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应激反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5:15:58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dADJaL8f2nHfy8fXg4a

战斗应激反应

编辑

战斗应激反应是军人在作战情境中不得不面对的生理和心理的压力状态。通过对其性质和发生机制的分析可知,要在平时严格军事训练、开展“触摸死亡”和“战斗能量”等针对性训练,在战时改善战斗情境感知评估、保证生理心理能量有效动员、凝聚力和领导力的核心作用并有效干预战斗应激反应障碍。

目录

1定义

2说明

3分类

‥─性战斗反应
‥戀性战斗反应
‥礀点

4诱发因素

5危害

6应对方案

‥处理原则
‥伤员分类
‥治疗方法

7战斗应激反应的预防

‥充分了解敌方情况
‥鸀强必胜信心
‥鸀加心理支持
‥鸀强情境模拟训练
‥加强体育锻炼
‥娀結放松训练
‥改善阵地环境,加强后勤保障

1定义

编辑

在战争条件下,会使军人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如惧怕受伤、对以后可能变成残疾的忧虑、战友被枪炮打死的场面、长时间精神和躯体过度疲劳等,常常造成强烈的应激反应。适度的焦虑、恐惧与植物神经调节障碍等应激反应是正常的,只有当这些反应强烈,引发失能性的心理反应,使患者不能再战斗或工作时,才能称之为战斗应激反应。

战斗应激反应的伤员不是精神病患者。这些军人是在应激下失去精神平衡,能够很快恢复正常,返回部队。海湾战争的经验表明,大约有半数战斗应激反应伤员在优良的医疗救护后,48小时内可恢复正常。如果不能恢复,把伤员后送到离战斗地区较远的救护所,大部分伤员也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正常。

2说明

编辑

军事文献中用来描述士兵在战场上出现的心理、精神障碍的名词很多,例如:“炮弹休克”、“战争精神症”、“战斗衰竭”、“战斗应激”、“战斗应激反应”等。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士兵在战争中出现的心理、精神上的异常,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例这类减员是战场癔症性失明, 出现在公元前490年的马拉松战役中。

  希腊史学家Herodotus是这样描述的:雅典人Epizelus异常勇猛,但在马拉松混战之后却丧失了视觉。奇怪的是他的身上没有任何受到损伤或被击中的痕迹,而眼睛却什么也看不见了,且其整个后半生都是如此。Epizelus认为自己失明的原因是当时看到一个非常粗壮的男人就在面前。那是个胡子长得把整个盾牌都遮住丁的怪物,他猛冲过来一下子杀死了站在自己身边的一个人。一瞬间,Epizelus的整个世界一片漆黑。由于当时是冷兵器时代,主要减员原因是刀箭伤,战场情况对士兵的心理压力不大,故这类战场癔症性减员的数量很少,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在美国内战、日俄战争,两次世界大战等战争中,精神性减员数量的增加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了解这种精神异常的重要性,并开始对士兵在战场上出现的影响战斗力的心理、精神异常表现的本质进行探索,其认识过程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

一、将此类心理、精神异常视为“贪生怕死”的阶段

这个阶段虽然没有一个精确的开始时间,但是我们可以认为自从有了军队、军纪和战争,该阶段就开始了。

  这是在战场这个特殊的条件下形成的,尤其是战斗最激烈的时刻,完全有理由将士兵 现精神心理障碍看成“贪生怕死”的表现,是一种违反战时纪律的行为,因而这时的士兵应该被送到战时的军事法庭,按照违反战时军纪处理。在各个国家的军队中都出现过这种情况,所以这种“违反军纪”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自然的认识。通常对这类士兵的处罚比较严厉,如:将这些士兵关进监狱,强迫其加入“突击队”,甚至处决。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白人部队中有3%的士兵因患严重的“思乡症”而失去了战斗力,并被以“违反军纪”的罪名处决,但这种办法并未能降低“思乡症”的发病率。在现代战争中,“违法军纪”的观点仍被很多军事人员所坚持。究其原因,除了对这个问题的本质认识不清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真正的违纪行为与心理应激性违纪行为之间的界限不易确定。

二、将此类心理、精神异常视为“精神病”的阶段

18世纪,一些法国军医最早意识到这是一个重要的军事精神医学问题。他们了解到,部分受到军事法庭审判的士兵(其中包括一些违反纪律的士兵甚至逃兵)所受到的审判是不公正的。因为这些士兵存在着病态的心理障碍,故而不能理智地对待错误,或者不能控制自己的错误行为,所以是不应该受到审判的。于是在1759年,法军建立了一所医院,专门收治那些怀疑其违纪犯罪行为是一种精神疾病表现的士兵。此后,有心理障碍的士兵就不再因其违反了纪律而受到军法制裁了。

