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时,赵国为什么不包抄秦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6:57:01


这两天长平之战又火了。

赵国为什么不袭击秦军后方,包抄前线的秦军?
秦军依靠黄河、汾河及其支流运输物资,汾河谷地是秦军的要害,为什么廉颇硬是把几十万大军全部部署在长平一带坚守,不派出一支10万人左右的部队沿着汾河谷地南下,截击秦军呢?为什么赵括也在长平一带强攻秦军,没有从侧后方夹击呢?


如上图,把汾城、侯马、绛县控制了,威胁黄河上的运输,夹击白起。

依靠长平地区的山地、河流,赵军应该能以更少的兵力坚守



为什么赵国非得把大军都部署在这里呢?

这两天长平之战又火了。

赵国为什么不袭击秦军后方,包抄前线的秦军?
秦军依靠黄河、汾河及其支流运输物资,汾河谷地是秦军的要害,为什么廉颇硬是把几十万大军全部部署在长平一带坚守,不派出一支10万人左右的部队沿着汾河谷地南下,截击秦军呢?为什么赵括也在长平一带强攻秦军,没有从侧后方夹击呢?

7.jpg (63.11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2-26 11:10 上传


如上图,把汾城、侯马、绛县控制了,威胁黄河上的运输,夹击白起。

依靠长平地区的山地、河流,赵军应该能以更少的兵力坚守

4.jpg (65.41 KB, 下载次数: 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2-26 10:55 上传

6.jpg (22.83 KB, 下载次数: 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2-26 11:00 上传


5.jpg (152.92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2-26 10:59 上传


6.jpg (152 KB, 下载次数: 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2-26 11:05 上传


为什么赵国非得把大军都部署在这里呢?


大家在说赵括的能力行不行,其实廉颇能力很差,在战争初期就输得一塌糊涂,死了7个都尉,第一道防线也丢了。

都尉是秦汉时代重要的中高级武官。都尉一职最早出现是在战国后期的战事中《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死了7个都尉,秦王大怒,只好求王翦上阵。

【转帖】从太空上看长平之战


这条空仓岭防线,是先期到达的赵军修筑的第一道防线。由于顾忌到秦军由南边(就是前文所说的“河内道”)杀到的可能性,所以廉颇将幕府放在了丹水东岸的大粮山山麓,此山又称米山,为盆地制高点。(这两个流传到后世的名字,都清晰的说明了赵军最重要的粮草辎重就囤积在此,至今仍有遗迹)在明白了秦军的主攻方向之后,老将廉颇自然也是看到了空仓岭这一天险的重要性,如果能防守住此地,则秦军将完全被挡在上党之外。

因此,廉颇在空仓岭的出口处,修筑了三座壁垒,首先是东西二鄣(鄣,意思就是城堡)在前为前哨,然后是背靠界碑岭的光狼城在后,形成军事上比较经典的“三角防御”体系,当秦军耗尽体力快要走出山路的时候,迎接他们的就是这三个互为犄角的堡垒,这一系列防御工事,既是史书上记载的赵国“西垒壁”。


如果赵军最终能够守住这个空仓岭的隘口,那么长平之战就会是另外一种景象了,秦军将不得不在进攻未果后退居端氏城,每一次的进攻都需要跑这一段山路去攻击以逸待劳的赵军,这样形势将大大不利于秦军。然而,廉颇的防守策略虽然没有什么问题,但秦军的战力却是十分强劲的,他们居然用了几十天的时间就攻下了东西两座鄣城,阵斩赵军四名都尉。赵军不得不退到光狼城防御,尽管赵军强化了光狼城附近的防御工事,但还是未能顶住秦军的攻击,在一个月后,秦军又大破赵军,斩杀两名都尉,夺取了光狼城,完全攻陷了赵军的前沿阵地“西垒壁”,将赵军压缩到了丹水的东北一侧。

战争的第一阶段,应该说到此就结束了,我们不妨总结一下。
先看秦军,可以说基本达到了初期战略目的。首先,秦军成功的进入了晋城盆地,有利于大部队的充分展开作战。其次,赵军前期修筑的西垒壁,正好可以作为秦军的前沿基地进行屯粮和休养,正是有了这一基地,秦军才有了资本在丹水的西南一侧修筑防御工事,与赵军隔着丹水进行长达3年的对峙。

