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中日的火箭发动机研制(补充文献截图见91楼和93楼评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5:52:56


也谈中日的火箭发动机研制

之前没认真研究过航天的事情,最近几次争论,引得我比较关注相关话题。
这两天与纸飞机争论中日火箭的发展历程,真对纸飞机的一些观点我进行一些回答。
1) LE5是不是完全日本自行研发
2)LE7的研发周期是不是7-8年
3)YF100是不是RD120的简单仿制
4)YF77的研发相对日本LE7的研发是不是慢很多


首先说一下日本的LE5,国内很多资料都说LE5是日本自行研发,我查了下早期文献,当时国内的关注点都在LE5发动机的结构上,并没有提到LE5的技术来源(国内大部分资料是直接翻译国外的全文),后来找到一篇文献,里面才提到LE5其实大量用了国外氢氧发动机的成熟技术(主要应该来源于普惠的RL10)“此外,LE-5发动机设计尽量采用国外氢氧发动机成熟的先进技术,如同轴式喷注器、点火室火舌式点火豁、声腔、大面积喷管等。这样LE-5发动机既继承已有的成熟技术,又大胆采用了象声腔、大面积比喷管、燃烧室冷却剂气氢起动等新技术,从而使LE-5发动机加入世界先进氢氧发动机的行列”(此文资料来源是引用多个国外专业刊物)。

也就是在此基础上,日本用了5年(文献语,但实际不止,总体而言LE5研制比较顺利)基本完成了LE5的研制(1977-?)。但实际H1火箭1986年才发射。

由上述可知,LE5其实很明显的是在委托加工设计的基础上(大量用了国外氢氧发动机的成熟技术),实现的改进。

这里大家关注几个时间点,1977年开始研制LE5,1981年日本正式启动研发H1火箭,1986年H1火箭试射(H1火箭大部分还是基于美国的技术组成)。

81年H1火箭才立项,那么再来看H2火箭呢,H2火箭基本是1983年立项确定研发的,目标是1992年上天。这个时间点很有意思,1983到1992是刚好十年。其实1983年也是LE7项目启动的关键时间点。注,日本的文献资料说,在1979年,LE5还在进行中的时候,已经开始在技术上为LE7研制做准备了,当时主要是涡轮和燃烧部分的核心部件,已经分化出两支(LE5的膨胀循环和LE7的分级燃烧)。其实从这点上来说,日本LE7的技术源头就锁定是美国了,当时美国正在搞航天飞机的分级燃烧的氢氧发动机,日本在接触RL10,对外进行技术合作的时候,也同时开始了当时最先进的分级燃烧的技术跟踪。PS从资料上看,美帝的航天飞机上用的那个氢氧发动机才是最NB的。

1983年,日本受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的影响(网络文献用语),提出了H2的计划,同时启动的LE7发动机的正式研制(有一张翻译自日本文献的资料,时间轴第一部分是1983年之间的实验研究)。LE7发动机完成设计和实现首台的制造开始试验是1986年。众所周知,H2火箭因为发动机的原因从1992年推迟到1994年才发射,纸飞机说的LE7用了7-8年完成研制,明显就是指1986-1994这8年,从现在的细节来看其实不止8年,如果从正式开展研制的1983年来算,LE7用了11年,如果79年开始LE7的核心部件研制来看,LE7用了15年。

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在1983年开始,日本政府明确提出航天的国产化政策,但我这里要说明几点1,日本政府的国产化核心要求是所有火箭卫星的部件,都必须在日本本土生产(并不是说技术都是日本的);2,明确推动民间财团参与项目;3,明确政府投入的规模(到199x年,年投入2xxx亿日元推动航天产业);4,日本明确提出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国际项目。

日本政府这几点,不知道看客看懂没,日本在80年代初,刚有一些日本技术的H1火箭还在研制时,LE5还只是比较顺利的时候(当时日本的火箭技术明显并不比中国强多少,注我们的氢氧发动机84年就上天了),日本在预研都明显不充分的前提下,就提出全国产的卫星和火箭,而且水平一次性达到非常高的水平(比欧洲阿丽亚娜5都不差的计划),那时日本还同时在和欧洲竞争搞航天飞机,真的是因为日本人超强吗?