  由于战时出现的精神异常表现与日常人们见到的精神疾病表现十分相似,所以法国军医提出“精神疾病”本质论,得到了广泛的赞同。但是,以此理论为指导的军事精神病学保障工作却遇到了很多难。

  例如,在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俄军一方发生大量的精神病减员现象,俄军将领认为这是一个应该重视的重要军事医学问题,于是在哈尔滨设立了一所精神病中心医院。这里每天可以接收43~90名病员,但经过15天的治疗,病员中只有极少数在短期内归队,在收容的275名军官中就有214名被后送,1072名士兵中有983名被后送。从日俄战争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将战时的精神性减员按平常的精神疾病性减员处理,虽然使士兵免遭军法制裁,但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仍然流失了大量的有作战指挥技能的军事人才。

三、将战时心理、精神异常视为“应激”的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的ThomasSalmon博士提出处理此类伤员“及时、就处理战时精神异常人员的三原则。这个里程碑标志着“精神疾病”的阶段发展到了高潮,也标志着应激阶段的开始。三原则提出以后,大量的战争心理医学保障的经验教训主要是对精神异常本质的探索。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有很多事实表明:当战斗激烈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任何人都可能出现精神异常。通过对这类减员的观察研究,人们发现减员的主要原因是战场环境因素一应激源一造成士兵的心理生理适应障碍。

  战场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战斗的激烈程度、指挥官的组织指挥能力、部队凝聚力的强弱等等。还有一个重要的战场环境因素,就是人一机一环境因素,即高技术武器对其操作者的过高要求所形成的应激因素。如果这些因素对参战人员造成的心理负荷过重,超过了军人的适应阈值就会形成适应障碍,士兵会暂时或长久地失去战斗力,造成精神性减员。士兵的心理素质或者性格因素与战时士兵精神异常的发生关系小大。随着医学模式向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逐渐认识到:军人在战场上出现精神异常的本质就是战斗应激反应。

  1973年,Mullins与Glass提出了战斗应激反应(Combat Strees Reaction)的概念,认为CSR是士兵暴露于强烈的应激下导致的精神崩溃。这些应激包括死伤的巨大威胁,第一次看到死亡,指挥员和战友的阵亡,食物、水、睡眠等缺乏,过冷或过热,缺乏家庭的支持等。无数学者经过多年的探讨与努力确定了对战斗应激反应的正确描述:身心正常的士兵在战场极端条件下,对刺激的认知评价而产生的生理、心理反应。

3分类

编辑

急性战斗反应

军人在参加战斗后数小时内发生的失能性心理反应,称为“急性战斗反应”或“战斗休克”。急性战斗反应的特点是:突然发生,生理性过度激起,持续时间短(数分钟到数小时),极可能发生威胁生命的行为,容易恢复。

1、激发因素

急性战斗反应的激发因素可以分为三类:

(1)环境因素:疲劳、饥饿、寒冷、过热、缺乏睡眠、长时间激烈战斗、迷失方向和意外等。

(2)人际因素:部队缺乏凝聚力和集体精神,军事指挥员缺乏威信,指挥混乱,处于预备状态或执行支援任务与前线任务等。作为预备部队和支援部队的成员,是急性战斗反应的主要激发因素。高昂的士气和部队凝聚力,则能防止急性战斗反应的发生。

(3)个人因素:年龄25-35岁的人比15-25岁的人容易发生战斗反应;缺乏战斗经验,缺乏投入战斗的思想准备,第一次看到死亡等。

2、症状表现

急性战斗反应的一个早期征象是明显的不愿离开安全的环境。他往往是士兵中最后一个离开安全地点,而且常常回头看。他常常不必要地重复检查自己的装备,以转移其焦虑。他不理解下达的命令,很难执行甚至是简单的任务。

急性战斗反应的症状表现个体差异较大,既包括躯体生理方面的,又涉及情绪、行为等心理方面的。

(1)躯体生理表现:急性战斗反应的典型外在表现是双目圆睁和快而浅的呼吸,伴有多汗、战栗、肌肉紧张。还可能有食欲不振、头痛、衰竭、过度疲劳感,对噪声敏感,由于过度兴奋而发生睡眠障碍。有时发生癔病性痉挛发作和运动障碍(轻瘫或瘫痪),言语障碍,身体各部疼痛或感觉异常。常常发生神经症、心绞痛、期前收缩、胃肠蠕动和分泌功能障碍、尿频、性欲减退或旺盛。此外,可能有明显的心身症状,如上腹部不适、呼吸困难、腹泻、恶心、呕吐等。

