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的萎缩与美利坚帝国的衰落(转自我十分佩服的puff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4 20:17:29

中国国内不断有人指出谈论 GDP 总量没有意义,清帝国 GDP 曾位列世界之冠,照样被日已落帝国肆意蹂躏,所以 TG 现在虽然 GDP 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仍不过是肥羊一只。这些人所未能意识到,或刻意回避的事实是,单纯比较 GDP 总量确实没有意义,然而真正支撑国家硬实力的,并非虚无缥缈的所谓 GDP 质量,而是制造业的整体实力,而制造业全球分布的长期变化趋势,对哈美欧族来说实在不是什么好消息。


                           美国        德国             大英帝国                 法国        沙皇俄国
1870                   23.3        13.2               31.8                  10.3             3.7
1881-1885           28.6        13.9                  26.6                    8.6             3.4
1896-1900           30.1        16.6                  19.5                    7.1               5
1906-1910           35.3        15.9                  14.7                    6.4               5
1913                   35.8        15.7                    14                    6.4              5.5




以上为欧美五大老牌资本主义列强 1870-1913 年间制造业产值占全球总量的百分比。全盛时期的大英帝国制造业产值高达世界总量的 1/3,有如此强大的工业体系支撑,英军揍起仍徘徊于农业社会的清帝国自然无往不利。然而到了 19 世纪末,狂飙突进的美国制造业产值已远在英国之上,为集中力量对抗近在咫尺,且咄咄逼人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日已落帝国被迫将西半球的霸权拱手送人,任凭枫叶国自生自灭。1897 年维多利亚女皇登基 60 周年之时,美国海军在皇家海军面前仍不值一晒,1891 年以来建成的 4 艘战列舰中仅 1 艘具备 “蓝水” 作战能力,其余 3 艘不过是浮动的近海防御炮台,英国主动退让,并不是因为美军当时的战斗力有多么了不起,而是由于痛苦地认识到在双方均全面动员的大规模战争中,美国压倒性的工业力量将最终导致英军的决定性失败。


到了 20 世纪初,制造业产值占全球总量 1/3 左右的换成了新大陆上的合众国。尽管是 1929-1933 年大萧条的重灾区,到二战爆发时,美国的制造业产值仍维持在全球总量 1/3 的水平,大约是德日两国之和的 2 倍。二战结束之际,由于其它主要交战国经济均遭到战争重创,美国的制造业前无古人地占据了整个人类世界的半壁江山。随着欧洲,苏联,日本等国逐渐从废墟中复苏,美国制造业的份额不可避免地开始滑落,但在肯尼迪就职时仍高达全球总量的 1/3 以上。正是因为有着强势制造业体系的支撑,美国才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实现对苏联载人航天技术的赶超,将人类送上月球,并在约翰逊执政时大言不惭地提出 “两个半战争” 的概念。然而 1975 年越战结束之时,美国制造业的份额已经跌落到了世界总量的 22.3%,同年苏联制造业总产值达到了全球总量的 16.6%,约是美国的 3/4,这是两个超级大国制造业实力的相对差距最小的时候,也是美军士气降至历史低点的时刻,军中毒品泛滥,军官没有武装警卫伴随不敢跨进军营半步。当时美国国内对两超竞争的前景充满了悲观情绪,但是真正应该担心的其实是苏联,尽管苏美制造业产值之比在 1970-1975 年间从大约 66% 上升到了接近 75%,苏联制造业与世界总量的比值却从 18.8% 下降到了 16.6%,考虑到苏联的人均收入和社会发展水平远不如欧美国家,国民经济理应处于相对而言的高速上升通道内,这个趋势是相当危险的,实际上已经发出了苏联集中力量扶植军工,杀鸡取卵的政策难以为继的信号。果然此后苏联的制造业份额一路下滑,到里根政府抛出 “星球大战” 计划的 1983 年已只占全球总量的 12.6%,不及美国同年产值的 1/2 了,到解体前夜的 1990 年,苏联制造业产值更只有全球总量的 4.5% 出头,勉强达到美国的 1/5。


美国拖死了苏联,赢得了冷战的胜利,但是冷战初期的绝对优势地位却一去不返,自 1985 年触及 28% 的高点之后,美国制造业产值始终在全球总量 1/4 左右的位置上徘徊,即便是在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 90 年代末,其份额也只达到全球 26% 的水平。小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时,美国制造业的总产值已下降到全球总量的 23.8%,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 2008 年该份额滑落至 18.5%,大致退回到了南北战争时期的水平,此时美国国内仍有不少人在沾沾自喜地大叫 “但我们还是世界第一!” (同年中国大陆的制造业产值占全球总量的 15%),然而短短两年之后,中国便以 18.9% 的份额一举超越美国 (18.2%),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诚然中国制造业的整体质量还亟待提高,但美国制造业相对实力无可辩驳的萎缩,意味着美国已无法负担与虚幻的中国威胁进行军备竞赛。