其实大家只要了解一下就知道,日本为啥提出每年20-30亿美金的航天计划,并把私人工业财团推到前面,其实是要为了日本完成产业转型和升级(大家仔细想时间点),当时日本一方面大买美国的先进装备和技术(F15J的引进生产),这些最后的技术执行的承载体也是那几个工业财团。一方面推动国产化,用大量项目资金引诱西方国家进行技术转移。实际就让西方先进的技术企业与日本私人财团成立合资公司,方便引入先进的技术。上次查日本卫星整星的国产化的信息时候,我就发现日本知名企业和欧洲的军用器件的开发公司,在日本本土有合资公司。而实际上日本H2研发的时候,民间突然形成了一个77个大公司的财团,这些财团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进入了航天领域。所以明面上日本没有直接引入西方的技术,但是实际上,这些合作都是以另外的模式进行。

话说回来,继续说LE7,看了LE7的研发历史,才真心不看好日本航天发展。LE7的进度其实非常赶,一点都不顺利,是问题重重,看起来比YF77严重多了,什么涡轮叶片断裂,发动机老启动不了,到1990年居然能连续4次试验都提前关机,最后还爆炸损毁了。而此时离预定H2首飞时间只有不到2年,没办法只好推迟,而且是推迟了两次(最开始是推到1993。之后是1994),从发动机试验上说,日本似乎只要勉强超过发动机工作时间他们就满意了。
LE7本来是真空推力118吨,海平面推力93吨的发动机,因为问题太多解决不了,只好降指标,减少10%的推力(108吨真空,84吨海平面),涡轮转速也从46000变42000.等等,LE7才勉强交付。但显然日本人自己都不自信,早早就开始了LE7A。

所以,从这些来看LE7的研制并不顺利。

纸飞机说我们YF100是仿的RD120,按国内专家的说法,RD120我们是获得了,只是用来参考研究,1996年实验了下,实际YF100是自主研制的分级燃烧,技术做了很大调整。虽然推力不大,但所用的技术其实是层级比较高的,除了泵前摆动之外,其他都是RD191级别用的技术(不要恨我,只是转述)。国内买了RD120的成品,是不是买了有价值的研发资料并不清楚。

表面上看,我们的发动机似乎研制时间比较长。YF100 2000年9月立项,YF77 2001年12月立项。YF100 去年7月通过鉴定,用了近12年。YF77实际等于是02年才启动,到现在也才11年而已。其实并不晚。因为真正启动晚的是长征5和海南的发射基地。
在2000-2015年间,我们要同时完成
1 一个地面120吨级,真空134吨推力的先进分级燃烧液氧煤油发动机(这个从分级燃烧来说技术难度和氢氧差不多,只是从燃料特性上比不上氢氧有优势)。(实际完成多个状态的发动机)
2 一个地面推力50吨级,真空推力70吨级别的燃烧循环的氢氧发动机(其实有说法是,2001年的时候,国家还不富裕,被美日氢氧发动机的研发代价吓到了,但是氢氧如果不启动,未来就真的落后了,所以保险起见,降低了氢氧发动机的项目申报难度,只提出50吨级的,非分级的方案,因为120吨的液氧煤油已经立项,再推同级别的氢氧,花钱大风险多,肯定难以认可,如果只有50吨,技术难度基本一样,也算是为将来登月的上面级准备的)。
3 实际还在做8-9吨级氢氧改良,和18吨级的煤油上面级
4 在天津建设加工基地
5 兴建一个航天发射基地
6 从已知的资料来看,我们的实验更加充分。

相比日本研制H2的时候,我们同时做的事更多了(有些事不是技术难度,但是有周倩)。技术难度也不弱,日本氢氧比我们先进不假,但是日本液氧煤油基本是空白。
日本LE5不过是膨胀循环。和LE7也不是同时研发。
我们同时搞了一个分级循环,一个燃烧循环(日本错开研发的,日本在美国的帮助下LE5的起点实际很低),附带还有两台上面级小发,一个加工基地,一个发射场,还有5米箭体,同时还在搞长征6,7,11。这还不说我们还有其他的大型宇航项目。
而长五还是06年才立项,到15年才10年(H2是火箭立项11年后才成功)。我们真的慢,同时实力不济吗?

我怎么觉得我们现在是在超车道上?

也谈中日的火箭发动机研制

之前没认真研究过航天的事情,最近几次争论,引得我比较关注相关话题。
这两天与纸飞机争论中日火箭的发展历程,真对纸飞机的一些观点我进行一些回答。
1) LE5是不是完全日本自行研发
2)LE7的研发周期是不是7-8年
3)YF100是不是RD120的简单仿制
4)YF77的研发相对日本LE7的研发是不是慢很多


首先说一下日本的LE5,国内很多资料都说LE5是日本自行研发,我查了下早期文献,当时国内的关注点都在LE5发动机的结构上,并没有提到LE5的技术来源(国内大部分资料是直接翻译国外的全文),后来找到一篇文献,里面才提到LE5其实大量用了国外氢氧发动机的成熟技术(主要应该来源于普惠的RL10)“此外,LE-5发动机设计尽量采用国外氢氧发动机成熟的先进技术,如同轴式喷注器、点火室火舌式点火豁、声腔、大面积喷管等。这样LE-5发动机既继承已有的成熟技术,又大胆采用了象声腔、大面积比喷管、燃烧室冷却剂气氢起动等新技术,从而使LE-5发动机加入世界先进氢氧发动机的行列”(此文资料来源是引用多个国外专业刊物)。

