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竟敢说: 我快堆技术是在大吹大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00:41:52
     



   

1月4日,国内各大报刊、网站纷纷突出报导了《中国铀利用率提升60倍,50年资源变成可用3000年》。报道认为,“我国科学家在核电技术方面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实现了核动力堆中燃烧后的核燃料的铀、钚材料回收。这项技术的专业名称叫‘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技术’,由此,……我国现已探明铀储量够用上3000年”。报道还引用了中核集团有关负责人的说法称:“这是我国核电领域的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意味着我国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由此,我国成为继美、英、法等国之后,世界上第八个拥有快堆技术的国家。”

  有不少朋友,包括我的“院士”朋友,打电话向“我们”祝贺,认为,这是核科学的一大成就,为中国的能源供应和节能减排解决了大问题。还有一些研究火力发电的院士打电话问我:“我国火力发电面临非常紧迫的形势,石油可能在20至30年内枯竭,煤也许只够用100年!现在看到媒体报道,由于‘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技术’的出现,……‘我国现已探明铀储量够用上3000年’,这比我们的石油、煤的资源量丰富多了!是不是我们这些搞火电的人可以松一口气了?”

  但是,国外的反应却和我国媒体的报道大不相同。美国《华尔街日报》1月5日刊登评论说,“那简直就是大吹大擂!”

  这是怎么一回事?是美国《华尔街日报》一贯采取“敌视”中国的立场,还是国内媒体或中核集团在 “大吹大擂”呢?

  虽然有少数国内媒体引用了《华尔街日报》的评论,但大多持谨慎态度。不少朋友希望我这位已退休的核物理学家做一个“负责任”的回答。下面我想从四个方面,对上述问题做一些分析和讨论。

  (一)中核四0四乏燃料中试工程究竟取得了那些实质性的成就?

  2010年12月21日,中核集团宣布:“我国首座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中间试验工程——中核四0四中试工程热调试取得圆满成功。这意味着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乏燃料后处理技术的国家之一,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核燃料和核电事业安全,高效发展。”在声明中,中核未说明这是什么样规模的“中试”。据一些后续报道说,“中试厂在完成浓度为100%的乏燃料热试工作后,将进行一系列整改,以保证系统稳定运行”,“按照计划,未来中试厂将完成50吨乏燃料的处理任务”,“如果一切正常,该中试厂将进行扩建,年处理能力将提高到80吨”。中核集团后处理中试工程负责人王俊峰表示:“‘十二五’末,中试厂将实现80—100吨的生产能力。”中核集团总经理孙勤表示:“中试厂热试成功之后,中核集团将立即筹划年处理能力200吨的项目,800吨的项目也要加快推进。”他同时表示:“对于200吨/年的后处理厂项目,中核集团已经牵头成立了大厂筹备处,积极推进项目建设。”

  虽然孙勤表示,掌握技术要靠我国自己的力量,但据媒体报道,“中核集团仍在与法国商谈引进乏燃料后处理大厂的相关事宜。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业界尚未在这一问题上达成共识。始终有不同的观点。”该人士称,“有的认为不全盘进口也可以,有的人急着进口。”

  从这一系列报导,可以看出,首先,这只是规模很小的中试,比50吨小很多,而且还需“进行一系列整改”;其次,要到“十二五”末,也就是5年后,才“将能实现80-100吨的生产能力”;再次,正在筹划年处理200吨能力的项目,但没有表明具体的投产时间,一个合理的猜测,是至少5年以后;最后,中核集团仍在与法国商谈引进乏燃料后处理大厂的相关事宜,也就是中核对自己发展的技术,能否廉价地大规模生产,并没有足够的把握。

  此外,究竟我国需要“多大”的年处理乏燃料的能力,是更应该思考的问题。通常,建造一座100万千瓦的核电站,其初期投料约是360至370吨的浓缩铀,而年补充量约是175吨的浓缩铀。也就是说,一座标准核电站需要年处理的乏燃料,大约是175吨。按照讨论中的我国中长期核电规划,我国希望在2030至2035年前,核电装机增长到7000万-8000万千瓦。如以8000万千瓦来计算,需要年处理的乏燃料,高达14000吨之多!这一数字较之2015年可能实现的年处理100吨能力的数字约大了140倍。我国要在未来的15到20年间,将处理能力扩大140倍,实在是任重道远!

