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推荐]中国专家谈航母的发展方向(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7:19:58
<P>-- 转载自中安网</P>
<P>  编者按:在今天,航母有无必要发展已无需讨论。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内,舰载航空兵对敌方舰艇编队及其国土的远程打击力和对己方舰艇编队乃至国土的大纵深防御力是其它兵力所不能代替的。人们对航母的关注,更多的应放在具体如何发展上。本次沙龙,我们请到了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从事舰船研究的于承斌高级工程师和从事航空装备研究的李学武研究员,一起谈谈航母的发展方向。 </P>


<p>
  吴锴:对一般国家来讲,由于各方面限制,10万吨级的航母很难发展;由于舰载机技术的限制,3万吨以下的轻型航母也很难发展。那么应发展6万~8万吨级的大型航母还是4万~5万吨级的中型航母?
<p>
<p>
  于承斌:一个国家发展什么样的航母完全取决于军事需求和技术、经济能力,其中后者是前提。实际上,10万吨的航母有些国家是需要的,但搞不起。6万吨以上的航母估计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也只有美、俄能搞。从航母自身来看,吨位越大效费比越高。航母装载的舰载机数一般为1 000吨1架,但当航母吨位大到一定程度后变为800吨1架。10万吨级航母的作战能力起码是3万吨级航母的3~4倍,而费用却达不到3~4倍。因为10万吨级航母和3万吨级航母有很多设备(如雷达、指挥系统等)基本上是相同的,它们的差异主要在钢材等物资的用量上,但这方面的价格较便宜。另外,航母编队的作战能力关键看舰载机的数量、类型、性能。 “尼米兹”级最多可装110架飞机,平时装70~90架,且舰载机类型齐全,而中小型航母不可能满足此要求,因此美国必然要搞大型的。对泰国这种国家来讲,虽然它也需要大一些的航母,但国力所限只能搞1万多吨的,像3万吨级的都很难承受。1艘“尼米兹”级航母一天的费用(不包括维修费)是100万美元,30多年的全寿命周期费用是400多亿美元,一般国家无法承受。
<p>
<p>
  吴锴:上述费用是基于美国的物价标准而言的,从一般国家的原材料价格和工资水平看,航母的全寿命周期费用要低得多。
<p>
<p>
  于承斌:航母的建造费一般国家还承受得起,但舰载机和护航舰艇的建造费用和全寿命期运行费及备件消耗就很可观了。
<p>
<p>
  李学武:美国的物价和工资确实与发展中国家差别很大,但不是所有方面。在燃油、备件、武器等方面的价格上,有些发展中国家同样是很高的,甚至超过美国,特别是从别国进口的武器装备。
<p>
<p>
  于承斌:大型航母对港口条件也要求苛刻。“尼米兹”级的吃水在11米以上,一般国家的港口、航道条件不能满足。英、法估计还是以4万~5万吨级的为主。该级别的航母能载固定翼战斗机和固定翼预警机,有一定作战能力。英国在马岛战争后就感到“无敌”级作战能力太低,准备将其淘汰,发展5万吨的航母。
<p>
<p>
  吴锴:对4万~5万吨级的航母而言,若发展苏-27级别的重型舰载机,可装20架左右;若发展“阵风”级别的中型舰载机,可装40架左右。从航母编队的战斗力及作战风险等方面看,哪种途径更可取?
<p>
<p>
  于承斌:战斗机的作战能力取决于平台、武器、探测系统,其中后两项性能更为重要。苏-27可以说是目前舰载机中最好的,比F-14D、F-18C都好。在与强敌对抗时,重型舰载机比之中型舰载机可以在距己舰更远的距离上作战,对敌方的威胁也更大。美国现在也感到其主力舰载机F-14D、F-18C不行了。F-14D的航程可能有3 200千米,但其作战半径只有900千米左右。舰艇的作战半径一般是其航程的1/3左右,而舰载机的作战半径只有其航程的1/5~1/3左右,这是因为飞机作战遇到的情况要比舰艇复杂。美国航母的对空防御半径目前是720千米,但随着世界各国水面舰艇和导弹的发展,将来它的防御圈要达到1 100千米,这就要求舰载机的作战半径要大,探测距离要远,武器装载要多,因此发展方向必然是重型机。对其它国家的舰载机而言要根据其技术水平来定。
<p>
<p>