反观赵军,可能是低估了秦军的战斗力,在这场攻防战中,赵军完全不是对手(进行胡服骑射改革的赵军,其优势在于速度和冲击力,在这种硬扛的攻防战中无法发挥),退守丹水东北侧,当然,西垒前沿阵地的抵抗是有其作用的,那就是赵军有了充足的时间构筑第二条和第三条防线,事实证明,这两条防线异常坚固,不但秦军无法攻破,连赵军自己也攻不破,此乃后话。

损兵折将的赵军(被杀6名都尉,可以算惨败了,秦始皇时代李信20万攻楚惨败,也不过死掉7名都尉),应该会派遣援军增援前线,当然,这个时候,赵军数量应该还没有达到最终的45万,估计应该是在20到30万之间。各类研究文章中有相持阶段廉颇军20万的说法,但是此说没有史料支撑。不管怎样,老廉颇算是领教了秦军的厉害,坚定地开始布置防守,而且做了两手准备。

大家在说赵括的能力行不行,其实廉颇能力很差,在战争初期就输得一塌糊涂,死了7个都尉,第一道防线也丢了。

都尉是秦汉时代重要的中高级武官。都尉一职最早出现是在战国后期的战事中《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死了7个都尉,秦王大怒,只好求王翦上阵。

【转帖】从太空上看长平之战

7.jpg (64.32 KB, 下载次数: 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2-26 11:28 上传


这条空仓岭防线,是先期到达的赵军修筑的第一道防线。由于顾忌到秦军由南边(就是前文所说的“河内道”)杀到的可能性,所以廉颇将幕府放在了丹水东岸的大粮山山麓,此山又称米山,为盆地制高点。(这两个流传到后世的名字,都清晰的说明了赵军最重要的粮草辎重就囤积在此,至今仍有遗迹)在明白了秦军的主攻方向之后,老将廉颇自然也是看到了空仓岭这一天险的重要性,如果能防守住此地,则秦军将完全被挡在上党之外。

因此,廉颇在空仓岭的出口处,修筑了三座壁垒,首先是东西二鄣(鄣,意思就是城堡)在前为前哨,然后是背靠界碑岭的光狼城在后,形成军事上比较经典的“三角防御”体系,当秦军耗尽体力快要走出山路的时候,迎接他们的就是这三个互为犄角的堡垒,这一系列防御工事,既是史书上记载的赵国“西垒壁”。


如果赵军最终能够守住这个空仓岭的隘口,那么长平之战就会是另外一种景象了,秦军将不得不在进攻未果后退居端氏城,每一次的进攻都需要跑这一段山路去攻击以逸待劳的赵军,这样形势将大大不利于秦军。然而,廉颇的防守策略虽然没有什么问题,但秦军的战力却是十分强劲的,他们居然用了几十天的时间就攻下了东西两座鄣城,阵斩赵军四名都尉。赵军不得不退到光狼城防御,尽管赵军强化了光狼城附近的防御工事,但还是未能顶住秦军的攻击,在一个月后,秦军又大破赵军,斩杀两名都尉,夺取了光狼城,完全攻陷了赵军的前沿阵地“西垒壁”,将赵军压缩到了丹水的东北一侧。

战争的第一阶段,应该说到此就结束了,我们不妨总结一下。
先看秦军,可以说基本达到了初期战略目的。首先,秦军成功的进入了晋城盆地,有利于大部队的充分展开作战。其次,赵军前期修筑的西垒壁,正好可以作为秦军的前沿基地进行屯粮和休养,正是有了这一基地,秦军才有了资本在丹水的西南一侧修筑防御工事,与赵军隔着丹水进行长达3年的对峙。

反观赵军,可能是低估了秦军的战斗力,在这场攻防战中,赵军完全不是对手(进行胡服骑射改革的赵军,其优势在于速度和冲击力,在这种硬扛的攻防战中无法发挥),退守丹水东北侧,当然,西垒前沿阵地的抵抗是有其作用的,那就是赵军有了充足的时间构筑第二条和第三条防线,事实证明,这两条防线异常坚固,不但秦军无法攻破,连赵军自己也攻不破,此乃后话。

损兵折将的赵军(被杀6名都尉,可以算惨败了,秦始皇时代李信20万攻楚惨败,也不过死掉7名都尉),应该会派遣援军增援前线,当然,这个时候,赵军数量应该还没有达到最终的45万,估计应该是在20到30万之间。各类研究文章中有相持阶段廉颇军20万的说法,但是此说没有史料支撑。不管怎样,老廉颇算是领教了秦军的厉害,坚定地开始布置防守,而且做了两手准备。


