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5.8mm口径功与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4:57:52


不知道有人转过没,勿拍哈
这篇文章,怎么说,真是相当打脸。但我觉得还是要正视问题,以科学态度实践和改进。
好在现在步兵枪战的机会不多。。。。。
原帖链接:http://maddogchen2002-r.blog.163 ... 071201371863358124/

5.8mm口径功与过
                                                       作者:怕冷的狗

       5.8mm系列口径弹药家族是我国弹药从沿袭苏联标准走向独立研制的重要成果,在整体上获得了良好的性能和巨大的成就。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忽略小口径弹药的自身性能局限,不分用途和性能特点强行统一弹药口径的行为并不能真正带来后勤供应和管理、使用上的简化高效。

        与一厢情愿的期待相反,过度强调5.8mm口径伟大光荣正确,政治干涉技术的决策作风带来了很多不良的后果。三种可以混用的步、机枪弹同时大量装备引起的混乱、机枪火力体系搭配青黄不接的尴尬、中远距离狙击能力的孱弱、特种辅助枪械的性能受到极大限制等等现象,都由此而起。

一:新一代高速弹药的突破

        M43弹(7.62x39mm弹、56式步枪弹)在725m/s的速度下射击动物标靶,伤道出、入口面积之比为1.41,进口和出口都很小,需要清除的坏死组织为48.5g。而其它条件不变、标靶前加一块18.6cm的肥皂后,弹头碰击动物标靶的速度已经降低到了570m/s,动能仅有原来的61.8%。但由于初始章动角的加大,弹头进入动物体内后开始翻滚并形成进口小出口大的创伤,伤道出、入口面积比是原来的10倍以上,坏死组织清除量是原来的三倍以上。如果改变M43弹的稳定性设计,使它一进入目标体内就开始翻滚,杀伤力会如何?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正是新一代高速弹药杀伤优势的理论基础。

       19世纪无烟火药应用于步枪弹后,高速弹头在人体内引发爆炸性创伤的现象就开始变得普遍起来。1898年,Woodruff根据海洋工程学概念,预见了高速投射物穿过组织以后可能产生空腔的可能,并通过空腔效应对爆炸性创伤现象进行了解释。1944年,Black等人依靠X光与高速摄影技术,用百万分之一秒的高强度脉冲x光机照相技术获得了世界上第一张瞬时空腔的照片,宣告了现代弹道创伤学的开端。

  
        瞬时空腔形成的机理至今尚不清楚,但现代弹道创伤学的突破性成果很快就对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高速弹药发展形成了决定性的影响。通过协调阻力中心与质心的位置,使弹头的倾覆力矩偏大,表现出严重的不稳定倾向;并通过增加弹头的转速保证空气中的稳定飞行,避免对射程和精度的破坏。在进入人体以后,弹头的章动角从0-3°迅速增大到90°以上形成翻滚;阻力面的急剧增大使弹头急剧减速,短时间内迅速将大量动能传递给人体,形成急剧胀缩的瞬时空腔。


       瞬时空腔的直径可以达到弹头直径的20~30倍,试验数据中甚至有37倍以上的记录。在多次胀缩的过程中会对人体组织形成严重的挤压、牵拉、撕扯损伤;即使是离原发伤道很远的地方依然有可能形成撕裂、错位、血栓、神经破坏等效果。而如果弹头在翻滚时完全破裂,则会进一步极大幅度的提高动能传递效果,同时形成的大量碎片会进一步起到切割作用,将伤道周围的组织破坏成手术中基本上不可能予以保留的筛、絮状。

       应用这种原理设计的M193弹(5.56x45铅芯弹),在以929m/s速度碰击目标(狗双后肢)的情况下,虽然弹头重量不到M43一半,动能仅有77%;但传递给目标的动能达到M43弹的3.3倍,形成的瞬时空腔直径是M43弹的2.6倍。尤其是永久性伤道的体积,M193在不破碎的情况下是M43弹的14倍,破碎后可以达到45倍——而这个速度下M193破碎的概率可以接近50%。但M193在杀伤能力上并不永远优于M43弹。其余条件不变,仅在目标前设置一块12.4cm厚的肥皂;此时无论是空腔直径还是坏死组织清除量,M43弹的杀伤能力都超出M193一倍多。

       枪弹的动能是一切杀伤、侵彻、破坏能力的基石。小口径枪弹因为出生时代的优势,能够以更低的动能实现更高的杀伤效果,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但将弹道创伤学设计的功劳归结于口径问题,声称这种优势是小口径所特有,是彻头彻尾的胡扯。


二:小口径的局限性

       通过三脚架、水冷或可更换枪管等散热设计,重机枪获得了良好的射击稳定性和持续性;远射程、大威力的密集弹幕就像永不停歇的狂风暴雨一样覆盖着战场。索姆河战役中,马克沁MG08一天之内给英军带来近6万人的伤亡;重机枪从此成为步兵火力体系的核心支柱,而步枪则沦为掩护机枪发挥火力的附庸工具直至今日。

       冷战时代东西方都普遍认为,不需要自动步枪射击中远距离目标、不需要自动步枪射击掩体工事后的敌人,因为那些都是重机枪和更重型火力的任务。这种局面使得很长时间内,小口径枪弹向着口径越来越小、弹头越来越轻、枪口动能越来越低的趋势发展;这样做可以换取更小的弹药体积、重量,更低的枪械后坐,使士兵能够携带更多的弹药,并改善连发时的散布。当时西方多国一系列4.x毫米口径、弹头重量2.x克的在研枪弹都是标志性代表。

       但即便是并不极端的5.56枪弹,也在后来遭遇了不少麻烦。实战中稍微有点战术素养的人都会尽可能的为自己寻找掩蔽物;在射手与目标之间存在着诸如砖墙、沙土、树木之类的障碍,是完全无法避免的事情。侵彻这一类厚度远大于弹头长度的目标,需要弹头具备足够的重量(重量越大保持速度的性能越好)、动能和稳定性。

       以M193为代表的小口径步枪弹,以轻弹头换取高初速,以不稳定和结构脆弱换取高杀伤,以高杀伤能力降低枪口动能指标,在设计取向上完全背道而驰。碰到树枝、树叶或其他障碍后弹道出现难以预料的大幅偏转,不能侵彻较厚的树木、沙包、土堆以杀伤后方的目标都是由此形成的严重缺陷。

       但在绝大多数时刻,子弹所命中的却恰恰都是这些东西。我军在70年代时的火力强度远不能与今日相比,但79年对越反击战的统计数据显示,连发武器杀伤一个目标仍然需要1714发枪弹——除了廖廖几颗有幸咬进人肉的弹药,另外一千七百多发弹药都命中什么了?其中有多少是因为无法打穿木头、沙土这些东西而无法杀伤后面的目标,白白浪费了弹药?

