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军区一机械化集团军在陆军中率先实现信息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1:19:24
信息再造:“机械化先锋”第二次历史跨越

赵险峰 本报记者 孙兆秋 蔡鹏程 特约记者 杜善国

引子

一场科尔沁草原演练旋风搅动我军信息化建设一池春水

去年9月,草原秋风乍起,沈阳军区某集团军兵发科尔沁,在总部和军区首长机关指导下,完成了首次基于信息系统的陆空联合作战演习。

广阔地域上,他们运用综合集成试点建设打造的目前陆军部队要素最全、覆盖最广、规模最大的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编成多个联合战斗群,成功实施了“信息聚能全域体系破击”“链路引导空地一体突击”“侦察探测精确制导打击”等一系列全新信息化作战课题……

演习的成功向世人昭告:这支28年前出色完成我军机械化集团军建设试点任务、14年前最先点燃全军科技练兵火种的先锋部队,通过信息再造,又一次浴火重生,实现了新的历史跨越。

今年5月,总部在这个集团军组织陆军部队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建设集训,推广他们的经验,称其将为全军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开拓广阔发展空间,发挥重要典型示范作用。

那么,他们为何能在两年多时间,完成难度如此之大的跨越?他们的经验又为全军部队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提供了哪些重要启示和借鉴?

面对期盼已久的历史机遇,这支以“三猛”精神著称的先锋部队,既表现出渴望转变的高涨热情,又坚持难能可贵的科学态度——

一份“难产”的论证报告为转型精确定位

2009年7月,一个爆炸性消息令集团军上下群情振奋:军委总部决定由他们担负陆军部队信息系统装备综合集成建设试点任务。

这是他们期盼已久的历史机遇。这支以“猛打猛冲猛追”著称的先锋部队,不仅战争年代功勋卓著,在我军和平时期发展建设的重要历史节点也都走在前面。然而,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加速,眼看一些兄弟部队在向信息化转型的路上迈出新步伐,而昔日“机械化先锋”却因客观条件所限一直难有作为。机遇再现,大家憋了几年的劲儿一下子迸发出来。

怀着尽快实现历史跨越的强烈愿望,集团军上下迅速行动,军领导亲率机关深入部队摸装备底数,奔赴各科研院所和装备生产厂家了解信息装备发展情况,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就搞出了一份需求报告草案,列出了数量惊人的新装备需求清单,希望来个“大换血”。然而,当他们兴冲冲地带着草案到总部和军区机关汇报时,却碰了钉子,原因是上级认为他们提出的方案没有充分考虑现阶段国情军情实际,盘子太大,过于追求高新全。

总部和军区领导的意见,使集团军党委从最初的兴奋中冷静下来。他们坐下来反复学习胡主席关于推进军队信息化建设、搞好信息系统综合集成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廓清了抓好试点的指导思想:一是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部队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必须以部队担负的使命任务为牵引,准确定位建设目标,做到立足现有、满足当前、着眼发展、先有后优、渐进推动。

以此为指导,在7个月时间内,集团军先后召开5次常委会、31次领导小组办公会,认真听取领导机关、科研部门和部队官

兵的意见建议,结合部队实际反复进行需求论证,把请领必要的新装备和对现有装备进行信息化加改装结合起来,总共对报告进行7次大的修改、52次小的修改,最终形成了60万字的总体需求论证报告和16个分系统报告。由于定位科学、需求合理,很快得到总部批准。

谈起这份报告“难产”过程,许多亲历者都用“痛苦”二字来形容,但其后的实践证明,磨刀不误砍柴工,正是这份“难产”的报告,使这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少走了很多弯路,少交不少“学费”。

试点任务不是“天上掉馅饼工程”,新装备到来不等于综合集成的自然完成。要真正成为转型先锋,必须当主导做主人、主动作为——

一套“问题装备”激发官兵主导转型的责任感

防空旅旅长刘斌是集团军综合集成建设试点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10年春节前,全旅官兵兴高采烈地迎来了翘首期盼的某新型防空兵指挥信息系统。一溜排开的20余台指挥车组,使他们从旅到营的指挥手段全都实现了“鸟枪换炮”。

然而,当刘斌带着官兵迫不及待地登车验收时,心却凉了半截:厂家送来的并不是全新装备,而是已投入试用的科研样机,不仅外型设计不尽合理,性能也不稳定,用起来不是黑屏就是死机。厂家的解释是,试点上马时间紧,还要完善优化。

官兵像盼新嫁娘似的盼新装备,想不到娶进门的竟是个“丑媳妇”。但他们并没有消极埋怨厂家、质疑装备,而是和厂家工程技术人员一道,采取实装操作检验与网络模拟试验相结合、静态检验与动态运用相结合的方式查找发现问题,研究解决办法。在3个多月时间里,发现涉及系统性能的大小300余个问题,按作战需求提出24项改进建议,并协助厂家现场解决了其中大部分问题,比集团军规定的时间节点提前完成防空兵分系统综合集成任务。