也就是在此基础上,日本用了5年(文献语,但实际不止,总体而言LE5研制比较顺利)基本完成了LE5的研制(1977-?)。但实际H1火箭1986年才发射。

由上述可知,LE5其实很明显的是在委托加工设计的基础上(大量用了国外氢氧发动机的成熟技术),实现的改进。

这里大家关注几个时间点,1977年开始研制LE5,1981年日本正式启动研发H1火箭,1986年H1火箭试射(H1火箭大部分还是基于美国的技术组成)。

81年H1火箭才立项,那么再来看H2火箭呢,H2火箭基本是1983年立项确定研发的,目标是1992年上天。这个时间点很有意思,1983到1992是刚好十年。其实1983年也是LE7项目启动的关键时间点。注,日本的文献资料说,在1979年,LE5还在进行中的时候,已经开始在技术上为LE7研制做准备了,当时主要是涡轮和燃烧部分的核心部件,已经分化出两支(LE5的膨胀循环和LE7的分级燃烧)。其实从这点上来说,日本LE7的技术源头就锁定是美国了,当时美国正在搞航天飞机的分级燃烧的氢氧发动机,日本在接触RL10,对外进行技术合作的时候,也同时开始了当时最先进的分级燃烧的技术跟踪。PS从资料上看,美帝的航天飞机上用的那个氢氧发动机才是最NB的。

1983年,日本受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的影响(网络文献用语),提出了H2的计划,同时启动的LE7发动机的正式研制(有一张翻译自日本文献的资料,时间轴第一部分是1983年之间的实验研究)。LE7发动机完成设计和实现首台的制造开始试验是1986年。众所周知,H2火箭因为发动机的原因从1992年推迟到1994年才发射,纸飞机说的LE7用了7-8年完成研制,明显就是指1986-1994这8年,从现在的细节来看其实不止8年,如果从正式开展研制的1983年来算,LE7用了11年,如果79年开始LE7的核心部件研制来看,LE7用了15年。

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在1983年开始,日本政府明确提出航天的国产化政策,但我这里要说明几点1,日本政府的国产化核心要求是所有火箭卫星的部件,都必须在日本本土生产(并不是说技术都是日本的);2,明确推动民间财团参与项目;3,明确政府投入的规模(到199x年,年投入2xxx亿日元推动航天产业);4,日本明确提出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国际项目。

日本政府这几点,不知道看客看懂没,日本在80年代初,刚有一些日本技术的H1火箭还在研制时,LE5还只是比较顺利的时候(当时日本的火箭技术明显并不比中国强多少,注我们的氢氧发动机84年就上天了),日本在预研都明显不充分的前提下,就提出全国产的卫星和火箭,而且水平一次性达到非常高的水平(比欧洲阿丽亚娜5都不差的计划),那时日本还同时在和欧洲竞争搞航天飞机,真的是因为日本人超强吗?

其实大家只要了解一下就知道,日本为啥提出每年20-30亿美金的航天计划,并把私人工业财团推到前面,其实是要为了日本完成产业转型和升级(大家仔细想时间点),当时日本一方面大买美国的先进装备和技术(F15J的引进生产),这些最后的技术执行的承载体也是那几个工业财团。一方面推动国产化,用大量项目资金引诱西方国家进行技术转移。实际就让西方先进的技术企业与日本私人财团成立合资公司,方便引入先进的技术。上次查日本卫星整星的国产化的信息时候,我就发现日本知名企业和欧洲的军用器件的开发公司,在日本本土有合资公司。而实际上日本H2研发的时候,民间突然形成了一个77个大公司的财团,这些财团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进入了航天领域。所以明面上日本没有直接引入西方的技术,但是实际上,这些合作都是以另外的模式进行。

话说回来,继续说LE7,看了LE7的研发历史,才真心不看好日本航天发展。LE7的进度其实非常赶,一点都不顺利,是问题重重,看起来比YF77严重多了,什么涡轮叶片断裂,发动机老启动不了,到1990年居然能连续4次试验都提前关机,最后还爆炸损毁了。而此时离预定H2首飞时间只有不到2年,没办法只好推迟,而且是推迟了两次(最开始是推到1993。之后是1994),从发动机试验上说,日本似乎只要勉强超过发动机工作时间他们就满意了。
LE7本来是真空推力118吨,海平面推力93吨的发动机,因为问题太多解决不了,只好降指标,减少10%的推力(108吨真空,84吨海平面),涡轮转速也从46000变42000.等等,LE7才勉强交付。但显然日本人自己都不自信,早早就开始了LE7A。