        即使是后来的SS109弹,依靠更高的碰击速度和硬化钢芯,在对钢板一类薄目标的侵彻能力上对M43弹形成了明显优势,但是对于战场的适应能力仍然远远逊色于M43弹。战斗对步枪的依赖程度越高,小口径弹药的缺陷就表露的越是明显。一些东南亚军阀拒绝将M43口径更换为5.56口径,美国人索性把使用762NATO口径的M240通用机枪配用两脚架下放到步兵班里作为轻机枪使用——但是比起PKM通机在俄罗斯各方军事力量(包括叛军、恐怖分子)的实战使用,美国人的动作早已慢了好几拍。

        无数的实战经验一次又一次的证明:对于战场上的枪械,威力永远都是不够的,从来不存在什么过剩——过剩的只是后坐力和重量。有些蠢货宣传文章,一边鼓吹小口径枪弹存在某种“独特杀伤力优势”,一边鼓吹传统的中口径大威力弹药威力过剩,一边又吹5.8步机枪弹相对于其它小口径弹药因为口径和动能更大而有性能优势,实在是精分而又矫情。

三:5.8毫米步机枪弹的优点

       冷战时期的战争理论诞生的另一产物就是中口径机枪消亡论,实际上就是用携带12.7毫米大口径机枪的装甲车辆,取代使用中口径机枪的步兵小组。陆军对机械化程度提升的追求和信奉,加上对越反击战争中大口径高射机枪平射显示的巨大威力,使得我国在80年代以后的机枪研制完全被中口径机枪消亡论所左右。用小口径机枪取代中口径机枪的要求,带来了小口径枪弹如何取舍性能的问题,并进一步引发了步枪弹与机枪弹的分裂。

        5.8轻弹(步枪弹)设计上用于取代M43弹,由步枪和班用机枪使用,主要针对400米以内的目标。由于需要优先保证近距离的杀伤效果,弹头选择了较轻的4.15g以提高初速。该弹的弹头结构谈不上什么进步,沿袭了53弹(7.62x54R弹)、M43弹的设计;只对钢芯做了硬化处理,以提高对钢板的侵彻能力。由于发射药性能所限,该弹在95步枪上初速为920m/s,枪口动能和初速较高的M16A2相比还稍低10J左右,并不存在传说中的动能优势。不过在枪管较长的95班用机枪上,该弹能够达到970m/s初速。

         5.8重弹(机枪弹)设计上用于取代53弹,由狙击步枪和通用机枪使用,为此设计师必须尽可能保证600-800米距离上仍然有足够的侵彻性能,以保证机枪的火力压制能力。重弹在结构上采用了穿甲弹设计,以尖头硬质钢芯作为侵彻体;厚底盲空铅套在增加弹头重量的同时也使重心后移,使弹头在允许范围内更倾向于不稳定。同时重弹的弹头比轻弹要长一些,重量也增加到4.8g;更大的长径比和重量有利于弹头在远距离上保存较多的动能。该弹通过88式机枪发射时,初速在895m/s左右。

       这两种弹药的功能定位和弹道设计并不相同,混用会导致射击精度显著变差和枪械寿命的缩短。但由于口径和外形都一致,而且必要时可以在同一枪械上混用,在部队的实际管理、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大量的混乱。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又开发了新通用弹(DBP10式普通弹)取代了原来的两种弹药,同时供步枪、班用机枪、狙击步枪、通用机枪使用。


       从弹头结构上看,新通用弹是在原有机枪弹基础上淘汰步枪弹的产物,或者说是穿甲弹淘汰普通弹的结果。90年代以后的实战经验中,单兵防护装备以超出之前所有人预计的速度发展、普及、泛滥。这打破了60、70年代时小口径步枪的论证基础——当时的防护装备很难抵御轻质高速弹头的侵彻。5.8轻弹杀伤特性并不算突出,侵彻能力又越发窘迫,性能和定位变得越发尴尬起来。

       新通用弹的弹头在结构上基本沿袭了重弹的设计,除了将弹头外壳材料从覆铜钢更换为黄铜以减低对枪管的磨损外,还在外形上做了进一步的优化,减低了中远距离上的速度衰减,使1000米上的存能从200J提高到220J。由于彼此的弹道设计对膛线导程要求完全不同,机枪弹淘汰步枪弹也就必然导致原有步枪和班用机枪的淘汰,新的95-1步枪家族的膛线设计就从240mm降低到了210mm。但由于巨大的装备、库存数量,95步枪家族和老5.8轻、重弹必然会与95-1步枪家族和新通用弹长期并存;看起来几乎一模一样但性能不同的弹种数量反而从两种增加到三种。后勤管理的麻烦,在可预见的未来内仍然是无法摆脱的。

       5.8x42步枪弹发展到今天,真正值得称道的性能不在于能打穿几毫米钢板,而是它以较小的重量、体积,在所有方面都对M43弹形成了优势,能够可靠的应用于各种战场条件下;这是5.56弹所做不到的,在实战环境下这种优势的意义比杀伤能力的差距要大得多。尤其是在侵彻一定厚度介质以后碰击人体的情况下,5.56、5.45与5.8的杀伤能力此消彼长,5.8形成更强的实际杀伤效果是非常有可能的。

       即使是拥有比M43晚了40多年的技术优势,5.8重弹的性能超越依然需要比M43弹相当甚至更高的动能、弹头重量达到M43的62%作为基础。但5.8重弹的优势也只能体现在步枪和班机级别,在重机枪级别(通用机枪的三脚架状态)面对53弹没有任何优势。

       面对砖、木、混凝土、石头等物体,弹头的侵彻、破坏原理并未像对人体目标那样获得过明显突破;在这一方面,无论是60年前还是60年后,对弹头重量和动能的需求都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靠一半的弹头重量、动能,性能就足以全面取代中口径大威力枪弹的设计;美欧俄都尝试过比5.8毫米口径更大一些的自动步枪和机枪通用弹种设计,无不以失败告终。