  无怪乎国外媒体说:“事实上,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在其网站上发布的一份所署日期为2010年12月22日的简短中文声明中表明,核废料后处理之说只是基于一项试验、一个非常小的试点项目之上。”

  (二)我国是否属掌握了快中子增殖核电站技术?

  有不少媒体说,由于“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技术”取得重大技术突破,“由此,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八个拥有快堆技术的国家”。这一说法错得离谱。

  一个完整的快中子堆核电站的持续运转,通常需要有如下支撑技术和先决条件:

  第一是比较强大的核燃料工业。快中子堆运行必须有充足的核燃料的持续供应。其一次投入的所需核燃料总量达几吨之多,这里指的是20%浓缩铀,或钚238—242,主要是钚239。因此是压水堆的10至20倍,而且最好做成标准的MOX燃料(混合燃料的缩写,目前用的最多的是氧化铀钚燃料——编者注),因为这是当前已知技术成熟的核燃料。据报道,王俊峰说:“我们最后一次(试验),制备出了合格的铀产品和钚产品,所以说我们成功了。”但是没有说明,是否已能生产出合格而廉价的MOX燃料,而且,关键是廉价。

  第二必须建立一整套从建造到连续可靠安全运转,并能持续而廉价的供电技术。目前我国原子能研究院正在研发一个小型实验型快中子堆,已投入26亿元人民币,预期发电功率25兆瓦。2010年7月23日有报道说,“中国核工业集团宣布,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中国第一座快中子反应堆——中国实验快堆(CEFR)达到首次临界。”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但报道接下来却又说,“这意味着我国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快堆技术的国家之一。”

  但是,我认为,“首次”达到临界,只是达到持续供电的第一步。快中子堆必须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是安全问题。必须百分之百地确保它的可靠,尤其是可控的安全持续运转。快中子堆一旦发生超临界事故,那就是不得了的大事故,相当于一次小型的核爆炸。快中子堆中的快中子飞行速度极快,是通常压水堆热中子速度的1500倍。如果说热中子堆的运转,要求做到毫秒级的精确控制,快中子堆就要做到微秒级的控制。据我所知,世界上至今还没有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已实现了快中子堆核电站持续安全运转供电。有些国家曾研发了一段时期,大多已停滞。只有俄罗斯仍在坚持不懈地努力,他们主导的研究方向,是用快中子堆发电充任核潜艇的动力。

  至于电价,目前的中国实验快堆每千瓦投资约为10万元人民币,比火力发电8000元/千瓦造价约高了10倍。快堆需要投入2-2.5吨核燃料,至少是常规核电站所投核燃料的10倍。其冷却、传热系统用的是液体金属钠循环,投资也高于高压水冷却。为达到高效发电,快堆构造中还少不了能支撑高压水蒸汽的大容器。当前,第三代压水堆型核电站的投资约是18000元/千瓦。一个严峻的问题是,中国的快中子堆核电站电价何年何月才能降到和第三代核电站相接近的水平?

  第三必须有快中子堆乏燃料快速的后处理技术,还有相应强大的配套工业。快中子核电站的主要特点,是在消耗核燃料发电的同时,不断产生新的核燃料,其增殖系数通常是1.6,即烧掉1个钚原子,会新增加1.6个钚原子。但是,这一新增加的0.6个钚原子,必须从快中子堆中取出来,才能做到快中子堆核电站的持续、高速发展。所以,一个完整的快中子堆核电站核发电技术,必须包括快中子堆乏燃料后处理技术,而且要有适用于快中子堆的MOX燃料的工业化生产技术。现在部署的乏燃料后处理生产线,仅能适用于压水堆,并不能直接搬到快中子堆乏燃料的后处理中。因为压水堆乏燃料后处理技术,并不等同于快中子堆乏燃料后处理技术。两者衰变产物并不等同,其放射性强度以及相对比例也不相同。

  第四,从第三代核电技术到第四代核电技术,的确是技术上的大跨越。但仅就“快中子堆首次达到临界”和“压水堆的乏燃料后处理中试获得成功”这两项“成就”而言,和今后将要走的长长的路程相比较,只能算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三)掌握了乏燃料后处理和快中子增殖堆发电技术,是否由此使我国十分短缺的天然铀资源,从50年延伸到3000年?

