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二战德国对盟国策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1:49:35
哈德的人总说德国战败并非自身造成,本文仅就其与盟国策略来分析一下未能实施有效地对盟国策略而导致其最终的失败。

意大利
德日于柏林在1936年11月25日签订《反GC国际协定》后,意大利在1年后1937年11月6日也加入。1939年5月22日两国在柏林签订同盟条约,1940年9月27日与德国、日本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
战争中,意大利是德国在欧洲的最大盟国,在战争中主要负责抗击北非英军,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来自德国南方的威胁;而且,意大利的工业和人力、军队实力也是德国在所有欧洲盟国中最发达和最多的。如果这个盟国能被德方充分利用,无疑作用不能低估。
然而,德国并没有把意大利视为真正的盟友。尽管意大利工业在德国欧洲盟国中最强,但与德国、英国和法国相比要落后得多,即便是较受重视的军事装备质量也一般且许多质量低劣。同时整体经济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低,使得墨索里尼政F并不太受人民拥护,德国却对此视而不见。意大利军队训练不足加上装备较落后,所以战斗力极弱,在战争中竟无一次象样的胜利,而军事上的失败更容易激起意大利人民的反战情绪。这些情况德国是早已知道的,却在战争中一直未予重视。

比如1940年5月30日意方提出在6月5日参加对法国作战,不过德方虽然表示赞赏,但是希望意方推迟到10日再开始行动,理由是让德军将残余的法国空军击溃。意军随后向法国阿尔卑斯山集团军发起进攻,不过战果欠佳。当6月24日签订法意停战协定时,根据XTL的建议,意方只保持已占领的法国边境领土。而德国得到的过于实惠:比如占领3/5领土,法国政F担负德军占领军费用等。
又如1940年10月28日意大利进攻希腊之际,由于担心打乱自己在巴尔干的计划,XTL紧急赶到佛罗伦萨企图组织此次行动。当赶到得知已经开始入侵时只得临时改变话题。不过意军投入30余万人作战6个月,付出了损失10余万人的代价
事实上意大利的主要目的在于恢复昔日古罗马帝国的光荣,致力于在非洲扩张,所以积极入侵东非与北非。反之德国的利益范围是在欧洲,两者并无冲突,意大利的强大对德国并无任何威胁;相反,它却可以壮大轴心国的声势,以夺取非洲来打击英美的统治。可是德国的做法却是不愿意欧洲再出现一个同自己一样强大的国家,因而只想利用意大利,根本不想让他强大起来,从而使得自己丧失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配合力量,对它的战争起了很大的不利作用。

日本
日本虽然距离德国遥远,但拥有强大的海陆空军,而且在与苏联接壤的东北驻扎有几十万大军,可以同德国一起对苏联形成夹击之势,而且日方的扩张范围是联系太平洋和印度洋交通的东南亚地区,对英美能够产生威胁,所以他的作用受到德国充分重视。
在二战爆发前德国有效利用了日本而促成《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署。1939年6月28日,当德国与日本正在进行军事谈判时,驻日德国武官欧根-奥特将军却向新闻界透露了谈判内容,并提及日本队未来态度如下:德苏之间爆发战争,日本立即对苏作战;英法苏共同对德作战,日本视德国需要决定是否参战;英法对德作战而苏联不介入,日本不参加对苏作战。表面上看,这与苏德条约毫无联系,但实际上这是德国外交策略的充分显示。
熟悉二战史的人知道,此时1939年8月12-21日,英法苏三国在莫斯科进行军事谈判,商讨三国未来协同反侵略作战。德方出于自身目的,力图阻挠苏联同英法结盟并对苏联施加压力。为此,德方暗示日本如果对方北进会给予支援,而且日方也向德方通报8月会“大规模推进”-即诺门坎事件。结果日方推进受挫且同时德苏条约签订,导致日本平沼内阁垮台。德国努力造成了德日谈判的真实性以增加苏联对德国进攻的担心。苏联也是力图避免两线作战,考虑到英法长期对德国的纵容以及对苏谈判的拖延,苏联最终使得与英法谈判破裂,而与德国签订了条约。
随后,日本在1940年9月27日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

