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现代”级谈水面舰艇的发展方向】[推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9:00:15
吴锴(以下简称△):从舰队作战效能来讲,对于反潜、反舰、防空等不同任务应分别发展几型“专业舰”还是只发展一型“多用途舰”?
潘镜芙(以下简称潘):这个问题不是绝对的。从编队作战的角度看,每艘舰在功能上有所侧重,其整体效能可能比清一色的“多用途舰”更优一些。“多用途舰”如果各方面能力都强谁都愿意,但能否装得下那么多系统并能有效使用是个问题。若增大排水量以便多装武器,会使目标特征增大,更易受到攻击,而且会受到造价、吃水等因素制约,缺点较多,因此近年来巡洋舰以上的大舰已较少建造。
从战斗需求看,区域防空作战需要装载较多数量的中、远程防空导弹,同时舰面远程警戒、制导等雷达天线体积、重量大,必然导致排水量较大。但反潜作战时为减小被对方潜艇发现的概率并使己方声呐能有效工作,需要本舰噪声较低。然而排水量大了噪声必然加大,因此防空与反潜对舰艇的要求有矛盾之处,还是分别发展较好。
郑明(以下简称郑):舰艇能搞成多用途当然好,搞不成只好有所侧重,但平台应标准化。船体、动力、导航系统都应通用化,如4 000吨左右的都是一套,8 000吨左右的又都是一套。舰上系统要模块化,或侧重某一用途;或互相兼顾,达成多用途。平时做好模块化技术储备,战时可根据不同敌情、战役战术需求进行针对性组装。
从技术上讲,舰艇吨位大了弊端太多,一艘舰追求多用途和全面发展实际上很难做到。
△:“专业舰”可能会更好的发挥单舰效能,但“多用途舰”也有其好处,它使舰队力量均衡,没有薄弱处。反观“专业舰”,由于作战时各舰之间有一定距离,若防空型舰遭遇敌潜艇或反潜型舰遭到敌导弹饱和攻击,是否会难以应付?
潘:各舰侧重的是主要功能,对空点防御和反潜自卫功能都要有,若出现了你说的这种局面是能应付的。当然应看到这点:今后海战虽以编队作战为大方向,但不能避免出现单舰作战的情况。如果一个国家舰艇数量有限不能全以编队形式出现,或在海战中编队被打散,不得不进行单舰作战,这时,“多用途舰”会有些优势。
郑:“专业舰”在别的方面只是有“轻”,而非无能。单舰作战时还可召唤编队支援,并非孤军作战。总的来讲还是要依靠作战体系。
△:在舰艇分工上,原苏联搞的过细,如“现代”级用于中近程反舰,“勇敢”级专司反潜,“基洛夫”级、“光荣”级负责中远程反舰及防空,此外还有几型多用途舰,这种模式是否合理?
潘:“现代”级舰舰、舰空导弹的射程是比“基洛夫”级、“光荣”级小,我认为以它的排水量来安装较大射程的舰舰、舰空导弹还是足够的,原苏联这种过细的发展模式是当时与美国在海上抗衡的需要,从经济性来说不见得是优化设计。
郑:这是原苏联军事工业体制造成的。其水面舰艇设计单位有十几个之多,都想立型号、要经费,导致重复建设,水面舰艇发展过细。
△:在舰艇规划上,美国实行高低搭配,即将少量大吨位、高档、昂贵的舰艇与大量吨位较小、能力稍低、价格适中的舰艇(如“佩里”级)结合,提供一个控制大面积海洋的有效手段,此模式是否可取?
潘:美国是进攻性的超级大国,要造大量舰艇,高低搭配模式能体现出可承受性好的优势。而别的国家战略和经济情况不同,舰艇建造数量不多,搞一艘舰,总希望能不断改进,尽量提高战斗力,因此不宜专门发展“低档舰”,在此情况下,高低搭配也体现不出经济性好的优势。
郑:舰艇的质量不能完全取代数量。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基地都要保卫,这就需要舰艇有一定数量。这些舰全搞成高水平既不需要,也不可能,因此高低搭配永远是普遍原则,但在各国有不同体现。
△:“高低搭配”的传统体现就是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的划分。然而在今天由于舰载武器的通用化,这种划分已无意义,不如直接称“××”吨级舰艇更合适。那么对一般国家而言应发展哪几个级别?
潘:我同意这个观点,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这种划分确实只能说明吨位大小,此外已没什么意义。那么对一般国家而言,较合理的发展模式可以是:
一型为7 000~8 000吨级(均指正常排水量)以对空为主,担任编队区域防空任务,装备远、中、近程舰空导弹系统,可进行多层次空域攻防作战,具有较强的对海攻击和反潜自卫力量。
另一型为4 000~5 000吨级以反潜为主,担任编队区域反潜任务,装备反潜直升机、反潜导弹、鱼雷、深弹等反潜装备和远程主、被动水声探测设备,可执行编队远、中、近多层区域反潜和水下战斗任务,具有较强的对海攻击和对空点防御自卫力量。该型舰应在减振降噪、推进系统选择上多作考虑。总之,两型舰对海作战能力都要强。专用的制海型舰没必要再发展。
郑:就保护专属经济区海域而言,有些国家保持3 000吨左右可搭载直升机的护卫舰仍是需要的,如采用小水线面双体船型,其排水量也可能控制在1 000吨左右。
△:接下来请谈谈对舰艇性能的权衡。隐身性是否已成为舰艇设计中的首要指标或决定性因素?