  首先需要解释,为什么我国天然铀只能“支持”正在建设中的“第二代”、“第三代”核电站50年?这一结论来自能源专家的估算:“目前已探明世界上有经济开采价值的铀为500万吨,而一座100万千瓦的核电站,要消耗的铀为:初装量365吨加上年补充量174吨,运行30年约需天然铀5500吨。能源专家按核电装机年增长率2.5%估算,现有储量只能维持到2035年左右,这里的增长率还只是采用的1989至1990年间世界核电发展低潮期的增长率。”2035年减去1990年等于45年。现在发展的形势,无论是储量和装机增长速度都超过了1990年的预计。已去世的核动力专家赵仁凯院士生前曾预测说,我国天然铀资源最多仅能维持60座标准核电站持续运行40年。赵仁凯院士甚至建议将60座标准核电站设为我国核电站发展规模的上限。现在人们公认核电站已可能从40年的全寿期,延长到50年。但能量仍需守恒,也就是我国天然铀资源仅能支持50座标准核电站,持续运转50年。既然天然铀资源利用率,可扩大60倍,因此,可支持的年限也就延长到50×60=3000年。这里要请人们高度注意:核科学家指的是,如果只建造装机为0.5亿千瓦的核电站,我国天然铀资源可支撑到3000年。但如果我国电力工业需要10亿至15亿千瓦的装机,那就只能支撑100到150年了。

  更重要的是,上述资源利用率可提高60倍的估算,只是1990年的估算,现在已不再准确。因为核发电技术的不断改进,设计的不断更新,已大幅度提高了压水堆或热中子堆类型核电站的资源利用率。

  下面我先解释一下,所谓快中子增殖堆可将资源利用率扩大60倍的说法,是怎样算出来的。我国核燃料专家王方定院士曾在一篇介绍乏燃料处理的长文中,给出如下估算:

  “目前核能主要是利用铀235,但它只占天然铀总量的0.7%。即使考虑到压水堆的转化比为0.6,天然铀利用率也只有0.7%+0.7%×0.6=1.1%。”由于快中子增殖堆一般可能进一步再烧掉66%的天然铀,所以有60倍的增益。

  但实际上,新型压水堆的设计和改进也在不断提高热中子反应堆的资源利用率。过去的压水堆只能烧掉1.1%的天然铀,新型压水堆已能烧掉3%-4%天然铀。其实,快中子增殖堆之所以能提高60倍的资源利用率;其前提是已认定压水堆的资源利用率仅有1%;而如果压水堆可提升到3%-4%,那么快中子堆的资源利用率等于仅能再提高15-20倍,换句话说,仅能支撑功率为7.5亿-10亿千瓦的核电站持续运转50年。这比“煤”贡献小多了,只能作为煤发电的重要补充,不可能取代煤,更赶不上水电。中国有5.4亿千瓦技术可开发的水电资源,如能开发出来,完全能持续利用几万年。

  (四)我国“快中子堆已首次达到临界”的突破和已实现“核动力乏燃料后处理技术”的宣传、报导,是否涉嫌“大吹大擂”?

  回答是:不仅仅是“大吹大擂”,而且连世界上快中子堆增殖堆发电技术的现状,都没有搞清楚。我国不仅不是“世界上第8个拥有快堆技术的国家”,而且世界上至今只有俄罗斯才是接近拥有完整的快堆技术的国家。据报道,俄罗斯现在仅能年生产5吨的MOX燃料,显然不足以大量供应快中子堆的迅速发展。

  为什么我国有关快中子堆发电技术的报导,竟出现了如此巨大的偏差?这就不得不归之于我国科技界正迅速蔓延着的一股“浮夸不实”的学风。他们热衷于“上报”夸大的成绩,也热衷于向社会公众“宣扬”夸大的成绩;以此来换取“领导”和“社会公众”的“支持”,以此来“骗取”科研经费、表扬、奖励,包括升职等等的“好处”。这是我国科技发展的一大“公害”。如果说科技界及其相关领导有什么“学术腐败”的话,这将是影响我国科学技术迅速蓬勃发展的最大、最突出的腐败。