此后,德国在欧洲战场春风得意,暂时不需要日方的配合,而日本也忙于中国战场,两国很少接触。从1941年开始,考虑到未来对苏作战需要,德国又开始了与日本的接触。德国鉴于攻苏的后顾之忧,急切希望日本能够尽快参战,占领英国在亚洲的领土,这对英国在东南亚、太平洋、印度洋的地位是极大威胁。就当时情况来看,日本占领东南亚是力所能及的,同时这也是日本所希望的。但是,由于日本同样还会受到美国太平洋舰队和美国在菲律宾的陆海军牵制,在不解除这一后方和侧翼威胁之前,日本无力南下,而且日本在东南亚的扩张必然会损害美国利益而遭干预。此外,日本缺少资源,美国每年向日本输出大量战略物资。
1940年10月15日美国宣布除西半球各国和英国外,禁止向其他国家输出废钢铁。这项措施,使得日本震动不小,幸亏美国并未实行真正的禁运,只是采取了“出口许可证”制度。根据日方统计,1940年度美方出口废铁4700万磅,铁及钢板148.7万磅;1941年则达到2.27亿磅和561.4万磅。
何况,美国一向亲英,自然不允许日本以对英宣战为借口侵入东南亚,甚至有可能会以日本损害其在太平洋利益为借口实施原料禁运,这样的话迫使日本进攻东南亚无隙可乘而不得不采取对美宣战这一对轴心国致命的下策,这不得不说是德国在對日策略中的一大失败。
1941年3月,日本外相松冈洋右来到柏林,称日本打算同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而德方却是反映冷淡。XTL认为他在对苏作战中不需要日本的军事实力,不过另一方面,他又希望日苏关系令人捉摸不定为好,他一厢情愿的认为,既然日本长期反苏,放弃北进必然是南下进攻东南亚(其实日本是准备进攻美国)。日本如果同苏联签订条约有利于减轻英国对德国压力。但是,考虑到苏联整体实力以及进攻苏联的困难,德国又希望日苏关系模糊不清,以便牵制苏联远东部队,减轻德国的困难。应该说,在这件事上,德国算盘虽然敲得响亮,但却有欠精细准确。日本如果只是准备进攻东南亚的英军,所需兵力很少,没有必要与苏联签订中立条约(日本一向反苏,并且立场十分顽固,如果不是有重大行动,不会轻易转变这种立场)。何况德国即将对苏作战,届时苏方也不可能同时對日作战。后来,当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消息传来后,德国才大梦初醒,陷入极大的政治被动之中。而日方出于南进战略的考虑,于1941年4月25日签署《苏日中立条约》,彼此尊重满洲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
纵观而言,德国對日本的利用虽然比对意大利的利用要成功一些,但使得日本丧失了做为德国战略辅助进攻力量的作用,没有起到日本的主要作用,对德国战争进程产生较大影响。

罗马尼亚
罗马尼亚可以说是德国最忠心、最可靠的盟友了。1940年3月6日首先与德国签订石油换武器临时协议,罗方提供20万吨石油换取德军从波兰和捷克缴获的460门火炮以及光学仪器等,同年5月29日正式加入轴心国体系。
6月26日,苏联政F照会要求罗方归还1918年占领的比萨拉比亚地区,割让乌克兰人占多数的北布科维纳地区,限于6月27日答复。在德方建议下,罗方接受苏方建议,使得苏联国土西移200多公里,扩大面积5.1万平方公里,人口增加约400万。苏方的做法使得罗方更坚定投靠轴心体系,于1940年11月23日参加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
然而,轴心盟国之间同样产生了缝隙。1940年6月下旬,匈牙利要求罗方归还特兰西瓦尼亚地区(此地区历史上为各国纷争,1867年后归属奥匈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特例亚农和约》划归罗马尼亚),两国都在边境开始集结部队。最后由于德国的干涉,迫使罗马尼亚同意将面积4.3万平方公里人口250万人(含110万罗马尼亚人)的北特兰西瓦尼亚交给匈牙利。随后,德国又让罗方将南多布罗加割让给保加利亚。同苏联的做法相比,德国对罗马尼亚的主权侵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使得罗马尼亚人民既反对德国,也反对亲德的政F,结果政F失去了民心、军心。不仅如此,在罗马尼亚还出现了武装反抗的游击队,最多时达到15个师,牵制了一部分德军及其盟国军队,对德军攻苏行动产生不利影响。

