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机械化到未来的陆战究竟怎么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9:16:42


1. 机械化对战争形态的影响
虽然从1870年普法战争,铁路机动已经明显地突出了工业化技术对战争形态的影响深度,并且令约米尼为代表的启蒙时代西方兵学理论开始出现裂痕,但是通常认为的机械化战争还是在20世纪登上历史舞台。1914年马恩河会战期间,巴黎卫戍司令加利埃尼组织了战史上第一支摩托化纵队,即马恩出租汽车队。加利埃尼令巴黎警察征集了大约600辆出租汽车,将1个师的兵力输送到战场,使毛奴里的第6集团军最终没被克卢克打垮,为赢得会战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比之下,对面的克卢克集团军的官兵们在1914年9月3日行进了近30英里(约为48公里)。据一位法国目击者说,德军士兵到达马恩河北岸附近时,“许多人倒在地上,疲惫不堪,只是迷迷糊糊地嘀咕着:‘30英里!30英里!’别的累得什么也说不出来了”。克卢克累垮了他的士兵,也远远地超越了他的给养车队和重炮队,给后来的失败埋下了种子。由此可见,在汽车大规模投入使用和柏油马路的普及,摩托化纵队可以大幅改善陆军的机动能力和后勤补给能力,甚至决定一次会战的胜负。
一战结束后,由于坦克和汽车在战争中的广泛运用,许多具有先见之明的军事家开始讨论未来机械化战争的问题。其中,英国富勒、哈特,法国戴高乐,德国古德里安,苏联的图哈切夫斯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古德里安的经历很有代表性。他本来是一名骑兵军官,战后被调往运输处,负责摩托化后勤的发展。1930年代后,随着德国的再次武装,处于战略劣势的德军需要一种新的战争手段来打破法国和波兰在东西两线的夹击态势,这些熟悉摩托化机动作战方式的将领如鱼得水。当时对摩托化工具和机械化平台的争论在于,它们究竟是作为步兵和骑兵的战术工具,还是可以作为独立的战役军团投入使用?这牵涉到当时较为落后的石油化工体系和机械制造能力,无法做到全军摩托化,所以如何分配这一优质的珍贵资源便成了个大问题。今天直升机地位争论其实也是如此。
需要说明的是,二战期间大多数国家,包括德国、法国、苏联在内,摩托化水平是很有限的。二战中的德军是远没有实现摩托化、机械化的军队,德军担负一线防御的步兵师,即使在二战中最好的条件下也只是实现了炮兵、工兵、后勤的摩托化而已;80%以上的步兵,机动还是要靠两条腿。德军步兵部队的所谓弹性防御,只能在相对狭小的战术地幅内实现。德军步兵的防御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静态的阵地防御。德军的装甲部队,通常是作为反冲击力量进行侧翼打击,力图封闭苏军突破口。如果苏军的战役正面有限、可选择的道路有限,德军的静态防御还是可以发挥作用的。

2. 二战后的机械化战争
“赎罪日”战争对于战后机械化战争的理论和实践影响很深。1970年代正是电子科技大幅度发展的时代,集成电路芯片,电脑网络方兴未艾,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大量运用电子科技成果加强机械化装备的性能。当时,冷战前沿的两大军事集团基本实现了摩托化甚至机械化,二战期间那种有限机械化形态下的经验不得不进行更新,形成了更加完善的机械化作战理论。

