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的制造业不赚钱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22:03:10


不久前,一个温州企业主开千人大厂利润不如老婆炒房所赚的1/3的故事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在社会上更是引起一片唉声叹气。老板们后悔自己没更早些把更多资金投在房地产上,不如索性把工厂卖了,搞房地产、私募、民间借贷,都能赚更多的钱。很多人都在抱怨政策不公,不利实业发展。不过,我倒是有一个不同的看法。

  “千人大厂赚钱不如老婆炒房”多半是低水平经营造成的

  人都有“归功于己、归咎于外”的倾向。办千人大厂赚钱不如老婆炒房,老板没面子、没里子,心中不平,抱怨客观政策不利,可以让自己感觉好一些,这是人之常情。不过,作为“企业医生”,我通过二十多年对中国和美国制造企业内部组织运行的近距离“望闻问切”,确定大部分中国制造企业越来越不赚钱的最主要原因在于自身经营水平太低。

  很少有企业家思考和应对这样一个事实:当中国制造业在2010年对GDP的贡献达到2万亿美元并超过美国时,我们的制造业职工人数是美国的10倍。也就是说美国员工的年人均GDP贡献是中国员工的10倍。假定温州那个老板的千人大厂的实际管理水平(包括品牌、产品、营运等方面)是中国制造业的平均水平,其盈利能力是老婆炒房的1/3,如果他的工厂管理达到一个平均美国制造厂的水平,将能产生10倍的利润(姑且不考虑营运杠杆和高水平企业的顺势扩张优势),那么他赚的钱岂不应该是他老婆的3倍?

  过去政策机遇太好了,原始作坊水平的企业也能赚大钱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改革开放后,民营经济的发展最快。回想二三十年前,一些当时的城镇下岗工人、机关干部、农民和村干部率先下海经商创业;十年前,一些效益不好的国营中小企业在岗干部在国家体制改革的安排下和个人的努力中私有化为民营企业老板;七、八年前,房地产价格的腾飞又造就了一拨。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当下高净值人群的主体。无疑,他们的胆识和努力使他们成为在商海打拼出来的第一代成功人士。

  可话说回来,改革开发之初,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物质缺乏,竞争对手少,原材料和劳动力便宜,环保、劳保、税收等法规制度宽松,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大,使得那时的制造企业比现在容易挣钱。明智的企业家一定会承认这一点。

  以中国企业的品牌经营、产品开发和管理的水平,如果当初直接拿到西方市场竞争环境下,或者当初没有中国对国内企业的保护政策(比如说中国在30年前就进入WTO—那时的GATT),那么很多中国企业今天可能都不存在了,更不要说今天的规模和财富积累。

  多年以前,我向当时所在外企的CEO说明一个中国公司的并购计划时把该公司的财务报表拿给他看。当他听到那个将近800人的企业销售额只有2亿人民币时,感到不可思议,反复问我是不是数据有误。我告诉他:“没错。销售额比我们(对应子公司)的差异还不算什么。净利润比我们少了100倍!”他止不住拿着财务报表掩面而笑,这情景让我相当触动。下图是几年前一家一流的国有企业和一家行业相同、规模相当的美国企业几个指标的比较:

  西方企业不满中国的民族工业保护政策,让国内比他们落后得多的生产厂家先站稳脚跟,然后才慢慢减少贸易和投资壁垒,再让他们进来竞争。所以,我们的制造业企业都应该大大地感谢政府。现在,中国逐步兑现对WTO的承诺,放开中国市场,中国市场逐渐并轨世界市场,竞争越来越充分。中国制造业如果不与时俱进,沿用过去二三十年的老思路和老做法,挣钱当然越来越难,这是明摆的事,和房地产、金融业的问题并没有必然联系。

  供应链方面的短板是中国制造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已经有很多人指出使中国制造业盈利能力差的各方面原因,比如产业链低端、没有品牌、性能低、质量差等等。本文想特别指出企业落后的供应链管理造成了极大的直接经济损失。

  详细分析供应链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要写几本书也不够。我只简单举一个真实的案子。某千人制造大厂的硬件规模和订单量足以形成每年15-20亿的产值,而实际上,企业的年产值仅5亿不到,而库存倒有1.3亿之多,应收款也有6,000多万,准时交货率几乎是零。总合全年的经营结果,扣除造成高资产负债率的银行贷款利息,几乎完全没有利润。