美国制造业的相对萎缩并不局限于其产值占全球总量的份额。1959 年制造业创造了美国 28% 的 GDP,1970 年时美国仍有 24% 的 GDP 来源于制造业,到 1982 年该比例下降到了 20%,1999 年 “新经济” 如日中天时,制造业在美国 GDP 中的比例已经只有 16%。2001-2002 年间该比例进一步缩水到 14%,金融危机爆发后,制造业产值占美国 GDP 的比例已经不到 13%。目前美国军费开支 “仅” 占 GDP 的 4.7%,与 1970 年 (越南战争) 的 8.1% 和 1983 年 (里根强军) 的 6.1% 相比似乎颇有差距,然而若假定 1/3 的国防开支用于更新武器装备,则今日的武器采购费用与制造业总产值之比将高达 1/8,而 1970 年和 1983 年的比值分别是 1/9 和 1/10。制造业的整体萎缩加大了军工系统在制造业中的整体权重,使大型国防承包商呼风唤雨的能力不断增强,而国防现代化的可持续性则日益减弱,类似于二战时期 “民主国家军工厂” 的大规模战争动员也不再可行。2010 年时中国制造业占 GDP 总量高达 33.5%,武器采购费用不过制造业产值的 2%,军费扩张空间远在美国之上。


中国制造业早已超越靠衬衫和玩具支撑的时代 (如果那样一个时代真的存在过的话),而美国制造业的质量也没有某些人想像的那么高山仰止。印刷电路板 (printed circuit board, PCB) 工业是高科技创新的基石,由于来自亚洲的激烈竞争,美国印刷电路板产量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从 2000 年的 26% 一路下滑到了 2008 年的 8%,而中国印刷电路板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到 2008 年已上升到 31.4%。装备制造业是工业经济的脊柱,随着制造业空心化现象的加剧,美国装备制造业的规模也一路下滑,2008 年的产值为 42 亿美元,仅为全球总量的 5.1%。1998-2007 年间,美国对装备制造业产品的年度消费下降了 23%,而中国的则增加了 614%,从 27 亿美元上升到 193 亿美元。金融危机爆发的 2008 年美国国内企业共采购了价值 67 亿美元的装备制造业产品,而 2009 年 1-8 月全美的装备制造业产品采购额只有 10.4 亿美元。正在高速工业化的中国是装备制造业产品的最大市场,本可成为美国相关企业的救命稻草,然而为了防止所谓的 “军民两用技术” 流向中国,美国政府对这类产品的出口严加管制,使得大量本来可以由美国企业拿到的订单流向德国和日本,进一步加剧了美国装备制造业的衰退。


2001-2009 年间,42400 家美国本土的制造业工厂关门大吉,雇员超过 1000 人的工厂数量从 1479 家下降到 947 家 (损失 36%),雇员 500-999 人的工厂从 3198 家减少到 1972 家 (损失 38%),制造业雇员总数从 1720 万人萎缩至 1170 万人 (缩水 32%),低于 1941 年后任何时期的水平。美国不少 “精英” 鼓吹在 “新经济” 当道的时代,制造业可有可无,发展高附加值,空手套白狼的金融服务,设计创意等产业才是王道,这等论调在中国也颇有市场,更是被印度的高种性族群当作轻松快速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坦荡通途。然而没有制造业基础支撑,建立在流沙上的第三产业大厦无法长期屹立,不论电信技术如何发展,横跨大洋的视频会议还是无法完全取代与生产一线人员在流水线旁的直接交流,历史经验证明,尽管存在时滞效应,但设计部门终将追随生产基地迁往制造业欣欣向荣的国度。