(1)机动力的争夺战——合成营的苏联思路
美国的空地一体战和苏联的大纵深作战是对时空环境的激烈争夺,而争夺的核心便是对战役战术机动能力的限制与反限制。北约推行“迟滞”战役理论,利用己方航空兵在70年代末80年代中期不对称的航空兵和电子战技术装备优势,密切空地协同,最大程度的利用空中力量打击进攻中苏军,用电子战技术装备迷茫苏军剥夺苏军查明北约力量的企图,为北约部队“走为打”的机动防御创造条件。西方迟滞苏军进攻,能且只能以重装机械化部队机动防御结合居民点、交通枢纽作为抵抗枢纽部,拖到大西洋对面的增援来到。
苏军的应对办法是缩短OODA循环,以快制慢。从发现目标到组织部队使用火力摧毁,都可以概括为“观察——判断——决策——行动”(OODA)这样一个循环,对付时效性目标,就是要千方百计的缩短这个循环,并将行动效果最大化。苏联正是通过系统综合的方法,将整个作战系统所需的能力尽量分散到专业性极强的单件武器上,再利用指挥系统、战术的改进去发挥系统的最大潜能。具体来说,就是实行营一级的合成化建设——我军当前加强合成营的研究和建设,也有类似的参考。以加强摩歩营为例,通常由一个摩歩营,一个坦克连,1~2个自行高炮排,一个工兵排,一个122mm榴弹炮连组成。这样一来,在行进间接敌和由行进间发起冲击时,展开战斗队形之后,苏军在营一级就可以形成多兵种协同的合力(即步坦炮协同)。在80年代苏军一个摩步团展开需要1~1.5个小时,摩步师展开战斗队形需要4~6小时,坦克师展开最少需要4小时;收拢战斗队形团需要1.5小时,师需要3~4小时左右。过长的展开时间,为北约军队展开迟滞作战提供了机会。而新型的合成营能够不依赖或少依赖上级单位的火力支援。这样面对敌合成化分队袭扰,苏军可以少展开大部队,提高己方反应速度,变相的提高了开进速度。同时,苏军编制改革使得北约依靠观通、情报优势的合成化分队活动所带来的优势下降,要想迟滞苏军就要集中更大规模的部队,这样就为苏军发现敌人企图和发扬火力创造了方便。

(2)制空权的争夺战——争夺C3I控制权和信息优势的前提
使用航空兵、远程炮兵、中近程地地导弹等综合火力手段,直接将北约空军和浅近纵深部署的陆航直接消灭在地面上,不仅仅是为了消灭北约的打击力量,更是对信息权争夺。苏军航空兵和地地导弹将全力搜寻、消灭北约的观通设备和辐射源;同时以超音速侦察机构成完善的对地侦查网。说到底,空中平台既是打击平台,也是观察、通讯、指挥平台。制空权的易手,意味着机动作战所必须的信息保障将会成为空谈,从而在根本上瘫痪北约的防御力量。同样,如果北约掌握了制空权,苏军也会遭到沉重的打击。陆军航空兵方面,80年代末期,苏联摩步师火力规划中四分之一的火力准备和三分之一的应招火力支援都是通过武装直升机完成的。同期苏联陆航还编制了拥有84架直升机的突击旅,通过在浅近纵深机降,进一步在地面上建立立足点,阻碍北约在浅近纵深机动,打乱其防御稳定性。机械化的空降兵也扮演类似角色。航空兵对于缩短OODA循环,实现时间敏感目标的打击,破坏敌人机动防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北约国家也十分重视陆航建设,意大利、法国、德国纷纷研制了专用武装直升机,进一步提高了机动防御的力量。而苏联的回应则是具有空战能力的卡-50和超重装甲的米28武装直升机。美国则研制了科曼奇直升机作为战场上的眼睛,取代了视野有限的地面观察系统,为陆军作战提供情报支持,并与阿帕奇配合作战。如果双方的较量能够持续到90年代以后,我们会看到在一树之高的空间里,冷战双方极为精彩的争夺。

