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二战德国军事发展思路。。纯原创,本人小白望轻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2:23:29
                                                                     铁十字兴衰
                                                                                        ——浅谈纳粹德国军事发展思路
                 
摘要:二战中,纳粹德国在军事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世界武器的发展方向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但德国最终却走向了毁灭,这无疑与其军工发展思路有着密切的关系。二战结束后的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则是众说纷纭。本文根据对纳粹德国海陆空三军典型军事装备的分析,以前人所进行的相关研究为基础,提出了对德国军事发展思路的探索性的新见解,得出了其军事发展具有前期保守、后期创新、发展不均衡、崇尚火力与防护、武器结构精密、质量高、发展思路具有前瞻性等特点的结论,并进一步分析论证了其军事发展思路的必然性。
关键词:二战;纳粹德国;武器装备;发展思路
中图法分类号:E08                 文献标识码:A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Iron Cross
                                                                                 ——On the military development idea of German Nazi
Dept. of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Zhejiang University,Zhejiang province,china
Abstract: During the WWII ,German Nazi got great success in military territory ,which attracts worldwide attention .Besides ,it also cause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military of the whole world .However ,the Nazi finally came to destruction ,so there is no doubt that it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its military development track .Even decades after the WWII ,there are scholars all over the world who did systematic research over this problem ,which lead to divergent views in the end .This article based on related research put forward new opinions on Nazi military development idea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ver typical military equipments of the armed forces of German Nazi ,and got the conclusion that its military development has following features :conservative at early time and innovative at late stage ;Uneven ; advocating firepower and protection ;precision and good quality on weapons ;forward-looking and so on .Besides ,this article also did further analysis to demonstrate the inevitability of German military development ideas.

Key words:  WWII;   German Nazi;   weapons and equipments;   development ideas


目          录
1 引言  …………………………………………………………………………… 3
2 二战德军武器装备概览  ……………………………………………………… 3
2.1 陆军  …………………………………………………………………………  3
2.2 空军  …………………………………………………………………………  3
2.3 海军  …………………………………………………………………………  3
2.4 导弹及新式武器  ……………………………………………………………  3
3 从武器装备看德国武器发展思路 ……………………………………………  3
3.1 陆军发展  ……………………………………………………………………  3
3.1.1 步兵  ………………………………………………………………………   3
3.1.2 机械化装甲部队  …………………………………………………………   4
3.2 空军发展  ……………………………………………………………………  4
3.2.1 航空工业  …………………………………………………………………   4
3.2.2 战斗机  ……………………………………………………………………   4
3.2.3 轰炸机  ……………………………………………………………………   5
3.2.4 总体方向  …………………………………………………………………   5
3.3 海军发展  ……………………………………………………………………  5
3.3.1 水面舰艇  …………………………………………………………………   5
3.3.2 潜艇  ………………………………………………………………………   6
3.4 后期新式武器  ………………………………………………………………  6
4 总结 ……………………………………………………………………………  6
5 结语 …………………………………………………………………………… 7


1 引言
纳粹德国在很多人的心中早已成为了一个神话,虽然法西斯主义违背了历史潮流,使其最终未逃过覆灭的命运,但不得不承认,二战中德国迅猛的军工发展与精良的武器装备为其势力滚雪球般的壮大提供了巨大的动力。而研究其军事发展思路则无疑有助于我们从中汲取经验与教训,从而有所裨益。
2 二战德军武器装备概览
2.1 陆军(Armee)
说到德国陆军,很多人会想到当年那横扫整个欧洲的铁甲洪流。当然,德国在陆军装备上取得的成就并不仅限于装甲部队。在枪械上,有毛瑟Kar98k步枪、Gew43半自动步枪、STG44突击步枪、MP38/40冲锋枪、MG34/42机枪等;在机械化部队与地面装甲力量上,主要有虎式坦克、黑豹坦克、猎虎坦克歼击车、各种型号的突击炮、自行火炮以及装甲人员输送车等;在火炮上,有88毫米防空炮以及“利奥波德”、“卡尔”列车炮等。可以说,德国陆军的装备先进程度不逊色于当时任何一个国家。
2.2 空军(Luftwaffe)
二战时,德国空军一直以优秀的飞行员素质著称于世界,从二战时期王牌飞行员统计数目中就可见一斑(见表2.2.1)

二战王牌飞行员排行表top5[1]
排行        姓名        国籍        击落数
1        Hartmann,Erich                  德国        352
2        Barkhorn, Gerhard        德国        301
3        Rall , Günther                德国        275
4        Kittel , Otto                德国        267
5        Nowotny , Walter        德国        258
  
