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的萎缩与美利坚帝国的衰落(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19:58:24
      中国国内不断有人指出谈论 GDP 总量没有意义,清帝国 GDP 曾位列世界之冠,照样被日已落帝国肆意蹂躏,所以 TG 现在虽然 GDP 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仍不过是肥羊一只。这些人所未能意识到,或刻意回避的事实是,单纯比较 GDP 总量确实没有意义,然而真正支撑国家硬实力的,并非虚无缥缈的所谓 GDP 质量,而是制造业的整体实力,而制造业全球分布的长期变化趋势,对哈美欧族来说实在不是什么好消息。
  ? 美国 德国 大英帝国 法国 沙皇俄国
  1870 23.3 13.2 31.8 10.3 3.7
  1881-1885 28.6 13.9 26.6 8.6 3.4
  1896-1900 30.1 16.6 19.5 7.1 5.0
  1906-1910 35.3 15.9 14.7 6.4 5.0
  1913 35.8 15.7 14.0 6.4 5.5
  以上为欧美五大老牌资本主义列强 1870-1913 年间制造业产值占全球总量的百分比。全盛时期的大英帝国制造业产值高达世界总量的 1/3,有如此强大的工业体系支撑,英军揍起仍徘徊于农业社会的清帝国自然无往不利。然而到了 19 世纪末,狂飙突进的美国制造业产值已远在英国之上,为集中力量对抗近在咫尺,且咄咄逼人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日已落帝国被迫将西半球的霸权拱手送人,任凭枫叶国自生自灭。1897 年维多利亚女皇登基 60 周年之时,美国海军在皇家海军面前仍不值一晒,1891 年以来建成的 4 艘战列舰中仅 1 艘具备 “蓝水” 作战能力,其余 3 艘不过是浮动的近海防御炮台,英国主动退让,并不是因为美军当时的战斗力有多么了不起,而是由于痛苦地认识到在双方均全面动员的大规模战争中,美国压倒性的工业力量将最终导致英军的决定性失败。
  到了 20 世纪初,制造业产值占全球总量 1/3 左右的换成了新大陆上的合众国。尽管是 1929-1933 年大萧条的重灾区,到二战爆发时,美国的制造业产值仍维持在全球总量 1/3 的水平,大约是德日两国之和的 2 倍。二战结束之际,由于其它主要交战国经济均遭到战争重创,美国的制造业前无古人地占据了整个人类世界的半壁江山。随着欧洲,苏联,日本等国逐渐从废墟中复苏,美国制造业的份额不可避免地开始滑落,但在肯尼迪就职时仍高达全球总量的 1/3 以上。正是因为有着强势制造业体系的支撑,美国才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实现对苏联载人航天技术的赶超,将人类送上月球,并在约翰逊执政时大言不惭地提出 “两个半战争” 的概念。然而 1975 年越战结束之时,美国制造业的份额已经跌落到了世界总量的 22.3%,同年苏联制造业总产值达到了全球总量的 16.6%,约是美国的 3/4,这是两个超级大国制造业实力的相对差距最小的时候,也是美军士气降至历史低点的时刻,军中毒品泛滥,军官没有武装警卫伴随不敢跨进军营半步。当时美国国内对两超竞争的前景充满了悲观情绪,但是真正应该担心的其实是苏联,尽管苏美制造业产值之比在 1970-1975 年间从大约 66% 上升到了接近 75%,苏联制造业与世界总量的比值却从 18.8% 下降到了 16.6%,考虑到苏联的人均收入和社会发展水平远不如欧美国家,国民经济理应处于相对而言的高速上升通道内,这个趋势是相当危险的,实际上已经发出了苏联集中力量扶植军工,杀鸡取卵的政策难以为继的信号。果然此后苏联的制造业份额一路下滑,到里根政府抛出 “星球大战” 计划的 1983 年已只占全球总量的 12.6%,不及美国同年产值的 1/2 了,到解体前夜的 1990 年,苏联制造业产值更只有全球总量的 4.5% 出头,勉强达到美国的 1/5。
  美国拖死了苏联,赢得了冷战的胜利,但是冷战初期的绝对优势地位却一去不返,自 1985 年触及 28% 的高点之后,美国制造业产值始终在全球总量 1/4 左右的位置上徘徊,即便是在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 90 年代末,其份额也只达到全球 26% 的水平。小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时,美国制造业的总产值已下降到全球总量的 23.8%,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 2008 年该份额滑落至 18.5%,大致退回到了南北战争时期的水平,此时美国国内仍有不少人在沾沾自喜地大叫 “但我们还是世界第一!” (同年中国大陆的制造业产值占全球总量的 15%),然而短短两年之后,中国便以 18.9% 的份额一举超越美国 (18.2%),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诚然中国制造业的整体质量还亟待提高,但美国制造业相对实力无可辩驳的萎缩,意味着美国已无法负担与虚幻的中国威胁进行军备竞赛。
  美国制造业的相对萎缩并不局限于其产值占全球总量的份额。1959 年制造业创造了美国 28% 的 GDP,1970 年时美国仍有 24% 的 GDP 来源于制造业,到 1982 年该比例下降到了 20%,1999 年 “新经济” 如日中天时,制造业在美国 GDP 中的比例已经只有 16%。2001-2002 年间该比例进一步缩水到 14%,金融危机爆发后,制造业产值占美国 GDP 的比例已经不到 13%。目前美国军费开支 “仅” 占 GDP 的 4.7%,与 1970 年 (越南战争) 的 8.1% 和 1983 年 (里根强军) 的 6.1% 相比似乎颇有差距,然而若假定 1/3 的国防开支用于更新武器装备,则今日的武器采购费用与制造业总产值之比将高达 1/8,而 1970 年和 1983 年的比值分别是 1/9 和 1/10。制造业的整体萎缩加大了军工系统在制造业中的整体权重,使大型国防承包商呼风唤雨的能力不断增强,而国防现代化的可持续性则日益减弱,类似于二战时期 “民主国家军工厂” 的大规模战争动员也不再可行。2010 年时中国制造业占 GDP 总量高达 33.5%,武器采购费用不过制造业产值的 2%,军费扩张空间远在美国之上。
  中国制造业早已超越靠衬衫和玩具支撑的时代 (如果那样一个时代真的存在过的话),而美国制造业的质量也没有某些人想像的那么高山仰止。印刷电路板 (printed circuit board, PCB) 工业是高科技创新的基石,由于来自亚洲的激烈竞争,美国印刷电路板产量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从 2000 年的 26% 一路下滑到了 2008 年的 8%,而中国印刷电路板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到 2008 年已上升到 31.4%。装备制造业是工业经济的脊柱,随着制造业空心化现象的加剧,美国装备制造业的规模也一路下滑,2008 年的产值为 42 亿美元,仅为全球总量的 5.1%。1998-2007 年间,美国对装备制造业产品的年度消费下降了 23%,而中国的则增加了 614%,从 27 亿美元上升到 193 亿美元。金融危机爆发的 2008 年美国国内企业共采购了价值 67 亿美元的装备制造业产品,而 2009 年 1-8 月全美的装备制造业产品采购额只有 10.4 亿美元。正在高速工业化的中国是装备制造业产品的最大市场,本可成为美国相关企业的救命稻草,然而为了防止所谓的 “军民两用技术” 流向中国,美国政府对这类产品的出口严加管制,使得大量本来可以由美国企业拿到的订单流向德国和日本,进一步加剧了美国装备制造业的衰退。
  2001-2009 年间,42400 家美国本土的制造业工厂关门大吉,雇员超过 1000 人的工厂数量从 1479 家下降到 947 家 (损失 36%),雇员 500-999 人的工厂从 3198 家减少到 1972 家 (损失 38%),制造业雇员总数从 1720 万人萎缩至 1170 万人 (缩水 32%),低于 1941 年后任何时期的水平。美国不少 “精英” 鼓吹在 “新经济” 当道的时代,制造业可有可无,发展高附加值,空手套白狼的金融服务,设计创意等产业才是王道,这等论调在中国也颇有市场,更是被印度的高种性族群当作轻松快速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坦荡通途。然而没有制造业基础支撑,建立在流沙上的第三产业大厦无法长期屹立,不论电信技术如何发展,横跨大洋的视频会议还是无法完全取代与生产一线人员在流水线旁的直接交流,历史经验证明,尽管存在时滞效应,但设计部门终将追随生产基地迁往制造业欣欣向荣的国度。
