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的萎缩与美利坚帝国的衰落(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09:38:54


中国国内不断有人指出谈论 GDP 总量没有意义,清帝国 GDP 曾位列世界之冠,照样被日已落帝国肆意蹂躏,所以 TG 现在虽然 GDP 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仍不过是肥羊一只。这些人所未能意识到,或刻意回避的事实是,单纯比较 GDP 总量确实没有意义,然而真正支撑国家硬实力的,并非虚无缥缈的所谓 GDP 质量,而是制造业的整体实力,而制造业全球分布的长期变化趋势,对哈美欧族来说实在不是什么好消息。



以上为欧美五大老牌资本主义列强 1870-1913 年间制造业产值占全球总量的百分比。全盛时期的大英帝国制造业产值高达世界总量的 1/3,有如此强大的工业体系支撑,英军揍起仍徘徊于农业社会的清帝国自然无往不利。然而到了 19 世纪末,狂飙突进的美国制造业产值已远在英国之上,为集中力量对抗近在咫尺,且咄咄逼人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日已落帝国被迫将西半球的霸权拱手送人,任凭枫叶国自生自灭。1897 年维多利亚女皇登基 60 周年之时,美国海军在皇家海军面前仍不值一晒,1891 年以来建成的 4 艘战列舰中仅 1 艘具备 “蓝水” 作战能力,其余 3 艘不过是浮动的近海防御炮台,英国主动退让,并不是因为美军当时的战斗力有多么了不起,而是由于痛苦地认识到在双方均全面动员的大规模战争中,美国压倒性的工业力量将最终导致英军的决定性失败。

到了 20 世纪初,制造业产值占全球总量 1/3 左右的换成了新大陆上的合众国。尽管是 1929-1933 年大萧条的重灾区,到二战爆发时,美国的制造业产值仍维持在全球总量 1/3 的水平,大约是德日两国之和的 2 倍。二战结束之际,由于其它主要交战国经济均遭到战争重创,美国的制造业前无古人地占据了整个人类世界的半壁江山。随着欧洲,苏联,日本等国逐渐从废墟中复苏,美国制造业的份额不可避免地开始滑落,但在肯尼迪就职时仍高达全球总量的 1/3 以上。正是因为有着强势制造业体系的支撑,美国才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实现对苏联载人航天技术的赶超,将人类送上月球,并在约翰逊执政时大言不惭地提出 “两个半战争” 的概念。然而 1975 年越战结束之时,美国制造业的份额已经跌落到了世界总量的 22.3%,同年苏联制造业总产值达到了全球总量的 16.6%,约是美国的 3/4,这是两个超级大国制造业实力的相对差距最小的时候,也是美军士气降至历史低点的时刻,军中毒品泛滥,军官没有武装警卫伴随不敢跨进军营半步。当时美国国内对两超竞争的前景充满了悲观情绪,但是真正应该担心的其实是苏联,尽管苏美制造业产值之比在 1970-1975 年间从大约 66% 上升到了接近 75%,苏联制造业与世界总量的比值却从 18.8% 下降到了 16.6%,考虑到苏联的人均收入和社会发展水平远不如欧美国家,国民经济理应处于相对而言的高速上升通道内,这个趋势是相当危险的,实际上已经发出了苏联集中力量扶植军工,杀鸡取卵的政策难以为继的信号。果然此后苏联的制造业份额一路下滑,到里根政府抛出 “星球大战” 计划的 1983 年已只占全球总量的 12.6%,不及美国同年产值的 1/2 了,到解体前夜的 1990 年,苏联制造业产值更只有全球总量的 4.5% 出头,勉强达到美国的 1/5。

美国拖死了苏联,赢得了冷战的胜利,但是冷战初期的绝对优势地位却一去不返,自 1985 年触及 28% 的高点之后,美国制造业产值始终在全球总量 1/4 左右的位置上徘徊,即便是在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 90 年代末,其份额也只达到全球 26% 的水平。小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时,美国制造业的总产值已下降到全球总量的 23.8%,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 2008 年该份额滑落至 18.5%,大致退回到了南北战争时期的水平,此时美国国内仍有不少人在沾沾自喜地大叫 “但我们还是世界第一!” (同年中国大陆的制造业产值占全球总量的 15%),然而短短两年之后,中国便以 18.9% 的份额一举超越美国 (18.2%),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诚然中国制造业的整体质量还亟待提高,但美国制造业相对实力无可辩驳的萎缩,意味着美国已无法负担与虚幻的中国威胁进行军备竞赛。