你的想像过多
对当年的情况和困难了解不够

以当时的运输能力和机动能力,要深入敌占区,包抄一支45万人的军队。。
最多只能偷袭一下

你的想像过多
对当年的情况和困难了解不够

以当时的运输能力和机动能力,要深入敌占区,包抄一支45万人的军队。。
最多只能偷袭一下
弱势一方还分兵....死得更快
那时候打仗是拼老命的

能打仗的都上去了,才能守住长平的,还哪里有人去包抄别人啊。

秦国实力比赵国强哪里去了,还把十五以上的男人全部征了才行,何况赵国。

赵国南边是魏韩,敢给赵国借道,不是自己找死吗
泰国死了几十万人后回来还可以招兵到几十万人,赵国死了几十万人后就招不到兵了。那时的路跟现在的路是不同的,你以为抄后路?不迷路饿死就不错了。
十万人包抄,人没到地方自己先饿死了
littlekitty 发表于 2015-2-26 11:44
弱势一方还分兵....死得更快
山区那块也展不开啊,后来赵括把主力几十万开进谷地,被秦军2万多人就给包抄了后路

如果用20万人守长平,另外的兵力袭击秦军后方,难道一点机会都没有吗?

官渡之战时,曹操袭击袁绍后方的也没用很多的兵力啊
子文容 发表于 2015-2-26 11:43
你的想像过多
对当年的情况和困难了解不够
赵国胡服骑射后,不是骑兵比较厉害的吗?汾河谷地开阔,比较适合机动作战,为什么试试?
分兵的前提是,你留下的人能守得住。现在看来,显然不行。
任何一场战争

打过了以后   你在纸面上 键盘上分析研究
都会发现诸多的不足和漏洞     哪怕是战胜的一方

但是身处战争之中   我就只能呵呵了
lijie8257 发表于 2015-2-26 12:23
分兵的前提是,你留下的人能守得住。现在看来,显然不行。
赵国士兵的战斗力为什么这么低呢?基本上是在山区一比一打阵地战坚守,照道理不需要这么多人啊.

蒋介石在江西围剿红军,几十万打几万都不够啊。

都是廉颇的错
连几千轻兵就可以将赵军分割成两半,还妄想包抄秦军
24号机 发表于 2015-2-26 12:31
赵国士兵的战斗力为什么这么低呢?基本上是在山区一比一打阵地战坚守,照道理不需要这么多人啊.

蒋介 ...
战国的名将也不是好混的吧。冷兵器时代和火器时代完全两种战争模式,没有可比性的。
机务高手 发表于 2015-2-26 12:33
连几千轻兵就可以将赵军分割成两半,还妄想包抄秦军
这是在山区,小部队利用地形能以一当百。放在平原上试试?能到达这个效果?

秦军主力被吸引在长平,它的后勤路线比较长,恰好汾河谷地也比较开阔,建设赵军沿着汾河谷地进攻,秦军不得不守住这一带,会有不少兵力被迫离开长平。

不也是以少胜多的机会吗?


韩上当郡已经被秦所占,汾河掌握在秦国人手里,你这10万人得多大的迂回才能越过太岳山脉的阻隔到汾河,还要秦国人没有反应。

韩上当郡已经被秦所占,汾河掌握在秦国人手里,你这10万人得多大的迂回才能越过太岳山脉的阻隔到汾河,还要秦国人没有反应。
秦军也是好不容易,才通过牺牲上万秦军的生命诈败,才把赵军从丹水防线后面,骗到平地里,再派5000千轻装死士,25000轻骑小路绕道敌后,从背后偷袭只有少量敌军的防线,才实现对赵军的包围。这时数量更多的秦军也是凭借数量优势,和坚固壁垒,以巨大伤亡死困赵军,使赵军粮尽而降。

你看赵军具备哪项条件?


