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时间表(包括后面的邯郸之战时间表)和个人的一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07:56:54


参考文献主要是,秦本纪,赵世家,韩世家,魏世家,白起王翦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相关内容

43年,秦攻韩,拔九城(这里的43年是指秦昭王43年,以后只列年份)
44年,秦攻韩,取南阳
45年,秦攻韩,取十城
(以上这一段,与长平无关,但容易引起误导,原因结论里会写)


47年,秦攻韩上党,韩献上党给赵
47年4月,秦攻赵,廉颇上任
47年4月,秦小胜,杀赵裨将茄
47年6月,秦小胜,取二鄣四尉
47年7月,秦小胜,取二尉,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不出
47年7月,赵括上任
47年8月,赵括被围
47年10月,赵括被全灭

48年正月,秦军驻上党,控制部分上党,长平结束
(以上这一段是长平之战的整个过程,从韩国献上党,至长平结束,总计不足一年时间)



48年,赵国反悔,秦军再攻上党
48年10月,秦攻赵国皮牢,占领
48年10月,秦攻太原,占领
48年10月,韩国献垣雍给秦国

48年10月,秦军占领整个上党
(这一段是赵国反悔后,秦国二次攻占整个上党的过程,也是邯单之战的前卫战)


48年10月,秦攻赵邯单
49年正月,秦增兵,王龁上任
50年10月,秦将白起死
50年12月,秦攻邯单失败。邯单保卫战结束
(这一段时邯单保卫战,总计26个月,实际上这一段存疑,我怀疑太史公写错了,应该是49年10月秦攻邯单,51年2月邯单保卫战结束)


结论:
之所以把长平之战错误理解成三年,有三个原因
    一、把秦前期对韩的攻略,也算进长平了,实际上从韩献上党到长平结束,只有一年时间
    二、秦国在48年的记录非常复杂,多项军事行动同时进行,让人搞不清到底长平之战结束没
    三、吕氏春秋中,长平三年然后决的误导,吕氏春秋应该是把48年10月的二次进攻上党也计算入长平之中了,他写的也没错,上党全部纳入秦军掌握确实在48年10月,但长平之战早在47年年底就结束了,48年是赵国反悔后,秦军再次进攻上党,也是邯郸保卫战的前奏

PS:为查年表和整理时间,花废很长时间,其中存疑处也不少,其中主要是47年和48年的部分,怀疑有部分太史公写错了,但还是严格按史记的年表来推算,不当之处,请指教

参考文献主要是,秦本纪,赵世家,韩世家,魏世家,白起王翦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相关内容

43年,秦攻韩,拔九城(这里的43年是指秦昭王43年,以后只列年份)
44年,秦攻韩,取南阳
45年,秦攻韩,取十城
(以上这一段,与长平无关,但容易引起误导,原因结论里会写)


47年,秦攻韩上党,韩献上党给赵
47年4月,秦攻赵,廉颇上任
47年4月,秦小胜,杀赵裨将茄
47年6月,秦小胜,取二鄣四尉
47年7月,秦小胜,取二尉,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不出
47年7月,赵括上任
47年8月,赵括被围
47年10月,赵括被全灭

48年正月,秦军驻上党,控制部分上党,长平结束
(以上这一段是长平之战的整个过程,从韩国献上党,至长平结束,总计不足一年时间)



48年,赵国反悔,秦军再攻上党
48年10月,秦攻赵国皮牢,占领
48年10月,秦攻太原,占领
48年10月,韩国献垣雍给秦国

48年10月,秦军占领整个上党
(这一段是赵国反悔后,秦国二次攻占整个上党的过程,也是邯单之战的前卫战)


48年10月,秦攻赵邯单
49年正月,秦增兵,王龁上任
50年10月,秦将白起死
50年12月,秦攻邯单失败。邯单保卫战结束
(这一段时邯单保卫战,总计26个月,实际上这一段存疑,我怀疑太史公写错了,应该是49年10月秦攻邯单,51年2月邯单保卫战结束)


结论:
之所以把长平之战错误理解成三年,有三个原因
    一、把秦前期对韩的攻略,也算进长平了,实际上从韩献上党到长平结束,只有一年时间
    二、秦国在48年的记录非常复杂,多项军事行动同时进行,让人搞不清到底长平之战结束没
    三、吕氏春秋中,长平三年然后决的误导,吕氏春秋应该是把48年10月的二次进攻上党也计算入长平之中了,他写的也没错,上党全部纳入秦军掌握确实在48年10月,但长平之战早在47年年底就结束了,48年是赵国反悔后,秦军再次进攻上党,也是邯郸保卫战的前奏

