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谦恭的学生笑容里藏着险恶的情报人员剃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6 10:19:54
1884年末,当缺少一根手指的井上陈政坐在面前的时候,享誉东亚的清末大儒俞樾恐怕不会想到,这位年仅21的日本青年人已经有了一番历练,日后还会赫然出席中日马关条约的谈判。

井上陈政本名楢原陈政,原是江户幕府旧臣楢原仪兵卫的长子。明治维新后,楢原仪兵卫失去了俸禄,生活贫寒,不得不把儿子送给井上家,但这个时候,曾是“御家人”(幕府贵族手下的武士)的井上家生活并不宽裕,只能靠糊灯笼维持生计。1877年,不满15岁的井上陈政迫于生计,进入日本大藏省造币局制版部,当了一名日薪10钱的童工,后因操作机器不慎,被切掉了一根手指。这位没钱没势的少年,本应是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成千上万默默为日本新兴工业付出一生劳动力而籍籍无名死去的产业大军中的普通一员,但教育改变了他的命运。

时任造币局局长得良能介,出身萨摩藩,在日本传统造纸基础上开发出了日本国产货币用纸。为了让这些童工在掌握操作技术之外有“通识”,他在造币局开办“幼年技生学场”,后来又扩办了“幼年男工学场”、“幼年女工学场”,目的是让童工们“立大志,知确一”。 在当童工前,井上陈政曾在浅草育英小学校学习,这所学校是明治政府颁布学制后的模范学校。已经有了一定教育基础的井上陈政,在幼年技生学场这所夜校学习了以下科目:汉学、洋学,数学、制图、机械运用等,具体课程有汉学中的《日本外史》、《十八史略》、《皇朝史略》、《文章规范》,洋学中的英国史、美国史、《文明史》、《经济书》、《物理书》,数学中的算学、代数、几何等等。

井上陈政成绩优异,受到负责造币局教育的津田静一的赏识,津田静一评价井上陈政“有非凡之天才,其如汉学文章,尤令教师惊叹而无所措,其他诸学科,亦无不通达”。 1878年10月,井上陈政被安排“专门研习汉学”,这并不是因为得良能介和津田静一对汉学的热爱,而是有着特殊的使命。

这位津田静一并非等闲之辈,出身熊本藩士(江户时代的从属、侍奉各藩的武士)之家,早年在熊本藩的时习馆学习,1868年留学美国耶鲁,1875年担任日本驻北京公使馆一等书记官,1876年5月至9月间曾陪伴竹添进一郎游历中国,从北京出发,历经河北、河南、陕西,翻越秦岭栈道进入四川、重庆,最后从三峡坐船顺江而下抵达上海,是近代最早深入到川陕游历的日本人。津田静一归国后提出,“他日友邦四百余州与我关系密切”,力主“先以培养适当人才为急务”。

而竹添进一郎也非凡人,1875年由伊藤博文推荐进入大藏省,年末随森有礼驻华公使到北京,后因外务省精简编制失去职位才游历川陕,在游历中曾拜会过俞樾。俞樾对竹添进一郎所著的中国游记《栈云峡雨日记》评价很高,称“山水则究其脉络,风俗则言其得失,政治则考其本末,物产则察其盈虚,此虽生长于斯者,犹难言之”,并为这本出版于1789年的游记写了序文。

就在井上陈政进入造币局当童工的1877年,时年39岁的何如璋头顶二品顶戴,出任清朝驻日第一任公使。何如璋关心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种种新变化,其中一项就是日本造币技术的进步,得良能介殷勤周到,积极向何如璋介绍纸币制造技术、如何改造中国币制,甚至提供了详细的纸币机械图纸,两人就成了好朋友。得良能介随后编造了一通故事,把井上陈政说成自己的外甥,因为不容于继母,所以托付给何如璋,1879年1月,16岁的井上陈政被安排进入清朝公使馆研习汉学,从此跟随公使何如璋、副使张斯桂、参赞黄遵宪和杨守敬学习了4年“学术”和“语言”。