3. 信息化作战
信息化的作战其核心是指挥、控制、通讯和部队的组织,这一切都依赖于战术情报的争夺、获取、处理和分发,并且依托预设战场体系,时刻监视着对手的兵力构成、所处时间地点和行动动向。与古典时代不同,由于机械化的普遍实现,步兵、炮兵、装甲兵、后勤不再是固定目标,而是时效性目标。这些机动化目标的性质、构成、数量、动向等要素,必须依赖信息化技术以获取,否则就无法进行打击,也无法进行毁伤评估。因此,机械化之所以是信息化的基础,一方面来说,是信息化设备要依托机械平台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则是机械化平台,包括汽车、装甲车辆、直升机的全面使用,导致OODA循环链条变得十分敏捷快速。没有发达的信息技术,就会面临打也打不到,躲也躲不过的尴尬境地。
信息化的作战,首先就是要修正过去旧有的时空观念。那种以天、星期为周期的作战节奏将会以分钟,小时来计算。要迫使敌方机动防御作战失效,我军就必须有高效的信息搜集、分析和决策体系,同时破坏敌方的决策链条。而在武器装备的研发方面,电子信息系统及其平台的研制是重中之重。包括高新系列飞机和各种侦查装备。同时打击兵器也要向隐身化、防区外打击、攻防一体化方向发展。从歼20到“战略步枪”,都反映了这一趋势。关键就是以快打慢。同时,提高部队合成化程度,由低到高建设合成营,建设联合战术兵团,并且把太空部队、二炮整合到战区的战役力量当中。

1. 机械化对战争形态的影响
虽然从1870年普法战争,铁路机动已经明显地突出了工业化技术对战争形态的影响深度,并且令约米尼为代表的启蒙时代西方兵学理论开始出现裂痕,但是通常认为的机械化战争还是在20世纪登上历史舞台。1914年马恩河会战期间,巴黎卫戍司令加利埃尼组织了战史上第一支摩托化纵队,即马恩出租汽车队。加利埃尼令巴黎警察征集了大约600辆出租汽车,将1个师的兵力输送到战场,使毛奴里的第6集团军最终没被克卢克打垮,为赢得会战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比之下,对面的克卢克集团军的官兵们在1914年9月3日行进了近30英里(约为48公里)。据一位法国目击者说,德军士兵到达马恩河北岸附近时,“许多人倒在地上,疲惫不堪,只是迷迷糊糊地嘀咕着:‘30英里!30英里!’别的累得什么也说不出来了”。克卢克累垮了他的士兵,也远远地超越了他的给养车队和重炮队,给后来的失败埋下了种子。由此可见,在汽车大规模投入使用和柏油马路的普及,摩托化纵队可以大幅改善陆军的机动能力和后勤补给能力,甚至决定一次会战的胜负。
一战结束后,由于坦克和汽车在战争中的广泛运用,许多具有先见之明的军事家开始讨论未来机械化战争的问题。其中,英国富勒、哈特,法国戴高乐,德国古德里安,苏联的图哈切夫斯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古德里安的经历很有代表性。他本来是一名骑兵军官,战后被调往运输处,负责摩托化后勤的发展。1930年代后,随着德国的再次武装,处于战略劣势的德军需要一种新的战争手段来打破法国和波兰在东西两线的夹击态势,这些熟悉摩托化机动作战方式的将领如鱼得水。当时对摩托化工具和机械化平台的争论在于,它们究竟是作为步兵和骑兵的战术工具,还是可以作为独立的战役军团投入使用?这牵涉到当时较为落后的石油化工体系和机械制造能力,无法做到全军摩托化,所以如何分配这一优质的珍贵资源便成了个大问题。今天直升机地位争论其实也是如此。
需要说明的是,二战期间大多数国家,包括德国、法国、苏联在内,摩托化水平是很有限的。二战中的德军是远没有实现摩托化、机械化的军队,德军担负一线防御的步兵师,即使在二战中最好的条件下也只是实现了炮兵、工兵、后勤的摩托化而已;80%以上的步兵,机动还是要靠两条腿。德军步兵部队的所谓弹性防御,只能在相对狭小的战术地幅内实现。德军步兵的防御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静态的阵地防御。德军的装甲部队,通常是作为反冲击力量进行侧翼打击,力图封闭苏军突破口。如果苏军的战役正面有限、可选择的道路有限,德军的静态防御还是可以发挥作用的。