       因为弹头的气动外形设计要先进不少,5.8重弹的弹头虽然较轻,却在速度保存能力上要略优于53弹。但在600米距离上,67式机枪发射的53弹仍然保有902J动能;5.8重弹即使是用初速更高一些的88狙击步枪发射,动能也只剩578J。下图是M16与AK47近距离对砖块的侵彻破坏能力对比,此时动能差距350J。5.8弹与762NTAO、53弹之间1400~1500J左右的动能差距会表现如何,读者大可自行想象。

        5.8毫米通用机枪相当的失败。一些设计上的缺陷是可以改进的,例如在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特色的人机工程设计下,射手在首发装填中小臂多块肌肉达到最大力量时仍无法将拉机柄后拉到位,使该枪的首发装填非常困难,极大困扰了部队的使用训练。但弹药口径限制引起的中远距离压制能力不足的缺陷,根本无法解决。

         一款实际火力压制能力只有4、500米的机枪,不仅重量上无明显优势(88通机三脚架状态11.8kg,仿PKM的80式机枪三脚架状态12.6kg),而且长度达到1.32米,居然比压制能力接近800米的7.62毫米大威力机枪更长(80机枪1.19米)。花几十万去买一辆小奥拓,虽然车依旧能开,甚至能完成购车者的大部分基本需求,但恐怕没有人不说这购车者蠢。那么用800米火力压制能力的枪械长度和重量,换来4、500米的火力压制能力,又该怎么评价?

       而另一方面12.7毫米机枪的轻量化也并不顺利。89式重机枪为了伴随步兵行进,提出了过于苛刻的重量指标,使该枪在精度上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该枪主要发射54式、89式两种穿燃弹,在使用89弹时,400米距离上的散布圆直径超过2.6米;散布面积是67-2式7.62毫米机枪的11.3倍——也就是说89式重机枪这个距离上打人纯粹靠喷洒子弹来蒙运气。现实就是如此尴尬,如果脱离67-2、80等7.62毫米机枪,我国的步兵根本没有400米以外靠谱的机枪压制火力。

        5.8重弹不仅不适合作为通用机枪弹药,也完全不适合作为狙击步枪弹药。除了中远距离上威力过小,风偏修正量过大也是完全无法接受的缺陷。狙击手在远距离上对风向和风速都不可能实现完全精确的判断;尤其是风本身就是不稳定、随时变化的,在中远距离射击中遭遇间歇的阵风、多股风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对于只能粗略评估中远距离风速和以每45°角为一个基本风向单位进行计算的狙击手来说,弹药的横风修正量越小,在中远距离上准确命中目标的可能性就越高。

       5.8重弹由于弹头过轻,在横风气流中运动时,弹道会产生非常明显的偏移。就算是比较轻的53钢芯普通弹,5.8重弹的横风修正量也要高出33%以上。正经路数的狙击弹种,例如.338口径的GB528型船尾弹头重达19.4克,在初速830m/s的情况下1000米距离横和风修正量为1.46米;而初速910m/s的5.8重弹在同等情况下需要高达4.9米的修正量,是前者的3.4倍之多。这一类弹头过轻、易受气流干扰的弹药,在进行远距离精确射击时,给人最大的直观感受就是极不可靠;射手在实际射击、尤其是实战条件下,根本打不出宣传数据中的水平。归根结底,小口径枪弹的基本设计方向就与军用狙击步枪的需求完全背道而驰。同样的问题一样困扰着机枪,但是对以连发为主的武器来说影响要轻不少。

        88式狙击步枪宣传的“小口径军用狙击步枪”“世界首创”,这个首创究竟是力压群雄抢来的,还是捡的别人根本不要的垃圾?究竟是真如官方宣传是“综合作战能力世界领先”;还是在中口径通机消亡论下,因为要满足狙击步枪与机枪互相通用弹药而搞出来的捉鸡产品?这些问题的答案考验的不是人的知识,而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智商。

五:手枪和冲锋枪上的5.8

        对于没有消声需求的普通手枪和冲锋枪来说,高速小口径枪弹是绝佳的选择。在同样的后坐下,无论是侵彻能力还是杀伤能力,高速小口径枪弹的性能都超过低速中、大口径手枪弹。尤其这两类枪械对体积控制苛刻,而又渴望更高的火力持续性,高速小口径弹药则正好能够在不增加枪械体积的前提下有效的增加弹匣的容量。

        5.8x21手枪弹就是这个设计思路下的产物,除了上述优点外,该弹非常难得是一款精度性能不错的弹种,这在我国轻武器发展史上极为少见。从不足的方面来说,该弹作为手枪弹开发,对手枪握持性能顾及较多,弹药长度限制在33.5mm。基于我国的化学工业基础,5.8x21弹就面临着发射药质、量的双重瓶颈;这使该弹的初速并不高,在470m/s左右,整体性能比FN的SS190(5.7x28)弹有较大差距。速度较低使得该弹的翻滚能力并不像宣传的那么靠谱,广为流传的那张空腔照其实是试验中获取的最佳效果。

       但是对于消声武器来说情况就完全不同。高速弹头在飞行过程中会产生明显的噪声,弹头顶部压缩空气产生的噪声、弹头与空气摩擦形成涡流的噪声、弹头激波产生的噪声,无不随着速度的增加而急剧增强。亚声速飞行的弹头,只有在寂静环境中,弹丸飞过的附近人耳才能察觉其噪声;而超声速飞行的弹头,人耳能够明显的感觉到——弹头尺寸和重量的减少对此几无影响。因此对噪声指标控制严格的消声枪械,必须使用亚声速弹药。

        初速降低到亚声速以下,意味着枪弹的杀伤机理已经完全不同了。虽然弹道创伤学上对空腔形成的最低碰击速度观测结果是305m/s,但事实上400m/s时的形成的空腔就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了:空腔过小,甚至仅显示伤道的管状阴影,而且一般看不到组织的间接损伤。对于亚声速弹药,除了增加弹匣容量以外,小口径弹药的一切优势都是扯淡。对于亚声速的低速弹药,只有更大的口径、更大的弹头重量,才能带来更大的动量和动能,才能尽可能提升对目标的杀伤能力和停止作用。苏联的9x39亚声速弹就是一款非常成功的设计,弹头重量达到16g,枪口动能达到672J,在实战中表现效果非常的稳定可靠。9x39mm弹药良好的实战表现催生俄罗斯人进一步开发了12.7毫米的消声步枪投入实战,配用的弹头重量甚至达到76g。
  