  在上世纪60年代,我曾有幸参加原子弹、氢弹的研究和开发,其间听到一则故事:1964年10月16日,我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后,主持研发工作的领导向毛主席、周总理汇报试验成功,并询问要不要发公报。毛主席问:“你们会不会只爆炸了一堆化学爆炸物,骗我说,原子弹已爆炸成功?”这一提问太尖锐了。在座参与汇报的领导都不敢贸然回答,当即打电话向我们的老师们核实有关情况。当然,前辈核科学家均给了肯定的回答。对是否发公报,毛主席仍主张慎重,看一看国外的反应再说。由于外电纷纷大量报导了中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毛主席才最后拍板决定发布原子弹已爆炸成功的公报。我还能举出毛主席、周总理在听到我国科技工作已取得重大成就的汇报,总是采取慎重态度的其它例子。可是,现在出现的新动向,是“大忽悠”流行,而且是“上下交相忽悠”!

  然而我们也要为中核总公司孙勤总经理说几句公道话。我看到一个内部材料,在2010年12月21日中核集团的现场发布会上,孙勤再三强调,“中试工程热试验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可见,中核集团领导层中,也不乏头脑清醒人士。但不知道为什么,未见中核集团的领导层,正面澄清上述“大吹大擂”!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不得不说这世界忽悠人的太多了,同学们要擦亮眼睛啊!!{:soso_e153:}
    文章出处:http://paper.people.com.cn/zgnyb ... t_744217.htm?div=-1


     



   

1月4日,国内各大报刊、网站纷纷突出报导了《中国铀利用率提升60倍,50年资源变成可用3000年》。报道认为,“我国科学家在核电技术方面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实现了核动力堆中燃烧后的核燃料的铀、钚材料回收。这项技术的专业名称叫‘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技术’,由此,……我国现已探明铀储量够用上3000年”。报道还引用了中核集团有关负责人的说法称:“这是我国核电领域的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意味着我国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由此,我国成为继美、英、法等国之后,世界上第八个拥有快堆技术的国家。”

  有不少朋友,包括我的“院士”朋友,打电话向“我们”祝贺,认为,这是核科学的一大成就,为中国的能源供应和节能减排解决了大问题。还有一些研究火力发电的院士打电话问我:“我国火力发电面临非常紧迫的形势,石油可能在20至30年内枯竭,煤也许只够用100年!现在看到媒体报道,由于‘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技术’的出现,……‘我国现已探明铀储量够用上3000年’,这比我们的石油、煤的资源量丰富多了!是不是我们这些搞火电的人可以松一口气了?”

  但是,国外的反应却和我国媒体的报道大不相同。美国《华尔街日报》1月5日刊登评论说,“那简直就是大吹大擂!”

  这是怎么一回事?是美国《华尔街日报》一贯采取“敌视”中国的立场,还是国内媒体或中核集团在 “大吹大擂”呢?

  虽然有少数国内媒体引用了《华尔街日报》的评论,但大多持谨慎态度。不少朋友希望我这位已退休的核物理学家做一个“负责任”的回答。下面我想从四个方面,对上述问题做一些分析和讨论。

  (一)中核四0四乏燃料中试工程究竟取得了那些实质性的成就?

  2010年12月21日,中核集团宣布:“我国首座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中间试验工程——中核四0四中试工程热调试取得圆满成功。这意味着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乏燃料后处理技术的国家之一,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核燃料和核电事业安全,高效发展。”在声明中,中核未说明这是什么样规模的“中试”。据一些后续报道说,“中试厂在完成浓度为100%的乏燃料热试工作后,将进行一系列整改,以保证系统稳定运行”,“按照计划,未来中试厂将完成50吨乏燃料的处理任务”,“如果一切正常,该中试厂将进行扩建,年处理能力将提高到80吨”。中核集团后处理中试工程负责人王俊峰表示:“‘十二五’末,中试厂将实现80—100吨的生产能力。”中核集团总经理孙勤表示:“中试厂热试成功之后,中核集团将立即筹划年处理能力200吨的项目,800吨的项目也要加快推进。”他同时表示:“对于200吨/年的后处理厂项目,中核集团已经牵头成立了大厂筹备处,积极推进项目建设。”

  虽然孙勤表示,掌握技术要靠我国自己的力量,但据媒体报道,“中核集团仍在与法国商谈引进乏燃料后处理大厂的相关事宜。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业界尚未在这一问题上达成共识。始终有不同的观点。”该人士称,“有的认为不全盘进口也可以,有的人急着进口。”