  调查研究显示虽然问题是多方面的,但直接影响生产进程的最重要问题是供应链体系的协调。因为每一批订单的生产都会缺这少那,使产品无法装完,只好把生产一半的产品从线上拿下来,放在旁边等料,造成现场物品堆积如山。每当这种情况发生,车间为了怕耽误月度产值被老板骂,而且各个车间工人拿的又是计件工资,停产工人也不高兴,就赶快临时变更生产计划,做其他产品,做多了就送进仓库,完全违背了精益生产原则。有时一批货大部分做好了,还缺一点点,销售为了赶船期和发货量,就给客户部分发货。客户不满意发货不全,就会有意押款不付,造成应收款增加。

  从下边的组织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在企业司空见惯的科层组织设计和构建中,完全没有体现现代企业供应链的考量,更不要说更进一步的流程改造和价值链组织建设。

  在这个组织图中,表面上“生产副总经理”的头衔很高,比外企中的供应链总监都大,但看看他可以掌控的部门就可以知道,其实他只是一个“大车间主任”。订单-计划-采购-物料-生产-质检 -仓库-发货,这样一个本应连续的供应链条,被科层组织截断成六块(图中红色框),各自分别向董事长兼总经理报告。他们中间的扯皮和公司政治天天都在发生。

  比如生产和供应科分属两个副总领导。两个部门间经常因为无法交货到底是因为计划不周还是送料不及时而扯皮,或者计划说贸易部没有提前给销售预测,所以不能更早给采购部计划;或者采购部说因为财务部没有及时给供应商付款,导致供应商扣住发货。这些部门分布在不同楼层的封闭办公室中,彼此之间很少交流,问题实在太大了,由部门负责人与其他部门的负责人去沟通,不仅时间不及时,而且经常传不清楚话。难以想象,偌大规模的企业的硬件和资产全部都摆在那里,仅仅就是这个四分五裂、全未形成的供应链,足足影响工厂70-80%的产出能力!这样做制造赚钱当然难了。老婆炒房靠市场波动自己升值,挣钱当然更容易了。

  同样的产品,同样的管理层,二十年前赚大钱,十年前赚小钱,现在几乎不赚钱了。到了这步田地,企业上下几百名管理人员,包括老板和他的家族成员,都极少接触过供应链、工业工程和精益生产的概念,更没有人系统学习和尝试。这就好像温水煮青蛙,慢慢加热的青蛙不会逃走。我作为“企业医生”,好像凉水青蛙掉到热水中,看到这种企业管理中的小儿科问题,反应自然强烈。可是当“医生”提出这个症结,“患者”却强说:“我知道供应链。我们也有”。这不禁让人想起扁鹊给蔡桓公看病的故事。

  这又让我猛然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在图书馆或新华书店,至少有几十种供应链和流程再造的书籍。原来书里讲的都是从西方教科书中编译过来的,那些复杂的理论在MBA课堂和优秀的外企里确实有用,可是这些严密的理论和很多中国企业的现实相差实在太远了。很多老板连听别人十句话的耐心都没有,哪会静下心来学习动辄几百页的供应链专著?

  能否建立供应链“软实力”、提升营运资本回报率取决于企业老板

  就好像人体中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等共同协调运作,维护人的生命,应对外部挑战一样,供应链是企业的物流、信息、资金、生产、人员组织等共同形成的链条与网络结构,围绕企业的盈利目标,支持着企业的运行。按照这个比喻,可想而知,就像人的那些系统有缺陷、运行不畅时,人就会生病,人的干劲和产出能力就会成倍下降一样,当一个企业的供应链系统存在这些问题时,企业的盈利能力也会成倍下降。供应链也是一个企业的“软实力”,是营运资产盈利能力的倍增器(或者倍减器)。做得好,就等于练武的人“打通了任督二脉”。

  但供应链绝对不只是一个生产组织的概念,更不是“生产副总”自己可以建立起来的。就像上边那个组织图,红框中有一半可能是老板的亲戚,另一半也和老板打拼了一二十年,如果老板自己没想明白,谁能、谁敢把那六大块纳入一个供应链之内?

  其实谁也不应该指望老板什么都懂、都会、都做,他完全可以要求属下去学、去用,自己支持就好了。麻烦的是我们很多勤奋操劳的第一代企业家,常常身先士卒,对车间工人耳提面命,哪里会授权,甚至分权给属下“再造”自己的企业?的确,也有一些老板觉得那应该是他手下的生产经理应该考虑和做好的事情,而生产经理们呢?在企业多年的切身体会早已让他们明白,在老板手下,照书本说的做没用,还是听老板的有用!

