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中国领土与满清的继承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16:51:38
明朝对藏区基本上采取了勒令其臣服的原则,但是并不是一味的任其自治。在故藏地设西宁、河州、洮州、岷州诸卫,纳入直接管辖地区,又设乌斯藏都指挥使司和俄力思军民元帅府,令藏人自行治理。与此同时,加强对藏地的宗教控制,以明制,藏地“法王”必须得到明皇册封。故在明代的文献中常见“乌斯藏大宝法王”、“乌斯藏阐化王”等称号。   崇祯十七年,满清入寇,神州陆沉。而藏地也同时陷入战乱,达 赖喇 嘛阿旺洛桑嘉措,得到信奉格鲁教派的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的支持,引蒙古军从青海入藏,推翻了日喀则噶玛噶举教派的藏巴汗政权,开始取得格鲁派在藏区的优势地位。战乱已开,藏地局势动荡不定,噶玛噶举派的僧众和藏巴汗政权的残余势力仍在许多地方掀起武装反抗。格鲁派政权除派兵镇压各地叛乱外,一是在拉萨与喇嘛人多势众的哲蚌、色拉两寺紧密联系,二是动工重新修建宏伟的布达拉宫以示震慑,三是寻求窃据中原的清国作为靠山。五世达 赖喇 嘛于伪顺治九年,抵达北平,接受伪顺治皇帝的册封,颁赐金册金印。   由此可知,西藏因宗教改革,格鲁派领袖和蒙古和硕特部汗王为加强其在西藏的地位,主动臣服于清国。虽然班禅与达 赖的册封制度的的确确是清国确立的,但这只是宗教斗争导致宗教领袖更迭的结果而已。之前的乌斯藏法王同样需要明皇册封。因此,明与藏地的关系,清与藏地的关系,没有本质的区别。所谓清国将西藏纳入版图,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弥天大谎。究其根本,它并不比明朝做得更好。        还要补充一点,清国本身是君合国,但是不是威斯特法利亚条约的缔约国,换而言之清国不是现代意义的主权国家。故而可以得出清国自身没有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之类的概念,所以使用清国来表明某地的归属权,是一种令人完全不能理解的无知。       所谓的“蒙元”,本身只是蒙古帝国的一部分,与之并列还有四大汗国。因为忽必烈和阿里布哥两人争夺黄金家族继承权,前者获胜,夺到了“蒙古大汗”的称号。同时因为在蒙古的大扩张战略中,忽必烈负责对华作战。所以就出现了“蒙古大汗”兼任“蒙元皇帝”的现象。 而吐蕃,在经历了唐代全球温暖时期的大扩张之后(某些文人喜欢用“少数民族”一词笼统带过,可是事实却是在温暖期吐蕃人口超过了八百万,放到今天都不能算少数,更何况当年的汉族不过一两千万),进入了一个全面的萎缩时期。唯一值得炫耀的就是藏传佛教的密宗文化。这和伊   斯    兰教一起,取代萨满成为了蒙古帝国信奉的两大宗教。比清国时代更为搞笑的是,西藏的那些喇嘛法王的地位相当之高,连鞑 子皇帝的老婆都能睡——不是偷偷摸摸的睡,而是正大光明打出参禅的旗号,就去搞了。西藏本身,也不属于任何一个汗国管辖,它是比清据时代独立性更强的“教宗自治领”。 明朝的国策与之完全不同。明的朝贡体系不承认任何一个政治宗教实体有与明朝政府对等的对话权利。任何于明朝接触的势力(除个别不征之国外),都只能在交战和称臣之间做出选择。在明朝近三百年历史中,乌斯藏是作为一个藩属地方政权的形式出现的,而且其政教合一的最高领袖乌斯藏大法王必须取得明朝的承认,其地位才算合法。 这两者间的差异是巨大的,可以细细体会。 顺便说一句,元据时期喇嘛法王的权力又多大,从一个传说就可以看出。江湖上一直流传伪元的最后一个皇帝,“顺帝”妥欢帖木耳其实是汉人的血脉。他的父亲就是宋朝的恭帝,降元后投入西藏某法王座下做了喇嘛。后来就给元帝戴上了一顶大绿帽。妥欢帖木耳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就用尽一切手段来败亡这个帝国——这倒和史实相符。
当时来说,满清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的性质只是个联络官,西藏地区的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政教合一的达 赖班 禅政府手里,民政和军政事务驻藏大臣都没有权力插手,而明朝的乌斯藏都司对于西藏地区政府中中层以上的官员实施直接的强有力的控制,两相对比明朝在这一地区的控制力远超过满清。
西藏噶厦藏官四品就可以穿明黄服饰了满洲伪帝管不着~~嘿嘿
第二点:满清已经把中国的领土“宁增友邦,不予家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而出卖给列强,或被侵占,或被建立殖民地,或被纳入势力范围。大家都看过非洲的国家地图吧,那些一条条横竖笔直的国界线是列强分割非洲的产物,造成现在这些非洲国家的现实。  有人高喊:满清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础,没有满清,哪有中国现代的疆土!也不管人家是不是早就将它附属国的土地分赠给了英、法、德、意、日等等友邦;且先不说中国版图本是中国各朝开拓而奠定成的,就看看满清所谓的奠定:“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满清不仅仅是把中国的附属国分赠给了列强,中华本土也被满清赠送,列强或瓜分侵占,或纳为势力范围,或建立殖民地,中国几乎已无国土自立,若非继往开来的革命志士前赴后继,恐怕中国版图早已经被瓜分殆尽了,如同非洲笔直的横竖分割线,四分五裂,哪有中国现代的疆土!下图只有空白处尚未落入列强之手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满清征服中国,斫丧中国的民族精神、摧残华夏文化、斩断明以来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造成中国社会的停滞和倒退,直接导致了中国数百年的极贫积弱、华夏文明的衰落被世界边缘化,中国的贫穷落后、纷乱无序,国民精神的缺失,民族性格的愚昧丑陋更是基于满清所造成的局面、对中国各方面的摧残。满清对于中国,中国是远远的得不偿失。
其一:

治隆唐宋 远迈汉唐(图)
——重新审视明朝
毛佩琦


  明朝是一个复杂的皇朝,它的兴与亡都极大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这也是一个在当今中国学界有着巨大争议的问题。在普通读者的印象中,大明皇朝是一个糟糕得不能再糟糕的朝代,而历史的本来面目是怎样的呢?编者特邀明史专家毛佩琦教授为我们解读。通过这些解读,读者可以上溯六百年,透过误读的迷雾,真正认识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巨大争议的最后一个汉人皇朝。
  毛佩琦

  了解明朝,要知道四个字:

  治隆唐宋

  如果你去过南京,去过南京的明孝陵,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不知你是否注意到明孝陵前的石碑上的四个字——治隆唐宋,这是清代康熙皇帝亲自提写的。