  李学武:战斗机的作战能力不完全与重型还是中型有关,更取决于平台、设备和武器的性能。苏-27与“阵风”相比,只是作战半径要大,另由于其推重比大等原因,机动性也略强。但在探测能力和武器上,两种飞机基本相当。苏-27的单机效能指数约是“阵风”的1.2倍。另一方面,苏-27的机体占地面积约为“阵风”的2倍,舰载的数量要少得多。中型航母装30~40架“阵风”可能比装20架苏-27具有更大的作战能力。有些国家海军喜欢重型战斗机是因为它没有航母,其陆基飞机总希望作战半径大一些。但作为舰载机,我认为未必非要重型机。美国发展航母是靠舰体平台的机动来延伸作战距离,达到远距离投送兵力及进行威慑和控制的目的,而不是靠舰载机本身的大作战半径。从中型机的作战半径看,“阵风”为600~800千米,已足够了。另外发展什么舰载机要看军事需求、经费及本国能否生产和引进,不能一概而论。
<p>
<p>
  吴锴:重型与中型舰载机在作战能力上存在的即便是不大的差距是否也会在作战中产生重大影响?
<p>
<p>
  李学武:如果双方的飞机效能相差不大,如作战效能指数分别为21和18时,在作战中是可以以数量弥补的,但如果分别为20和10,就很难以数量弥补质量差距了。质量差距再拉大,就更不是数量能弥补的了。
<p>
<p>
  在技术相当的情况下,重型机与中型机对抗时,由于其雷达重量、发射功率可能大一些,发现距离可能远一些,如120千米对100千米,按一般概念后者必然要先遭攻击,但战场变化莫测,这20千米的距离高速接近的飞机可能一下子就飞过去了,因此很可能是同时发现对方,如果中程导弹射程大体相当,则双方是完全可以对抗的。
<p>
<p>
  吴锴:由于航母要靠近敌国海域作战,且舰载机数量有限,在面对敌大批陆基战斗机时,舰载机的制空性能就至关重要,舰载机如果统一发展为战斗攻击机(类似“阵风”),虽然作战灵活性较好,但风险也较大,因此舰载机是否仍应分制空和对地两型发展?
<p>
<p>
  于承斌:航母作战的原则之一就是一定要在对方陆基战斗机的作战半径之外作战。对一般国家的航母来讲,最重要的是夺取制空权,其次才是对海对陆攻击。但一种飞机考虑了一定对地攻击能力,其制空能力就必然差一些,故不宜只搞舰载战斗攻击机。美国这些年把“多用途”作为指导原则(如F-18E/F),是因为它认为在长期内没有国家能与它相比,它完全能在控制制空权的前提下作战。如果苏联还存在,美国不可能用F-18联队替换F-14联队。
<p>
<p>
  李学武:航母作战时的部署还要视敌国陆基航空兵的强弱,若敌方虽有作战半径较远的战斗机,但数量较少、性能较差时,航母编队也可在一定期间内部署得距敌国较近。
<p>
<p>
  至于航母配置制空战斗机的数量以及是配置战斗攻击机还是同时配置制空和对地两型飞机的问题,要根据作战任务和作战对象来定,也要看战斗攻击机的技术水平。若作战任务主要是空战,敌方又很强时,还是配单一的战斗机和攻击机为好。一般来说,分为两型,不管对空和对地作战能力都相对强些,所以过去一般分两型配置。但随着技术进步,战斗机对地(对舰)攻击能力越来越高,两型机合一是趋势。
<p>
<p>
  吴锴:在舰载机的规划上,除反潜和预警因需要较多的设备和人员而必须单独发展机型外,电子战、加油等任务似可以通过战斗机外挂设备吊舱来完成,以最大限度地简化机型,这是否为最优方案?
<p>
<p>
  于承斌:美国现在也感到其舰载机机型太多,费用承受困难。为简化机型,除一机多用,还计划用偏转翼飞机来取代固定翼反潜机。除战斗机外,我认为预警机和电子战飞机是必不可少的。若敌机来袭,光靠舰载雷达是绝对不够的,美、日的研究表明,有与没有预警机,舰载机空战的结果会相差5~15倍。对于电子战飞机,如用战斗机临时挂载吊舱的方式,必然会影响战斗机本身的功能,而且对抗效果也差些,因此还是发展专用型较好。反潜巡逻机若一时搞不出来可先不装或用直升机代替。
<p>
<p>
  李学武:预警机和反潜机必须发展专用型。至于加油机,美国航母开始是有的,后来不要了,原因是其弹射器的弹射能力增强了,战斗机的载油量也多了。而原来的A-6等飞机本身比较重,弹射时就不能加满油,编队以后为执行远程攻击任务而必须再进行空中加油。
<p>
<p>
  对有些国家的航母而言,由于它的舰载机可能比较轻,在不执行远程任务时可不配备加油机。
<p>
<p>
  如果配备加油机,则可以用战斗机来代替,但不是简单的加挂加油吊舱就能完成,而是要对机体做较大改装,在内部腾出空间以增设油箱等。这样的战斗机可能就没有作战能力了,实际上还是专用加油机,可是起飞性能和维护性要好得多。“尼米兹”级的弹射器冲程已超过90米,但最大也只能带动35吨左右的飞机;对4万~5万吨级的航母而言,其弹射器的冲程估计也就在50~60米左右,而且提供的蒸汽量等都相应要少,不可能带动大重量的专用加油机,而只能是用战斗机改装成的加油机。
<p>
<p>
  对于电子战任务,战斗机加挂吊舱也不是最佳选择,因为加挂吊舱的电子战飞机会给舰上起降带来很多困难,而且加挂吊舱的电子战飞机其效能一般较低,如难于包括所有频段等,且电子战机要配专门操作员,根据侦察到的敌频段采取相应的干扰,而双座战斗机也难满足要求。所以舰载电子战机(或加油机)最好由歼轰机等中型机改型较合适,如美国过去由A-6改的EA-6B电子战机和KA-6D加油机。
<p>
<p>