  中国许多制造业企业由大型跨国企业投资并提供技术建立,利润也主要流向这些 “超国家” 的重量级企业,因此许多中国人认为中国的制造业不过是在为 “洋老板” 干苦工而已。单纯从利润分配角度考虑,这样的看法不无道理,但是从国家实力的角度考虑,形势则完全不同,不管资金和技术提供方来自哪里,中国土地上的制造业企业培养的都是中国的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滋养的是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经济圈内的供应链,跨国企业可以毫不费事地将软件和服务外包业务从印度迁回急需增加就业的欧美发达国家,横跨万里移动厂房和设备则要棘手得多,而重建已经瓦解的国内供应链,培训足够的产业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更非一日之功。中国的制造业体系内包含着大量的落后产能,平均劳动生产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可维持高速增长,美国无法单凭提高生产效率在制造业领域与中国展开全面竞争,而严厉的贸易保护措施则将刺激东亚国家加速区域内经济整合,直接动摇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对于联邦财政高度依赖海外投资者的美国来说无异于举刀自裁。
  美国拥有欧美国家中最为广大的国内市场,只要不发生大规模内乱便不至于沦落至日已落帝国如今的下场。中国的经济还很不成熟,人民币国际化才刚刚开始试水,欧洲则一盘散沙,而且除德国外制造业同样萎缩得一塌糊涂,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短时间内无可动摇。掌握着全球储备货币造币权,控制着唯一能够进行大规模远征作战的军队,并拥有雄厚技术储备的美国,如果不犯下致命的政策错误 (譬如挑起与中国的大规模战争),仍有希望如维多利亚时代后的大英帝国一般,再维系数十年的金融霸权,然而二战结束和苏联解体后短暂的 “一超” 瞬间将只能成为逐渐褪色的历史记忆。
  PS
  1. 日已落帝国在 90 年代末启动 “女皇” 级航母项目时,制造业产值的全球份额一度突破了 4%,金融危机席卷欧美后的 2010 年,这个数值缩水到了不足 2.3%。
  2. 1978 年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份额始终在 4% 左右徘徊,直到 1995 年才突破 5%,此后便一路高歌猛进。
  3. 德国的制造业产值大致占全球的 8%,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在 2010 年降到了 6%。
  4. 日本 2010 年的制造业产值为全球总量的 10.6%,考虑到日元虚高的因素,实际份额应该与德国相当。
  5. 2010 年俄罗斯,印度,法国的制造业产值皆大致与日已落帝国持平,低于韩国,令人吃惊的是,或许得益于服装产业的支撑,2010 年意大利的制造业产值居然比英法韩都高,达到了全球总量的 3%。
  6. 1970 年时中美 + 欧洲四强 (英法德意) 的制造业占全球总量的份额大约是 51%,到了 2010 年这个值仍然是大约 51%,不同的是 1970 年时中国的份额只有 3.8%,且其中相当部分来自国防工业,而 2010 年时中国的份额已接近 19%,其中 98% 以上由民用产品贡献。
  7. 2010 年时,东亚三强 (中日韩) 的制造业总量已与欧美五强 (美国 + 欧洲四强) 持平,各占全球份额的大约 32%。
  8. 2010 年中国建筑业占 GDP 总量略高于 6%,规模尚不及制造业的 1/5,同年美国建筑业与制造业产值之比约为 1/3。
  9. 据中国海关统计,中国装备制造业产品进口量的 1/2 以上来自日本和德国,美国所占份额只有 4% 左右,与瑞士相当,低于台湾,韩国,意大利。      中国国内不断有人指出谈论 GDP 总量没有意义,清帝国 GDP 曾位列世界之冠,照样被日已落帝国肆意蹂躏,所以 TG 现在虽然 GDP 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仍不过是肥羊一只。这些人所未能意识到,或刻意回避的事实是,单纯比较 GDP 总量确实没有意义,然而真正支撑国家硬实力的,并非虚无缥缈的所谓 GDP 质量,而是制造业的整体实力,而制造业全球分布的长期变化趋势,对哈美欧族来说实在不是什么好消息。
  ? 美国 德国 大英帝国 法国 沙皇俄国
  1870 23.3 13.2 31.8 10.3 3.7
  1881-1885 28.6 13.9 26.6 8.6 3.4
  1896-1900 30.1 16.6 19.5 7.1 5.0
  1906-1910 35.3 15.9 14.7 6.4 5.0
  1913 35.8 15.7 14.0 6.4 5.5
  以上为欧美五大老牌资本主义列强 1870-1913 年间制造业产值占全球总量的百分比。全盛时期的大英帝国制造业产值高达世界总量的 1/3,有如此强大的工业体系支撑,英军揍起仍徘徊于农业社会的清帝国自然无往不利。然而到了 19 世纪末,狂飙突进的美国制造业产值已远在英国之上,为集中力量对抗近在咫尺,且咄咄逼人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日已落帝国被迫将西半球的霸权拱手送人,任凭枫叶国自生自灭。1897 年维多利亚女皇登基 60 周年之时,美国海军在皇家海军面前仍不值一晒,1891 年以来建成的 4 艘战列舰中仅 1 艘具备 “蓝水” 作战能力,其余 3 艘不过是浮动的近海防御炮台,英国主动退让,并不是因为美军当时的战斗力有多么了不起,而是由于痛苦地认识到在双方均全面动员的大规模战争中,美国压倒性的工业力量将最终导致英军的决定性失败。
  到了 20 世纪初,制造业产值占全球总量 1/3 左右的换成了新大陆上的合众国。尽管是 1929-1933 年大萧条的重灾区,到二战爆发时,美国的制造业产值仍维持在全球总量 1/3 的水平,大约是德日两国之和的 2 倍。二战结束之际,由于其它主要交战国经济均遭到战争重创,美国的制造业前无古人地占据了整个人类世界的半壁江山。随着欧洲,苏联,日本等国逐渐从废墟中复苏,美国制造业的份额不可避免地开始滑落,但在肯尼迪就职时仍高达全球总量的 1/3 以上。正是因为有着强势制造业体系的支撑,美国才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实现对苏联载人航天技术的赶超,将人类送上月球,并在约翰逊执政时大言不惭地提出 “两个半战争” 的概念。然而 1975 年越战结束之时,美国制造业的份额已经跌落到了世界总量的 22.3%,同年苏联制造业总产值达到了全球总量的 16.6%,约是美国的 3/4,这是两个超级大国制造业实力的相对差距最小的时候,也是美军士气降至历史低点的时刻,军中毒品泛滥,军官没有武装警卫伴随不敢跨进军营半步。当时美国国内对两超竞争的前景充满了悲观情绪,但是真正应该担心的其实是苏联,尽管苏美制造业产值之比在 1970-1975 年间从大约 66% 上升到了接近 75%,苏联制造业与世界总量的比值却从 18.8% 下降到了 16.6%,考虑到苏联的人均收入和社会发展水平远不如欧美国家,国民经济理应处于相对而言的高速上升通道内,这个趋势是相当危险的,实际上已经发出了苏联集中力量扶植军工,杀鸡取卵的政策难以为继的信号。果然此后苏联的制造业份额一路下滑,到里根政府抛出 “星球大战” 计划的 1983 年已只占全球总量的 12.6%,不及美国同年产值的 1/2 了,到解体前夜的 1990 年,苏联制造业产值更只有全球总量的 4.5% 出头,勉强达到美国的 1/5。