PS:为查年表和整理时间,花废很长时间,其中存疑处也不少,其中主要是47年和48年的部分,怀疑有部分太史公写错了,但还是严格按史记的年表来推算,不当之处,请指教
一个“坑”字!引起了无数误解
东风强劲 发表于 2013-5-2 08:01
一个“坑”字!引起了无数误解
也不是了,我原先就列过战国各国的记录,非常乱,这回统一整理一下年表,把乱的东西归理一下。。。实际上我也发现了原先的一个错误,我原先一直以为邯郸是打了15个月,整理后才发现邯郸打了26个月
秦军攻占野王,把上党17城和韩都隔离是长平之战的直接发端,这个事件发生在哪一年?
zzswzfw 发表于 2013-5-2 16:52
也不是了,我原先就列过战国各国的记录,非常乱,这回统一整理一下年表,把乱的东西归理一下。。。实际上 ...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说的“坑”是史记上用白起坑杀40万赵兵做记述结果弄得现在很多人认为白起杀赵兵是活埋了呢
windspite 发表于 2013-5-2 17:39
秦军攻占野王,把上党17城和韩都隔离是长平之战的直接发端,这个事件发生在哪一年?
估计是秦昭王45年,就是取十城里的事
然后就引发了47年的韩献上党事件
东风强劲 发表于 2013-5-2 18:56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说的“坑”是史记上用白起坑杀40万赵兵做记述结果弄得现在很多人认为白起杀赵兵是活埋 ...
史书上记载长平战后,白起坑杀赵军40万。但人们一直对此有疑虑,赵军在长平一共才出动45万人,打了好几年,特别是最后一战,全军被包围几十天,赵军纷纷人相食的情况下,最后还能被秦军俘虏40万。难道秦赵在长平激战数年,赵军仅仅损失5万人?还能余下40万人给白起活埋。

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对坑杀的意思,人们都理解错了

坑杀在古代不是活埋的意思

古代的活埋叫做“生埋”

坑杀的意思在古代是“将杀死的敌人堆成一堆一堆,以示炫耀”

白起坑杀赵军40万,不是说活埋了40万,而是说白起在长平之战一共消灭了40万赵军,并将他们的尸体堆成一堆一堆,以示炫耀

我举一个古书中的例子:

《二十四史》中的《晋书》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都提到一件事:五胡十六国时期,西北的凉国遭到胡人围攻,连采掘野菜的路也堵了,人民请求出城做奴婢谋点吃的,不但遭到拒绝,反以沮动众心为名大开杀戒。

史书中的记载是:姑藏大饥,米斗直钱五千,人相食,饥死者十馀万口,城门昼闭,樵采路绝,民请出城为胡虏奴婢者,日有数百,吕隆恶其,沮动众心,尽坑之,积尸盈路。(资治通鉴)

尽坑之,于是积尸盈于衢路(晋书)

这里大家就可以看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是“尽坑之”解释为活埋,怎么可能是“积尸盈路”。只有按照古代的解释,“尽坑之”解释为全杀了后堆成一堆以示炫耀威胁,才正是“积尸盈路”

另一个十六国时期的例子:

参合陂之战拓跋珪坑杀后燕四万人,(中部大人王建曰:“燕众强盛,今倾国而来,我幸而大捷,不如悉杀之,则其国空虚,取之为易。且获寇而纵之,无乃不可乎!”乃尽坑之。)次年后燕复发兵过参合陂,慕容垂见积骸如山,悲恸吐血(垂之过参合陂也,见积骸如山,为之设祭,军士皆恸哭,声震山谷。)可为一证。

工程学上的考量:
一个人的体积是0.07平方米,40万人的体积是2.8万立方米(事实上,如果是活埋,肯定不可能人和人之间毫无空隙,实际体积远大于2.8万立方米)
如果要活埋,就算活埋时人和人之间毫无空隙,也起码要挖近3万方土,近3万方渣土要5、6万吨重
这个工程量以秦的生产力水平,可能吗?
一个宁愿战死也不投降的将领(赵括)为什么名声比投降匈奴的李陵差?赵括真的没有才能吗?如果他一开始就知道他的对手是身经百战老成持重的战国名将白起,他还会败吗?整个赵国都在秦国设计的套中,最后的惨败却归罪于英勇战死的赵括,真觉得赵括有点冤。

格桑拉 发表于 2013-5-3 11:52
一个宁愿战死也不投降的将领(赵括)为什么名声比投降匈奴的李陵差?赵括真的没有才能吗?如果他一开始就知 ...