潘:隐身性好,舰的生存力亦强,但舰的设计是各方面的综合平衡,应追求综合性能兼优。一艘舰如果高度隐身但攻击力不行,也没什么用。因此应发展隐身性好作战能力又强的舰艇。
△:似乎隐身性并不妨碍攻击力,把舰舰导弹从甲板上移到甲板下就能兼顾了。
潘:实际上还是有很大影响的,舰舰导弹在甲板上发射要远比在甲板下发射便捷,应该说更利于攻击。
△:原苏联在这方面的做法有些偏激,从未把隐身性放在第一位。包括“现代”级在内的原苏联舰艇其隐身性普遍不如美国舰艇,那么,他们是如何考虑对抗美国舰队的?
潘:苏联最重视的一直是攻击力。“现代”级是70年代设计、80年代服役的,当时苏联的电子技术亦不如美国,舰的隐身性是不如“伯克”级,其指导思想是用强大的舰舰导弹抢先进行密集突击。
△:但隐身性差会使自己很难先敌发现,也就难以先敌攻击。
潘:战场信息探测是一个大的体系,隐身上处于劣势的舰艇可以通过卫星、飞机、潜艇、友舰等各方面渠道获得对方信息,仍然能进行对抗,不能简单的说非隐身舰艇在今后海战中没有希望。
△:那么对一般国家来讲,是一步到位直接发展纯隐身舰艇(类似DD-21级)还是应从准隐身舰艇(类似“拉斐特”级)开始逐步发展?
潘:我认为不宜提发展纯隐身舰或准隐身舰。舰的隐身涉及到雷达波反射、电磁、声、红外等各种物理场的隐身。为达到雷达隐身,应在船型、船体外形上采取措施,但这些措施会带来舱容减小、甲板上武器布置困难等问题,因此在舰艇设计时,需要通过雷达隐身效果估算、模型预测来求得与作战能力等各方面的平衡和兼容。在红外隐身方面,主辅机排烟采取降温红外抑制措施时,应进一步减少重量和体积。在减振降噪方面,为减小水下辐射噪声,应采用卸载荷大侧斜螺旋浆,主辅机安装均应采用减振降噪措施。其中,采用电力推进对降低水下噪声是有效的。
当前的问题是:如何确定隐身的检测标准?首先要确定雷达隐身计算方法。用什么仪器检测?采用什么频率?反射面积多大为标准?可信度有多大?不是把舰桥直角变成圆角就可称隐身了。先要确立雷达隐身计算方法,还要进行模型测试、实船试验验证等方面的研究。这些都没确立,隐身性无从谈起。举个例子,舰桥侧壁倾角设多大为合适?怎么就证明7°比5°强?你的检测方法是否能准确反映战场实际情况?这些都要做扎实的基础研究,隐身性决非一蹴而就。
△:的确,战场很复杂,不同海况会造成舰艇不同的横摇周期和摆幅,采用不同舰桥侧壁倾角的舰艇在对方雷达屏幕上的信号改变的幅度也不同,从这点即能看出隐身设计很复杂。另外,从编队角度看,即使全都换成隐身舰,但只要航母还在,补给船还在,舰队就永远不能隐身。这又带来一个问题,即发展隐身性好的舰艇时必须大批量同时换装,否则舰队隐身性还是不能改善。
潘:这是事实,但发展隐身性主要还是从单舰作战考虑的,舰队隐身是不可能的。
郑:从作战原则来说,“发扬火力”和“隐蔽自己”的重要性是有顺序的。而目前隐身技术的水平还是“单个装备型”的,如一架飞机、一艘舰艇。如美国“海影”试验艇,采用小水线面双体船型,对水上反雷达探测、水下反水声探测都有很大改进,可能为其21世纪隐身舰艇奠定基础。但对编队隐身恐一时还达不到。当隐身性与攻击力发生矛盾时,应首先发扬火力,不能因为隐身性而影响了进攻能力。隐身性必须纳入总体性能中考虑。隐身与探测是对抗的,随着探测技术的提高,现在隐身的将来就不隐身了。隐身舰艇用不同的探测手段就可能被发现。
△:下面再谈谈攻击力。从攻击大规模航母编队的角度讲,亚音速导弹是否已让位于超音速导弹?
潘:新一代舰舰导弹将向超音速发展以增强突防能力,但因超音速导弹价格贵,而亚音速导弹已大量生产,且对其目前亦尚无有效的防御系统,仍有相当的突防能力,故亚音速导弹仍将使用一个相当时期。即便是大规模航母编队,也未必能完全对付亚音速导弹。
△:“基洛夫”级、“光荣”级分别装备的SS-N-19及SS-N-12导弹的射程达550千米,远超过“现代”级SS-N-22导弹120千米的射程,这是否意味着原苏联认为SS-N-22不具备攻击美航母编队的能力?