  美国拖死了苏联,赢得了冷战的胜利,但是冷战初期的绝对优势地位却一去不返,自 1985 年触及 28% 的高点之后,美国制造业产值始终在全球总量 1/4 左右的位置上徘徊,即便是在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 90 年代末,其份额也只达到全球 26% 的水平。小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时,美国制造业的总产值已下降到全球总量的 23.8%,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 2008 年该份额滑落至 18.5%,大致退回到了南北战争时期的水平,此时美国国内仍有不少人在沾沾自喜地大叫 “但我们还是世界第一!” (同年中国大陆的制造业产值占全球总量的 15%),然而短短两年之后,中国便以 18.9% 的份额一举超越美国 (18.2%),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诚然中国制造业的整体质量还亟待提高,但美国制造业相对实力无可辩驳的萎缩,意味着美国已无法负担与虚幻的中国威胁进行军备竞赛。
  美国制造业的相对萎缩并不局限于其产值占全球总量的份额。1959 年制造业创造了美国 28% 的 GDP,1970 年时美国仍有 24% 的 GDP 来源于制造业,到 1982 年该比例下降到了 20%,1999 年 “新经济” 如日中天时,制造业在美国 GDP 中的比例已经只有 16%。2001-2002 年间该比例进一步缩水到 14%,金融危机爆发后,制造业产值占美国 GDP 的比例已经不到 13%。目前美国军费开支 “仅” 占 GDP 的 4.7%,与 1970 年 (越南战争) 的 8.1% 和 1983 年 (里根强军) 的 6.1% 相比似乎颇有差距,然而若假定 1/3 的国防开支用于更新武器装备,则今日的武器采购费用与制造业总产值之比将高达 1/8,而 1970 年和 1983 年的比值分别是 1/9 和 1/10。制造业的整体萎缩加大了军工系统在制造业中的整体权重,使大型国防承包商呼风唤雨的能力不断增强,而国防现代化的可持续性则日益减弱,类似于二战时期 “民主国家军工厂” 的大规模战争动员也不再可行。2010 年时中国制造业占 GDP 总量高达 33.5%,武器采购费用不过制造业产值的 2%,军费扩张空间远在美国之上。
  中国制造业早已超越靠衬衫和玩具支撑的时代 (如果那样一个时代真的存在过的话),而美国制造业的质量也没有某些人想像的那么高山仰止。印刷电路板 (printed circuit board, PCB) 工业是高科技创新的基石,由于来自亚洲的激烈竞争,美国印刷电路板产量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从 2000 年的 26% 一路下滑到了 2008 年的 8%,而中国印刷电路板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到 2008 年已上升到 31.4%。装备制造业是工业经济的脊柱,随着制造业空心化现象的加剧,美国装备制造业的规模也一路下滑,2008 年的产值为 42 亿美元,仅为全球总量的 5.1%。1998-2007 年间,美国对装备制造业产品的年度消费下降了 23%,而中国的则增加了 614%,从 27 亿美元上升到 193 亿美元。金融危机爆发的 2008 年美国国内企业共采购了价值 67 亿美元的装备制造业产品,而 2009 年 1-8 月全美的装备制造业产品采购额只有 10.4 亿美元。正在高速工业化的中国是装备制造业产品的最大市场,本可成为美国相关企业的救命稻草,然而为了防止所谓的 “军民两用技术” 流向中国,美国政府对这类产品的出口严加管制,使得大量本来可以由美国企业拿到的订单流向德国和日本,进一步加剧了美国装备制造业的衰退。
  2001-2009 年间,42400 家美国本土的制造业工厂关门大吉,雇员超过 1000 人的工厂数量从 1479 家下降到 947 家 (损失 36%),雇员 500-999 人的工厂从 3198 家减少到 1972 家 (损失 38%),制造业雇员总数从 1720 万人萎缩至 1170 万人 (缩水 32%),低于 1941 年后任何时期的水平。美国不少 “精英” 鼓吹在 “新经济” 当道的时代,制造业可有可无,发展高附加值,空手套白狼的金融服务,设计创意等产业才是王道,这等论调在中国也颇有市场,更是被印度的高种性族群当作轻松快速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坦荡通途。然而没有制造业基础支撑,建立在流沙上的第三产业大厦无法长期屹立,不论电信技术如何发展,横跨大洋的视频会议还是无法完全取代与生产一线人员在流水线旁的直接交流,历史经验证明,尽管存在时滞效应,但设计部门终将追随生产基地迁往制造业欣欣向荣的国度。
  中国许多制造业企业由大型跨国企业投资并提供技术建立,利润也主要流向这些 “超国家” 的重量级企业,因此许多中国人认为中国的制造业不过是在为 “洋老板” 干苦工而已。单纯从利润分配角度考虑,这样的看法不无道理,但是从国家实力的角度考虑,形势则完全不同,不管资金和技术提供方来自哪里,中国土地上的制造业企业培养的都是中国的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滋养的是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经济圈内的供应链,跨国企业可以毫不费事地将软件和服务外包业务从印度迁回急需增加就业的欧美发达国家,横跨万里移动厂房和设备则要棘手得多,而重建已经瓦解的国内供应链,培训足够的产业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更非一日之功。中国的制造业体系内包含着大量的落后产能,平均劳动生产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可维持高速增长,美国无法单凭提高生产效率在制造业领域与中国展开全面竞争,而严厉的贸易保护措施则将刺激东亚国家加速区域内经济整合,直接动摇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对于联邦财政高度依赖海外投资者的美国来说无异于举刀自裁。
  美国拥有欧美国家中最为广大的国内市场,只要不发生大规模内乱便不至于沦落至日已落帝国如今的下场。中国的经济还很不成熟,人民币国际化才刚刚开始试水,欧洲则一盘散沙,而且除德国外制造业同样萎缩得一塌糊涂,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短时间内无可动摇。掌握着全球储备货币造币权,控制着唯一能够进行大规模远征作战的军队,并拥有雄厚技术储备的美国,如果不犯下致命的政策错误 (譬如挑起与中国的大规模战争),仍有希望如维多利亚时代后的大英帝国一般,再维系数十年的金融霸权,然而二战结束和苏联解体后短暂的 “一超” 瞬间将只能成为逐渐褪色的历史记忆。
  PS
  1. 日已落帝国在 90 年代末启动 “女皇” 级航母项目时,制造业产值的全球份额一度突破了 4%,金融危机席卷欧美后的 2010 年,这个数值缩水到了不足 2.3%。
  2. 1978 年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份额始终在 4% 左右徘徊,直到 1995 年才突破 5%,此后便一路高歌猛进。
  3. 德国的制造业产值大致占全球的 8%,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在 2010 年降到了 6%。
  4. 日本 2010 年的制造业产值为全球总量的 10.6%,考虑到日元虚高的因素,实际份额应该与德国相当。
  5. 2010 年俄罗斯,印度,法国的制造业产值皆大致与日已落帝国持平,低于韩国,令人吃惊的是,或许得益于服装产业的支撑,2010 年意大利的制造业产值居然比英法韩都高,达到了全球总量的 3%。
  6. 1970 年时中美 + 欧洲四强 (英法德意) 的制造业占全球总量的份额大约是 51%,到了 2010 年这个值仍然是大约 51%,不同的是 1970 年时中国的份额只有 3.8%,且其中相当部分来自国防工业,而 2010 年时中国的份额已接近 19%,其中 98% 以上由民用产品贡献。
  7. 2010 年时,东亚三强 (中日韩) 的制造业总量已与欧美五强 (美国 + 欧洲四强) 持平,各占全球份额的大约 32%。
  8. 2010 年中国建筑业占 GDP 总量略高于 6%,规模尚不及制造业的 1/5,同年美国建筑业与制造业产值之比约为 1/3。
  9. 据中国海关统计,中国装备制造业产品进口量的 1/2 以上来自日本和德国,美国所占份额只有 4% 左右,与瑞士相当,低于台湾,韩国,意大利。