美国制造业的相对萎缩并不局限于其产值占全球总量的份额。1959 年制造业创造了美国 28% 的 GDP,1970 年时美国仍有 24% 的 GDP 来源于制造业,到 1982 年该比例下降到了 20%,1999 年 “新经济” 如日中天时,制造业在美国 GDP 中的比例已经只有 16%。2001-2002 年间该比例进一步缩水到 14%,金融危机爆发后,制造业产值占美国 GDP 的比例已经不到 13%。目前美国军费开支 “仅” 占 GDP 的 4.7%,与 1970 年 (越南战争) 的 8.1% 和 1983 年 (里根强军) 的 6.1% 相比似乎颇有差距,然而若假定 1/3 的国防开支用于更新武器装备,则今日的武器采购费用与制造业总产值之比将高达 1/8,而 1970 年和 1983 年的比值分别是 1/9 和 1/10。制造业的整体萎缩加大了军工系统在制造业中的整体权重,使大型国防承包商呼风唤雨的能力不断增强,而国防现代化的可持续性则日益减弱,类似于二战时期 “民主国家军工厂” 的大规模战争动员也不再可行。2010 年时中国制造业占 GDP 总量高达 33.5%,武器采购费用不过制造业产值的 2%,军费扩张空间远在美国之上。

中国制造业早已超越靠衬衫和玩具支撑的时代 (如果那样一个时代真的存在过的话),而美国制造业的质量也没有某些人想像的那么高山仰止。印刷电路板 (printed circuit board, PCB) 工业是高科技创新的基石,由于来自亚洲的激烈竞争,美国印刷电路板产量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从 2000 年的 26% 一路下滑到了 2008 年的 8%,而中国印刷电路板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到 2008 年已上升到 31.4%。装备制造业是工业经济的脊柱,随着制造业空心化现象的加剧,美国装备制造业的规模也一路下滑,2008 年的产值为 42 亿美元,仅为全球总量的 5.1%。1998-2007 年间,美国对装备制造业产品的年度消费下降了 23%,而中国的则增加了 614%,从 27 亿美元上升到 193 亿美元。金融危机爆发的 2008 年美国国内企业共采购了价值 67 亿美元的装备制造业产品,而 2009 年 1-8 月全美的装备制造业产品采购额只有 10.4 亿美元。正在高速工业化的中国是装备制造业产品的最大市场,本可成为美国相关企业的救命稻草,然而为了防止所谓的 “军民两用技术” 流向中国,美国政府对这类产品的出口严加管制,使得大量本来可以由美国企业拿到的订单流向德国和日本,进一步加剧了美国装备制造业的衰退。

2001-2009 年间,42400 家美国本土的制造业工厂关门大吉,雇员超过 1000 人的工厂数量从 1479 家下降到 947 家 (损失 36%),雇员 500-999 人的工厂从 3198 家减少到 1972 家 (损失 38%),制造业雇员总数从 1720 万人萎缩至 1170 万人 (缩水 32%),低于 1941 年后任何时期的水平。美国不少 “精英” 鼓吹在 “新经济” 当道的时代,制造业可有可无,发展高附加值,空手套白狼的金融服务,设计创意等产业才是王道,这等论调在中国也颇有市场,更是被印度的高种性族群当作轻松快速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坦荡通途。然而没有制造业基础支撑,建立在流沙上的第三产业大厦无法长期屹立,不论电信技术如何发展,横跨大洋的视频会议还是无法完全取代与生产一线人员在流水线旁的直接交流,历史经验证明,尽管存在时滞效应,但设计部门终将追随生产基地迁往制造业欣欣向荣的国度。

中国许多制造业企业由大型跨国企业投资并提供技术建立,利润也主要流向这些 “超国家” 的重量级企业,因此许多中国人认为中国的制造业不过是在为 “洋老板” 干苦工而已。单纯从利润分配角度考虑,这样的看法不无道理,但是从国家实力的角度考虑,形势则完全不同,不管资金和技术提供方来自哪里,中国土地上的制造业企业培养的都是中国的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滋养的是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经济圈内的供应链,跨国企业可以毫不费事地将软件和服务外包业务从印度迁回急需增加就业的欧美发达国家,横跨万里移动厂房和设备则要棘手得多,而重建已经瓦解的国内供应链,培训足够的产业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更非一日之功。中国的制造业体系内包含着大量的落后产能,平均劳动生产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可维持高速增长,美国无法单凭提高生产效率在制造业领域与中国展开全面竞争,而严厉的贸易保护措施则将刺激东亚国家加速区域内经济整合,直接动摇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对于联邦财政高度依赖海外投资者的美国来说无异于举刀自裁。