  吴锴:接下来请谈谈起飞方式。弹射起飞与滑跃起飞各有利弊,对此应如何权衡?
<p>
<p>
  于承斌:我认为滑跃起飞不是方向。首先,航母在吨位一样的情况下采用弹射起飞装的飞机数量要比采用滑跃起飞多得多。滑跃起飞需要一条长180米的跑道,上面不能停任何飞机。而航母靠什么装载飞机呢?假如总共装100架,那么机库可装40架,甲板上则放60架。因为战时从机库里调飞机必然不方便,满足不了作战急需,因此大多数飞机要放在甲板上。
<p>
<p>
  其次,滑跃起飞严格讲还受到环境温度的限制,温度高时,飞机发动机的推力将明显减小,滑跑距离将延长。而一般海域的温度达到30°C以上是常事,因此采用滑跃起飞,飞机就只能减小载荷才能起飞。
<p>
<p>
  还有,滑跃起飞不能装预警机。因为对预警机的要求是速度慢、能持续巡航飞行6个小时以上。而如果预警机能滑跃起飞,其发动机推重比必然很大,这就导致飞机耗油率大,巡航时间必然很短,不可能满足要求。
<p>
<p>
  苏联选择滑跃起飞的原因不是滑跃起飞优越,而是其弹射器不过关。如果苏联不解体,它是一定要搞弹射起飞的。
<p>
<p>
  李学武:两种起飞各有利弊,不管哪种方式,起飞的基本条件是飞机的升力要大于重力,而升力的取得除靠机翼面积、机翼外形等因素外,主要是靠速度。弹射起飞靠弹射器给飞机加速取得升力,滑跃起飞靠滑跑、高升力机翼和高推重比发动机取得升力。采用弹射起飞,也不是一般的飞机都行,必须解决飞机的升力特性,使飞机的起飞速度降下来(一般为200~230千米/小时),而米格-21、米格-19等飞机起飞速度在290~300千米/小时,机翼不改变不可能上舰。弹射起飞方式一般装载的飞机较多,但弹射系统本身占的体积和重量也比较大,一般4万吨以上航母才能使用。
<p>
<p>
  滑跃起飞可在轻型航母上采用,当然载机架数也较少,但不具备弹射器研制、生产能力的国家可使用这种方式。当然,预警机、反潜机巡逻时间长,不使用大推重比发动机,机翼的升力特性也不高,不能采用滑跃起飞。因此滑跃起飞航母的综合作战能力不强,但总比没有好。
<p>
<p>
  吴锴:有观点认为苏联有20万吨的水压机(美、法最大只有7万吨)和大型切削设备,有世界一流的焊接技术,制造弹射器应不成问题,而且苏联正是在制成了弹射器并进行了试验后才择优选定滑跃起飞的,对此应怎么看?
<p>
<p>
  李学武:水压机、大型切削设备及焊接技术只是研制弹射器的关键技术之一,还要看其它技术设备及生产工艺水平等。你在技术上能搞出来,但生产零部件时的密封性等工艺达不到要求,弹射器就一样搞不出来。因此生产工艺是非常重要的。估计苏联在这方面仍有欠缺,其弹射器说到底还是不过关。
<p>
<p>
  吴锴:有观点认为“滑跃起飞不会像弹射起飞那样使战斗机性能下降”。但滑跃起飞的飞机在着舰时仍会受到甲板的严重冲击,飞机的结构仍需加强,因而在减小飞机性能损失方面,滑跃起飞并无优势。对此两位专家怎么看?
<p>
<p>
  于承斌:飞机着舰时确实会受到甲板的严重冲击,但由于机轮有一定弹性,因此这个冲击力还不是最严重的。关键是阻拦索对飞机的牵引力相当大,达十几吨,强度不够的飞机会当场解体。阻拦降落对飞机的冲击比弹射起飞时对飞机的冲击要大得多。因此滑跃起飞与弹射起飞都需要加强机体强度,滑跃起飞无任何优势。至于带来的重量增加导致飞机性能下降,是必须付出的代价,不能因此而不发展弹射起飞。
<p>
<p>
  一般讲,陆基飞机到海上飞行都要进行改装,由于盐雾会造成铝合金腐蚀,故飞机不能完全用铝合金,还要用钛合金,重量也会增加。
<p>
<p>
  李学武:陆基飞机上舰需做很大改动,不只是强度加强,还要改变机翼翼型、攻角特性等,使之升力特性更好,以便飞机不需太高的速度便能起飞。另外,起落架也要做相应改变,使之能经受更大撞击力而不折断。从美国的情况看,陆基飞机改装为舰载机后造价增加约为30%。
<p>
<p>
  再有,滑跃起飞的飞机不少使用推力矢量转换的发动机或升力发动机,不仅对舰面烧蚀严重,且耗油较多,严重影响飞机航程,如“海鹞”、“雅克-38”等作战半径较小,这是个重要原因。
<p>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22 13:44:36编辑过]
<P>-- 转载自中安网</P>
<P>  编者按:在今天,航母有无必要发展已无需讨论。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内,舰载航空兵对敌方舰艇编队及其国土的远程打击力和对己方舰艇编队乃至国土的大纵深防御力是其它兵力所不能代替的。人们对航母的关注,更多的应放在具体如何发展上。本次沙龙,我们请到了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从事舰船研究的于承斌高级工程师和从事航空装备研究的李学武研究员,一起谈谈航母的发展方向。 </P>


