无法形成自己的开发体系。而且逆向的车一般都是人家好几年前的产品,所以逆向就是一直在模仿,从未有超越。做XX项目的过程中,使我认识到,我从沙漠车中吸取的经验和知识还远远不够。为了做XX的架构,公司还特意从日本请回了退休的日产工程师来指导。在与日本工程师的沟通和学习中了解到了很多设计中应该注意的地方,比如电源的分配和线路的保护,整车的用电平衡,导线的选择。架构设计的最基本原则就是每条线路都要有保护。最后再谈如何优化,如何降本。工程师脑中一定时刻要有成本概念,在做功能设计的时候,成本因素应当一并考虑,要在成本和功能中寻求一个平衡点,既能满足功能要求,同时成本也是最优,这是一个优秀的工程师应该具备的特性。在沟通与交流中渐渐发现,原先说的神乎其神,听着就很高深的东西,其实仔细刨析下会发现,所用到的知识我们高中物理都已经告诉我们了。为什么我们之前没搞明白是因为我们没有静下心来去分析,没有总结和应用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当有别人一点拨的时候,你才发现原来这东西这么简单。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汽车电器设计除了架构原理这些看不见的东西之外,给人一目了然的就是外部表现了。记得和一做车身的哥们聊天,他说你们电器最好弄了,控制器都是方方的盒子往那一放好了,线束也就那么几条往那一布置就行了。我们做车身的就苦逼多了,还得考虑给你们做结构支架和开孔。这就是做汽车电器的苦逼之处,不懂汽车电器的人,光看外表觉得电器就那么回事,殊不知电器外部表现只占我们工作的1/3,剩下的工作都是人家看不见的工作。但就算这1/3的工作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对于产品本身来说由于汽车的使用环境非常复杂所以需要考虑产品自身的防护问题;产品本身设计要易于加工,还需要考虑加工过程中对工人的操作是否安全,是否有锐边会划伤工人的手;产品的结构和布局还得考虑到装配到汽车上的便利性。而对于用户感受来说,需要考虑到产品的降噪,产品的可维护性,还有产品的美观性等等。以上所讲都是电器工作中看的到的地方,而且都是指导性的指标,如果把这些指标细分的话,可以分成好几百条具体的要求。所以回望我刚毕业一年时的那个心态,我就觉得自己那时很可笑。那有人会说,以上这些学完的话是不是在汽车电器工程设计方面什么都懂了?我要说:不,远远不够。学无止境。

人是不可靠的,人都需要被怀疑,人都需要被引导

    XX项目做完之后,就回到苏州参与到了当时一款纯电动车的开发。记得是10年底的时候,那时全国自主品牌掀起了一股电动汽车热。电动汽车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说实话,毕业生就适合在民营企业干几年,人都是被逼出来的,没有别人干,也没有什么专家可以咨询,你就得自己去摸索,自己去研究。最后出来的知识就是自己的,如果靠别人来教你,说不定过段时间就忘了。就这样两年时间匆匆而过。电动车也被我们成功的倒腾出来了,此款电动车的技术水平其实已经很先进了,采用了全铝车身结构,各种氛围灯,锂电池组,续驶里程能达到300公里以上。当时的胡景涛书记视察东风的时候还上去体验了一把。也参加了当年上海国际车展。但不知为何这款车在媒体上并没有过多的宣传。做完电动车项目,公司接到了郑州的项目,需要人员过去驻厂设计。但由于那时老婆已经怀孕,而且自己也觉得不能这么一直漂泊下去,但没办法设计公司的性质就是这样,得跟着客户走。所以,再三的考虑下,我决定辞职了。这里真的很感激我的第一家雇主,感激带我的师兄,感谢一起奋斗的兄弟们,为我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定地基础。

    其实,我在设计公司工作期间也一直有猎头联系我,我们领导曾经也说过,要是在设计公司工作三年还没有猎头联系过你,说明你混得很失败。于是,在我辞职后,猎头成功把我卖给了一家在上海的外资线束企业。去面试的时候就能感觉出领导人很好,所以当即就决定去工作了。我觉得我很幸运,工作过的两家公司领导人都很好。我一直觉得领导的气质能影响一个部门的氛围,如果有个难搞的领导,那么工作也就没什么乐趣了。