  在我看来,要了解朱元璋,进而了解明朝,治隆唐宋这四个字是关键。

  治隆唐宋是什么意思呢?这四个字是说,朱元璋对明朝的治理要比唐朝、宋朝还要好,明朝比唐朝、宋朝还要兴隆。这是对朱元璋的称颂,也是对明朝的称颂。有人说,康熙皇帝写这几个字是故意给别人看的。其实如果单纯要给别人看,完全不必写这样称颂的字。英雄惜英雄,惺惺惜惺惺,作为一个有胸襟有胆略的帝王,康熙皇帝的这几个字应该是由衷之言。对于朱元璋的称颂不仅见于这座石碑,还见于一些史籍中,也不仅出于康熙皇帝之口,还出于其他清代皇帝之口。

  问题在于,朱元璋是否担当得起这四个字?应该说,朱元璋是当之无愧的。这也是我们重新审视明朝,应该得到的认识。长期以来,因为各种原因,朱元璋的形象被大大丑化了,明朝也因而被大大误读了。所以,我们认识明朝,要回到几百年前的原点,还朱元璋以本来面目,给明朝一个接近事实的评价。

  了解明朝,要明白四个字:

  远迈汉唐

  既然明朝曾经治隆唐宋,那么,明代肯定有一段盛世。盛世的标志有很多,比如,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还有一个不可少的就是疆域广大。可是一般人对明朝是怎样认识的呢?他们认为明朝的疆域很狭小,甚至北边不超过长城!人们又常常为此迷惑不解,为什么一个如此不振的朝代,会出现郑和下西洋这样震动世界的壮举?其实,明代的不振和疆域狭小是受了一些图书的严重误导!

  有一本发行数量很大的、由美国人伊佩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所著的《剑桥插图中国史》,书中插图所标示的明帝国的最大疆域,虽然把北边划到了长城以北,但其东北不过辽东,西北不到吐鲁番,西南只到云南。

  如果说美国人伊佩霞不懂中国历史,似乎不确,她毕竟写了这么一本影响遥远的《剑桥插图中国史》。可是,如果说她懂中国历史,似乎也不确。即以明代最大疆域而言,她不知明朝在遥远的东北地区建立了奴儿干都司吗?她不知道在永乐年间明朝开设了贵州布政使司吗?还有,明朝在西北、北方封的蒙古瓦剌诸王、鞑靼诸王,泰宁、朵颜、扶余三卫都指挥使司,在西藏地区建立的乌斯藏都指挥使司。这些,任何一个对明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位美国人为什么视而不见呢?

  中国学者在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率领下,积几十年之功力,编制了一部规模宏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其中对明朝不同时期的版图都有明确的表述。可惜,我们的通俗读物及历史教科书并没有把学术界研究成果及时告诉给大众,致使一些误导大行其道。种种误导,不仅限于疆域方面。

  那么,明帝国的最大疆域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我们还要请大家知道四个字——远迈汉唐。

  其实这也不是我说的,是清廷史官说的。在集中了大批饱学之士,花了几十年编纂而成的《明史》是这样描写明代永乐年间疆域的:“(明成祖)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这段话出自《成祖本纪》的“赞语”,其中关于疆域的关键词就是“远迈汉唐”。在《地理志》中关于明朝的版图是这样说的:

  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南海的“千里长沙,万里石溏”尽入版图。其声教所讫,岁时纳贡,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羁縻者,不在此数。呜呼盛矣!

  所以,一些人认为明朝最大疆域的北边界限就在长城一线,是不正确的。

  那么,所谓不在此数的“声教所讫”,其影响所及的范围又到了哪里呢?我们还借用明史的记载:

  自成祖以武定天下,欲威制万方,遣使四出招徕。由是西域大小诸国莫不稽颡称臣,献琛恐后。又北穷沙漠,南极溟海,东西抵日出日没之处,凡舟车可至者,无所不届。自是,殊方异域、鸟言侏离之使,辐辏阙廷,岁时颁赐,库藏为虚。而四方奇珍异宝,名禽殊兽,进献上方者,亦日增月益。盖兼汉、唐之盛而有之,百王所莫并也。

  这样,震惊世界的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发生在这一时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一个修筑了南京城、北京城、紫禁城、天坛、长城,推动了郑和下西洋、编纂了《永乐大典》时代,还不是盛世吗?

  不论是疆域还是影响,永乐时期都堪称盛世,甚至如《明史》所说,是“兼汉、唐之盛而有之”。有人称之为“洪永盛世”,有人称之为“永宣盛世”。明清时期的史家认为明朝洪熙宣德年间如同成康、文景之治,称之为“仁宣致治”,赞誉有加。这与我们今天的认识多少有些不同。  观察明朝,要理解一句话:

  明朝中后期,社会转型的征兆和表现越来越明显,明朝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朝代。明朝处于中国古代君主宗法制社会的巅峰,其制度系统严密、完整。皇帝、内廷、外廷,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权力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皇权似乎是至高无上的,但他却受到了外廷内阁文臣系统的约束,不能为所欲为。因此皇权是有限的。

  文臣处于决策中枢,但他们的权力却又受到内廷宦官的监视和抵消。

  宦官常常被指责为擅权,但他们拥有的权力从来就没有合法化,其实他们除了皇帝给的权力以外几乎一无所有,皇帝一言即可将任何权阉置于死地。

  外廷文臣对于皇帝可以是师,可以是保,可以教育皇帝,可以规谏皇帝,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经常承担为民请命的角色,但他们同时是皇家的奴仆,他们执掌着祖训、礼法,在为皇帝看管着家产。

  但是,近2000年的君主宗法制度即将迎来成熟后的蜕变。成熟也意味着终结。君主宗法制度正在解体,维系君主宗法制度的思想理论体系正在解体,支撑君主宗法制度的经济基础正在解体。所以明代又是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型时期。

  在明朝中后期,新的经济因素的出现,新的思想观念的出现,君权的削弱和解组,使整个社会出现了向近代转化的前兆。有衰就有兴,有死就有生。衰败伴随着成长,颓废预示着新生。旧事物的衰败和颓废,旧权力、旧权威的解体,给新生事物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和机会。传统社会走向崩溃,新时代风雨来临。所以,中外一些学者因此把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定在明朝。

  另外,从世界范围看,明朝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永乐年间威武浩荡的郑和七下西洋是传统政治推动的产物。而隆庆、万历以后开放民间海外贸易,则是被迫为汹涌的洪水打开闸门。商品经济的发展,追逐商业利益的欲望形成了开放海外贸易的强大的社会推动力。

  这时西方传教士的东来又为晚明风景添加了异样的色彩。中国科技的发展水平,使中国知识界有资格与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西方传教士带来的科学技术与科学理念,与高度发达的中国传统科技因此合流。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与中国科学家徐光启联手,把中国科技再次推向辉煌。中国人以开放的心态,包容的思想,迎接着与世界领先国家同步发展的机会。

  所以,我们说,明朝最终是衰败了,但在衰败中走向了活泼开放,一个全新的时代正在开启。在这个意义上说,明朝衰败了,中国却正在进步。

  我们关注明朝,是因为:

  它有太多的看点和谜团

  我们关注明朝,还因为明朝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它的遗迹和影响常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映入眼帘的:北京的故宫、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的长城,南京的明孝陵、明城墙、夫子庙,黄山脚下的明清古民居,苏州城里的明清古街道。许多城市的街巷名称,村庄名称也都是明代留下的。就是舞台上演的戏曲《法门寺》、《游龙戏凤》、《大红袍》、《打严嵩》、《海瑞罢官》、《桃花扇》等等,演绎的也都是明朝的故事。明朝的灭亡才过去三百多年。提起三百六十年前的甲申,也是人人尽知。那是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的日子。

  另外,人们说到历史,常常把明朝与清廷相联,说“明清”。为什么?因为在政治制度上是“清沿明制”。在社会经济文化思想上,明代留下的大量遗产被清代继承。以至于要透彻了解清廷不能不知道明朝,只有知道了明朝才能更好地知道清廷。

  前面说过,明代处于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前期,它提出的转型时期的问题,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伴随着新经济因素的发展,世纪末的颓废与新价值观的蠢动,对传统的伦理纲常造成巨大的冲击。一方面,它对社会构成危害,另一方面,它预示着旧制度行将崩溃。今天我们读“三言”“二拍”那样的小说,难以想象,书中的故事竟发生在三百多年前。

  我们关注明朝,还因为明代确有许多看点,有许多威武雄壮、辉煌史册的故事,有许多悲惨凄厉、婉转哀伤的戏剧,更有许多扑朔迷离、难解难辨的谜团。

  先说明朝的成立本身就是一个谜。一支和秘密宗教明教关系甚深的红巾军,一个走投无路的穷和尚,竟然夺得了天下。权倾一时的丞相胡惟庸、屡立战功的蓝玉,怎么忽然有了谋反之心?本是为了屏藩帝室的亲王怎么成了篡夺天下的乱臣贼子?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甘心赴死,要为一个失败的皇帝殉难?建文帝的生死不明,这个六百年的谜怎样解开?燕王起兵靖难,一再声称自己是太祖高皇帝、高皇后嫡子,他的生母到底是谁?还有,明朝发生过很多奇事,正统年间,明英宗沿着祖宗的路,御驾亲征,想要再次扬威塞上,但五十万大军竟然在土木堡被瓦剌的二万八千骑兵打得溃不成军,明英宗也做了俘虏。明宪宗成化皇帝,后宫美女如云,却偏偏宠爱一个比他大十六七岁的万氏,甚至想将其立为皇后。武宗正德皇帝嫌做皇帝没有意思,偏要做“威武大将军”,又封自己为“镇国公”。嘉靖皇帝迷信方术,虐待宫婢,差点被愤怒的宫人勒死。还有,万历帝为什么大肆到全国各地搜刮钱财?他三十年不上朝,不见朝臣,很多衙门无人办公,国家机器如何运转?由于他宠爱郑贵妃,也就宠爱郑贵妃之子,因此还不肯立太子,闹出了一连串的“国本”大案,其后“梃击”、“红丸”、“移宫”,谜案一个接着一个……明朝最终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和强悍的满洲铁骑逼上了绝路。由信王而入承大统的崇祯帝,如何励精图治,也已难挽狂澜于既倒。这样一个煌煌天朝,竟然败在农民军的手下,如此大好河山竟然被起于白山黑水的“东夷”满洲人占领了!崇祯帝说自己并非亡国之君。真如他所说,崇祯帝就不是亡国之君吗?当李自成军攻破北京,崇祯帝在殿前鸣钟召集百官,为什么没有一人前来呢?可怜他魂归煤山,只有一个太监王承恩陪伴他。还有,北京沦落后,其实明朝并没有最终灭亡,神宗之孙福王在南京被拥立为帝,这就是弘光帝。此时,明朝还有半壁江山,还有各地的数十万兵马,但弘光朝却不期年而亡。

  明朝的历史是丰富多彩的,除宫廷外,还有一连串经常响在我们耳边的名字:被神仙化的开国谋士刘伯温,能征善战的徐达,再造社稷的于谦,孤傲怪僻的清官海瑞,治世能臣张居正,仗义执言拼死进谏的东林党人,抗倭英雄戚继光,抗清殉国的史可法,收复台湾的郑成功,旅行家徐霞客,药学家李时珍……反派的角色则有专权乱政的宦官汪直、刘瑾、魏忠贤,被指为奸相的严嵩,风流才子唐伯虎,戏剧巨人汤显祖,还有最早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大科学家徐光启等等,令人目不暇接。

  明朝的故事如此引人入胜!


  结语

  明朝于洪武元年(1368年)在南京建立,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的大顺军队攻破了北京,一个小皇帝在南京被拥立,一年之后弘光元年(1645年),南京被清军攻破。明朝灭亡了。明朝起于南京,终于南京,首尾共二百七十七年。

  一个朝代,如同任何事物一样,有始有终。明朝同样经历了发生、发展、衰落、灭亡的过程。根据明朝的具体情况,我把整个明朝的历史划分为五个段落:开国奠基期,守成期,祸乱期,中兴期,败亡期。以后,我将在这个大框架下展开我们对明史的进一步解读。
康熙的不修长城与沿海迁界(杜車別)


……康熙不修长城,这是事实。但满清的入关,本就是满蒙上层统治者互相勾结,进入中原烧杀掳掠,奴役人民,剩下的只是如何坐地分赃,也确实没有长城的用途,对于这昔日阻碍他们肆意屠杀抢掠的堡垒工事,自然不会有什么顾念。北方的长城是形同虚设了,但整个中国的沿海,在那个满嘴冠冕堂皇言辞的康熙统治下,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了,却建立起一道无形甚至有形的长城,其规模之浩大,牵连之广泛,长城与之相比,只能望尘莫及。
      沿海迁界,大部分的历史书都是不谈的,即便谈到了,也多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仿佛是无足轻重,无关大雅。然而个人以为沿海迁界这个事件的重大性是被严重低估的低估,其残暴程度,骇人听闻程度,对历史影响程度都是空前绝后的,它不仅是中国历史一个重大事件,在世界历史上也绝对能算的上一个重大事件,如果要列出人类历史上一百个最重大影响最深远的事件,那满清的沿海迁界应该榜上有名。
      究竟什么是沿海迁界呢?简单来说,它就是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让中国从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变成了一个内陆国家。具体点,满清政府划定一个濒海范围(从濒海三十里左右,到濒海四十里、五十里、乃至到二三百里不等),设立界碑,乃至修建界墙,强制处在这个范围内的沿海居民迁移,有敢不迁移的,杀无赦,有敢越界的,也杀无赦。总之,让距离海边三十里到二三百里不等的整个中国沿海地区,成为一个无人区。在这期间,如果清廷统治者觉得迁海的距离太近,还会继续下令,迁的更远一点,他们对海洋的恐惧已经到了病态的程度。按照《南明史》的记载
    “广东迁徙沿海居民在康熙元年二月,清廷派科尔坤、介山二大臣巡视海疆,“令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于是麾兵折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民”。康熙二年“华大人来巡边界,再迁其民”。“甲寅(康熙三年)春月,续迁番禺、顺德、新会、东莞、香山五县沿海之民”。“初立界犹以为近也,再远之,又再远之,凡三迁而界始定”。
      沿海迁界的过程是怎么进行的呢?是不是象现在的三峡移民那样,先安置好移民的落脚,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偿,然后再一步步把居民迁移出去?不是的!沿海迁界的过程许其说是移民,不如说是一次空前绝后的屠杀和掠夺。
      按照当时人的记载“勒期仅三日,远者未及知,近者知而未信。逾二日,逐骑即至,一时跄踉,富人尽弃其赀,贫人夫荷釜,妻襁儿,携斗米,挟束稿,望门依栖。起江浙,抵闽粤,数千里沃壤捐作蓬蒿,土著尽流移。”
      翻成白话,就是限期三天迁移,距离远的人根本来不及知道消息,距离近的人就算知道了消息,也不相信。过了两天,军队骑兵就到,于是富人全部抛弃自己财富,贫穷的人拿着锅子带着妻子儿女,全部流离失所,从江浙到广东福建,沿海数千里肥沃的土壤全部变成了荒野蓬蒿。
……

