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中俄两军伞兵战车大比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0:56:30
中俄两军伞兵战车大比拼

欢迎点击:中俄两军伞兵战车大比拼(注意:该链接中的“新型”为原文没有)

欣利

    空降兵从诞生之日日起,就因其特殊的作战能力受到各国的重视和发展,空降兵在历次重大战争和战斗中表现出无与伦比的战略机动性能和精干的战斗力。然而优越的战略机动性能的获得并非没有代价,空降兵空投落地后即转变成为机动性最差的轻装步兵,这还不算最坏的,最坏的境遇莫过于当遇到敌方装甲机械化部队的攻击时,无论规模如何,空降兵都将会无能为力从而陷入危险境地。俄罗斯一向重视发展空降兵的机械化作战能力,上世纪60年代末期投入服役的BMD-1伞兵战车以其独特的设计和新颖的作战方式震惊了西方世界,它的出现为空降兵提供了相当于机械化部队的地面机动性能和打击能力,随着伞降技术的发展,BMD伞兵战车还拥有独一无二的人车一体空投的能力,可谓独树一帜。前不久,在“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中,参演的俄罗斯BMD-2伞兵战车演练了低空伞降作战,满天绽放的伞花中铁甲战车从天而降,这场面给人极大的冲击力和震撼。更让人为之一振的是,一个陌生的身影——国产新型伞兵战车也同时飘然而落,中俄伞兵战车同场献艺,这不禁让人眼界大开。这次演习引起了人们对国产新型伞兵战车的极大兴趣,人们最关心的是它和BMD-2相比,空降双雄,谁更英雄?

BMD-1侧视图

  总体布置
  说到BMD-2伞兵战车,就不能不提它的前辈也就是俄罗斯伞兵战车的鼻祖——BMD-1伞兵战车。BMD-1伞兵战车是前苏联专门设计的相当于BMP-1步兵战车的空降型步兵战车,担负机械化步兵战车的任务为伞兵提供地面机动性。由于车体矮小,BMD-1伞兵战车颇像袖珍版的BMP-1步兵战车,尤其它们都安装了相同的炮塔,所以不仔细分辨常常会将二者混为一谈。BMD-1是全履带式两栖战车,独立的液气悬挂装置包括每侧5个小负重轮,诱导轮在前,主动轮在后,并有4个托带轮。为减轻重量,BMD-1的车体采用铝合金装甲焊接结构,由四部分组成,从前往后依次是驾驶舱、战斗舱、载员舱和动力室。这次的主角之一BMD-2即是通过将BMD-1底盘稍加修改,并安装了新型炮塔改进而来的。BMD-2的车体总体布置和BMD-1基本相同,但车内布局则有所变化。在BMD-1上最前面的是驾驶舱,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中央,其舱门前面有3个潜望镜,中间1个可换成红外夜间驾驶仪。车长位于驾驶员左后侧,旁边有电台和陀螺罗盘。驾驶员的右后方是前机枪手座椅,车长和前机枪手都有各自的半圆形舱门和潜望镜。而在BMD-2上则取消了驾驶员左侧车长席前的机枪和右侧的前机枪手,将省出来的空间用来携带物品。驾驶舱其后是战斗舱,安装有单人炮塔。由于BMD-1和BMD-2都采取了常规坦克的发动机后置布局,因此载员舱只好屈居于炮塔和发动机之间的车体后部,所以空间极其狭窄,仅能并排坐3个人,载员舱安装有1个向前开启的顶舱门,系车内载员唯一的出入口。在该舱顶部有1个潜望镜用于观察,并在舱盖后部设置了一个面向车体后方的射击孔。让人惊讶的是,BMD-1和BMD-2伞兵战车甚至拥有两栖能力,它们在水中行驶时依靠车体后部的喷水推进器提供动力。伞降加两栖,说它们是三栖战车都不为过。