  潇然,博士,制慧网首席战略顾问;零云优化企业管理(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北京大学工业工程系与精益生产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东华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在美国和中国,曾担任多个著名跨国和上市公司的总裁/CEO、总工程师、营运副总经理、精益生产总监等职务,主持过上海音乐厅顶升平移、南通体育场中国和世界第一个计算机液压控制的巨型滑移屋盖、鸟巢卸载、日产3000台空调压缩机自动化生产线改造等世界级复杂工程,拥有专利和发明十多项,获得了2006年上海市杰出外籍专家白玉兰奖。

不久前,一个温州企业主开千人大厂利润不如老婆炒房所赚的1/3的故事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在社会上更是引起一片唉声叹气。老板们后悔自己没更早些把更多资金投在房地产上,不如索性把工厂卖了,搞房地产、私募、民间借贷,都能赚更多的钱。很多人都在抱怨政策不公,不利实业发展。不过,我倒是有一个不同的看法。

  “千人大厂赚钱不如老婆炒房”多半是低水平经营造成的

  人都有“归功于己、归咎于外”的倾向。办千人大厂赚钱不如老婆炒房,老板没面子、没里子,心中不平,抱怨客观政策不利,可以让自己感觉好一些,这是人之常情。不过,作为“企业医生”,我通过二十多年对中国和美国制造企业内部组织运行的近距离“望闻问切”,确定大部分中国制造企业越来越不赚钱的最主要原因在于自身经营水平太低。

  很少有企业家思考和应对这样一个事实:当中国制造业在2010年对GDP的贡献达到2万亿美元并超过美国时,我们的制造业职工人数是美国的10倍。也就是说美国员工的年人均GDP贡献是中国员工的10倍。假定温州那个老板的千人大厂的实际管理水平(包括品牌、产品、营运等方面)是中国制造业的平均水平,其盈利能力是老婆炒房的1/3,如果他的工厂管理达到一个平均美国制造厂的水平,将能产生10倍的利润(姑且不考虑营运杠杆和高水平企业的顺势扩张优势),那么他赚的钱岂不应该是他老婆的3倍?

  过去政策机遇太好了,原始作坊水平的企业也能赚大钱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改革开放后,民营经济的发展最快。回想二三十年前,一些当时的城镇下岗工人、机关干部、农民和村干部率先下海经商创业;十年前,一些效益不好的国营中小企业在岗干部在国家体制改革的安排下和个人的努力中私有化为民营企业老板;七、八年前,房地产价格的腾飞又造就了一拨。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当下高净值人群的主体。无疑,他们的胆识和努力使他们成为在商海打拼出来的第一代成功人士。

  可话说回来,改革开发之初,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物质缺乏,竞争对手少,原材料和劳动力便宜,环保、劳保、税收等法规制度宽松,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大,使得那时的制造企业比现在容易挣钱。明智的企业家一定会承认这一点。

  以中国企业的品牌经营、产品开发和管理的水平,如果当初直接拿到西方市场竞争环境下,或者当初没有中国对国内企业的保护政策(比如说中国在30年前就进入WTO—那时的GATT),那么很多中国企业今天可能都不存在了,更不要说今天的规模和财富积累。

  多年以前,我向当时所在外企的CEO说明一个中国公司的并购计划时把该公司的财务报表拿给他看。当他听到那个将近800人的企业销售额只有2亿人民币时,感到不可思议,反复问我是不是数据有误。我告诉他:“没错。销售额比我们(对应子公司)的差异还不算什么。净利润比我们少了100倍!”他止不住拿着财务报表掩面而笑,这情景让我相当触动。下图是几年前一家一流的国有企业和一家行业相同、规模相当的美国企业几个指标的比较:

  西方企业不满中国的民族工业保护政策,让国内比他们落后得多的生产厂家先站稳脚跟,然后才慢慢减少贸易和投资壁垒,再让他们进来竞争。所以,我们的制造业企业都应该大大地感谢政府。现在,中国逐步兑现对WTO的承诺,放开中国市场,中国市场逐渐并轨世界市场,竞争越来越充分。中国制造业如果不与时俱进,沿用过去二三十年的老思路和老做法,挣钱当然越来越难,这是明摆的事,和房地产、金融业的问题并没有必然联系。