另马关条约原文:将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以及澎湖列岛永远让与日本。

如果是清国奠定了中国的版图,那么说明中国版图不包括台湾。这是清国奴无法回答的问题。明朝对藏区基本上采取了勒令其臣服的原则,但是并不是一味的任其自治。在故藏地设西宁、河州、洮州、岷州诸卫,纳入直接管辖地区,又设乌斯藏都指挥使司和俄力思军民元帅府,令藏人自行治理。与此同时,加强对藏地的宗教控制,以明制,藏地“法王”必须得到明皇册封。故在明代的文献中常见“乌斯藏大宝法王”、“乌斯藏阐化王”等称号。   崇祯十七年,满清入寇,神州陆沉。而藏地也同时陷入战乱,达 赖喇 嘛阿旺洛桑嘉措,得到信奉格鲁教派的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的支持,引蒙古军从青海入藏,推翻了日喀则噶玛噶举教派的藏巴汗政权,开始取得格鲁派在藏区的优势地位。战乱已开,藏地局势动荡不定,噶玛噶举派的僧众和藏巴汗政权的残余势力仍在许多地方掀起武装反抗。格鲁派政权除派兵镇压各地叛乱外,一是在拉萨与喇嘛人多势众的哲蚌、色拉两寺紧密联系,二是动工重新修建宏伟的布达拉宫以示震慑,三是寻求窃据中原的清国作为靠山。五世达 赖喇 嘛于伪顺治九年,抵达北平,接受伪顺治皇帝的册封,颁赐金册金印。   由此可知,西藏因宗教改革,格鲁派领袖和蒙古和硕特部汗王为加强其在西藏的地位,主动臣服于清国。虽然班禅与达 赖的册封制度的的确确是清国确立的,但这只是宗教斗争导致宗教领袖更迭的结果而已。之前的乌斯藏法王同样需要明皇册封。因此,明与藏地的关系,清与藏地的关系,没有本质的区别。所谓清国将西藏纳入版图,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弥天大谎。究其根本,它并不比明朝做得更好。        还要补充一点,清国本身是君合国,但是不是威斯特法利亚条约的缔约国,换而言之清国不是现代意义的主权国家。故而可以得出清国自身没有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之类的概念,所以使用清国来表明某地的归属权,是一种令人完全不能理解的无知。       所谓的“蒙元”,本身只是蒙古帝国的一部分,与之并列还有四大汗国。因为忽必烈和阿里布哥两人争夺黄金家族继承权,前者获胜,夺到了“蒙古大汗”的称号。同时因为在蒙古的大扩张战略中,忽必烈负责对华作战。所以就出现了“蒙古大汗”兼任“蒙元皇帝”的现象。 而吐蕃,在经历了唐代全球温暖时期的大扩张之后(某些文人喜欢用“少数民族”一词笼统带过,可是事实却是在温暖期吐蕃人口超过了八百万,放到今天都不能算少数,更何况当年的汉族不过一两千万),进入了一个全面的萎缩时期。唯一值得炫耀的就是藏传佛教的密宗文化。这和伊   斯    兰教一起,取代萨满成为了蒙古帝国信奉的两大宗教。比清国时代更为搞笑的是,西藏的那些喇嘛法王的地位相当之高,连鞑 子皇帝的老婆都能睡——不是偷偷摸摸的睡,而是正大光明打出参禅的旗号,就去搞了。西藏本身,也不属于任何一个汗国管辖,它是比清据时代独立性更强的“教宗自治领”。 明朝的国策与之完全不同。明的朝贡体系不承认任何一个政治宗教实体有与明朝政府对等的对话权利。任何于明朝接触的势力(除个别不征之国外),都只能在交战和称臣之间做出选择。在明朝近三百年历史中,乌斯藏是作为一个藩属地方政权的形式出现的,而且其政教合一的最高领袖乌斯藏大法王必须取得明朝的承认,其地位才算合法。 这两者间的差异是巨大的,可以细细体会。 顺便说一句,元据时期喇嘛法王的权力又多大,从一个传说就可以看出。江湖上一直流传伪元的最后一个皇帝,“顺帝”妥欢帖木耳其实是汉人的血脉。他的父亲就是宋朝的恭帝,降元后投入西藏某法王座下做了喇嘛。后来就给元帝戴上了一顶大绿帽。妥欢帖木耳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就用尽一切手段来败亡这个帝国——这倒和史实相符。
当时来说,满清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的性质只是个联络官,西藏地区的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政教合一的达 赖班 禅政府手里,民政和军政事务驻藏大臣都没有权力插手,而明朝的乌斯藏都司对于西藏地区政府中中层以上的官员实施直接的强有力的控制,两相对比明朝在这一地区的控制力远超过满清。
西藏噶厦藏官四品就可以穿明黄服饰了满洲伪帝管不着~~嘿嘿
第二点:满清已经把中国的领土“宁增友邦,不予家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而出卖给列强,或被侵占,或被建立殖民地,或被纳入势力范围。大家都看过非洲的国家地图吧,那些一条条横竖笔直的国界线是列强分割非洲的产物,造成现在这些非洲国家的现实。  有人高喊:满清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础,没有满清,哪有中国现代的疆土!也不管人家是不是早就将它附属国的土地分赠给了英、法、德、意、日等等友邦;且先不说中国版图本是中国各朝开拓而奠定成的,就看看满清所谓的奠定:“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满清不仅仅是把中国的附属国分赠给了列强,中华本土也被满清赠送,列强或瓜分侵占,或纳为势力范围,或建立殖民地,中国几乎已无国土自立,若非继往开来的革命志士前赴后继,恐怕中国版图早已经被瓜分殆尽了,如同非洲笔直的横竖分割线,四分五裂,哪有中国现代的疆土!下图只有空白处尚未落入列强之手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满清征服中国,斫丧中国的民族精神、摧残华夏文化、斩断明以来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造成中国社会的停滞和倒退,直接导致了中国数百年的极贫积弱、华夏文明的衰落被世界边缘化,中国的贫穷落后、纷乱无序,国民精神的缺失,民族性格的愚昧丑陋更是基于满清所造成的局面、对中国各方面的摧残。满清对于中国,中国是远远的得不偿失。
其一:

治隆唐宋 远迈汉唐(图)
——重新审视明朝
毛佩琦


  明朝是一个复杂的皇朝,它的兴与亡都极大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这也是一个在当今中国学界有着巨大争议的问题。在普通读者的印象中,大明皇朝是一个糟糕得不能再糟糕的朝代,而历史的本来面目是怎样的呢?编者特邀明史专家毛佩琦教授为我们解读。通过这些解读,读者可以上溯六百年,透过误读的迷雾,真正认识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巨大争议的最后一个汉人皇朝。
  毛佩琦

  了解明朝,要知道四个字:

  治隆唐宋

  如果你去过南京,去过南京的明孝陵,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不知你是否注意到明孝陵前的石碑上的四个字——治隆唐宋,这是清代康熙皇帝亲自提写的。

  在我看来,要了解朱元璋,进而了解明朝,治隆唐宋这四个字是关键。

  治隆唐宋是什么意思呢?这四个字是说,朱元璋对明朝的治理要比唐朝、宋朝还要好,明朝比唐朝、宋朝还要兴隆。这是对朱元璋的称颂,也是对明朝的称颂。有人说,康熙皇帝写这几个字是故意给别人看的。其实如果单纯要给别人看,完全不必写这样称颂的字。英雄惜英雄,惺惺惜惺惺,作为一个有胸襟有胆略的帝王,康熙皇帝的这几个字应该是由衷之言。对于朱元璋的称颂不仅见于这座石碑,还见于一些史籍中,也不仅出于康熙皇帝之口,还出于其他清代皇帝之口。

  问题在于,朱元璋是否担当得起这四个字?应该说,朱元璋是当之无愧的。这也是我们重新审视明朝,应该得到的认识。长期以来,因为各种原因,朱元璋的形象被大大丑化了,明朝也因而被大大误读了。所以,我们认识明朝,要回到几百年前的原点,还朱元璋以本来面目,给明朝一个接近事实的评价。

  了解明朝,要明白四个字:

  远迈汉唐

  既然明朝曾经治隆唐宋,那么,明代肯定有一段盛世。盛世的标志有很多,比如,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还有一个不可少的就是疆域广大。可是一般人对明朝是怎样认识的呢?他们认为明朝的疆域很狭小,甚至北边不超过长城!人们又常常为此迷惑不解,为什么一个如此不振的朝代,会出现郑和下西洋这样震动世界的壮举?其实,明代的不振和疆域狭小是受了一些图书的严重误导!

  有一本发行数量很大的、由美国人伊佩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所著的《剑桥插图中国史》,书中插图所标示的明帝国的最大疆域,虽然把北边划到了长城以北,但其东北不过辽东,西北不到吐鲁番,西南只到云南。

  如果说美国人伊佩霞不懂中国历史,似乎不确,她毕竟写了这么一本影响遥远的《剑桥插图中国史》。可是,如果说她懂中国历史,似乎也不确。即以明代最大疆域而言,她不知明朝在遥远的东北地区建立了奴儿干都司吗?她不知道在永乐年间明朝开设了贵州布政使司吗?还有,明朝在西北、北方封的蒙古瓦剌诸王、鞑靼诸王,泰宁、朵颜、扶余三卫都指挥使司,在西藏地区建立的乌斯藏都指挥使司。这些,任何一个对明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位美国人为什么视而不见呢?

  中国学者在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率领下,积几十年之功力,编制了一部规模宏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其中对明朝不同时期的版图都有明确的表述。可惜,我们的通俗读物及历史教科书并没有把学术界研究成果及时告诉给大众,致使一些误导大行其道。种种误导,不仅限于疆域方面。

  那么,明帝国的最大疆域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我们还要请大家知道四个字——远迈汉唐。

  其实这也不是我说的,是清廷史官说的。在集中了大批饱学之士,花了几十年编纂而成的《明史》是这样描写明代永乐年间疆域的:“(明成祖)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这段话出自《成祖本纪》的“赞语”,其中关于疆域的关键词就是“远迈汉唐”。在《地理志》中关于明朝的版图是这样说的:

  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南海的“千里长沙,万里石溏”尽入版图。其声教所讫,岁时纳贡,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羁縻者,不在此数。呜呼盛矣!

  所以,一些人认为明朝最大疆域的北边界限就在长城一线,是不正确的。

  那么,所谓不在此数的“声教所讫”,其影响所及的范围又到了哪里呢?我们还借用明史的记载:

  自成祖以武定天下,欲威制万方,遣使四出招徕。由是西域大小诸国莫不稽颡称臣,献琛恐后。又北穷沙漠,南极溟海,东西抵日出日没之处,凡舟车可至者,无所不届。自是,殊方异域、鸟言侏离之使,辐辏阙廷,岁时颁赐,库藏为虚。而四方奇珍异宝,名禽殊兽,进献上方者,亦日增月益。盖兼汉、唐之盛而有之,百王所莫并也。

  这样,震惊世界的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发生在这一时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一个修筑了南京城、北京城、紫禁城、天坛、长城,推动了郑和下西洋、编纂了《永乐大典》时代,还不是盛世吗?

  不论是疆域还是影响,永乐时期都堪称盛世,甚至如《明史》所说,是“兼汉、唐之盛而有之”。有人称之为“洪永盛世”,有人称之为“永宣盛世”。明清时期的史家认为明朝洪熙宣德年间如同成康、文景之治,称之为“仁宣致治”,赞誉有加。这与我们今天的认识多少有些不同。  观察明朝,要理解一句话:

  明朝中后期,社会转型的征兆和表现越来越明显,明朝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朝代。明朝处于中国古代君主宗法制社会的巅峰,其制度系统严密、完整。皇帝、内廷、外廷,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权力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皇权似乎是至高无上的,但他却受到了外廷内阁文臣系统的约束,不能为所欲为。因此皇权是有限的。

  文臣处于决策中枢,但他们的权力却又受到内廷宦官的监视和抵消。

  宦官常常被指责为擅权,但他们拥有的权力从来就没有合法化,其实他们除了皇帝给的权力以外几乎一无所有,皇帝一言即可将任何权阉置于死地。

  外廷文臣对于皇帝可以是师,可以是保,可以教育皇帝,可以规谏皇帝,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经常承担为民请命的角色,但他们同时是皇家的奴仆,他们执掌着祖训、礼法,在为皇帝看管着家产。

  但是,近2000年的君主宗法制度即将迎来成熟后的蜕变。成熟也意味着终结。君主宗法制度正在解体,维系君主宗法制度的思想理论体系正在解体,支撑君主宗法制度的经济基础正在解体。所以明代又是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型时期。

  在明朝中后期,新的经济因素的出现,新的思想观念的出现,君权的削弱和解组,使整个社会出现了向近代转化的前兆。有衰就有兴,有死就有生。衰败伴随着成长,颓废预示着新生。旧事物的衰败和颓废,旧权力、旧权威的解体,给新生事物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和机会。传统社会走向崩溃,新时代风雨来临。所以,中外一些学者因此把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定在明朝。