参加红场阅兵的BMD-1伞兵战车,炮塔后面的载员舱极为狭小,仅能并排站立三人,后排三名伞兵是坐在发动机舱盖上的


参加红场阅兵的BMD-1伞兵战车,炮塔后面的载员舱极为狭小,仅能并排站立三人,后排三名伞兵是坐在发动机舱盖上的
  另一方面,首次公开展示的国产新型伞兵战车的总体布置看起来则更为合理:首先,新型伞兵战车并没有亦步亦趋地安装前机枪,而是注重了载员舱的合理布置,它采用了多数步兵战车通常采用的动力舱在前、战斗舱居中、载员舱置后的布局方式。驾驶员位于车首动力舱左侧,其后依次是车长、单人炮塔和载员舱。这样的布局方式可以在车后部开大尺寸后门,载员上下车安全方便,相比BMD系列不开后门载员由车体上方进出的情况,显然安全的多。BMD系列载员舱糟糕的设计带来的另一个后果是空间狭小乘坐舒适性较差,作战时谁也不愿意同炮塔弹药和轰鸣的发动机挤在一起,因此伞兵们宁愿下车徒步作战或是坐在车顶,生命时刻受到威胁。国产新型伞兵战车在这一方面做得好的多,相对宽大的载员舱提供了舒适的乘坐空间,有效保证了乘车伞兵持续作战能力。当然新型伞兵战车总体布置也并非完美无缺,车长位于驾驶员身后这一设计是很不明智的,因为不是位于全车最高点,无法获得360度全向视野,所以车长在指挥全车行动时会受到诸多限制。这一点在前苏联时期对BMP-1步兵战车改进过程中早已得到证明,并且直接导致了BMP-2双人炮塔的采用,而在我国这一思想似乎并未得到认可,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
  火力性能
  伞兵战车的火力支援能力在俄罗斯BMD-1/2上得到了充分的重视,BMD-1的炮塔和BMP-1的单人炮塔完全相同,采用73毫米低压滑膛炮和7.62毫米并列机枪,炮塔上方安装AT-3“赛格”反坦克导弹,后期换装AT-4“塞子”反坦克导弹。最特别的是,战后坦克设计中逐渐消亡的车体前机枪在BMD-1伞兵战车上又重新复活,且变本加厉,BMD-1在车体两侧共安装了2挺7.62mm机枪,分别通过四联杆机构同两具潜望式瞄准镜连接起来,便于前机枪手瞄准射击。两挺前机枪和炮塔中的一挺同轴机枪,在车体正前方共布置了三挺7.62毫米机枪,加之73毫米低压滑膛炮助阵,BMD-1的火力可谓凶猛。由此可见,BMD-1车体虽然很小,但是性能却不俗,三挺机枪、中口径火炮、反坦克导弹、载员能力、两栖能力一个都不少,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作战能力更不可小视。BMD-2相对于BMD-1更大的变化在于采用了新设计的单人炮塔,安装了配有双向稳定器的2A42 30毫米机关炮,炮塔上面的导弹发射器可以发射AT-4“塞子”和AT-5“拱肩”反坦克导弹,使BMD-2拥有了和BMP-2步兵战车相同的火力,扩大了作战范围。
  反观新型伞兵战车的火力配置,则显得更加简练和实用。该车采用了86式步兵战车改进型的单人炮塔,该炮塔被《简氏防务周刊》称为为红箭73导弹/30毫米组合式炮塔武器模块。根据公开的资料,该炮塔为单人炮塔,自重1.5吨,主要武器为1门30毫米链式机关炮,备弹350发,射速300发/分,有效射程4000米,辅助武器是1挺7.62毫米机枪。单看主炮性能,国产新型伞兵战车同BMD-2相比毫不逊色,在火控和命中精度方面肯定更胜一筹。值得注意的是炮塔顶部右侧设置了导弹发射导轨,该发射装置可以发射红箭73反坦克导弹的最新改型,导弹通过炮塔顶部装填舱门装填,炮手在车内遥控发射,有效射程超过3000米。该炮塔具有良好的防弹外形和紧凑的结构,炮塔两侧各安装一组3联装榴弹/烟幕弹发射器作为辅助防护手段。该炮塔武器模块外形紧凑、重量轻、火力猛、便于操作,已经应用到我国多型步兵战车和装甲车辆上,通用化程度和综合作战水平优于目前装备部队的25毫米通用单人炮塔,将会进一步得到推广应用。
  也许会有朋友对伞兵战车使用红箭73作为反坦克武器有所疑虑,认为该导弹已经过时,不能满足作战需要,殊不知红箭73已经经过了脱胎换骨的改进。此时的红箭73早已不是当年吴下阿蒙,它充分利用了红箭8、红箭9等的先进技术,采用了串联战斗部和新型制导体制,可以精确有效地对付披挂反应装甲的主战坦克。对于伞兵战车来说,由于红箭73采用裸弹导轨发射,导弹外形尺寸小且弹翼可以折叠,占用的空间较小,在寸土寸金的伞兵战车内存放游刃有余。较之俄罗斯BMD-2将导弹连同发射制导装置安装在炮塔之上的设计,国产伞兵战车的设计不仅可以给导弹和射手提供有效的装甲保护,而且可以防止导弹外置受外物碰擦刮坏而无法使用。虽然有人认为导弹放置在车内会有殉爆危险,但对于空降战车来说,车辆空投时高速气流、伞降装置等会对外置的导弹正常使用造成不利影响,而空投前拆卸降落后安装导弹发射装置不但费时费力,而且会贻误战机。因此在导弹内置对于伞兵战车来说是利大于弊的。