潘:SS-N-22具有超低空、超视距攻击能力,大战斗部及超音速的动能使得其毁伤能力约为“鱼叉”三倍,系统能以数秒为间隔发射导弹,一艘“现代”级可在3~4分钟内毁伤敌3~4艘大型驱逐舰,使敌编队瘫痪。SS-N-22射程是不如“基洛夫”级和“光荣”级的导弹,但海战取决于敌我态势和正确指挥,“现代”级有对抗美航母编队的能力。
海战瞬息万变,要取得制海权,光靠远射程的超音速反舰导弹是不够的,水面舰艇近距离的实时探测、指挥、攻击必不可少,中、近程反舰导弹也是需要的。
△:在舰艇平台的选择上,有观点认为在战时用商船进行模块化改装可迅速组建起多艘“导弹舰”,因而没必要造“现代”级之类的舰艇。但由于商船都采用民用建造标准,能否适应未来战争?当代军舰仍非常强调高防护力和生存力,“第二海军”有多大实战效能?
潘:商船改装作为战时应急措施还是有意义的,当然它绝不能作为战斗的主力代替水面舰艇。战时舰船损失大,造舰满足不了需要,二战时,美国在太平洋海战中损失了大量舰艇,仅驱逐舰就补充建造了400多艘,还动用商船改装;马岛战争是更为人熟知的例子。有的国家为解决建造标准问题,规定大型商船的主要设计图要由海军认可,有的国家在船规中就考虑了商船战时的改装问题,这些措施可作为借鉴。
郑:战时商船改装主要是支援主战舰艇作战,是加强,而非替代。比如用商船大量改装补给船,可以使作战舰艇不必往返战区与基地,因而提高了舰艇的持续战斗力。此外还可用商船改装为运兵、扫雷、一般护卫、基地防御等战斗勤务舰船。但改装为打硬仗的一线主战舰艇是不太可能的。的确,大型商船的建造必须要由海军认可,起码是参与审查,有预见性改装可能的安排。
△:在舰艇动力上,“现代”级采用蒸汽轮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苏联海军认为在未来战争中无法确保高标准燃油的持续供应,而蒸汽轮机的多燃料适应性比柴油机、燃气轮机强。这个理由是否正确?
潘: “现代”级是在“克列斯塔”级巡洋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设计思想是保留有效而可靠的设备,少变动生产线,降低成本,因而采用蒸汽动力装置。“现代”级蒸汽动力做了改进,使用高增压锅炉,可使用重油,耗油率亦有所降低;动力装置处于热态时,舰增减速的机动性亦不错,当然舰出航前生锅炉耗时较长。
由于启动备航时间长机动性差等缺点,各国新造舰艇已较少采用蒸汽动力,而多采用柴燃交替、全燃交替、全燃联合等形式。近年来各国致力于解决燃气轮机低工况时油耗过高的问题,英国42型驱逐舰用全燃交替,美国DDG51、DD963、DD993型驱逐舰则用全燃联合。燃气轮机、柴油机使用轻柴油。蒸汽轮机可使用重油,虽然油耗比燃气轮机、柴油机大,但舰出航时油耗费用还是较便宜些,至于燃油供应和后勤保障,均不应有问题。
△:也就是说,蒸汽轮机在减轻战时燃油供应负担上并无优势。
潘:是的。
△:那原苏联为何不统一采用燃气轮机?保留蒸汽轮机生产线看似节省经费,但其对舰艇性能带来的弊端更大,而且蒸、柴、燃多种动力并存只能使战时保障更复杂,会抵消蒸汽轮机的经济性优势。
潘:原苏联燃气轮机动力舰艇大部分在乌克兰境内建造,蒸汽轮机生产基地在列宁格勒市,蒸汽轮机动力舰艇大部分在列宁格勒建造。原苏联之所以在英、美等国动力装置燃气化后未放弃蒸汽动力是由于更换一条生产线的代价是相当大的,这不仅是个技术问题,还涉及到方方面面,是国家总体规划上的问题。从各国国情看,蒸汽动力仍将存在一个相当时期。
当然,燃气轮机是趋势。
郑:应强调的是,舰艇动力结构与一个国家的技术传统优势密切相关。有的国家保持两种动力形式反而在生产、保障中有些好处,在这点上不一定非强求单一化。原苏联燃气轮机和蒸汽轮机工业都很强大,因此其舰艇动力采用燃/蒸并重模式。法国基本上没有大型燃气轮机,但柴油机工业和核工业发达,所以其舰艇基本以柴/蒸/核模式为主。英国采用全燃动力,是因为英国有世界上最著名的由航空发动机转化来的燃气轮机,虽然英国是蒸汽动力的发明地,但它还是较早地将蒸汽轮机淘汰而全燃化了。中国也应根据自己的国情来办事。
△:在火控系统上,“现代”级也体现了苏联的特征,即分散指挥、分散控制,而美国则是集中指挥、集中与分散控制,这两种模式谁更可取?