数据可能不准确(因为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才超过英国),但作为趋势,可以参照。
另外,第三产业不是完全没有用处。比如信息产业。而制造业也分等级的,比如斯大林曾说,“苏联如果没有了重工业就是被打断了脊梁骨”。显然轻重工业也不能等量齐观,以前是比钢铁不比纺织,如今应该是芯片和飞机。而高端装备制造业就是高居顶端的。如果进行加权衡量,中国的经济质量要高于名义GDP,但仍然要小于美国。

数据可能不准确(因为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才超过英国),但作为趋势,可以参照。
另外,第三产业不是完全没有用处。比如信息产业。而制造业也分等级的,比如斯大林曾说,“苏联如果没有了重工业就是被打断了脊梁骨”。显然轻重工业也不能等量齐观,以前是比钢铁不比纺织,如今应该是芯片和飞机。而高端装备制造业就是高居顶端的。如果进行加权衡量,中国的经济质量要高于名义GDP,但仍然要小于美国。
如果数据是真的,确实很让人震撼!
好铁要顶。
就制造业来说,东亚已经与西欧美国势均力敌了?
真正的制造业还是美国
只要人家有这个意愿
美国第一强国的地位至少在50年内没人可以扭转
真正的制造业还是美国
只要人家有这个意愿
美国第一强国的地位至少在50年内没人可以扭转
看数量也看质量吧