美国拥有欧美国家中最为广大的国内市场,只要不发生大规模内乱便不至于沦落至日已落帝国如今的下场。中国的经济还很不成熟,人民币国际化才刚刚开始试水,欧洲则一盘散沙,而且除德国外制造业同样萎缩得一塌糊涂,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短时间内无可动摇。掌握着全球储备货币造币权,控制着唯一能够进行大规模远征作战的军队,并拥有雄厚技术储备的美国,如果不犯下致命的政策错误 (譬如挑起与中国的大规模战争),仍有希望如维多利亚时代后的大英帝国一般,再维系数十年的金融霸权,然而二战结束和苏联解体后短暂的 “一超” 瞬间将只能成为逐渐褪色的历史记忆。



PS

1. 日已落帝国在 90 年代末启动 “女皇” 级航母项目时,制造业产值的全球份额一度突破了 4%,金融危机席卷欧美后的 2010 年,这个数值缩水到了不足 2.3%。

2. 1978 年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份额始终在 4% 左右徘徊,直到 1995 年才突破 5%,此后便一路高歌猛进。

3. 德国的制造业产值大致占全球的 8%,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在 2010 年降到了 6%。

4. 日本 2010 年的制造业产值为全球总量的 10.6%,考虑到日元虚高的因素,实际份额应该与德国相当。

5. 2010 年俄罗斯,印度,法国的制造业产值皆大致与日已落帝国持平,低于韩国,令人吃惊的是,或许得益于服装产业的支撑,2010 年意大利的制造业产值居然比英法韩都高,达到了全球总量的 3%。

6. 1970 年时中美 + 欧洲四强 (英法德意) 的制造业占全球总量的份额大约是 51%,到了 2010 年这个值仍然是大约 51%,不同的是 1970 年时中国的份额只有 3.8%,且其中相当部分来自国防工业,而 2010 年时中国的份额已接近 19%,其中 98% 以上由民用产品贡献。

7. 2010 年时,东亚三强 (中日韩) 的制造业总量已与欧美五强 (美国 + 欧洲四强) 持平,各占全球份额的大约 32%。

8. 2010 年中国建筑业占 GDP 总量略高于 6%,规模尚不及制造业的 1/5,同年美国建筑业与制造业产值之比约为 1/3。

9. 据中国海关统计,中国装备制造业产品进口量的 1/2 以上来自日本和德国,美国所占份额只有 4% 左右,与瑞士相当,低于台湾,韩国,意大利。


原帖地址:http://puffinus.blog.163.com/blo ... 029201252591448130/

中国国内不断有人指出谈论 GDP 总量没有意义,清帝国 GDP 曾位列世界之冠,照样被日已落帝国肆意蹂躏,所以 TG 现在虽然 GDP 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仍不过是肥羊一只。这些人所未能意识到,或刻意回避的事实是,单纯比较 GDP 总量确实没有意义,然而真正支撑国家硬实力的,并非虚无缥缈的所谓 GDP 质量,而是制造业的整体实力,而制造业全球分布的长期变化趋势,对哈美欧族来说实在不是什么好消息。

222.jpg (24.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1-12 18:38 上传



以上为欧美五大老牌资本主义列强 1870-1913 年间制造业产值占全球总量的百分比。全盛时期的大英帝国制造业产值高达世界总量的 1/3,有如此强大的工业体系支撑,英军揍起仍徘徊于农业社会的清帝国自然无往不利。然而到了 19 世纪末,狂飙突进的美国制造业产值已远在英国之上,为集中力量对抗近在咫尺,且咄咄逼人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日已落帝国被迫将西半球的霸权拱手送人,任凭枫叶国自生自灭。1897 年维多利亚女皇登基 60 周年之时,美国海军在皇家海军面前仍不值一晒,1891 年以来建成的 4 艘战列舰中仅 1 艘具备 “蓝水” 作战能力,其余 3 艘不过是浮动的近海防御炮台,英国主动退让,并不是因为美军当时的战斗力有多么了不起,而是由于痛苦地认识到在双方均全面动员的大规模战争中,美国压倒性的工业力量将最终导致英军的决定性失败。