      当然,德国不仅有着训练有素、技艺超群的飞行员,更有着性能优秀、数量庞大的各型作战飞机。在战斗机与驱逐机领域,有Bf-109、Bf-110、先进的Fw-190以及划时代的喷气式战斗机Me-262、He-162等;在轰炸机领域,则有著名的Ju-87“斯图卡”轰炸机、亨克尔He-111轰炸机以及Do-17等一系列的机型。并且,二战时期德国的军机有着惊人的产量,其各型飞机总产量超过十万架,可见其拥有着多么可怕的空中实力。
2.3 海军(Kriegsmarine)
水面舰艇一直是德国海军的短板,其海军舰队无论是从总吨位上还是火力、防护上都要远逊于同期的英国海军。不过,其海军,尤其是潜艇(U-Boot)还是有着很出色的成就的,例如“俾斯麦”级战列舰、“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远洋装甲舰)以及取得了辉煌战果,令盟军头痛不已的各型U艇等。可以说,虽然德国海军在当时只能算是一只二流的海军,但其作战实力是不可小觑的。
2.4 导弹及新式武器(Rakete)
在战争的后期,德国人以惊人的想象力开发出了种种新式武器,其中最具有吸引力的无疑是可规模化生产的实用的导弹,这在当时堪称空前绝后。尤其是V1巡航导弹、V2弹道导弹,虽然精确度不佳,但仍然起到了一定的战略意义。因为其后期发展的武器大多未批量装备,对战争的结果亦未产生大的影响,故本处不作赘述。
3 从武器装备看德国武器发展思路
3.1 陆军发展
3.1.1 步兵
      一战后,受《凡尔赛和约》限制,德国陆军不能发展重武器,虽然半自动步枪已经出现,但是由于德国对发展自动步枪认识不足,加上机关枪正处于普及阶段,半自动步枪并未引起很大的重视,甚至有些迂腐的军官对一反传统的自动步枪和短管步枪持有厌恶的心态。理由是在检阅是不便把持。半自动武器的发展处于了喋喋不休的论战之中,因此德军在步兵方面一直存在着火力偏弱的问题。二战中,德军主要使用的步枪是采用手拉式枪机的毛瑟Kar98k步枪,而同期美国和苏联则分别大规模装备了M1加兰德和SVT半自动步枪,这就意味着德军在战场上容易受到敌方的火力压制。而德军的MP40冲锋枪虽然射速相对快,但射程较短,无法形成有效的反制。并且其在战场实用性上相比于苏联的PPSh(波波莎)冲锋枪也要略逊一筹,不仅射速较慢而且弹匣容量小(相比于苏军普遍使用的71发弹鼓)。尤其是在对苏作战时,德军班组火力偏弱的劣势明显地暴露出来,火力连续性上的差距使德军无法形成弹幕以压制敌方。而后期虽然德国吸取了这一教训,开发出了Gew43半自动步枪以及STG44全自动步枪,但限于战争资源与生产能力的缘故未能大批量装备,以Gew43为例,战争后期的德国由于原料的不足,加之时间紧迫以及技术缺乏,同其他大多数德军装备一样,Gew43在制作工艺上越来越简陋,昂贵的木制枪托以及其他木料部分被非常薄的木头代替,枪托底部改为罩杯式冲压组件
前护箍由切削件改为点焊,弹仓底部及护弓也改成了钢制冲压件。[1]但即使如此,这把枪截至二战结束也只有40万支的产量,远远不足以保证大批装备部队。
而在机枪的研发制造上,德国人则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当然,这与《凡尔赛和约》的限制是有一定关系的,和约虽然规定德国在战后不能发展重机枪,但精明的德国人巧妙地规避了这一限制,研究了一种以传统眼光看完全不是重机枪的“通用机枪”(这也开了世界通用机枪之先河并成为通用机枪的典范)即MG34以及其后续的改型MG42机枪,这挺机枪如果如果使用二脚架,配备75发弹鼓就可以作为轻机枪使用跟随班排作战。它如果使用重机枪的三角架,配备300发弹箱就可以作为重机枪使用,成为营连的支援武器。如果装上了装甲车或者坦克,它又是车载机枪。而其散热方式却使用了类似于轻机枪的气冷式,这更加使盟国确信它不是一种重机枪。但其在战场上表现出的重量相对适中、人机工程性好、火力强大、射速高、稳定、故障率低等优势很快让这种机枪成为成为了盟国步兵的噩梦。
  德军对于“质量建军”的强调尽人皆知。在步兵枪械的发展中,德国人严谨认真的国民性展露无遗。德国枪械的做工总是最好的,故障率也总是最低的,但其缺点则在于制造枪械所需工时及成本总是最高的。在战争时期需要规模化装备的时候,这一缺点体现得尤为明显。并且,其早期未重视半自动与自动步枪的发展无疑是一个致命伤,战争后期亡羊补牢,但无疑为时已晚。
3.1.2 机械化装甲部队
德国在机械化部队的发展上经历了一个转折。战争初期,出于闪电战(Blitzkrieg)的需要,为保证战争的突然性与效率,德军重视人员的素质与部队的精锐性。在此期间研发出的坦克具有的突出特点是机动性好,重视人机工程性,易于操作与维修保养。虽然在坦克性能上不及英法,但却能以战术优势弥补技术差距。典型的产物是1号坦克、2号坦克、三号坦克及其各种改型,都具有着重量轻、高机动性的特点。
  但后来,德国的发展思路出现了问题。希特勒对己方坦克火力弱,无法对盟军坦克造成有效杀伤的问题大为恼火,从而转向了另一个极端——盲目追求火力与装甲防护。这不仅是以牺牲机动性为代价的,同时还带来了很多问题。首先,此举使坦克的自重成倍地增加,限制了坦克的通过能力。一辆虎式坦克的自重是60吨,而这已经超过了很多桥梁的承载能力。同时,坦克的整体结构变得复杂,传动负荷大,易导致发动机熄火或零件损坏。最严重的一点则是生产难度加大。例如,一辆虎I型坦克的生产所需小时数为28万工时,而同期苏联的IS-2重型坦克仅需5万工时,这也就意味着在战场上二者的交换比即使达到1:5,德国人仍然是失败者。
  德国在对机械化战争的探索中也进行了大胆创新,开发了一系列的自行火炮以及自行反坦克武器(突击炮、自行反坦克炮、坦克歼击车等),但却因错误的发展思路指导与坦克一样陷入了追求防护性等无用指标的怪圈,却忽略了对于这类武器最重要的机动性、以及低成本易生产性,因为其在战场上发挥的作用并不在于与坦克进行面对面的搏杀,德国人显然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战争晚期,德国总结了前期的一系列经验教训,采取了许多措施,如缩短生产战线、统一化底盘与发动机、统一后勤等以提高生产的效率(这可以说是现代模块化思想的萌芽)但无奈盟军并没有留给他们时间,第三帝国在联合打击下分崩离析,盟军滚滚的钢铁洪流淹没了一切。