天朝要努力追赶的是后者
hjfgcx 发表于 2012-7-1 15:03
数据可能不准确(因为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才超过英国),但作为趋势,可以参照。
另外,第三产业不是完 ...
信息产业我一直觉得不能算第三产业,因为很大部分的信息产业直接为工业服务。
cmjcmj_78 发表于 2012-7-1 23:03
真正的制造业还是美国
只要人家有这个意愿
美国第一强国的地位至少在50年内没人可以扭转
这和日本人只要愿意就可以造核弹有何不同,一个系统已经大改,曾经的功能想在用起来,可不是这么容易的。
美国银行连多付出一点贷款都不肯,复苏制造业还是算了吧。
美国是全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这一点没有人怀疑。但是在美国逛商店,随便买一件东西,十有八九是贴着“中国制造”、“泰国制造”或者“墨西哥制造”的标签。无论是美国的媒体还是国外的舆论,“美国制造业正在衰落或者已经死亡”的论调都不少见。在很多人眼中,美国好像除了电脑软件、医药、飞机和好莱坞的电影就不生产什么了。美国制造业真的衰落了吗?
    现在美国的中小制造企业还有11.5万家
    据介绍,在美国的制造业中,中小制造业公司有11.5万家,占了全部制造业的99%,2000万员工占全部制造业人员的一半,出口占全国的3/4。与想象有很大差距的是,目前美国中小制造业的产出没有萎缩,相反,产值创了历史最高水平。对制造业的投资也在上升,研发投资占了美国工业投资的2/3。
    美制造业从来不缺忧患意识。
    当然,美国制造业从来没有忽视过它所面临的挑战,尤其是对来自外国,特别是中国的竞争。在这次会展周的讨论会上,第一个主题演讲就与中国相关:“中国竞争力背后是什么?”,最后一个演讲的主题也是关于中国的:“中国:机遇和挑战”。可见与会者对中国的兴趣和关注。但出乎记者意料之外的是,这些与中美贸易有切身利益的制造业人士并不像某些国会人士那样,拿中美贸易逆差和知识产权问题大做文章,要美国政府对中国采取制裁措施。反而是主张与中国加强贸易,鼓励到中国投资,反对国会制裁中国议案的声音占了上风。
    在美国制造业人士看来,确保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地位,靠贸易保护是行不通的,因此讨论会大多是围绕“如何增强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展开的。比较典型的是卡特彼勒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詹姆斯·欧文斯的主旨演讲,题目就是“保持在全球市场的领导地位”。他对提高美国企业的竞争力提出了几点意见:第一,美国企业必须致力于设计和生产融入最新技术的最高质量的产品,并确保制造的是世界客户所需要的产品。第二,必须实施“精益生产”的原则,提高机器人技术的使用和自动化水平,强调“即时交货”。第三,必须对员工的培训投资,培养员工为公司带来创意和竞争的精神。第四,必须把全球化和国际竞争视为使企业更加强大和更有效率的机遇,不能因此把目光转向国内,建立贸易和投资壁垒。