到了 20 世纪初,制造业产值占全球总量 1/3 左右的换成了新大陆上的合众国。尽管是 1929-1933 年大萧条的重灾区,到二战爆发时,美国的制造业产值仍维持在全球总量 1/3 的水平,大约是德日两国之和的 2 倍。二战结束之际,由于其它主要交战国经济均遭到战争重创,美国的制造业前无古人地占据了整个人类世界的半壁江山。随着欧洲,苏联,日本等国逐渐从废墟中复苏,美国制造业的份额不可避免地开始滑落,但在肯尼迪就职时仍高达全球总量的 1/3 以上。正是因为有着强势制造业体系的支撑,美国才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实现对苏联载人航天技术的赶超,将人类送上月球,并在约翰逊执政时大言不惭地提出 “两个半战争” 的概念。然而 1975 年越战结束之时,美国制造业的份额已经跌落到了世界总量的 22.3%,同年苏联制造业总产值达到了全球总量的 16.6%,约是美国的 3/4,这是两个超级大国制造业实力的相对差距最小的时候,也是美军士气降至历史低点的时刻,军中毒品泛滥,军官没有武装警卫伴随不敢跨进军营半步。当时美国国内对两超竞争的前景充满了悲观情绪,但是真正应该担心的其实是苏联,尽管苏美制造业产值之比在 1970-1975 年间从大约 66% 上升到了接近 75%,苏联制造业与世界总量的比值却从 18.8% 下降到了 16.6%,考虑到苏联的人均收入和社会发展水平远不如欧美国家,国民经济理应处于相对而言的高速上升通道内,这个趋势是相当危险的,实际上已经发出了苏联集中力量扶植军工,杀鸡取卵的政策难以为继的信号。果然此后苏联的制造业份额一路下滑,到里根政府抛出 “星球大战” 计划的 1983 年已只占全球总量的 12.6%,不及美国同年产值的 1/2 了,到解体前夜的 1990 年,苏联制造业产值更只有全球总量的 4.5% 出头,勉强达到美国的 1/5。

美国拖死了苏联,赢得了冷战的胜利,但是冷战初期的绝对优势地位却一去不返,自 1985 年触及 28% 的高点之后,美国制造业产值始终在全球总量 1/4 左右的位置上徘徊,即便是在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 90 年代末,其份额也只达到全球 26% 的水平。小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时,美国制造业的总产值已下降到全球总量的 23.8%,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 2008 年该份额滑落至 18.5%,大致退回到了南北战争时期的水平,此时美国国内仍有不少人在沾沾自喜地大叫 “但我们还是世界第一!” (同年中国大陆的制造业产值占全球总量的 15%),然而短短两年之后,中国便以 18.9% 的份额一举超越美国 (18.2%),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诚然中国制造业的整体质量还亟待提高,但美国制造业相对实力无可辩驳的萎缩,意味着美国已无法负担与虚幻的中国威胁进行军备竞赛。

美国制造业的相对萎缩并不局限于其产值占全球总量的份额。1959 年制造业创造了美国 28% 的 GDP,1970 年时美国仍有 24% 的 GDP 来源于制造业,到 1982 年该比例下降到了 20%,1999 年 “新经济” 如日中天时,制造业在美国 GDP 中的比例已经只有 16%。2001-2002 年间该比例进一步缩水到 14%,金融危机爆发后,制造业产值占美国 GDP 的比例已经不到 13%。目前美国军费开支 “仅” 占 GDP 的 4.7%,与 1970 年 (越南战争) 的 8.1% 和 1983 年 (里根强军) 的 6.1% 相比似乎颇有差距,然而若假定 1/3 的国防开支用于更新武器装备,则今日的武器采购费用与制造业总产值之比将高达 1/8,而 1970 年和 1983 年的比值分别是 1/9 和 1/10。制造业的整体萎缩加大了军工系统在制造业中的整体权重,使大型国防承包商呼风唤雨的能力不断增强,而国防现代化的可持续性则日益减弱,类似于二战时期 “民主国家军工厂” 的大规模战争动员也不再可行。2010 年时中国制造业占 GDP 总量高达 33.5%,武器采购费用不过制造业产值的 2%,军费扩张空间远在美国之上。