  供应链方面的短板是中国制造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已经有很多人指出使中国制造业盈利能力差的各方面原因,比如产业链低端、没有品牌、性能低、质量差等等。本文想特别指出企业落后的供应链管理造成了极大的直接经济损失。

  详细分析供应链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要写几本书也不够。我只简单举一个真实的案子。某千人制造大厂的硬件规模和订单量足以形成每年15-20亿的产值,而实际上,企业的年产值仅5亿不到,而库存倒有1.3亿之多,应收款也有6,000多万,准时交货率几乎是零。总合全年的经营结果,扣除造成高资产负债率的银行贷款利息,几乎完全没有利润。

  调查研究显示虽然问题是多方面的,但直接影响生产进程的最重要问题是供应链体系的协调。因为每一批订单的生产都会缺这少那,使产品无法装完,只好把生产一半的产品从线上拿下来,放在旁边等料,造成现场物品堆积如山。每当这种情况发生,车间为了怕耽误月度产值被老板骂,而且各个车间工人拿的又是计件工资,停产工人也不高兴,就赶快临时变更生产计划,做其他产品,做多了就送进仓库,完全违背了精益生产原则。有时一批货大部分做好了,还缺一点点,销售为了赶船期和发货量,就给客户部分发货。客户不满意发货不全,就会有意押款不付,造成应收款增加。

  从下边的组织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在企业司空见惯的科层组织设计和构建中,完全没有体现现代企业供应链的考量,更不要说更进一步的流程改造和价值链组织建设。

  在这个组织图中,表面上“生产副总经理”的头衔很高,比外企中的供应链总监都大,但看看他可以掌控的部门就可以知道,其实他只是一个“大车间主任”。订单-计划-采购-物料-生产-质检 -仓库-发货,这样一个本应连续的供应链条,被科层组织截断成六块(图中红色框),各自分别向董事长兼总经理报告。他们中间的扯皮和公司政治天天都在发生。

  比如生产和供应科分属两个副总领导。两个部门间经常因为无法交货到底是因为计划不周还是送料不及时而扯皮,或者计划说贸易部没有提前给销售预测,所以不能更早给采购部计划;或者采购部说因为财务部没有及时给供应商付款,导致供应商扣住发货。这些部门分布在不同楼层的封闭办公室中,彼此之间很少交流,问题实在太大了,由部门负责人与其他部门的负责人去沟通,不仅时间不及时,而且经常传不清楚话。难以想象,偌大规模的企业的硬件和资产全部都摆在那里,仅仅就是这个四分五裂、全未形成的供应链,足足影响工厂70-80%的产出能力!这样做制造赚钱当然难了。老婆炒房靠市场波动自己升值,挣钱当然更容易了。

  同样的产品,同样的管理层,二十年前赚大钱,十年前赚小钱,现在几乎不赚钱了。到了这步田地,企业上下几百名管理人员,包括老板和他的家族成员,都极少接触过供应链、工业工程和精益生产的概念,更没有人系统学习和尝试。这就好像温水煮青蛙,慢慢加热的青蛙不会逃走。我作为“企业医生”,好像凉水青蛙掉到热水中,看到这种企业管理中的小儿科问题,反应自然强烈。可是当“医生”提出这个症结,“患者”却强说:“我知道供应链。我们也有”。这不禁让人想起扁鹊给蔡桓公看病的故事。

  这又让我猛然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在图书馆或新华书店,至少有几十种供应链和流程再造的书籍。原来书里讲的都是从西方教科书中编译过来的,那些复杂的理论在MBA课堂和优秀的外企里确实有用,可是这些严密的理论和很多中国企业的现实相差实在太远了。很多老板连听别人十句话的耐心都没有,哪会静下心来学习动辄几百页的供应链专著?

  能否建立供应链“软实力”、提升营运资本回报率取决于企业老板

  就好像人体中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等共同协调运作,维护人的生命,应对外部挑战一样,供应链是企业的物流、信息、资金、生产、人员组织等共同形成的链条与网络结构,围绕企业的盈利目标,支持着企业的运行。按照这个比喻,可想而知,就像人的那些系统有缺陷、运行不畅时,人就会生病,人的干劲和产出能力就会成倍下降一样,当一个企业的供应链系统存在这些问题时,企业的盈利能力也会成倍下降。供应链也是一个企业的“软实力”,是营运资产盈利能力的倍增器(或者倍减器)。做得好,就等于练武的人“打通了任督二脉”。

  但供应链绝对不只是一个生产组织的概念,更不是“生产副总”自己可以建立起来的。就像上边那个组织图,红框中有一半可能是老板的亲戚,另一半也和老板打拼了一二十年,如果老板自己没想明白,谁能、谁敢把那六大块纳入一个供应链之内?