防空旅排除“问题装备”带来的种种困难、成功推进本系统综合集成的经验,引起集团军党委高度重视,他们认为这种在综合集成建设中当主导做主人、主动作为的精神,应当在部队官兵中大力提倡。集团军专门组织旅以上单位领导机关到防空旅见学,启发他们把部队官兵的一线实践优势与科研院所、厂家的技术优势结合起来,让官兵全程参与到综合集成的各个环节中,掌握综合集成建设的主导权,当试点的主人。集团军还专门出台了官兵全程参与的“五项措施”:

——建立系统工程师制度,在集团军每个专业系统都选择既懂作战指挥又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干部担任系统工程师,与相关专家共同负责现场组织;

——组织官兵进厂跟研,在装备下发前,选派官兵到相关厂家、承研承制单位跟踪掌握装备研制进程,深入了解装备构造,提出合理化建议,提前培训技术骨干;

——对装备进行出厂评审,由部队相关人员对所接装备认真审核性能质量,写出客观评审报告;

——实施集成建设质量监控,在装备加改装和调试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积极参与协助解决;

——搞好数据保障服务,组织相关部门及时为新装备测试运行提供各种作战数据支撑。

通过全程参与,部队官兵先后提出了2900余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和一批有价值的改进建议,都得到采纳,保证了综合集成建设顺利推进。这段经历使大家深刻认识到,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建设不是“天上掉馅饼工程”,不会新装备一到就自然完成,而是从未有过的创新实践,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要当好转型先锋、就必须真正投身其中,迎难而上、主动作为,而不能站着看、等着转。

速度,在军事变革的角逐中意味着胜利,在历史转型的竞跑中意味着先机。先锋者的潜意识促使他们用超常措施鞭策自身——

一项“催命制度”催生转型的“先锋速度”

进入2010年春夏之交,一些师旅主官发现,一向领导作风沉稳的集团军首长火气突然变大了。在一次临时确定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上,军长潘良时竟对各方面工作搞得不错的某师主官指名道姓进行批评,语气严厉,不留情面,原因是这个师的装备加改装工作展开后,只有装备部门在现场抓,师主官没有亲自上一线。副军长高波则亲自打电话给另外一个旅的主官,批评他在旅里综合集成工作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的情况下心思旁骛……

速度,在军事变革的角逐中意味着胜利,在历史转型的竞跑中意味着先机。与长达7个月需求论证过程中那种不急不躁、从容不迫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综合集成一进入实施阶段,集团军从首长到机关都急红了眼。

他们怎能不急?按照军委总部确定的试点任务完成的时间节点,他们仅剩一年多的建设时间。在这紧迫的时间内,他们要完成包括新接装的数以千计的信息系统装备的评审把关、性能调试、操作训练,数百台原有装备的信息化加改装,此外还有平台与系统、系统与系统间的链接,从分系统、合成部队到全系统联调联试等总共129项工作。可谓任务繁重,项项紧迫,刻不容缓!作为试点探路的先锋,如不能按期完成,就会拖累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全局。

为此,集团军党委明确提出:各级要把综合集成作为“党委工程”、“主官工程”摆在重要位置。他们还对综合集成工作实施强力督导、科学统筹,制定了推进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建设的具体路线图、工作统筹图、各分系统信息流程图,明确规定了各项工作完成的时间节点。同时出台了后来被人戏称为“催命”的“三报制度”,即要求各师旅团对本单位综合集成工作进展的具体情况每天日报、每周要报、每月专报,集团军综合集成办公室要每天汇总整理,上班前必须放在所有常委办公案头。

“催命制度”催出了空前的紧迫感,也催生了加快转型的“先锋速度”。系统联调联试是综合集成的关键阶段。先前受到批评的某师根据这项工作标准高、难题多的实际,在组织完成过程中,师党委在现场专门开会,研究部署调试工作,连续一个多月采取“早交班、午碰头、晚对接、夜梳理”的做法,逐台装备填写调试日志,使调试中发现的问题解决在当日、落实到单车,提前高标准地完成这项重要工作。地处寒区的某装甲师武器平台加改装工作开展时恰逢冬季,用于加改装的修理车间没有取暖设施,温度达不到作业要求。为了不延误加改装任务的完成,官兵们在车间内搭起塑料大棚,用土办法控制温度,连续奋战50余天,按期完成了90余台装备的加改装任务。

先进信息系统不应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温室花朵”,也不应是供人观赏的“漂亮花瓶”。实践检验花费的巨大功夫,折射出他们对真实战斗力的追求——

一系列高难度演习让转型成果经受“战场”拷问

翻开这个集团军近两年的工作记录和总结,人们会发现一个现象:繁重的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工作和各种样式、各种规模和各种课题的演习相互交织、并行推进。综合集成工作越是进入关键阶段,各类演习越是搞得紧张红火。

2010年夏季,某机步师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工作刚搞出点模样,就在师长黄铭的力主下,把包括全师各指挥要素、各兵种专业系统在内的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拉上演练场。先是搞指挥要素演练,紧接着又搞指挥所演习,从静态到动态、从分阶段推进到昼夜连续实施,难度越搞越大,情况越设越复杂。指挥系统出了故障,瘫了、断了,就停下来研究分析解决,然后再继续搞。