所以,从这些来看LE7的研制并不顺利。

纸飞机说我们YF100是仿的RD120,按国内专家的说法,RD120我们是获得了,只是用来参考研究,1996年实验了下,实际YF100是自主研制的分级燃烧,技术做了很大调整。虽然推力不大,但所用的技术其实是层级比较高的,除了泵前摆动之外,其他都是RD191级别用的技术(不要恨我,只是转述)。国内买了RD120的成品,是不是买了有价值的研发资料并不清楚。

表面上看,我们的发动机似乎研制时间比较长。YF100 2000年9月立项,YF77 2001年12月立项。YF100 去年7月通过鉴定,用了近12年。YF77实际等于是02年才启动,到现在也才11年而已。其实并不晚。因为真正启动晚的是长征5和海南的发射基地。
在2000-2015年间,我们要同时完成
1 一个地面120吨级,真空134吨推力的先进分级燃烧液氧煤油发动机(这个从分级燃烧来说技术难度和氢氧差不多,只是从燃料特性上比不上氢氧有优势)。(实际完成多个状态的发动机)
2 一个地面推力50吨级,真空推力70吨级别的燃烧循环的氢氧发动机(其实有说法是,2001年的时候,国家还不富裕,被美日氢氧发动机的研发代价吓到了,但是氢氧如果不启动,未来就真的落后了,所以保险起见,降低了氢氧发动机的项目申报难度,只提出50吨级的,非分级的方案,因为120吨的液氧煤油已经立项,再推同级别的氢氧,花钱大风险多,肯定难以认可,如果只有50吨,技术难度基本一样,也算是为将来登月的上面级准备的)。
3 实际还在做8-9吨级氢氧改良,和18吨级的煤油上面级
4 在天津建设加工基地
5 兴建一个航天发射基地
6 从已知的资料来看,我们的实验更加充分。

相比日本研制H2的时候,我们同时做的事更多了(有些事不是技术难度,但是有周倩)。技术难度也不弱,日本氢氧比我们先进不假,但是日本液氧煤油基本是空白。
日本LE5不过是膨胀循环。和LE7也不是同时研发。
我们同时搞了一个分级循环,一个燃烧循环(日本错开研发的,日本在美国的帮助下LE5的起点实际很低),附带还有两台上面级小发,一个加工基地,一个发射场,还有5米箭体,同时还在搞长征6,7,11。这还不说我们还有其他的大型宇航项目。
而长五还是06年才立项,到15年才10年(H2是火箭立项11年后才成功)。我们真的慢,同时实力不济吗?

我怎么觉得我们现在是在超车道上?
日本的崛起,得益于有一个很好的外部环境,凭风好借力。甚至极端些,可以说很多方面纯粹都是被美国扶起来的。
既然是扶,主子当然不会是全面去扶。平时帮主子叫唤,窘迫了还能当肉吃,扶到这程度就够了。
第三代火箭真立项了?
看了这篇文章,添了不少的自信。


土鸡大神,你这样事后突击找资料,而且是按自己论点找论据,有时还曲解论据,是很不靠谱的
别的不说,你连基本的常识都没有:
已经分化出两支(LE5的膨胀循环和LE7的分级燃烧)

稍微了解日本火箭发动机的人都知道,LE-5是常规的燃气发生器循环,LE-5A才是部分流量膨胀循环,LE-5B是在5A基础上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的产物。1979年的LE-5,还技术分化出膨胀循环?

土鸡大神,你这样事后突击找资料,而且是按自己论点找论据,有时还曲解论据,是很不靠谱的
别的不说,你连基本的常识都没有:
已经分化出两支(LE5的膨胀循环和LE7的分级燃烧)

稍微了解日本火箭发动机的人都知道,LE-5是常规的燃气发生器循环,LE-5A才是部分流量膨胀循环,LE-5B是在5A基础上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的产物。1979年的LE-5,还技术分化出膨胀循环?
纸飞机说我们YF100是仿的RD120,按国内专家的说法,RD120我们是获得了,只是用来参考研究,1996年实验了下,实际YF100是自主研制的分级燃烧,技术做了很大调整。虽然推力不大,但所用的技术其实是层级比较高的,除了泵前摆动之外,其他都是RD191级别用的技术(不要恨我,只是转述)。国内买了RD120的成品,是不是买了有价值的研发资料并不清楚。
表面上看,我们的发动机似乎研制时间比较长。YF100 2000年9月立项,YF77 2001年12月立项。YF100 去年7月通过鉴定,用了近12年。

我说你啥都不懂,那乱说啥?算日本恨不得从研制第一个零件开始算,算中国从立项开始算,有这么比的么?