  其实谁也不应该指望老板什么都懂、都会、都做,他完全可以要求属下去学、去用,自己支持就好了。麻烦的是我们很多勤奋操劳的第一代企业家,常常身先士卒,对车间工人耳提面命,哪里会授权,甚至分权给属下“再造”自己的企业?的确,也有一些老板觉得那应该是他手下的生产经理应该考虑和做好的事情,而生产经理们呢?在企业多年的切身体会早已让他们明白,在老板手下,照书本说的做没用,还是听老板的有用!

  潇然,博士,制慧网首席战略顾问;零云优化企业管理(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北京大学工业工程系与精益生产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东华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在美国和中国,曾担任多个著名跨国和上市公司的总裁/CEO、总工程师、营运副总经理、精益生产总监等职务,主持过上海音乐厅顶升平移、南通体育场中国和世界第一个计算机液压控制的巨型滑移屋盖、鸟巢卸载、日产3000台空调压缩机自动化生产线改造等世界级复杂工程,拥有专利和发明十多项,获得了2006年上海市杰出外籍专家白玉兰奖。
炒房毕竟是投机性质 制造才是国本啊
欧美金融危机的根源就是这帮烂人都想着炒金融发财,要知道没有实体制造业支撑的经济是空中楼阁,货币只是一般等价物,工业生产总值的提升才是支撑一个国家富强的根本。老实说,我始终觉得一个国家要是都去玩金融了,他离完蛋也不远了。。。
这篇文章在网易看过 大家注意是网易 其他的就不多说了
制作业才是根本,提供制作业的水平确实应该,但是,低端的,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也是必不可少的
冰岛破产好像就是越来越少的人捕鱼,越来越多的人搞金融。
确实要注意这个问题
前车之鉴
狗屁。。都tm装孙子。。。。谁没钱??。。。。都tm有钱。。。去看看。。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量就知道了。。。这帮装孙子的。。。。。
什么狗屁文章,漏洞百出,根本就没分析到点上。就这水平还在哪瞎忽悠!
江浙制造厂的确有那些问题,要突破


说到点子上了,中国制造业抱怨工资上涨,抱怨劳动法,抱怨这个那个,
像张五常那种人居然说新劳动法培养了懒工人。其实是老劳动法培养了懒
管理者。中国改开搞了30年,是不是要记得,中国的管理者欠着中国和全世界
一部中国管理方式?再抱怨美国式消费模式的同时,是不是考虑一下我们的制造
模式,生产这种迎合美国人的质次价低的一次性产品,符合不符合节约型社会
的走向?某个自主汽车厂的人工工作(总装),只有美国有工会工厂的1/3,无工会工厂
的1/4,直通率低于10%,谈什么成本优势?谈什么竞争力?那家公司的老总说,
其实总的看来,我们一点成本优势都没有,又卖不出价钱。同样一种工厂,在
中国和东欧同时建立,几年过去,两个地方的管理没法比(我今天就在比较这两个
工厂,所以气比较大,请看了不舒服的朋友见谅),而人家工人的成本只比我们高60%,
却具备消费者家门口生产的优势。那个叫什么精益生产的学了多少年了?

中国的富一代发财太快,所以现在还不老,不能自然换代,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是
改不掉的。富二代一般不成器,可能要等到第三代,所以像文章里做精益生产咨询的苦毕还要等10年以上。
不过我不服气的是,福特是第一代吧?人家创立了那个时代顶尖的制造管理体系;丰田洗衣郎是富二代,
本田章一郎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之流也是富一代,人家怎么能创立改变世界的机器呢?