        与P90、MP7等最初设计时主要作为所谓的单兵自卫武器使用的枪械不同,05式微冲、06式消声手枪一开始就定位于专业的消声枪械,以发射亚声速弹为主。它们之所以采用5.8毫米口径,唯一的目的就是实现口径在名义上的统一;这种动能不及64手枪的弹药,杀伤和停止能力都是非常有限的。

六:一个老侦察兵的故事

        笔者的一位师兄是侦察兵出身,参加过对越作战,现任某国营矿企宣传部长。他曾经和笔者提及某次侦察任务,副大队长带队潜入一个越方阵地。在进入时,侦察兵发现几十米外的越方军犬,提议用微声冲锋枪射杀,被副大队长制止。侦察完毕撤出时,越方军犬被惊动吠叫,副大队长在交火中牺牲。师兄屡屡叹息该副大队长的决策过于托大,但笔者认为真正的原因是他对手上的枪械毫无信心。

         当时我国侦察兵所用的64微声冲锋枪属于典型的烂货,不仅精度差,而且威力极不可靠;数枪打不死人,不能使目标丧失活动能力,目标被命中后仍然逃跑、反抗的例子比比皆是。实际上当时根本不可能用64微冲对越方军犬实施可靠的瞬间致命射击,而一旦军犬被惊动吠叫,任务就彻底失败。不知这位副大队长泉下有知的话,会不会认为自己牺牲的教训被人白白的浪费掉了?

这里有一句原作者说的话:在我国官方宣传中,没有精度不好、威力不大、外形不美观、不受广大战士喜爱信赖的枪械!


不知道有人转过没,勿拍哈
这篇文章,怎么说,真是相当打脸。但我觉得还是要正视问题,以科学态度实践和改进。
好在现在步兵枪战的机会不多。。。。。
原帖链接:http://maddogchen2002-r.blog.163 ... 071201371863358124/

5.8mm口径功与过
                                                       作者:怕冷的狗

       5.8mm系列口径弹药家族是我国弹药从沿袭苏联标准走向独立研制的重要成果,在整体上获得了良好的性能和巨大的成就。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忽略小口径弹药的自身性能局限,不分用途和性能特点强行统一弹药口径的行为并不能真正带来后勤供应和管理、使用上的简化高效。

        与一厢情愿的期待相反,过度强调5.8mm口径伟大光荣正确,政治干涉技术的决策作风带来了很多不良的后果。三种可以混用的步、机枪弹同时大量装备引起的混乱、机枪火力体系搭配青黄不接的尴尬、中远距离狙击能力的孱弱、特种辅助枪械的性能受到极大限制等等现象,都由此而起。

一:新一代高速弹药的突破

        M43弹(7.62x39mm弹、56式步枪弹)在725m/s的速度下射击动物标靶,伤道出、入口面积之比为1.41,进口和出口都很小,需要清除的坏死组织为48.5g。而其它条件不变、标靶前加一块18.6cm的肥皂后,弹头碰击动物标靶的速度已经降低到了570m/s,动能仅有原来的61.8%。但由于初始章动角的加大,弹头进入动物体内后开始翻滚并形成进口小出口大的创伤,伤道出、入口面积比是原来的10倍以上,坏死组织清除量是原来的三倍以上。如果改变M43弹的稳定性设计,使它一进入目标体内就开始翻滚,杀伤力会如何?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正是新一代高速弹药杀伤优势的理论基础。

       19世纪无烟火药应用于步枪弹后,高速弹头在人体内引发爆炸性创伤的现象就开始变得普遍起来。1898年,Woodruff根据海洋工程学概念,预见了高速投射物穿过组织以后可能产生空腔的可能,并通过空腔效应对爆炸性创伤现象进行了解释。1944年,Black等人依靠X光与高速摄影技术,用百万分之一秒的高强度脉冲x光机照相技术获得了世界上第一张瞬时空腔的照片,宣告了现代弹道创伤学的开端。

  
        瞬时空腔形成的机理至今尚不清楚,但现代弹道创伤学的突破性成果很快就对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高速弹药发展形成了决定性的影响。通过协调阻力中心与质心的位置,使弹头的倾覆力矩偏大,表现出严重的不稳定倾向;并通过增加弹头的转速保证空气中的稳定飞行,避免对射程和精度的破坏。在进入人体以后,弹头的章动角从0-3°迅速增大到90°以上形成翻滚;阻力面的急剧增大使弹头急剧减速,短时间内迅速将大量动能传递给人体,形成急剧胀缩的瞬时空腔。


       瞬时空腔的直径可以达到弹头直径的20~30倍,试验数据中甚至有37倍以上的记录。在多次胀缩的过程中会对人体组织形成严重的挤压、牵拉、撕扯损伤;即使是离原发伤道很远的地方依然有可能形成撕裂、错位、血栓、神经破坏等效果。而如果弹头在翻滚时完全破裂,则会进一步极大幅度的提高动能传递效果,同时形成的大量碎片会进一步起到切割作用,将伤道周围的组织破坏成手术中基本上不可能予以保留的筛、絮状。

       应用这种原理设计的M193弹(5.56x45铅芯弹),在以929m/s速度碰击目标(狗双后肢)的情况下,虽然弹头重量不到M43一半,动能仅有77%;但传递给目标的动能达到M43弹的3.3倍,形成的瞬时空腔直径是M43弹的2.6倍。尤其是永久性伤道的体积,M193在不破碎的情况下是M43弹的14倍,破碎后可以达到45倍——而这个速度下M193破碎的概率可以接近50%。但M193在杀伤能力上并不永远优于M43弹。其余条件不变,仅在目标前设置一块12.4cm厚的肥皂;此时无论是空腔直径还是坏死组织清除量,M43弹的杀伤能力都超出M193一倍多。

       枪弹的动能是一切杀伤、侵彻、破坏能力的基石。小口径枪弹因为出生时代的优势,能够以更低的动能实现更高的杀伤效果,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但将弹道创伤学设计的功劳归结于口径问题,声称这种优势是小口径所特有,是彻头彻尾的胡扯。


二:小口径的局限性

       通过三脚架、水冷或可更换枪管等散热设计,重机枪获得了良好的射击稳定性和持续性;远射程、大威力的密集弹幕就像永不停歇的狂风暴雨一样覆盖着战场。索姆河战役中,马克沁MG08一天之内给英军带来近6万人的伤亡;重机枪从此成为步兵火力体系的核心支柱,而步枪则沦为掩护机枪发挥火力的附庸工具直至今日。