(2)情绪、行为表现:主要症状有焦虑、抑郁、恐惧、精神错乱,有记忆和注意力、言语交谈等认知行为障碍。在急性战斗应激状态下,有些人表现为过度烦躁、强烈战栗和攻击性行为。如在冲锋时不掩蔽自己或躲在掩体内而不照顾同伴。最严重时会出现过多的无目的动作(类似抽搐或癫痫发作的动作)。相反,也有的人发生类似瘫痪的状态。还有的发生哭泣、逃跑倾向和不完全欣快等婴儿行为。另一些人,可能表现出压抑情绪,在执行命令时优柔寡断,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有怪诞的想法,与外界隔绝,孤独、固执、无故发怒。

慢性战斗反应

慢性战斗反应,又称战斗疲劳、战斗衰竭,是长时间(数周、月或年)处于应激的结果,具有低活度的生理状态,并有退缩征象和症状。患者往往脱离群众,有抑郁症状。

特点

发病隐匿、处于抑制状态、持续时间长(数周、月或年)、需专业治疗。慢性战斗应激反应是机体处于低烈度的生理状态的结果。其躯体生理表现为:两眼发直、失眠、体重减轻、便秘、动作技巧丧失、过度饮酒和用药等;其情绪和行为表现为:抑郁、脱离群众、畏缩、失去斗志、固执己见、人际交往障碍、甚至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等。

4诱发因素

编辑

任何疾病都有其发生、发展的原因。战斗应激反应的诱发因素包括:应激源、个体因素和内部因素。

应激源是指引起战斗应激反应的多种类型的刺激因素。在战斗中,应激源主要是战场和环境因素,如:尸体、鲜血、各种声响、疲劳、饥饿、寒冷、高温、激烈的战斗、遭到袭击等。

个体因素是指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心理素质。比如,某些先天性疾病、心理承受能力差、性格孤僻、不信任指挥员、作战动机不明等。

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指挥员缺乏威信、指挥混乱、内部关系紧张、缺乏凝聚力和集体精神等。以上这些因素均可成为战斗应激反应的诱发因素。

5危害

编辑

战斗应激反应的危害极大,它可以直接造成大量非战斗减员,严重影响部队的战斗力。而且战斗应激反应发病率高、发病突然、症状复杂、难以预料,可使部队陷入精神混乱状态,影响部队战时稳定。有些战斗应激反应(如:战争癔症和群体恐慌现象)常以群体发作形式出现,并可以相互感染,一人发作可迅速波及多人发作。外军曾有战斗应激反应使部队斗志涣散,导致士兵酗酒滋事和吸食毒品,战后容易发生精神创伤的应激性障碍的报道。

目前,以色列在军队中设立了战场心理致伤防治机构,美国陆军师医疗救护站配有行为科学专业军士和精神保健军官,用以专门负责对发生战场心理创伤和心理异常官兵的防治工作。因此,以军在1973年和1982年的两次中东战争中,心理异常病员占病员总数的百分比由30%下降到23%。这说明,只要对战斗应激反应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就可以很大幅度的降低战斗应激反应的发生,增强战场适应能力,降低战斗中的精神性减员。

6应对方案

编辑

处理原则

战斗应激反应宜在前线治疗。有三条主要处理原则:就近、迅速和期望。即尽可能接近战斗地区;对出现战斗应激反应症状的伤员尽早诊断、治疗;让伤员理解治疗目的,期望返回部队。

伤员分类

首先要认识战场应激的正常身心反应,从而甄别有异常反应的人。

1、正常反应:肌肉紧张、颤抖,出汗增加,有消化、泌尿、循环和呼吸系统反应,害怕、恐慌,对噪声敏感,失眠,有淡漠倾向,兴奋和不满。

大多数人有一种以上的正常反应。但是,如果严重程度、数量和持续时间增加到影响个人执勤的能力,那就成为“异常”了。

2、急性战斗反应:有情绪和躯体征象急性发作,以严重的焦虑症状为主,持续时间长达72小时。理想的处理方法是在最近的救治阶段治疗。只有那些非常严重和有危及生命行为的人,才送到其他治疗机构。

3、慢性战斗反应:其症状和急性战斗反应相类似,但持续时间更长。只有睡眠、休息后仍无法恢复正常者,才送到附近的医疗机构。
治疗方法

1、前线救治:急性战斗反应的治疗原则是立刻治疗,即在前线或其附近,由同伴或卫生员进行紧急处理。救治措施有:使患者脱离危险地区,帮助患者控制过度激起的生理状态,指导患者停止快而浅的呼吸。一个有效的办法是,让患者慢慢从1数到10,并使呼气比吸气的时间长。