楼上几个跟我一样义愤填膺却反对这篇文章,甚至别有用心地政治化(我这里也让你们
尝尝泛政治化是什么滋味),你们还是对下下车间吧,看看眼,你的少年意气就会发在对的地方,
并投身到提高中国管理水平的洪流中来。


说到点子上了,中国制造业抱怨工资上涨,抱怨劳动法,抱怨这个那个,
像张五常那种人居然说新劳动法培养了懒工人。其实是老劳动法培养了懒
管理者。中国改开搞了30年,是不是要记得,中国的管理者欠着中国和全世界
一部中国管理方式?再抱怨美国式消费模式的同时,是不是考虑一下我们的制造
模式,生产这种迎合美国人的质次价低的一次性产品,符合不符合节约型社会
的走向?某个自主汽车厂的人工工作(总装),只有美国有工会工厂的1/3,无工会工厂
的1/4,直通率低于10%,谈什么成本优势?谈什么竞争力?那家公司的老总说,
其实总的看来,我们一点成本优势都没有,又卖不出价钱。同样一种工厂,在
中国和东欧同时建立,几年过去,两个地方的管理没法比(我今天就在比较这两个
工厂,所以气比较大,请看了不舒服的朋友见谅),而人家工人的成本只比我们高60%,
却具备消费者家门口生产的优势。那个叫什么精益生产的学了多少年了?

中国的富一代发财太快,所以现在还不老,不能自然换代,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是
改不掉的。富二代一般不成器,可能要等到第三代,所以像文章里做精益生产咨询的苦毕还要等10年以上。
不过我不服气的是,福特是第一代吧?人家创立了那个时代顶尖的制造管理体系;丰田洗衣郎是富二代,
本田章一郎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之流也是富一代,人家怎么能创立改变世界的机器呢?

楼上几个跟我一样义愤填膺却反对这篇文章,甚至别有用心地政治化(我这里也让你们
尝尝泛政治化是什么滋味),你们还是对下下车间吧,看看眼,你的少年意气就会发在对的地方,
并投身到提高中国管理水平的洪流中来。
低成本低利润扩张创业模式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以前的能吃苦,稍微有点脑筋就能赚钱,现在是能吃苦加上脑袋聪明才能赚钱,以后的趋势是能吃点苦,但脑筋非常聪明的人才能赚钱。
哼,制造业国企的献身
生老病死是一个自然规律,不适应市场的企业倒下了,自然会有适应的企业在废墟上生长起来。
这个人并不懂企业。

造汽 发表于 2012-5-14 21:08
说到点子上了,中国制造业抱怨工资上涨,抱怨劳动法,抱怨这个那个,
像张五常那种人居然说新劳动法培养了 ...


几年过去,两个地方的管理没法比(我今天就在比较这两个
工厂,所以气比较大,请看了不舒服的朋友见谅),而人家工人的成本只比我们高60%,
却具备消费者家门口生产的优势。那个叫什么精益生产的学了多少年了?

==================================================
老板只想降成本,却不想想如果质量好其实可以省不少成本。
环节越多质量越难控制。好的管理确实可以省好多钱,
国人学国外日本管理模式,又没学好,全是学的表面东西,
每个环节的质量没把关好,倒是表面文章都学得一溜的。
我以前呆的私人厂里,做好做坏一个样,有人还故意做坏,可以多点活干,多点加班工资
造汽 发表于 2012-5-14 21:08
说到点子上了,中国制造业抱怨工资上涨,抱怨劳动法,抱怨这个那个,
像张五常那种人居然说新劳动法培养了 ...


几年过去,两个地方的管理没法比(我今天就在比较这两个
工厂,所以气比较大,请看了不舒服的朋友见谅),而人家工人的成本只比我们高60%,
却具备消费者家门口生产的优势。那个叫什么精益生产的学了多少年了?

==================================================
老板只想降成本,却不想想如果质量好其实可以省不少成本。
环节越多质量越难控制。好的管理确实可以省好多钱,
国人学国外日本管理模式,又没学好,全是学的表面东西,
每个环节的质量没把关好,倒是表面文章都学得一溜的。
我以前呆的私人厂里,做好做坏一个样,有人还故意做坏,可以多点活干,多点加班工资
蓝色经典 发表于 2012-5-14 21:08
江浙制造厂的确有那些问题,要突破
我就是苏南的,要突破不是这么容易的
中国的制造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制造业升级需要一个过程