<p>
  吴锴:对一般国家来讲,由于各方面限制,10万吨级的航母很难发展;由于舰载机技术的限制,3万吨以下的轻型航母也很难发展。那么应发展6万~8万吨级的大型航母还是4万~5万吨级的中型航母?
<p>
<p>
  于承斌:一个国家发展什么样的航母完全取决于军事需求和技术、经济能力,其中后者是前提。实际上,10万吨的航母有些国家是需要的,但搞不起。6万吨以上的航母估计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也只有美、俄能搞。从航母自身来看,吨位越大效费比越高。航母装载的舰载机数一般为1 000吨1架,但当航母吨位大到一定程度后变为800吨1架。10万吨级航母的作战能力起码是3万吨级航母的3~4倍,而费用却达不到3~4倍。因为10万吨级航母和3万吨级航母有很多设备(如雷达、指挥系统等)基本上是相同的,它们的差异主要在钢材等物资的用量上,但这方面的价格较便宜。另外,航母编队的作战能力关键看舰载机的数量、类型、性能。 “尼米兹”级最多可装110架飞机,平时装70~90架,且舰载机类型齐全,而中小型航母不可能满足此要求,因此美国必然要搞大型的。对泰国这种国家来讲,虽然它也需要大一些的航母,但国力所限只能搞1万多吨的,像3万吨级的都很难承受。1艘“尼米兹”级航母一天的费用(不包括维修费)是100万美元,30多年的全寿命周期费用是400多亿美元,一般国家无法承受。
<p>
<p>
  吴锴:上述费用是基于美国的物价标准而言的,从一般国家的原材料价格和工资水平看,航母的全寿命周期费用要低得多。
<p>
<p>
  于承斌:航母的建造费一般国家还承受得起,但舰载机和护航舰艇的建造费用和全寿命期运行费及备件消耗就很可观了。
<p>
<p>
  李学武:美国的物价和工资确实与发展中国家差别很大,但不是所有方面。在燃油、备件、武器等方面的价格上,有些发展中国家同样是很高的,甚至超过美国,特别是从别国进口的武器装备。
<p>
<p>
  于承斌:大型航母对港口条件也要求苛刻。“尼米兹”级的吃水在11米以上,一般国家的港口、航道条件不能满足。英、法估计还是以4万~5万吨级的为主。该级别的航母能载固定翼战斗机和固定翼预警机,有一定作战能力。英国在马岛战争后就感到“无敌”级作战能力太低,准备将其淘汰,发展5万吨的航母。
<p>
<p>
  吴锴:对4万~5万吨级的航母而言,若发展苏-27级别的重型舰载机,可装20架左右;若发展“阵风”级别的中型舰载机,可装40架左右。从航母编队的战斗力及作战风险等方面看,哪种途径更可取?
<p>
<p>
  于承斌:战斗机的作战能力取决于平台、武器、探测系统,其中后两项性能更为重要。苏-27可以说是目前舰载机中最好的,比F-14D、F-18C都好。在与强敌对抗时,重型舰载机比之中型舰载机可以在距己舰更远的距离上作战,对敌方的威胁也更大。美国现在也感到其主力舰载机F-14D、F-18C不行了。F-14D的航程可能有3 200千米,但其作战半径只有900千米左右。舰艇的作战半径一般是其航程的1/3左右,而舰载机的作战半径只有其航程的1/5~1/3左右,这是因为飞机作战遇到的情况要比舰艇复杂。美国航母的对空防御半径目前是720千米,但随着世界各国水面舰艇和导弹的发展,将来它的防御圈要达到1 100千米,这就要求舰载机的作战半径要大,探测距离要远,武器装载要多,因此发展方向必然是重型机。对其它国家的舰载机而言要根据其技术水平来定。
<p>
<p>
  李学武:战斗机的作战能力不完全与重型还是中型有关,更取决于平台、设备和武器的性能。苏-27与“阵风”相比,只是作战半径要大,另由于其推重比大等原因,机动性也略强。但在探测能力和武器上,两种飞机基本相当。苏-27的单机效能指数约是“阵风”的1.2倍。另一方面,苏-27的机体占地面积约为“阵风”的2倍,舰载的数量要少得多。中型航母装30~40架“阵风”可能比装20架苏-27具有更大的作战能力。有些国家海军喜欢重型战斗机是因为它没有航母,其陆基飞机总希望作战半径大一些。但作为舰载机,我认为未必非要重型机。美国发展航母是靠舰体平台的机动来延伸作战距离,达到远距离投送兵力及进行威慑和控制的目的,而不是靠舰载机本身的大作战半径。从中型机的作战半径看,“阵风”为600~800千米,已足够了。另外发展什么舰载机要看军事需求、经费及本国能否生产和引进,不能一概而论。
<p>
<p>
  吴锴:重型与中型舰载机在作战能力上存在的即便是不大的差距是否也会在作战中产生重大影响?
<p>
<p>
  李学武:如果双方的飞机效能相差不大,如作战效能指数分别为21和18时,在作战中是可以以数量弥补的,但如果分别为20和10,就很难以数量弥补质量差距了。质量差距再拉大,就更不是数量能弥补的了。
<p>
<p>
  在技术相当的情况下,重型机与中型机对抗时,由于其雷达重量、发射功率可能大一些,发现距离可能远一些,如120千米对100千米,按一般概念后者必然要先遭攻击,但战场变化莫测,这20千米的距离高速接近的飞机可能一下子就飞过去了,因此很可能是同时发现对方,如果中程导弹射程大体相当,则双方是完全可以对抗的。
<p>
<p>
  吴锴:由于航母要靠近敌国海域作战,且舰载机数量有限,在面对敌大批陆基战斗机时,舰载机的制空性能就至关重要,舰载机如果统一发展为战斗攻击机(类似“阵风”),虽然作战灵活性较好,但风险也较大,因此舰载机是否仍应分制空和对地两型发展?
<p>
<p>
  于承斌:航母作战的原则之一就是一定要在对方陆基战斗机的作战半径之外作战。对一般国家的航母来讲,最重要的是夺取制空权,其次才是对海对陆攻击。但一种飞机考虑了一定对地攻击能力,其制空能力就必然差一些,故不宜只搞舰载战斗攻击机。美国这些年把“多用途”作为指导原则(如F-18E/F),是因为它认为在长期内没有国家能与它相比,它完全能在控制制空权的前提下作战。如果苏联还存在,美国不可能用F-18联队替换F-14联队。
<p>