中俄联合军演中的中国新型伞兵战车,采用传统布局方式


  机动性能
  俄罗斯BMD-2伞兵战车战斗全重约8.225吨,它的动力来源是一台5D20-V型水冷柴油机,其功率为240马力,得益于较轻的车体,单位功率可达29.18马力/吨,因此地面机动性能较佳,最大公路速度60km/h,最大水上航速10km/h。行动部分的独立式液气悬挂装置可以使BMD-2的车体距地面的高度在100~450mm范围内调整,因此该车具有很强的克服复杂地形的能力,同时这套装置还可以在伞降落地时为车辆提供缓冲,保护战车以及车内装备。BMD-2可以通过伊尔-76和安-12等运输机空运并伞降,每架伊尔-76可以同时运载并空投三辆BMD-2,安-12可以运载并空投一辆。随着空投缓冲技术的发展,BMD-2除了可以采取早期的货台缓冲装置空投以外,还可以采用无货台缓冲及制动火箭缓冲技术。货台缓冲即将空投的战车固定在钢制货台上,降落伞系于被空投车辆或货台上,货台下面安装有充气气囊或者纸制蜂窝板等缓冲材料,这些缓冲材料在空投前可以折叠起来以节省空间,空投时自动充气或展开。在货台着陆时,通过气囊中气体压缩或纸制蜂窝板等缓冲材料变形来起到缓冲作用。无货台缓冲技术则取消了钢制货台,气囊通过支架直接同空投车辆底部连接,因此空投装置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制动火箭缓冲技术早已被应用于回收返回式卫星或飞船太空舱等航天领域,其原理是借助火箭的反推作用减慢空投物体下降速度,但是仍然需要和大尺寸降落伞配合使用,成本较高,结构复杂。前苏联最早实现人车一体空投时就是利用了制动火箭缓冲技术,经过前苏联和俄罗斯多年的发展,现在技术已经成熟,结合配套的车内空降座椅等辅助设备的装备,可以认为,BMD系列的伞兵战车均能实现人车一体空投,战车的伞降能力取决于采用的空投缓冲技术,而并非以前人们认为的只有BMD-3伞兵战车才具有此能力。


BMD-2伞兵战车,可以看到车首防浪板处的前机枪,单人炮塔上面安装有2A42 30毫米机关炮和AT-4“塞子”反坦克导弹发射器



安装新型炮塔的86式步兵战车最新改型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现在还无法得知国产新型伞兵战车的性能数据,不过我们可以从此次联合军事演习中对它的性能有个大概的了解。在演习的最后阶段强制隔离演练中,国产伞兵战车从伊尔76机舱中依次投放,无论从伞降装备还是快速连续空投能力,丝毫不逊于同时进行伞降的俄军BMD-2伞兵战车。虽然空降过程中出现了落地后侧翻的事故,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我国重型装备伞降技术或伞兵战车性能有缺陷。我们可以看到,即使经验丰富的俄罗斯海军陆战队在抢滩登陆演练时,由于海浪的“不合作”竟然发生了战车进水沉没事故。正如汽车无法避免交通事故一样,此类事故的发生有很大的随机性,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更多一点。