潘:“现代”级火控系统使用较大的、简单的、单用途电子系统和光电、红外、激光作为火控系统的备用系统,以保证在干扰和损伤情况下的生存力。美国舰艇强调集中指挥控制,火控系统和作战指挥系统密切结合成指控系统,如“宙斯盾”作战系统,在指挥室内可综合控制导弹、火炮、反潜等系统,其综合性较俄舰好,当然它也有光电、红外、激光等备用手段。
△:火控系统的备用余度是否也有个最佳值?
潘:备用余度多了,容量、重量都大,技术复杂,会带来一堆问题。一般有双余度就够了。总的讲,集中指挥、集中与分散控制较为合理。
△:俄罗斯舰载设备与西方舰载设备在技术原理、工作体制、电磁频谱、操作维护规程等方面差别甚大,它们能否有机结合,协同作战?
潘:俄罗斯舰载设备和西方舰载设备一般都可以归属于一个系统,舰上电子、武器等系统是可以独立存在的,系统、设备与舰的(电、气、水)接口总是可以解决的。俄罗斯系统和西方系统间的接口,设备与设备间的接口一般可以使用适配器等来解决,当然这是很麻烦的。 △:最后我们再回到“现代”级的问题上来,“现代”级进入中国后,国民评价不一,对此应如何看?
郑:透过此事可以看到:当中国筹划某种有威力的武器时,国外敌对势力就会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但当我们掌握了这些武器时,他们反而不嚣张了,认为不过如此。我们要坚定地按需求办事,决不能被“中国威胁论”的炮制者所左右。
现在很多军事迷都在讨论“现代”级到底有多大作用,买的是否值得等。我认为应从它在未来作战体系中的作用来看,不能孤立地把它与其它舰艇做对比。同时要看我们使用它的智慧和决心。马岛战争中,阿根廷的航母和潜艇之所以没发挥作用,有技术问题,但更多的是作战指挥和战役决心问题。对于“现代”级,在未来战争中正确指挥与运用,也是它能否发挥威力的关键。任何舰艇都不是万能的,在作战中不可能没有一点损失。只要其作战目的达到了,那么即便有所损失或“牺牲”也是值得的。如果怕损失而不敢大胆运用,那么任何武器都没有用。
还有,我们不仅要从技术上,更要从装备发展战略上学习原苏联可借鉴之处。比如,其SS-N-22导弹不仅装备在驱逐舰上,也装备在千吨级的气垫艇、500多吨的地效翼艇和常规快艇上,这样在面对不同对手时就有很大的选择余地。“现代”级虽是90年代制造,但它依然采用50年代快艇上装备的30毫米炮,只不过不断改进。30毫米炮从双管到6管再到弹炮结合,成为从航炮到战车的全军通用化装备。其它如“卡”系列直升机,满足从轻型护卫舰到航母的所有水面舰艇的适装性和战术需求。这些坚持全军“三化”的经验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吴锴(以下简称△):从舰队作战效能来讲,对于反潜、反舰、防空等不同任务应分别发展几型“专业舰”还是只发展一型“多用途舰”?
潘镜芙(以下简称潘):这个问题不是绝对的。从编队作战的角度看,每艘舰在功能上有所侧重,其整体效能可能比清一色的“多用途舰”更优一些。“多用途舰”如果各方面能力都强谁都愿意,但能否装得下那么多系统并能有效使用是个问题。若增大排水量以便多装武器,会使目标特征增大,更易受到攻击,而且会受到造价、吃水等因素制约,缺点较多,因此近年来巡洋舰以上的大舰已较少建造。
从战斗需求看,区域防空作战需要装载较多数量的中、远程防空导弹,同时舰面远程警戒、制导等雷达天线体积、重量大,必然导致排水量较大。但反潜作战时为减小被对方潜艇发现的概率并使己方声呐能有效工作,需要本舰噪声较低。然而排水量大了噪声必然加大,因此防空与反潜对舰艇的要求有矛盾之处,还是分别发展较好。
郑明(以下简称郑):舰艇能搞成多用途当然好,搞不成只好有所侧重,但平台应标准化。船体、动力、导航系统都应通用化,如4 000吨左右的都是一套,8 000吨左右的又都是一套。舰上系统要模块化,或侧重某一用途;或互相兼顾,达成多用途。平时做好模块化技术储备,战时可根据不同敌情、战役战术需求进行针对性组装。
从技术上讲,舰艇吨位大了弊端太多,一艘舰追求多用途和全面发展实际上很难做到。
△:“专业舰”可能会更好的发挥单舰效能,但“多用途舰”也有其好处,它使舰队力量均衡,没有薄弱处。反观“专业舰”,由于作战时各舰之间有一定距离,若防空型舰遭遇敌潜艇或反潜型舰遭到敌导弹饱和攻击,是否会难以应付?