<p>
  李学武:航母作战时的部署还要视敌国陆基航空兵的强弱,若敌方虽有作战半径较远的战斗机,但数量较少、性能较差时,航母编队也可在一定期间内部署得距敌国较近。
<p>
<p>
  至于航母配置制空战斗机的数量以及是配置战斗攻击机还是同时配置制空和对地两型飞机的问题,要根据作战任务和作战对象来定,也要看战斗攻击机的技术水平。若作战任务主要是空战,敌方又很强时,还是配单一的战斗机和攻击机为好。一般来说,分为两型,不管对空和对地作战能力都相对强些,所以过去一般分两型配置。但随着技术进步,战斗机对地(对舰)攻击能力越来越高,两型机合一是趋势。
<p>
<p>
  吴锴:在舰载机的规划上,除反潜和预警因需要较多的设备和人员而必须单独发展机型外,电子战、加油等任务似可以通过战斗机外挂设备吊舱来完成,以最大限度地简化机型,这是否为最优方案?
<p>
<p>
  于承斌:美国现在也感到其舰载机机型太多,费用承受困难。为简化机型,除一机多用,还计划用偏转翼飞机来取代固定翼反潜机。除战斗机外,我认为预警机和电子战飞机是必不可少的。若敌机来袭,光靠舰载雷达是绝对不够的,美、日的研究表明,有与没有预警机,舰载机空战的结果会相差5~15倍。对于电子战飞机,如用战斗机临时挂载吊舱的方式,必然会影响战斗机本身的功能,而且对抗效果也差些,因此还是发展专用型较好。反潜巡逻机若一时搞不出来可先不装或用直升机代替。
<p>
<p>
  李学武:预警机和反潜机必须发展专用型。至于加油机,美国航母开始是有的,后来不要了,原因是其弹射器的弹射能力增强了,战斗机的载油量也多了。而原来的A-6等飞机本身比较重,弹射时就不能加满油,编队以后为执行远程攻击任务而必须再进行空中加油。
<p>
<p>
  对有些国家的航母而言,由于它的舰载机可能比较轻,在不执行远程任务时可不配备加油机。
<p>
<p>
  如果配备加油机,则可以用战斗机来代替,但不是简单的加挂加油吊舱就能完成,而是要对机体做较大改装,在内部腾出空间以增设油箱等。这样的战斗机可能就没有作战能力了,实际上还是专用加油机,可是起飞性能和维护性要好得多。“尼米兹”级的弹射器冲程已超过90米,但最大也只能带动35吨左右的飞机;对4万~5万吨级的航母而言,其弹射器的冲程估计也就在50~60米左右,而且提供的蒸汽量等都相应要少,不可能带动大重量的专用加油机,而只能是用战斗机改装成的加油机。
<p>
<p>
  对于电子战任务,战斗机加挂吊舱也不是最佳选择,因为加挂吊舱的电子战飞机会给舰上起降带来很多困难,而且加挂吊舱的电子战飞机其效能一般较低,如难于包括所有频段等,且电子战机要配专门操作员,根据侦察到的敌频段采取相应的干扰,而双座战斗机也难满足要求。所以舰载电子战机(或加油机)最好由歼轰机等中型机改型较合适,如美国过去由A-6改的EA-6B电子战机和KA-6D加油机。
<p>
<p>
  吴锴:接下来请谈谈起飞方式。弹射起飞与滑跃起飞各有利弊,对此应如何权衡?
<p>
<p>
  于承斌:我认为滑跃起飞不是方向。首先,航母在吨位一样的情况下采用弹射起飞装的飞机数量要比采用滑跃起飞多得多。滑跃起飞需要一条长180米的跑道,上面不能停任何飞机。而航母靠什么装载飞机呢?假如总共装100架,那么机库可装40架,甲板上则放60架。因为战时从机库里调飞机必然不方便,满足不了作战急需,因此大多数飞机要放在甲板上。
<p>
<p>
  其次,滑跃起飞严格讲还受到环境温度的限制,温度高时,飞机发动机的推力将明显减小,滑跑距离将延长。而一般海域的温度达到30°C以上是常事,因此采用滑跃起飞,飞机就只能减小载荷才能起飞。
<p>
<p>
  还有,滑跃起飞不能装预警机。因为对预警机的要求是速度慢、能持续巡航飞行6个小时以上。而如果预警机能滑跃起飞,其发动机推重比必然很大,这就导致飞机耗油率大,巡航时间必然很短,不可能满足要求。
<p>
<p>
  苏联选择滑跃起飞的原因不是滑跃起飞优越,而是其弹射器不过关。如果苏联不解体,它是一定要搞弹射起飞的。
<p>
<p>
  李学武:两种起飞各有利弊,不管哪种方式,起飞的基本条件是飞机的升力要大于重力,而升力的取得除靠机翼面积、机翼外形等因素外,主要是靠速度。弹射起飞靠弹射器给飞机加速取得升力,滑跃起飞靠滑跑、高升力机翼和高推重比发动机取得升力。采用弹射起飞,也不是一般的飞机都行,必须解决飞机的升力特性,使飞机的起飞速度降下来(一般为200~230千米/小时),而米格-21、米格-19等飞机起飞速度在290~300千米/小时,机翼不改变不可能上舰。弹射起飞方式一般装载的飞机较多,但弹射系统本身占的体积和重量也比较大,一般4万吨以上航母才能使用。
<p>
<p>
  滑跃起飞可在轻型航母上采用,当然载机架数也较少,但不具备弹射器研制、生产能力的国家可使用这种方式。当然,预警机、反潜机巡逻时间长,不使用大推重比发动机,机翼的升力特性也不高,不能采用滑跃起飞。因此滑跃起飞航母的综合作战能力不强,但总比没有好。
<p>
<p>
  吴锴:有观点认为苏联有20万吨的水压机(美、法最大只有7万吨)和大型切削设备,有世界一流的焊接技术,制造弹射器应不成问题,而且苏联正是在制成了弹射器并进行了试验后才择优选定滑跃起飞的,对此应怎么看?
<p>
<p>
  李学武:水压机、大型切削设备及焊接技术只是研制弹射器的关键技术之一,还要看其它技术设备及生产工艺水平等。你在技术上能搞出来,但生产零部件时的密封性等工艺达不到要求,弹射器就一样搞不出来。因此生产工艺是非常重要的。估计苏联在这方面仍有欠缺,其弹射器说到底还是不过关。
<p>
<p>
  吴锴:有观点认为“滑跃起飞不会像弹射起飞那样使战斗机性能下降”。但滑跃起飞的飞机在着舰时仍会受到甲板的严重冲击,飞机的结构仍需加强,因而在减小飞机性能损失方面,滑跃起飞并无优势。对此两位专家怎么看?
<p>
<p>