匈牙利
与罗马尼亚相比,匈牙利的可靠性要差的多。匈牙利在1939年2月24日加入《反GC国际协定》,1940年11月20日参加《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为了他的这些行动,德国真是费尽心机,不仅将许多占领国领土予以相让,而且将罗马尼亚领土也割让,这无异于用一个可靠的盟国换取一个不可靠的盟国,实在是亏本买卖。尽管在对苏作战中匈牙利投入15个师,但战斗力极差,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基本被全歼,而匈牙利的大部分精锐部队则留在国内未动。另外,由于特兰西瓦尼亚问题,使得匈军与罗军彼此存有敌视情况,严重削弱了轴心国的战斗力。虽然德国没有太多侵犯匈牙利主权,并一再扩大其版图,在匈牙利境内也没有出现过大批反德游击队,但这一所得远比失去的要小。

保加利亚
由于苏联一再要求在其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以及德国在巴尔干势力的不断强大,保加利亚于1941年3月1日参加《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德国主要是将其军队用于占领区驻守以及防范来自土耳其方向的威胁,这是错误的。首先当时土耳其军事实力原比保加利亚强大,而且能够得到英国的援助。巴尔干国家(当然包括保加利亚)在战前一直同英国关系友好,受其影响,这个策略有适得其反之弊。

此外除了上述提及国家外,参加三国同盟条约的还有斯洛伐克(1940年11月24日)、“克罗地亚”(1941年6月15日)-这是南斯拉夫被德国占领后意军瓜分的领土,1941年5月18日“克罗地亚独立国”成为意大利的保护国

综上所述,德国在对待盟国策略上错误频频,不是弃大就小就是以盟国来控制盟国,从而大大削弱同盟的整体战斗力,这种错误做法对其战争产生极大的不利作用,最终战争的失败也在所难免。

首发于突击前线论坛2008.10.19哈德的人总说德国战败并非自身造成,本文仅就其与盟国策略来分析一下未能实施有效地对盟国策略而导致其最终的失败。

意大利
德日于柏林在1936年11月25日签订《反GC国际协定》后,意大利在1年后1937年11月6日也加入。1939年5月22日两国在柏林签订同盟条约,1940年9月27日与德国、日本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
战争中,意大利是德国在欧洲的最大盟国,在战争中主要负责抗击北非英军,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来自德国南方的威胁;而且,意大利的工业和人力、军队实力也是德国在所有欧洲盟国中最发达和最多的。如果这个盟国能被德方充分利用,无疑作用不能低估。
然而,德国并没有把意大利视为真正的盟友。尽管意大利工业在德国欧洲盟国中最强,但与德国、英国和法国相比要落后得多,即便是较受重视的军事装备质量也一般且许多质量低劣。同时整体经济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低,使得墨索里尼政F并不太受人民拥护,德国却对此视而不见。意大利军队训练不足加上装备较落后,所以战斗力极弱,在战争中竟无一次象样的胜利,而军事上的失败更容易激起意大利人民的反战情绪。这些情况德国是早已知道的,却在战争中一直未予重视。

比如1940年5月30日意方提出在6月5日参加对法国作战,不过德方虽然表示赞赏,但是希望意方推迟到10日再开始行动,理由是让德军将残余的法国空军击溃。意军随后向法国阿尔卑斯山集团军发起进攻,不过战果欠佳。当6月24日签订法意停战协定时,根据XTL的建议,意方只保持已占领的法国边境领土。而德国得到的过于实惠:比如占领3/5领土,法国政F担负德军占领军费用等。
又如1940年10月28日意大利进攻希腊之际,由于担心打乱自己在巴尔干的计划,XTL紧急赶到佛罗伦萨企图组织此次行动。当赶到得知已经开始入侵时只得临时改变话题。不过意军投入30余万人作战6个月,付出了损失10余万人的代价
事实上意大利的主要目的在于恢复昔日古罗马帝国的光荣,致力于在非洲扩张,所以积极入侵东非与北非。反之德国的利益范围是在欧洲,两者并无冲突,意大利的强大对德国并无任何威胁;相反,它却可以壮大轴心国的声势,以夺取非洲来打击英美的统治。可是德国的做法却是不愿意欧洲再出现一个同自己一样强大的国家,因而只想利用意大利,根本不想让他强大起来,从而使得自己丧失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配合力量,对它的战争起了很大的不利作用。