3.2 空军发展
3.2.1 航空工业
许多人对二战时德国航空工业评价极高,但这实际上是一种不了解其航空工业的表现。事实上,由于资源有限、技术储备匮乏以及受《凡尔赛和约》限制,十几年来对其他国家技术装备了解不多,对外交流有限,因此其航空工业的技术实力较薄弱,尤其体现在航空发动机上,其功率较国外同类型发动机普遍偏低,再加上德军航空燃料质量不佳,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飞机的水平机动性差、航程不足。这也为德国在战争爆发后在作战飞机领域与发展方向上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埋下了隐患。
3.2.2 战斗机
说到战斗机,德国空军最为世人所熟知的型号恐怕就是大名鼎鼎的Bf-109了。这是二战期间德国生产数量最多的一型飞机,具有小机身、高机动性、速度快、操作灵活、爬升及俯冲性能好等特点,同时其还具有结构简单,便于大量生产的优势。该型飞机的生产起初主要是为了配合地面部队进行的闪电战,后期在空战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缺陷也十分明显,即航程过短,即使是最先进的改型Bf-109G也仅有700km的最大航程,这就限制了其无法为轰炸机执行远程护航任务。当然,这与其发动机水平不够高是有很大关系的,Bf-109最早采用的Jumo210发动机功率仅为474千瓦,限制了其负载,也决定了其只能牺牲一定机动性和燃油携带量。为解决这一问题,Bf-110这种驱逐机被生产出来,但实战检验却证明这种飞机性能低劣,完全无法为德国的轰炸机编队提供安全保障,可以说正是因为其无能导致了德国“以双发小引擎轰炸机遂行战略轰炸任务”战略企图的流产。同时,德国也开发出了先进的Fw-190战斗机,但同样存在着航程短的硬伤,并且在前期出于降低成本与风险的考虑未进行大批装备而仅是继续沿用可靠性高的Bf-109。因为前线大量损耗急需填补,如果再转产其他未经实战检验的新机型,技术上可
能获得的优势也将在敌人的数量优势下荡然无存,结果只能是加速前线的崩溃。
战争后期,德国空军的编号可谓五花八门。尤其是1944年后,各种层出不穷的验证机反映出了纳粹希望以质量优势压倒数量优势的心理(这一点类似于现代空战思想中的“代差”)。但其中的大多数仅仅停留在图纸上或是仅生产了样机,并未真正投产。
3.2.3 轰炸机
二战德国在轰炸机的发展上可以说是独树一帜,最大的一个特点就在于俯冲轰炸机的运用。俯冲轰炸机,顾名思义,是一种以高速俯冲方式攻击敌人的地面或水上目标的轻型轰炸机。相比于水平轰炸机,俯冲轰炸机的优势在于投弹命中率高,效率也要高出很多。二战中,德国是俯冲轰炸机的主要使用者,这与其作战思路是分不开的.而其研制的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无疑是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其可靠性与良好的操作性使其在与地面部队的配合中无往不利,对盟军的装甲集群造成了大杀伤,也成为了盟军头顶上挥之不去的死神。斯图卡轰炸机同样也被用来执行一些常规的战术轰炸任务,如对伦敦的空袭等。但后期,随着英国先进的战斗机,如喷火式战机等的大规模入役,斯图卡轰炸机的损失量剧增,这也进一步暴露出了护航战斗机航程短,性能不佳,无法有效保障轰炸机编队安全的缺陷。
同期在德军内大规模服役的还有He-111水平轰炸机。这种轰炸机性能一般,但是与Bf-190一样具有着易生产性而因此一直被用到战争结束。
而德军相比于盟军不同的一点是,德军始终未发展大型战略轰炸机。这与德国空军的发展思路是分不开的。1935年德国航空部副部长米尔希(Erhard Alfred Richard Oskar Milch)认识到“希特勒将会在1941年以前发动战争,届时有限的资源将大量转移到陆军方面,因此德国空军必须尽快做好战争的准备......德国空军主要遂行支援陆军作战,并以双发小引擎轰炸机遂行战略轰炸任务”。而缺少战略轰炸机也无疑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在轰炸英国时,德国轰炸机已经暴露出航程短载弹量小的缺陷;而在与苏联作战时德国更是因为没有远程轰炸机而对苏联后方的基地与补给线毫无办法。
当然,这在当时具有着一定的必然性。德国本身资源、技术和战术限制了昂贵的战略轰炸机的发展,也始终没有发展出优秀的远程战斗机,而没有战斗机护航的轰炸机在敌方战斗机面前无疑是待宰的羔羊。再加上德国本土已经受到了盟军的轰炸,这一计划就更不可能实现了。并且,是否发展战略轰炸机对当时的德国来说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德国的空军底子薄,既要组建航空团,又要拿出轰炸机,一切要求都非常紧迫,也就意味着不得不有所取舍。
3.2.4 总体方向
     纵观德国空军在二战中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严谨性,或者说保守性,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其空军发展的思路。从三种主力机型,即Bf-109、He-111、Ju-87来看,都无一例外地作为主力从战争开始一直沿用到了结束,而以Fw-190为代表的一些性能优良的新机型则一直未能成为空军主力,这无疑反映了德国人对潜在风险的考虑。可以说,德国空军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低成本机型渐改”。以Bf-109为例,表3.2.1反映了其多种改型性能的对比

