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5 Active为何不搞下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4:45:57
玩鹰击长空的时候看到F15 active真是超灵敏啊。为何当初NASA搞的验证机敏捷鹰没发展壮大啊?求大神科普!玩鹰击长空的时候看到F15 active真是超灵敏啊。为何当初NASA搞的验证机敏捷鹰没发展壮大啊?求大神科普!
因为有了22
山寨pupu 发表于 2013-3-2 13:03
因为有了22
84年就搞active了。。。22有这么早吗?
不是得出了 鸭翼 最好出现在敌方战机上的结论么
技术验证和真正的项目不一样

ohyes768 发表于 2013-3-2 13:08
84年就搞active了。。。22有这么早吗?


美国81年开始下一代战斗机的筹划工作,85年公布了指标要求。估计84年的时候已经看不上在F-15 上的修修改改了,Active趟趟路也就是了。再说80年代美国人已非常注重隐身理念了,active改隐身那得完全重新洗盘。
ohyes768 发表于 2013-3-2 13:08
84年就搞active了。。。22有这么早吗?


美国81年开始下一代战斗机的筹划工作,85年公布了指标要求。估计84年的时候已经看不上在F-15 上的修修改改了,Active趟趟路也就是了。再说80年代美国人已非常注重隐身理念了,active改隐身那得完全重新洗盘。
ohyes768 发表于 2013-3-2 13:08
84年就搞active了。。。22有这么早吗?
正好就是这个时候……
鹰击长空还是算了。。。那里面的飞机无力吐槽,苏25都能飞到1800km/h 。。。。 有一关你要开着F117和对方数架F18 PK好几轮。。。
不就是个试验项目么,试验结束转技术储备。
至于装备与否跟试验灰机没有任何关系,成本维护等一大堆东西要重新考虑
F22,如果上三翼面,是可行的。

但在当时,飞控不好搞,即使现在仍然是高难度。  隐身也不好搞,美鬼当时是降低气动性能换隐身,所以不会轻易选择三翼面。
鹰击长空?就是那个f117空战能打赢娘娘的游戏。
悲剧的小腿 发表于 2013-3-2 13:31
不是得出了 鸭翼 最好出现在敌方战机上的结论么
鸭翼不过是顺带的项目,从来不是重点,那是X29的事情。最早F15ACTIVE是为了短距离起飞以及更加变态的超短距离降落为设计的验证机。鸭翼是后来改装验证的,短距离起降证实没有前途和实用价值,但是改进设计成了全向矢量推力验证,和其他各种推力矢量比较后最终选择了最实用最简单的二元矢量。全向矢量推力损失太大,气动控制太复杂,实际作用明显不如二元矢量。
一切围着钱转
数据拿到,没必要再搞。
鹰击长空还是算了。。。那里面的飞机无力吐槽,苏25都能飞到1800km/h 。。。。 有一关你要开着F117和 ...
那气动看得我蛋都碎了……

greyhond 发表于 2013-3-2 21:59
鸭翼不过是顺带的项目,从来不是重点,那是X29的事情。最早F15ACTIVE是为了短距离起飞以及更加变态的超短 ...


全向矢量推力损失太大,气动控制太复杂,实际作用明显不如二元矢量。




全向矢量,推力损失最小。  二元矢量的推力损失最大。

全向矢量不是气动控制复杂,是飞控的控制律编写复杂,需要大量的实机试飞,时间长成本高。

实际作用,全向的最好,而且潜力还很大,未来的矢量基本是各种类型的全向。  二元,总体上已经落后了。

比尺寸和重量 ,全向矢量紧凑尺寸较小重量也轻,二元矢量又大又重。

比对整机气动的影响,全向矢量因为尺寸小,对整机的阻力影响不大。  相反,二元矢量尺寸大,导致机尾粗大,阻力也大。 所谓的二元能减阻,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greyhond 发表于 2013-3-2 21:59
鸭翼不过是顺带的项目,从来不是重点,那是X29的事情。最早F15ACTIVE是为了短距离起飞以及更加变态的超短 ...