    千转百回还是逃不出魔都的魔爪,很快的,我就到上海报道了。公司当时拿到了GM全球XX平台的线束项目,当然中国区的设计任务就由上海这边负责了。经过一个多月的内部培训,我就踏上了泛亚常驻之路,负责XX中国区的设计任务。这一呆就是2年多的时间。虽然泛亚也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但不管怎样,我都觉得目前没有一家主机厂的中国研发中心能力能超过泛亚。泛亚强大之处在于他的资源和流程。泛亚依托着GM体系之下,占尽了全球开发的资源,有GMNA和GME开发的各类车型为坚强的后背来开发自己的车型,当然泛亚还有一批全球化的优秀的供应商来给他做支持,所以资源是泛亚的一大优势。也正因为有资源这一优势,所以泛亚才会有一套完整的GM体系的开发流程。而且整个开发流程中各个阶段又有各种各样的开发标准来支持,可以说,只要完全按照他的那一套流程下来,就算是刚出校门的毕业生来开发车型也不会出什么大的问题。完善流程的目的就是把由人的主观能力造成的开发问题降到最低的可能。理想状态就是任何问题都有标准可查,剩下的就是怎么落实执行。为什么国外的车企经过100多年技术还能传承下来,因为人家把经验教训都写成了标准记了下来。而我们中国人的经验教训自古以来都喜欢个人吸收,不太喜欢把它们记下来。一直以来都是师父传徒弟这样的把技术传下去,所以中国自主品牌发展了这么多年也一直没有形成自己的一套研发体系。可喜的是最新几年好像都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各个自主品牌也都着手制定自己的研发设计标准。但任何看上去完美的事情都是有缺陷的,流程也不例外,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以前与自主品牌合作的时候,设计经验都是自己摸索和总结出来的,所以接触的车型越多对设计的理解也就越充分。但当与主流车厂合作之后,你会发现自己之前摸索和总结出的一些经验教训人家都清清楚楚的写在了标准里面,你只要熟悉标准就行。但知识是需要消化的,人家告诉你的知识永远是人家的,不经过自己思考而得到的设计标准永远只是一堆数据而已。就像有人说:“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辈子。”就是因为有些道理你只是听了,只是知道而已,而没有去思考、去推导出这些道理。表面上看好像没什么区别,大道理大家都知道。实际上,只有经过自己思考去推导出的大道理才是自己的,会深入到自己的骨子里。

    在泛亚的2年多时间里,收获良多。在对口DRE身上也学到了不少东西,很庆幸自己遇到了一个很有能力也很敬业的DRE,给她点个赞。让我收获最多的是对项目的把控能力。其实很多事情你不需要事必躬亲,但绝不意味着不管不顾。这就需要考验个人的项目把控能力和技术管理的水平。不要觉得管理其实就是让人家干活,自己看着什么也不干就行。如果你这么认为说明你还太天真,真正的优秀的技术管理其实要比具体做技术更难。你需要有把控风险的能力;你需要知道哪些地方是漏洞容易出问题;你需要知道怎样的管理措施才能避免出技术错误;你需要明白人的主观性都是不可靠的,你要制定好的制度来避免或减少由人的主观性而带来的负面影响。总之一句话:人是不可靠的,人都需要被怀疑,人都需要被引导。

    还有一个特别好的习惯需要分享一下:Lesson & Learn。当做完一个阶段的工作之后,如果过程中发生了一些问题,后来通过不懈的努力解决了。不要觉得解决了问题,事情就已经结束了。其实还有最重要的一步没有做。如果想要在以后有所提高,需要养成写Lesson & Learn的习惯,总结问题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法,避免以后的项目自己或者他人也犯同样的错误。其实出问题也是很宝贵的经验,有问题有总结才有提高嘛。

国外的月亮不一定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在外企出国的机会还是有的。其实国外也不是什么都好,但出去见识见识对自己总是有好处的。由于项目需求,我也去德国出差了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也接触到了以前一直靠邮件联系的德国同事们。感触最深的就是人多,人真的多。你一定会很奇怪,这怎么可能,德国就那么多人,哪有可能中国人到了德国之后说德国人多的。是的,德国街头的人数和中国当然是没法比的,但他们项目所配备的工程师人数太让我们这些适应了中国环境的技术人员们羡慕了。就拿我们项目来说,我们德国配备了20~30个开发工程师在opel,而我们只有区区4个开发工程师。和他们聊完之后唯一的感觉就是羡慕嫉妒恨啊。在德国基本每个人就负责1条到2条线束的开发工作,而且工作也分得很细。3D,2D,检查图纸,跟踪装车反馈问题,PCR,零部件开发,原理工作,样线返修等等都有专门的人员来负责。而我们都是被当作全才来用的,从开发到现场返修一条龙服务,对工程师的要求就是既要坐的了办公室,又要下的了车间。当然,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德国模式的好处是对细节可以掌控的很好,对个人工作压力相对也比较轻松。中国模式的好处是有利于对个人全面素质的培养。所以国外的月亮也不一定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有时候人一直会觉得美景都在远方,其实到了远方之后才发现这根本不是事实。我们的工程师其实很优秀,只是有时候我们自己不知道而已。工程师的自信是一种必不可缺的需要培养的气质。千万不要妄自菲薄,把国外工程师的一个方案当圣旨一样,不要忘了有时候他们也有出错的时候。工程师精神是什么方案都可以拿来讨论和推敲。