中国许多制造业企业由大型跨国企业投资并提供技术建立,利润也主要流向这些 “超国家” 的重量级企业,因此许多中国人认为中国的制造业不过是在为 “洋老板” 干苦工而已。单纯从利润分配角度考虑,这样的看法不无道理,但是从国家实力的角度考虑,形势则完全不同,不管资金和技术提供方来自哪里,中国土地上的制造业企业培养的都是中国的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滋养的是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经济圈内的供应链,跨国企业可以毫不费事地将软件和服务外包业务从印度迁回急需增加就业的欧美发达国家,横跨万里移动厂房和设备则要棘手得多,而重建已经瓦解的国内供应链,培训足够的产业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更非一日之功。中国的制造业体系内包含着大量的落后产能,平均劳动生产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可维持高速增长,美国无法单凭提高生产效率在制造业领域与中国展开全面竞争,而严厉的贸易保护措施则将刺激东亚国家加速区域内经济整合,直接动摇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对于联邦财政高度依赖海外投资者的美国来说无异于举刀自裁。


美国拥有欧美国家中最为广大的国内市场,只要不发生大规模内乱便不至于沦落至日已落帝国如今的下场。中国的经济还很不成熟,人民币国际化才刚刚开始试水,欧洲则一盘散沙,而且除德国外制造业同样萎缩得一塌糊涂,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短时间内无可动摇。掌握着全球储备货币造币权,控制着唯一能够进行大规模远征作战的军队,并拥有雄厚技术储备的美国,如果不犯下致命的政策错误 (譬如挑起与中国的大规模战争),仍有希望如维多利亚时代后的大英帝国一般,再维系数十年的金融霸权,然而二战结束和苏联解体后短暂的 “一超” 瞬间将只能成为逐渐褪色的历史记忆。


PS


1. 日已落帝国在 90 年代末启动 “女皇” 级航母项目时,制造业产值的全球份额一度突破了 4%,金融危机席卷欧美后的 2010 年,这个数值缩水到了不足 2.3%。


2. 1978 年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份额始终在 4% 左右徘徊,直到 1995 年才突破 5%,此后便一路高歌猛进。


3. 德国的制造业产值大致占全球的 8%,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在 2010 年降到了 6%。


4. 日本 2010 年的制造业产值为全球总量的 10.6%,考虑到日元虚高的因素,实际份额应该与德国相当。


5. 2010 年俄罗斯,印度,法国的制造业产值皆大致与日已落帝国持平,低于韩国,令人吃惊的是,或许得益于服装产业的支撑,2010 年意大利的制造业产值居然比英法韩都高,达到了全球总量的 3%。


6. 1970 年时中美 + 欧洲四强 (英法德意) 的制造业占全球总量的份额大约是 51%,到了 2010 年这个值仍然是大约 51%,不同的是 1970 年时中国的份额只有 3.8%,且其中相当部分来自国防工业,而 2010 年时中国的份额已接近 19%,其中 98% 以上由民用产品贡献。


7. 2010 年时,东亚三强 (中日韩) 的制造业总量已与欧美五强 (美国 + 欧洲四强) 持平,各占全球份额的大约 32%。


8. 2010 年中国建筑业占 GDP 总量略高于 6%,规模尚不及制造业的 1/5,同年美国建筑业与制造业产值之比约为 1/3。


9. 据中国海关统计,中国装备制造业产品进口量的 1/2 以上来自日本和德国,美国所占份额只有 4% 左右,与瑞士相当,低于台湾,韩国,意大利。

中国国内不断有人指出谈论 GDP 总量没有意义,清帝国 GDP 曾位列世界之冠,照样被日已落帝国肆意蹂躏,所以 TG 现在虽然 GDP 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仍不过是肥羊一只。这些人所未能意识到,或刻意回避的事实是,单纯比较 GDP 总量确实没有意义,然而真正支撑国家硬实力的,并非虚无缥缈的所谓 GDP 质量,而是制造业的整体实力,而制造业全球分布的长期变化趋势,对哈美欧族来说实在不是什么好消息。


                           美国        德国             大英帝国                 法国        沙皇俄国
1870                   23.3        13.2               31.8                  10.3             3.7
1881-1885           28.6        13.9                  26.6                    8.6             3.4
1896-1900           30.1        16.6                  19.5                    7.1               5
1906-1910           35.3        15.9                  14.7                    6.4               5
1913                   35.8        15.7                    14                    6.4              5.5




以上为欧美五大老牌资本主义列强 1870-1913 年间制造业产值占全球总量的百分比。全盛时期的大英帝国制造业产值高达世界总量的 1/3,有如此强大的工业体系支撑,英军揍起仍徘徊于农业社会的清帝国自然无往不利。然而到了 19 世纪末,狂飙突进的美国制造业产值已远在英国之上,为集中力量对抗近在咫尺,且咄咄逼人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日已落帝国被迫将西半球的霸权拱手送人,任凭枫叶国自生自灭。1897 年维多利亚女皇登基 60 周年之时,美国海军在皇家海军面前仍不值一晒,1891 年以来建成的 4 艘战列舰中仅 1 艘具备 “蓝水” 作战能力,其余 3 艘不过是浮动的近海防御炮台,英国主动退让,并不是因为美军当时的战斗力有多么了不起,而是由于痛苦地认识到在双方均全面动员的大规模战争中,美国压倒性的工业力量将最终导致英军的决定性失败。