大概20年左右

搞管理ERP的'说的有一定道理。在企业呆不代表了解'往往比较片面。从多个角度多看多比较企业'才会有发现。
hem10 发表于 2012-5-14 21:52
几年过去,两个地方的管理没法比(我今天就在比较这两个
工厂,所以气比较大,请看了不舒服的朋友见谅 ...
你说的最后一条,在我上一个项目(一个纯种国企)也经典般地存在着。
这就是现状。直通率是0,但是报表是97%,教他们改,求我别别别,
我们这么多年一直这么报上去的,突然改了上级(他们叫上级,不叫老板)
看了会不理解的。
我就是苏南的,要突破不是这么容易的
我目前就是被困在那些问题当中,与当地厂商苦恼着
不安的心 发表于 2012-5-14 22:29
搞管理ERP的'说的有一定道理。在企业呆不代表了解'往往比较片面。从多个角度多看多比较企业'才会有发现。
伊阿屁就是一个工具,哪够得上成为“管理”
为啥说不上伊阿屁是等死,因为上级,或老板觉得时髦,觉得上了万事大吉,你不上就等着被炒;
上了是找死,因为你的管理系统根本没跟ERP接口的感觉,或基础管理根本不行,上了,也就
管管财务和仓库,生产最需要,但最用不上。
至于推销伊阿屁的,不懂管理,他们尽管问客户要需求,但客户提出的双方牛头马嘴,做出来
的东西当然不行。所以建议,纸上管不好的,别上计算机。

(广电有龟腚,不是说不能直接用外语字母吗?)
,所有企业发展的问题要都不是管理问题,那谁找我们培训去?
说说很容易的,
一到实际上,
,法制信仰,文化差异,社会环境,甚至是政治制度都会有致命的影响
造汽 发表于 2012-5-14 22:55
伊阿屁就是一个工具,哪够得上成为“管理”
为啥说不上伊阿屁是等死,因为上级,或老板觉得时髦,觉得上 ...
我看到一个2000多号人的国企用的还真不是ERP,而是厂里计算机技术人员,用网上现成的程序改编一下做的,也只到财务和仓库,不过还算实用
luzongzong 发表于 2012-5-14 22:58
,所有企业发展的问题要都不是管理问题,那谁找我们培训去?
是没必要培训,更没必要咨询,自己品去,
但:
- 有没有丰田佐吉的眼光?
- 有没有丰田洗衣郎的智慧(包括他因劳资问题下台而一劳永逸地解决之的智慧)?
- 有没有丰田英二去美国考察时的头脑?(而不是被福特的巨大所吓倒)
- 有没有沉在基层的大野耐一?
- 有没有对大野耐一坚定支持的丰田英二?
我只举了丰田的例子,国内也有好企业,他们不需要一本本书去看,都是自己品出来的,
高尔础说过:我的信仰是皮肉熬出来的,比哲学家强!
建议考虑一下上述问题。

制造业的利润当然不能和投行、私募比,在美国也是,波音算是很高端的制造业了,但是论赚钱的的能力也是不能和高盛、凯雷相提并论的;如果江浙的制造业企业的员工收入超过了中金的员工收入,那反倒是不正常了
蓝色经典 发表于 2012-5-14 22:54
我目前就是被困在那些问题当中,与当地厂商苦恼着
被困在哪里?是老板的局限性,还是你自己的局限性?
hem10 发表于 2012-5-14 23:07
我看到一个2000多号人的国企用的还真不是ERP,而是厂里计算机技术人员,用网上现成的程序改编一下做的,也 ...
80年代末,工厂们进第一台计算机,要两个大学生机房伺候,
要做腾空地板吊顶和装唯一的空调,还要换拖鞋,机房里
老是弥漫这一股暧昧的味道。最早的应用是发工资,那时候
用9针或24针打印机打出来,再剪成一条一条
不过文章中提到的一个企业老板的问题我也接触过一个类似的,这个老板十几年前开第一个厂,事事抓,亲力亲为,2004年左右开第二个厂,还是事事抓,06年左右第三个厂建成,有点力不从心了,不过依然没放权,现在第四个厂开始运营了,我感觉现在他发展到了瓶颈。如果他喜欢事事亲力亲为索性做个小点的精致型企业,别再扩张了。任正非说他的员工都比他“懂”,他也愿意把股份分给他们,让他们去干,要做大企业,恐怕就需要这样的胸怀
Mcnatsumi 发表于 2012-5-14 23:13
制造业的利润当然不能和投行、私募比,在美国也是,波音算是很高端的制造业了,但是论赚钱的的能力也是不能 ...