  另外,从世界范围看,明朝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永乐年间威武浩荡的郑和七下西洋是传统政治推动的产物。而隆庆、万历以后开放民间海外贸易,则是被迫为汹涌的洪水打开闸门。商品经济的发展,追逐商业利益的欲望形成了开放海外贸易的强大的社会推动力。

  这时西方传教士的东来又为晚明风景添加了异样的色彩。中国科技的发展水平,使中国知识界有资格与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西方传教士带来的科学技术与科学理念,与高度发达的中国传统科技因此合流。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与中国科学家徐光启联手,把中国科技再次推向辉煌。中国人以开放的心态,包容的思想,迎接着与世界领先国家同步发展的机会。

  所以,我们说,明朝最终是衰败了,但在衰败中走向了活泼开放,一个全新的时代正在开启。在这个意义上说,明朝衰败了,中国却正在进步。

  我们关注明朝,是因为:

  它有太多的看点和谜团

  我们关注明朝,还因为明朝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它的遗迹和影响常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映入眼帘的:北京的故宫、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的长城,南京的明孝陵、明城墙、夫子庙,黄山脚下的明清古民居,苏州城里的明清古街道。许多城市的街巷名称,村庄名称也都是明代留下的。就是舞台上演的戏曲《法门寺》、《游龙戏凤》、《大红袍》、《打严嵩》、《海瑞罢官》、《桃花扇》等等,演绎的也都是明朝的故事。明朝的灭亡才过去三百多年。提起三百六十年前的甲申,也是人人尽知。那是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的日子。

  另外,人们说到历史,常常把明朝与清廷相联,说“明清”。为什么?因为在政治制度上是“清沿明制”。在社会经济文化思想上,明代留下的大量遗产被清代继承。以至于要透彻了解清廷不能不知道明朝,只有知道了明朝才能更好地知道清廷。

  前面说过,明代处于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前期,它提出的转型时期的问题,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伴随着新经济因素的发展,世纪末的颓废与新价值观的蠢动,对传统的伦理纲常造成巨大的冲击。一方面,它对社会构成危害,另一方面,它预示着旧制度行将崩溃。今天我们读“三言”“二拍”那样的小说,难以想象,书中的故事竟发生在三百多年前。

  我们关注明朝,还因为明代确有许多看点,有许多威武雄壮、辉煌史册的故事,有许多悲惨凄厉、婉转哀伤的戏剧,更有许多扑朔迷离、难解难辨的谜团。

  先说明朝的成立本身就是一个谜。一支和秘密宗教明教关系甚深的红巾军,一个走投无路的穷和尚,竟然夺得了天下。权倾一时的丞相胡惟庸、屡立战功的蓝玉,怎么忽然有了谋反之心?本是为了屏藩帝室的亲王怎么成了篡夺天下的乱臣贼子?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甘心赴死,要为一个失败的皇帝殉难?建文帝的生死不明,这个六百年的谜怎样解开?燕王起兵靖难,一再声称自己是太祖高皇帝、高皇后嫡子,他的生母到底是谁?还有,明朝发生过很多奇事,正统年间,明英宗沿着祖宗的路,御驾亲征,想要再次扬威塞上,但五十万大军竟然在土木堡被瓦剌的二万八千骑兵打得溃不成军,明英宗也做了俘虏。明宪宗成化皇帝,后宫美女如云,却偏偏宠爱一个比他大十六七岁的万氏,甚至想将其立为皇后。武宗正德皇帝嫌做皇帝没有意思,偏要做“威武大将军”,又封自己为“镇国公”。嘉靖皇帝迷信方术,虐待宫婢,差点被愤怒的宫人勒死。还有,万历帝为什么大肆到全国各地搜刮钱财?他三十年不上朝,不见朝臣,很多衙门无人办公,国家机器如何运转?由于他宠爱郑贵妃,也就宠爱郑贵妃之子,因此还不肯立太子,闹出了一连串的“国本”大案,其后“梃击”、“红丸”、“移宫”,谜案一个接着一个……明朝最终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和强悍的满洲铁骑逼上了绝路。由信王而入承大统的崇祯帝,如何励精图治,也已难挽狂澜于既倒。这样一个煌煌天朝,竟然败在农民军的手下,如此大好河山竟然被起于白山黑水的“东夷”满洲人占领了!崇祯帝说自己并非亡国之君。真如他所说,崇祯帝就不是亡国之君吗?当李自成军攻破北京,崇祯帝在殿前鸣钟召集百官,为什么没有一人前来呢?可怜他魂归煤山,只有一个太监王承恩陪伴他。还有,北京沦落后,其实明朝并没有最终灭亡,神宗之孙福王在南京被拥立为帝,这就是弘光帝。此时,明朝还有半壁江山,还有各地的数十万兵马,但弘光朝却不期年而亡。

  明朝的历史是丰富多彩的,除宫廷外,还有一连串经常响在我们耳边的名字:被神仙化的开国谋士刘伯温,能征善战的徐达,再造社稷的于谦,孤傲怪僻的清官海瑞,治世能臣张居正,仗义执言拼死进谏的东林党人,抗倭英雄戚继光,抗清殉国的史可法,收复台湾的郑成功,旅行家徐霞客,药学家李时珍……反派的角色则有专权乱政的宦官汪直、刘瑾、魏忠贤,被指为奸相的严嵩,风流才子唐伯虎,戏剧巨人汤显祖,还有最早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大科学家徐光启等等,令人目不暇接。

  明朝的故事如此引人入胜!


  结语

  明朝于洪武元年(1368年)在南京建立,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的大顺军队攻破了北京,一个小皇帝在南京被拥立,一年之后弘光元年(1645年),南京被清军攻破。明朝灭亡了。明朝起于南京,终于南京,首尾共二百七十七年。

  一个朝代,如同任何事物一样,有始有终。明朝同样经历了发生、发展、衰落、灭亡的过程。根据明朝的具体情况,我把整个明朝的历史划分为五个段落:开国奠基期,守成期,祸乱期,中兴期,败亡期。以后,我将在这个大框架下展开我们对明史的进一步解读。
康熙的不修长城与沿海迁界(杜車別)