2. 二战后的机械化战争
“赎罪日”战争对于战后机械化战争的理论和实践影响很深。1970年代正是电子科技大幅度发展的时代,集成电路芯片,电脑网络方兴未艾,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大量运用电子科技成果加强机械化装备的性能。当时,冷战前沿的两大军事集团基本实现了摩托化甚至机械化,二战期间那种有限机械化形态下的经验不得不进行更新,形成了更加完善的机械化作战理论。

(1)机动力的争夺战——合成营的苏联思路
美国的空地一体战和苏联的大纵深作战是对时空环境的激烈争夺,而争夺的核心便是对战役战术机动能力的限制与反限制。北约推行“迟滞”战役理论,利用己方航空兵在70年代末80年代中期不对称的航空兵和电子战技术装备优势,密切空地协同,最大程度的利用空中力量打击进攻中苏军,用电子战技术装备迷茫苏军剥夺苏军查明北约力量的企图,为北约部队“走为打”的机动防御创造条件。西方迟滞苏军进攻,能且只能以重装机械化部队机动防御结合居民点、交通枢纽作为抵抗枢纽部,拖到大西洋对面的增援来到。
苏军的应对办法是缩短OODA循环,以快制慢。从发现目标到组织部队使用火力摧毁,都可以概括为“观察——判断——决策——行动”(OODA)这样一个循环,对付时效性目标,就是要千方百计的缩短这个循环,并将行动效果最大化。苏联正是通过系统综合的方法,将整个作战系统所需的能力尽量分散到专业性极强的单件武器上,再利用指挥系统、战术的改进去发挥系统的最大潜能。具体来说,就是实行营一级的合成化建设——我军当前加强合成营的研究和建设,也有类似的参考。以加强摩歩营为例,通常由一个摩歩营,一个坦克连,1~2个自行高炮排,一个工兵排,一个122mm榴弹炮连组成。这样一来,在行进间接敌和由行进间发起冲击时,展开战斗队形之后,苏军在营一级就可以形成多兵种协同的合力(即步坦炮协同)。在80年代苏军一个摩步团展开需要1~1.5个小时,摩步师展开战斗队形需要4~6小时,坦克师展开最少需要4小时;收拢战斗队形团需要1.5小时,师需要3~4小时左右。过长的展开时间,为北约军队展开迟滞作战提供了机会。而新型的合成营能够不依赖或少依赖上级单位的火力支援。这样面对敌合成化分队袭扰,苏军可以少展开大部队,提高己方反应速度,变相的提高了开进速度。同时,苏军编制改革使得北约依靠观通、情报优势的合成化分队活动所带来的优势下降,要想迟滞苏军就要集中更大规模的部队,这样就为苏军发现敌人企图和发扬火力创造了方便。

(2)制空权的争夺战——争夺C3I控制权和信息优势的前提
使用航空兵、远程炮兵、中近程地地导弹等综合火力手段,直接将北约空军和浅近纵深部署的陆航直接消灭在地面上,不仅仅是为了消灭北约的打击力量,更是对信息权争夺。苏军航空兵和地地导弹将全力搜寻、消灭北约的观通设备和辐射源;同时以超音速侦察机构成完善的对地侦查网。说到底,空中平台既是打击平台,也是观察、通讯、指挥平台。制空权的易手,意味着机动作战所必须的信息保障将会成为空谈,从而在根本上瘫痪北约的防御力量。同样,如果北约掌握了制空权,苏军也会遭到沉重的打击。陆军航空兵方面,80年代末期,苏联摩步师火力规划中四分之一的火力准备和三分之一的应招火力支援都是通过武装直升机完成的。同期苏联陆航还编制了拥有84架直升机的突击旅,通过在浅近纵深机降,进一步在地面上建立立足点,阻碍北约在浅近纵深机动,打乱其防御稳定性。机械化的空降兵也扮演类似角色。航空兵对于缩短OODA循环,实现时间敏感目标的打击,破坏敌人机动防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北约国家也十分重视陆航建设,意大利、法国、德国纷纷研制了专用武装直升机,进一步提高了机动防御的力量。而苏联的回应则是具有空战能力的卡-50和超重装甲的米28武装直升机。美国则研制了科曼奇直升机作为战场上的眼睛,取代了视野有限的地面观察系统,为陆军作战提供情报支持,并与阿帕奇配合作战。如果双方的较量能够持续到90年代以后,我们会看到在一树之高的空间里,冷战双方极为精彩的争夺。