2、二级治疗:一般来讲,经上述处理,大部分患者即可恢复。如果由于战争的情况或由于较重的急性战斗反应,患者不能通过自救和互救而明显好转,则应送往二级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的治疗。治疗措施如下: 第一,令患者安定,给予食物和香烟,只有极个别的病例要给镇静剂,不给酒类; 第二,郑重地对待患者,听他诉说,让他把经历说出来; 第三,尽可能给他做一些简单的工作,使他恢复全部工作能力。

3、三级治疗:如经第一、二级治疗仍无效,则应考虑送到第三级治疗机构进行较为确定的治疗。 治疗机构应在一个军营里开展工作。患者必须和其他士兵在一样的条件下生活,必须参加日常的军事活动,严格遵守纪律,穿军服,使用同一个作息时间表,在同一食堂吃饭。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创造一些作战气氛,使其像部队而不是医院。

(1)活动安排:每天进行常规的体力活动,如按时起床、打扫卫生、体育活动、检阅;进行心理教育和辅导,所有患者每天至少参加两次集体讨论,每天要进行数次交谈;加强战斗感觉,给患者安排一系列步枪射击,鼓励他们和其他士兵一样参加军营内所有的活动而不给予优惠和照顾。

(2)休息安排:在休息期间,给伤员提供热饭以及温暖、有安全保障的睡觉的地方。如果饭后不能自然入睡,则可根据需要给药。可能的时候,把伤员的病情归为战斗疲劳,并保证他们可以归队。

(3)支持与安慰:初期要给予心理卫生方面的支持,以对抗疲劳。鼓励他们对事件或感情的叙述,允许情感自由地表达和适度的悲伤。帮助他们正视现状,恢复信心、士气和愤怒,保持军人形象。

(4)归队准备:在伤员的病情稳定或好转时,要给他们分配适当的工作;注意检验伤员完成任务的能力,还可让其承担医务人员的部分工作,为新伤员的康复服务,从思想和行为上为其做好归队准备。

(5)救护的实践经验证明,患有战斗应激创伤的军人,经过三级治疗,80%能在数小时至5天内恢复正常而返回部队。如果仍有严重症状,则应将他们送到更远的后方医疗机构进行救治。

7战斗应激反应的预防

编辑

充分了解敌方情况

可预料的事件和意外的事件相比,其引起的应激程度前者显然小于后者。因为可预料的事件能使机体作好适应的准备,以便以较高的水平耐受应激刺激。因此,需要做好充分的战前分析,了解掌握敌方装备、作战意图,对战争性质有充分正确的认识等等。

增强必胜信心

即使是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的事件,只要个体主观认为能够有效地控制和处理,就能大大降低其应激程度。因此,需要对我军及个人自身的作战能力有充分的认识要有战之必胜的决心和信心。

增加心理支持

危险之中有人伸出救援之手,尽管有时这种援救仅是精神上的,但也能起到支持和鼓励作用。要在战前多找战友、领导谈心,多取得他们的支持、信任,必要时也可与本系统的心理咨询机构联系,以取得他们在心理方面的系统指导。

增强情境模拟训练

这是战时应激预防的主要措施。平时在最为逼真的战斗环境下进行训练,在有控制的条件下经历恐慌症状,对军人心理进行循序渐进的刺激,使其反复想像战斗境况的复杂性和艰苦性,使其心理承受巨大压力,体验紧张感,并将紧张度控制在心理活动的最佳状态。

加强体育锻炼

强健的体魄是抗击应激的生理基础,平时要针对自己的体质和运动弱项增加训练量,积极锻炼,持之以恒,保持强壮的体格,以抗击战时恶劣环境中的各种应激源。

做好放松训练

由于应激下的情绪反应伴随着骨骼肌紧张现象,放松紧张的肌肉可缓解情绪反应。因此,自我松弛疗法可以缓解紧张情绪。松弛疗法是通过训练习得的一种根据自我多种感觉而控制肌肉紧张程度的方法。

改善阵地环境,加强后勤保障

良好的环境可使指战员心情舒畅,有利于战时应激的预防。因此应努力改善阵地环境,及时消除战场上的尸体与污物。在战斗期间,应尽量创造条件,给军人提供良好的饮食、保暖和休息条件,保障军人每日至少睡眠4个小时。

相关文献

军人战场战斗应激反应及其调控-科学与财富-2012年 第5期 (2)
伦理学视域下军医“死亡教育”探讨-医学与社会-2012年 第1期 (3)
军事医学院校“死亡教育”的伦理诉求-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年 第6期 (2)

以上文献来自于
>> 查看更多相关文献
词条标签:
历史军事精神病学 zv xcf医学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dADJaL8f2nHfy8fXg4a