9月,集团军组织炮兵年度实弹射击考核,师里也要求所属炮兵团使用刚刚调试的炮兵分系统参加考核,团里怕打不好影响年度训练成绩,装备生产厂家也不赞成冒险用,可师领导态度坚决:“考不好不批评,但不用不行!”……作训部门粗算一下,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该师用刚刚完成调试的指挥信息系统,总共组织各类大大小小的演习11场。

“先进信息系统不应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温室花朵’,也不应是供人观赏的‘漂亮花瓶’。”这是集团军党委在抓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建设试点抱定的一条重要认识。他们提出:边建边用、建用并举、以用促建;在运用中熟悉特点、掌握性能,在运用中发现问题、改进提高,在运用中摸索规律、深化认识。

因此,综合集成试点时间再紧、任务再重,他们仍积极组织和倡导部队进行各种实战化演习,使综合集成构建的先进指挥信息系统经受“战场”的严酷拷问。

去年10月,为整建制全系统全要素检验指挥信息系统效能,集团军首次在纵横各数百公里的广大地域内,构建了一张上接总部军区、横联各系统各要素、下接武器平台的“大网”,采取上下联动、异地同步的方法进行实装实距演练。谁知演练开始不久,就因感染病毒出现全网瘫痪的意外情况,指挥所组织人员从查杀病毒到恢复系统,整整折腾了4天4夜,又继续演练。

就这样,他们不怕暴露问题、不怕演砸,边演边解决问题,坚持完成了集团军战备转进、战役机动集结、战役筹划实施等阶段36个课目的演练。去年以来,他们还运用指挥信息系统,参加了军区组织的运用通用信息系统陆空协同作战、编组联合战斗群进攻作战等重要演习,发现和解决了指挥信息系统在实战运用中数以百计的问题。

转型既要“化物”也要“化人”,在信息化转型大潮中,激流勇进者脱颖而出,畏难迟疑者黯然而退。先锋部队在信息再造中完成华丽转身——

一个新型人才方阵在转型磨砺中快速成军

信息系统综合集成试点任务的下达,一下子把这个集团军指战员推上了转型大潮的风口浪尖。面对突来的转折,有人脱颖而出,也有人被无情淘汰。某机步旅通信营上士郑定媛和同班战友的不同命运,是这种变化的缩影。

郑定媛所在的装甲指挥班原本有12名士兵,负责旅部4台装甲指挥车的驾驶和维护保障。综合集成试点任务展开后,上级决定为他们新发10车1组的指挥信息系统,4台旧的指挥车退役。只会驾驶和一点通信知识的郑定媛被派到工厂接装,本来他的任务只是把车安全开回来,可他主动要求参加工厂组织的接装培训。回到部队后,他又向上级强烈要求转岗当车长,学习掌握新型指挥车组操作和保障技能。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学苦练,他熟练掌握了车载计算机、网络通信控制器、多种型号电台、交换机、微波电视传输设备、接力机等设备的操作技能。如今,原来班里大多数战士都因难以适应新装备需要或转岗或退伍,而他则成了旅里宝贵的新装备技术骨干。

信息化转型对各级指挥员带来的冲击更大。去年12月从外单位调进某机步师装甲团任团长的耿大勇,对报到时看到的一幕至今深有感触。那天,他先到师机关,发现师领导都不在,后来被人领到训练场,看到师长政委正带着“一班人”,身着作训服,在指挥车组上练操作。到团里,他又看到同样一幕。不带头学用信息化,适应转变强素质,就有落伍和被淘汰的危险。在这个集团军里,各级指挥员都怀有这样强烈的危机感。

面对转型带来的严峻挑战,集团军党委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信息系统综合集成既要“化物”也要“化人”,人才是部队实现向信息化转型的重要支撑。为此,军长潘良时、政委张书国和党委“一班人”率先垂范,在各级指挥员中广泛开展以学知识、学技能、练操装、练指挥为内容的“双学双练”活动,着力提高领导信息化建设、驾驭信息化装备和指挥信息化作战的能力。与此同时,集团军各级还采取自己组训、院校代训、进厂驻训、外请帮训、课题研训等形式,组织了190余次培训,提高官兵信息化素质。

通过狠抓人才队伍建设,一大批官兵伴随部队向信息化转型进程实现了华丽转身。目前,集团军所有团以上党委班子都能熟练运用信息系统指挥作业,分队军官和关键岗位士官都掌握了所配发的信息装备操作使用技能,团以上部队都有一批能胜任信息装备维修保障的骨干人才。

两年多的艰辛奋斗结出喜人成果,然而他们审视和评价成果,却表现出格外的清醒和谨慎——

一份有“缺憾”的总结报告预示转型任重道远

去年底,两年多的艰辛奋斗终于结出硕果。总部即将组织集训,现场推广他们的经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集团军党委组织机关梳理试点成果,总结试点经验,最终拿出的竟是一份有“缺憾”的总结报告。