表3.2.1 Bf-109战斗机及其改型[1]
        发动机功率        最大航速        航程
Bf-109B        474kw        约470km/h        650km
Bf-109C1        485kw        470km/h        650km
Bf-109D        746kw        520km/h        650km
Bf-109E        895kw        570km/h        700km
Bf-109G        1100kw        650km/h        700km

由表3.2.1可以看出,德军对Bf-109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以提高其作战效能。而这些改型在各项作战指标上也都有显著的提高。对于其他机型,如Ju-87等,德军同样以渐改这种较稳妥的方式提高了其战场适应性。
3.3 海军发展
3.3.1 水面舰艇
    德国的主海岸线是波罗的海,而波罗的海是陆间海,因此历史上普鲁士人不大涉猎海事,大陆性很强。海军是纳粹德国的弱势方面,其实力十分有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远洋舰队几乎全部自沉于斯卡帕湾。之后的德国受《凡尔赛和约》的严格限制,大型水面舰艇的建造举步维艰。到了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虽然突破了《凡尔赛和约》的限制,但是缓不济急。烧钱一般的海军军备的扩张已经无法赶上希特勒的扩张目标的日程表了。
而恰在此时,自从一战后就已经江河日下的英国面对再一次崛起的德国已经是心衰体疲,无力也无心再和德国来一次海军军备竞赛了。于是1935年英德两国达成了《英德海军协定》,在协定中两国达成一致:德国海军舰艇总吨位不超过华盛顿海军条约和伦敦海军条约所规定的英联邦国家海军舰艇总吨位的35%。在潜艇方面,德国保证,保有的潜艇吨位不超过英联邦国家海军潜艇总吨位的45%。而德国在这一协定中可谓获益匪浅,首先可以顺理成章地突破《凡尔赛和约》的限制,发展海军军备,同时麻痹了英国,使其开始了绥靖政策。                  
当然,纳粹德国对已取得的成果并不满意,而希望能够挑战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于是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在1938年提出了雄心勃勃的“Z”计划,希望重建一支包含4艘航母、6艘大型战列舰的强大水面力量。但1939年,英国对德宣战宣告了这一计划的破产,许多还未完工的战舰在船台上被拆解。德国在海军发展中还犯了外行最容易犯的错误——不平衡性。“德国作为后起的海洋国家,大力发展攻击性最强的战列舰、攻击舰和潜艇,而德军打到英吉利海峡一侧,跃跃欲试准备发动‘海狮计划’渡海作战时,才发现舰队中连一艘登陆艇都没有”[1],这直接影响了其西线作战,甚至对整个二战的进程起到了巨大的影响。由于其舰艇设计理念落后且缺乏大型舰只设计经验,二战时期德国一直没有拿得出手的水面力量,在战争初期主力舰只损毁殆尽后就一蹶不振。在战争中所发挥得不多的战术作用也仅限于部分牵制了英国舰队(提尔皮茨号战列舰与格奈森诺号战列巡洋舰牵制了英国海空军大量兵力,使其不敢放手在其他作战方向上用兵等)
3.3.2 潜艇
二战期间德国的潜艇部队有一个令人生畏的外号,“水下狼群”。正是由于在水面力量上希特勒的舰队始终无法对英国船队产生致命威胁才使德国人把注意力转向了水下,大力发展潜艇并创造性地发展出了与之相配套的“狼群战术”,即在英国运输船队可能经过的区域设伏,夜间发起集群攻击的战术。这种“无限制潜艇战”[2]在前期让德国尝到了大甜头,仅1940年1年,就击沉同盟国217艘船舰,总吨位达150万吨。但是,德军最高统帅部却迷信于水面战舰,以至于延迟了潜艇的建造计划,这一错误使得英国的补给线未能被有效切断。
后期,由于盟军反潜力度的加强(猎潜舰、水面反潜、潜艇战等手段),德国潜艇损失剧增。于是,德国开始将更多的科技手段应用于潜艇上以规避盟军对海雷达的搜索,如加装潜航通气管甚至后期开发不成熟且有一定危险性的AIP(Air Independent Propulsion,不依赖空气动力推进装置)技术等。而在潜艇的建造上德国也做了改进,一改传统的制造流程而采用分舱段制造,船厂总装这种类似于现代工厂流水线的形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3.4 后期新式武器   
   二战后期(1943年后),德国在各大战场均陷入困境。前线的崩溃使得德国人寄希望于开发出能扭转败局的新式武器。于是,在此期间德国诞生了许多令人惊叹的超前创造。在战机开发上表现为大胆尝试新气动布局与新动力,制造了不对称翼机、喷气式战机、倾转旋翼机、甚至在现在来看仍然具有科幻色彩的飞翼布局轰炸机Go-229、采用乘波体设计的“银鸟”轨道轰炸机等;在地面装备上德国制造出了具有极其可怕的火力、装甲、自重极大的鼠式坦克以及“猎虎”重型坦克歼击车;而德国最大的发展则是在导弹技术上,众多型号的导弹简直令人眼花缭乱:地地导弹上,有V1、V2以及射程超过5000km的A9/A10多级洲际导弹。地空导弹上有Hs297、莱茵女儿、火百合等。德国甚至还研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实用空空导弹X4和反舰导弹Hs283a,不得不说,以其当时的科技水平,取得这样的成就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划时代的产物”在实战中发挥出了多么大的作用。相反,这些新发明往往存在着先天技术缺陷,或是虽有着先进的设计却因材料或工艺不过关而胎死腹中,真正投入实战并获得收效的少之又少。并且,各种各样的验证型号研究生产还占用了战时本来就不富裕的宝贵人工,可谓得不偿失。
这看起来很矛盾,但其实不难理解,表面上看来德国人具有着非凡的聪明才智与先进的技术,才能在后期创造出这些新式战争机器,但实际上,正是由于德国的技术储备不足,其研发人员才不得不绞尽脑汁通过种种奇思怪想来弥补这一缺陷。可以说,后期的新式武器反映出的不仅是德国人的智慧,同时还有纳粹垂死挣扎的疯狂。也正从侧面说明了妄图通过先进的武器来扭转战争大局是不切实际的。
4 总结
二战中德国的武器发展可谓自成体系。梳理其武器发展脉络可以得出,其发展思路有如下几个特点:
1、        战争前期保守,后期大胆创新
纵观德国武器装备的演进,不难发现在战争前期,其主战装备一直是以在原有武器基础上不断改进为指导思想,空军的Bf-109、陆军的2号、3号坦克等都是很好的例子,海军的保守型则主要体现在相比于潜艇更信任战列舰等传统武器;而在战争后期,受来自正面战场上的压力影响,其发展思想有了一个转折,开始着手使更多新式装备,如Fw-190战斗机等入役,末期更是疯狂地研究各种各样的新奇武器希望能力挽狂澜。但实际上,前期在战争准备与战争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德国本应大力开发新武器换取更大的技术优势;后期国内战争资源匮乏时则应该立足现有装备,简化生产程序以便于节省有限的资源,大量生产。德国恰恰是在不该保守的时候保守了,在应该稳定收缩防御的时候又过
于超前,以至于浪费了大量资源与人力,可以说其发展思路完全反了过来。
2、        崇尚武器装备的火力与防护性
    这一特点表现在陆军上,在于德国队重型坦克、重型突击炮、坦克歼击车等重装备的情有独钟;表现在海军上,则是对大炮巨舰主义的信奉与对战列舰、装甲巡洋舰等重火力输出舰只的痴迷。
3、        重视武器结构的精密性与高质量
    德军的武器正如其出类拔萃的军事素养,亦如德国人的国民性: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美军乔治•巴顿上将,曾有这样一句名言:“在双方的兵力和装备相等的情况下,谁也别想打赢这些该死的德国佬!”这既说明了德军战术素养之高超,亦说明了其武器装备性能的优良。德国人素来强调质量,而这种强调质量的思维,映射到兵器生产上时,就是力争要生产出各项性能都出类拔萃的精锐兵器,德军的兵器必须是“耐用消费品”。因此德军手中的武器必须比对手的同类兵器有更好的作战能力,以赢得尽可能高的战场交换比。为此,要在兵器的研制和生产过程中尽量采用多种“高、精、尖”的新技术,不断改进甚至换代升级。这就导致了德国制造出了一大批如鲁格手枪等工艺精湛,像艺术品多于战争工具的德式武器。这种思维有利于军队战斗力的提高,却不适用于大规模的战争,因为其致命弱点是生产工艺复杂,武器制造所需工时长,消耗资源多。相比于同时期的苏联“在保证核心战斗力的前提下简化一切工序”的以质胜量思想,后者无疑更能保证全面战争局势下的充足供给。对前线德军将士来说,他们需要的无疑不是各种各样的高科技兵器,而只是足够数量的能够与对手一搏的坦克和火炮。
4、        发展方向存在一定偏差,发展不均衡
在这一点上,德国实属不得已而为之。德国不比苏联,虽然有着完备的工业基础,但受并不广阔的国土限制,资源有限,且由于《凡尔赛和约》的关系,德国的军事在二战前可以说是百废待兴,每个领域都落后于世界各强国,因此必然要有所倚重,有所取舍。但受传统性思维的影响,其倚重的方向存在着一定问题,未能洞察到雷达等一些关键性兵器的作用却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了大型水面战舰、重型坦克以及不切实际的高科技武器的建设中。从1939年德国海军甚至连登陆艇都没有就足以看出其不均衡之处了。
5、        武器发展具有一定前瞻性
    前瞻性是德军武器发展思路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尤其体现在其后期制造出的多种新式革命性武器,如喷气式战斗机、导弹等具有先进设计理念的划时代产物。并且其中的一些设计理论时至今日仍为各国所沿用借鉴,其远见卓识由此可见一斑。
5 结语   
      直至今日,半个多世纪前的那场世界大战给人类留下的阴霾仍未彻底散去。而盛极一时的第三帝国最终走向了毁灭更让我们扼腕叹息。如果纳粹德国转变一下军工发展的思路,历史的轨迹是否会走向另一个方向?这是很多人提出过的问题。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当时的一切机遇与条件:本国国情、外部环境以及国民性等综合起来决定了德国只可能走上这样一条发展道路。正因为如此,其灭亡也就是必然的了。
前人以鲜血为我们换来了惨痛的教训与来之不易的和平。当今世界,虽然和平稳定是国际形势的主流,但局部的冲突与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着,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再次把人类拖入战争的泥潭。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应该做的是毋忘战争创痛,防微杜渐,警钟长鸣,不再让悲剧重演。




参考文献:
[1]红线 编著,《雨燕——德国空军喷气式战斗机全集》,中国民航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ISBN 7-80110-495-1
[2]周明,《碧海群狼——二战德国U艇全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ISBN 978-7-307-06909-1/E19
[3]【英】Chris Bishop 著,卡米柚子译,《兀鹰军团——二战德国空军飞行中队》,重庆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ISBN 978-7-229-02890-9
[4]【英】Chris Bishop 著,卡米柚子译,《深海狼群——二战德国国防军潜艇篇》,重庆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ISBN 978-7-229-02898-5
[5]冯精志 编著,《重返烽烟现场——肉眼所见的二战进程》,远方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ISBN 978-7-80723-486-9
[6]【意】朱利奥•杜黑,《制空权》
[7]令羽,《苏德军工发展思路大比拼》,《世界军事》,2008年第3期
[8]三月春风,《二战德国海军失败原因分析》,铁血军事论坛,http://bbs.tiexue.net/post2_2515826_1.html
[9] 德国飞行员http://www.pilotenbunker.de/Jagdflieger/jagdflieger.html
[10]百度百科:G43半自动步枪http://baike.baidu.com/view/5512252.htm