潘:各舰侧重的是主要功能,对空点防御和反潜自卫功能都要有,若出现了你说的这种局面是能应付的。当然应看到这点:今后海战虽以编队作战为大方向,但不能避免出现单舰作战的情况。如果一个国家舰艇数量有限不能全以编队形式出现,或在海战中编队被打散,不得不进行单舰作战,这时,“多用途舰”会有些优势。
郑:“专业舰”在别的方面只是有“轻”,而非无能。单舰作战时还可召唤编队支援,并非孤军作战。总的来讲还是要依靠作战体系。
△:在舰艇分工上,原苏联搞的过细,如“现代”级用于中近程反舰,“勇敢”级专司反潜,“基洛夫”级、“光荣”级负责中远程反舰及防空,此外还有几型多用途舰,这种模式是否合理?
潘:“现代”级舰舰、舰空导弹的射程是比“基洛夫”级、“光荣”级小,我认为以它的排水量来安装较大射程的舰舰、舰空导弹还是足够的,原苏联这种过细的发展模式是当时与美国在海上抗衡的需要,从经济性来说不见得是优化设计。
郑:这是原苏联军事工业体制造成的。其水面舰艇设计单位有十几个之多,都想立型号、要经费,导致重复建设,水面舰艇发展过细。
△:在舰艇规划上,美国实行高低搭配,即将少量大吨位、高档、昂贵的舰艇与大量吨位较小、能力稍低、价格适中的舰艇(如“佩里”级)结合,提供一个控制大面积海洋的有效手段,此模式是否可取?
潘:美国是进攻性的超级大国,要造大量舰艇,高低搭配模式能体现出可承受性好的优势。而别的国家战略和经济情况不同,舰艇建造数量不多,搞一艘舰,总希望能不断改进,尽量提高战斗力,因此不宜专门发展“低档舰”,在此情况下,高低搭配也体现不出经济性好的优势。
郑:舰艇的质量不能完全取代数量。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基地都要保卫,这就需要舰艇有一定数量。这些舰全搞成高水平既不需要,也不可能,因此高低搭配永远是普遍原则,但在各国有不同体现。
△:“高低搭配”的传统体现就是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的划分。然而在今天由于舰载武器的通用化,这种划分已无意义,不如直接称“××”吨级舰艇更合适。那么对一般国家而言应发展哪几个级别?
潘:我同意这个观点,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这种划分确实只能说明吨位大小,此外已没什么意义。那么对一般国家而言,较合理的发展模式可以是:
一型为7 000~8 000吨级(均指正常排水量)以对空为主,担任编队区域防空任务,装备远、中、近程舰空导弹系统,可进行多层次空域攻防作战,具有较强的对海攻击和反潜自卫力量。
另一型为4 000~5 000吨级以反潜为主,担任编队区域反潜任务,装备反潜直升机、反潜导弹、鱼雷、深弹等反潜装备和远程主、被动水声探测设备,可执行编队远、中、近多层区域反潜和水下战斗任务,具有较强的对海攻击和对空点防御自卫力量。该型舰应在减振降噪、推进系统选择上多作考虑。总之,两型舰对海作战能力都要强。专用的制海型舰没必要再发展。
郑:就保护专属经济区海域而言,有些国家保持3 000吨左右可搭载直升机的护卫舰仍是需要的,如采用小水线面双体船型,其排水量也可能控制在1 000吨左右。
△:接下来请谈谈对舰艇性能的权衡。隐身性是否已成为舰艇设计中的首要指标或决定性因素?
潘:隐身性好,舰的生存力亦强,但舰的设计是各方面的综合平衡,应追求综合性能兼优。一艘舰如果高度隐身但攻击力不行,也没什么用。因此应发展隐身性好作战能力又强的舰艇。
△:似乎隐身性并不妨碍攻击力,把舰舰导弹从甲板上移到甲板下就能兼顾了。
潘:实际上还是有很大影响的,舰舰导弹在甲板上发射要远比在甲板下发射便捷,应该说更利于攻击。
△:原苏联在这方面的做法有些偏激,从未把隐身性放在第一位。包括“现代”级在内的原苏联舰艇其隐身性普遍不如美国舰艇,那么,他们是如何考虑对抗美国舰队的?
潘:苏联最重视的一直是攻击力。“现代”级是70年代设计、80年代服役的,当时苏联的电子技术亦不如美国,舰的隐身性是不如“伯克”级,其指导思想是用强大的舰舰导弹抢先进行密集突击。
△:但隐身性差会使自己很难先敌发现,也就难以先敌攻击。
潘:战场信息探测是一个大的体系,隐身上处于劣势的舰艇可以通过卫星、飞机、潜艇、友舰等各方面渠道获得对方信息,仍然能进行对抗,不能简单的说非隐身舰艇在今后海战中没有希望。
△:那么对一般国家来讲,是一步到位直接发展纯隐身舰艇(类似DD-21级)还是应从准隐身舰艇(类似“拉斐特”级)开始逐步发展?