所以称其为有“缺憾”,是因为这份报告在肯定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建设,给提高部队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带来种种进步的同时,还用相当篇幅坦承目前部队在指挥控制能力、情报侦察能力、火力打击能力、安全防护能力、综合保障能力等7个方面的差距,并把此次综合集成建设中尚需解决的具体问题专门制作了备忘录。

显然,集团军党委和首长不想满足、陶醉于已有的成果,他们的头脑是清醒的:眼下的综合集成建设不过是部队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今后他们面临的挑战还很多,也更艰巨。

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尽快让新构建的指挥信息系统“瘦身”,向精干、高效、可靠方向发展。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建设为部队带来了更多更新的指挥信息装备和手段,同时也铺大了摊子,众多的车组、林立的天线让指挥所在战争中的伪装生存变得更加困难。这些问题必须在今后深化综合集成建设中得到尽快回答和解决。

他们还急于谋划推进的是,与新的指挥信息系统相适应的作战理论、指挥方式等一系列的配套改革。尽管这几年他们已经在创新作战理论、改革指挥编组和作战编组、优化指挥程序、精简作战文书、编写指挥代码等方面做了不少探索,也取得了成果,但与适应未来信息化条件下作战需要还相差很多。只有抓紧发展完善才能避免“穿新鞋走老路”。

他们更感到忧心焦虑的是,指战员在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方面不断面临的新挑战。尽管看上去这几年官兵在这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已经不小,但信息技术的创新和信息化战争的发展,比他们的进步更快。稍微打个盹、歇个脚就会落后,必须拿出更有力、有效的措施和办法,鞭策和激励大家加快转变的步伐……
http://news.ifeng.com/mil/2/detail_2012_07/25/16288565_7.shtml信息再造:“机械化先锋”第二次历史跨越

赵险峰 本报记者 孙兆秋 蔡鹏程 特约记者 杜善国

引子

一场科尔沁草原演练旋风搅动我军信息化建设一池春水

去年9月,草原秋风乍起,沈阳军区某集团军兵发科尔沁,在总部和军区首长机关指导下,完成了首次基于信息系统的陆空联合作战演习。

广阔地域上,他们运用综合集成试点建设打造的目前陆军部队要素最全、覆盖最广、规模最大的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编成多个联合战斗群,成功实施了“信息聚能全域体系破击”“链路引导空地一体突击”“侦察探测精确制导打击”等一系列全新信息化作战课题……

演习的成功向世人昭告:这支28年前出色完成我军机械化集团军建设试点任务、14年前最先点燃全军科技练兵火种的先锋部队,通过信息再造,又一次浴火重生,实现了新的历史跨越。

今年5月,总部在这个集团军组织陆军部队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建设集训,推广他们的经验,称其将为全军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开拓广阔发展空间,发挥重要典型示范作用。

那么,他们为何能在两年多时间,完成难度如此之大的跨越?他们的经验又为全军部队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提供了哪些重要启示和借鉴?

面对期盼已久的历史机遇,这支以“三猛”精神著称的先锋部队,既表现出渴望转变的高涨热情,又坚持难能可贵的科学态度——

一份“难产”的论证报告为转型精确定位

2009年7月,一个爆炸性消息令集团军上下群情振奋:军委总部决定由他们担负陆军部队信息系统装备综合集成建设试点任务。

这是他们期盼已久的历史机遇。这支以“猛打猛冲猛追”著称的先锋部队,不仅战争年代功勋卓著,在我军和平时期发展建设的重要历史节点也都走在前面。然而,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加速,眼看一些兄弟部队在向信息化转型的路上迈出新步伐,而昔日“机械化先锋”却因客观条件所限一直难有作为。机遇再现,大家憋了几年的劲儿一下子迸发出来。

怀着尽快实现历史跨越的强烈愿望,集团军上下迅速行动,军领导亲率机关深入部队摸装备底数,奔赴各科研院所和装备生产厂家了解信息装备发展情况,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就搞出了一份需求报告草案,列出了数量惊人的新装备需求清单,希望来个“大换血”。然而,当他们兴冲冲地带着草案到总部和军区机关汇报时,却碰了钉子,原因是上级认为他们提出的方案没有充分考虑现阶段国情军情实际,盘子太大,过于追求高新全。

总部和军区领导的意见,使集团军党委从最初的兴奋中冷静下来。他们坐下来反复学习胡主席关于推进军队信息化建设、搞好信息系统综合集成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廓清了抓好试点的指导思想:一是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部队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必须以部队担负的使命任务为牵引,准确定位建设目标,做到立足现有、满足当前、着眼发展、先有后优、渐进推动。

以此为指导,在7个月时间内,集团军先后召开5次常委会、31次领导小组办公会,认真听取领导机关、科研部门和部队官

兵的意见建议,结合部队实际反复进行需求论证,把请领必要的新装备和对现有装备进行信息化加改装结合起来,总共对报告进行7次大的修改、52次小的修改,最终形成了60万字的总体需求论证报告和16个分系统报告。由于定位科学、需求合理,很快得到总部批准。

