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明、清两朝未出现大臣、大将军和外戚把持朝政或篡权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1:56:21
是否就是封建体制发展到一个极致的原因? 皇帝地位和手中的权利已经今非昔比,驻外的将军们也没有实力去动摇皇帝的地位?!
如果袁崇焕不愚忠而自立的话,是否历史也要改写?
另外,明朝虽然太监把持了朝政,但是却没有大到可以废立皇帝或者篡位的能力,这又是为什么?是否就是封建体制发展到一个极致的原因? 皇帝地位和手中的权利已经今非昔比,驻外的将军们也没有实力去动摇皇帝的地位?!
如果袁崇焕不愚忠而自立的话,是否历史也要改写?
另外,明朝虽然太监把持了朝政,但是却没有大到可以废立皇帝或者篡位的能力,这又是为什么?
:L 十万个为什么这么多问题?
明朝太监没有军权啊。
不过清朝倒确实奇怪,当时如果曾国藩要自立为王,确实有很大的成功可能。但老曾就是不造反。
从宋朝开始武将已经没有可能独揽军权进而干预朝政了,这主要是由于宋太祖总结前朝武将乱政的教训而创立将兵分离制度,此制度优点是杜绝了武将独揽军权的现象,缺点是将不知兵,兵不知将。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到了明代开始实行卫;所制度,就是把天下之兵以卫;所为单位分在全国各地驻防,卫有五千多人,所分百户所和千户所,这就顾名思义了。由于此制度的设立就彻底杜绝了军权独揽的局面,也使朝中权臣试图控制军队的可能性等于零,所以明朝权臣如严嵩之流也不敢有丝毫弑君篡位之想。清代的军制虽然与明朝多有不同但遏止军权过重的作用是相同的。
清朝的多尔衮和鳌拜不都是权臣?慈禧也差不多是未称帝的女皇了
只能说明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顶峰,各项制度完备,大臣们通过武装政变的可能性等于零。以曾国藩之精明不会不知道,在说湘军鼎盛时期兵也未满十万,想做他想力量也远远不够。
原帖由 观弈书童 于 2007-6-14 23:23 发表
清朝的多尔衮和鳌拜不都是权臣?慈禧也差不多是未称帝的女皇了



那是建国之初,战争还在继续制度还没有完善,在说多尔衮和鳌拜也未有篡权夺位之念。慈禧虽然是清末的中国实际统治者,但她绝对没有当女皇的能力。
原帖由 东风强劲 于 2007-6-14 23:27 发表



那是建国之初,战争还在继续制度还没有完善,在说多尔衮和鳌拜也未有篡权夺位之念。慈禧虽然是清末的中国实际统治者,但她绝对没有当女皇的能力。

乾隆时的和珅呢?人称“二皇帝”,身兼数职、富可敌国、党羽遍朝。要不是嘉庆下手快,恐怕很难将其铲除
原帖由 八宝山老妖 于 2007-6-14 23:07 发表
明朝太监没有军权啊。
不过清朝倒确实奇怪,当时如果曾国藩要自立为王,确实有很大的成功可能。但老曾就是不造反。


-----------------------------------------------
明朝太监不只是没有军权,他们没有任何行政权力,他们行使任何权力都要通过外官。有材料说连东厂的太监抓人都要通过锦衣卫执行,关在锦衣卫的大牢,用刑也是锦衣卫,太监只负责监督。
原帖由 观弈书童 于 2007-6-14 23:33 发表

乾隆时的和珅呢?人称“二皇帝”,身兼数职、富可敌国、党羽遍朝。要不是嘉庆下手快,恐怕很难将其铲除



和珅想做皇帝?:L 如果他真有这个本事也就不会落到勒死的地步了,明清两朝靠控制军队而发动政变的可能性等于零。
原帖由 东风强劲 于 2007-6-14 23:47 发表



和珅想做皇帝?:L 如果他真有这个本事也就不会落到勒死的地步了,明清两朝靠控制军队而发动政变的可能性等于零。

不一定非要当皇帝才行。乾隆时和珅已经可以为所欲为,嘉庆如果没有及时除掉和珅,恐怕朝政实权将会基本上控制在和珅手中
原帖由 巡阅使 于 2007-6-14 23:39 发表


-----------------------------------------------
明朝太监不只是没有军权,他们没有任何行政权力,他们行使任何权力都要通过外官。有材料说连东厂的太监抓人都要通过锦衣卫执行,关在锦衣卫的大牢,用刑 ...