用这种发动机的试验机,于 1995 年 12 月~1996 年 1 月进行两次全系统高压补燃发动机试车, 其真空推力为 85T,真空比冲为 3500m/s,混合比 K 在 2.34——2.6 之间。

   1996年“863”专家委员会决定开展液氧/煤油发动机关键课题攻关,雷凡培与他的同事们确定技术方案,制定攻关计划,抱定“要搞就搞好,要搞就搞成” 的思想,条件不具备创造条件,充分发挥设计、生产、试验人员的智慧,经过3年的艰苦攻关,攻克了设计、材料、加工、试验等难题,终于于1999年2月初成功地进行了关键课题的演示验证:涡轮泵——发生器联动试验,提前2年完成了“863”关键课题攻关。标志着我国是第2个基本掌握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发动机的关键技术的国家。江泽民主席在参观国家“863”计划航天成果展时,听了专家对液氧/煤油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成果介绍后说:你们劳苦功高。2000年6 月,120吨级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发动机作为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被国务院批准正式立项。数次试验失利带来的巨大压力,终于在2003年5月16日获得首次整机试验的圆满成功,使120号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工作实现了一次大跨越、大突破。

对比这个:

你自己想想2000年6月YF-100立项前,甚至1999年涡轮泵联试之前就有的真空推力85吨的试验机是什么,为什么要强调真空推力,要知道我们可是要搞地面起飞级液氧煤油发动机,为什么会有一台真空级的试验机


用这种发动机的试验机,于 1995 年 12 月~1996 年 1 月进行两次全系统高压补燃发动机试车, 其真空推力为 85T,真空比冲为 3500m/s,混合比 K 在 2.34——2.6 之间。

   1996年“863”专家委员会决定开展液氧/煤油发动机关键课题攻关,雷凡培与他的同事们确定技术方案,制定攻关计划,抱定“要搞就搞好,要搞就搞成” 的思想,条件不具备创造条件,充分发挥设计、生产、试验人员的智慧,经过3年的艰苦攻关,攻克了设计、材料、加工、试验等难题,终于于1999年2月初成功地进行了关键课题的演示验证:涡轮泵——发生器联动试验,提前2年完成了“863”关键课题攻关。标志着我国是第2个基本掌握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发动机的关键技术的国家。江泽民主席在参观国家“863”计划航天成果展时,听了专家对液氧/煤油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成果介绍后说:你们劳苦功高。2000年6 月,120吨级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发动机作为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被国务院批准正式立项。数次试验失利带来的巨大压力,终于在2003年5月16日获得首次整机试验的圆满成功,使120号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工作实现了一次大跨越、大突破。

对比这个:

rd-120.JPG (13.92 KB, 下载次数: 19)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6-30 09:34 上传


你自己想想2000年6月YF-100立项前,甚至1999年涡轮泵联试之前就有的真空推力85吨的试验机是什么,为什么要强调真空推力,要知道我们可是要搞地面起飞级液氧煤油发动机,为什么会有一台真空级的试验机
按你对日本那种算法,中国搞YF-100的历史实在太长了:
摘录自《天地往返终有时——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贵田》

1985年夏秋之际,中国宇航学会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航天专家汇聚一堂,元老新秀畅所欲言,共谋航天大计。怀揣航天动力新构想的张贵田,和盘托出了蓝图。他说:武器固体化了,液体发动机作为航天动力还有它的优点,为了适用民用航天需要,应该把原来液体武器火箭发动机的推进剂,改作无毒、无污染、价格低廉的液氧/煤油……

国家“863”委员会明确提出航天动力系统推进剂选用问题,经过研究,他们也认为这种新型动力装置很有发展前途,国家“863”计划就把液氧/煤油发动机研究构想列入规划之中。

人们常说“十年磨一剑”,而张贵田磨液氧/煤油发动机这把航天“镆铘”又岂止十年?!从1988年开始进行研究性试验,到1990年全面展开关键技术攻关,再到1998年取得涡轮泵联试成功……乃至2000年国务院批准立项

十多年里,张贵田率领研制队伍,先是完成了国产煤油使用、发动机清洗等试验论证,随后攻克了大流量富氧燃气发生器、主涡轮泵、预压涡轮泵、推力室、自动器等重大技术关键,创造性突破传统开式发动机思维定势,制定了发动机闭式循环系统方案。其间,仅大大小小的发动机冷热试验就100多次,而每个试车全程,规模大的要10天、半月,规模小的也要7、8天,如此算来,十多年间,张贵田有近1/3的时间将自己交给了发动机试验。




YF77实际等于是02年才启动,到现在也才11年而已。

这么说2001年前的试验都不算了是吧,因为本来要搞分级燃烧的,最后成了燃气发生器循环的YF-77

YF77实际等于是02年才启动,到现在也才11年而已。

YF-XX.JPG (48.57 KB, 下载次数: 18)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6-30 09:39 上传