  从这一系列报导,可以看出,首先,这只是规模很小的中试,比50吨小很多,而且还需“进行一系列整改”;其次,要到“十二五”末,也就是5年后,才“将能实现80-100吨的生产能力”;再次,正在筹划年处理200吨能力的项目,但没有表明具体的投产时间,一个合理的猜测,是至少5年以后;最后,中核集团仍在与法国商谈引进乏燃料后处理大厂的相关事宜,也就是中核对自己发展的技术,能否廉价地大规模生产,并没有足够的把握。

  此外,究竟我国需要“多大”的年处理乏燃料的能力,是更应该思考的问题。通常,建造一座100万千瓦的核电站,其初期投料约是360至370吨的浓缩铀,而年补充量约是175吨的浓缩铀。也就是说,一座标准核电站需要年处理的乏燃料,大约是175吨。按照讨论中的我国中长期核电规划,我国希望在2030至2035年前,核电装机增长到7000万-8000万千瓦。如以8000万千瓦来计算,需要年处理的乏燃料,高达14000吨之多!这一数字较之2015年可能实现的年处理100吨能力的数字约大了140倍。我国要在未来的15到20年间,将处理能力扩大140倍,实在是任重道远!

  无怪乎国外媒体说:“事实上,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在其网站上发布的一份所署日期为2010年12月22日的简短中文声明中表明,核废料后处理之说只是基于一项试验、一个非常小的试点项目之上。”

  (二)我国是否属掌握了快中子增殖核电站技术?

  有不少媒体说,由于“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技术”取得重大技术突破,“由此,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八个拥有快堆技术的国家”。这一说法错得离谱。

  一个完整的快中子堆核电站的持续运转,通常需要有如下支撑技术和先决条件:

  第一是比较强大的核燃料工业。快中子堆运行必须有充足的核燃料的持续供应。其一次投入的所需核燃料总量达几吨之多,这里指的是20%浓缩铀,或钚238—242,主要是钚239。因此是压水堆的10至20倍,而且最好做成标准的MOX燃料(混合燃料的缩写,目前用的最多的是氧化铀钚燃料——编者注),因为这是当前已知技术成熟的核燃料。据报道,王俊峰说:“我们最后一次(试验),制备出了合格的铀产品和钚产品,所以说我们成功了。”但是没有说明,是否已能生产出合格而廉价的MOX燃料,而且,关键是廉价。

  第二必须建立一整套从建造到连续可靠安全运转,并能持续而廉价的供电技术。目前我国原子能研究院正在研发一个小型实验型快中子堆,已投入26亿元人民币,预期发电功率25兆瓦。2010年7月23日有报道说,“中国核工业集团宣布,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中国第一座快中子反应堆——中国实验快堆(CEFR)达到首次临界。”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但报道接下来却又说,“这意味着我国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快堆技术的国家之一。”

  但是,我认为,“首次”达到临界,只是达到持续供电的第一步。快中子堆必须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是安全问题。必须百分之百地确保它的可靠,尤其是可控的安全持续运转。快中子堆一旦发生超临界事故,那就是不得了的大事故,相当于一次小型的核爆炸。快中子堆中的快中子飞行速度极快,是通常压水堆热中子速度的1500倍。如果说热中子堆的运转,要求做到毫秒级的精确控制,快中子堆就要做到微秒级的控制。据我所知,世界上至今还没有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已实现了快中子堆核电站持续安全运转供电。有些国家曾研发了一段时期,大多已停滞。只有俄罗斯仍在坚持不懈地努力,他们主导的研究方向,是用快中子堆发电充任核潜艇的动力。

  至于电价,目前的中国实验快堆每千瓦投资约为10万元人民币,比火力发电8000元/千瓦造价约高了10倍。快堆需要投入2-2.5吨核燃料,至少是常规核电站所投核燃料的10倍。其冷却、传热系统用的是液体金属钠循环,投资也高于高压水冷却。为达到高效发电,快堆构造中还少不了能支撑高压水蒸汽的大容器。当前,第三代压水堆型核电站的投资约是18000元/千瓦。一个严峻的问题是,中国的快中子堆核电站电价何年何月才能降到和第三代核电站相接近的水平?