括少马马虎虎吧,打进攻好歹比廉颇强,这趟他如果不挂比以后多半能混出来,搞不好以后还能打个大胜混成威灵顿第二,哦不对,那应该说威灵顿是括哥第二了。

括少马马虎虎吧,打进攻好歹比廉颇强,这趟他如果不挂比以后多半能混出来,搞不好以后还能打个大胜混成威灵顿第二,哦不对,那应该说威灵顿是括哥第二了。
当年廉颇如果再继续坚守几年,秦军不用攻,赵军首先都自己崩溃了:后方没粮了,四五十万的部队吃啥?赵孝成王还是有点头脑的,与其等死,不如搏一搏,说不定不会死。
分兵10W。。。
航母特遣队 发表于 2015-2-26 12:21
赵国胡服骑射后,不是骑兵比较厉害的吗?汾河谷地开阔,比较适合机动作战,为什么试试?
首先,从史料上,没有证据表明那时候胡人骑兵能对正规军团造成严重威胁,秦军统一六国后也能迅速安定边境修长城,胡人这种骑兵模式在这种决定性会战的作用不会很大
第二,没有证据认为秦军骑兵比赵军差很多,长平后期秦军也出动了轻装部队袭扰赵军,并且成功
第三,如果是包抄后路,就得考虑如果遇到据点是否有能力拿下。秦军人数占据明显优势,如果占据后方的交通要道坚守,赵军是否有能力拿下
第四,出动什么规模的部队,人多了,影响正面战场,本来总兵力就劣势,人少了不管用。。。派出的人吃啥喝啥
航母特遣队 发表于 2015-2-26 11:28
大家在说赵括的能力行不行,其实廉颇能力很差,在战争初期就输得一塌糊涂,死了7个都尉,第一道防线也丢了 ...
把锅扣到廉颇头上有点不妥吧。。。即使是初战不力,人家至少稳定了战线,靠着内线作战补给优势能够跟秦军消耗。其实秦始皇换了白起上阵,多少还是想尽早结束这种消耗状态
虽然隘口守住当然是最佳,但是实地情况是怎样的我们不得而知。赵军对这个战役的准备情况时候充分,部队战斗力如何等等我们都不清楚。就因为输了这第一场就抠锅有点急。。。
另外,如果真的说秦军拿下隘口具有这么大的意义,为何之后迟滞不前?
赵军被杀了六名都尉,损失不小,秦军呢?秦军之后无法打破僵局是否是因为之前第一战的损失也很大?
迷人的小肚腩 发表于 2015-2-26 14:46
当年廉颇如果再继续坚守几年,秦军不用攻,赵军首先都自己崩溃了:后方没粮了,四五十万的部队吃啥?赵孝成 ...
看从什么角度分析吧。廉颇好歹死守了几年,以拖待变也是策略,曹操的官渡之战,司马对诸葛,都是这种策略。诸葛眼看自己时日无多,以攻代守,也是策略。但是从后果上看,赵括把赵军赌光了,这笔账,自然要算到他头上。这有点像星际争霸,坚守路口,小兵骚扰,未必不能找到机会一举翻盘,要是没准备好就以少对多硬拼,注定完蛋。
过了多少年了  现在来讨论这些  有什么意义  谁能知道当时是什么情况
七杀星4 发表于 2015-2-26 15:43
看从什么角度分析吧。廉颇好歹死守了几年,以拖待变也是策略,曹操的官渡之战,司马对诸葛,都是这种策略 ...
其实,当年如果边军李牧可以早十年成长,这边长平坚守,那边李牧率精锐边军从云中群直扑九原,威迫咸阳,还是有机会的。但历史没有假设,而且长平之战打成这样,秦军伤亡也大,可以看出赵军,或者赵括本身素质也不差,当时肯定有他自己的考量。可惜知道为什么决策的人都死于那场战争了,个中原因也只能由后人猜测了。但赵括真心不是纸上谈兵,有自己能耐的。只可惜,他对手是秦军,是白起,而且也不符合名将成名之路:应该先找其他国家,比如燕国,打打小怪刷刷经验,而不是一开始就直接面对最恐怖的白起和秦军。
不过赵家父子都是一战成名,再无他战:赵奢如此,赵括也是如此。长平后,赵国其实还算不差,可惜孝成王死后庙堂昏庸,李牧和司马尚生生给人逼死,这样的赵国,不灭亡还能有天理?
迷人的小肚腩 发表于 2015-2-26 14:46
当年廉颇如果再继续坚守几年,秦军不用攻,赵军首先都自己崩溃了:后方没粮了,四五十万的部队吃啥?赵孝成 ...
以当时赵国的情况来看,不用再坚守几年了,再坚守几个月就要断粮了!
廉颇都先把占地利人和整个人心向赵的上党17城都丢了,赵军这种战斗力,还去抄别人后路?