这么说2001年前的试验都不算了是吧,因为本来要搞分级燃烧的,最后成了燃气发生器循环的YF-77
其实吧,三位大佬争论的都是细节问题,分歧只在具体的认知而已;至于对未来走势的判断,大体都是趋同的:那就是日本搞航天的后劲远不如咱们

So,歇歇火吧,木有必要争论下去滴~   {:3_87:}
其实不必苛求时间,TG弄懂歼七花了30年;搞成歼十花了20年;歼20才10年就出来了原型机。只要捅破了窗户纸,技术进步会加速。
{:soso_e147:}土鸡,,,你知识量根本不够啊.
这种文章纯粹妄尊自大,没有一点营养。
LE-7研制用了7~8年,
土鳖RD-120仿制了17年,髙下立判。
弟兄们 !教主又来了!!!!!! {:3_97:} {:3_97:}

大家注意珍惜啊!这次好好玩弄 !!!!!!  {:3_98:} {:3_98:}
不要简反驳,要用事实说话
lsquirrel 发表于 2013-6-30 08:51
土鸡大神,你这样事后突击找资料,而且是按自己论点找论据,有时还曲解论据,是很不靠谱的
别的不说,你连 ...
这个是一份早年国内翻译自日本发表文献中,日本自己说的,他们研究LE5发动机核心时基本LE5首次试验时间点左右,就已经在同时研制LE7的核心了,启动时间在1979年。大家想想,77年才开始研制LE5,LE5已经被证实用了大量国外成熟的氢氧发动机技术,那1979年,日本的技术就能突然提高到完全独立,不用任何外来成熟技术,展开LE7级别的发动机研制?不管日本人怎么说他是自行研制,你松鼠信吗?大家注意一系列事情,日本F15J是什么时候引进的?也是1979-1980年吧。大家发现这个时间点有什么特殊没有,1978年中美建交了。很明显,美国当年为了安抚日本人的情绪(71年中美开始接触,日本就开始闹腾美国粑粑不要他了),集中私下给了日本一些技术。否则靠日本自己的能力,不可能在80年代初,连航天飞机都提出来要去和老欧洲的工业大国去竞争。
我认为只能解释为日本在研发过程中,因为某种外力突然的刺激,让日本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到美国的分级燃烧的一些技术,于是立即分了一波人去跟踪研究。才有日本在LE5还没上天之前,就急着把LE7和H2同时立项(也正应为这个,所以H2的可靠性其实不高,LE7/H2与LE5/H1的最大差异LE5发动机在火箭立项之前,LE7和火箭同时立项)。同时宣布日后开始全面国产化,其实很说明当时他们从美国私下得到的技术支持之大(其实就是让美国企业与日本企业合资,以便向日本进行技术转让实现国产化),令他们自信满满。其实美国的目的恐怕和当年我们得到替代运十,阉割掉自己的大飞机是一样的。只是中美敌对,美国很快就撤了,而美国真把日本当自己的儿子养,发展日本成为自己的加工基地。
此外,LE-5发动机设计尽量采用国外氢氧发动机成熟的先进技术,如同轴式喷注器、点火室火舌式点火豁、声腔、大面积喷管等。这样LE-5发动机既继承已有的成熟技术,又大胆采用了象声腔、大面积比喷管、燃烧室冷却剂气氢起动等新技术,从而使LE-5发动机加入世界先进氢氧发动机的行列”
________________
你到底看的是啥论文?有不用同轴式喷注器的氢氧发动机?这要也算是利用成熟技术,那可以说RL-10以后的氢氧发动机都是成熟技术
火舌式点火器或者叫火炬式点火器,这是电火花点火唯一的方式,是不是日本人不搞个电火花或者火药点火以外的方式出来那都叫做利用成熟技术?
声腔是保证稳定燃烧的结构,有啥液体发动机可以不用这个设计?
高空大面积喷管更是N早就写进教科书的东西,你还可以论证日本人设计LE-7的时候用的是外国人发明的数学公式
lsquirrel 发表于 2013-6-30 09:18
我说你啥都不懂,那乱说啥?算日本恨不得从研制第一个零件开始算,算中国从立项开始算,有这么比的么?
你没认真看,明显我的观点,我都是从火箭发动机立项开始算。其他的算法只是一笔带过。
我说LE7是按11年算的,是指1983-1994(火箭等发动机),说YF100是从2000-2012年,说YF77是2001到现在。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航天在80-90年代国家投入有收缩和偏向。部件的预研早了,液氧煤油是1988年搞的,后来90年代初期弄到的RD120。氢氧机时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大推力的预研的。
我没有贬低日本。
你仔细看那段历史,日本航天的飞跃是突然加速的,之前一直水平不高,基本是美国扶持,但是诡异的H1和H2的立项,日本政府突然赶日本民企组成技术联合体做最顶级的发动机(之前这些涉及军口的整个日本都是被限制的),了解现代工业技术的人,谁会信,一帮做民品汽车的民企,即便有一些先进设备,但之前被压抑很久,没有参与过任何顶级的军事科研装备的研制(日本的军事力量一直被钳制),对高端工业加工技术基本储备不多,能短短几年的时间,就突然具备技术上与老欧洲比肩的技术实力。没有外力推动,你觉得可能吗。
我甚至认为,当年美国因为越战而虚弱,苏联咄咄逼人,老欧洲也试图反水(法国逼美国兑换黄金,逼的美国放弃布雷登体系,让美元和黄金脱钩,后来才和石油挂钩),所以美国一是安抚日本,二是也是为欧洲提供一个直接竞争的技术对手,缓解自己的压力,所以70年代末私下对日本做了一次规模上的技术转让,让日本突然雄起。
中华土鸡 发表于 2013-6-30 11:22
这个是一份早年国内翻译自日本发表文献中,日本自己说的,他们研究LE5发动机核心时基本LE5首次试验时间点 ...
你这是标准脑补样本,不仅相信自己想相信的东西,而且用策论脑补出无数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教主回复帖子根本没人理啊……保持下去,围观正经讨论
中华土鸡 发表于 2013-6-30 11:39
你没认真看,明显我的观点,我都是从火箭发动机立项开始算。其他的算法只是一笔带过。
我说LE7是按11年算 ...
突然加速,很简单啊。
原来是东大这群教书的穷鬼在搞,后来美国转让Thor-Delta,日本一下子有了好的下面级和完整火箭,可以从容布局研制,而且可以直接搞上面级。
从LE-3到LE-5和LE-7,很清晰的线路图
at1at1 发表于 2013-6-30 10:36
日本才要開始,中國顯然已經不行了,早就經濟破產了,現在全靠印鈔票在硬撐
赶快去MD的坛子里说不是更好,勉的战略上犯错误,不过你的五毛说没了。
中华土鸡 发表于 2013-6-30 11:39
你没认真看,明显我的观点,我都是从火箭发动机立项开始算。其他的算法只是一笔带过。
我说LE7是按11年算 ...
晕死
日本航天突然加速?之前的LE-2,LE-3之类的,可不是因为你不知道就不存在的
H-1的第一级是美国转让的技术,美国人不允许日本用这种火箭发射国外卫星
所以日本人要自己研制一套新的
明白了没?
at1at1 发表于 2013-6-30 11:37
這種奇怪的分析,日本人看了大概要吐血;土雞大概連日本之前有N-I;N-II; H-1都不曉得
還真的以為日本的氫 ...
教主的id变简洁了