……康熙不修长城,这是事实。但满清的入关,本就是满蒙上层统治者互相勾结,进入中原烧杀掳掠,奴役人民,剩下的只是如何坐地分赃,也确实没有长城的用途,对于这昔日阻碍他们肆意屠杀抢掠的堡垒工事,自然不会有什么顾念。北方的长城是形同虚设了,但整个中国的沿海,在那个满嘴冠冕堂皇言辞的康熙统治下,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了,却建立起一道无形甚至有形的长城,其规模之浩大,牵连之广泛,长城与之相比,只能望尘莫及。
      沿海迁界,大部分的历史书都是不谈的,即便谈到了,也多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仿佛是无足轻重,无关大雅。然而个人以为沿海迁界这个事件的重大性是被严重低估的低估,其残暴程度,骇人听闻程度,对历史影响程度都是空前绝后的,它不仅是中国历史一个重大事件,在世界历史上也绝对能算的上一个重大事件,如果要列出人类历史上一百个最重大影响最深远的事件,那满清的沿海迁界应该榜上有名。
      究竟什么是沿海迁界呢?简单来说,它就是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让中国从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变成了一个内陆国家。具体点,满清政府划定一个濒海范围(从濒海三十里左右,到濒海四十里、五十里、乃至到二三百里不等),设立界碑,乃至修建界墙,强制处在这个范围内的沿海居民迁移,有敢不迁移的,杀无赦,有敢越界的,也杀无赦。总之,让距离海边三十里到二三百里不等的整个中国沿海地区,成为一个无人区。在这期间,如果清廷统治者觉得迁海的距离太近,还会继续下令,迁的更远一点,他们对海洋的恐惧已经到了病态的程度。按照《南明史》的记载
    “广东迁徙沿海居民在康熙元年二月,清廷派科尔坤、介山二大臣巡视海疆,“令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于是麾兵折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民”。康熙二年“华大人来巡边界,再迁其民”。“甲寅(康熙三年)春月,续迁番禺、顺德、新会、东莞、香山五县沿海之民”。“初立界犹以为近也,再远之,又再远之,凡三迁而界始定”。
      沿海迁界的过程是怎么进行的呢?是不是象现在的三峡移民那样,先安置好移民的落脚,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偿,然后再一步步把居民迁移出去?不是的!沿海迁界的过程许其说是移民,不如说是一次空前绝后的屠杀和掠夺。
      按照当时人的记载“勒期仅三日,远者未及知,近者知而未信。逾二日,逐骑即至,一时跄踉,富人尽弃其赀,贫人夫荷釜,妻襁儿,携斗米,挟束稿,望门依栖。起江浙,抵闽粤,数千里沃壤捐作蓬蒿,土著尽流移。”
      翻成白话,就是限期三天迁移,距离远的人根本来不及知道消息,距离近的人就算知道了消息,也不相信。过了两天,军队骑兵就到,于是富人全部抛弃自己财富,贫穷的人拿着锅子带着妻子儿女,全部流离失所,从江浙到广东福建,沿海数千里肥沃的土壤全部变成了荒野蓬蒿。
……

另马关条约原文:将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以及澎湖列岛永远让与日本。

如果是清国奠定了中国的版图,那么说明中国版图不包括台湾。这是清国奴无法回答的问题。
毫无疑问,大英朝是印度历史上的一个正统朝代。近来少数大印度主义者极为无知,竟说英国是什么殖民主义,其用心何其毒也!

  


  首先,印度是有多个民族大团结成的,说不定你就有外族血统,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排斥英国人呢?莫卧尔帝国还是蒙古族呢。印度从未亡国,也不会灭亡,印度是由文化联系的,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血统!



  其次,有人说英国人不是印度人,拜托,英国和印度都是大英帝国的一部分,你应该论证印度人不是大英帝国人才对。就算按照大印度主义者来说,雅利安人不是印度人吗?英印两国是同根同源啊,大英帝国推翻了莫卧儿帝国,是不折不扣的拨乱反正。

  


  第三、维多利亚女王说过:“印度是大英帝国王冠上的宝石”。难道这不是国家认同吗?难到当时印度人不是英国人吗?

  


  第四、大英朝的文治武功,是印度史上最好的朝代,就是阿育王时代也比不上!

  


  第五、大英朝巩固了印度的疆域。印度一直小农经济,没有大英朝文治武功,哪来的统一的疆域?

  


  第六、大英朝大大树立了印度的国威,扭转了印度对中国屡战屡败的局面!

  


  所以大英朝自然是印度历史上的一个正统朝代。啊不,是最光辉灿烂的一个朝代!当然,它如同印度历史上的所有朝代一样,不可避免的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但是我们要看到大英朝功劳是主要的,错误是次要的。铁的事实是无可辩驳的。尽管大英朝的建立有着血腥的一面。但是那一个朝代建立不血腥呢?要记住大英朝的建立没有什么德里十日,孟买三屠。




  大英朝尊重印度的传统文明,没有废除种姓制度。

  


  大英朝大大扩展了印度的领土。当然也有少数大印度主义者,极为无知拿什么印度巴基斯坦分治来污蔑。要记住印度南部几乎都是大英朝的嫁妆!至于麦克马洪线更是雄辩的证明了大英朝为印度开疆拓土的伟大!

  


  还有大印度主义者,极为无知说英国再强大,也和印度无关。因为印度人不能进入英国本土。胡说!英伦三岛只是人家的龙兴之地。为了保住龙脉,假如英伦三岛在陆地上,也应该加上柳条边帐!

  


  事实胜于雄辩。不承认大英朝是大英朝是印度历史上的一个正统朝代,怎么证明藏南是印度的固有领土?

  


  事实上,网络上叫嚣大印度主义的,多否定大英朝是印度历史上的一个正统朝代,是一些什么人呢?多是一些无知愤青和中国收买的网络!

  


  为了正本清源。个人建议,文化上大力宣传英印一家。多拍摄一些例如《威廉阿哥》、《温莎格格》、《克莱武大将军》这样维护民族团结的片子。
  


  对于反英人士应该具体分析,把一些因为宗教原因反英的邪教徒清理出去。即使少数人品合格的,我们也应当客观称呼他们是“抗英名人”而不是什么“印度民族英雄”。

  


  对于甘地等人,要突出他反英中狭隘落后的种族主义思想。不要搞个人崇拜,高大全。

  


  最后,本人声明一点。假如中国有一天征服印度。啊不,是统一印度后。尊重印度的传统文明,没有废除种姓制度。我们就应该本着“屁股决定脑袋,孙子决定爷爷”的方针。凡是和中国历史上的战争,都要定性为“兄弟打架”。 凡是反抗中国的,统统不是民族英雄,我们应当客观称呼他们是“抗中名人”。

  


  


   印度教育部部长兼教科书委员会委员长

  


   乔达摩*桂圆多
很遗憾,楼上忽略了一个问题,英国和印度,现在不是一个国家。

前提都错了,所有推论一概毫无用处。

为什么我的反驳很简略?因为这个错误实在过于明显。
]]
避重就轻的伎俩么,我等大秦猛士对主题帖子的反驳.
二楼只是个讽刺文.
原帖由 海上画家 于 2008-1-23 13:54 发表
马关条约原文:将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以及澎湖列岛永远让与日本。

如果是清国奠定了中国的版图,那么说明中国版图不包括台湾。这是清国奴无法回答的问题。


请学习《开罗宣言》相关内容。
原帖由 大秦猛士 于 2008-1-23 14:24 发表
关于首贴,需要指出,清朝对于边疆地区的控制,要比明朝更直接。这些统治的加强,也是这些地区成为现代中国领土的重要历史和法律依据。