     长平之战赵败于秦,从根本原因上说由于两国国力间的差距,从直接原因上讲是赵国胡服骑射的太彻底,赵国军队对付游牧民族是可以,但和秦国进行主力决战就要吃亏了,但怎么扯也跟赵括的指挥艺术拉不上关系,实际上赵括在面临绝境时仍能指挥赵军给秦军予重大打击,表现已经很抢眼了,如果真给他机会,这小子未必不能成为和他父亲并列的名将,可成王败寇是中国几千年不变的真理,作为全军指挥,他注定要为这场决定中华命运的决战负起责任,一个纸上谈兵的恶名已经算轻的了。
格桑拉 发表于 2013-5-3 11:52
一个宁愿战死也不投降的将领(赵括)为什么名声比投降匈奴的李陵差?赵括真的没有才能吗?如果他一开始就知 ...


     长平之战赵败于秦,从根本原因上说由于两国国力间的差距,从直接原因上讲是赵国胡服骑射的太彻底,赵国军队对付游牧民族是可以,但和秦国进行主力决战就要吃亏了,但怎么扯也跟赵括的指挥艺术拉不上关系,实际上赵括在面临绝境时仍能指挥赵军给秦军予重大打击,表现已经很抢眼了,如果真给他机会,这小子未必不能成为和他父亲并列的名将,可成王败寇是中国几千年不变的真理,作为全军指挥,他注定要为这场决定中华命运的决战负起责任,一个纸上谈兵的恶名已经算轻的了。


    秦与赵,一个奖励耕战,一个慷慨悲歌,两国的战争既是春秋战国群雄混战六百余年的精彩谢幕,也是中华战争史上的千古绝唱。

    秦与赵,一个奖励耕战,一个慷慨悲歌,两国的战争既是春秋战国群雄混战六百余年的精彩谢幕,也是中华战争史上的千古绝唱。
格桑拉 发表于 2013-5-3 11:52
一个宁愿战死也不投降的将领(赵括)为什么名声比投降匈奴的李陵差?赵括真的没有才能吗?如果他一开始就知 ...
上任不足三个月,就送掉了赵国的主力,也这叫冤?我列的时间表已经给赵括留了面子了,实际上他在9月中旬就全灭了,上任才两个多月

整个战国,因为指挥系统的落后,几乎打不了歼灭战,要想打歼灭战,不只己方要绝对高明,对方也要足够蠢才行,而赵括作到了

军事上,是最以成败论英雄的地方,因为军事是最凶险的,国运系于一线,先立于不败,然后再求胜,廉颇在情况不明时,通过试探,确定了自己的战略,他赵括哪来这么大勇气,就未经试探认为自己必胜?
东风强劲 发表于 2013-5-2 18:56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说的“坑”是史记上用白起坑杀40万赵兵做记述结果弄得现在很多人认为白起杀赵兵是活埋 ...