       冷战时代东西方都普遍认为,不需要自动步枪射击中远距离目标、不需要自动步枪射击掩体工事后的敌人,因为那些都是重机枪和更重型火力的任务。这种局面使得很长时间内,小口径枪弹向着口径越来越小、弹头越来越轻、枪口动能越来越低的趋势发展;这样做可以换取更小的弹药体积、重量,更低的枪械后坐,使士兵能够携带更多的弹药,并改善连发时的散布。当时西方多国一系列4.x毫米口径、弹头重量2.x克的在研枪弹都是标志性代表。

       但即便是并不极端的5.56枪弹,也在后来遭遇了不少麻烦。实战中稍微有点战术素养的人都会尽可能的为自己寻找掩蔽物;在射手与目标之间存在着诸如砖墙、沙土、树木之类的障碍,是完全无法避免的事情。侵彻这一类厚度远大于弹头长度的目标,需要弹头具备足够的重量(重量越大保持速度的性能越好)、动能和稳定性。

       以M193为代表的小口径步枪弹,以轻弹头换取高初速,以不稳定和结构脆弱换取高杀伤,以高杀伤能力降低枪口动能指标,在设计取向上完全背道而驰。碰到树枝、树叶或其他障碍后弹道出现难以预料的大幅偏转,不能侵彻较厚的树木、沙包、土堆以杀伤后方的目标都是由此形成的严重缺陷。

       但在绝大多数时刻,子弹所命中的却恰恰都是这些东西。我军在70年代时的火力强度远不能与今日相比,但79年对越反击战的统计数据显示,连发武器杀伤一个目标仍然需要1714发枪弹——除了廖廖几颗有幸咬进人肉的弹药,另外一千七百多发弹药都命中什么了?其中有多少是因为无法打穿木头、沙土这些东西而无法杀伤后面的目标,白白浪费了弹药?

        即使是后来的SS109弹,依靠更高的碰击速度和硬化钢芯,在对钢板一类薄目标的侵彻能力上对M43弹形成了明显优势,但是对于战场的适应能力仍然远远逊色于M43弹。战斗对步枪的依赖程度越高,小口径弹药的缺陷就表露的越是明显。一些东南亚军阀拒绝将M43口径更换为5.56口径,美国人索性把使用762NATO口径的M240通用机枪配用两脚架下放到步兵班里作为轻机枪使用——但是比起PKM通机在俄罗斯各方军事力量(包括叛军、恐怖分子)的实战使用,美国人的动作早已慢了好几拍。

        无数的实战经验一次又一次的证明:对于战场上的枪械,威力永远都是不够的,从来不存在什么过剩——过剩的只是后坐力和重量。有些蠢货宣传文章,一边鼓吹小口径枪弹存在某种“独特杀伤力优势”,一边鼓吹传统的中口径大威力弹药威力过剩,一边又吹5.8步机枪弹相对于其它小口径弹药因为口径和动能更大而有性能优势,实在是精分而又矫情。

三:5.8毫米步机枪弹的优点

       冷战时期的战争理论诞生的另一产物就是中口径机枪消亡论,实际上就是用携带12.7毫米大口径机枪的装甲车辆,取代使用中口径机枪的步兵小组。陆军对机械化程度提升的追求和信奉,加上对越反击战争中大口径高射机枪平射显示的巨大威力,使得我国在80年代以后的机枪研制完全被中口径机枪消亡论所左右。用小口径机枪取代中口径机枪的要求,带来了小口径枪弹如何取舍性能的问题,并进一步引发了步枪弹与机枪弹的分裂。

        5.8轻弹(步枪弹)设计上用于取代M43弹,由步枪和班用机枪使用,主要针对400米以内的目标。由于需要优先保证近距离的杀伤效果,弹头选择了较轻的4.15g以提高初速。该弹的弹头结构谈不上什么进步,沿袭了53弹(7.62x54R弹)、M43弹的设计;只对钢芯做了硬化处理,以提高对钢板的侵彻能力。由于发射药性能所限,该弹在95步枪上初速为920m/s,枪口动能和初速较高的M16A2相比还稍低10J左右,并不存在传说中的动能优势。不过在枪管较长的95班用机枪上,该弹能够达到970m/s初速。

         5.8重弹(机枪弹)设计上用于取代53弹,由狙击步枪和通用机枪使用,为此设计师必须尽可能保证600-800米距离上仍然有足够的侵彻性能,以保证机枪的火力压制能力。重弹在结构上采用了穿甲弹设计,以尖头硬质钢芯作为侵彻体;厚底盲空铅套在增加弹头重量的同时也使重心后移,使弹头在允许范围内更倾向于不稳定。同时重弹的弹头比轻弹要长一些,重量也增加到4.8g;更大的长径比和重量有利于弹头在远距离上保存较多的动能。该弹通过88式机枪发射时,初速在895m/s左右。

       这两种弹药的功能定位和弹道设计并不相同,混用会导致射击精度显著变差和枪械寿命的缩短。但由于口径和外形都一致,而且必要时可以在同一枪械上混用,在部队的实际管理、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大量的混乱。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又开发了新通用弹(DBP10式普通弹)取代了原来的两种弹药,同时供步枪、班用机枪、狙击步枪、通用机枪使用。


       从弹头结构上看,新通用弹是在原有机枪弹基础上淘汰步枪弹的产物,或者说是穿甲弹淘汰普通弹的结果。90年代以后的实战经验中,单兵防护装备以超出之前所有人预计的速度发展、普及、泛滥。这打破了60、70年代时小口径步枪的论证基础——当时的防护装备很难抵御轻质高速弹头的侵彻。5.8轻弹杀伤特性并不算突出,侵彻能力又越发窘迫,性能和定位变得越发尴尬起来。

       新通用弹的弹头在结构上基本沿袭了重弹的设计,除了将弹头外壳材料从覆铜钢更换为黄铜以减低对枪管的磨损外,还在外形上做了进一步的优化,减低了中远距离上的速度衰减,使1000米上的存能从200J提高到220J。由于彼此的弹道设计对膛线导程要求完全不同,机枪弹淘汰步枪弹也就必然导致原有步枪和班用机枪的淘汰,新的95-1步枪家族的膛线设计就从240mm降低到了210mm。但由于巨大的装备、库存数量,95步枪家族和老5.8轻、重弹必然会与95-1步枪家族和新通用弹长期并存;看起来几乎一模一样但性能不同的弹种数量反而从两种增加到三种。后勤管理的麻烦,在可预见的未来内仍然是无法摆脱的。