到了 20 世纪初,制造业产值占全球总量 1/3 左右的换成了新大陆上的合众国。尽管是 1929-1933 年大萧条的重灾区,到二战爆发时,美国的制造业产值仍维持在全球总量 1/3 的水平,大约是德日两国之和的 2 倍。二战结束之际,由于其它主要交战国经济均遭到战争重创,美国的制造业前无古人地占据了整个人类世界的半壁江山。随着欧洲,苏联,日本等国逐渐从废墟中复苏,美国制造业的份额不可避免地开始滑落,但在肯尼迪就职时仍高达全球总量的 1/3 以上。正是因为有着强势制造业体系的支撑,美国才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实现对苏联载人航天技术的赶超,将人类送上月球,并在约翰逊执政时大言不惭地提出 “两个半战争” 的概念。然而 1975 年越战结束之时,美国制造业的份额已经跌落到了世界总量的 22.3%,同年苏联制造业总产值达到了全球总量的 16.6%,约是美国的 3/4,这是两个超级大国制造业实力的相对差距最小的时候,也是美军士气降至历史低点的时刻,军中毒品泛滥,军官没有武装警卫伴随不敢跨进军营半步。当时美国国内对两超竞争的前景充满了悲观情绪,但是真正应该担心的其实是苏联,尽管苏美制造业产值之比在 1970-1975 年间从大约 66% 上升到了接近 75%,苏联制造业与世界总量的比值却从 18.8% 下降到了 16.6%,考虑到苏联的人均收入和社会发展水平远不如欧美国家,国民经济理应处于相对而言的高速上升通道内,这个趋势是相当危险的,实际上已经发出了苏联集中力量扶植军工,杀鸡取卵的政策难以为继的信号。果然此后苏联的制造业份额一路下滑,到里根政府抛出 “星球大战” 计划的 1983 年已只占全球总量的 12.6%,不及美国同年产值的 1/2 了,到解体前夜的 1990 年,苏联制造业产值更只有全球总量的 4.5% 出头,勉强达到美国的 1/5。


美国拖死了苏联,赢得了冷战的胜利,但是冷战初期的绝对优势地位却一去不返,自 1985 年触及 28% 的高点之后,美国制造业产值始终在全球总量 1/4 左右的位置上徘徊,即便是在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 90 年代末,其份额也只达到全球 26% 的水平。小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时,美国制造业的总产值已下降到全球总量的 23.8%,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 2008 年该份额滑落至 18.5%,大致退回到了南北战争时期的水平,此时美国国内仍有不少人在沾沾自喜地大叫 “但我们还是世界第一!” (同年中国大陆的制造业产值占全球总量的 15%),然而短短两年之后,中国便以 18.9% 的份额一举超越美国 (18.2%),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诚然中国制造业的整体质量还亟待提高,但美国制造业相对实力无可辩驳的萎缩,意味着美国已无法负担与虚幻的中国威胁进行军备竞赛。


美国制造业的相对萎缩并不局限于其产值占全球总量的份额。1959 年制造业创造了美国 28% 的 GDP,1970 年时美国仍有 24% 的 GDP 来源于制造业,到 1982 年该比例下降到了 20%,1999 年 “新经济” 如日中天时,制造业在美国 GDP 中的比例已经只有 16%。2001-2002 年间该比例进一步缩水到 14%,金融危机爆发后,制造业产值占美国 GDP 的比例已经不到 13%。目前美国军费开支 “仅” 占 GDP 的 4.7%,与 1970 年 (越南战争) 的 8.1% 和 1983 年 (里根强军) 的 6.1% 相比似乎颇有差距,然而若假定 1/3 的国防开支用于更新武器装备,则今日的武器采购费用与制造业总产值之比将高达 1/8,而 1970 年和 1983 年的比值分别是 1/9 和 1/10。制造业的整体萎缩加大了军工系统在制造业中的整体权重,使大型国防承包商呼风唤雨的能力不断增强,而国防现代化的可持续性则日益减弱,类似于二战时期 “民主国家军工厂” 的大规模战争动员也不再可行。2010 年时中国制造业占 GDP 总量高达 33.5%,武器采购费用不过制造业产值的 2%,军费扩张空间远在美国之上。