战斗应激反应

编辑

战斗应激反应是军人在作战情境中不得不面对的生理和心理的压力状态。通过对其性质和发生机制的分析可知,要在平时严格军事训练、开展“触摸死亡”和“战斗能量”等针对性训练,在战时改善战斗情境感知评估、保证生理心理能量有效动员、凝聚力和领导力的核心作用并有效干预战斗应激反应障碍。

目录

1定义

2说明

3分类

‥─性战斗反应
‥戀性战斗反应
‥礀点

4诱发因素

5危害

6应对方案

‥处理原则
‥伤员分类
‥治疗方法

7战斗应激反应的预防

‥充分了解敌方情况
‥鸀强必胜信心
‥鸀加心理支持
‥鸀强情境模拟训练
‥加强体育锻炼
‥娀結放松训练
‥改善阵地环境,加强后勤保障

1定义

编辑

在战争条件下,会使军人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如惧怕受伤、对以后可能变成残疾的忧虑、战友被枪炮打死的场面、长时间精神和躯体过度疲劳等,常常造成强烈的应激反应。适度的焦虑、恐惧与植物神经调节障碍等应激反应是正常的,只有当这些反应强烈,引发失能性的心理反应,使患者不能再战斗或工作时,才能称之为战斗应激反应。

战斗应激反应的伤员不是精神病患者。这些军人是在应激下失去精神平衡,能够很快恢复正常,返回部队。海湾战争的经验表明,大约有半数战斗应激反应伤员在优良的医疗救护后,48小时内可恢复正常。如果不能恢复,把伤员后送到离战斗地区较远的救护所,大部分伤员也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正常。

2说明

编辑

军事文献中用来描述士兵在战场上出现的心理、精神障碍的名词很多,例如:“炮弹休克”、“战争精神症”、“战斗衰竭”、“战斗应激”、“战斗应激反应”等。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士兵在战争中出现的心理、精神上的异常,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例这类减员是战场癔症性失明, 出现在公元前490年的马拉松战役中。

  希腊史学家Herodotus是这样描述的:雅典人Epizelus异常勇猛,但在马拉松混战之后却丧失了视觉。奇怪的是他的身上没有任何受到损伤或被击中的痕迹,而眼睛却什么也看不见了,且其整个后半生都是如此。Epizelus认为自己失明的原因是当时看到一个非常粗壮的男人就在面前。那是个胡子长得把整个盾牌都遮住丁的怪物,他猛冲过来一下子杀死了站在自己身边的一个人。一瞬间,Epizelus的整个世界一片漆黑。由于当时是冷兵器时代,主要减员原因是刀箭伤,战场情况对士兵的心理压力不大,故这类战场癔症性减员的数量很少,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在美国内战、日俄战争,两次世界大战等战争中,精神性减员数量的增加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了解这种精神异常的重要性,并开始对士兵在战场上出现的影响战斗力的心理、精神异常表现的本质进行探索,其认识过程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

一、将此类心理、精神异常视为“贪生怕死”的阶段

这个阶段虽然没有一个精确的开始时间,但是我们可以认为自从有了军队、军纪和战争,该阶段就开始了。

  这是在战场这个特殊的条件下形成的,尤其是战斗最激烈的时刻,完全有理由将士兵 现精神心理障碍看成“贪生怕死”的表现,是一种违反战时纪律的行为,因而这时的士兵应该被送到战时的军事法庭,按照违反战时军纪处理。在各个国家的军队中都出现过这种情况,所以这种“违反军纪”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自然的认识。通常对这类士兵的处罚比较严厉,如:将这些士兵关进监狱,强迫其加入“突击队”,甚至处决。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白人部队中有3%的士兵因患严重的“思乡症”而失去了战斗力,并被以“违反军纪”的罪名处决,但这种办法并未能降低“思乡症”的发病率。在现代战争中,“违法军纪”的观点仍被很多军事人员所坚持。究其原因,除了对这个问题的本质认识不清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真正的违纪行为与心理应激性违纪行为之间的界限不易确定。

二、将此类心理、精神异常视为“精神病”的阶段

18世纪,一些法国军医最早意识到这是一个重要的军事精神医学问题。他们了解到,部分受到军事法庭审判的士兵(其中包括一些违反纪律的士兵甚至逃兵)所受到的审判是不公正的。因为这些士兵存在着病态的心理障碍,故而不能理智地对待错误,或者不能控制自己的错误行为,所以是不应该受到审判的。于是在1759年,法军建立了一所医院,专门收治那些怀疑其违纪犯罪行为是一种精神疾病表现的士兵。此后,有心理障碍的士兵就不再因其违反了纪律而受到军法制裁了。