全向矢量推力损失太大,气动控制太复杂,实际作用明显不如二元矢量。




全向矢量,推力损失最小。  二元矢量的推力损失最大。

全向矢量不是气动控制复杂,是飞控的控制律编写复杂,需要大量的实机试飞,时间长成本高。

实际作用,全向的最好,而且潜力还很大,未来的矢量基本是各种类型的全向。  二元,总体上已经落后了。

比尺寸和重量 ,全向矢量紧凑尺寸较小重量也轻,二元矢量又大又重。

比对整机气动的影响,全向矢量因为尺寸小,对整机的阻力影响不大。  相反,二元矢量尺寸大,导致机尾粗大,阻力也大。 所谓的二元能减阻,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Active验证机用于验证单项技术,并不代表这项技术要用在F-15上。验证目的达到了,寿命也耗尽了,自然没必要搞下去了。
钟情三代半是毛子的风格
80年代末
恐怕 电传系统还是模拟的吧

鸭翼 很难让飞行员直接操控
所以
操作太复杂 应该这个才是根本原因
没有需求了。
有需求,F22九十年代初就服役了。现在也该出新一代了。
要是冷战没结束,现在的军事技术水准要高很多。
另外,无论鸭翼,还是三元全向矢量,对隐身都没什么影响,经过总体优化,是可以达到常规布局,二元矢量等的效果的。

美鬼当年不选择鸭式,不选择三元全向矢量,更多的是当时技术还不成熟,私营财团冒不起那么大的风险,宁可放弃。


dddd-dh 发表于 2013-3-2 23:45
全向矢量,推力损失最小。  二元矢量的推力损失最大。

全向矢量不是气动控制复杂,是飞控的 ...
扯。F22的二元尾喷口对尾阻减少贡献很大。二元喷口对隐身的贡献也远非轴对称TVC可比。

相反,轴对称提供的偏航控制在战斗机实际应用中用处很少。有很多其它方法可以替代。

所谓的 “二元已经落后” 只存在于某些人的幻想里。
dddd-dh 发表于 2013-3-3 23:36
另外,无论鸭翼,还是三元全向矢量,对隐身都没什么影响,经过总体优化,是可以达到常规布局,二元矢量等的 ...
二元矩形喷口由于管壁面积大有利热交换,喷焰扁平冷空气混合效果好等各种优点,其红外辐射强度较普通轴对称喷口降低 90% 以上,红外辐射波瓣变窄,是目前为止红外辐射最低的一种设计。F-35 的凹凸形锯齿轴对称喷口也能起到增强冷空气掺混作用,但降低幅度较小。由于加力燃烧时尾焰红外辐射强度和范围可能达到不加力时的 10 倍以上,四代隐身战机实现非加力超巡对隐身而言也同样至关重要。

来告诉我你打算给轴对称TVC采用什么措施才能达到和二元喷口一样的红外隐身能力?

鹰击长空………所有飞机的飞行性能都是一样的,开F22和开A10木有区别
每个试验项目都要投产,老美早就破产了!!!!
F-15 ACTIVE Testbed 改装了二维矢量喷管,数字式电传综合飞行/发动机控制系统,机身前部加装可控鸭翼,先进座舱显示控制系统等等。这个项目是1988年9月开始的,先不带矢量喷管飞了43个架次,从1989年5月10日开始带矢量喷管试飞。

这个家伙的起落架可以在被破坏的粗糙跑道上滑行,还能在没有跑道灯和地面引导的条件下实现夜间着陆。

1990年4-5月,这个家伙开始试验短距起飞,证明使用跑道长度可以缩短38%;短距降落着陆距离1370ft(418米),比原来缩短三分之一;带矢量喷管机动性高于不带矢量推力构型大约110%.....

后来这家伙还被用来进行自动着陆研究、舰载应用、红外隐身效果验证等等。

这些试验研究的内容与型号飞机并无直接对应关系,它们不但带有超前性,而且具有通用性。而真正的型号飞控和飞行品质有针对性的试飞验证还要应用空中飞行模拟试验机(也就是俗称的变稳机)和专用试验验证机(如YF系列)。
ohyes768 发表于 2013-3-2 13:08
84年就搞active了。。。22有这么早吗?
有啊,前期差不多也就那时候
ohyes768 发表于 2013-3-2 13:08
84年就搞active了。。。22有这么早吗?
你去查查,娘娘也是80年代初开始搞得。
那个F-15看起来还是很好看的
NASA不是厂商,只负责出技术,不负责出产品。

啥时候,中国能有NASA这个技术宝库的时候再谈在航空领域与MD并肩的愿景吧,现在能说望其项背都是HKC了。光靠厂商是没指望的,那样子下去也就是一路的技术“跟踪”。。。
dddd-dh 发表于 2013-3-2 23:45
全向矢量,推力损失最小。  二元矢量的推力损失最大。

全向矢量不是气动控制复杂,是飞控的 ...
兔子的测试表明,二元的损失很小
80年代的计算机跟90年代的差距太大,飞控软件不好写啊!
长见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