的确
坑,有坑杀的意思,也有阬京观以武军的意思;
就像屠一样,也有攻破的意思,被误会成屠杀了。
不战屈人 发表于 2013-5-11 04:13
的确
坑,有坑杀的意思,也有阬京观以武军的意思;
就像屠一样,也有攻破的意思,被误会成屠杀了。
兄弟多时不见了!
hengtianye 发表于 2013-5-5 22:27
长平之战赵败于秦,从根本原因上说由于两国国力间的差距,从直接原因上讲是赵国胡服骑射的太彻底, ...
      长平之战时秦赵国力相当,差距并不明显,谁赢谁称霸。说到为什么要坑40万赵降兵,长平之战秦国只是惨胜而已,坑赵降兵并不是秦残忍嗜杀,是秦对秦赵国力经过深思熟虑所权衡出的决定,因为长平之战后秦的国力根本养不起这支几十万的部队,而且这支部队是不得已投降,并不是真心投降,所以隐患很大。放回赵国,但这里面全是赵国的精英,放回去只会充实赵国的国力,所以只能杀,白起做为这一决策的主要策划人之一和执行人,背这个黑锅也是不冤枉的。
      说到赵括,赵括只是执行赵最高决策层的意图而已。廉颇老成持重,想利用对峙不进行决战的方式跟秦打消耗战,其战略战术非常正确,因为拼补给拼消耗是秦的短板。但这跟赵最高决策层的意图相违背,赵最高决策层跟秦最高决策层一样,想的也是速战速决尽快结束战争,秦甚至派出说客和间谍对赵国速战派进行扶持鼓励,对对峙消耗派进行打压。所以最终赵最高决策层最终临阵换帅,去廉颇而换赵括也。
       赵括,才能还是有的,不过是缺少点基层锻炼,但是个宁死不投降之人,只不过做了为赵最高决策层所错误的决定而背黑锅之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真的是把他一棍子打死喽。
格桑拉 发表于 2013-5-3 12:52
一个宁愿战死也不投降的将领(赵括)为什么名声比投降匈奴的李陵差?赵括真的没有才能吗?如果他一开始就知 ...
太史公的个人观点影响后人两千年。
长平之战时秦赵国力相当,差距并不明显,谁赢谁称霸。说到为什么要坑40万赵降兵,长平之战秦国只是 ...
突然想到,秦如果怕赵国俘虏放回去后会重新充实赵国兵力,其实可以断其手或脚,弄一堆残疾人还给赵国,,,
商徵羽 发表于 2013-5-11 21:37
突然想到,秦如果怕赵国俘虏放回去后会重新充实赵国兵力,其实可以断其手或脚,弄一堆残疾人还给赵国,, ...
秦长平之战后马上要发动准备灭赵的邯郸之战,这批俘虏的结局是没有其它选项的。
格桑拉 发表于 2013-5-11 08:42
长平之战时秦赵国力相当,差距并不明显,谁赢谁称霸。说到为什么要坑40万赵降兵,长平之战秦国只是 ...
说秦军惨胜可能是误解,整个对峙到围奸的过程,我看秦军一直掌握主动,并且占有极大地利,而赵军机动性的优势被限制得很死,这样叫惨胜有点说不过去。

白起所谓伤亡过半,很有可能把上党、长平、还有邯郸之战都包括进去了,特别是邯郸之战,损失是明明白白的。


商徵羽 发表于 2013-5-11 21:37
突然想到,秦如果怕赵国俘虏放回去后会重新充实赵国兵力,其实可以断其手或脚,弄一堆残疾人还给赵国,, ...
想弄残跟直接杀死,哪个更容易了?
superth 发表于 2013-5-12 09:34
说秦军惨胜可能是误解,整个对峙到围奸的过程,我看秦军一直掌握主动,并且占有极大地利,而赵军机动性的 ...
个人理解,白起所谓的伤亡过半,是指两点:

一、特指常备军而不是全军,当时都是少量的常备+大量的动员军,以长平为例,整个战役秦国的常备估计不会超过五万,甚至更少,这个伤亡过半,是特指这部分常备的。。。否则全军伤亡过半就达到30万了

二、整个一系列战役,包括前期秦攻略韩国,长平,二攻长平
东风强劲 发表于 2013-5-11 07:48
兄弟多时不见了!
东风还坚守着哦
我只是每隔二差五的就冒个泡···
不战屈人 发表于 2013-5-12 14:22
东风还坚守着哦
我只是每隔二差五的就冒个泡···
无处可去啊!难不成去混铁血啊?
商徵羽 发表于 2013-5-11 21:37
突然想到,秦如果怕赵国俘虏放回去后会重新充实赵国兵力,其实可以断其手或脚,弄一堆残疾人还给赵国,, ...
还得阉割,否则二十年后又有报仇的!
格桑拉 发表于 2013-5-11 08:42
长平之战时秦赵国力相当,差距并不明显,谁赢谁称霸。说到为什么要坑40万赵降兵,长平之战秦国只是 ...
短不短板不是你说的算,反正秦国没到要去借粮只看到赵国要去借,可惜邻国没一个借给他,外交失败到这个地步再不求变难不成等死不成?
hester 发表于 2013-5-13 01:10
短不短板不是你说的算,反正秦国没到要去借粮只看到赵国要去借,可惜邻国没一个借给他,外交失败到这个地 ...
呵呵,其实我能想像出当时赵国的速战派对以廉颇为首的对峙消耗派也说过跟您一样的话,就是短不短板不是你对峙消耗派说了算。
格桑拉 发表于 2013-5-13 10:55
呵呵,其实我能想像出当时赵国的速战派对以廉颇为首的对峙消耗派也说过跟您一样的话,就是短不短板不是你 ...
      赵国国力不如秦国这是事实,商鞅变法、修建郑国渠、并吞巴蜀,这三大战略性举措相继完成后,秦国的国力已经和六国拉开了距离,这也就是秦国打的起持久战而赵国打不起的原因,赵国以赵括取代廉颇不是想速胜,而是畴粮无果后的无奈之举,说穿了就是狗急跳墙般的一战赌国运,结果大家都知道。
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闲,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赵国国力不如秦国这是事实,商鞅变法、修建郑国渠、并吞巴蜀,这三大战略性举措相继完成后,秦国的 ...
郑国渠是秦王赢政时期修的,长平之战时郑国估计才出生