日本都算快得话,欧洲的算什么?是穿越?
一个10年不到就从远不如中国的水平穿越到横扫商业发射70%以上份额。
按某人的理论,也必然是美国扩散技术,去对抗苏联嘛。

日本都算快得话,欧洲的算什么?是穿越?
一个10年不到就从远不如中国的水平穿越到横扫商业发射70%以上份额。
按某人的理论,也必然是美国扩散技术,去对抗苏联嘛。
中国吊车尾的科研能力,这个有什么好洗地的?
看在楼主打这么多字的面子上,我就不多说什么了…
lsquirrel 发表于 2013-6-30 09:27
用这种发动机的试验机,于 1995 年 12 月~1996 年 1 月进行两次全系统高压补燃发动机试车, 其真空推力为  ...
你自己看看,我否认过2000前我们有预研没有。
我说了,80-90年代我们是特殊时期。小步快跑时期,那十年,国内造了多少军舰,自己去看。
你要拉单子,我们液氧煤油88年就开始启动预研研发了,你要把这12年算进去,中国落后呀...落后呀...
我们要实事求是的分析。

最核心的关键,我只提了一次,如果从79年算起,到H2首飞是15年,但我文章主旨是按11年算的(如果按火箭立项会更晚)。

我本文的观点,主要是论述,日本的技术突然精进是不正常的,之前LE5是日本完全自己研制是不可信的。
LE7的技术来源也非常可疑。从时间点上,日本研制LE7可能制造都是立足于本土(并非说日本的技术都是自己的)。但是77年还必须在LE5中使用国外大量的成熟技术(LE5本身就是10吨级小发),79年就开始全新的LE7的核心研制了(这次研制的成果是为1983年的立项准备的,而且你怎么解释日本80年代提出H2所有部件都开始要求在日本本土上生产)。