中国制造业早已超越靠衬衫和玩具支撑的时代 (如果那样一个时代真的存在过的话),而美国制造业的质量也没有某些人想像的那么高山仰止。印刷电路板 (printed circuit board, PCB) 工业是高科技创新的基石,由于来自亚洲的激烈竞争,美国印刷电路板产量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从 2000 年的 26% 一路下滑到了 2008 年的 8%,而中国印刷电路板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到 2008 年已上升到 31.4%。装备制造业是工业经济的脊柱,随着制造业空心化现象的加剧,美国装备制造业的规模也一路下滑,2008 年的产值为 42 亿美元,仅为全球总量的 5.1%。1998-2007 年间,美国对装备制造业产品的年度消费下降了 23%,而中国的则增加了 614%,从 27 亿美元上升到 193 亿美元。金融危机爆发的 2008 年美国国内企业共采购了价值 67 亿美元的装备制造业产品,而 2009 年 1-8 月全美的装备制造业产品采购额只有 10.4 亿美元。正在高速工业化的中国是装备制造业产品的最大市场,本可成为美国相关企业的救命稻草,然而为了防止所谓的 “军民两用技术” 流向中国,美国政府对这类产品的出口严加管制,使得大量本来可以由美国企业拿到的订单流向德国和日本,进一步加剧了美国装备制造业的衰退。

2001-2009 年间,42400 家美国本土的制造业工厂关门大吉,雇员超过 1000 人的工厂数量从 1479 家下降到 947 家 (损失 36%),雇员 500-999 人的工厂从 3198 家减少到 1972 家 (损失 38%),制造业雇员总数从 1720 万人萎缩至 1170 万人 (缩水 32%),低于 1941 年后任何时期的水平。美国不少 “精英” 鼓吹在 “新经济” 当道的时代,制造业可有可无,发展高附加值,空手套白狼的金融服务,设计创意等产业才是王道,这等论调在中国也颇有市场,更是被印度的高种性族群当作轻松快速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坦荡通途。然而没有制造业基础支撑,建立在流沙上的第三产业大厦无法长期屹立,不论电信技术如何发展,横跨大洋的视频会议还是无法完全取代与生产一线人员在流水线旁的直接交流,历史经验证明,尽管存在时滞效应,但设计部门终将追随生产基地迁往制造业欣欣向荣的国度。

中国许多制造业企业由大型跨国企业投资并提供技术建立,利润也主要流向这些 “超国家” 的重量级企业,因此许多中国人认为中国的制造业不过是在为 “洋老板” 干苦工而已。单纯从利润分配角度考虑,这样的看法不无道理,但是从国家实力的角度考虑,形势则完全不同,不管资金和技术提供方来自哪里,中国土地上的制造业企业培养的都是中国的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滋养的是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经济圈内的供应链,跨国企业可以毫不费事地将软件和服务外包业务从印度迁回急需增加就业的欧美发达国家,横跨万里移动厂房和设备则要棘手得多,而重建已经瓦解的国内供应链,培训足够的产业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更非一日之功。中国的制造业体系内包含着大量的落后产能,平均劳动生产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可维持高速增长,美国无法单凭提高生产效率在制造业领域与中国展开全面竞争,而严厉的贸易保护措施则将刺激东亚国家加速区域内经济整合,直接动摇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对于联邦财政高度依赖海外投资者的美国来说无异于举刀自裁。

美国拥有欧美国家中最为广大的国内市场,只要不发生大规模内乱便不至于沦落至日已落帝国如今的下场。中国的经济还很不成熟,人民币国际化才刚刚开始试水,欧洲则一盘散沙,而且除德国外制造业同样萎缩得一塌糊涂,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短时间内无可动摇。掌握着全球储备货币造币权,控制着唯一能够进行大规模远征作战的军队,并拥有雄厚技术储备的美国,如果不犯下致命的政策错误 (譬如挑起与中国的大规模战争),仍有希望如维多利亚时代后的大英帝国一般,再维系数十年的金融霸权,然而二战结束和苏联解体后短暂的 “一超” 瞬间将只能成为逐渐褪色的历史记忆。



PS

1. 日已落帝国在 90 年代末启动 “女皇” 级航母项目时,制造业产值的全球份额一度突破了 4%,金融危机席卷欧美后的 2010 年,这个数值缩水到了不足 2.3%。