  由于战时出现的精神异常表现与日常人们见到的精神疾病表现十分相似,所以法国军医提出“精神疾病”本质论,得到了广泛的赞同。但是,以此理论为指导的军事精神病学保障工作却遇到了很多难。

  例如,在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俄军一方发生大量的精神病减员现象,俄军将领认为这是一个应该重视的重要军事医学问题,于是在哈尔滨设立了一所精神病中心医院。这里每天可以接收43~90名病员,但经过15天的治疗,病员中只有极少数在短期内归队,在收容的275名军官中就有214名被后送,1072名士兵中有983名被后送。从日俄战争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将战时的精神性减员按平常的精神疾病性减员处理,虽然使士兵免遭军法制裁,但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仍然流失了大量的有作战指挥技能的军事人才。

三、将战时心理、精神异常视为“应激”的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的ThomasSalmon博士提出处理此类伤员“及时、就处理战时精神异常人员的三原则。这个里程碑标志着“精神疾病”的阶段发展到了高潮,也标志着应激阶段的开始。三原则提出以后,大量的战争心理医学保障的经验教训主要是对精神异常本质的探索。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有很多事实表明:当战斗激烈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任何人都可能出现精神异常。通过对这类减员的观察研究,人们发现减员的主要原因是战场环境因素一应激源一造成士兵的心理生理适应障碍。

  战场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战斗的激烈程度、指挥官的组织指挥能力、部队凝聚力的强弱等等。还有一个重要的战场环境因素,就是人一机一环境因素,即高技术武器对其操作者的过高要求所形成的应激因素。如果这些因素对参战人员造成的心理负荷过重,超过了军人的适应阈值就会形成适应障碍,士兵会暂时或长久地失去战斗力,造成精神性减员。士兵的心理素质或者性格因素与战时士兵精神异常的发生关系小大。随着医学模式向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逐渐认识到:军人在战场上出现精神异常的本质就是战斗应激反应。

  1973年,Mullins与Glass提出了战斗应激反应(Combat Strees Reaction)的概念,认为CSR是士兵暴露于强烈的应激下导致的精神崩溃。这些应激包括死伤的巨大威胁,第一次看到死亡,指挥员和战友的阵亡,食物、水、睡眠等缺乏,过冷或过热,缺乏家庭的支持等。无数学者经过多年的探讨与努力确定了对战斗应激反应的正确描述:身心正常的士兵在战场极端条件下,对刺激的认知评价而产生的生理、心理反应。

3分类

编辑

急性战斗反应

军人在参加战斗后数小时内发生的失能性心理反应,称为“急性战斗反应”或“战斗休克”。急性战斗反应的特点是:突然发生,生理性过度激起,持续时间短(数分钟到数小时),极可能发生威胁生命的行为,容易恢复。

1、激发因素

急性战斗反应的激发因素可以分为三类:

(1)环境因素:疲劳、饥饿、寒冷、过热、缺乏睡眠、长时间激烈战斗、迷失方向和意外等。

(2)人际因素:部队缺乏凝聚力和集体精神,军事指挥员缺乏威信,指挥混乱,处于预备状态或执行支援任务与前线任务等。作为预备部队和支援部队的成员,是急性战斗反应的主要激发因素。高昂的士气和部队凝聚力,则能防止急性战斗反应的发生。

(3)个人因素:年龄25-35岁的人比15-25岁的人容易发生战斗反应;缺乏战斗经验,缺乏投入战斗的思想准备,第一次看到死亡等。

2、症状表现

急性战斗反应的一个早期征象是明显的不愿离开安全的环境。他往往是士兵中最后一个离开安全地点,而且常常回头看。他常常不必要地重复检查自己的装备,以转移其焦虑。他不理解下达的命令,很难执行甚至是简单的任务。

急性战斗反应的症状表现个体差异较大,既包括躯体生理方面的,又涉及情绪、行为等心理方面的。

(1)躯体生理表现:急性战斗反应的典型外在表现是双目圆睁和快而浅的呼吸,伴有多汗、战栗、肌肉紧张。还可能有食欲不振、头痛、衰竭、过度疲劳感,对噪声敏感,由于过度兴奋而发生睡眠障碍。有时发生癔病性痉挛发作和运动障碍(轻瘫或瘫痪),言语障碍,身体各部疼痛或感觉异常。常常发生神经症、心绞痛、期前收缩、胃肠蠕动和分泌功能障碍、尿频、性欲减退或旺盛。此外,可能有明显的心身症状,如上腹部不适、呼吸困难、腹泻、恶心、呕吐等。