东厂是有权监视锦衣卫的。
乾隆朝末期和珅当政,但这个当政与其它历史朝代的当政是两回事,和珅的崛起与乾隆晚年年老倦政有关,但和珅绝对没有历史上权臣当政的手段,和珅只不过是哄住乾隆而后在下面才大肆贪墨,如果是轻壮年时期的乾隆绝不会出现和珅这种人物。嘉庆除和珅是明摆着的事,和珅比任何人都明白,但和珅只能是走一步算一步,没有军权的后果只能是这样。
所以当年的年羹尧和张广泗都没捞个好下场....为什么....就是因为军权太重
张居正没有把持朝政吗
螯拜也算,还有之所以不会出现大将军把持朝政,是因为大将军在明清的含义已经不是汉朝时候的含义了
其实一个人臣能做到功高不震主还是有可能善终的,但如果到最后皇帝没有什么可赏赐给你了,也只有赏赐你一死了!
我們民族的歷史就是以攻於心計而著稱
原帖由 暗处窥视的目光 于 2007-6-15 01:00 发表
所以当年的年羹尧和张广泗都没捞个好下场....为什么....就是因为军权太重



张广泗之死主要还是金川之败。
原帖由 流星远 于 2007-6-15 11:08 发表
我們民族的歷史就是以攻於心計而著稱


没有这个本事中华民族早就不存在了。
原帖由 观弈书童 于 2007-6-14 23:52 发表

不一定非要当皇帝才行。乾隆时和珅已经可以为所欲为,嘉庆如果没有及时除掉和珅,恐怕朝政实权将会基本上控制在和珅手中

和魏忠賢一樣,他們都是靠皇帝才會有權力的。只要皇帝一發話,就完了。明清的皇權已經很完善了。
原帖由 雨轩 于 2007-6-15 10:41 发表
其实一个人臣能做到功高不震主还是有可能善终的,但如果到最后皇帝没有什么可赏赐给你了,也只有赏赐你一死了!

要學王剪和肖何,要不斷地犯點小錯誤,比如強搶民田,獵殺耕牛之類的,但不要犯殺頭的大錯。讓老百姓一提起就搖頭,這樣就沒有威望,皇帝也覺得你不可慮了。
楼上正解啊!
自鄙之策。;P
原帖由 中国sunyan 于 2007-6-15 02:35 发表
张居正没有把持朝政吗

他说的把持恐怕是至少有随意处分大臣的权力和换皇帝的权力,而且拥有军权
否则的话,那只要有点权力的都算把持了
原帖由 中国sunyan 于 2007-6-15 10:32 发表
螯拜也算,还有之所以不会出现大将军把持朝政,是因为大将军在明清的含义已经不是汉朝时候的含义了

也不算....一个把持朝政的大臣被几个小孩子拿下?

螯拜是蛮横了点
离董卓还差了至少一光年


我认为,明清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
各种制度,制衡措施相当得力

而打仗需要的成本越来越高,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对头,明清两代由于军制改革的很彻底,所以很少能看到那个武将能统帅千军万马的时候,象唐朝以前那样动辄带兵几十万的事更是不可想像。
袁世凱  算不算一個.
那是什么年代了,乱世出枭雄。就因为清朝末时局混乱,国家的各种有效的制度已经残破待尽所以才能出现袁大头,不过如果不是慈嬉;光绪已亡,不是武昌起义那袁弄不好就真的在项城钓鱼以结残生了。
原帖由 马甲1号 于 2007-6-17 12:09 发表

他说的把持恐怕是至少有随意处分大臣的权力和换皇帝的权力,而且拥有军权
否则的话,那只要有点权力的都算把持了

张居正差不多除掉高拱后就可以随意处分大臣了,只是张居正本人还是个忠臣,只是想推行改革.
原帖由 马甲1号 于 2007-6-17 12:11 发表

也不算....一个把持朝政的大臣被几个小孩子拿下?