       5.8x42步枪弹发展到今天,真正值得称道的性能不在于能打穿几毫米钢板,而是它以较小的重量、体积,在所有方面都对M43弹形成了优势,能够可靠的应用于各种战场条件下;这是5.56弹所做不到的,在实战环境下这种优势的意义比杀伤能力的差距要大得多。尤其是在侵彻一定厚度介质以后碰击人体的情况下,5.56、5.45与5.8的杀伤能力此消彼长,5.8形成更强的实际杀伤效果是非常有可能的。

       即使是拥有比M43晚了40多年的技术优势,5.8重弹的性能超越依然需要比M43弹相当甚至更高的动能、弹头重量达到M43的62%作为基础。但5.8重弹的优势也只能体现在步枪和班机级别,在重机枪级别(通用机枪的三脚架状态)面对53弹没有任何优势。

       面对砖、木、混凝土、石头等物体,弹头的侵彻、破坏原理并未像对人体目标那样获得过明显突破;在这一方面,无论是60年前还是60年后,对弹头重量和动能的需求都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靠一半的弹头重量、动能,性能就足以全面取代中口径大威力枪弹的设计;美欧俄都尝试过比5.8毫米口径更大一些的自动步枪和机枪通用弹种设计,无不以失败告终。


       因为弹头的气动外形设计要先进不少,5.8重弹的弹头虽然较轻,却在速度保存能力上要略优于53弹。但在600米距离上,67式机枪发射的53弹仍然保有902J动能;5.8重弹即使是用初速更高一些的88狙击步枪发射,动能也只剩578J。下图是M16与AK47近距离对砖块的侵彻破坏能力对比,此时动能差距350J。5.8弹与762NTAO、53弹之间1400~1500J左右的动能差距会表现如何,读者大可自行想象。

        5.8毫米通用机枪相当的失败。一些设计上的缺陷是可以改进的,例如在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特色的人机工程设计下,射手在首发装填中小臂多块肌肉达到最大力量时仍无法将拉机柄后拉到位,使该枪的首发装填非常困难,极大困扰了部队的使用训练。但弹药口径限制引起的中远距离压制能力不足的缺陷,根本无法解决。

         一款实际火力压制能力只有4、500米的机枪,不仅重量上无明显优势(88通机三脚架状态11.8kg,仿PKM的80式机枪三脚架状态12.6kg),而且长度达到1.32米,居然比压制能力接近800米的7.62毫米大威力机枪更长(80机枪1.19米)。花几十万去买一辆小奥拓,虽然车依旧能开,甚至能完成购车者的大部分基本需求,但恐怕没有人不说这购车者蠢。那么用800米火力压制能力的枪械长度和重量,换来4、500米的火力压制能力,又该怎么评价?

       而另一方面12.7毫米机枪的轻量化也并不顺利。89式重机枪为了伴随步兵行进,提出了过于苛刻的重量指标,使该枪在精度上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该枪主要发射54式、89式两种穿燃弹,在使用89弹时,400米距离上的散布圆直径超过2.6米;散布面积是67-2式7.62毫米机枪的11.3倍——也就是说89式重机枪这个距离上打人纯粹靠喷洒子弹来蒙运气。现实就是如此尴尬,如果脱离67-2、80等7.62毫米机枪,我国的步兵根本没有400米以外靠谱的机枪压制火力。

        5.8重弹不仅不适合作为通用机枪弹药,也完全不适合作为狙击步枪弹药。除了中远距离上威力过小,风偏修正量过大也是完全无法接受的缺陷。狙击手在远距离上对风向和风速都不可能实现完全精确的判断;尤其是风本身就是不稳定、随时变化的,在中远距离射击中遭遇间歇的阵风、多股风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对于只能粗略评估中远距离风速和以每45°角为一个基本风向单位进行计算的狙击手来说,弹药的横风修正量越小,在中远距离上准确命中目标的可能性就越高。

       5.8重弹由于弹头过轻,在横风气流中运动时,弹道会产生非常明显的偏移。就算是比较轻的53钢芯普通弹,5.8重弹的横风修正量也要高出33%以上。正经路数的狙击弹种,例如.338口径的GB528型船尾弹头重达19.4克,在初速830m/s的情况下1000米距离横和风修正量为1.46米;而初速910m/s的5.8重弹在同等情况下需要高达4.9米的修正量,是前者的3.4倍之多。这一类弹头过轻、易受气流干扰的弹药,在进行远距离精确射击时,给人最大的直观感受就是极不可靠;射手在实际射击、尤其是实战条件下,根本打不出宣传数据中的水平。归根结底,小口径枪弹的基本设计方向就与军用狙击步枪的需求完全背道而驰。同样的问题一样困扰着机枪,但是对以连发为主的武器来说影响要轻不少。

        88式狙击步枪宣传的“小口径军用狙击步枪”“世界首创”,这个首创究竟是力压群雄抢来的,还是捡的别人根本不要的垃圾?究竟是真如官方宣传是“综合作战能力世界领先”;还是在中口径通机消亡论下,因为要满足狙击步枪与机枪互相通用弹药而搞出来的捉鸡产品?这些问题的答案考验的不是人的知识,而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智商。

五:手枪和冲锋枪上的5.8

        对于没有消声需求的普通手枪和冲锋枪来说,高速小口径枪弹是绝佳的选择。在同样的后坐下,无论是侵彻能力还是杀伤能力,高速小口径枪弹的性能都超过低速中、大口径手枪弹。尤其这两类枪械对体积控制苛刻,而又渴望更高的火力持续性,高速小口径弹药则正好能够在不增加枪械体积的前提下有效的增加弹匣的容量。

        5.8x21手枪弹就是这个设计思路下的产物,除了上述优点外,该弹非常难得是一款精度性能不错的弹种,这在我国轻武器发展史上极为少见。从不足的方面来说,该弹作为手枪弹开发,对手枪握持性能顾及较多,弹药长度限制在33.5mm。基于我国的化学工业基础,5.8x21弹就面临着发射药质、量的双重瓶颈;这使该弹的初速并不高,在470m/s左右,整体性能比FN的SS190(5.7x28)弹有较大差距。速度较低使得该弹的翻滚能力并不像宣传的那么靠谱,广为流传的那张空腔照其实是试验中获取的最佳效果。