  第三必须有快中子堆乏燃料快速的后处理技术,还有相应强大的配套工业。快中子核电站的主要特点,是在消耗核燃料发电的同时,不断产生新的核燃料,其增殖系数通常是1.6,即烧掉1个钚原子,会新增加1.6个钚原子。但是,这一新增加的0.6个钚原子,必须从快中子堆中取出来,才能做到快中子堆核电站的持续、高速发展。所以,一个完整的快中子堆核电站核发电技术,必须包括快中子堆乏燃料后处理技术,而且要有适用于快中子堆的MOX燃料的工业化生产技术。现在部署的乏燃料后处理生产线,仅能适用于压水堆,并不能直接搬到快中子堆乏燃料的后处理中。因为压水堆乏燃料后处理技术,并不等同于快中子堆乏燃料后处理技术。两者衰变产物并不等同,其放射性强度以及相对比例也不相同。

  第四,从第三代核电技术到第四代核电技术,的确是技术上的大跨越。但仅就“快中子堆首次达到临界”和“压水堆的乏燃料后处理中试获得成功”这两项“成就”而言,和今后将要走的长长的路程相比较,只能算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三)掌握了乏燃料后处理和快中子增殖堆发电技术,是否由此使我国十分短缺的天然铀资源,从50年延伸到3000年?

  首先需要解释,为什么我国天然铀只能“支持”正在建设中的“第二代”、“第三代”核电站50年?这一结论来自能源专家的估算:“目前已探明世界上有经济开采价值的铀为500万吨,而一座100万千瓦的核电站,要消耗的铀为:初装量365吨加上年补充量174吨,运行30年约需天然铀5500吨。能源专家按核电装机年增长率2.5%估算,现有储量只能维持到2035年左右,这里的增长率还只是采用的1989至1990年间世界核电发展低潮期的增长率。”2035年减去1990年等于45年。现在发展的形势,无论是储量和装机增长速度都超过了1990年的预计。已去世的核动力专家赵仁凯院士生前曾预测说,我国天然铀资源最多仅能维持60座标准核电站持续运行40年。赵仁凯院士甚至建议将60座标准核电站设为我国核电站发展规模的上限。现在人们公认核电站已可能从40年的全寿期,延长到50年。但能量仍需守恒,也就是我国天然铀资源仅能支持50座标准核电站,持续运转50年。既然天然铀资源利用率,可扩大60倍,因此,可支持的年限也就延长到50×60=3000年。这里要请人们高度注意:核科学家指的是,如果只建造装机为0.5亿千瓦的核电站,我国天然铀资源可支撑到3000年。但如果我国电力工业需要10亿至15亿千瓦的装机,那就只能支撑100到150年了。

  更重要的是,上述资源利用率可提高60倍的估算,只是1990年的估算,现在已不再准确。因为核发电技术的不断改进,设计的不断更新,已大幅度提高了压水堆或热中子堆类型核电站的资源利用率。

  下面我先解释一下,所谓快中子增殖堆可将资源利用率扩大60倍的说法,是怎样算出来的。我国核燃料专家王方定院士曾在一篇介绍乏燃料处理的长文中,给出如下估算:

  “目前核能主要是利用铀235,但它只占天然铀总量的0.7%。即使考虑到压水堆的转化比为0.6,天然铀利用率也只有0.7%+0.7%×0.6=1.1%。”由于快中子增殖堆一般可能进一步再烧掉66%的天然铀,所以有60倍的增益。

  但实际上,新型压水堆的设计和改进也在不断提高热中子反应堆的资源利用率。过去的压水堆只能烧掉1.1%的天然铀,新型压水堆已能烧掉3%-4%天然铀。其实,快中子增殖堆之所以能提高60倍的资源利用率;其前提是已认定压水堆的资源利用率仅有1%;而如果压水堆可提升到3%-4%,那么快中子堆的资源利用率等于仅能再提高15-20倍,换句话说,仅能支撑功率为7.5亿-10亿千瓦的核电站持续运转50年。这比“煤”贡献小多了,只能作为煤发电的重要补充,不可能取代煤,更赶不上水电。中国有5.4亿千瓦技术可开发的水电资源,如能开发出来,完全能持续利用几万年。

  (四)我国“快中子堆已首次达到临界”的突破和已实现“核动力乏燃料后处理技术”的宣传、报导,是否涉嫌“大吹大擂”?