  防护性能
  BMD-1战斗全重只有7.5吨左右,是当时前苏联最轻的履带式战车,其炮塔装甲最厚处达25毫米,车体采用铝合金装甲焊接结构,最厚处仅15毫米。BMD-2采用BMD-1底盘改进而来,战斗全重稍有增加,因此防护能力略为增强,但仍然属于轻型装甲车辆范围,仅能防7.62毫米穿甲弹和炮弹破片,国产新型伞兵战车应该也处于这一水平上。由于现阶段空投缓冲技术还不能满足重装甲战车伞降的需要,因此我们还不能奢望伞兵战车的防护性能可以和步兵战车相媲美。也许有人会建议伞兵战车采用模块式附加装甲技术,但是伞兵战车特殊的作战环境决定了伞兵战车在落地后没有机会安装附加装甲后再投入战斗,而且附加装甲的安装作业对于轻装备的伞兵来说也是不切实际的。伞兵战车对于伞兵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快速机动平台和火力支援手段,而相对于高机动轮式底盘的伞兵突击车来说,它拥有了伞兵突击车所不具备的基本防护能力,乘车士兵的安全更有保证。因此对于伞兵战车来说,防护并不是重点所在,而是更强的机动性能和更有效的火力支援手段。

展出的采用电视测角技术的红箭73反坦克导弹


伞降中的国产新型伞兵战车,车底的气囊状物体说明我国有可能采用的是无货台空降技术
  结束语
  我国的空降机械化装备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空降先进技术和作战方式仍然处在摸索阶段,尤其是人车一体空投技术和伞兵战车的操作及战术应用方面,还远不及这方面的“祖师爷”——俄罗斯空降部队,我国空降机械化部队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国产新型伞兵战车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更先进更强大的伞兵机械化装备一定会出现在我国空降兵装备序列里,成为空降奇兵的宝马良驹!

连续空投中的我国新型伞兵战车



由于重装备空投技术不够成熟,我国伞兵战车还未实现人车一体空投,伞兵落地后需要自己找到战车,解除伞具等工作也需要人工完成


中俄军演中的俄军伞兵战车


与坦克相比,伞兵战车/步兵战车防御比较脆弱,图为巷战中被摧毁的美军M3步兵战车


BMD-1

BMD-2

BMD-3

WZ506


原创文章,错误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21 15:14:38编辑过]
中俄两军伞兵战车大比拼
欢迎点击:中俄两军伞兵战车大比拼(注意:该链接中的“新型”为原文没有)

欣利
    空降兵从诞生之日日起,就因其特殊的作战能力受到各国的重视和发展,空降兵在历次重大战争和战斗中表现出无与伦比的战略机动性能和精干的战斗力。然而优越的战略机动性能的获得并非没有代价,空降兵空投落地后即转变成为机动性最差的轻装步兵,这还不算最坏的,最坏的境遇莫过于当遇到敌方装甲机械化部队的攻击时,无论规模如何,空降兵都将会无能为力从而陷入危险境地。俄罗斯一向重视发展空降兵的机械化作战能力,上世纪60年代末期投入服役的BMD-1伞兵战车以其独特的设计和新颖的作战方式震惊了西方世界,它的出现为空降兵提供了相当于机械化部队的地面机动性能和打击能力,随着伞降技术的发展,BMD伞兵战车还拥有独一无二的人车一体空投的能力,可谓独树一帜。前不久,在“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中,参演的俄罗斯BMD-2伞兵战车演练了低空伞降作战,满天绽放的伞花中铁甲战车从天而降,这场面给人极大的冲击力和震撼。更让人为之一振的是,一个陌生的身影——国产新型伞兵战车也同时飘然而落,中俄伞兵战车同场献艺,这不禁让人眼界大开。这次演习引起了人们对国产新型伞兵战车的极大兴趣,人们最关心的是它和BMD-2相比,空降双雄,谁更英雄?