3. 信息化作战
信息化的作战其核心是指挥、控制、通讯和部队的组织,这一切都依赖于战术情报的争夺、获取、处理和分发,并且依托预设战场体系,时刻监视着对手的兵力构成、所处时间地点和行动动向。与古典时代不同,由于机械化的普遍实现,步兵、炮兵、装甲兵、后勤不再是固定目标,而是时效性目标。这些机动化目标的性质、构成、数量、动向等要素,必须依赖信息化技术以获取,否则就无法进行打击,也无法进行毁伤评估。因此,机械化之所以是信息化的基础,一方面来说,是信息化设备要依托机械平台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则是机械化平台,包括汽车、装甲车辆、直升机的全面使用,导致OODA循环链条变得十分敏捷快速。没有发达的信息技术,就会面临打也打不到,躲也躲不过的尴尬境地。
信息化的作战,首先就是要修正过去旧有的时空观念。那种以天、星期为周期的作战节奏将会以分钟,小时来计算。要迫使敌方机动防御作战失效,我军就必须有高效的信息搜集、分析和决策体系,同时破坏敌方的决策链条。而在武器装备的研发方面,电子信息系统及其平台的研制是重中之重。包括高新系列飞机和各种侦查装备。同时打击兵器也要向隐身化、防区外打击、攻防一体化方向发展。从歼20到“战略步枪”,都反映了这一趋势。关键就是以快打慢。同时,提高部队合成化程度,由低到高建设合成营,建设联合战术兵团,并且把太空部队、二炮整合到战区的战役力量当中。
关键就是以快打慢。同时,提高部队合成化程度,由低到高建设合成营,建设联合战术兵团,并且把太空部队、二炮整合到战区的战役力量当中
武器决定战术和战争形态。

我觉得没有哪一种技术兵器是现在有,而30年前不存在的? 所以今天的战争形态和战役法指导思路,与30年前相比恐怕不会有根本的区别。

冷战后,各国军队规模普遍缩小主要是为了要享受“和平红利”,军费开支被大幅削减,自然养不起和备战时期一样多的人和装备。

定义:冷战结束后,国际上盛行“和平红利”(peace dividend)的说法,和平红利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与敌对方结束敌对状态之后,给该经济体带来的额外好处。冷战结束后10年间,由于美国的国防费用占GDP的比重由5.2%下降到不足3%,美国共获得10000亿美元的“和平红利” 。
一战“战壕阵地战”→二战中东战争“机械化机动战”→20世纪80年代“空地一体战”→21世纪的后反恐战争时代“网络化空地一体战”“分散式作战”。。。




这个应该拆分开,二战“机械化机动战”和中东战争“更强空地协同的机械化机动战”。













同意,维持庞大常备陆军,几万门火炮,几千坦克,已经不合时宜。
未来战争有很多种,打小朋友和老流氓斗殴,是完全不一样得。楼主指的是那一种?
对大国:四维一体化战争(海陆空网)。第一步,斩首由空间站或卫星发射导弹或激光打击敌对国家首脑及其指挥系统,在由高速无人机(X47B)进行补充打击,随后进行逻辑炸弹和网络同时打击,瘫痪敌对国主要基础设施和网络设施,然后隐身轰炸机进行补充打击。72小时争取结束战争。
陆战最初就像两个人互相扬沙子,之后是互相扔石头,接下来是两块石头互相撞,未来的趋势是像两种液体发生化学反应。迅速,充分的接触,快速的发生变化。
xj2000 发表于 2014-3-12 13:19
未来战争有很多种,打小朋友和老流氓斗殴,是完全不一样得。楼主指的是那一种?
战争形态如同剥洋葱,外面一层涵盖内里一层。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战略目标,会展现出不同的特点。就像两伊战争用现代化武器打了一次第一次世界大战水平的战争。
牙膏 发表于 2014-3-12 15:58
对大国:四维一体化战争(海陆空网)。第一步,斩首由空间站或卫星发射导弹或激光打击敌对国家首脑及其指挥系 ...
不完全是这样。大国之间的武装斗争行为会十分复杂,因为双方可以应用的工具和系统实在太多了。按照目标中心战理论,在武装斗争开始前要根据辩证的观点确定斗争的重心所在,然后选取一些有利于得分的重点进行较量。媒体、金融、法律、经济都会包含在内,而战场的选择和战法的使用也要受制于此。
日俄战争时,日军总参谋长儿玉源太郎就说过,日俄战争的胜利关键不在战场上,而是在泰晤士报和路透社的报纸上。虽然是一百年前,但是他对目标中心作战的理解是超时代了。
ICV-20 发表于 2014-3-10 23:45
武器决定战术和战争形态。