传承

    做技术的人有时会迷茫,我难道就一直做工程师直到退休吗?说实话我也在迷茫,有时候我会考虑这个问题,其实放在自己面前的选项有很多。1、一直单纯做技术做下去直到退休。2、做技术管理,带领团队一起做技术。3、转型做项目管理,从单纯的技术开发中跳出来,去和公司的其他部门打交道。后来,我想明白了,这三条路无论哪一条只要坚持走下去都是很有钱景的。就这样吧,随遇而安。但不能放弃学习、放弃成长,学习不光是技术上的,还包括做事做人说话的方式。做技术的人天生可能比较单纯,所以很有必要向做商务的人学习说话处事之道。技术与经验都是需要交流与传承的。在此,我写下了这篇文章,回顾一下8年来从事的技术研发工作,与大家分享一些个人的感悟。希望能给后来者哪怕只是一点点的启迪,希望能为中国汽车工业以后的发展尽到那么一点微不足道的作用。

http://shuoke.autohome.com.cn/article/21020.html
楼主自己的说客吗?
楼主看似技术派,其实满腔热血融化在字里行间,真心希望自主好的人。点一个大大的赞!
给楼主赞一个
本来还以为账号兄是中年老法师了,没想到是同龄人,佩服。
我是在外企工作的,但真心希望所有认真做产品的自主品牌都发展的好,我是有点精分么?
楼主自己的说客吗?
应该不是,楼主毕业才四年,而且以前是工艺工程师,现在转设计去了……
中央陆军2014 发表于 2015-3-26 06:47
本来还以为账号兄是中年老法师了,没想到是同龄人,佩服。
我倒是一直觉得他是年轻人
应该不是账号自己,大概是系统一个同行的心路吧。
很好,很好
扎实,踏实,沉下心来做
中国轿车就有希望
楼主记错了吧,动车事故是在2011年夏
无论是IT还是在制造业,一个优秀的构架设计师,是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和项目执行的先决条件。

从顶层设计开始考量每一个环节和技术的可实现性,必然有长时间的沉淀和摸索、研究才会有在自己的领域上实现专业的自信吧
楼主记错了吧,动车事故是在2011年夏
他可能指的是山东胶济客专那次
亲身经历or转载啊

随机昵称 发表于 2015-3-26 14:33
他可能指的是山东胶济客专那次


2008年4月28日凌晨,济南铁路局济南机务段的东风11型0400号机车,牵引由烟台开往徐州的5034次旅客列车经由胶济铁路上行线运行。凌晨4时41分,由北京开往青岛四方的T195次旅客列车通过胶济铁路王村站后,当列车超速运行至胶济线下行K289+610处时,车尾第9~17位车辆突然发生脱轨,此时5034次列车在会车时T195次列车的脱轨车厢相撞,致使5034次列车的机车和机后五节车厢脱轨、颠覆,是为2008年胶济铁路列车相撞事故。事故后东风11型0400号机车报废。T195次本务机车SS90182号机车未脱轨。
不是胶济客专,也不是动车事故,但是事闹得比甬温线723特大事故大,死的人也多,说个题外话,723比起新干线出的大事都是小case,如果当时坐镇指挥的是刘志军,哼哼,或者说428事故时绿光阻做铁道部部长,呵呵……
随机昵称 发表于 2015-3-26 14:33
他可能指的是山东胶济客专那次


2008年4月28日凌晨,济南铁路局济南机务段的东风11型0400号机车,牵引由烟台开往徐州的5034次旅客列车经由胶济铁路上行线运行。凌晨4时41分,由北京开往青岛四方的T195次旅客列车通过胶济铁路王村站后,当列车超速运行至胶济线下行K289+610处时,车尾第9~17位车辆突然发生脱轨,此时5034次列车在会车时T195次列车的脱轨车厢相撞,致使5034次列车的机车和机后五节车厢脱轨、颠覆,是为2008年胶济铁路列车相撞事故。事故后东风11型0400号机车报废。T195次本务机车SS90182号机车未脱轨。
不是胶济客专,也不是动车事故,但是事闹得比甬温线723特大事故大,死的人也多,说个题外话,723比起新干线出的大事都是小case,如果当时坐镇指挥的是刘志军,哼哼,或者说428事故时绿光阻做铁道部部长,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