潘:我认为不宜提发展纯隐身舰或准隐身舰。舰的隐身涉及到雷达波反射、电磁、声、红外等各种物理场的隐身。为达到雷达隐身,应在船型、船体外形上采取措施,但这些措施会带来舱容减小、甲板上武器布置困难等问题,因此在舰艇设计时,需要通过雷达隐身效果估算、模型预测来求得与作战能力等各方面的平衡和兼容。在红外隐身方面,主辅机排烟采取降温红外抑制措施时,应进一步减少重量和体积。在减振降噪方面,为减小水下辐射噪声,应采用卸载荷大侧斜螺旋浆,主辅机安装均应采用减振降噪措施。其中,采用电力推进对降低水下噪声是有效的。
当前的问题是:如何确定隐身的检测标准?首先要确定雷达隐身计算方法。用什么仪器检测?采用什么频率?反射面积多大为标准?可信度有多大?不是把舰桥直角变成圆角就可称隐身了。先要确立雷达隐身计算方法,还要进行模型测试、实船试验验证等方面的研究。这些都没确立,隐身性无从谈起。举个例子,舰桥侧壁倾角设多大为合适?怎么就证明7°比5°强?你的检测方法是否能准确反映战场实际情况?这些都要做扎实的基础研究,隐身性决非一蹴而就。
△:的确,战场很复杂,不同海况会造成舰艇不同的横摇周期和摆幅,采用不同舰桥侧壁倾角的舰艇在对方雷达屏幕上的信号改变的幅度也不同,从这点即能看出隐身设计很复杂。另外,从编队角度看,即使全都换成隐身舰,但只要航母还在,补给船还在,舰队就永远不能隐身。这又带来一个问题,即发展隐身性好的舰艇时必须大批量同时换装,否则舰队隐身性还是不能改善。
潘:这是事实,但发展隐身性主要还是从单舰作战考虑的,舰队隐身是不可能的。
郑:从作战原则来说,“发扬火力”和“隐蔽自己”的重要性是有顺序的。而目前隐身技术的水平还是“单个装备型”的,如一架飞机、一艘舰艇。如美国“海影”试验艇,采用小水线面双体船型,对水上反雷达探测、水下反水声探测都有很大改进,可能为其21世纪隐身舰艇奠定基础。但对编队隐身恐一时还达不到。当隐身性与攻击力发生矛盾时,应首先发扬火力,不能因为隐身性而影响了进攻能力。隐身性必须纳入总体性能中考虑。隐身与探测是对抗的,随着探测技术的提高,现在隐身的将来就不隐身了。隐身舰艇用不同的探测手段就可能被发现。
△:下面再谈谈攻击力。从攻击大规模航母编队的角度讲,亚音速导弹是否已让位于超音速导弹?
潘:新一代舰舰导弹将向超音速发展以增强突防能力,但因超音速导弹价格贵,而亚音速导弹已大量生产,且对其目前亦尚无有效的防御系统,仍有相当的突防能力,故亚音速导弹仍将使用一个相当时期。即便是大规模航母编队,也未必能完全对付亚音速导弹。
△:“基洛夫”级、“光荣”级分别装备的SS-N-19及SS-N-12导弹的射程达550千米,远超过“现代”级SS-N-22导弹120千米的射程,这是否意味着原苏联认为SS-N-22不具备攻击美航母编队的能力?
潘:SS-N-22具有超低空、超视距攻击能力,大战斗部及超音速的动能使得其毁伤能力约为“鱼叉”三倍,系统能以数秒为间隔发射导弹,一艘“现代”级可在3~4分钟内毁伤敌3~4艘大型驱逐舰,使敌编队瘫痪。SS-N-22射程是不如“基洛夫”级和“光荣”级的导弹,但海战取决于敌我态势和正确指挥,“现代”级有对抗美航母编队的能力。
海战瞬息万变,要取得制海权,光靠远射程的超音速反舰导弹是不够的,水面舰艇近距离的实时探测、指挥、攻击必不可少,中、近程反舰导弹也是需要的。
△:在舰艇平台的选择上,有观点认为在战时用商船进行模块化改装可迅速组建起多艘“导弹舰”,因而没必要造“现代”级之类的舰艇。但由于商船都采用民用建造标准,能否适应未来战争?当代军舰仍非常强调高防护力和生存力,“第二海军”有多大实战效能?
潘:商船改装作为战时应急措施还是有意义的,当然它绝不能作为战斗的主力代替水面舰艇。战时舰船损失大,造舰满足不了需要,二战时,美国在太平洋海战中损失了大量舰艇,仅驱逐舰就补充建造了400多艘,还动用商船改装;马岛战争是更为人熟知的例子。有的国家为解决建造标准问题,规定大型商船的主要设计图要由海军认可,有的国家在船规中就考虑了商船战时的改装问题,这些措施可作为借鉴。
郑:战时商船改装主要是支援主战舰艇作战,是加强,而非替代。比如用商船大量改装补给船,可以使作战舰艇不必往返战区与基地,因而提高了舰艇的持续战斗力。此外还可用商船改装为运兵、扫雷、一般护卫、基地防御等战斗勤务舰船。但改装为打硬仗的一线主战舰艇是不太可能的。的确,大型商船的建造必须要由海军认可,起码是参与审查,有预见性改装可能的安排。
△:在舰艇动力上,“现代”级采用蒸汽轮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苏联海军认为在未来战争中无法确保高标准燃油的持续供应,而蒸汽轮机的多燃料适应性比柴油机、燃气轮机强。这个理由是否正确?