2. 1978 年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份额始终在 4% 左右徘徊,直到 1995 年才突破 5%,此后便一路高歌猛进。

3. 德国的制造业产值大致占全球的 8%,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在 2010 年降到了 6%。

4. 日本 2010 年的制造业产值为全球总量的 10.6%,考虑到日元虚高的因素,实际份额应该与德国相当。

5. 2010 年俄罗斯,印度,法国的制造业产值皆大致与日已落帝国持平,低于韩国,令人吃惊的是,或许得益于服装产业的支撑,2010 年意大利的制造业产值居然比英法韩都高,达到了全球总量的 3%。

6. 1970 年时中美 + 欧洲四强 (英法德意) 的制造业占全球总量的份额大约是 51%,到了 2010 年这个值仍然是大约 51%,不同的是 1970 年时中国的份额只有 3.8%,且其中相当部分来自国防工业,而 2010 年时中国的份额已接近 19%,其中 98% 以上由民用产品贡献。

7. 2010 年时,东亚三强 (中日韩) 的制造业总量已与欧美五强 (美国 + 欧洲四强) 持平,各占全球份额的大约 32%。

8. 2010 年中国建筑业占 GDP 总量略高于 6%,规模尚不及制造业的 1/5,同年美国建筑业与制造业产值之比约为 1/3。

9. 据中国海关统计,中国装备制造业产品进口量的 1/2 以上来自日本和德国,美国所占份额只有 4% 左右,与瑞士相当,低于台湾,韩国,意大利。


原帖地址:http://puffinus.blog.163.com/blo ... 029201252591448130/
最近大阴蒂国女王破例旁听内阁会议,查看央行金库,可见其经济的确很差,否则何必老太婆亲自出面打强心针
先占个楼,再慢慢回复你
未来制造业的中心必定是中国,这倒不是有意抢西方份额,这是中国的国情决定的,谁能供应中国这么大的消费啊
  制造业是大国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产业。
其实建筑业也拉动制造业的。。。话说,金融这些东西,瑞士这种小国玩玩没问题,一个大国想靠玩这些为生。。。。基本上是自寻死路
实在的生产力才是王道啊。现代大国战争,不是看你有多少飞机坦克军舰,而是看你这些都打没了你还能迅速补充多少。要是没有足够的生产力水平,你拿什么打?
好文,日后评论
打仗用的家伙,MD的制造能力一点都不差,这就够了。
984343 发表于 2013-1-12 19:16
其实建筑业也拉动制造业的。。。话说,金融这些东西,瑞士这种小国玩玩没问题,一个大国想靠玩这些为生。。 ...
是啊,澳门仅靠博彩和旅游业就能人均GDP达到6万6千美金,但要是一个人口庞大的经济体则完全行不通。
有道理,好文
我们要不断创新优化自己的产品  多造高科技产品 比如单反数码相机 我已经实在受不了只有日本牌子好选啦。。。。国货要加油啊。!
虽然数字的确是在萎缩,老美毕竟目前还是江湖的老大,土鳖要想挑战上位还需苦练内功,在制造业的高端部门还在美日德手中,这是这些老流氓的压箱底货色,等什么时候高端制造也上来了土鳖就可以一统江湖了。
3511687 发表于 2013-1-12 19:32
打仗用的家伙,MD的制造能力一点都不差,这就够了。
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也是这样想的
好东西
老美目前很多低端基层产业链都是外包的,这点在战时很致命,生产线和产业工人可不是一朝可恢复的,更致命的是,即便老美认识到了这点,以老美目前的惟利是图的社会本质,也无法唤回那已经失去的低端产业链~

老美现在的很多经济数据得意于他自己所制定的商业规则,战时他的这些数据会明显缩水的~
美国人的确是越来越懒 但它善于用高质量的生活和其所谓的普世价值吸引一批批的他国高质量人才为其效力   这点很讨厌
zhangyifeiss 发表于 2013-1-12 20:31
美国人的确是越来越懒 但它善于用高质量的生活和其所谓的普世价值吸引一批批的他国高质量人才为其效力   这 ...
物质是一切的基础,等富裕了,咱们中国的价值观也会行销全世界的
feiwangye 发表于 2013-1-12 20:19
老美目前很多低端基层产业链都是外包的,这点在战时很致命,生产线和产业工人可不是一朝可恢复的,更致命的 ...
MD的人工可是很贵的,他不放弃低端制造业也不行,因为没有任何竞争力啊
未来的制造业再不是现在这个样子,随着智能化的机器人生产线日益成熟,MD的制造业复兴并不是没有机会
虽然他们为了成本,把很多产品放在中国,老美的制造业还是很强的,他们的整体水平比我们高不少。