日本
日本虽然距离德国遥远,但拥有强大的海陆空军,而且在与苏联接壤的东北驻扎有几十万大军,可以同德国一起对苏联形成夹击之势,而且日方的扩张范围是联系太平洋和印度洋交通的东南亚地区,对英美能够产生威胁,所以他的作用受到德国充分重视。
在二战爆发前德国有效利用了日本而促成《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署。1939年6月28日,当德国与日本正在进行军事谈判时,驻日德国武官欧根-奥特将军却向新闻界透露了谈判内容,并提及日本队未来态度如下:德苏之间爆发战争,日本立即对苏作战;英法苏共同对德作战,日本视德国需要决定是否参战;英法对德作战而苏联不介入,日本不参加对苏作战。表面上看,这与苏德条约毫无联系,但实际上这是德国外交策略的充分显示。
熟悉二战史的人知道,此时1939年8月12-21日,英法苏三国在莫斯科进行军事谈判,商讨三国未来协同反侵略作战。德方出于自身目的,力图阻挠苏联同英法结盟并对苏联施加压力。为此,德方暗示日本如果对方北进会给予支援,而且日方也向德方通报8月会“大规模推进”-即诺门坎事件。结果日方推进受挫且同时德苏条约签订,导致日本平沼内阁垮台。德国努力造成了德日谈判的真实性以增加苏联对德国进攻的担心。苏联也是力图避免两线作战,考虑到英法长期对德国的纵容以及对苏谈判的拖延,苏联最终使得与英法谈判破裂,而与德国签订了条约。
随后,日本在1940年9月27日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

此后,德国在欧洲战场春风得意,暂时不需要日方的配合,而日本也忙于中国战场,两国很少接触。从1941年开始,考虑到未来对苏作战需要,德国又开始了与日本的接触。德国鉴于攻苏的后顾之忧,急切希望日本能够尽快参战,占领英国在亚洲的领土,这对英国在东南亚、太平洋、印度洋的地位是极大威胁。就当时情况来看,日本占领东南亚是力所能及的,同时这也是日本所希望的。但是,由于日本同样还会受到美国太平洋舰队和美国在菲律宾的陆海军牵制,在不解除这一后方和侧翼威胁之前,日本无力南下,而且日本在东南亚的扩张必然会损害美国利益而遭干预。此外,日本缺少资源,美国每年向日本输出大量战略物资。
1940年10月15日美国宣布除西半球各国和英国外,禁止向其他国家输出废钢铁。这项措施,使得日本震动不小,幸亏美国并未实行真正的禁运,只是采取了“出口许可证”制度。根据日方统计,1940年度美方出口废铁4700万磅,铁及钢板148.7万磅;1941年则达到2.27亿磅和561.4万磅。
何况,美国一向亲英,自然不允许日本以对英宣战为借口侵入东南亚,甚至有可能会以日本损害其在太平洋利益为借口实施原料禁运,这样的话迫使日本进攻东南亚无隙可乘而不得不采取对美宣战这一对轴心国致命的下策,这不得不说是德国在對日策略中的一大失败。
1941年3月,日本外相松冈洋右来到柏林,称日本打算同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而德方却是反映冷淡。XTL认为他在对苏作战中不需要日本的军事实力,不过另一方面,他又希望日苏关系令人捉摸不定为好,他一厢情愿的认为,既然日本长期反苏,放弃北进必然是南下进攻东南亚(其实日本是准备进攻美国)。日本如果同苏联签订条约有利于减轻英国对德国压力。但是,考虑到苏联整体实力以及进攻苏联的困难,德国又希望日苏关系模糊不清,以便牵制苏联远东部队,减轻德国的困难。应该说,在这件事上,德国算盘虽然敲得响亮,但却有欠精细准确。日本如果只是准备进攻东南亚的英军,所需兵力很少,没有必要与苏联签订中立条约(日本一向反苏,并且立场十分顽固,如果不是有重大行动,不会轻易转变这种立场)。何况德国即将对苏作战,届时苏方也不可能同时對日作战。后来,当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消息传来后,德国才大梦初醒,陷入极大的政治被动之中。而日方出于南进战略的考虑,于1941年4月25日签署《苏日中立条约》,彼此尊重满洲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
纵观而言,德国對日本的利用虽然比对意大利的利用要成功一些,但使得日本丧失了做为德国战略辅助进攻力量的作用,没有起到日本的主要作用,对德国战争进程产生较大影响。