    “美国制造”的内涵无处不在。
    事实上,美国制造业就是这样一路走来的。美国曾是世界最强大的制造业中心,从刮胡刀、洗碗机,到化工、钢铁,到汽车、飞机,几乎所有机器加工制成品无不带有“美国制造”的标签,这一趋势延续了大半个世纪。而随着日本、亚洲四小龙以及中印制造业的崛起,美国在许多制造业领域渐渐失去了竞争力,而悄悄地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转化和升级。现在,从整体来说,美国制造业分三个档次:大企业主要生产飞机、汽车、计算机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中小企业主要生产机械、电子部件,但也含有较高的科技含量;传统的低附加值、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在美国生产的已经不多,大多数早已转移到国外加工。
    但即使是第三类产品,也需要做客观的分析。没有人会怀疑,在那些带有“中国制造”或“墨西哥制造”的产品中大多数包含着“美国创造”的内涵。在美国的大购物中心,衣服、鞋帽、玩具绝大部分的品牌和设计是美国的,“中国制造”只是在中国加工而已,不能算作完整的中国产品。POLO、GAP、耐克等牌子都是美国品牌,美国设计,转移的只是生产基地,企业真正的“大脑”还在美国。中国工人靠的是体力,美国人靠的是脑力。制造和创造在中文中只有一字之差,他们的内涵和效果却有着根本的不同。
    服装业在美国也有生存空间。
    美国制造业的一个特点是:为特殊要求服务,或是小批量,或是单个产品的精加工。比如,有些巨大的齿轮,客户只需要一两件,运到海外去加工划不来,技术上也难有保证,就只能在美国加工。美国一些小型服装厂仍能生存,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记者特地找到一家纽约华人的服装厂采访,看到了美国服装业的“庐山真面目”。
    这家名为“诚信服装厂”的工厂在皇后区,是纽约的福建同乡会副主席王永享开的。厂不大,还不到100人,设备环境远不如中国的服装企业,但却是典型的华人衣厂。王永享介绍,现在美国的服装厂主要就剩下华人开的小工厂了,在纽约有100多家,都不大,但还能生存下去。工人绝大多数为华人新移民中的妇女,工资不高。生产的产品不需要太多的运输,直接上市,成本低,还有时效的优势。美国的大宗服装几万件以上的,都送到中国加工,但它们一般要几个月后才能上市。有一些批量小的,或时效紧,一二个星期就要出货的,就需要当地的服装厂生产。王永享认为,美国的服装业与中国等国家相比,没有优势,不断萎缩,但还不会灭亡,因为还有生存空间。“但是我们必须千方百计提高竞争力”。
    “不断创新”和“找准定位”是美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那些仍然在美国本土生产的十多万家中小制造企业无疑有着更强的生命力。埃森哲咨询公司首席技术战略家鲍勃·苏在一份报告中分析说:“美国制造业所拥有的劳动力仅有服务业的1/4,但每位员工所创造的利润几乎是服务行业员工的6倍。”美国依然是全球最大的制造国,产出几乎占全球产出的1/4。
    在谈到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一位多年在美国从事制造业的段先生对记者说,美国的企业和中国有很大不同。中国人有种传统观念,都不愿做领头鸟,总是看别人在做什么,然后自己跟着做,省事也省钱。但是美国企业不一样。他们不管别人做什么,只做自己的,而且要做最好的。连最小的企业也会在研发方面下血本,有了专利就迅速转化成产品。一个美国钻头价格是中国的10倍,使用寿命也比中国长十几倍,这样贵也不怕卖不出去。美国制造业会随时调整自己,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角色,劳动密集型基本上没有办法生存,所以都向高端、核心发展了。这就是美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还体现在这种老牌制造业强国所特有的魅力上。不久前,日本东京电视台播放了一个专题节目,讲的就是“美国制造热”重回日本。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制造对于日本人来说就是先进的代名词。即使现在日本制造已经后来居上,日本人仍把使用美国制造当作一种文化向往。现在在日本,中产阶级中有很多美国制造的忠实拥趸,专门销售美国制品的店铺也在增加。
    段先生最后说:“现在连原本看不起中国制造的美国人也开始说,中国制造业在慢慢替代美国制造业。但是替代不能仅仅指我们比他们多生产了多少产品,关键还是要替代美国的‘脑袋’。”这个“脑袋”,对于工业产品来讲,最起码包括两种东西:一是技术,二是品牌。中国已经建立了一个堪称世界“廉价”工厂的帝国,但是尽管其拥有大量资源和人力,中国仍缺乏全球公认的品牌,同时大量先进技术也主要靠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引进。在时装界,如果你将时装的档次上升到香奈儿等时装品牌,就与中国沾不上边了,高端品牌大多在意大利或法国等传统的时装之都生产,保持其品牌价值,同时避免因在中国生产而得来廉价的名声。
  美国在向国外转移制造业的同时,也以资本为纽带控制着它在国外的分支机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是实施有效控制的基本手段。只要我是公司的大股东,就是我说了算,不管工厂在不在美国,即使在万里之外的中国等东亚国家,资本的力量谁也无法撼动。在输出资本的同时美国也向国外输出着管理理念,通过美国式的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来塑造企业的性格,使之符合美国的价值观。从工业产品的角度,美国在把以劳动密集型为代表的制造业转移到国外的同时,输出了4种附加值更高的东西:资本、技术、品牌和管理。如果我们再放开一些思路,从物质到文化的全部领域,从全球化的角度看,美国还同时为全世界生产什么,输出什么?
  一个代表是好莱坞的电影。好莱坞是美国著名的电影生产中心,好莱坞大片不仅深刻影响了全球电影界,而且向全世界传播美国的价值观。美国电影工业工会在一份致白宫的备忘录中说:“电影可以成
为以极小成本甚至零成本进行国家宣传的最佳方式。”华盛顿与好莱坞的正式伙伴关系在威尔逊总统批准建立国会公共信息委员会时达到高峰。该委员会的权限是,通过电影推广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在国内进行战争动员,在国外传播“美利坚主义的福音”。
  另一个代表是伊拉克战争。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一次不够,还要打第二次,为什么?美国拿得上台面的理由诸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反恐、地区稳定等等,早已不攻自破,核心的问题是美国对这一地区的石油资源觊觎已久。为什么要靠战争手段?原因也简单:靠资本、技术、品牌和文化(价值观)输出不能奏效那就只能用兵,靠战争,用暴力手段。
  全球化背景下,美国企业控制世界的手段至少有5种:资本、技术、品牌、文化(价值观)和暴力,这些手段是综合运用逐步升级的。在生产并向国外输出这些东西的同时,美国换回的是资源和巨额财富。
    这就是“美国制造”的升级版本。
cmjcmj_78 发表于 2012-7-1 23:03
真正的制造业还是美国
只要人家有这个意愿
美国第一强国的地位至少在50年内没人可以扭转
这是不可能的。美国的制造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并不是说中国制造的那些工业品美国不会造,而是说它不可能象中国那样的高效率低成本大规模的生产。
如果你的效率不如对方,那么你要么在市场上被别人打败,要么就只有学苏联那样关起门来自己玩。
前者不用说了,制造业肯定没了;选择后者的话那么长期来看你会因为缺乏竞争和封闭而导致技术渐渐退化,最终也只有死路一条,前苏联的工业就是例子。
更何况,对于美国来说还有个问题,如果它选择闭关锁国,那么美元直接就完蛋了,它的财政直接就破产了。而如果它不闭关锁国的话,那么它的民用制造业没有可能竞争得过中国,那么即使想恢复也恢复不了了。
对于美国的制造业以及美国的国运来说,唯一的机会在于:中国发生大规模的内乱甚至是内战,这样中国制造业就没法维持正常生产,风险和成本会大得足以抵消中国工业的一切优势。
这种情况下,美国制造业就有活路了。
50年内撼动美帝估计是不太可能,美帝19世纪末工业产值超过牛牛,但科技等方面还是差,况且后来还有两次大战和大量科技人才的涌入才造就超级大国,中国的条件明显没这么优越
彭总关帝神 发表于 2012-7-1 23:40
美国是全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这一点没有人怀疑。但是在美国逛商店,随便买一件东西,十有八九是贴着“中 ...
资本,技术,品牌,文化,暴力。这五样东西中品牌和文化都是软实力需要真正的硬实力支撑的。美日制造业崛起的时候的品牌也不如欧洲的。暴力看看美国现在打伊朗都吃力,资本看看现在都要对绿卡族收税了可见美国现在缺钱缺大发了。这五样中现在美国有较大优势的也就是技术了。
Mcnatsumi 发表于 2012-7-2 00:12
50年内撼动美帝估计是不太可能,美帝19世纪末工业产值超过牛牛,但科技等方面还是差,况且后来还有两次大战 ...
美国在一战前的发电量就超过英法德俄意的总合了,就是说美国的工业到一战基本可以和欧洲列强加一起相抗了。中国要达到美国顶峰时世界一半的水平很难,但中国达不到不意味着美帝霸权不衰落。