我们这个公司在美国的工厂产量是我们的5倍,他们的生产人数比我们多不了太多。当然对方的设备数量要比我们多很多,美国大部分是自动化生产,人工生产的产品基本都转到中国来做。
牛牛虽然还在5大流氓之列,却只能算个小流氓了。
兔子已经从混入大流氓队伍中的小流氓,变成了真正的大流氓。
好文,中国制造要红变全世界
中国占世界1/4应该是正常水平,这是靠自己满足十多亿人口需要所必需的。
当然,如果西方国家愿放下身段嵌入到中国的产业链条中,那中国应该就达不到1/4了。{:soso_e141:}
打仗用的家伙,MD的制造能力一点都不差,这就够了。
打仗用的家伙,从胶鞋到氢蛋,土鳖造起来也不费劲。
呵呵,游戏规则让美国看起来还剩点东西,其实呢~~~

made in china真就那么贱么?中国产业工人的素质能力智商真就那么低么?usa的工人素质能力智商真就那么高么?

战时,比的可不是美国规则下的制造业产值,而是真实的能力,看看中国的各项工业数据大家就知道现在欧美的心态了,再加遍布全国的大量的工厂与数亿计的产业工人,这个,才是真正的战时潜力~ 美国规则下的数据已经成为美国最后的自欺欺人的手段了,美国的苹果制造业到底有多大?!

随着这两年中国几个111将美国最后的技术裤衩也剥掉了,美国所剩的,其实就是帝国最后的那口气了~

不过有热核在手,三大流氓的地位还是能保住的呵呵~ 可叹日本之流,不过大流氓之间随时可被抛弃的棋子,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也是这样想的
还有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
这文不错(里面的数据),最后的结论就不敢苟同了。
这篇小说读起来真过瘾
2233a2010 发表于 2013-1-12 20:34
MD的人工可是很贵的,他不放弃低端制造业也不行,因为没有任何竞争力啊
中国现在的长期高通胀率+货币不贬值=以美元计价的物价长期上升,人工越来越贵,上不封顶。
其作用跟日本广场协议之后的情况没有区别:即使拿下高端制造业一样被通胀挤死。


旧文了,观点要与时俱进。

其实楼主在百度上敲"制造业 美国"关键字,可能会大吃一惊。

现在连晓军之流都不怎么谈这个了。经济学,大家慢慢会懂。

旧文了,观点要与时俱进。

其实楼主在百度上敲"制造业 美国"关键字,可能会大吃一惊。

现在连晓军之流都不怎么谈这个了。经济学,大家慢慢会懂。
又呵呵了,虽说中国高级技工之流的不少,可经验呢?所接触到的工业技术的前沿程度呢?不说了,工业生产有绝对的技术壁垒,不产业升级完不成,工人再多鸟用也没有。
谢谢,拜读了。。。
金融业本身并不创造物质财务,其作用是把资本正确导向有活力的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
myzz111 发表于 2013-1-12 20:35
未来的制造业再不是现在这个样子,随着智能化的机器人生产线日益成熟,MD的制造业复兴并不是没有机会
机器人不能代替一切,至少二三十年内没戏!
@白云居士 。白云居士何在
快出来驳斥
小日本还是挺让人眼馋啊
奥观海不容易啊 发表于 2013-1-12 19:25
实在的生产力才是王道啊。现代大国战争,不是看你有多少飞机坦克军舰,而是看你这些都打没了你还能迅速补充 ...
跟战争关系反而不大。
信息时代的高强度战争打上半年,不管是境内境外、是胜是负,估计都离破产不远了。不会存在二战那样连着几年爆军工还不垮台的持久战
2233a2010 发表于 2013-1-12 20:33
物质是一切的基础,等富裕了,咱们中国的价值观也会行销全世界的
天朝这种人多资源少、社会竞争激烈、传统上重视权威而压抑自由的社会,很难像今天的北美澳洲那样有吸引力
一些东南亚国家做加工贸易比天朝还早,也没见培养多少产业技术工人,技术人员。
宁愿要1万的纯粹的三产业研发人员,也不要百万只会拧螺丝的制造业廉价劳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