螯拜是蛮横了点
离董卓还差了至少一光年


我认为,明清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
各种制度,制衡措施相当得力

而打仗需要的成本越来越高,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螯拜专横,连顾名大臣都不放在眼里,而且很多主张都替康熙做主,实际上螯拜被康熙除掉是自己太大意.况且康熙比汉献帝无论才学和魄力都大的多.
原帖由 东风强劲 于 2007-6-17 12:36 发表
那是什么年代了,乱世出枭雄。就因为清朝末时局混乱,国家的各种有效的制度已经残破待尽所以才能出现袁大头,不过如果不是慈嬉;光绪已亡,不是武昌起义那袁弄不好就真的在项城钓鱼以结残生了。

袁世凯本人真够聪明,八国联军把最后一些忠于清朝的新军打垮了,袁世凯率领的一部分武卫军反而成为了后来北洋新军的中坚力量
原帖由 东风强劲 于 2007-6-17 12:17 发表
对头,明清两代由于军制改革的很彻底,所以很少能看到那个武将能统帅千军万马的时候,象唐朝以前那样动辄带兵几十万的事更是不可想像。


能否简单说说区别,比较一下利弊?
还有就是明朝搞的所、卫之类的东西是不是仅仅在边境地区,在内地是否又不一样? 明朝的所谓“九边”是不是就是边境了?
不过我觉得明朝清朝制度最成功的地方是发起叛乱的话代价太高
军地分开
就算到了老曾的地步
兵马天下无敌
但他也知道自己一有想法
自己的部队马上成了无根之草.....
原帖由 中国sunyan 于 2007-6-17 13:47 发表

螯拜专横,连顾名大臣都不放在眼里,而且很多主张都替康熙做主,实际上螯拜被康熙除掉是自己太大意.况且康熙比汉献帝无论才学和魄力都大的多.

受教了
不过康熙和献帝除了在个人才能上的差别之外,
更大的还是政治和制度上的原因

不过我看纪连海的节目
他说当时熬拜已经把小孩子们都打飞 了
康熙正紧张的时候,熬拜自己脱下衣服亮出伤疤
然后慨然就捕.......

这个....真实性几何?
螯拜的问题并非象个别史书和民间传说的那么恶劣,螯拜蛮勇之士尔,从骨子里也没有挟天子令天下的想法,更没有弑君篡位的企图。
原帖由 克格勃 于 2007-6-17 19:43 发表


能否简单说说区别,比较一下利弊?
还有就是明朝搞的所、卫之类的东西是不是仅仅在边境地区,在内地是否又不一样? 明朝的所谓“九边”是不是就是边境了?



所谓的九边就是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山西、固原。九边各镇设镇守总兵官、副总兵官、参将、游击将军、守备、千总、把总等官,无品级、无定员。其总镇一方者为镇守,独镇一路者为分守,分守一城一堡者为守备,与主将同守一城者为协守。此外,又有提督、提调、巡视、备御等官。各镇都驻有重兵。万历中期,各边仅主兵就有六十万左右;还有为数甚多的客兵。如蓟州镇,隆庆时,主兵原额为三万人,万历初连客兵在内达十六万五千余人。

各边为进行备战与士兵给养所需的军饷,初多仰给于屯田,正统后,逐渐由京师太仓供应。各边额数,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间,每年约四十三万两;嘉靖(1522~1566)时的最高额,每年为二百七十余万两;万历(1573~1620)时,每年则达三百八十余万两,相当于明朝每年田赋收入的总数,成为明朝财政日益拮据的重要原因
]]
朱棣篡位被华丽的无视了。


燕王算是亲王?还是藩王??????????
很简单,主要是文官制度的发展.自宋太祖以来,文武分开,文高武低.武官平时兵将分离.
在朝代建立之初,趁乱仍有机会,之后就没了.象朱棣,吴三桂.
大臣在上位以前自已先需要形成一个文武齐全的班子,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形成一种独立性.好象燕王.
而这种情况产生的基础被从制度上封杀了.

即使形成这种势力,仍需要一定的天时地利人和才有可能成功,否则就是失败.象吴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