中国吃的有且只有人口红利。靠的是改革开放学习了欧美的社会制度,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但是明显改革不彻底,矛盾逐渐尖锐。

说什么高效率什么的就是脸上贴钛合金了,人均产值才是效率。

中国和当年工业化的美国完全不同,经济结构是畸形的对外依赖,民营资本和人才不断外流,人口结构风险巨大。

中国吃的有且只有人口红利。靠的是改革开放学习了欧美的社会制度,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但是明显改革不彻底,矛盾逐渐尖锐。

说什么高效率什么的就是脸上贴钛合金了,人均产值才是效率。

中国和当年工业化的美国完全不同,经济结构是畸形的对外依赖,民营资本和人才不断外流,人口结构风险巨大。
中国吃的有且只有人口红利。靠的是改革开放学习了欧美的社会制度,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但是明显改革不 ...
我国发展到现在,人口红利是一方面,国家推动的基建等也是重要的原因.
经济增速中,基建,房地产贡献颇多.前者无可厚非,这是农业国工业化的必要基础.后者就不好说了.房地产业的繁荣,会带动水泥,钢铁等行业的繁荣,但也会在融资,地租等方面,严重腐蚀,挤压工业.
坚决支持扼制地产的过快发展.
又有人说清帝国的GDP……扯淡还没完啊
清朝财政收入只有英国几分之一
还有脸说GDP啊

Cathay 发表于 2012-7-2 01:17
我国发展到现在,人口红利是一方面,国家推动的基建等也是重要的原因.
经济增速中,基建,房地产贡献颇多.前 ...


都是直接套用的欧美的老政策,摸的都是美国石头。直接评价生搬硬套的半美国特色资本主义改革不知是否合适呢?

房地产泡沫是政府强行推行货币宽松政策一手造成的,现在是亡羊补牢。政策反应相当迟钝,疑似效率低下。
Cathay 发表于 2012-7-2 01:17
我国发展到现在,人口红利是一方面,国家推动的基建等也是重要的原因.
经济增速中,基建,房地产贡献颇多.前 ...


都是直接套用的欧美的老政策,摸的都是美国石头。直接评价生搬硬套的半美国特色资本主义改革不知是否合适呢?

房地产泡沫是政府强行推行货币宽松政策一手造成的,现在是亡羊补牢。政策反应相当迟钝,疑似效率低下。
保守估计,美国在2050年之前统治世界的地位还是无法被撼动的。
没办法,人家业太大,就是衰落也要有个时间的。
数据是错的。几十年来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大幅度减少,占世界制造业的比例却大致稳定。
jnzx2 发表于 2012-7-1 23:55
这是不可能的。美国的制造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并不是说中国制造的那些工业品美国不会造,而是说它不可 ...
中国没有“高效率”的制造,只有“大规模”和“低成本”
而这两点,是导致中国低效率的元凶(大规模生产和依赖低成本的低效率,而低成本只有在
一个条件下能成立:中国永远穷着)
此外很快会出现中国制造业资本对美国的大规模投资,这是我的预测。
Chinese owned, American made会成为很大的一块美国制造业风景。
因为中国的资本可以在美国享受到中国无法享受到的东西。不要指望中国
可以永远地一船一船地向美国运东西,当年日本人也不行。
红袖添香夜读书 发表于 2012-7-2 07:41
数据是错的。几十年来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大幅度减少,占世界制造业的比例却大致稳定。