中国制造业早已超越靠衬衫和玩具支撑的时代 (如果那样一个时代真的存在过的话),而美国制造业的质量也没有某些人想像的那么高山仰止。印刷电路板 (printed circuit board, PCB) 工业是高科技创新的基石,由于来自亚洲的激烈竞争,美国印刷电路板产量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从 2000 年的 26% 一路下滑到了 2008 年的 8%,而中国印刷电路板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到 2008 年已上升到 31.4%。装备制造业是工业经济的脊柱,随着制造业空心化现象的加剧,美国装备制造业的规模也一路下滑,2008 年的产值为 42 亿美元,仅为全球总量的 5.1%。1998-2007 年间,美国对装备制造业产品的年度消费下降了 23%,而中国的则增加了 614%,从 27 亿美元上升到 193 亿美元。金融危机爆发的 2008 年美国国内企业共采购了价值 67 亿美元的装备制造业产品,而 2009 年 1-8 月全美的装备制造业产品采购额只有 10.4 亿美元。正在高速工业化的中国是装备制造业产品的最大市场,本可成为美国相关企业的救命稻草,然而为了防止所谓的 “军民两用技术” 流向中国,美国政府对这类产品的出口严加管制,使得大量本来可以由美国企业拿到的订单流向德国和日本,进一步加剧了美国装备制造业的衰退。


2001-2009 年间,42400 家美国本土的制造业工厂关门大吉,雇员超过 1000 人的工厂数量从 1479 家下降到 947 家 (损失 36%),雇员 500-999 人的工厂从 3198 家减少到 1972 家 (损失 38%),制造业雇员总数从 1720 万人萎缩至 1170 万人 (缩水 32%),低于 1941 年后任何时期的水平。美国不少 “精英” 鼓吹在 “新经济” 当道的时代,制造业可有可无,发展高附加值,空手套白狼的金融服务,设计创意等产业才是王道,这等论调在中国也颇有市场,更是被印度的高种性族群当作轻松快速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坦荡通途。然而没有制造业基础支撑,建立在流沙上的第三产业大厦无法长期屹立,不论电信技术如何发展,横跨大洋的视频会议还是无法完全取代与生产一线人员在流水线旁的直接交流,历史经验证明,尽管存在时滞效应,但设计部门终将追随生产基地迁往制造业欣欣向荣的国度。


中国许多制造业企业由大型跨国企业投资并提供技术建立,利润也主要流向这些 “超国家” 的重量级企业,因此许多中国人认为中国的制造业不过是在为 “洋老板” 干苦工而已。单纯从利润分配角度考虑,这样的看法不无道理,但是从国家实力的角度考虑,形势则完全不同,不管资金和技术提供方来自哪里,中国土地上的制造业企业培养的都是中国的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滋养的是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经济圈内的供应链,跨国企业可以毫不费事地将软件和服务外包业务从印度迁回急需增加就业的欧美发达国家,横跨万里移动厂房和设备则要棘手得多,而重建已经瓦解的国内供应链,培训足够的产业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更非一日之功。中国的制造业体系内包含着大量的落后产能,平均劳动生产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可维持高速增长,美国无法单凭提高生产效率在制造业领域与中国展开全面竞争,而严厉的贸易保护措施则将刺激东亚国家加速区域内经济整合,直接动摇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对于联邦财政高度依赖海外投资者的美国来说无异于举刀自裁。


美国拥有欧美国家中最为广大的国内市场,只要不发生大规模内乱便不至于沦落至日已落帝国如今的下场。中国的经济还很不成熟,人民币国际化才刚刚开始试水,欧洲则一盘散沙,而且除德国外制造业同样萎缩得一塌糊涂,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短时间内无可动摇。掌握着全球储备货币造币权,控制着唯一能够进行大规模远征作战的军队,并拥有雄厚技术储备的美国,如果不犯下致命的政策错误 (譬如挑起与中国的大规模战争),仍有希望如维多利亚时代后的大英帝国一般,再维系数十年的金融霸权,然而二战结束和苏联解体后短暂的 “一超” 瞬间将只能成为逐渐褪色的历史记忆。


PS


1. 日已落帝国在 90 年代末启动 “女皇” 级航母项目时,制造业产值的全球份额一度突破了 4%,金融危机席卷欧美后的 2010 年,这个数值缩水到了不足 2.3%。