谈起这份报告“难产”过程,许多亲历者都用“痛苦”二字来形容,但其后的实践证明,磨刀不误砍柴工,正是这份“难产”的报告,使这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少走了很多弯路,少交不少“学费”。

试点任务不是“天上掉馅饼工程”,新装备到来不等于综合集成的自然完成。要真正成为转型先锋,必须当主导做主人、主动作为——

一套“问题装备”激发官兵主导转型的责任感

防空旅旅长刘斌是集团军综合集成建设试点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10年春节前,全旅官兵兴高采烈地迎来了翘首期盼的某新型防空兵指挥信息系统。一溜排开的20余台指挥车组,使他们从旅到营的指挥手段全都实现了“鸟枪换炮”。

然而,当刘斌带着官兵迫不及待地登车验收时,心却凉了半截:厂家送来的并不是全新装备,而是已投入试用的科研样机,不仅外型设计不尽合理,性能也不稳定,用起来不是黑屏就是死机。厂家的解释是,试点上马时间紧,还要完善优化。

官兵像盼新嫁娘似的盼新装备,想不到娶进门的竟是个“丑媳妇”。但他们并没有消极埋怨厂家、质疑装备,而是和厂家工程技术人员一道,采取实装操作检验与网络模拟试验相结合、静态检验与动态运用相结合的方式查找发现问题,研究解决办法。在3个多月时间里,发现涉及系统性能的大小300余个问题,按作战需求提出24项改进建议,并协助厂家现场解决了其中大部分问题,比集团军规定的时间节点提前完成防空兵分系统综合集成任务。

防空旅排除“问题装备”带来的种种困难、成功推进本系统综合集成的经验,引起集团军党委高度重视,他们认为这种在综合集成建设中当主导做主人、主动作为的精神,应当在部队官兵中大力提倡。集团军专门组织旅以上单位领导机关到防空旅见学,启发他们把部队官兵的一线实践优势与科研院所、厂家的技术优势结合起来,让官兵全程参与到综合集成的各个环节中,掌握综合集成建设的主导权,当试点的主人。集团军还专门出台了官兵全程参与的“五项措施”:

——建立系统工程师制度,在集团军每个专业系统都选择既懂作战指挥又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干部担任系统工程师,与相关专家共同负责现场组织;

——组织官兵进厂跟研,在装备下发前,选派官兵到相关厂家、承研承制单位跟踪掌握装备研制进程,深入了解装备构造,提出合理化建议,提前培训技术骨干;

——对装备进行出厂评审,由部队相关人员对所接装备认真审核性能质量,写出客观评审报告;

——实施集成建设质量监控,在装备加改装和调试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积极参与协助解决;

——搞好数据保障服务,组织相关部门及时为新装备测试运行提供各种作战数据支撑。

通过全程参与,部队官兵先后提出了2900余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和一批有价值的改进建议,都得到采纳,保证了综合集成建设顺利推进。这段经历使大家深刻认识到,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建设不是“天上掉馅饼工程”,不会新装备一到就自然完成,而是从未有过的创新实践,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要当好转型先锋、就必须真正投身其中,迎难而上、主动作为,而不能站着看、等着转。

速度,在军事变革的角逐中意味着胜利,在历史转型的竞跑中意味着先机。先锋者的潜意识促使他们用超常措施鞭策自身——

一项“催命制度”催生转型的“先锋速度”

进入2010年春夏之交,一些师旅主官发现,一向领导作风沉稳的集团军首长火气突然变大了。在一次临时确定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上,军长潘良时竟对各方面工作搞得不错的某师主官指名道姓进行批评,语气严厉,不留情面,原因是这个师的装备加改装工作展开后,只有装备部门在现场抓,师主官没有亲自上一线。副军长高波则亲自打电话给另外一个旅的主官,批评他在旅里综合集成工作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的情况下心思旁骛……

速度,在军事变革的角逐中意味着胜利,在历史转型的竞跑中意味着先机。与长达7个月需求论证过程中那种不急不躁、从容不迫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综合集成一进入实施阶段,集团军从首长到机关都急红了眼。

他们怎能不急?按照军委总部确定的试点任务完成的时间节点,他们仅剩一年多的建设时间。在这紧迫的时间内,他们要完成包括新接装的数以千计的信息系统装备的评审把关、性能调试、操作训练,数百台原有装备的信息化加改装,此外还有平台与系统、系统与系统间的链接,从分系统、合成部队到全系统联调联试等总共129项工作。可谓任务繁重,项项紧迫,刻不容缓!作为试点探路的先锋,如不能按期完成,就会拖累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全局。

为此,集团军党委明确提出:各级要把综合集成作为“党委工程”、“主官工程”摆在重要位置。他们还对综合集成工作实施强力督导、科学统筹,制定了推进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建设的具体路线图、工作统筹图、各分系统信息流程图,明确规定了各项工作完成的时间节点。同时出台了后来被人戏称为“催命”的“三报制度”,即要求各师旅团对本单位综合集成工作进展的具体情况每天日报、每周要报、每月专报,集团军综合集成办公室要每天汇总整理,上班前必须放在所有常委办公案头。