潘: “现代”级是在“克列斯塔”级巡洋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设计思想是保留有效而可靠的设备,少变动生产线,降低成本,因而采用蒸汽动力装置。“现代”级蒸汽动力做了改进,使用高增压锅炉,可使用重油,耗油率亦有所降低;动力装置处于热态时,舰增减速的机动性亦不错,当然舰出航前生锅炉耗时较长。
由于启动备航时间长机动性差等缺点,各国新造舰艇已较少采用蒸汽动力,而多采用柴燃交替、全燃交替、全燃联合等形式。近年来各国致力于解决燃气轮机低工况时油耗过高的问题,英国42型驱逐舰用全燃交替,美国DDG51、DD963、DD993型驱逐舰则用全燃联合。燃气轮机、柴油机使用轻柴油。蒸汽轮机可使用重油,虽然油耗比燃气轮机、柴油机大,但舰出航时油耗费用还是较便宜些,至于燃油供应和后勤保障,均不应有问题。
△:也就是说,蒸汽轮机在减轻战时燃油供应负担上并无优势。
潘:是的。
△:那原苏联为何不统一采用燃气轮机?保留蒸汽轮机生产线看似节省经费,但其对舰艇性能带来的弊端更大,而且蒸、柴、燃多种动力并存只能使战时保障更复杂,会抵消蒸汽轮机的经济性优势。
潘:原苏联燃气轮机动力舰艇大部分在乌克兰境内建造,蒸汽轮机生产基地在列宁格勒市,蒸汽轮机动力舰艇大部分在列宁格勒建造。原苏联之所以在英、美等国动力装置燃气化后未放弃蒸汽动力是由于更换一条生产线的代价是相当大的,这不仅是个技术问题,还涉及到方方面面,是国家总体规划上的问题。从各国国情看,蒸汽动力仍将存在一个相当时期。
当然,燃气轮机是趋势。
郑:应强调的是,舰艇动力结构与一个国家的技术传统优势密切相关。有的国家保持两种动力形式反而在生产、保障中有些好处,在这点上不一定非强求单一化。原苏联燃气轮机和蒸汽轮机工业都很强大,因此其舰艇动力采用燃/蒸并重模式。法国基本上没有大型燃气轮机,但柴油机工业和核工业发达,所以其舰艇基本以柴/蒸/核模式为主。英国采用全燃动力,是因为英国有世界上最著名的由航空发动机转化来的燃气轮机,虽然英国是蒸汽动力的发明地,但它还是较早地将蒸汽轮机淘汰而全燃化了。中国也应根据自己的国情来办事。
△:在火控系统上,“现代”级也体现了苏联的特征,即分散指挥、分散控制,而美国则是集中指挥、集中与分散控制,这两种模式谁更可取?
潘:“现代”级火控系统使用较大的、简单的、单用途电子系统和光电、红外、激光作为火控系统的备用系统,以保证在干扰和损伤情况下的生存力。美国舰艇强调集中指挥控制,火控系统和作战指挥系统密切结合成指控系统,如“宙斯盾”作战系统,在指挥室内可综合控制导弹、火炮、反潜等系统,其综合性较俄舰好,当然它也有光电、红外、激光等备用手段。
△:火控系统的备用余度是否也有个最佳值?
潘:备用余度多了,容量、重量都大,技术复杂,会带来一堆问题。一般有双余度就够了。总的讲,集中指挥、集中与分散控制较为合理。
△:俄罗斯舰载设备与西方舰载设备在技术原理、工作体制、电磁频谱、操作维护规程等方面差别甚大,它们能否有机结合,协同作战?
潘:俄罗斯舰载设备和西方舰载设备一般都可以归属于一个系统,舰上电子、武器等系统是可以独立存在的,系统、设备与舰的(电、气、水)接口总是可以解决的。俄罗斯系统和西方系统间的接口,设备与设备间的接口一般可以使用适配器等来解决,当然这是很麻烦的。 △:最后我们再回到“现代”级的问题上来,“现代”级进入中国后,国民评价不一,对此应如何看?