1882年3月何如璋回国,井上陈政又由大藏省官派遣,随何如璋同船来华继续“学习”, 辗转到过上海、何如璋老家广东潮州府并巡历粤东嘉应州和惠州、福建厦门、山东芝罘、天津、北京,此后一直跟在何如璋身边。1883年11月,何如璋转任福建船政大臣,井上陈政独自从北京出发,巡历直隶、山西、陕西、河南、湖广、江苏、浙江,中途在杭州拜见俞樾,1884年5月到达福州,并目睹了7月的中法马江海战。何如璋因马江海战失利被革职,这年10月返回广东老家,井上陈政舍何如璋奔赴杭州,正式拜俞樾为师。

有津田静一、竹添进一郎的这层关系,俞樾收下这个日本弟子,赋诗一首诗记载此事:
门生注藉逐年多,已愧无功效切磋。
谁料竟成萧颖士,执经请业有新罗。

1884年末,当缺少一根手指的井上陈政坐在面前的时候,享誉东亚的清末大儒俞樾恐怕不会想到,这位年仅21的日本青年人已经有了一番历练,日后还会赫然出席中日马关条约的谈判。

井上陈政本名楢原陈政,原是江户幕府旧臣楢原仪兵卫的长子。明治维新后,楢原仪兵卫失去了俸禄,生活贫寒,不得不把儿子送给井上家,但这个时候,曾是“御家人”(幕府贵族手下的武士)的井上家生活并不宽裕,只能靠糊灯笼维持生计。1877年,不满15岁的井上陈政迫于生计,进入日本大藏省造币局制版部,当了一名日薪10钱的童工,后因操作机器不慎,被切掉了一根手指。这位没钱没势的少年,本应是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成千上万默默为日本新兴工业付出一生劳动力而籍籍无名死去的产业大军中的普通一员,但教育改变了他的命运。

时任造币局局长得良能介,出身萨摩藩,在日本传统造纸基础上开发出了日本国产货币用纸。为了让这些童工在掌握操作技术之外有“通识”,他在造币局开办“幼年技生学场”,后来又扩办了“幼年男工学场”、“幼年女工学场”,目的是让童工们“立大志,知确一”。 在当童工前,井上陈政曾在浅草育英小学校学习,这所学校是明治政府颁布学制后的模范学校。已经有了一定教育基础的井上陈政,在幼年技生学场这所夜校学习了以下科目:汉学、洋学,数学、制图、机械运用等,具体课程有汉学中的《日本外史》、《十八史略》、《皇朝史略》、《文章规范》,洋学中的英国史、美国史、《文明史》、《经济书》、《物理书》,数学中的算学、代数、几何等等。

井上陈政成绩优异,受到负责造币局教育的津田静一的赏识,津田静一评价井上陈政“有非凡之天才,其如汉学文章,尤令教师惊叹而无所措,其他诸学科,亦无不通达”。 1878年10月,井上陈政被安排“专门研习汉学”,这并不是因为得良能介和津田静一对汉学的热爱,而是有着特殊的使命。

这位津田静一并非等闲之辈,出身熊本藩士(江户时代的从属、侍奉各藩的武士)之家,早年在熊本藩的时习馆学习,1868年留学美国耶鲁,1875年担任日本驻北京公使馆一等书记官,1876年5月至9月间曾陪伴竹添进一郎游历中国,从北京出发,历经河北、河南、陕西,翻越秦岭栈道进入四川、重庆,最后从三峡坐船顺江而下抵达上海,是近代最早深入到川陕游历的日本人。津田静一归国后提出,“他日友邦四百余州与我关系密切”,力主“先以培养适当人才为急务”。

而竹添进一郎也非凡人,1875年由伊藤博文推荐进入大藏省,年末随森有礼驻华公使到北京,后因外务省精简编制失去职位才游历川陕,在游历中曾拜会过俞樾。俞樾对竹添进一郎所著的中国游记《栈云峡雨日记》评价很高,称“山水则究其脉络,风俗则言其得失,政治则考其本末,物产则察其盈虚,此虽生长于斯者,犹难言之”,并为这本出版于1789年的游记写了序文。

就在井上陈政进入造币局当童工的1877年,时年39岁的何如璋头顶二品顶戴,出任清朝驻日第一任公使。何如璋关心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种种新变化,其中一项就是日本造币技术的进步,得良能介殷勤周到,积极向何如璋介绍纸币制造技术、如何改造中国币制,甚至提供了详细的纸币机械图纸,两人就成了好朋友。得良能介随后编造了一通故事,把井上陈政说成自己的外甥,因为不容于继母,所以托付给何如璋,1879年1月,16岁的井上陈政被安排进入清朝公使馆研习汉学,从此跟随公使何如璋、副使张斯桂、参赞黄遵宪和杨守敬学习了4年“学术”和“语言”。