(2)情绪、行为表现:主要症状有焦虑、抑郁、恐惧、精神错乱,有记忆和注意力、言语交谈等认知行为障碍。在急性战斗应激状态下,有些人表现为过度烦躁、强烈战栗和攻击性行为。如在冲锋时不掩蔽自己或躲在掩体内而不照顾同伴。最严重时会出现过多的无目的动作(类似抽搐或癫痫发作的动作)。相反,也有的人发生类似瘫痪的状态。还有的发生哭泣、逃跑倾向和不完全欣快等婴儿行为。另一些人,可能表现出压抑情绪,在执行命令时优柔寡断,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有怪诞的想法,与外界隔绝,孤独、固执、无故发怒。

慢性战斗反应

慢性战斗反应,又称战斗疲劳、战斗衰竭,是长时间(数周、月或年)处于应激的结果,具有低活度的生理状态,并有退缩征象和症状。患者往往脱离群众,有抑郁症状。

特点

发病隐匿、处于抑制状态、持续时间长(数周、月或年)、需专业治疗。慢性战斗应激反应是机体处于低烈度的生理状态的结果。其躯体生理表现为:两眼发直、失眠、体重减轻、便秘、动作技巧丧失、过度饮酒和用药等;其情绪和行为表现为:抑郁、脱离群众、畏缩、失去斗志、固执己见、人际交往障碍、甚至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等。

4诱发因素

编辑

任何疾病都有其发生、发展的原因。战斗应激反应的诱发因素包括:应激源、个体因素和内部因素。

应激源是指引起战斗应激反应的多种类型的刺激因素。在战斗中,应激源主要是战场和环境因素,如:尸体、鲜血、各种声响、疲劳、饥饿、寒冷、高温、激烈的战斗、遭到袭击等。

个体因素是指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心理素质。比如,某些先天性疾病、心理承受能力差、性格孤僻、不信任指挥员、作战动机不明等。

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指挥员缺乏威信、指挥混乱、内部关系紧张、缺乏凝聚力和集体精神等。以上这些因素均可成为战斗应激反应的诱发因素。

5危害

编辑

战斗应激反应的危害极大,它可以直接造成大量非战斗减员,严重影响部队的战斗力。而且战斗应激反应发病率高、发病突然、症状复杂、难以预料,可使部队陷入精神混乱状态,影响部队战时稳定。有些战斗应激反应(如:战争癔症和群体恐慌现象)常以群体发作形式出现,并可以相互感染,一人发作可迅速波及多人发作。外军曾有战斗应激反应使部队斗志涣散,导致士兵酗酒滋事和吸食毒品,战后容易发生精神创伤的应激性障碍的报道。

目前,以色列在军队中设立了战场心理致伤防治机构,美国陆军师医疗救护站配有行为科学专业军士和精神保健军官,用以专门负责对发生战场心理创伤和心理异常官兵的防治工作。因此,以军在1973年和1982年的两次中东战争中,心理异常病员占病员总数的百分比由30%下降到23%。这说明,只要对战斗应激反应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就可以很大幅度的降低战斗应激反应的发生,增强战场适应能力,降低战斗中的精神性减员。

6应对方案

编辑

处理原则

战斗应激反应宜在前线治疗。有三条主要处理原则:就近、迅速和期望。即尽可能接近战斗地区;对出现战斗应激反应症状的伤员尽早诊断、治疗;让伤员理解治疗目的,期望返回部队。

伤员分类

首先要认识战场应激的正常身心反应,从而甄别有异常反应的人。

1、正常反应:肌肉紧张、颤抖,出汗增加,有消化、泌尿、循环和呼吸系统反应,害怕、恐慌,对噪声敏感,失眠,有淡漠倾向,兴奋和不满。

大多数人有一种以上的正常反应。但是,如果严重程度、数量和持续时间增加到影响个人执勤的能力,那就成为“异常”了。

2、急性战斗反应:有情绪和躯体征象急性发作,以严重的焦虑症状为主,持续时间长达72小时。理想的处理方法是在最近的救治阶段治疗。只有那些非常严重和有危及生命行为的人,才送到其他治疗机构。

3、慢性战斗反应:其症状和急性战斗反应相类似,但持续时间更长。只有睡眠、休息后仍无法恢复正常者,才送到附近的医疗机构。
治疗方法

1、前线救治:急性战斗反应的治疗原则是立刻治疗,即在前线或其附近,由同伴或卫生员进行紧急处理。救治措施有:使患者脱离危险地区,帮助患者控制过度激起的生理状态,指导患者停止快而浅的呼吸。一个有效的办法是,让患者慢慢从1数到10,并使呼气比吸气的时间长。