我觉得没有哪一种技术兵器是现在有,而30年前不存在的? 所以今天的战争形态 ...
如果说三十年前的话,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苏军改革倒是有不少有意义的例子。比如诸兵种合成集团军除了摩歩师外,还有直升机、弹道导弹,防空导弹等全兵种要素参与,我军现代进行的合成化改革其实也是如此。对比苏军摩歩师和我军现在的机歩师,两者的相似地方也是很多。同时,苏军还进行了合成化战斗营的改革,将122毫米榴弹炮加强到摩歩营一级,以便更快地展开战斗队形,减少对上级火力的依赖,从而加快OODA环和战斗节奏,以便克服北约“迟滞”作战的不利影响。我军的合成营也有类似的地方。
ICV-20 发表于 2014-3-10 23:45
武器决定战术和战争形态。

我觉得没有哪一种技术兵器是现在有,而30年前不存在的? 所以今天的战争形态 ...
不过关键的区别恐怕是信息化带来的“重心”变革。八十年代末期,美军“五环目标作战”理论从空军开始展开。这种作战模式是建立在现代社会“有机团结”(具体可参考杜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社会结构基础之上,主张在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角度区别对待目标价值和优先度,并且根据作战目标来进行打击,力求造成敌人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损害甚至解体,从而达成战略目的。

ICV-20 发表于 2014-3-10 23:45
武器决定战术和战争形态。

我觉得没有哪一种技术兵器是现在有,而30年前不存在的? 所以今天的战争形态 ...


地面作战也面临同样的变化。在网络时代到来后,社会神经变得更加敏感(比如最近的马航失事事件的社会影响),也更容易受到打击。因此,机械化时代围绕“突破”与“反突破”构建的战役法理论,恐怕要被“点穴”作战所取代。比如,俄军在科索沃和克里米亚对机场的占领行动就很有参考价值。
近两年来,目标中心作战理论在我军形成不少讨论,可以参考一下。机械化时代的机动作战理论依旧有效,缩短OODA环,加快作战节奏,打击时间敏感目标这些要点十分重要。不同的是,从一战开始形成的战线作战可能不会存在,而是还原到18、19世纪那种状态。要说起来,目标中心作战,其实在18、19世纪也是如此。拿破仑战争时期,只要占领了大城市,或者打赢了一次会战,战争就会结束。所谓“否定之否定”,循环螺旋上升的哲学现象,在军事领域再次被验证了。
ICV-20 发表于 2014-3-10 23:45
武器决定战术和战争形态。

我觉得没有哪一种技术兵器是现在有,而30年前不存在的? 所以今天的战争形态 ...