       但是对于消声武器来说情况就完全不同。高速弹头在飞行过程中会产生明显的噪声,弹头顶部压缩空气产生的噪声、弹头与空气摩擦形成涡流的噪声、弹头激波产生的噪声,无不随着速度的增加而急剧增强。亚声速飞行的弹头,只有在寂静环境中,弹丸飞过的附近人耳才能察觉其噪声;而超声速飞行的弹头,人耳能够明显的感觉到——弹头尺寸和重量的减少对此几无影响。因此对噪声指标控制严格的消声枪械,必须使用亚声速弹药。

        初速降低到亚声速以下,意味着枪弹的杀伤机理已经完全不同了。虽然弹道创伤学上对空腔形成的最低碰击速度观测结果是305m/s,但事实上400m/s时的形成的空腔就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了:空腔过小,甚至仅显示伤道的管状阴影,而且一般看不到组织的间接损伤。对于亚声速弹药,除了增加弹匣容量以外,小口径弹药的一切优势都是扯淡。对于亚声速的低速弹药,只有更大的口径、更大的弹头重量,才能带来更大的动量和动能,才能尽可能提升对目标的杀伤能力和停止作用。苏联的9x39亚声速弹就是一款非常成功的设计,弹头重量达到16g,枪口动能达到672J,在实战中表现效果非常的稳定可靠。9x39mm弹药良好的实战表现催生俄罗斯人进一步开发了12.7毫米的消声步枪投入实战,配用的弹头重量甚至达到76g。
  
        与P90、MP7等最初设计时主要作为所谓的单兵自卫武器使用的枪械不同,05式微冲、06式消声手枪一开始就定位于专业的消声枪械,以发射亚声速弹为主。它们之所以采用5.8毫米口径,唯一的目的就是实现口径在名义上的统一;这种动能不及64手枪的弹药,杀伤和停止能力都是非常有限的。

六:一个老侦察兵的故事

        笔者的一位师兄是侦察兵出身,参加过对越作战,现任某国营矿企宣传部长。他曾经和笔者提及某次侦察任务,副大队长带队潜入一个越方阵地。在进入时,侦察兵发现几十米外的越方军犬,提议用微声冲锋枪射杀,被副大队长制止。侦察完毕撤出时,越方军犬被惊动吠叫,副大队长在交火中牺牲。师兄屡屡叹息该副大队长的决策过于托大,但笔者认为真正的原因是他对手上的枪械毫无信心。

         当时我国侦察兵所用的64微声冲锋枪属于典型的烂货,不仅精度差,而且威力极不可靠;数枪打不死人,不能使目标丧失活动能力,目标被命中后仍然逃跑、反抗的例子比比皆是。实际上当时根本不可能用64微冲对越方军犬实施可靠的瞬间致命射击,而一旦军犬被惊动吠叫,任务就彻底失败。不知这位副大队长泉下有知的话,会不会认为自己牺牲的教训被人白白的浪费掉了?

这里有一句原作者说的话:在我国官方宣传中,没有精度不好、威力不大、外形不美观、不受广大战士喜爱信赖的枪械!
步兵弹药自然是威力越大越好

未来要是越来越多的战斗机器人参与战场,比如一个步兵班跟几条“大狗”,携行压力不存在的化,步枪口径重归7.62也没啥问题啦,就是点50机枪下发到班做支援火力也可以
顶一个,找不到问题就找不到改进的方向!
这个应该发到轻兵器
当年的67微声手枪也够呛,据说侦察兵近距离射击,枪枪命中,打了六七枪都没把越军打死
其实80通用机枪下到班就挺好
正确对待问题,。
冷狗的文章吧。看了之后裤衩雪白雪白的。别的不说,冲锋枪、手枪甚至水下步枪弄个5.8毫米口径有何意义,又不能通用?完全是为了口径而口径。还有88狙,世界首创的小口径狙击步枪,玩了几十年小口径的其他军事大国虽然也搞过此类东西,但是没见有人正式装备。
说句难听的,咱几十年没打仗了,对于怎样的轻武器适合战争也不大清楚,那咱盯着美国佬就是了,山寨虽然丢脸,但是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千万不能为了所谓的一些自主知识产权和中国特色而弄些坑爹货出来,平时只是训练出点问题而已,战时可以要人命的。
freemailman 发表于 2014-5-5 17:46
步兵弹药自然是威力越大越好

未来要是越来越多的战斗机器人参与战场,比如一个步兵班跟几条“大狗”,携 ...
回归7.62?7.62中间威力枪弹威力还不如小口径,而全威力7.62根本就不能作为自动步枪子弹,它的后座力不是士兵能够控制。
由于发射药性能所限,该弹在95步枪上初速为920m/s,枪口动能和初速较高的M16A2相比还稍低10J左右,并不存在传说中的动能优势。