排版略乱。。。因为之前是论文格式,各位将就着看哈。。。
                                                                     铁十字兴衰
                                                                                        ——浅谈纳粹德国军事发展思路
                 
摘要:二战中,纳粹德国在军事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世界武器的发展方向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但德国最终却走向了毁灭,这无疑与其军工发展思路有着密切的关系。二战结束后的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则是众说纷纭。本文根据对纳粹德国海陆空三军典型军事装备的分析,以前人所进行的相关研究为基础,提出了对德国军事发展思路的探索性的新见解,得出了其军事发展具有前期保守、后期创新、发展不均衡、崇尚火力与防护、武器结构精密、质量高、发展思路具有前瞻性等特点的结论,并进一步分析论证了其军事发展思路的必然性。
关键词:二战;纳粹德国;武器装备;发展思路
中图法分类号:E08                 文献标识码:A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Iron Cross
                                                                                 ——On the military development idea of German Nazi
Dept. of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Zhejiang University,Zhejiang province,china
Abstract: During the WWII ,German Nazi got great success in military territory ,which attracts worldwide attention .Besides ,it also cause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military of the whole world .However ,the Nazi finally came to destruction ,so there is no doubt that it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its military development track .Even decades after the WWII ,there are scholars all over the world who did systematic research over this problem ,which lead to divergent views in the end .This article based on related research put forward new opinions on Nazi military development idea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ver typical military equipments of the armed forces of German Nazi ,and got the conclusion that its military development has following features :conservative at early time and innovative at late stage ;Uneven ; advocating firepower and protection ;precision and good quality on weapons ;forward-looking and so on .Besides ,this article also did further analysis to demonstrate the inevitability of German military development ideas.

Key words:  WWII;   German Nazi;   weapons and equipments;   development ideas


目          录
1 引言  …………………………………………………………………………… 3
2 二战德军武器装备概览  ……………………………………………………… 3
2.1 陆军  …………………………………………………………………………  3
2.2 空军  …………………………………………………………………………  3
2.3 海军  …………………………………………………………………………  3
2.4 导弹及新式武器  ……………………………………………………………  3
3 从武器装备看德国武器发展思路 ……………………………………………  3
3.1 陆军发展  ……………………………………………………………………  3
3.1.1 步兵  ………………………………………………………………………   3
3.1.2 机械化装甲部队  …………………………………………………………   4
3.2 空军发展  ……………………………………………………………………  4
3.2.1 航空工业  …………………………………………………………………   4
3.2.2 战斗机  ……………………………………………………………………   4
3.2.3 轰炸机  ……………………………………………………………………   5
3.2.4 总体方向  …………………………………………………………………   5
3.3 海军发展  ……………………………………………………………………  5
3.3.1 水面舰艇  …………………………………………………………………   5
3.3.2 潜艇  ………………………………………………………………………   6
3.4 后期新式武器  ………………………………………………………………  6
4 总结 ……………………………………………………………………………  6
5 结语 …………………………………………………………………………… 7


1 引言
纳粹德国在很多人的心中早已成为了一个神话,虽然法西斯主义违背了历史潮流,使其最终未逃过覆灭的命运,但不得不承认,二战中德国迅猛的军工发展与精良的武器装备为其势力滚雪球般的壮大提供了巨大的动力。而研究其军事发展思路则无疑有助于我们从中汲取经验与教训,从而有所裨益。
2 二战德军武器装备概览
2.1 陆军(Armee)
说到德国陆军,很多人会想到当年那横扫整个欧洲的铁甲洪流。当然,德国在陆军装备上取得的成就并不仅限于装甲部队。在枪械上,有毛瑟Kar98k步枪、Gew43半自动步枪、STG44突击步枪、MP38/40冲锋枪、MG34/42机枪等;在机械化部队与地面装甲力量上,主要有虎式坦克、黑豹坦克、猎虎坦克歼击车、各种型号的突击炮、自行火炮以及装甲人员输送车等;在火炮上,有88毫米防空炮以及“利奥波德”、“卡尔”列车炮等。可以说,德国陆军的装备先进程度不逊色于当时任何一个国家。
2.2 空军(Luftwaffe)
二战时,德国空军一直以优秀的飞行员素质著称于世界,从二战时期王牌飞行员统计数目中就可见一斑(见表2.2.1)

二战王牌飞行员排行表top5[1]
排行        姓名        国籍        击落数
1        Hartmann,Erich                  德国        352
2        Barkhorn, Gerhard        德国        301
3        Rall , Günther                德国        275
4        Kittel , Otto                德国        267
5        Nowotny , Walter        德国        258
  