BMD-1侧视图

  总体布置
  说到BMD-2伞兵战车,就不能不提它的前辈也就是俄罗斯伞兵战车的鼻祖——BMD-1伞兵战车。BMD-1伞兵战车是前苏联专门设计的相当于BMP-1步兵战车的空降型步兵战车,担负机械化步兵战车的任务为伞兵提供地面机动性。由于车体矮小,BMD-1伞兵战车颇像袖珍版的BMP-1步兵战车,尤其它们都安装了相同的炮塔,所以不仔细分辨常常会将二者混为一谈。BMD-1是全履带式两栖战车,独立的液气悬挂装置包括每侧5个小负重轮,诱导轮在前,主动轮在后,并有4个托带轮。为减轻重量,BMD-1的车体采用铝合金装甲焊接结构,由四部分组成,从前往后依次是驾驶舱、战斗舱、载员舱和动力室。这次的主角之一BMD-2即是通过将BMD-1底盘稍加修改,并安装了新型炮塔改进而来的。BMD-2的车体总体布置和BMD-1基本相同,但车内布局则有所变化。在BMD-1上最前面的是驾驶舱,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中央,其舱门前面有3个潜望镜,中间1个可换成红外夜间驾驶仪。车长位于驾驶员左后侧,旁边有电台和陀螺罗盘。驾驶员的右后方是前机枪手座椅,车长和前机枪手都有各自的半圆形舱门和潜望镜。而在BMD-2上则取消了驾驶员左侧车长席前的机枪和右侧的前机枪手,将省出来的空间用来携带物品。驾驶舱其后是战斗舱,安装有单人炮塔。由于BMD-1和BMD-2都采取了常规坦克的发动机后置布局,因此载员舱只好屈居于炮塔和发动机之间的车体后部,所以空间极其狭窄,仅能并排坐3个人,载员舱安装有1个向前开启的顶舱门,系车内载员唯一的出入口。在该舱顶部有1个潜望镜用于观察,并在舱盖后部设置了一个面向车体后方的射击孔。让人惊讶的是,BMD-1和BMD-2伞兵战车甚至拥有两栖能力,它们在水中行驶时依靠车体后部的喷水推进器提供动力。伞降加两栖,说它们是三栖战车都不为过。


参加红场阅兵的BMD-1伞兵战车,炮塔后面的载员舱极为狭小,仅能并排站立三人,后排三名伞兵是坐在发动机舱盖上的


参加红场阅兵的BMD-1伞兵战车,炮塔后面的载员舱极为狭小,仅能并排站立三人,后排三名伞兵是坐在发动机舱盖上的
  另一方面,首次公开展示的国产新型伞兵战车的总体布置看起来则更为合理:首先,新型伞兵战车并没有亦步亦趋地安装前机枪,而是注重了载员舱的合理布置,它采用了多数步兵战车通常采用的动力舱在前、战斗舱居中、载员舱置后的布局方式。驾驶员位于车首动力舱左侧,其后依次是车长、单人炮塔和载员舱。这样的布局方式可以在车后部开大尺寸后门,载员上下车安全方便,相比BMD系列不开后门载员由车体上方进出的情况,显然安全的多。BMD系列载员舱糟糕的设计带来的另一个后果是空间狭小乘坐舒适性较差,作战时谁也不愿意同炮塔弹药和轰鸣的发动机挤在一起,因此伞兵们宁愿下车徒步作战或是坐在车顶,生命时刻受到威胁。国产新型伞兵战车在这一方面做得好的多,相对宽大的载员舱提供了舒适的乘坐空间,有效保证了乘车伞兵持续作战能力。当然新型伞兵战车总体布置也并非完美无缺,车长位于驾驶员身后这一设计是很不明智的,因为不是位于全车最高点,无法获得360度全向视野,所以车长在指挥全车行动时会受到诸多限制。这一点在前苏联时期对BMP-1步兵战车改进过程中早已得到证明,并且直接导致了BMP-2双人炮塔的采用,而在我国这一思想似乎并未得到认可,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
  火力性能
  伞兵战车的火力支援能力在俄罗斯BMD-1/2上得到了充分的重视,BMD-1的炮塔和BMP-1的单人炮塔完全相同,采用73毫米低压滑膛炮和7.62毫米并列机枪,炮塔上方安装AT-3“赛格”反坦克导弹,后期换装AT-4“塞子”反坦克导弹。最特别的是,战后坦克设计中逐渐消亡的车体前机枪在BMD-1伞兵战车上又重新复活,且变本加厉,BMD-1在车体两侧共安装了2挺7.62mm机枪,分别通过四联杆机构同两具潜望式瞄准镜连接起来,便于前机枪手瞄准射击。两挺前机枪和炮塔中的一挺同轴机枪,在车体正前方共布置了三挺7.62毫米机枪,加之73毫米低压滑膛炮助阵,BMD-1的火力可谓凶猛。由此可见,BMD-1车体虽然很小,但是性能却不俗,三挺机枪、中口径火炮、反坦克导弹、载员能力、两栖能力一个都不少,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作战能力更不可小视。BMD-2相对于BMD-1更大的变化在于采用了新设计的单人炮塔,安装了配有双向稳定器的2A42 30毫米机关炮,炮塔上面的导弹发射器可以发射AT-4“塞子”和AT-5“拱肩”反坦克导弹,使BMD-2拥有了和BMP-2步兵战车相同的火力,扩大了作战范围。
  反观新型伞兵战车的火力配置,则显得更加简练和实用。该车采用了86式步兵战车改进型的单人炮塔,该炮塔被《简氏防务周刊》称为为红箭73导弹/30毫米组合式炮塔武器模块。根据公开的资料,该炮塔为单人炮塔,自重1.5吨,主要武器为1门30毫米链式机关炮,备弹350发,射速300发/分,有效射程4000米,辅助武器是1挺7.62毫米机枪。单看主炮性能,国产新型伞兵战车同BMD-2相比毫不逊色,在火控和命中精度方面肯定更胜一筹。值得注意的是炮塔顶部右侧设置了导弹发射导轨,该发射装置可以发射红箭73反坦克导弹的最新改型,导弹通过炮塔顶部装填舱门装填,炮手在车内遥控发射,有效射程超过3000米。该炮塔具有良好的防弹外形和紧凑的结构,炮塔两侧各安装一组3联装榴弹/烟幕弹发射器作为辅助防护手段。该炮塔武器模块外形紧凑、重量轻、火力猛、便于操作,已经应用到我国多型步兵战车和装甲车辆上,通用化程度和综合作战水平优于目前装备部队的25毫米通用单人炮塔,将会进一步得到推广应用。
  也许会有朋友对伞兵战车使用红箭73作为反坦克武器有所疑虑,认为该导弹已经过时,不能满足作战需要,殊不知红箭73已经经过了脱胎换骨的改进。此时的红箭73早已不是当年吴下阿蒙,它充分利用了红箭8、红箭9等的先进技术,采用了串联战斗部和新型制导体制,可以精确有效地对付披挂反应装甲的主战坦克。对于伞兵战车来说,由于红箭73采用裸弹导轨发射,导弹外形尺寸小且弹翼可以折叠,占用的空间较小,在寸土寸金的伞兵战车内存放游刃有余。较之俄罗斯BMD-2将导弹连同发射制导装置安装在炮塔之上的设计,国产伞兵战车的设计不仅可以给导弹和射手提供有效的装甲保护,而且可以防止导弹外置受外物碰擦刮坏而无法使用。虽然有人认为导弹放置在车内会有殉爆危险,但对于空降战车来说,车辆空投时高速气流、伞降装置等会对外置的导弹正常使用造成不利影响,而空投前拆卸降落后安装导弹发射装置不但费时费力,而且会贻误战机。因此在导弹内置对于伞兵战车来说是利大于弊的。