  于承斌:飞机着舰时确实会受到甲板的严重冲击,但由于机轮有一定弹性,因此这个冲击力还不是最严重的。关键是阻拦索对飞机的牵引力相当大,达十几吨,强度不够的飞机会当场解体。阻拦降落对飞机的冲击比弹射起飞时对飞机的冲击要大得多。因此滑跃起飞与弹射起飞都需要加强机体强度,滑跃起飞无任何优势。至于带来的重量增加导致飞机性能下降,是必须付出的代价,不能因此而不发展弹射起飞。
<p>
<p>
  一般讲,陆基飞机到海上飞行都要进行改装,由于盐雾会造成铝合金腐蚀,故飞机不能完全用铝合金,还要用钛合金,重量也会增加。
<p>
<p>
  李学武:陆基飞机上舰需做很大改动,不只是强度加强,还要改变机翼翼型、攻角特性等,使之升力特性更好,以便飞机不需太高的速度便能起飞。另外,起落架也要做相应改变,使之能经受更大撞击力而不折断。从美国的情况看,陆基飞机改装为舰载机后造价增加约为30%。
<p>
<p>
  再有,滑跃起飞的飞机不少使用推力矢量转换的发动机或升力发动机,不仅对舰面烧蚀严重,且耗油较多,严重影响飞机航程,如“海鹞”、“雅克-38”等作战半径较小,这是个重要原因。
<p>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22 13:44:36编辑过]
  吴锴:在作战效能上,有观点认为弹射起飞虽能同时起飞多架飞机,但起飞前还需要有人去挂钩、取轮挡、升降挡焰板,起飞后还要使牵引索、活塞复位,而滑跃起飞却免去了这些程序,而能一架接一架的起飞,在单位时间内起飞架数不见得比弹射起飞少。对此应怎么看?<p></p></P>
  李学武:美国航母有4部弹射器,可达到昼间30秒1架、夜间45秒1架的出动速度。四五万吨的航母只能有2部弹射器,如果弹射器的能量与美国航母的一样,出动速度也得减少一半,即昼间1分钟1架。<p></p></P>
  至于滑跃起飞的出动速度,现在没有可参考的数据。飞机起跑后加速至跑道尽头的这段时间很短,约为十几秒到20秒;但是后1架飞机(开车状态)必须在前1架飞机开始起跑后才能从等候位置向舰尾滑动然后转向到起飞位置(因为飞机起飞时的喷焰是相当厉害的,能达一二十米长,因此尾后决不能有其它飞机,后面的飞机只能在侧面等候)。然后飞机还需略微准备一下,看看周围没有问题,才能打手势,加油门起跑,这个过程至少要1分钟,因此我认为滑跃起飞的出动时间起码要2分钟1架。这样看还是弹射起飞速度快。<p></p></P>
  另外,舰载机的出动速度不仅受起飞方式的限制,还受到回收能力的限制。阻拦索的回收速度昼间约为40秒1架,夜间约为1分20秒1架,每回收3架就要相应增加1分钟的时间。如果飞机都升空了但在短时间内降不下来也不行,所以出动能力要综合考虑起飞和降落能力。<p></p></P>
  于承斌:挡焰板是自动起落的,因此不会耽误时间。<p></p></P>
  滑跃起飞航母不能装固定翼预警机,不能提供远程预警,只能靠舰载雷达。当发现敌机时可能距自己只有200千米,你可算算超音速飞机对你发射导弹要用几分钟?这期间舰载机紧急起飞又能起飞几架?所以航母采用滑跃起飞其作战能力会受到较大影响。<p></p></P>
  吴锴:有观点认为滑跃起飞的航母由于舰首较高,飞机起飞不受航母纵摇的限制,而弹射起飞的航母当舰首下倾到一定角度时,飞机离舰后的最低高度就会进入安全线以下,即不能起飞,因而在相同的海况下滑跃起飞的航母出动飞机的速度可能更快,对此应怎么看?<p></p></P>
  李学武:受纵摇影响较大的是几千吨级的驱逐舰,而4万吨以上的航母纵摇幅度已很小,不会影响弹射起飞。如果海况高到足以使航母产生较大的纵摇时,那会对航母产生其它方面的更大影响,如横摇等,在那种情况下用什么方式起飞都不可能。因此在纵摇的问题上弹射起飞并无劣势。<p></p></P>
  吴锴:从作战风险看,有人认为飞行甲板一旦受创,滑跃起飞就难以进行,而通过弹射器飞机仍可起飞,而且在夜间起飞弹射方式更安全。也有观点相反,认为弹射器复杂易损,一旦出故障或受创,飞机就无法起飞,而只要甲板受损程度不严重,滑跃起飞仍可进行。对此应怎么看? <p></p></P>
  于承斌:无论是滑跃起飞还是弹射起飞,其甲板所受威胁都很大。1个M数为1.2的400千克的战斗部在甲板上爆炸,飞行甲板就不能保证起飞,且短时间难以修复。所以航母的生存力更多的体现在不被击中上而不是被击中了能持续作战上,航母周围配备众多护航舰艇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两种起飞方式比较,中型航母弹射器有2部,全部损坏的概率较小,而滑跃起飞只要飞行甲板损坏一处即不能起飞,生存力较差。阻拦索甲板损坏时,不管用什么起飞方式均不能着降飞机。<p></p></P>
  从弹射器讲,其核心装置就是个往复器,在工作期间不需维护,其维修周期完全能满足一场战争的需要,可靠性不需担心。从建造的角度讲也不是多了不起的,有一定技术储备的国家是能搞成的。<p></p></P>
  吴锴:内燃弹射器是否会成为方向?<p></p></P>
  于承斌:蒸汽弹射器占用舰上空间大,重量大,操作维修复杂,可靠性差。美国在研究改为电磁弹射器,其好处是重量减轻50%,容积减小50%,人员减少30%。至于内燃弹射器美国不会再搞,其它国家估计也不会搞,因为基础研究的代价较大,目前各国都是看美国搞成熟了以后再去效仿。<p></p></P>
  吴锴:有观点认为弹射起飞对飞行员的身体损害很大,起飞时飞行员无力控制飞机,而且长期下去会影响飞行员力量的储备。<p></p></P>
  于承斌:我50多岁时还曾坐舰载机进行弹射起飞,根本没有宣传的那么严重。起飞时会暂时有黑视现象,很快就恢复正常了,着舰时也没什么不适感。我并非飞行员尚且如此,对飞行员来说更不在话下。即便长期起降也不会对身体造成损害。<p></p></P>
  李学武:长期的研究已证明飞行员在离舰的瞬间完全能控制住飞机,不会导致事故。<p></p></P>
  吴锴:在航母上同时设立弹射器与滑跃甲板是否可取?<p></p></P>
