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解放战争初期与GMD在东北硬碰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2:01:20
最近在温习《雪白血红》,其中提到林彪一开始就提出不和GMD硬碰硬而是去发展根据地,而太祖不同意,一再要守这个,守那个,化四平为马德里。

忽然想到一个问题,按说太祖是最主张根据地建设的,而且有很多人向他反映过东北的实际情况,比如黄克诚的“七无”。他为什么一再坚持硬碰硬?最近在温习《雪白血红》,其中提到林彪一开始就提出不和GMD硬碰硬而是去发展根据地,而太祖不同意,一再要守这个,守那个,化四平为马德里。

忽然想到一个问题,按说太祖是最主张根据地建设的,而且有很多人向他反映过东北的实际情况,比如黄克诚的“七无”。他为什么一再坚持硬碰硬?
耄润芝希望东北成为我方根据地,先必须让凯申止步于松花江。不打一场硬仗,以老常对待双喜小六子的作风,KMT驻印军会到达哈尔滨的。故云以战止战。
但事实是四平后我军非常被动
张学良要是回东北会是怎么样呢?


国际形势,二战已经结束
如果中共不展现下实力,美俄以及国内民众都会视中共为流寇,对争取支持不利
百团大战也差不多,打的是政治仗

同时东北的工业集中在大城市,国民党在东北的存在感很低
从地形上说,堵住山海关的口子将东北作为后方经营是效费比极高的理想模式

国际形势,二战已经结束
如果中共不展现下实力,美俄以及国内民众都会视中共为流寇,对争取支持不利
百团大战也差不多,打的是政治仗

同时东北的工业集中在大城市,国民党在东北的存在感很低
从地形上说,堵住山海关的口子将东北作为后方经营是效费比极高的理想模式
一是当时东北部队迅速扩大,但实际的战斗力反倒下降,中央并未掌握实际情况,造成的过于盲目。二是当时太祖还是想利用打来促和,当时gcd从上到下是有和的愿望和思想的,所以从这一点上看,《潜伏》中的余则成情报中说,gmd想打,不要抱幻想,是有战略性意义的。
张学良要是回东北会是怎么样呢?
会有干扰结果一样,二战结束张不一定真想打,做决策的是蒋,国民党不缺人才蒋太专权部下没有灵活性,抗战后东北军不多了


这个要这样看,以当时情况,你不硬顶一下,干扰他的进攻节奏和计划,蒋介石就会把其在东北的兵力调到其他方向,那就更加难以承受了,所以主席只能是牺牲一下东北,给自己以更多的喘息之机。
说白了就是挨揍都要挨一下。
就像当年大英帝国的胡德号战列巡洋舰,遇上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明知不敌,还是勇敢地硬顶上去,虽然很快就被击沉了,但也为后来围捕俾斯麦号战列舰创造了机会。
甚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克罗内尔海战,英军舰队也弱于德国斯佩舰队,但司令官克拉多克还是硬顶上去,结果也是被击沉,但也为后来英军围捕斯佩创造了机会。

这个要这样看,以当时情况,你不硬顶一下,干扰他的进攻节奏和计划,蒋介石就会把其在东北的兵力调到其他方向,那就更加难以承受了,所以主席只能是牺牲一下东北,给自己以更多的喘息之机。
说白了就是挨揍都要挨一下。
就像当年大英帝国的胡德号战列巡洋舰,遇上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明知不敌,还是勇敢地硬顶上去,虽然很快就被击沉了,但也为后来围捕俾斯麦号战列舰创造了机会。
甚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克罗内尔海战,英军舰队也弱于德国斯佩舰队,但司令官克拉多克还是硬顶上去,结果也是被击沉,但也为后来英军围捕斯佩创造了机会。
统帅看的是全局
大概是要保持压力,分散对方力量,将对方原本要用在其他战场的兵力吸引到东北
zz96 发表于 2015-2-4 23:14
但事实是四平后我军非常被动
不打更被动 而且说不定就彻底被撵出东北了.....
装甲教导 发表于 2015-2-4 23:22
张学良要是回东北会是怎么样呢?
蒋介石敢放虎归山?
政治仗,没什么好说的,所谓战争是为政治服务的突出体现。就像拿半支中野换主动权一样,代价很高,但非常值。
要是不硬顶给光头东北不好打的印象,把新一军之类的拉到华北华东之类没有回旋余地的地方,全国战场那就更不好打了。
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gmd势力不强,背靠苏联,进可攻退可守,就算之前没有必胜的把握,也要给战后光头高涨的人气添乱,泼冷水
重工业都在东北的城市里,当然要拿下、守住,才能搞工业生产。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东北的国军不会调走的,战略上,东北在中央手里中国就不会形成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