但制造业是国家的脊梁

制造业直接扩大就业,这是金融业无法比的
hercules_red 发表于 2012-5-15 00:03
但制造业是国家的脊梁

制造业直接扩大就业,这是金融业无法比的
投行PE哪里来的“利润”?只能说赚钱,不能叫做获利。
被困在哪里?是老板的局限性,还是你自己的局限性?
工厂家族式经营到企业级管理的转变
80年代末,工厂们进第一台计算机,要两个大学生机房伺候,
要做腾空地板吊顶和装唯一的空调,还要换拖鞋 ...
那时的微机比现在的光谱仪还要娇贵,Erp现在看到不少企业里只是充当统计报表的作用
我认为和制造业升级瓶颈有关,温州一带的轻工几十年来受惠于低廉的劳动力,缺乏升级的动力和能力,人才储备稀少,可依托的资源很少,加上浙江商人有只赚快钱的传统,缺乏长远的规划,只满足于低端市场,利润微薄,近些年的房地产火爆,不炒房才怪,只是苦了全国百姓
文章讲了企业内部的问题,从大的范畴讲,供应链还有企业和企业间的问题。比如大厂吃小厂。

某大厂要求供应商把库存储存在该厂内,并要支付仓储费用。等实际取用以后按数量付款。

大厂是能做到零库存了,小厂的库存又怎么控制呢?还美其名曰管理创新。
蓝色经典 发表于 2012-5-15 05:50
工厂家族式经营到企业级管理的转变
靠个人魅力和“聪明”治厂是富一代的专利
(1)他们从无到有,创业者,其它都是后来者,他们有时间上的权威
(2)他们从底层做起,有流程上、技术上、市场上的权威
(3)他们从哥们儿做起,有投入者的权威,不仅仅是资金
但是富二代没有,富二代要面对的:
(1)后来者的弱势,尽管你是老板。在外国听到有种警告,当你的孩子出生在家里的狗之后,要非常小心狗会挑战你的孩子(可能会侵犯),因为狗把自己当做家庭一员,后生的孩子它认为是后来者,比自己小,不是自己的主人。人不是狗,但是也有这种心态。
(2)少年时的脱产(不管是去学习了还是去吃喝嫖赌了),脱离流程的弱势
(3)无法在要求其雇员牺牲了,因为企业已经成熟,已经没有当年创业初期的空间,人家来上班就是图个收入,凭什么要人家为没有空间的未来投入?我看过一个企业,10年了,突然宣传要重温当年破房子创业的奉献精神,我跟他们老总说这很可笑,当年破房子三件,外面是蚊子抱团的水坑,你们创业是很了不起,但是如今你们几个不是老总就是副总,吆五喝六,一个个50不到,欢蹦乱跳,现在进来的人,谁还有这个空间?你只能希望他们在朝九晚五环境下,在既定流程中敬业,并有持续改善,对得起工资,就已经很不错了,要人家发扬破房子精神奉献,凭什么?
这种转变在欧美和后来的日本,自然性大,因为相对起飞发展比中国慢,当第一代需要解决老福特那种阶级局限性
和历史局限性时,他们已经七老八十,自然退下。而中国,当这些局限性严重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时,这些创业者还不老,不甘心退下,第二代太年轻,嘴上无毛。加之社会诚信缺失,人与人关系恶劣,三躁严重,他们害怕退下来以后遇到白眼狼,所以转型比西方日本更痛苦,而且很多人还没意识到其必要性。
一些个人色彩严重的新国企,如知名的几个地方性国企,也一样,尽管提出10年后重新创业,但步履艰难,
因为谁能成为公司二代?老一代是不行了,这十年的辛勤劳作他们无暇充电;新一代是应该自己培养?但长期
家长制作风产出的人才是一大批每天工作16小时的管理奴隶;靠职业经理人?只能祝你好运了!
红袖添香夜读书 发表于 2012-5-15 08:19
文章讲了企业内部的问题,从大的范畴讲,供应链还有企业和企业间的问题。比如大厂吃小厂。

某大厂要求供 ...
VMI是最骗人的,当年从海尔开始骗,自己是零库存了,库存全在供应商那里,
但是这种微观上专家库存压力,在总的价值链上浪费还在,羊毛不会出在狗身上。

走过机场,看见诸如“砍掉成本”“向财务要利润”那种封面一个托腮或抱肘
的表情怪异的小知识分子的杂碎书,都BS地撇撇嘴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