95步枪枪管长度463mm,M16A2枪管长度508mm,枪口只低10J已经很了不起了吧?
相对王师现在用的M4确实有动能优势。
5.8MM本身就是设计用于突击步枪弹,现在某些人不切实际地把它当作万能弹,5.8MM作为突击步枪弹是合适的,把它当通机,阻击弹哪是勉为其难。
八十年代特色吗?这些都是八字打头的轻兵器啊。
考虑到当时我国的经济、社会现实和国际环境(包括军队要忍耐),对重量、携行能力的苛刻要求可能也不为过。毕竟,当时即便是摩托化也还没有完成,机械化更是遥遥无期。对越作战时,大部分战士是徒步进入的越南而非乘车,所以以当时的作战经验来看,在密林深处的短促突击行动,更强调轻便性而非射程、精度之类。
现在,我军的机械化和信息化条件已经发生变化,作战对象和想定也已经发生变化。那么为了适应城市战、登陆战、高原山地战,一种合适的枪械应该是怎样的?我想需要重新规划一下了吧。
从叙利亚内战的视频来看,枪械威力大一些更好。精确射击很困难,毕竟城市里尘土飞扬,目标模糊,而且都躲在建筑物里,如果枪械威力大一些更有利吧。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话说5.8真TN的冤,要和口径比自己小的比杀伤,和口径比自己大的比动能,和枪管比自己长的比初速,和枪管比自己短的比重量,和价格比自己便宜的比大规模消耗,和价格比自己高的比功能……
作者不精分,还有谁精分?
步枪狙击手枪就那样了,够用就行,不过亚音速蛋要好好整一下
dizangli1 发表于 2014-5-5 17:51
其实80通用机枪下到班就挺好
不可能的事情,土共在连级都不装备通用机枪,你也更别望在班组装备通用机枪,这是土共的战术需要决定了,从土共建军起,土共的作战原则就是机动灵活,哪种依靠坚固共事,等待敌人进功那是国军的打法,土共不会为了有限的火力提升,而牺牲班组作战的灵活性
.40和.45才是军用手枪应该有的口径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话说5.8真TN的冤,要和口径比自己小的比杀伤,和口径比自己大的比动能,和枪管比自己长的比初速,和枪管比自己短的比重量,和价格比自己便宜的比大规模消耗,和价格比自己高的比功能……
作者不精分,还有谁精分?
好吧,动动嘴皮,都是专家。
大水坑坑主 发表于 2014-5-5 21:24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很有道理,顶你!我隔壁的小伙伴说95很牛逼,上次他们演习不小心走火,把2厘米厚的窨井盖给打了好几个洞!
liuchaojiann 发表于 2014-5-5 21:46
不可能的事情,土共在连级都不装备通用机枪,你也更别望在班组装备通用机枪,这是土共的战术需要决定了, ...
前一阵子的视频不是在装布连下到班了么?
5.8MM本身就是设计用于突击步枪弹,现在某些人不切实际地把它当作万能弹,5.8MM作为突击步枪弹是合适的,把 ...
对,5.8作为步枪口径是合适的,但是,不明白现在为何要搞一个万能口径,特别想不明白手枪也搞一个,不知道有什么意义


设计指标不是要求5.8穿甲比7.62x39mm要强吗?除了12.7其他小口径都差不多。拿任何口径步枪弹打远距离都是极低效率的行为。什么连发武器杀伤一个目标仍然需要1714发枪弹。现代战场这个数字还要翻倍增加。这个数字应该涵盖了训练消耗,战场受损、丢失等各种损耗。

设计指标不是要求5.8穿甲比7.62x39mm要强吗?除了12.7其他小口径都差不多。拿任何口径步枪弹打远距离都是极低效率的行为。什么连发武器杀伤一个目标仍然需要1714发枪弹。现代战场这个数字还要翻倍增加。这个数字应该涵盖了训练消耗,战场受损、丢失等各种损耗。
5.8当步枪弹可以,还不能当万能弹。特别是狙击枪,手枪,冲锋枪都没有必要使用。
5.8x42步枪弹发展到今天,真正值得称道的性能不在于能打穿几毫米钢板,而是它以较小的重量、体积,在所有方面都对M43弹形成了优势,能够可靠的应用于各种战场条件下;这是5.56弹所做不到的,在实战环境下这种优势的意义比杀伤能力的差距要大得多。尤其是在侵彻一定厚度介质以后碰击人体的情况下,5.56、5.45与5.8的杀伤能力此消彼长,5.8形成更强的实际杀伤效果是非常有可能的。

就是说5.8综合性能明显强于5.56、5.45,作者这一点也不能否认。
其实吧TG只所以把58弹当万能弹,就是想从连级火力中把762弹“挤走”,只留两个口径58和127两种,58弹从手枪到通用机枪,往上归127,中间没有762的事,减少后勤压力,最大的提高弹药的通用。这也为什么听说还有在研的127重机的事,威力不减的情况下再减重再简化,把5人127重机枪组的战斗效能再提高。

另外,各位可以看看,这几年的军事报道中有几次出现过762机枪的身影,不是95、95班机、88通,就是89为主的127。


TG陆军在走一条适合自己传统、习惯、特色的路,到时候TG的敌人就会知道什么是127压阵,58清扫。
wang1068 发表于 2014-5-6 09:56
其实吧TG只所以把58弹当万能弹,就是想从连级火力中把762弹“挤走”,只留两个口径58和127两种,58弹从手枪 ...
12.7是好东西,不过89重机开创性的出现后,20年没有大改,一堆问题没有解决。新重机也说了有一段时间了,什么时候出来。连外贸的重机都比土共自己的好。另外12.7弹太重,塑料壳进展怎么样了,什么时候出来。
土地革命001 发表于 2014-5-6 10:07
12.7是好东西,不过89重机开创性的出现后,20年没有大改,一堆问题没有解决。新重机也说了有一段时间了, ...
都是未知数,89这些年改过几次,分了几个批次,最近军事报道出镜很多,估计是工艺稳定住了,装备的部队就开始多了。

另外,《轻兵器》已经一年多没有介绍新的国产新枪了,有国产新枪介绍的话,我才买《轻兵器》。。。。。
liuchaojiann 发表于 2014-5-5 21:46
不可能的事情,土共在连级都不装备通用机枪,你也更别望在班组装备通用机枪,这是土共的战术需要决定了, ...
时代在变,等几年突然间80下班也不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
主要问题是小口径通用机枪的分数
最可恨的是,连坦克等重武器在内几年改一次,越改越好,而最落后的轻武器20年不改,讨论来讨论去老是88通,88狙,89重。问题优势都很明显了,就是不改。
其实我一直不明白,九五狙的58弹有啥优势
关于减轻后勤压力这一说,我也不明白,同口径步枪蛋机枪蛋和手枪蛋微声蛋,以及水下步枪蛋,通用个鸟
这种数字上的统一,能减轻后勤压力?给后勤添乱还差不多
关于减轻后勤压力这一说,我也不明白,同口径步枪蛋机枪蛋和手枪蛋微声蛋,以及水下步枪蛋,通用个鸟
步枪机枪弹是打算通用的
然后水下枪是可以使用普通枪弹和水下弹,水下弹蛋壳和5.8普通弹一致。
步枪机枪弹是打算通用的
然后水下枪是可以使用普通枪弹和水下弹,水下弹蛋壳和5.8普通弹一致。
原来如此,水下我没见过真的
本就不存在所谓最佳口径,从这个角度来看,把所有枪支统一到一种口径显然得不偿失
大水坑坑主 发表于 2014-5-5 21:24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5.8要干小口径的活,那就得比杀伤,要干大口径的活,就得比动能,既然宣传初速,就得比初速,既然说轻巧,就得比重量,。。。。。没作者啥事,5.8自找的。
台湾高老兵引用名言说,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我想说,没打过真铁的人,不足以谈子弹。
最后一句话很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