2. 1978 年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份额始终在 4% 左右徘徊,直到 1995 年才突破 5%,此后便一路高歌猛进。


3. 德国的制造业产值大致占全球的 8%,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在 2010 年降到了 6%。


4. 日本 2010 年的制造业产值为全球总量的 10.6%,考虑到日元虚高的因素,实际份额应该与德国相当。


5. 2010 年俄罗斯,印度,法国的制造业产值皆大致与日已落帝国持平,低于韩国,令人吃惊的是,或许得益于服装产业的支撑,2010 年意大利的制造业产值居然比英法韩都高,达到了全球总量的 3%。


6. 1970 年时中美 + 欧洲四强 (英法德意) 的制造业占全球总量的份额大约是 51%,到了 2010 年这个值仍然是大约 51%,不同的是 1970 年时中国的份额只有 3.8%,且其中相当部分来自国防工业,而 2010 年时中国的份额已接近 19%,其中 98% 以上由民用产品贡献。


7. 2010 年时,东亚三强 (中日韩) 的制造业总量已与欧美五强 (美国 + 欧洲四强) 持平,各占全球份额的大约 32%。


8. 2010 年中国建筑业占 GDP 总量略高于 6%,规模尚不及制造业的 1/5,同年美国建筑业与制造业产值之比约为 1/3。


9. 据中国海关统计,中国装备制造业产品进口量的 1/2 以上来自日本和德国,美国所占份额只有 4% 左右,与瑞士相当,低于台湾,韩国,意大利。

充分说明了,制造业才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根本
同意二楼见解,因而现在制造业的困境绝对要重视
这种有料有数据的贴子才是好贴,不知道比那些空口说白话的高到哪里去了
这个帖子很不错,不过必须要考虑制造业的可持续性。现在兔子家打着环保的名义在消减产能,很关心拆除的产能的设备,我兔的自我再生性。另外,我兔在制造业这一块是否还有进一步扩大的空间,产业升级会否导致我兔也开始走向制造业空心化。这个陷阱要注意

天天来学习 发表于 2014-2-23 01:35
这个帖子很不错,不过必须要考虑制造业的可持续性。现在兔子家打着环保的名义在消减产能,很关心拆除的产能 ...


这么多的人口,想要就业率就必须保留从上到下的全套产业链,产业升级只是调整上下游的比例,而不是丢掉哪一样。政府如果不想社会动乱,能让所有人都能有口饭吃,就不用担心会制造业空心化。
天天来学习 发表于 2014-2-23 01:35
这个帖子很不错,不过必须要考虑制造业的可持续性。现在兔子家打着环保的名义在消减产能,很关心拆除的产能 ...


这么多的人口,想要就业率就必须保留从上到下的全套产业链,产业升级只是调整上下游的比例,而不是丢掉哪一样。政府如果不想社会动乱,能让所有人都能有口饭吃,就不用担心会制造业空心化。
抢劫 发表于 2014-2-23 01:15
这种有料有数据的贴子才是好贴,不知道比那些空口说白话的高到哪里去了
隔壁那个帖子有几个精神人
颇有道理的文章
比较有料,不错,比空口说白话好多了
iphone似乎记录到中国制造业产值中,没有记录到美国制造业上。MAC Pro生产线回了美国,证明iphone生产线回去只是成本问题,机器人用的在多些,成本都不是问题了。
另外希望早日看到绿色GDP统计。
相对而言更担心美国在工业化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1998-2007 年间,美国对装备制造业产品的年度消费下降了 23%,而中国的则增加了 614%,

这个数字简直碉堡了。。。。

美国一些制造业牵出是发展的必然,基础设施早已完成现代化
成本太高,利润低,比如人力,环境,
中国早晚也会输出这些低端制造业,中国的代价相信大家深有体会了。



coelicolor 发表于 2014-2-23 06:37
美国一些制造业牵出是发展的必然,基础设施早已完成现代化
成本太高,利润低,比如人力,环境,
中国早 ...
文章说的内容,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从根本上犯了一个逻辑错误!
用过去的东西来证明今天与未来的正确性,而不是用发展眼光来看待问题!

当然,我不是说不可以用过去的东西来证明,相反所有的证明都要建立在过去的基础上。但在证明过程中必须加入今天的变量,这就好比做数学题又添加了条件,做化学实验又添加了反应剂!!!

这篇文章所犯的错误就是没有将添加的反应剂考虑进去,得出的结果自然就是差之远矣!!!