“催命制度”催出了空前的紧迫感,也催生了加快转型的“先锋速度”。系统联调联试是综合集成的关键阶段。先前受到批评的某师根据这项工作标准高、难题多的实际,在组织完成过程中,师党委在现场专门开会,研究部署调试工作,连续一个多月采取“早交班、午碰头、晚对接、夜梳理”的做法,逐台装备填写调试日志,使调试中发现的问题解决在当日、落实到单车,提前高标准地完成这项重要工作。地处寒区的某装甲师武器平台加改装工作开展时恰逢冬季,用于加改装的修理车间没有取暖设施,温度达不到作业要求。为了不延误加改装任务的完成,官兵们在车间内搭起塑料大棚,用土办法控制温度,连续奋战50余天,按期完成了90余台装备的加改装任务。

先进信息系统不应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温室花朵”,也不应是供人观赏的“漂亮花瓶”。实践检验花费的巨大功夫,折射出他们对真实战斗力的追求——

一系列高难度演习让转型成果经受“战场”拷问

翻开这个集团军近两年的工作记录和总结,人们会发现一个现象:繁重的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工作和各种样式、各种规模和各种课题的演习相互交织、并行推进。综合集成工作越是进入关键阶段,各类演习越是搞得紧张红火。

2010年夏季,某机步师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工作刚搞出点模样,就在师长黄铭的力主下,把包括全师各指挥要素、各兵种专业系统在内的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拉上演练场。先是搞指挥要素演练,紧接着又搞指挥所演习,从静态到动态、从分阶段推进到昼夜连续实施,难度越搞越大,情况越设越复杂。指挥系统出了故障,瘫了、断了,就停下来研究分析解决,然后再继续搞。

9月,集团军组织炮兵年度实弹射击考核,师里也要求所属炮兵团使用刚刚调试的炮兵分系统参加考核,团里怕打不好影响年度训练成绩,装备生产厂家也不赞成冒险用,可师领导态度坚决:“考不好不批评,但不用不行!”……作训部门粗算一下,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该师用刚刚完成调试的指挥信息系统,总共组织各类大大小小的演习11场。

“先进信息系统不应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温室花朵’,也不应是供人观赏的‘漂亮花瓶’。”这是集团军党委在抓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建设试点抱定的一条重要认识。他们提出:边建边用、建用并举、以用促建;在运用中熟悉特点、掌握性能,在运用中发现问题、改进提高,在运用中摸索规律、深化认识。

因此,综合集成试点时间再紧、任务再重,他们仍积极组织和倡导部队进行各种实战化演习,使综合集成构建的先进指挥信息系统经受“战场”的严酷拷问。

去年10月,为整建制全系统全要素检验指挥信息系统效能,集团军首次在纵横各数百公里的广大地域内,构建了一张上接总部军区、横联各系统各要素、下接武器平台的“大网”,采取上下联动、异地同步的方法进行实装实距演练。谁知演练开始不久,就因感染病毒出现全网瘫痪的意外情况,指挥所组织人员从查杀病毒到恢复系统,整整折腾了4天4夜,又继续演练。

就这样,他们不怕暴露问题、不怕演砸,边演边解决问题,坚持完成了集团军战备转进、战役机动集结、战役筹划实施等阶段36个课目的演练。去年以来,他们还运用指挥信息系统,参加了军区组织的运用通用信息系统陆空协同作战、编组联合战斗群进攻作战等重要演习,发现和解决了指挥信息系统在实战运用中数以百计的问题。

转型既要“化物”也要“化人”,在信息化转型大潮中,激流勇进者脱颖而出,畏难迟疑者黯然而退。先锋部队在信息再造中完成华丽转身——

一个新型人才方阵在转型磨砺中快速成军

信息系统综合集成试点任务的下达,一下子把这个集团军指战员推上了转型大潮的风口浪尖。面对突来的转折,有人脱颖而出,也有人被无情淘汰。某机步旅通信营上士郑定媛和同班战友的不同命运,是这种变化的缩影。

郑定媛所在的装甲指挥班原本有12名士兵,负责旅部4台装甲指挥车的驾驶和维护保障。综合集成试点任务展开后,上级决定为他们新发10车1组的指挥信息系统,4台旧的指挥车退役。只会驾驶和一点通信知识的郑定媛被派到工厂接装,本来他的任务只是把车安全开回来,可他主动要求参加工厂组织的接装培训。回到部队后,他又向上级强烈要求转岗当车长,学习掌握新型指挥车组操作和保障技能。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学苦练,他熟练掌握了车载计算机、网络通信控制器、多种型号电台、交换机、微波电视传输设备、接力机等设备的操作技能。如今,原来班里大多数战士都因难以适应新装备需要或转岗或退伍,而他则成了旅里宝贵的新装备技术骨干。