      当然,德国不仅有着训练有素、技艺超群的飞行员,更有着性能优秀、数量庞大的各型作战飞机。在战斗机与驱逐机领域,有Bf-109、Bf-110、先进的Fw-190以及划时代的喷气式战斗机Me-262、He-162等;在轰炸机领域,则有著名的Ju-87“斯图卡”轰炸机、亨克尔He-111轰炸机以及Do-17等一系列的机型。并且,二战时期德国的军机有着惊人的产量,其各型飞机总产量超过十万架,可见其拥有着多么可怕的空中实力。
2.3 海军(Kriegsmarine)
水面舰艇一直是德国海军的短板,其海军舰队无论是从总吨位上还是火力、防护上都要远逊于同期的英国海军。不过,其海军,尤其是潜艇(U-Boot)还是有着很出色的成就的,例如“俾斯麦”级战列舰、“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远洋装甲舰)以及取得了辉煌战果,令盟军头痛不已的各型U艇等。可以说,虽然德国海军在当时只能算是一只二流的海军,但其作战实力是不可小觑的。
2.4 导弹及新式武器(Rakete)
在战争的后期,德国人以惊人的想象力开发出了种种新式武器,其中最具有吸引力的无疑是可规模化生产的实用的导弹,这在当时堪称空前绝后。尤其是V1巡航导弹、V2弹道导弹,虽然精确度不佳,但仍然起到了一定的战略意义。因为其后期发展的武器大多未批量装备,对战争的结果亦未产生大的影响,故本处不作赘述。
3 从武器装备看德国武器发展思路
3.1 陆军发展
3.1.1 步兵
      一战后,受《凡尔赛和约》限制,德国陆军不能发展重武器,虽然半自动步枪已经出现,但是由于德国对发展自动步枪认识不足,加上机关枪正处于普及阶段,半自动步枪并未引起很大的重视,甚至有些迂腐的军官对一反传统的自动步枪和短管步枪持有厌恶的心态。理由是在检阅是不便把持。半自动武器的发展处于了喋喋不休的论战之中,因此德军在步兵方面一直存在着火力偏弱的问题。二战中,德军主要使用的步枪是采用手拉式枪机的毛瑟Kar98k步枪,而同期美国和苏联则分别大规模装备了M1加兰德和SVT半自动步枪,这就意味着德军在战场上容易受到敌方的火力压制。而德军的MP40冲锋枪虽然射速相对快,但射程较短,无法形成有效的反制。并且其在战场实用性上相比于苏联的PPSh(波波莎)冲锋枪也要略逊一筹,不仅射速较慢而且弹匣容量小(相比于苏军普遍使用的71发弹鼓)。尤其是在对苏作战时,德军班组火力偏弱的劣势明显地暴露出来,火力连续性上的差距使德军无法形成弹幕以压制敌方。而后期虽然德国吸取了这一教训,开发出了Gew43半自动步枪以及STG44全自动步枪,但限于战争资源与生产能力的缘故未能大批量装备,以Gew43为例,战争后期的德国由于原料的不足,加之时间紧迫以及技术缺乏,同其他大多数德军装备一样,Gew43在制作工艺上越来越简陋,昂贵的木制枪托以及其他木料部分被非常薄的木头代替,枪托底部改为罩杯式冲压组件
前护箍由切削件改为点焊,弹仓底部及护弓也改成了钢制冲压件。[1]但即使如此,这把枪截至二战结束也只有40万支的产量,远远不足以保证大批装备部队。
而在机枪的研发制造上,德国人则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当然,这与《凡尔赛和约》的限制是有一定关系的,和约虽然规定德国在战后不能发展重机枪,但精明的德国人巧妙地规避了这一限制,研究了一种以传统眼光看完全不是重机枪的“通用机枪”(这也开了世界通用机枪之先河并成为通用机枪的典范)即MG34以及其后续的改型MG42机枪,这挺机枪如果如果使用二脚架,配备75发弹鼓就可以作为轻机枪使用跟随班排作战。它如果使用重机枪的三角架,配备300发弹箱就可以作为重机枪使用,成为营连的支援武器。如果装上了装甲车或者坦克,它又是车载机枪。而其散热方式却使用了类似于轻机枪的气冷式,这更加使盟国确信它不是一种重机枪。但其在战场上表现出的重量相对适中、人机工程性好、火力强大、射速高、稳定、故障率低等优势很快让这种机枪成为成为了盟国步兵的噩梦。
  德军对于“质量建军”的强调尽人皆知。在步兵枪械的发展中,德国人严谨认真的国民性展露无遗。德国枪械的做工总是最好的,故障率也总是最低的,但其缺点则在于制造枪械所需工时及成本总是最高的。在战争时期需要规模化装备的时候,这一缺点体现得尤为明显。并且,其早期未重视半自动与自动步枪的发展无疑是一个致命伤,战争后期亡羊补牢,但无疑为时已晚。
3.1.2 机械化装甲部队
德国在机械化部队的发展上经历了一个转折。战争初期,出于闪电战(Blitzkrieg)的需要,为保证战争的突然性与效率,德军重视人员的素质与部队的精锐性。在此期间研发出的坦克具有的突出特点是机动性好,重视人机工程性,易于操作与维修保养。虽然在坦克性能上不及英法,但却能以战术优势弥补技术差距。典型的产物是1号坦克、2号坦克、三号坦克及其各种改型,都具有着重量轻、高机动性的特点。
  但后来,德国的发展思路出现了问题。希特勒对己方坦克火力弱,无法对盟军坦克造成有效杀伤的问题大为恼火,从而转向了另一个极端——盲目追求火力与装甲防护。这不仅是以牺牲机动性为代价的,同时还带来了很多问题。首先,此举使坦克的自重成倍地增加,限制了坦克的通过能力。一辆虎式坦克的自重是60吨,而这已经超过了很多桥梁的承载能力。同时,坦克的整体结构变得复杂,传动负荷大,易导致发动机熄火或零件损坏。最严重的一点则是生产难度加大。例如,一辆虎I型坦克的生产所需小时数为28万工时,而同期苏联的IS-2重型坦克仅需5万工时,这也就意味着在战场上二者的交换比即使达到1:5,德国人仍然是失败者。
  德国在对机械化战争的探索中也进行了大胆创新,开发了一系列的自行火炮以及自行反坦克武器(突击炮、自行反坦克炮、坦克歼击车等),但却因错误的发展思路指导与坦克一样陷入了追求防护性等无用指标的怪圈,却忽略了对于这类武器最重要的机动性、以及低成本易生产性,因为其在战场上发挥的作用并不在于与坦克进行面对面的搏杀,德国人显然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战争晚期,德国总结了前期的一系列经验教训,采取了许多措施,如缩短生产战线、统一化底盘与发动机、统一后勤等以提高生产的效率(这可以说是现代模块化思想的萌芽)但无奈盟军并没有留给他们时间,第三帝国在联合打击下分崩离析,盟军滚滚的钢铁洪流淹没了一切。