hester 发表于 2013-5-13 01:10
短不短板不是你说的算,反正秦国没到要去借粮只看到赵国要去借,可惜邻国没一个借给他,外交失败到这个地 ...


赵国未必是坚持不下去了,虽然有赵国借粮于齐,也有秦国粮食索的记录。。。

长平之战,对于赵国来讲,实际上持续的很短,从47年4月廉颇上任至47年9月赵括被全灭,实际上只持续了不到6个月时间,而且从时间关系上来看,是春播和秋收之间的空档进行的,对粮食生产影响并不严重。。。

对粮食生产真正影响严重的是,春播和秋收这两个时间,需要大量的人力,赵国借粮于齐国,更多是一种政治试探,要知道长平之前,赵国一直在攻伐齐国,在长平这个关键时期,自然要试探齐国态度,防止齐国报复。。。

至于秦国为什么使用反间,赵国为什么换赵括,个人认为,限于古代存储条件,粮食不可能存太多,多是以新粮为主,所以双方都希望在秋收前结束战争(因为秋收需要大量的人力),也怕坚持下去,两败具伤被别人占便宜(我倒不认为会两败具伤,坚持下去,十有八秦国会撤兵)。。。

个人认为在反间之前,赵国已经占据优势,所以秦国才求变,使用反间计,如果反间计不成功,哪么秦国只有撤退,因为秋收时间马上要到了,需要大量的人力,如果不撤,硬顶下去,就是另一个邯单之战的结果。虽然赵国也面临秋收的情况,但作为防守方,压力没有秦国大。。。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长平后,秦国停止进攻,从军事角度讲,此时进攻确实有利,但作为国君,不能只考虑军事,为秋收服务,必须停止用兵,撤回劳力,投入到秋收中
hester 发表于 2013-5-13 01:10
短不短板不是你说的算,反正秦国没到要去借粮只看到赵国要去借,可惜邻国没一个借给他,外交失败到这个地 ...


赵国未必是坚持不下去了,虽然有赵国借粮于齐,也有秦国粮食索的记录。。。

长平之战,对于赵国来讲,实际上持续的很短,从47年4月廉颇上任至47年9月赵括被全灭,实际上只持续了不到6个月时间,而且从时间关系上来看,是春播和秋收之间的空档进行的,对粮食生产影响并不严重。。。

对粮食生产真正影响严重的是,春播和秋收这两个时间,需要大量的人力,赵国借粮于齐国,更多是一种政治试探,要知道长平之前,赵国一直在攻伐齐国,在长平这个关键时期,自然要试探齐国态度,防止齐国报复。。。

至于秦国为什么使用反间,赵国为什么换赵括,个人认为,限于古代存储条件,粮食不可能存太多,多是以新粮为主,所以双方都希望在秋收前结束战争(因为秋收需要大量的人力),也怕坚持下去,两败具伤被别人占便宜(我倒不认为会两败具伤,坚持下去,十有八秦国会撤兵)。。。