  回答是:不仅仅是“大吹大擂”,而且连世界上快中子堆增殖堆发电技术的现状,都没有搞清楚。我国不仅不是“世界上第8个拥有快堆技术的国家”,而且世界上至今只有俄罗斯才是接近拥有完整的快堆技术的国家。据报道,俄罗斯现在仅能年生产5吨的MOX燃料,显然不足以大量供应快中子堆的迅速发展。

  为什么我国有关快中子堆发电技术的报导,竟出现了如此巨大的偏差?这就不得不归之于我国科技界正迅速蔓延着的一股“浮夸不实”的学风。他们热衷于“上报”夸大的成绩,也热衷于向社会公众“宣扬”夸大的成绩;以此来换取“领导”和“社会公众”的“支持”,以此来“骗取”科研经费、表扬、奖励,包括升职等等的“好处”。这是我国科技发展的一大“公害”。如果说科技界及其相关领导有什么“学术腐败”的话,这将是影响我国科学技术迅速蓬勃发展的最大、最突出的腐败。

  在上世纪60年代,我曾有幸参加原子弹、氢弹的研究和开发,其间听到一则故事:1964年10月16日,我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后,主持研发工作的领导向毛主席、周总理汇报试验成功,并询问要不要发公报。毛主席问:“你们会不会只爆炸了一堆化学爆炸物,骗我说,原子弹已爆炸成功?”这一提问太尖锐了。在座参与汇报的领导都不敢贸然回答,当即打电话向我们的老师们核实有关情况。当然,前辈核科学家均给了肯定的回答。对是否发公报,毛主席仍主张慎重,看一看国外的反应再说。由于外电纷纷大量报导了中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毛主席才最后拍板决定发布原子弹已爆炸成功的公报。我还能举出毛主席、周总理在听到我国科技工作已取得重大成就的汇报,总是采取慎重态度的其它例子。可是,现在出现的新动向,是“大忽悠”流行,而且是“上下交相忽悠”!

  然而我们也要为中核总公司孙勤总经理说几句公道话。我看到一个内部材料,在2010年12月21日中核集团的现场发布会上,孙勤再三强调,“中试工程热试验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可见,中核集团领导层中,也不乏头脑清醒人士。但不知道为什么,未见中核集团的领导层,正面澄清上述“大吹大擂”!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不得不说这世界忽悠人的太多了,同学们要擦亮眼睛啊!!{:soso_e153:}
    文章出处:http://paper.people.com.cn/zgnyb ... t_744217.htm?div=-1


LZ怎觉得是假的呢?我觉得蛮真的呃……
不是楼主觉得假,是那院士觉得吹牛吹大发了,,,
文中专家说的很清楚了。
真正喜欢夸大其词的是媒体,研究者往往会低调一点。当然发言人什么的会说些场面话,无知记者就喜欢进一步发挥拔高了。不少报道都是,专挑好的说,一分要说成十分。
这个我是真的不懂
我不懂的是,这一碗冷饭突然端上来,这是要干吗
  一贯手段,时而贬低,时而吹捧,几十年如一日,从来没变过花样。
同楼上疑问,炒冷饭。

过几年看
这专家是战忽局特聘专家吧...
1月4号还是4月1号?
从另一个侧面看到航天人很伟大!鞠躬致敬
复制代码确实,现在的政府都不如原来求实,老胡提求真务实但是没形成政府的作风,主要是领导都好大喜功,对汇报都不加检查。从渤海湾南堡油田公布看就是一个例子。
当时新闻上说温高兴的不得了,激动一夜没合眼,结果现在进一步勘探,发现储量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从这则新闻也看出,当时我国对高油价也是吃不消。

本来就吹得够厉害,说两句不行么?
不难理解,老美这次真急了。没法,谁让他们差那么多呢
关于那个3000年,后来确实辟谣了,那是记者计算错误。楼主你在干什么呢?
到底是谁在忽悠?
很明显啊!!!学术浮夸风!!!!
很明显这个专家没有参于这项研究,什么东西都是听这个说,听那个说……
如果可以实用化的话,报纸的猜测可以一笑而过。
这帖子有点儿老
华尔街日报的意识形态太严重了。
不愧是来自人类希望国的老陈醋,酸意盎然。希望以后能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品尝到。。。


2011年2月14日,这是媒体的问题还是楼主的问题?

2011年2月14日,这是媒体的问题还是楼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