罗马尼亚
罗马尼亚可以说是德国最忠心、最可靠的盟友了。1940年3月6日首先与德国签订石油换武器临时协议,罗方提供20万吨石油换取德军从波兰和捷克缴获的460门火炮以及光学仪器等,同年5月29日正式加入轴心国体系。
6月26日,苏联政F照会要求罗方归还1918年占领的比萨拉比亚地区,割让乌克兰人占多数的北布科维纳地区,限于6月27日答复。在德方建议下,罗方接受苏方建议,使得苏联国土西移200多公里,扩大面积5.1万平方公里,人口增加约400万。苏方的做法使得罗方更坚定投靠轴心体系,于1940年11月23日参加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
然而,轴心盟国之间同样产生了缝隙。1940年6月下旬,匈牙利要求罗方归还特兰西瓦尼亚地区(此地区历史上为各国纷争,1867年后归属奥匈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特例亚农和约》划归罗马尼亚),两国都在边境开始集结部队。最后由于德国的干涉,迫使罗马尼亚同意将面积4.3万平方公里人口250万人(含110万罗马尼亚人)的北特兰西瓦尼亚交给匈牙利。随后,德国又让罗方将南多布罗加割让给保加利亚。同苏联的做法相比,德国对罗马尼亚的主权侵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使得罗马尼亚人民既反对德国,也反对亲德的政F,结果政F失去了民心、军心。不仅如此,在罗马尼亚还出现了武装反抗的游击队,最多时达到15个师,牵制了一部分德军及其盟国军队,对德军攻苏行动产生不利影响。

匈牙利
与罗马尼亚相比,匈牙利的可靠性要差的多。匈牙利在1939年2月24日加入《反GC国际协定》,1940年11月20日参加《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为了他的这些行动,德国真是费尽心机,不仅将许多占领国领土予以相让,而且将罗马尼亚领土也割让,这无异于用一个可靠的盟国换取一个不可靠的盟国,实在是亏本买卖。尽管在对苏作战中匈牙利投入15个师,但战斗力极差,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基本被全歼,而匈牙利的大部分精锐部队则留在国内未动。另外,由于特兰西瓦尼亚问题,使得匈军与罗军彼此存有敌视情况,严重削弱了轴心国的战斗力。虽然德国没有太多侵犯匈牙利主权,并一再扩大其版图,在匈牙利境内也没有出现过大批反德游击队,但这一所得远比失去的要小。

保加利亚
由于苏联一再要求在其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以及德国在巴尔干势力的不断强大,保加利亚于1941年3月1日参加《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德国主要是将其军队用于占领区驻守以及防范来自土耳其方向的威胁,这是错误的。首先当时土耳其军事实力原比保加利亚强大,而且能够得到英国的援助。巴尔干国家(当然包括保加利亚)在战前一直同英国关系友好,受其影响,这个策略有适得其反之弊。

此外除了上述提及国家外,参加三国同盟条约的还有斯洛伐克(1940年11月24日)、“克罗地亚”(1941年6月15日)-这是南斯拉夫被德国占领后意军瓜分的领土,1941年5月18日“克罗地亚独立国”成为意大利的保护国

综上所述,德国在对待盟国策略上错误频频,不是弃大就小就是以盟国来控制盟国,从而大大削弱同盟的整体战斗力,这种错误做法对其战争产生极大的不利作用,最终战争的失败也在所难免。

首发于突击前线论坛2008.10.19
写的不错
元首始终对谁是敌是友,混乱不清。
既然首要敌人是犹太,却向英法大国开火;
既然向英法列强开火,却认为共产苏俄才是死敌;
既然和苏俄死磕上了,又不小心中了金融帝国的埋伏

  一根筋到底的奥地利流浪汉,终究不是老奸巨猾的所罗门的对手
我觉得意呆利的问题实在是怪不得德国人吧。
意大利单独作战,连法军残部和希腊都打不过,德国人还能指望他干多大的事情?
首发于突击前线论坛2008.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