另外日本80年代的H1/H2研制明显是躁进!H1是81年立项,H2是83年立项,H1在86年才飞。LE5研制顺利,LE7的研制问题则很多,特别是在90年,因为爆炸破坏了LE7的实验发动机,迫使LE7返工调整技术参数,推迟首飞。否则到90年,发动机还频繁发生长试提前停机(居然有340秒长试,点了10多秒就挂的事情多次出现),如果我们的YF100是这么搞,恐怕早被人喷死体制问题了。我们YF100早就做了多次600秒的实验,YF77也是500s,而日本显然只要发动机比正常时间多,他们就会进行发射。所以94年的试飞,完全就是堵上日本荣誉的冒险,所以98-99年两次发动机故障(LE5和LE7各一次),另日本索性放弃了H2,和LE7(本来还有一次H2发射也被取消),而用降低技术指标的LE7A。
这些都说明问题,LE7的研发过程还是冒进的。我们看起来花的时间久,但是走的是稳键的研发路线。YF100除了初期的启动问题,之后基本都是顺风顺水,YF77问题多点,但是也没消息显示恶劣到LE7的那个程度。主要问题是07年遇到的。好像是花了几个月还是1年时间内就解决了。现在发动机实验累计也超过22000秒(2012年中)。
lsquirrel 发表于 2013-6-30 09:31
按你对日本那种算法,中国搞YF-100的历史实在太长了:
摘录自《天地往返终有时——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贵田 ...
我怎么胡算了,是你理解错了。


感觉大家明显是已经把教主当死人了
关于YF-77,结合TG的载人航天计划,明显是为将来登月的上面级研制的。
载人的要求性高,登月之前可以通过货运发射练习这么多次,其实是很好的事情。
至于霓虹,先达到把教主送上天的能力再说吧
你自己看看,我否认过2000前我们有预研没有。
我说了,80-90年代我们是特殊时期。小步快跑时期,那十年, ...
H-2叫急进,
按你这么说阿丽亚娜2、3、4
德尔塔4
该是大跃进了。
at1at1 发表于 2013-6-30 10:35
看了中華土雞的文章,我滿好奇的是到底有沒有查過日本方面任何資料???

際然是談日本火箭發動機,好逮也查一 ...
文献上不会明显说的。
但是日本70年代液体火箭发动机比老欧洲差多了。也比我们大陆落后。基本就是靠美帝撑起来的。
然后80年代初3年突然立项H1/H2两支火箭。H2的指标之高,一跃超过欧洲。
明显是被人打了鸡血.....

为啥说日本受到美国星球大战的影响,是因为,美国利用星球大战挑起航天领域的竞争,老毛子上钩了不说,实际上欧洲日本当时都开始要搞载人航天,而且直接跳过飞船上航天飞机。老欧洲不说,实际他的实力都有点不够,日本敢提出就有点奇怪。
日本其实一直到80年代前,企业参与军工的少,一是日本的和平宪法制约,另外当时的老百姓对二战的作为还是有反省的,所以日本虽然有大学科研所跟随美国做技术跟踪,但是技术执行力不强,这才是日本政府80年代国产化的核心目的,就是让民企真正进入高端科研和制造领域(民企要进入这个领域,其实没基础的。民品用的设备,工艺,材料和军工的差太多,转变至少十多年的,而日本几年就完成了,这里面为什么我认为有一个大范围的技术转移,就在于此)。

所以我引用这个话是有原因的。日本在80年代初是有一些外来因素刺激的。日本突然变得极度自信。什么都想参与。也就是这个冒进,才有90年代业内对H2的种种质疑(欧美都是),实际日本的H2出现的问题,对日本的航天的信誉打击是不小的。

印证那句话,出来混的都是要还的。
红色俱乐部 发表于 2013-6-30 10:45
土鸡,,,你知识量根本不够啊.
怎么说。悉心请教

中华土鸡 发表于 2013-6-30 12:08
你自己看看,我否认过2000前我们有预研没有。
我说了,80-90年代我们是特殊时期。小步快跑时期,那十年, ...


中国的特殊时期:
50~60——连火柴都造不出╮
60~70——苏修的野蛮封锁|
70~80——四人帮疯狂破坏|
80~90——以经济建设为纲|→→总之原来都特殊,我们后劲逆天!
90~00——市场化阻碍科研|
00~10——还有很多课要补╯
中华土鸡 发表于 2013-6-30 12:08
你自己看看,我否认过2000前我们有预研没有。
我说了,80-90年代我们是特殊时期。小步快跑时期,那十年, ...


中国的特殊时期:
50~60——连火柴都造不出╮
60~70——苏修的野蛮封锁|
70~80——四人帮疯狂破坏|
80~90——以经济建设为纲|→→总之原来都特殊,我们后劲逆天!
90~00——市场化阻碍科研|
00~10——还有很多课要补╯
实际上RL-10,HM7和YF-73研制时间都和LE-5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