信息化转型对各级指挥员带来的冲击更大。去年12月从外单位调进某机步师装甲团任团长的耿大勇,对报到时看到的一幕至今深有感触。那天,他先到师机关,发现师领导都不在,后来被人领到训练场,看到师长政委正带着“一班人”,身着作训服,在指挥车组上练操作。到团里,他又看到同样一幕。不带头学用信息化,适应转变强素质,就有落伍和被淘汰的危险。在这个集团军里,各级指挥员都怀有这样强烈的危机感。

面对转型带来的严峻挑战,集团军党委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信息系统综合集成既要“化物”也要“化人”,人才是部队实现向信息化转型的重要支撑。为此,军长潘良时、政委张书国和党委“一班人”率先垂范,在各级指挥员中广泛开展以学知识、学技能、练操装、练指挥为内容的“双学双练”活动,着力提高领导信息化建设、驾驭信息化装备和指挥信息化作战的能力。与此同时,集团军各级还采取自己组训、院校代训、进厂驻训、外请帮训、课题研训等形式,组织了190余次培训,提高官兵信息化素质。

通过狠抓人才队伍建设,一大批官兵伴随部队向信息化转型进程实现了华丽转身。目前,集团军所有团以上党委班子都能熟练运用信息系统指挥作业,分队军官和关键岗位士官都掌握了所配发的信息装备操作使用技能,团以上部队都有一批能胜任信息装备维修保障的骨干人才。

两年多的艰辛奋斗结出喜人成果,然而他们审视和评价成果,却表现出格外的清醒和谨慎——

一份有“缺憾”的总结报告预示转型任重道远

去年底,两年多的艰辛奋斗终于结出硕果。总部即将组织集训,现场推广他们的经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集团军党委组织机关梳理试点成果,总结试点经验,最终拿出的竟是一份有“缺憾”的总结报告。

所以称其为有“缺憾”,是因为这份报告在肯定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建设,给提高部队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带来种种进步的同时,还用相当篇幅坦承目前部队在指挥控制能力、情报侦察能力、火力打击能力、安全防护能力、综合保障能力等7个方面的差距,并把此次综合集成建设中尚需解决的具体问题专门制作了备忘录。

显然,集团军党委和首长不想满足、陶醉于已有的成果,他们的头脑是清醒的:眼下的综合集成建设不过是部队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今后他们面临的挑战还很多,也更艰巨。

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尽快让新构建的指挥信息系统“瘦身”,向精干、高效、可靠方向发展。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建设为部队带来了更多更新的指挥信息装备和手段,同时也铺大了摊子,众多的车组、林立的天线让指挥所在战争中的伪装生存变得更加困难。这些问题必须在今后深化综合集成建设中得到尽快回答和解决。

他们还急于谋划推进的是,与新的指挥信息系统相适应的作战理论、指挥方式等一系列的配套改革。尽管这几年他们已经在创新作战理论、改革指挥编组和作战编组、优化指挥程序、精简作战文书、编写指挥代码等方面做了不少探索,也取得了成果,但与适应未来信息化条件下作战需要还相差很多。只有抓紧发展完善才能避免“穿新鞋走老路”。

他们更感到忧心焦虑的是,指战员在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方面不断面临的新挑战。尽管看上去这几年官兵在这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已经不小,但信息技术的创新和信息化战争的发展,比他们的进步更快。稍微打个盹、歇个脚就会落后,必须拿出更有力、有效的措施和办法,鞭策和激励大家加快转变的步伐……
http://news.ifeng.com/mil/2/detail_2012_07/25/16288565_7.shtml
哎,八股文
应该是说39军吧?
虽设是八股,但也透露相当多信息
39军也是全军三大重装集团军之一呀,为啥装备就没有38军的好哪?是职能部同还是有别的原因那,求高人解答呀!
陆空联合是陆军航空兵与地面的联合,还是陆军和空军战斗机,战斗轰炸机的联合?另外,无人机是否已经融入体系?
其实,信息化作战的变革史就像足球战术的变革史一样,从早期猛打猛冲的个人英豪,到初步实现整体攻防,再到现在巴萨式的tiki taka,无缝对接,掌控节奏,空间创造与闭合,无球走位,直到最后射门中的。从个人技术和力量秀,演变为球场空间和时间的感知力控制。
切,自己知自己事
召唤飞鸿公公啊~
39发达嘞
看起来我兔的信息化离美帝差距很大啊。光人才这块就缺口很多。
大白舰队 发表于 2012-7-25 22:44
39军也是全军三大重装集团军之一呀,为啥装备就没有38军的好哪?是职能部同还是有别的原因那,求高人解答呀 ...
83年集团军试点时,38军是人员、装备都到位,39军只是人员到位,个中原因大家琢磨去吧!
夜孤灯明 发表于 2012-7-26 13:17
83年集团军试点时,38军是人员、装备都到位,39军只是人员到位,个中原因大家琢磨去吧!
83年时38军那个军长是个不错的将才,最后可惜了,其余的我就不说了
文章太长了,没细看,但是集团军建制的信息化部队,这个口气有点大吧,老美也不过一个机步四师嘛
文章太长了,没细看,但是集团军建制的信息化部队,这个口气有点大吧,老美也不过一个机步四师嘛
土共的集团军编制和美帝的机步师编制一样。
大白舰队 发表于 2012-7-26 13:58
83年时38军那个军长是个不错的将才,最后可惜了,其余的我就不说了
李连秀吗?有的评价跟你的可不大一样啊。
应该是38军率先实现信息化才对
夜孤灯明 发表于 2012-7-26 16:06
李连秀吗?有的评价跟你的可不大一样啊。
奥我看错了那军长是87年的
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回忆录