个人认为在反间之前,赵国已经占据优势,所以秦国才求变,使用反间计,如果反间计不成功,哪么秦国只有撤退,因为秋收时间马上要到了,需要大量的人力,如果不撤,硬顶下去,就是另一个邯单之战的结果。虽然赵国也面临秋收的情况,但作为防守方,压力没有秦国大。。。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长平后,秦国停止进攻,从军事角度讲,此时进攻确实有利,但作为国君,不能只考虑军事,为秋收服务,必须停止用兵,撤回劳力,投入到秋收中
商徵羽 发表于 2013-5-11 21:37
突然想到,秦如果怕赵国俘虏放回去后会重新充实赵国兵力,其实可以断其手或脚,弄一堆残疾人还给赵国,, ...
那还不够,还得把第三条腿打折才行。第三条腿不折二十年后又是一批猛男。
hester 发表于 2013-5-13 01:10
短不短板不是你说的算,反正秦国没到要去借粮只看到赵国要去借,可惜邻国没一个借给他,外交失败到这个地 ...
主要还是借的起的不肯借,肯借的借不起……

当时齐国的绥靖政策(或者说被乐毅打出来的孤立主义情绪)在齐国国内是主流,任凭赵国怎么忽悠也没用。你看楚国魏国都困难成什么样了,赵国照样忽悠出兵(当然具体情势不同),就齐国这个山东六国最有钱还不挨打的,愣是一毛不拔。
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
这段话说明了,坑的四十万里有上党民.所谓赵卒反复,是指上党民原来为韩民,后加入赵军,有反复多变的历史.一郡之民怎么也要有十几万,再加上来自本土的赵军,四十五万差不多
这个最难的在于双方参战兵力的考证,从后勤能力上看40万大军是不可能的
pengdongqing 发表于 2013-5-21 19:26
这个最难的在于双方参战兵力的考证,从后勤能力上看40万大军是不可能的
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如果长平之战是持续三年的话,对后勤的压力实在太大在,就象邯郸之战样的,秦军被后勤压垮了。。。

但以这个年表看,长平之战总体不足6个月,而且是农闲时期打仗,40万,60万,甚至100万都有可能支撑
一个宁愿战死也不投降的将领(赵括)为什么名声比投降匈奴的李陵差?赵括真的没有才能吗?如果他一开始就知 ...
他老妈特地向赵王禀报,说他老爹讲他不不能领兵,赵王不听,赵括没经过实战,只会照书打死战。要不秦也不会用反间计说不怕廉颇只怕赵括了。后世马谡和王平就是例证,王平大字不识几个,但经验告诉他孤山不能驻守。马谡没实战经验就不会活用。
突然想到,秦如果怕赵国俘虏放回去后会重新充实赵国兵力,其实可以断其手或脚,弄一堆残疾人还给赵国,, ...
那不是让他们传诵秦的暴刑吗,杀了省事
史书上记载长平战后,白起坑杀赵军40万。但人们一直对此有疑虑,赵军在长平一共才出动45万人,打了好几年 ...
也有解释是用手段欺骗杀害,好比说放你们回去,进来领路费,进一拨杀一拨。
超级帐号 发表于 2013-5-22 10:31
也有解释是用手段欺骗杀害,好比说放你们回去,进来领路费,进一拨杀一拨。
40万人要杀多少拨啊,居然能不漏风?从第1个骗到第40万个
超级帐号 发表于 2013-5-22 10:24
他老妈特地向赵王禀报,说他老爹讲他不不能领兵,赵王不听,赵括没经过实战,只会照书打死战。要不秦也不 ...
您不认为赵括的母亲很有智慧吗?赵括胜了,家族添光:如果败了,不受连坐。这就是真正的立于不败之地啊。
赵括也不是没有实战经验,是吃败战的经验少了点,如果他多吃几次小败战多撞几次墙就会像他爹一样小心谨慎,不牛皮哄哄自己为是了。

格桑拉 发表于 2013-5-22 12:42
您不认为赵括的母亲很有智慧吗?赵括胜了,家族添光:如果败了,不受连坐。这就是真正的立于不败之地啊。 ...


就是说他老妈有见地,赵王没啊,用廉颇,能把秦军耗退就是胜利。防守都胜不了,赵括却要对决,这么强的对手还轻敌。
格桑拉 发表于 2013-5-22 12:42
您不认为赵括的母亲很有智慧吗?赵括胜了,家族添光:如果败了,不受连坐。这就是真正的立于不败之地啊。 ...


就是说他老妈有见地,赵王没啊,用廉颇,能把秦军耗退就是胜利。防守都胜不了,赵括却要对决,这么强的对手还轻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