中俄联合军演中的中国新型伞兵战车,采用传统布局方式


  机动性能
  俄罗斯BMD-2伞兵战车战斗全重约8.225吨,它的动力来源是一台5D20-V型水冷柴油机,其功率为240马力,得益于较轻的车体,单位功率可达29.18马力/吨,因此地面机动性能较佳,最大公路速度60km/h,最大水上航速10km/h。行动部分的独立式液气悬挂装置可以使BMD-2的车体距地面的高度在100~450mm范围内调整,因此该车具有很强的克服复杂地形的能力,同时这套装置还可以在伞降落地时为车辆提供缓冲,保护战车以及车内装备。BMD-2可以通过伊尔-76和安-12等运输机空运并伞降,每架伊尔-76可以同时运载并空投三辆BMD-2,安-12可以运载并空投一辆。随着空投缓冲技术的发展,BMD-2除了可以采取早期的货台缓冲装置空投以外,还可以采用无货台缓冲及制动火箭缓冲技术。货台缓冲即将空投的战车固定在钢制货台上,降落伞系于被空投车辆或货台上,货台下面安装有充气气囊或者纸制蜂窝板等缓冲材料,这些缓冲材料在空投前可以折叠起来以节省空间,空投时自动充气或展开。在货台着陆时,通过气囊中气体压缩或纸制蜂窝板等缓冲材料变形来起到缓冲作用。无货台缓冲技术则取消了钢制货台,气囊通过支架直接同空投车辆底部连接,因此空投装置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制动火箭缓冲技术早已被应用于回收返回式卫星或飞船太空舱等航天领域,其原理是借助火箭的反推作用减慢空投物体下降速度,但是仍然需要和大尺寸降落伞配合使用,成本较高,结构复杂。前苏联最早实现人车一体空投时就是利用了制动火箭缓冲技术,经过前苏联和俄罗斯多年的发展,现在技术已经成熟,结合配套的车内空降座椅等辅助设备的装备,可以认为,BMD系列的伞兵战车均能实现人车一体空投,战车的伞降能力取决于采用的空投缓冲技术,而并非以前人们认为的只有BMD-3伞兵战车才具有此能力。