90年11月,到驻辽南的某集团军考察,发现“这个机械化师组建几年了,还没有真正形成战斗力”,“显然不应该,不正常。”(P615);

还有个问题我想讲,但由于当时种种客观情况,我忍住了,没有讲。该集团军试点几年了,竟没有搞过一次营以上的战术合练;集团军的军、师、团干部,普遍对部队携装行动心中无数!”,“这是很荒唐的现状。”(书中原话P617)

“头年去北京军区某集团军考察,也发现类似问题。这两个集团军都已经试点几年了,由于装备、训练、编制、保障等多方面的原因,这两支全军最现代化的部队战斗力很弱。投放了这么多钱,花了这么多时间,还没形成综合战斗力,真令人心急。”(书中原话P617)

那时候新装备到部队后不会用、不敢用,锁入仓库睡大觉就是这两个机械化活宝的典型行为。

刘副主席对这2个军的评价是连跑路都不会,机械化跑路都不会,就会成为累赘,连步兵都不如。这2个军搞机械化试点整整8年都未能形成战斗力,因此在刘主军期间至今,这2个军的领导仕途不佳。
萨博二 发表于 2012-7-26 14:15
土共的集团军编制和美帝的机步师编制一样。
瞎扯请换个地方;
难道是传说中的40军
土共的集团军编制和美帝的机步师编制一样。
不是的,我们一个军相当于美国两个机步师
fsecity 发表于 2012-7-26 19:13
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回忆录

90年11月,到驻辽南的某集团军考察,发现“这个机械化师组建几年了,还没 ...
80年代和90年代大部分时间,军队都忙着经商捞钱哪,哪有心思大搞军事训练——造成这个后果主要就是“军队要忍耐”和“军队可以经商”。
在信息化方面,39看来是超越38了。
39军也是全军三大重装集团军之一呀,为啥装备就没有38军的好哪?是职能部同还是有别的原因那,求高人解答呀 ...
你的信息应该是忽悠局的烟雾弹
lin25480 发表于 2012-7-26 23:01
在信息化方面,39看来是超越38了。
信息化是超过了,可装备那,39的装备可是没有38的好呀!
难道是传说中的40军
85整编陆军,名义上38-39变机械化,可实际上也就112-116两个师机械化了,
俺觉得好的信息平台的打造应该从卫星开始~~卫星到空中预警再到各地的接收站和雷达站的互动~~指挥中负责信息的整合与评估~~再针对各个战区的需求把整个信息分割成各个战区的信息拓扑图通过交互系统分发给各个战区的指挥系统,各个战区指挥按照同样功能再把各种信息分发给各个信息单元,这样的信息平台会完善很多。。
当然这种复杂的需求,只有老美的工程师的超级头脑才能捋顺的好了~~
集团军首次在纵横各数百公里的广大地域内,构建了一张上接总部军区、横联各系统各要素、下接武器平台的“大网”,采取上下联动、异地同步的方法进行实装实距演练。谁知演练开始不久,就因感染病毒出现全网瘫痪的意外情况,指挥所组织人员从查杀病毒到恢复系统,整整折腾了4天4夜,又继续演练。

相当NB了,人数近8万人的部队,全信息化
病毒是哪里来的?涉密电脑都不准接入因特网,难道是敌特破坏?
以MD的软件实力,潜伏一些病毒进去,平时没动静,也查不出来,等到战时再爆发怎么办?中东地区已经有这样的例子了。
大白舰队 发表于 2012-7-26 16:52
奥我看错了那军长是87年的
那应该是李际军了。
信息化是超过了,可装备那,39的装备可是没有38的好呀!
谈不上谁好谁差,39军装3旅是全军最猛的装甲旅,装六虽然坦克多,不见得能顶得住装3旅的冲击。。。。
对常胜军有信心的
去年10月,为整建制全系统全要素检验指挥信息系统效能,集团军首次在纵横各数百公里的广大地域内,构建了一 ...
不知道和老美的第四机步师比比如何
夜孤灯明 发表于 2012-7-27 21:07
那应该是李际军了。
不是李继军!我和你说了他也只能是3个星号代替他的名字
luoyanwozhiaini 发表于 2012-7-27 21:17
谈不上谁好谁差,39军装3旅是全军最猛的装甲旅,装六虽然坦克多,不见得能顶得住装3旅的冲击。。。。
奥我知道了,装三旅是不是参加和平使命2009演习的那个部队
大石桥东边 发表于 2012-7-25 21:54
哎,八股文
一篇八股文,就看黑体字部分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