  李学武:我认为这种途径不可取。滑跃起飞比弹射起飞要简单,但它对甲板等各方面也有要求,如果同时采用,必然增加费用,同时使空间利用率降低。另外,一架飞机同时适应两种起飞方式也非常难。<p></p></P>
  吴锴:在甲板布局上,西方有些未来航母将岛式建筑设在中间,跑道在两边,这比之传统布局利弊如何?<p></p></P>
  于承斌:岛式建筑设在中间对飞机起降、指挥、引导和整个甲板的布置、飞机的调动都不利。传统上岛设在右侧,起飞和着舰的飞机互不干扰,但岛在中间会严重遮挡指挥员的视线,大大增加协调引导的难度,而且使甲板上空气流紊乱,不利于安全起降。 <p></p></P>
  吴锴:美国CVX航母的一种方案为了追求隐身性而把跑道缩至很短,前面为半埋首设计,这不太合常理,因为航母设计应在现有舰体吨位下最大限度地扩大甲板面积和长度,不知该方案是如何考虑的?<p></p></P>
  于承斌:半埋首设计从结构上讲很难实现,对装载其它设备都有困难。<p></p></P>
  李学武:半埋首设计对于哪种起降方式都不利,视线、视界都不好,对发动机喷出的热流扩散也不利。<p></p></P>
  吴锴:由于吨位原因,航母不太可能隐身,那么有无必要在隐身设计上投入力量?<p></p></P>
  于承斌:现在美国航母上共17层甲板,飞行甲板上为7层,如果为隐身而减小岛式建筑会很困难。因为这些甲板安装的都是必需的导航、指挥、引导、探测设备,很难压缩。如果取消岛式建筑,把众多雷达、天线都设在甲板下则是猴年马月的事。<p></p></P>
  吴锴:那么“将航母的雷达反射面积降低到护航舰艇的水平,使敌方误认为普通舰艇编队”的隐身思想是否可取?<p></p></P>
  于承斌:航母的雷达反射面积达几十万米2,即便在隐身性上花很大代价,其反射面积也在几万米2以上。而护航舰艇的反射面积一般为几千米2左右,谁还看不出是航母编队?因此应把力量用在多装载飞机和扩大防御纵深及有关性能上。总之美国下一代航母的论证方案虽有很多,如采取半埋首舰型、两个小型岛式建筑等,但最终都证明不可行,还是要基于传统的设计。美国曾有一部分人从费用角度出发反对搞航母,主张以核潜艇为主。为此美国专门进行过论证,结果表明1艘航母的作战效能相当于13~16艘核潜艇,其对空对海(陆)的效能是核潜艇没法比的,从美国的战略利益出发更不可能放弃航母的中心位置。因此不能光看它的论证方案,要看实际做法。<p></p></P>
  吴锴:在动力系统上,为保证有较大的作战半径和持续作战能力,从各方面衡量航母还是采用核动力更可取,对此应怎么看?<p></p></P>
  于承斌:美、日都论证过,3万吨以上的航母采用核动力合适,3万吨以下的轻型航母采用常规动力较合适。从大型航母讲,核动力的重量与常规动力加上燃油的重量基本相当,但核动力不需要烟囱。设立烟囱会使岛式建筑变得很大,会带来诸多不利。但有的国家不发展核动力还基于恐惧心理,就是怕其航行时对周围水域及港口城市的污染。一个国家若核动力还不过关并且其航母主要用于近海作战时,采取核动力要慎重。法国采取核动力是因为它可以直接把战略核潜艇上的动力系统拿来用,不必重新研制。而英国新一代航母的动力还未确定,估计可能采用常规动力。而且英国毕竟后面有美国,因此其航母的吨位、持续作战能力都不需太高。苏联如不解体是一定要搞核动力的。<p></p></P>
  吴锴:但航母确定采用弹射器后似乎只能选择核动力,因为要消耗大量淡水。<p></p></P>
  于承斌:美国航母1天可造3 000吨淡水,而1部弹射器1天消耗淡水80吨,并不感到难以负担。采用弹射器的航母只需多设立淡水造水机即可满足需要。<p></p></P>
  吴锴:航母的航速是否必须在30节以上?<p></p></P>
  于承斌:舰载机采用弹射起飞对航速有要求,航速较高时对安全起飞有利。但美国航母舰载机要求在零航速时也能起飞。航速的关键是战时的航渡要求,因此航母仍需要较高的航速,但编队中的其它舰艇包括补给船都应在航速上匹配。<p></p></P>
  李学武:舰载机起飞一般是逆风起飞,可降低飞机起飞时的速度,因此航母的航速是与飞机起飞有关的,但不是必须30节以上,有时是20几节,而且随着飞机性能的提高,对航母航速要求越来越小,因此对航母航速的要求是多种因素所致,其中关键是航渡要求。<p></p></P>
  吴锴:一般国家发展航母是应等高性能核潜艇和水面舰艇配齐后再发展还是先发展航母再逐步提高护航舰艇的水平?<p></p></P>
  于承斌:等高性能护航舰艇都配齐了再搞不太合适。一艘航母的建造周期在10年以上,在此期间建造几艘高性能防空舰和反潜舰不会困难。如航母服役时新型护航舰艇数量不足,可先配现役舰艇,以后逐步更新。当然如果舰艇的水平连自己都不能保全就不要参加航母护航。<p></p></P>
  吴锴:但一个国家核潜艇的数量太少时,其航母的生存力是脆弱的。<p></p></P>
  于承斌:核潜艇的护航作用是任何装备代替不了的。航母对来自潜艇的威胁历来特别谨慎,远超过对空中威胁的关注。因为海洋太大了,无论固定翼反潜机还是直升机每天都只能出动2~3次,次数再多飞行员太疲劳,根本做不到24小时不间断的探测。除了狭窄的海域可以用空中反潜外,一般海域无法做到。反潜机靠吊放声呐探测目标要受海况的影响,用一次性声呐浮标时则费用昂贵,而且编队驶过了这片海区声呐浮标就没用了,因此只能靠核潜艇在水下进行连续探测。核潜艇为航母护航时主要起耳目的作用,只要发现任何异常情况即报告航母,航母编队则立刻转向安全海域航行,舰载反潜机前去协同核潜艇搜寻、攻击。若用常规潜艇为航母护航,其航速是跟不上航母编队的。<p></p></P>
  吴锴:在武器配备上,苏联航母一直装备远程舰舰导弹以弥补其舰载机的劣势。这一做法对编队的制海能力提高有限,却浪费了航母宝贵的空间。一般国家的舰载机虽不能与美国舰载机完全对抗,但其航母也没必要搞成战斗堡垒,还是应围绕舰载机来设计,两位专家怎么看?<p></p></P>