BMD-2伞兵战车,可以看到车首防浪板处的前机枪,单人炮塔上面安装有2A42 30毫米机关炮和AT-4“塞子”反坦克导弹发射器



安装新型炮塔的86式步兵战车最新改型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现在还无法得知国产新型伞兵战车的性能数据,不过我们可以从此次联合军事演习中对它的性能有个大概的了解。在演习的最后阶段强制隔离演练中,国产伞兵战车从伊尔76机舱中依次投放,无论从伞降装备还是快速连续空投能力,丝毫不逊于同时进行伞降的俄军BMD-2伞兵战车。虽然空降过程中出现了落地后侧翻的事故,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我国重型装备伞降技术或伞兵战车性能有缺陷。我们可以看到,即使经验丰富的俄罗斯海军陆战队在抢滩登陆演练时,由于海浪的“不合作”竟然发生了战车进水沉没事故。正如汽车无法避免交通事故一样,此类事故的发生有很大的随机性,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更多一点。

  防护性能
  BMD-1战斗全重只有7.5吨左右,是当时前苏联最轻的履带式战车,其炮塔装甲最厚处达25毫米,车体采用铝合金装甲焊接结构,最厚处仅15毫米。BMD-2采用BMD-1底盘改进而来,战斗全重稍有增加,因此防护能力略为增强,但仍然属于轻型装甲车辆范围,仅能防7.62毫米穿甲弹和炮弹破片,国产新型伞兵战车应该也处于这一水平上。由于现阶段空投缓冲技术还不能满足重装甲战车伞降的需要,因此我们还不能奢望伞兵战车的防护性能可以和步兵战车相媲美。也许有人会建议伞兵战车采用模块式附加装甲技术,但是伞兵战车特殊的作战环境决定了伞兵战车在落地后没有机会安装附加装甲后再投入战斗,而且附加装甲的安装作业对于轻装备的伞兵来说也是不切实际的。伞兵战车对于伞兵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快速机动平台和火力支援手段,而相对于高机动轮式底盘的伞兵突击车来说,它拥有了伞兵突击车所不具备的基本防护能力,乘车士兵的安全更有保证。因此对于伞兵战车来说,防护并不是重点所在,而是更强的机动性能和更有效的火力支援手段。

展出的采用电视测角技术的红箭73反坦克导弹


伞降中的国产新型伞兵战车,车底的气囊状物体说明我国有可能采用的是无货台空降技术
  结束语
  我国的空降机械化装备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空降先进技术和作战方式仍然处在摸索阶段,尤其是人车一体空投技术和伞兵战车的操作及战术应用方面,还远不及这方面的“祖师爷”——俄罗斯空降部队,我国空降机械化部队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国产新型伞兵战车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更先进更强大的伞兵机械化装备一定会出现在我国空降兵装备序列里,成为空降奇兵的宝马良驹!

连续空投中的我国新型伞兵战车



由于重装备空投技术不够成熟,我国伞兵战车还未实现人车一体空投,伞兵落地后需要自己找到战车,解除伞具等工作也需要人工完成


中俄军演中的俄军伞兵战车


与坦克相比,伞兵战车/步兵战车防御比较脆弱,图为巷战中被摧毁的美军M3步兵战车


BMD-1

BMD-2

BMD-3

WZ506


原创文章,错误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21 15:14:38编辑过]
你原创的?我看到N多网站贴这文章
[em03]
孤狼即欣利,兵工科技上近来不少好文撒[em17]
欣利是我兵工科技上的笔名。
哦,是这回事啊
对不起,我不清楚
[em04]
当然新型伞兵战车总体布置也并非完美无缺,车长位于驾驶员身后这一设计是很不明智的,因为不是位于全车最高点,无法获得360度全向视野,所以车长在指挥全车行动时会受到诸多限制。
===车长位于驾驶员身后这一设计可以充分利用前车体空间,BMP2的驾驶员身后也有1个座位。可以在炮塔上安装车长独立周视仪来让车长获得360度全向视野。双人炮塔的座圈直径比较大,需要占用比较大的车内空间,会使连接驾驶室和载员室的通道变窄、载员室变得短。同样是载员室座位有2个纵排,单人炮塔的BMP1每个纵排可以坐4人。双人炮塔的BMP2就只能坐3人。
不错不错,还是要支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