2、二级治疗:一般来讲,经上述处理,大部分患者即可恢复。如果由于战争的情况或由于较重的急性战斗反应,患者不能通过自救和互救而明显好转,则应送往二级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的治疗。治疗措施如下: 第一,令患者安定,给予食物和香烟,只有极个别的病例要给镇静剂,不给酒类; 第二,郑重地对待患者,听他诉说,让他把经历说出来; 第三,尽可能给他做一些简单的工作,使他恢复全部工作能力。

3、三级治疗:如经第一、二级治疗仍无效,则应考虑送到第三级治疗机构进行较为确定的治疗。 治疗机构应在一个军营里开展工作。患者必须和其他士兵在一样的条件下生活,必须参加日常的军事活动,严格遵守纪律,穿军服,使用同一个作息时间表,在同一食堂吃饭。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创造一些作战气氛,使其像部队而不是医院。

(1)活动安排:每天进行常规的体力活动,如按时起床、打扫卫生、体育活动、检阅;进行心理教育和辅导,所有患者每天至少参加两次集体讨论,每天要进行数次交谈;加强战斗感觉,给患者安排一系列步枪射击,鼓励他们和其他士兵一样参加军营内所有的活动而不给予优惠和照顾。

(2)休息安排:在休息期间,给伤员提供热饭以及温暖、有安全保障的睡觉的地方。如果饭后不能自然入睡,则可根据需要给药。可能的时候,把伤员的病情归为战斗疲劳,并保证他们可以归队。

(3)支持与安慰:初期要给予心理卫生方面的支持,以对抗疲劳。鼓励他们对事件或感情的叙述,允许情感自由地表达和适度的悲伤。帮助他们正视现状,恢复信心、士气和愤怒,保持军人形象。

(4)归队准备:在伤员的病情稳定或好转时,要给他们分配适当的工作;注意检验伤员完成任务的能力,还可让其承担医务人员的部分工作,为新伤员的康复服务,从思想和行为上为其做好归队准备。

(5)救护的实践经验证明,患有战斗应激创伤的军人,经过三级治疗,80%能在数小时至5天内恢复正常而返回部队。如果仍有严重症状,则应将他们送到更远的后方医疗机构进行救治。

7战斗应激反应的预防

编辑

充分了解敌方情况

可预料的事件和意外的事件相比,其引起的应激程度前者显然小于后者。因为可预料的事件能使机体作好适应的准备,以便以较高的水平耐受应激刺激。因此,需要做好充分的战前分析,了解掌握敌方装备、作战意图,对战争性质有充分正确的认识等等。

增强必胜信心

即使是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的事件,只要个体主观认为能够有效地控制和处理,就能大大降低其应激程度。因此,需要对我军及个人自身的作战能力有充分的认识要有战之必胜的决心和信心。

增加心理支持

危险之中有人伸出救援之手,尽管有时这种援救仅是精神上的,但也能起到支持和鼓励作用。要在战前多找战友、领导谈心,多取得他们的支持、信任,必要时也可与本系统的心理咨询机构联系,以取得他们在心理方面的系统指导。

增强情境模拟训练

这是战时应激预防的主要措施。平时在最为逼真的战斗环境下进行训练,在有控制的条件下经历恐慌症状,对军人心理进行循序渐进的刺激,使其反复想像战斗境况的复杂性和艰苦性,使其心理承受巨大压力,体验紧张感,并将紧张度控制在心理活动的最佳状态。

加强体育锻炼

强健的体魄是抗击应激的生理基础,平时要针对自己的体质和运动弱项增加训练量,积极锻炼,持之以恒,保持强壮的体格,以抗击战时恶劣环境中的各种应激源。

做好放松训练

由于应激下的情绪反应伴随着骨骼肌紧张现象,放松紧张的肌肉可缓解情绪反应。因此,自我松弛疗法可以缓解紧张情绪。松弛疗法是通过训练习得的一种根据自我多种感觉而控制肌肉紧张程度的方法。

改善阵地环境,加强后勤保障

良好的环境可使指战员心情舒畅,有利于战时应激的预防。因此应努力改善阵地环境,及时消除战场上的尸体与污物。在战斗期间,应尽量创造条件,给军人提供良好的饮食、保暖和休息条件,保障军人每日至少睡眠4个小时。

相关文献

军人战场战斗应激反应及其调控-科学与财富-2012年 第5期 (2)
伦理学视域下军医“死亡教育”探讨-医学与社会-2012年 第1期 (3)
军事医学院校“死亡教育”的伦理诉求-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年 第6期 (2)

以上文献来自于
>> 查看更多相关文献
词条标签:
历史军事精神病学 zv xcf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