郑:透过此事可以看到:当中国筹划某种有威力的武器时,国外敌对势力就会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但当我们掌握了这些武器时,他们反而不嚣张了,认为不过如此。我们要坚定地按需求办事,决不能被“中国威胁论”的炮制者所左右。
现在很多军事迷都在讨论“现代”级到底有多大作用,买的是否值得等。我认为应从它在未来作战体系中的作用来看,不能孤立地把它与其它舰艇做对比。同时要看我们使用它的智慧和决心。马岛战争中,阿根廷的航母和潜艇之所以没发挥作用,有技术问题,但更多的是作战指挥和战役决心问题。对于“现代”级,在未来战争中正确指挥与运用,也是它能否发挥威力的关键。任何舰艇都不是万能的,在作战中不可能没有一点损失。只要其作战目的达到了,那么即便有所损失或“牺牲”也是值得的。如果怕损失而不敢大胆运用,那么任何武器都没有用。
还有,我们不仅要从技术上,更要从装备发展战略上学习原苏联可借鉴之处。比如,其SS-N-22导弹不仅装备在驱逐舰上,也装备在千吨级的气垫艇、500多吨的地效翼艇和常规快艇上,这样在面对不同对手时就有很大的选择余地。“现代”级虽是90年代制造,但它依然采用50年代快艇上装备的30毫米炮,只不过不断改进。30毫米炮从双管到6管再到弹炮结合,成为从航炮到战车的全军通用化装备。其它如“卡”系列直升机,满足从轻型护卫舰到航母的所有水面舰艇的适装性和战术需求。这些坚持全军“三化”的经验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偶先来顶。
01年?兵器知识的文章,前几天刚复习过,当时觉得4000~5000和7000~8000很有道理,不过现在看168169170不是这个样子的了,好多大虾都认为没有那么大,而且170上现在还看不见近程防空导弹?!也许大连有动作吧,不过JN的4舰该归到这里头的哪一类呢?不解!
“应强调的是,舰艇动力结构与一个国家的技术传统优势密切相关。有的国家保持两种动力形式反而在生产、保障中有些好处,在这点上不一定非强求单一化。原苏联燃气轮机和蒸汽轮机工业都很强大,因此其舰艇动力采用燃/蒸并重模式。法国基本上没有大型燃气轮机,但柴油机工业和核工业发达,所以其舰艇基本以柴/蒸/核模式为主。英国采用全燃动力,是因为英国有世界上最著名的由航空发动机转化来的燃气轮机,虽然英国是蒸汽动力的发明地,但它还是较早地将蒸汽轮机淘汰而全燃化了。中国也应根据自己的国情来办事。“
非常支持!偶觉得法国的模式可能就比较适合中国。
我们现在已经可以比较稳定的造燃了.
我发现目前我们海军舰艇分类是以2000-3000和5000-6000这两档分的.
大连的也差不多大哩
好文!回答了偶的好多问题哩。
建议大家还是要注意一下这种官样文章,里面还是有些东西的。老大可否将以前兵器知识上关于航母的那篇文章发上来,那上面的东西也说了不少。
6869的吨位看来即不属于4000~5000也不属于7000~8000呀?!
现代是老舰了

应该看欧洲现在的新型驱逐舰
以下是引用拳击台在2003-5-14 18:38:56的发言:
建议大家还是要注意一下这种官样文章,里面还是有些东西的。老大可否将以前兵器知识上关于航母的那篇文章发上来,那上面的东西也说了不少。



[em11]


偶的老书99年全被老爸拿去卖了

[em06][em06]
几月的?

我去找找
好文! 顶一下!
现在偶已经很少买书咯

没啥钱

上网就好
虽然是陈年老帖,但还是值得一看.

△:在舰艇规划上,美国实行高低搭配,即将少量大吨位、高档、昂贵的舰艇与大量吨位较小、能力稍低、价格适中的舰艇(如“佩里”级)结合,提供一个控制大面积海洋的有效手段,此模式是否可取?

潘:美国是进攻性的超级大国,要造大量舰艇,高低搭配模式能体现出可承受性好的优势。而别的国家战略和经济情况不同,舰艇建造数量不多,搞一艘舰,总希望能不断改进,尽量提高战斗力,因此不宜专门发展“低档舰”,在此情况下,高低搭配也体现不出经济性好的优势。

郑:舰艇的质量不能完全取代数量。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基地都要保卫,这就需要舰艇有一定数量。这些舰全搞成高水平既不需要,也不可能,因此高低搭配永远是普遍原则.

hmmwv:我们现在已经可以比较稳定的造燃了. 我发现目前我们海军舰艇分类是以2000-3000和5000-6000这两档分的.
7年之间,多少天翻地覆的变化啊……
好古老的坟啊,上万吧
13楼这坟挖的。。。{:wu:}
"美国舰艇规划实行高低搭配"这是许多人的错误认识.美国舰艇建造完全服从于需求.高档但不适应战略需求得无论技术多么先进照砍.什么能力稍低、价格适中的舰艇(如“佩里”级)早就没有存在的地位.

我们海军舰艇分类是以2000-3000和5000-6000这两档分的.这也是许多人的错误认识之一.我们海军是什么技术有了突破建什么船.并不是没有大舰的需求.
看得很辛苦,楼主可否稍微整理一下排版。
土共的MK41在何处?
03年就有人说燃机产能已经稳定,可到了现在,全燃大驱还是个梦,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