1882年3月何如璋回国,井上陈政又由大藏省官派遣,随何如璋同船来华继续“学习”, 辗转到过上海、何如璋老家广东潮州府并巡历粤东嘉应州和惠州、福建厦门、山东芝罘、天津、北京,此后一直跟在何如璋身边。1883年11月,何如璋转任福建船政大臣,井上陈政独自从北京出发,巡历直隶、山西、陕西、河南、湖广、江苏、浙江,中途在杭州拜见俞樾,1884年5月到达福州,并目睹了7月的中法马江海战。何如璋因马江海战失利被革职,这年10月返回广东老家,井上陈政舍何如璋奔赴杭州,正式拜俞樾为师。

有津田静一、竹添进一郎的这层关系,俞樾收下这个日本弟子,赋诗一首诗记载此事:
门生注藉逐年多,已愧无功效切磋。
谁料竟成萧颖士,执经请业有新罗。

俞樾不仅允许井上陈政住在俞宅,还给他取了中文的字——子德,从1884年10月到1887年7月回国,井上陈政在俞宅学习了将近3年时间。井上陈政是个有心人,1885年春天托人从日本邮寄4盆樱花到俞樾在苏州的住宅曲园,寄到的时候恰逢樱花大开,俞樾第一次欣赏到了樱花。井上陈政的收获当然比樱花大多了,在《禹域通纂》开篇《留学略记》中自述到:“(俞)氏当今硕学,门下之士不下数千,昼夜研习,专治学术。交游者广,位置高尚,受益最博。”当井上陈政回国时,俞樾感慨无限,满怀期望地写诗送行:
日东遥望海茫茫,送子吴门酒一觞。
万里归人同晁监,三年吾党得陈良。
攀吟宰树情何及?起舞斑衣乐未央。
更愿异时仍过我,尊前重与话扶桑。

但讽刺的是,“子德”却小子不德,井上陈政有俞樾无法了解的一面。

早在跟随何如璋在北京时,井上陈政就偷听何如璋和朋友谈论中法关系,并写成中法战争“内报”报告日本公使馆,这份情报现在保存在日本外务省档案馆。

中法战争清朝失败后,在福州的日本浪人预备趁火打劫,一边与法军联络,一边以哥老会的名义策动暴乱,试图效仿曾经的倭寇割据一方。1884年9月4日日本《邮便报知》隐晦报道此事:“壮士赴清。此次接得法清开战之报,九州一带壮士们不知何故大为兴奋,立即举身航渡者已有若干名。”组织者假借日本政府的名义,把在杭州俞樾身边的井上陈政召唤到上海,让井上陈政起草所谓反清复明的檄文,后来因为来自日本国内的反对,加上预备扶持的哥老会头目彭清泉成事不足,暴动才胎死腹中。面对一位日本友人问为什么这么干时,井上陈政回答:“这是日本政府的命令”,事后偷偷溜回俞樾身边,仍旧若无其事地当好学生。

为了刺探包括宣纸制作技术在内的造纸情报,井上陈政蓄起了长辫子,假装生病到上海治疗,实则使用陈子德的名字冒充贩纸中国商人,从1885年12月到1886年2月深入江西、安徽等省,试图联系当地人进入宣纸造纸厂,屡次失败后因为和一位中国纸商搭伴同行才阴谋得逞。1886年,井上陈政向大藏省造币局提交了《清国制纸法》这部报告,内容包括安徽泾县宣纸制造法、宣纸稻料制造法、连史纸制造法、毛边纸制造法、各种配料表等,宣纸的制作过程因此大致被日本所了解。

但出国之时,井上陈政从得良能介那里领受的任务并不是刺探中国的造纸技术,而是调查中国的风俗习惯,尽可能了解中国的商业情况,这便是6年中国之行所收集的情报总汇《禹域通纂》,1888年由大藏省分上下卷出版。这是近代日本研究中国第一部综合性专著,全书分政体、财政、内治、外交、刑法、学制、兵备、通商、水路、运输、物产、风俗等12部,共2033页,另有353页清朝当政各官员传略附录,代表了甲午战争之前日本收集中国情报的最高水平。井上陈政通过实地考察修正文献典籍的记载,仅以“通商各口岸”条目中对上海的介绍为例,这是当时日本文献中对上海港口功能最完整的描述:

“上海属江苏省松江府上海县治,位于吴淞江与申江合流处,东经一百二十度二十八分,北纬三十一度十四分。依据一千八百四十二年江宁条约通市,港内水深数寻至十寻以上。船舶直接停靠埠头,货物搬运等尤为方便。港地分为三个租界,港南为上海县城,县城以北为法租界,租界南面以河沟为界,北部至吴淞江为英租界,吴淞江以北港岸一带为美租界。其中英租界地域房屋壮丽,商贾辐辏,居港内之首。其次为法租界,多巨商仓库等,美租界早年颇为荒芜,近来屋宇渐次鳞比,呈繁庶之状。本港位居支那南北之要冲,乃全国货物辐辏之区,贸易繁盛,洵亚洲之冠。故欧美巨商及清国殷商均汇聚于此,驰骋市场。船舶有各轮船公司,所有船舶均可进行沿海运输,进出船舶日益增多。港内人口清民十四万七千余人,居留外国人三千有余,本邦人七百人许。一八八五年进出口总计五千零二十六万二千九百三十八两。”
禹域通纂
同在1888年,已恢复原姓楢原的井上陈政完成了另一部著作《支那内治要论》,全书分政体、外交、财政、内治、学事、兵事、新政等7个部分,共300多页,就中国如何改革提出了各种具体的建议。这部期望“彼邦人忧世悯时,以此书为指南之用”的改革建议书在10年后的1898年出版。

1890年,井上陈政在日本动员日本汉学界为俞樾70寿诞写贺诗,包括明治政府开国元勋胜海舟在内的几十位日本人士相应,这些诗在1891年9月寄到俞樾在苏州的曲园居所,即今天被编在俞樾《春在堂全书》中的《东海投桃集》。

1890年,井上陈政出任日本驻英国公使馆书记官,1891年辞职入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1895年毕业后回到外务省任职。

1895年4月17日上午10时,中日马关条约的最后一次谈判在日本下关春帆楼举行,30刚出头的井上陈政赫然出现在7名日本谈判代表名单中,成为日本处理中国事务的核心人物,并作为外务大臣陆奥宗光的助手起草了吞并台湾的《台湾岛接收事宜》。
春帆楼谈判

同年出任日本驻北京公使馆一等翻译官,1898年调回外务省,随伊藤博文视察清朝、朝鲜,回国后完成《清国商况视察复命书》。该书除了对贸商的总体述说外,分别对北京、张家口、保定、天津、锦州、盛京、牛庄、烟台、上海、苏州、无锡、湖州、杭州、宁波、福州、厦门、泉州、漳州、汕头、澳门等地的商况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对上海的描述中,详细记载了炉房、银号、钱铺、当铺,另外,还详于上海的棉花市场、棉布制造、行会行规以及各种输出输入统计表等等。书后附录重点介绍各地的税收制度,有“天津厘金税则”、“牛庄港老关税率”、“江苏省外国物品厘金税则”、“重订苏省水卡捐章”、“苏常镇各局管辖分卡清单”、“江苏省牙厘总局光绪二十三年收到各局清数”、“福建省厘金税则”、“厦门内地税关税目”、“广东省厘金税则”等。

1899年,井上陈政随日本公使西德二郎到达北京,1900年7月死于义和团运动中。已经80岁的俞樾得知死讯,写下这首悼念诗:
湖楼犹记其论文,颊上三豪俨对君。
膝下应留金瓠在,闺中已痛玉台分。
茫茫妻岛无春色,黯黯哀邱有夕曛。
一样人才来异域,如何竟不及陈芹。

陈芹是安南(越南)王族后代,永乐年间为躲避战乱来到中国。诗中把井上陈政比作陈芹,一样的精通汉学,但井上陈政却不是来躲避战乱,如果俞樾知道这个“人才”的另一面,不知做何感想,会不会在取老子“曲则全”之名的曲园中冥想是曲?是直?
http://www.sychaguan.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