地面作战也面临同样的变化。在网络时代到来后,社会神经变得更加敏感(比如最近的马航失事事件的社会影响),也更容易受到打击。因此,机械化时代围绕“突破”与“反突破”构建的战役法理论,恐怕要被“点穴”作战所取代。比如,俄军在科索沃和克里米亚对机场的占领行动就很有参考价值。
近两年来,目标中心作战理论在我军形成不少讨论,可以参考一下。机械化时代的机动作战理论依旧有效,缩短OODA环,加快作战节奏,打击时间敏感目标这些要点十分重要。不同的是,从一战开始形成的战线作战可能不会存在,而是还原到18、19世纪那种状态。要说起来,目标中心作战,其实在18、19世纪也是如此。拿破仑战争时期,只要占领了大城市,或者打赢了一次会战,战争就会结束。所谓“否定之否定”,循环螺旋上升的哲学现象,在军事领域再次被验证了。
战争形态如同剥洋葱,外面一层涵盖内里一层。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战略目标,会展现出不同的特点。就像 ...
一战也没有把坦克埋地下当碉堡用。
冷战后,传统陆军强国不断削减陆军兵力的关键原因,是军费开支从“备战状态”转向“平时状态”。陆军在军费预算中所获得的份额有所下降(受到来自海军和空军的竞争)。

“平时状态”下的军费开支只占GDP的1%-3%,
“备战状态”下的年度军费开支可以达到GDP的10%,
“总动员-全面战争状态”下的年度军费开支可以达到GDP的30%。

据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数据,据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的军备数据,2012美国军费总额占世界总军费的约39%,是中国的4倍多,约相当于排名世界第2到第12位的中国、俄罗斯、英国、日本、法国、沙特阿拉伯、
印度、德国、意大利、巴西、韩国的总和。

2012年,其它主要国家防务开支占GDP的比例分别为:俄罗斯4.4%,英国2.5%,法国2.3%,德国1.4%,
意大利1.7%(欧盟看做一个整体为1.7%)。日本1%,印度2.5%,韩国2.7%,巴西1.5%。美国和俄罗斯两国防务开支占GDP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大国。
============================
增加军费开支,意味着更多的人员,更多的装备采购费用和训练经费,更多的科研经费,更多的军事基地/基础设施。
防务开支占GDP的比例,很大程度上反应了该地区安全形势。2012年,中东地区的防务开支占GDP比例最高。例如,沙特8.9%,阿曼8.4%,阿联酋6.9%,以色列6.2%,约旦6.1%,阿尔及利亚4.5%叙利亚4.0%,也门3.9%,但是伊朗仅为1.8%,与伊朗遭受美国武力威胁常年备战的印象不符。

欧洲防务开支比例最高的是格鲁吉亚(2011年为5.1%),反映出这个国家刚在2008年与俄罗斯打过仗,此后也与有俄国支持的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分离武装处于对峙状态。

2011年,东非小国厄立特里亚防务开支占GDP比例高达20.9%,居世界第一,而且是全球唯一超过10%的国家,厄立特里亚曾是埃塞尔比亚的一部分,自1961年开始革命争取独立,1993年获得独立。据新华社资料,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是国内唯一合法政党。1994年开始实行国民服务计划,18~40岁的公民均须参加18个月以上军训或后备役服务。1998~2000年厄埃边界战争期间,政府大量扩军,停火后,政府宣布复员20万军人。目前厄陆军约20万人,海、空军各1000人。厄军军人目前占全国劳动力11%强。

扯了半天,一站时的堑壕战你们有人会打么
咱都是键盘党,非得拽自己不明白的,显摆啥
未来战争将是,第一轮,轨道争夺和核武装解除与反解除战,这一阶段的主角是空军和轨道战斗平台。第二轮,在上一轮的胜利一方进入不打算夷平的重要城市展开清剿作战,同时开始在海上搜剿失败一方的核潜艇,以确保交通安全,这一轮的主角是外骨骼重甲步兵,特种战斗人员,远洋反潜驱逐舰,反潜飞机,胜利方的航母(第一轮失败一方的航母此时要么已经沉默要么根本不敢出港,因为在天地一体侦打体系的压制下,航母没有生存的可能),和我方的攻击核潜艇。第三轮胜利一方进行丛林山地清剿游击队抵抗组织(恐怖分子),主角,无人机,外骨骼步兵,战斗机器人。
战争形式是没有模式的。所以拳头和尖刀都要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