西藏噶厦藏官四品就可以穿明黄服饰了满洲伪帝管不着~~嘿嘿
这个就是所谓的加强?
原帖由 大秦猛士 于 2008-1-23 14:26 发表


请学习《开罗宣言》相关内容。

阁下有常识么?那时期是民国.是民国版图.
原帖由 海上画家 于 2008-1-23 13:54 发表
明朝对藏区基本上采取了勒令其臣服的原则,但是并不是一味的任其自治。在故藏地设西宁、河州、洮州、岷州诸卫,纳入直接管辖地区,又设乌斯藏都指挥使司和俄力思军民元帅府,令藏人自行治理。与此同时,加强对藏地的 ... 当时来说,满清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的性质只是个联络官,西藏地区的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政教合一的达 赖班 禅政府手里,民政和军政事务驻藏大臣都没有权力插手,而明朝的乌斯藏都司对于西藏地区政府中中层以上的官员实施直接的强有力的控制,两相对比明朝在这一地区的控制力远超过满清。


“西宁、河州、洮州、岷州诸卫,纳入直接管辖地区”——好像那里明朝之前也是由中央政权控制的地方,清朝也控制这些地方,明朝未见特出。

“又设乌斯藏都指挥使司和俄力思军民元帅府,令藏人自行治理”——自行治理,多么强大的控制啊,和西南土司自治有一拼,不知清朝驻藏大臣能否让藏人自己担任。

“明朝的乌斯藏都司对于西藏地区政府中中层以上的官员实施直接的强有力的控制”——怎么个控制法,清朝有金瓶掣签制度,军队几次打进西藏,明朝记录不妨拿出来瞧瞧。强有力的控制,不会是只盖个章封个号就算的吧。
原帖由 海上画家 于 2008-1-23 14:26 发表

西藏噶厦藏官四品就可以穿明黄服饰了满洲伪帝管不着~~嘿嘿
这个就是所谓的加强?


不到四品的穿黄马褂的多的是。那是皇帝的特许,管不着?达赖怎么产生都管得着。
原帖由 海上画家 于 2008-1-23 14:27 发表

阁下有常识么?那时期是民国.是民国版图.


《开罗宣言》的内容看过没有?看过再讨论,别浪费自己和别人的时间。
原帖由 大秦猛士 于 2008-1-23 14:31 发表


“西宁、河州、洮州、岷州诸卫,纳入直接管辖地区”——好像那里明朝之前也是由中央政权控制的地方,清朝也控制这些地方,明朝未见特出。

“又设乌斯藏都指挥使司和俄力思军民元帅府,令藏人自行治理”——自 ...

【乌斯藏都司 】【wū sī zànɡ dū sī 】

乌斯藏都司官署名,明代始置。明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都 指 挥使之一。乌斯藏,西番、古吐蕃地。明初延旧职,洪武初,太祖惩唐世吐蕃 之乱,思制御之,惟因其俗尚,用僧徒化导为善,乃遣使广行招谕。又遣陕西行省员外郎许 允德使其地,令举元故官赴京授职。于是,乌斯藏摄帝师喃加巴藏卜及故国公南哥思丹八亦 监藏等于六年(1373)春入朝,上所举60人名。帝喜,置指挥使司,曰朵甘,曰乌斯藏,宣慰 司二、元帅府一、招讨司四、万户府十三、千户所四。以故国公南哥思丹八亦监藏等为指挥 同知,下设佥事、宣慰使同知、副使、元帅、招讨、万户等官60人。七年(1374)七月己卯, 诏置西安行都指挥使司于河州,升河州卫指挥使韦正为都指挥使,总辖河州、朵甘、乌思藏 三卫。升朵甘、乌思藏二卫为都指挥使司,管 拓兀即尔为乌思藏都指挥同知,并赐银印。十八年(1385),以班竹儿藏卜为乌斯藏都指挥使 。乃更定品秩,自都指挥以下皆令世袭。未几,又改乌斯藏、俺不罗卫为行都指挥使司。永 乐元年(1403),置乌斯藏牛儿宗寨行都指挥使司,又置上邛部卫,皆以番人官之。
http://www.e56.com.cn/minzu/gradus/Lemma_Detail5.asp?Auto_ID=5698
原帖由 大秦猛士 于 2008-1-23 14:34 发表


《开罗宣言》的内容看过没有?看过再讨论,别浪费自己和别人的时间。

你以为谁都跟你一样,不看历史文献的啊.这个是抗日战争的结果,抗战结果是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努力的结果,你说继承,除非抗战是满清打赢的.
每次上来就是转贴一堆垃圾,烦不烦啊
:D 贴贴更健康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2)、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民国怎么继承满清的?就是这么继承的!

窃取于中国

这个五个汉字认识不?

理解不?
貌似明朝对西藏的控制没清朝严格吧? 没见过相关的文献记录,如果有不妨拿出来看看
原帖由 大秦猛士 于 2008-1-23 14:24 发表
关于首贴,需要指出,清朝对于边疆地区的控制,要比明朝更直接。这些统治的加强,也是这些地区成为现代中国领土的重要历史和法律依据。

别费劲了,他们的观点和很多人的观点根本就是南辕北辙,不能调和,只是他们的观点能被社会接受的概率就像火星撞地球一样的渺茫!一边站着看他们表演才是!对牛弹琴的事情少作了,我现在每天就是看着,感觉不错!只是感觉现在的历史区很热闹!
现在历史区就是被这帮XX弄的乌烟瘴气,我就不明白你们想证明什么?清朝不是中国?那敢问你们的祖上在清朝算什么?按你们的理论只要和清朝搭上关系的就算汉奸卖国贼!那你们的祖上在清朝还高喊皇上万岁哪那是不是可以说你们的祖上也是汉奸卖国贼?
一帮连基本历史知识都弄不明白的货色怎么好意思到处断章取义引经据典?;P
回家好好研究一下在来胡说八道不迟!
海上画家知道什么是羁縻统治区吗?不知道回去查查好不好;P
海上画家看你整天在网上喊打喊杀的好不爱我大汉民族,那请你老人家来我们新疆和这边的维族胡人真刀真枪的干一下好不好?人家可是真正的要搞独立的,和基本都被同化了的小满较什么劲?看人家现在好欺负吗?:D
老兄你不是难为人家吗;P
刚发现咱俩注册时间只隔了一天:o

缘分啊:D :handshake
好常时间没登陆超大了,刚来就被历史版面的臭气熏着了[:a13:]

东风大猫做了斑竹看来日子不怎么好过呀;P
历史版是该好好清理一下了……老是这些无聊荒诞的贴子,有意义么。
尘归尘,土归土,从汉网来的,回汉网去。
哈哈,说来说去,都是无料的反驳,压根前后没一个拿的出历史根据的,除了人身攻击就是人身攻击,踩到某人的尾巴了.
另外要我去新疆的朋友,我在汉网产业版一直是公开我的手机号码的,阁下可以跟我直接取得联系,犯的着在论坛上出自己的洋相么?
此类主题可以休亦,网络上此争论已持续数年,至今无任何一方能统一意见.
本论坛以现实中国家主流声音为一致.对此反反复复重复讨论切无任何结论,又很容易引发吵架,漫骂之争议主题 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