他的这个数据错没错不知道 我没看 但我知道  10年中国的工业产值2.18万亿美元  美国是1.87万亿美元

     PS  用美元衡量工业产值对中国本身就不公平 原因  美国人生产一个螺丝钉1美元 中国生产一个
  螺丝钉1人民币     同样的东西 相差6倍多
cmjcmj_78 发表于 2012-7-1 23:03
真正的制造业还是美国
只要人家有这个意愿
美国第一强国的地位至少在50年内没人可以扭转
那为啥现在失去了这个意愿?
为啥在如今危机狼狈的情况下还不赶快捡回来?;P
高端制造产业,我们还望尘莫及
造汽 发表于 2012-7-2 07:56
中国没有“高效率”的制造,只有“大规模”和“低成本”
而这两点,是导致中国低效率的元凶(大规模生产 ...
你这话根本就是无视基本事实的。世界上比中国人工成本低的地方多了去了,比如印度,比如非洲,包括大部分东南亚国家和部分拉美国家。地球上至少一大半的人口比中国人穷,那请问为什么这些地方的制造业不能和中国竞争?道理很明显,因为中国的效率远高于他们。
中国的高效率是怎么来的?一是不亚于西方国家的基础教育和劳动力素质,二是世界上应该说最强大的基础设施,三是世界上最专注于经济发展的高效政府,四是世界上最大的产业集聚效应。这些都是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甚至西方国家不能比拟的独特优势,正是这些优势导致了中国的工业品即使运半个世界到非洲去,再交一笔关税,都比当地的产品有竞争优势。
f22 发表于 2012-7-2 08:34
高端制造产业,我们还望尘莫及
什么叫高端制造业?中国能生产的就不叫高端,只有中国不能生产的才叫高端。如果是这么个定义,那我们永远“望尘莫及”。
造汽 发表于 2012-7-2 07:59
此外很快会出现中国制造业资本对美国的大规模投资,这是我的预测。
Chinese owned, American made会成为很 ...
这是不可能的,参考乔布斯对奥巴马说的话。现在美国根本没有产业配套。
造汽 发表于 2012-7-2 07:59
此外很快会出现中国制造业资本对美国的大规模投资,这是我的预测。
Chinese owned, American made会成为很 ...
当年日本为什么不行,因为一个根本原因是日本的人口,不足以支撑全产业链,没有全产业链,那么产业集聚效应就不会很大,至少不足以抵消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的成本上升。
而中国不同,中国的劳动人口足以在当前技术背景下支撑整个制造业的全产业链,这样就可以使效率升到最高,产业集聚效应最大,至少可以抵消中国人口成本上升的大部分效应。我个人估计,随着中国产业链的不断膨胀和技术的进步,即使中国人均GDP上升到10000甚至15000美元,中国的制造业成本依然不会上升太多。
实际上,中国现在人均GDP5000多美元,但是制造业成本依然比非洲国家低得多,这就是明证。
造汽 发表于 2012-7-2 07:59
此外很快会出现中国制造业资本对美国的大规模投资,这是我的预测。
Chinese owned, American made会成为很 ...
不要指望中国
可以永远地一船一船地向美国运东西,


     你说的这个前提是  美元永远是全球储备货币  这次金融危机全球都看到了美国是怎么利用美元转嫁危机的      人民币也开始国际化了
红xing 发表于 2012-7-2 08:27
他的这个数据错没错不知道 我没看 但我知道  10年中国的工业产值2.18万亿美元  美国是1.87万亿美元

...
这很正常,美国制造业就业1100万,中国至少一亿。而且中国的工业产值有部分是外企制造。

p.s.这个世界给你估价依据的是你能做什么而不是你做了多少。这也是梅西科比工资这么高的原因。
jnzx2 发表于 2012-7-2 08:48
什么叫高端制造业?中国能生产的就不叫高端,只有中国不能生产的才叫高端。如果是这么个定义,那我们永远 ...
飞船
飞机
航空及舰用发动机
核反应堆
CPU
医疗器材
红袖添香夜读书 发表于 2012-7-2 09:02
这很正常,美国制造业就业1100万,中国至少一亿。而且中国的工业产值有部分是外企制造。

p.s.这个世界 ...
错了,这个世界估价主要是看标准在谁手里,而标准在谁手里归根结底是最强武力在谁手里。
梅西科比工资这么高的原因是这个世界的标准是足球篮球这种运动比乒乓球跳水更受追捧,如果反过来那就不一样了。
f22 发表于 2012-7-2 09:05
飞船
飞机
航空及舰用发动机
如果有确切的标准,那还好说,记住你今天说的话,可别到时候又说"发动机什么的现在早就不算高端了",就和你们以前说钢铁水泥,现在说光伏新能源以及高铁一样.
红袖添香夜读书 发表于 2012-7-2 09:02
这很正常,美国制造业就业1100万,中国至少一亿。而且中国的工业产值有部分是外企制造。

p.s.这个世界 ...
这个世界给你估价依据  是市场  对中国或者美国来说是  市场规模  也就是说要想进入这个市场
  必须按照我的市场规则来办事   也就是     市场准入标准
cf海丝带 发表于 2012-7-2 08:32
那为啥现在失去了这个意愿?
为啥在如今危机狼狈的情况下还不赶快捡回来?
被TB害地呗,这个售价,隔MD那不算人工都亏本鸟.还是想办法多卖几架肥电出去. 其实关键在核心技术,MD霸着的都是他不玩别人也玩不了的产业. TB霸着的是大家都能玩,但硬生生被TB用低成本给压下去鸟.
优布.特留尼希特 发表于 2012-7-2 09:18
被TB害地呗,这个售价,隔MD那不算人工都亏本鸟.还是想办法多卖几架肥电出去. 其实关键在核心技术 ...
问题是美国现在的地盘越来越少,中国的地盘越来越多.
优布.特留尼希特 发表于 2012-7-2 09:18
被TB害地呗,这个售价,隔MD那不算人工都亏本鸟.还是想办法多卖几架肥电出去. 其实关键在核心技术 ...
用通俗的话说 就是你研发出新产品 我就山寨  大规模的推向市场  让你的高价成本研发入不敷出
   时间长了 你也就没钱研发了  因为你的研发成本根本不能通过产品销售来大幅度获利
  无法大幅度获利 那来的钱研发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