3.2 空军发展
3.2.1 航空工业
许多人对二战时德国航空工业评价极高,但这实际上是一种不了解其航空工业的表现。事实上,由于资源有限、技术储备匮乏以及受《凡尔赛和约》限制,十几年来对其他国家技术装备了解不多,对外交流有限,因此其航空工业的技术实力较薄弱,尤其体现在航空发动机上,其功率较国外同类型发动机普遍偏低,再加上德军航空燃料质量不佳,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飞机的水平机动性差、航程不足。这也为德国在战争爆发后在作战飞机领域与发展方向上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埋下了隐患。
3.2.2 战斗机
说到战斗机,德国空军最为世人所熟知的型号恐怕就是大名鼎鼎的Bf-109了。这是二战期间德国生产数量最多的一型飞机,具有小机身、高机动性、速度快、操作灵活、爬升及俯冲性能好等特点,同时其还具有结构简单,便于大量生产的优势。该型飞机的生产起初主要是为了配合地面部队进行的闪电战,后期在空战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缺陷也十分明显,即航程过短,即使是最先进的改型Bf-109G也仅有700km的最大航程,这就限制了其无法为轰炸机执行远程护航任务。当然,这与其发动机水平不够高是有很大关系的,Bf-109最早采用的Jumo210发动机功率仅为474千瓦,限制了其负载,也决定了其只能牺牲一定机动性和燃油携带量。为解决这一问题,Bf-110这种驱逐机被生产出来,但实战检验却证明这种飞机性能低劣,完全无法为德国的轰炸机编队提供安全保障,可以说正是因为其无能导致了德国“以双发小引擎轰炸机遂行战略轰炸任务”战略企图的流产。同时,德国也开发出了先进的Fw-190战斗机,但同样存在着航程短的硬伤,并且在前期出于降低成本与风险的考虑未进行大批装备而仅是继续沿用可靠性高的Bf-109。因为前线大量损耗急需填补,如果再转产其他未经实战检验的新机型,技术上可
能获得的优势也将在敌人的数量优势下荡然无存,结果只能是加速前线的崩溃。
战争后期,德国空军的编号可谓五花八门。尤其是1944年后,各种层出不穷的验证机反映出了纳粹希望以质量优势压倒数量优势的心理(这一点类似于现代空战思想中的“代差”)。但其中的大多数仅仅停留在图纸上或是仅生产了样机,并未真正投产。
3.2.3 轰炸机
二战德国在轰炸机的发展上可以说是独树一帜,最大的一个特点就在于俯冲轰炸机的运用。俯冲轰炸机,顾名思义,是一种以高速俯冲方式攻击敌人的地面或水上目标的轻型轰炸机。相比于水平轰炸机,俯冲轰炸机的优势在于投弹命中率高,效率也要高出很多。二战中,德国是俯冲轰炸机的主要使用者,这与其作战思路是分不开的.而其研制的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无疑是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其可靠性与良好的操作性使其在与地面部队的配合中无往不利,对盟军的装甲集群造成了大杀伤,也成为了盟军头顶上挥之不去的死神。斯图卡轰炸机同样也被用来执行一些常规的战术轰炸任务,如对伦敦的空袭等。但后期,随着英国先进的战斗机,如喷火式战机等的大规模入役,斯图卡轰炸机的损失量剧增,这也进一步暴露出了护航战斗机航程短,性能不佳,无法有效保障轰炸机编队安全的缺陷。
同期在德军内大规模服役的还有He-111水平轰炸机。这种轰炸机性能一般,但是与Bf-190一样具有着易生产性而因此一直被用到战争结束。
而德军相比于盟军不同的一点是,德军始终未发展大型战略轰炸机。这与德国空军的发展思路是分不开的。1935年德国航空部副部长米尔希(Erhard Alfred Richard Oskar Milch)认识到“希特勒将会在1941年以前发动战争,届时有限的资源将大量转移到陆军方面,因此德国空军必须尽快做好战争的准备......德国空军主要遂行支援陆军作战,并以双发小引擎轰炸机遂行战略轰炸任务”。而缺少战略轰炸机也无疑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在轰炸英国时,德国轰炸机已经暴露出航程短载弹量小的缺陷;而在与苏联作战时德国更是因为没有远程轰炸机而对苏联后方的基地与补给线毫无办法。
当然,这在当时具有着一定的必然性。德国本身资源、技术和战术限制了昂贵的战略轰炸机的发展,也始终没有发展出优秀的远程战斗机,而没有战斗机护航的轰炸机在敌方战斗机面前无疑是待宰的羔羊。再加上德国本土已经受到了盟军的轰炸,这一计划就更不可能实现了。并且,是否发展战略轰炸机对当时的德国来说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德国的空军底子薄,既要组建航空团,又要拿出轰炸机,一切要求都非常紧迫,也就意味着不得不有所取舍。
3.2.4 总体方向
     纵观德国空军在二战中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严谨性,或者说保守性,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其空军发展的思路。从三种主力机型,即Bf-109、He-111、Ju-87来看,都无一例外地作为主力从战争开始一直沿用到了结束,而以Fw-190为代表的一些性能优良的新机型则一直未能成为空军主力,这无疑反映了德国人对潜在风险的考虑。可以说,德国空军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低成本机型渐改”。以Bf-109为例,表3.2.1反映了其多种改型性能的对比