当年赵军最好的办法是议和,通过谈判把上党的一部分保留,一部分给秦,撤军,等缓过粮食危机再图后续。当时赵国没粮食坚持不下去了,秦国也好不到哪里,当时大家都疲惫的很了,议和不是不可能,同时应该找人游说各国,借粮,借兵给秦国压力还能多得到些,盲目出击是赵王不愿意吐出吃到的钓饵,结果自己上钩了,把赵国的元气伤的太惨,直到被灭。如果没有长平的大败秦始皇要奋斗不知多少年才能当皇上呢。

当年赵军最好的办法是议和,通过谈判把上党的一部分保留,一部分给秦,撤军,等缓过粮食危机再图后续。当时赵国没粮食坚持不下去了,秦国也好不到哪里,当时大家都疲惫的很了,议和不是不可能,同时应该找人游说各国,借粮,借兵给秦国压力还能多得到些,盲目出击是赵王不愿意吐出吃到的钓饵,结果自己上钩了,把赵国的元气伤的太惨,直到被灭。如果没有长平的大败秦始皇要奋斗不知多少年才能当皇上呢。
七杀星4 发表于 2015-2-26 15:43
看从什么角度分析吧。廉颇好歹死守了几年,以拖待变也是策略,曹操的官渡之战,司马对诸葛,都是这种策略 ...
以拖待变要是放在春秋时期或者战国初期也行,长平之战所处的战国后期,山东六国除了赵国其他的几个国家根本就没有和秦国叫板的勇气和魄力,燕国是个搅屎棍常年疲赵自弱,齐国偏安东海,韩魏楚被秦国打的抬不起头,所以拖了几年山东五国连个屁都没放,这个时候这种战术对于赵国这种经济实力较差的国家来说就已经行不通了!
Cidane 发表于 2015-2-26 15:39
把锅扣到廉颇头上有点不妥吧。。。即使是初战不力,人家至少稳定了战线,靠着内线作战补给优势能够跟秦军 ...
长平之战时秦国国君是秦始皇的太爷秦昭襄王嬴稷!
看从什么角度分析吧。廉颇好歹死守了几年,以拖待变也是策略,曹操的官渡之战,司马对诸葛,都是这种策略 ...
说起来还有许多人看不起诸葛,他们也不想想看,诸葛指挥了多少次敌前撤退?哪一次失误了?
其实,当年如果边军李牧可以早十年成长,这边长平坚守,那边李牧率精锐边军从云中群直扑九原,威迫咸阳, ...
之前也打过小怪刷经验了,战绩很不错的。要不赵王也不会让他去指挥这种决定命运的大决战。换你是赵王也不会让一个毫无统兵经验的雏儿去啊?哪怕他出生再好。说赵只会纸上谈兵只是后世以成败论英雄而已。没两把刷子,就算赵王敢让他去,他自己也得掂量掂量自己多少斤两不是?
lyz4373007 发表于 2015-2-26 17:21
长平之战时秦国国君是秦始皇的太爷秦昭襄王嬴稷!
多谢指正,好久没看这段史书,犯低级错误了
参考一下天涯地缘贴的分析


抄是抄了,没抄动,就像淮海战役围黄伯滔时,打援和救兵两边都想到了抄对方后路,结果抄到一起去了,然后在柳集扭打起来了,打了半天谁也没占到便宜,就都撤了,结果被南京政府宣传成了徐东大捷。

抄是抄了,没抄动,就像淮海战役围黄伯滔时,打援和救兵两边都想到了抄对方后路,结果抄到一起去了,然后在柳集扭打起来了,打了半天谁也没占到便宜,就都撤了,结果被南京政府宣传成了徐东大捷。
包抄后方真有楼主说的那么容易?自己好好想想吧。
秦赵两国都是久战之兵,根据史料记载,都很生猛的,一方分兵去抄对方后路,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还用多说?
赵军要是能包抄秦军,能断秦军后路,那就不叫会是秦攻赵了,而会是赵攻秦。
赵军只有据守的能力,换句话说,战斗力不行。
24号机 发表于 2015-2-26 12:31
赵国士兵的战斗力为什么这么低呢?基本上是在山区一比一打阵地战坚守,照道理不需要这么多人啊.

蒋介 ...
又黑光头  有意思咩?
参考一下天涯地缘贴的分析
这样大范围的迂回!而且需要同时完成!白起太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