如果按这篇文章的逻辑,那么,追朔更远的历史,哪个国家的粮食产量高哪一个国家就更富强,那依此逻辑,我们都可以种田去了!!!!

工业时代也是不断变化的,我们可以称之为第一工业时代,第二工业时代,这中间的本质要求是不同的!!!
如果按第一工业时代的要求,我们的钢材产量早几年就秒杀全世界了,但这根本不代表什么。。。。
造水泥、粗钢叫制造业,造航空发动机、芯片也叫制造业,这样的比较没什么意义。


真打起仗,您的粗钢、水泥、玩具制造等等有用么?

真打起仗,您的粗钢、水泥、玩具制造等等有用么?
文章说的内容,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从根本上犯了一个逻辑错误!
用过去的东西来证明今天与未来 ...
同意,制造业的高端还是掌握在美国手中,制造业光靠量是无法打败质的。
资本主义开始,仅仅掌握制造领域是无用的,掌握资源更重要,而比掌握资源更重要的是掌握市场!世界资源和市场现在还都掌握在美国手中,中国要赶上美国还要走很长的路。


美国资本家追求的是利润,所以低端制造业别人当然不放在眼里,什么时候天朝有可以媲美通用电气,intel,罗克韦尔,波音,霍尼韦尔等这样的企业再去跟美帝比制造业才显得高大上,现在差距还很大的,切不可骄傲

对天朝还是有信心的,中低端走过了,自然会有向高端进发的,只不过这条路会很难走,需要的时间会更长

美国资本家追求的是利润,所以低端制造业别人当然不放在眼里,什么时候天朝有可以媲美通用电气,intel,罗克韦尔,波音,霍尼韦尔等这样的企业再去跟美帝比制造业才显得高大上,现在差距还很大的,切不可骄傲

对天朝还是有信心的,中低端走过了,自然会有向高端进发的,只不过这条路会很难走,需要的时间会更长
高端制造业上,我们给美国提鞋都不配,差远着呢
SAM-19 发表于 2014-2-23 07:27
造水泥、粗钢叫制造业,造航空发动机、芯片也叫制造业,这样的比较没什么意义。
废话,谁都知道的事。不过你以为美帝他一上来就能玩高大上?还不是从头开始积累,总是有那么一个过程的。文章也提到了,质量上现在还比不过,但是淘汰落后产能,发展高大上制造业的方向是明确滴。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共勉。
波粒二像性 发表于 2014-2-23 00:40
充分说明了,制造业才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根本
你这个理解片面了,应该说包括农业和工业在内的实体经济才是国家经济的根本。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必然对农业或者工业有所偏重,金融业在货币供应量限定的情况下为实体经济的高速扩张提供了条件,但想完全脱离实体经济空转的难度非常非常大。创意经济和服务业等虚拟经济只是漂浮在实体经济这片海洋上的美丽泡沫而已。
粗钢只是一个统计口径。
相信国家的决策层吧,不管如何,他们的能力的确比我等要强的多!!中国还是有很多牛人的~~
打了鸡血吗?还美国衰落。
广东的制造业已经开始空心化了
东莞就是典型
广东“空心化”?你得看哪些低端产业是转移哪了,转内地!然后新上来的至少也是机械代替人手的中端。是的,这些中端用人不多,占地更少,更迷你,但并不妨碍它的产出!至于少数几家高新厂,在gdp上一个顶以前整个镇。这不就方向么。由低积累,向中高发展。
楼主忽略了现在是全球化条件下知识经济引领的后工业化时代, 完全不能用工业化时代的理论来解释现在的实践。 工业化时代制造业是高端产业,农业是低端产业。 后工业化时代普通制造业已经算是低端产业了,位置还不如农业。
工业化时代先进国家掌握先进技术和和全产业链,向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 现在是发达国家依旧掌握市场和技术,只是把制造这个环节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 仅仅用制造业的份额衡量国家实力意义不大。      
首先要说明,这个帖子有观点,有论据,有比较,写得非常好!其次,感觉很多细节问题没有说清楚,比如说,制造业的数据来源,统计口径是什么?大家都知道北京统计局是怎么在房价高涨的时候通过改变CPI构成来统计通胀程度的,所以,这个问题不说清楚,数字的可靠性就得不到证明;再次,制造业的规模固然重要,质量恐怕更重要。知识经济时代,如果说美国想重建纺织业固然因为成本因素,困难重重,但是中国想建成美国的信息产业和航天航空产业,面对就不是困难两个字可以概括的问题了,比如说,发动机产业,这种关键的工业能力我们恐怕未来二十年都赶不上美国,这种情况下,纯粹的数量优势没有太大意义!
如果把核心制造业的数据也拿出来做对比估计会让大家看得更清楚
“跨国企业可以毫不费事地将软件和服务外包业务从印度迁回急需增加就业的欧美发达国家,横跨万里移动厂房和设备则要棘手得多,而重建已经瓦解的国内供应链,培训足够的产业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更非一日之功”