表3.2.1 Bf-109战斗机及其改型[1]
        发动机功率        最大航速        航程
Bf-109B        474kw        约470km/h        650km
Bf-109C1        485kw        470km/h        650km
Bf-109D        746kw        520km/h        650km
Bf-109E        895kw        570km/h        700km
Bf-109G        1100kw        650km/h        700km

由表3.2.1可以看出,德军对Bf-109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以提高其作战效能。而这些改型在各项作战指标上也都有显著的提高。对于其他机型,如Ju-87等,德军同样以渐改这种较稳妥的方式提高了其战场适应性。
3.3 海军发展
3.3.1 水面舰艇
    德国的主海岸线是波罗的海,而波罗的海是陆间海,因此历史上普鲁士人不大涉猎海事,大陆性很强。海军是纳粹德国的弱势方面,其实力十分有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远洋舰队几乎全部自沉于斯卡帕湾。之后的德国受《凡尔赛和约》的严格限制,大型水面舰艇的建造举步维艰。到了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虽然突破了《凡尔赛和约》的限制,但是缓不济急。烧钱一般的海军军备的扩张已经无法赶上希特勒的扩张目标的日程表了。
而恰在此时,自从一战后就已经江河日下的英国面对再一次崛起的德国已经是心衰体疲,无力也无心再和德国来一次海军军备竞赛了。于是1935年英德两国达成了《英德海军协定》,在协定中两国达成一致:德国海军舰艇总吨位不超过华盛顿海军条约和伦敦海军条约所规定的英联邦国家海军舰艇总吨位的35%。在潜艇方面,德国保证,保有的潜艇吨位不超过英联邦国家海军潜艇总吨位的45%。而德国在这一协定中可谓获益匪浅,首先可以顺理成章地突破《凡尔赛和约》的限制,发展海军军备,同时麻痹了英国,使其开始了绥靖政策。                  
当然,纳粹德国对已取得的成果并不满意,而希望能够挑战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于是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在1938年提出了雄心勃勃的“Z”计划,希望重建一支包含4艘航母、6艘大型战列舰的强大水面力量。但1939年,英国对德宣战宣告了这一计划的破产,许多还未完工的战舰在船台上被拆解。德国在海军发展中还犯了外行最容易犯的错误——不平衡性。“德国作为后起的海洋国家,大力发展攻击性最强的战列舰、攻击舰和潜艇,而德军打到英吉利海峡一侧,跃跃欲试准备发动‘海狮计划’渡海作战时,才发现舰队中连一艘登陆艇都没有”[1],这直接影响了其西线作战,甚至对整个二战的进程起到了巨大的影响。由于其舰艇设计理念落后且缺乏大型舰只设计经验,二战时期德国一直没有拿得出手的水面力量,在战争初期主力舰只损毁殆尽后就一蹶不振。在战争中所发挥得不多的战术作用也仅限于部分牵制了英国舰队(提尔皮茨号战列舰与格奈森诺号战列巡洋舰牵制了英国海空军大量兵力,使其不敢放手在其他作战方向上用兵等)
3.3.2 潜艇
二战期间德国的潜艇部队有一个令人生畏的外号,“水下狼群”。正是由于在水面力量上希特勒的舰队始终无法对英国船队产生致命威胁才使德国人把注意力转向了水下,大力发展潜艇并创造性地发展出了与之相配套的“狼群战术”,即在英国运输船队可能经过的区域设伏,夜间发起集群攻击的战术。这种“无限制潜艇战”[2]在前期让德国尝到了大甜头,仅1940年1年,就击沉同盟国217艘船舰,总吨位达150万吨。但是,德军最高统帅部却迷信于水面战舰,以至于延迟了潜艇的建造计划,这一错误使得英国的补给线未能被有效切断。
后期,由于盟军反潜力度的加强(猎潜舰、水面反潜、潜艇战等手段),德国潜艇损失剧增。于是,德国开始将更多的科技手段应用于潜艇上以规避盟军对海雷达的搜索,如加装潜航通气管甚至后期开发不成熟且有一定危险性的AIP(Air Independent Propulsion,不依赖空气动力推进装置)技术等。而在潜艇的建造上德国也做了改进,一改传统的制造流程而采用分舱段制造,船厂总装这种类似于现代工厂流水线的形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3.4 后期新式武器   
   二战后期(1943年后),德国在各大战场均陷入困境。前线的崩溃使得德国人寄希望于开发出能扭转败局的新式武器。于是,在此期间德国诞生了许多令人惊叹的超前创造。在战机开发上表现为大胆尝试新气动布局与新动力,制造了不对称翼机、喷气式战机、倾转旋翼机、甚至在现在来看仍然具有科幻色彩的飞翼布局轰炸机Go-229、采用乘波体设计的“银鸟”轨道轰炸机等;在地面装备上德国制造出了具有极其可怕的火力、装甲、自重极大的鼠式坦克以及“猎虎”重型坦克歼击车;而德国最大的发展则是在导弹技术上,众多型号的导弹简直令人眼花缭乱:地地导弹上,有V1、V2以及射程超过5000km的A9/A10多级洲际导弹。地空导弹上有Hs297、莱茵女儿、火百合等。德国甚至还研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实用空空导弹X4和反舰导弹Hs283a,不得不说,以其当时的科技水平,取得这样的成就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划时代的产物”在实战中发挥出了多么大的作用。相反,这些新发明往往存在着先天技术缺陷,或是虽有着先进的设计却因材料或工艺不过关而胎死腹中,真正投入实战并获得收效的少之又少。并且,各种各样的验证型号研究生产还占用了战时本来就不富裕的宝贵人工,可谓得不偿失。
这看起来很矛盾,但其实不难理解,表面上看来德国人具有着非凡的聪明才智与先进的技术,才能在后期创造出这些新式战争机器,但实际上,正是由于德国的技术储备不足,其研发人员才不得不绞尽脑汁通过种种奇思怪想来弥补这一缺陷。可以说,后期的新式武器反映出的不仅是德国人的智慧,同时还有纳粹垂死挣扎的疯狂。也正从侧面说明了妄图通过先进的武器来扭转战争大局是不切实际的。
4 总结
二战中德国的武器发展可谓自成体系。梳理其武器发展脉络可以得出,其发展思路有如下几个特点:
1、        战争前期保守,后期大胆创新
纵观德国武器装备的演进,不难发现在战争前期,其主战装备一直是以在原有武器基础上不断改进为指导思想,空军的Bf-109、陆军的2号、3号坦克等都是很好的例子,海军的保守型则主要体现在相比于潜艇更信任战列舰等传统武器;而在战争后期,受来自正面战场上的压力影响,其发展思想有了一个转折,开始着手使更多新式装备,如Fw-190战斗机等入役,末期更是疯狂地研究各种各样的新奇武器希望能力挽狂澜。但实际上,前期在战争准备与战争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德国本应大力开发新武器换取更大的技术优势;后期国内战争资源匮乏时则应该立足现有装备,简化生产程序以便于节省有限的资源,大量生产。德国恰恰是在不该保守的时候保守了,在应该稳定收缩防御的时候又过
于超前,以至于浪费了大量资源与人力,可以说其发展思路完全反了过来。
2、        崇尚武器装备的火力与防护性
    这一特点表现在陆军上,在于德国队重型坦克、重型突击炮、坦克歼击车等重装备的情有独钟;表现在海军上,则是对大炮巨舰主义的信奉与对战列舰、装甲巡洋舰等重火力输出舰只的痴迷。
3、        重视武器结构的精密性与高质量
    德军的武器正如其出类拔萃的军事素养,亦如德国人的国民性: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美军乔治•巴顿上将,曾有这样一句名言:“在双方的兵力和装备相等的情况下,谁也别想打赢这些该死的德国佬!”这既说明了德军战术素养之高超,亦说明了其武器装备性能的优良。德国人素来强调质量,而这种强调质量的思维,映射到兵器生产上时,就是力争要生产出各项性能都出类拔萃的精锐兵器,德军的兵器必须是“耐用消费品”。因此德军手中的武器必须比对手的同类兵器有更好的作战能力,以赢得尽可能高的战场交换比。为此,要在兵器的研制和生产过程中尽量采用多种“高、精、尖”的新技术,不断改进甚至换代升级。这就导致了德国制造出了一大批如鲁格手枪等工艺精湛,像艺术品多于战争工具的德式武器。这种思维有利于军队战斗力的提高,却不适用于大规模的战争,因为其致命弱点是生产工艺复杂,武器制造所需工时长,消耗资源多。相比于同时期的苏联“在保证核心战斗力的前提下简化一切工序”的以质胜量思想,后者无疑更能保证全面战争局势下的充足供给。对前线德军将士来说,他们需要的无疑不是各种各样的高科技兵器,而只是足够数量的能够与对手一搏的坦克和火炮。
4、        发展方向存在一定偏差,发展不均衡
在这一点上,德国实属不得已而为之。德国不比苏联,虽然有着完备的工业基础,但受并不广阔的国土限制,资源有限,且由于《凡尔赛和约》的关系,德国的军事在二战前可以说是百废待兴,每个领域都落后于世界各强国,因此必然要有所倚重,有所取舍。但受传统性思维的影响,其倚重的方向存在着一定问题,未能洞察到雷达等一些关键性兵器的作用却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了大型水面战舰、重型坦克以及不切实际的高科技武器的建设中。从1939年德国海军甚至连登陆艇都没有就足以看出其不均衡之处了。
5、        武器发展具有一定前瞻性
    前瞻性是德军武器发展思路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尤其体现在其后期制造出的多种新式革命性武器,如喷气式战斗机、导弹等具有先进设计理念的划时代产物。并且其中的一些设计理论时至今日仍为各国所沿用借鉴,其远见卓识由此可见一斑。
5 结语   
      直至今日,半个多世纪前的那场世界大战给人类留下的阴霾仍未彻底散去。而盛极一时的第三帝国最终走向了毁灭更让我们扼腕叹息。如果纳粹德国转变一下军工发展的思路,历史的轨迹是否会走向另一个方向?这是很多人提出过的问题。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当时的一切机遇与条件:本国国情、外部环境以及国民性等综合起来决定了德国只可能走上这样一条发展道路。正因为如此,其灭亡也就是必然的了。
前人以鲜血为我们换来了惨痛的教训与来之不易的和平。当今世界,虽然和平稳定是国际形势的主流,但局部的冲突与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着,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再次把人类拖入战争的泥潭。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应该做的是毋忘战争创痛,防微杜渐,警钟长鸣,不再让悲剧重演。




参考文献:
[1]红线 编著,《雨燕——德国空军喷气式战斗机全集》,中国民航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ISBN 7-80110-495-1
[2]周明,《碧海群狼——二战德国U艇全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ISBN 978-7-307-06909-1/E19
[3]【英】Chris Bishop 著,卡米柚子译,《兀鹰军团——二战德国空军飞行中队》,重庆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ISBN 978-7-229-02890-9
[4]【英】Chris Bishop 著,卡米柚子译,《深海狼群——二战德国国防军潜艇篇》,重庆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ISBN 978-7-229-02898-5
[5]冯精志 编著,《重返烽烟现场——肉眼所见的二战进程》,远方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ISBN 978-7-80723-486-9
[6]【意】朱利奥•杜黑,《制空权》
[7]令羽,《苏德军工发展思路大比拼》,《世界军事》,2008年第3期
[8]三月春风,《二战德国海军失败原因分析》,铁血军事论坛,http://bbs.tiexue.net/post2_2515826_1.html
[9] 德国飞行员http://www.pilotenbunker.de/Jagdflieger/jagdflieger.html
[10]百度百科:G43半自动步枪http://baike.baidu.com/view/5512252.htm


排版略乱。。。因为之前是论文格式,各位将就着看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