  李学武:苏联航母装备远程舰舰导弹是因为其舰载机种类和数量少,作战能力有限,另外也与其舰艇设计思想有关,苏联多数舰艇设计均有小而全的思想,一艘舰上防空、反舰、反潜设备均有,以保证在单独作战时都有一定手段。<p></p></P>
  于承斌:苏联的航母是在岸基航空兵、核潜艇、大型水面舰艇的共同配合下来对抗美国航母的。它的思想是万一舰载机和其它舰艇都被击沉时,航母上的导弹还可以拼一下。但如果俄罗斯再发展下去,等它的舰载机更强大时,它就不会这样做了。<p></p></P>
  吴锴:很多国家的航母都有完备的探测、预警、指挥、制导系统,既是机场又是指挥中心,但此做法的研制难度和作战风险都较大,航母还是应专司机场职能,对此应怎么看?<p></p></P>
  于承斌:机场职能和指挥中心完全应该统一。美国航母编队中的每艘舰都有强大的指挥功能,都具有指挥整个编队的能力,但它现在还是让航母来指挥,在多航母协同作战时也必须指派其中一艘充当旗舰。为什么?这就是战场上的集中指挥原则。作战时,如果从风险分散的角度出发设立多个平行的指挥中心,会造成信息流通环节增加,反应速度降低。反过来说,由于各舰都具备指挥功能,机场职能和指挥中心统一也不会增加作战风险,在设计建造上也不会增加多大难度。另外,我认为“蓝岭”这种纯指挥舰的消亡为期不远,其设备并不先进,也没有独一无二的指挥能力,没必要发展。<p></p></P>
  李学武:如果有研制航母的技术能力,再研制其上的指挥中心应无太大难度;且航母受多重保护,是比较安全的,风险也不是很大。倒是新研制航母的国家,由于吨位的考虑,或航母编队作战能力相对较弱,可建立单独的指挥中心,以作为双保险,降低其风险度。<p></p></P>
结论:看来还是要弹射器。
<P>于承斌:大型航母对港口条件也要求苛刻。“尼米兹”级的吃水在11米以上,一般国家的港口、航道条件不能满足。--------------</P><P>美军航母的吃水均在11米以下,这是受到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的通过限制的结果.</P><P> [em01][em01][em01]</P>
连接巴拿马城和科隆﹑克利斯托巴尔港,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海运河。位于巴拿马共和国中部(见图)。太平洋和大西洋沿岸各港之间利用巴拿马运河比绕道麦哲伦海峡缩 短 航 程5 000~10 000km。 1881年法国工程师F M de莱塞帕斯按无闸运河方案设计﹑施工,历时9年因工程艰巨而失败。1903年美国取得运河开凿权和运河区永久租借权后,采用跨岭运河方案,于1904年动工,1914年8月15日竣工,历时10年。其特点是利用查格雷斯河建加通拦河坝抬高水位,以减少运河开挖量。运河水源由加通湖及其上游的马登湖供给。两湖蓄水量约62亿m3,其中12 3亿m3供过闸用水。通过运河一次需用水量20万m3。 巴拿马运河是双向航道,巴拿马城至克利斯托巴尔港全长81 3km,共设3处双线船闸。加通船闸水头25 9m,分三级;佩德罗?米格尔船闸水头9 45m,单级;米拉弗洛雷斯船闸水头16 45m,分两级。船闸呎度均为:长304 8m,宽33 3m,门槛水深12 8m,闸室水深13 7m。航道呎度为:宽152~305m,水深12 8~26.5m。通航船舶载重量一般为45 000t,最大65 000t,长小于297m,宽小于32 58m,最大吃水12 04m。每遇枯水季节,运河水深不足,船舶最大吃水必须小于11 58m方能通过运河。船舶通过运河时间平均需14h,其中航行时间10h。通过 巴拿马运河平面位置图 运河船舶数量,1970~1980年平均每天35~40艘,平均每年14 000~15 000艘。年通过货运量超过1亿t。年收入通行税超过1亿美元。 目前运河由巴﹑美两国共管。根据1903年签订的美巴条约,至2000年元旦,运河和运河区将由巴拿马共和国收归国有。由于货运量剧增和运河水源紧张,计划修建第二条巴拿马运河。
深13.7~26.5米,其航向转为东南,略呈S形,航至甘博阿;然后入库莱布拉航道,又称盖拉特航道,长13公里,宽152米,水深13.7米;再经佩德罗—米格尔船闸、米拉弗洛雷斯湖小段航道以及由2座船闸组成的米拉弗洛雷斯水闸,水位复降至海平面,抵巴尔博亚;最后是巴拿马湾深水航道。运河的6座船闸均为双道对开闸门结构,以便来往船只可同时对开过往。 </P>
(2)总载重量DW为60000吨级,通常称为巴拿马型。这是一种巴拿马运河所容许通过的最大船型。船长要小于245米,船宽不大于32.2米,最大的容许吃水为12.04米。
弹射器啊!!滑跃甲板实在是鸡肋!
吃水: 11.9米
  
  总长: 332.9米
  
  航速: 30节以上
  
  开工日期: 1991年
  
  下水日期: 1993年 正式服役:1995年
  
  舰载飞机:78 架
  
  F-14D雄猫: 20架
  
  F/A-18: 36架
  
  EA-6B徘徊者: 4架
  
  E-2C鹰眼: 4架
  
  S-3B北欧海盗: 6架
  
  ES-3A: 2架
  
  SH-60F直升机: 4架
  
  HH-60H海鹰直升机: 2架
<P>呵呵,又扒短裤咯</P><P>弹射器必须的</P><P>固定翼预警机必须的</P><P>飞机个人倾向于重型!</P>
<P>弹射器就是一个巨大的汽缸,百米冲程</P><P>看看目前中国的热机工业现状,实在没有办法想象能完成这样的任务。</P>
80年代中国就用弹射器把J-8送上天了
<P>《兵器知识》上的文章。</P><P>个人感觉,吴锴还是挺不错的,写文章和做记者提问都有水平,至少比不少的记者好得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