这就是想当然了吧,nike和adidas在中国已经没有工厂了。

”严厉的贸易保护措施则将刺激东亚国家加速区域内经济整合,直接动摇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

这简直就是扯淡了,那TPP算什么?东亚国家目前看来不但没有向中国靠拢的趋势,而且还越发向美国靠拢了。

单就制造业的水准来说,中国已经达到了世界最一流的高度。不管是prada还是lv还是苹果,都是在中国代工。但制造也只是资本循环中的一环,更何况中国的制造业还是建立在全球化生态之下的,离开了海外资本和市场,中国的制造业会立刻失血而亡。对制造业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仿佛一个抄写员整天嘲笑作家写字慢如蜗牛,却完全没注意人家已经在研究活字印刷了。



michanll 发表于 2014-2-23 01:43
这么多的人口,想要就业率就必须保留从上到下的全套产业链,产业升级只是调整上下游的比例,而不是丢掉 ...
但是广东的所谓腾笼换鸟貌似就不咋样
导弹与捣蛋 发表于 2014-2-23 08:06
美国资本家追求的是利润,所以低端制造业别人当然不放在眼里,什么时候天朝有可以媲美通用电气,intel,罗 ...
我们卖的OTDR,老美的JDSU那是真棒啊,绝对高达上。
淘汰了的老安捷伦的一款现在还是相当牛叉,绝对的高空跌落还能继续使用
f22 发表于 2014-2-23 08:26
高端制造业上,我们给美国提鞋都不配,差远着呢
塔尖现在中国还差得很远 或许一个世纪都无法企及
不过塔尖自己得坚挺 因为现在塔尖不是金字塔的塔尖了 它被人挖了腰身 腰约来越细
以前的金字塔怎么晃也不会倒 现在是旗杆子了
我只看到大批的美粉,说实话,兔子发力才几年,那些列强哪个不是上百年的积累,要看到差距,更应有信心,大的趋势是我们一天天好起来,白皮们一天天烂下去,世上没有千年帝国。请记住,整整一代血汗工厂的产业工人的付出才有了现在的成绩,而未来是有希望的,因为那些在物质与精神双重匮乏的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即将推出历史的舞台。另外,欢迎有数据,有分析,基于正确三观的讨论,零乱的思想和文字一样难以服众。
十一十二 发表于 2014-2-24 11:03
“跨国企业可以毫不费事地将软件和服务外包业务从印度迁回急需增加就业的欧美发达国家,横跨万里移动厂房和 ...
离开了海外资本和市场,中国的制造业会立刻失血而亡 ...

这个话没错 不过是废话 因为要死死一片
老有人强调什么高端跟美国没法比。这个等于白说。你没有高中怎么上的大学?还不得一步一步来?中国要是在高端30-40%的领域追平美国,美国马上就崩溃。
zhepro 发表于 2014-2-24 11:49
离开了海外资本和市场,中国的制造业会立刻失血而亡 ...

这个话没错 不过是废话 因为要死死一片
笑话,难道美国人会因为皮鞋和手机贵了一点就去死?资本和技术是稀缺的生产要素,廉价劳动力可不是。
拿中低端制造业萎缩论证美国制造业衰落……

中低端制造业成功的要素就是人力成本低,那反过来说人民生活水平高了,中低端制造业必然会向生活水平更低的国家流动。

于是乎为了保证国家制造业的“繁荣”,必须在高中低端全面开花,那必须保证一批国民的生活水平不能提高……

你是选择国家经济发展还是选择不让国家制造业“空心化”?这不等于为了让牛奶蛋白质达标而加三聚氰胺?
十一十二 发表于 2014-2-24 11:55
笑话,难道美国人会因为皮鞋和手机贵了一点就去死?资本和技术是稀缺的生产要素,廉价劳动力可不是。
中国出口的最大宗货物是什么?  是轻工还是轻电子?

zhepro 发表于 2014-2-24 12:48
中国出口的最大宗货物是什么?  是轻工还是轻电子?
……本质上没有区别,因为你出口的芯片用的都是arm、x86指令集,中国还出口prada、lv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