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辉煌——中国7010陆基战略预警雷达揭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7:35:30


本文原为腾讯军事频道(http://mil.qq.com)“军武讲堂”文章


  宣化,东临京津,西接晋蒙,离中苏边界仅2000公里,地处北京西北大门位置,自古便为京城锁钥,宣化城内镇朔楼,有清乾隆皇帝亲笔御书“神京屏翰”一匾,四字苍劲有力,言为宣化是首都北京的屏障,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宣化城东南,有一黄羊山,又名黄阳山,因貌似黄羊俯卧而得名,黄羊山北麓有长近10公里,宽5公里,面积50平方公里的沙漠――黄羊滩。这里沙丘起伏,浩瀚寥廓,由于沙丘阻隔,人们上黄羊山很不容易,这为军事工程保密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天然屏障。
  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宣化人就能看到远处的黄羊山在开山,并可隐约听见隆隆的爆破声。不多久,黄羊山主峰西北侧的半边山阴坡上部便被削去,露出白色的石壁,由于山体高大,剥离的岩层有数万立方米,听说部队在岩壁上凿出了巨大的平台,安装了一面奇怪的“墙”,同时,重型卡车满载各种设备、仪器、人员忙碌地往返在山下的道路上,山的周围也开始戒备森严,处处都有重兵把守。
  从此,蓝天下白杨矗立,苍茫的远山庄严而温柔,在黄羊山上,那面神秘的、巨大的“墙”便留在了很多人的记忆里面。
  可有谁知道,这面“墙”便是我国第一代超远程陆基战略预警雷达:7010大型相控阵雷达,以7010雷达为主体的雷达基地,曾经号称“亚洲最大的相控阵雷达基地”!

远眺黄羊山,山腰的雷达基地非常醒目

  2010年1月11日,中国在本土上空成功进行了陆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震惊世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这次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与中国一贯奉行的防御性的国防政策是一致的。这些消息引起了世界的极大关注,同时将更多注意力集中到“中国在反导上曾经走过哪些路”上来。于是中国早期的国家导弹防御工程以及战略预警雷达的发展相关资料,逐步在各种出版物上出现。之所以要追本溯源,是因为作为军事科技的高峰,若没有几十年的理论和技术储备,反导试验是不可能成功的。
  反导作战的前提是要在第一时间发现对方的弹道导弹升空,因此早期预警体系必不可少。现有的导弹预警系统大体分天基预警卫星系统,弹道导弹预警系统、潜射弹道导弹预警系统以及海军空间监视系统等四部分,对于缺乏太空预警能力的的国家(中国迄今为止也没用实用的天基预警系统),陆基远程预警雷达系统则显得非常重要,当导弹飞到一定高度后,地面上的超视距预警雷达和远程雷达也能跟踪和测算目标的轨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太空监控能力的缺失。
  据中国《航天工业部第二研究院院史》记载,60年代,中国处在美、苏全面封锁和“双重核讹诈”之中。中央军委开始准备兴建本土导弹防御系统,以便反制美苏发动“先发制人的核打击”,为自己的核力量赢得反击时间。1963年,当中国的核武器和弹道导弹即将获得最终突破的时候,被誉为“中国火箭之父”的钱学森提出了创建反制敌对势力核打击和防御战略核导弹的构想,这一构想很快就得到了党的最高决策层的支持。毛泽东主席在谈到这一构想的时候表示,防止核导弹的打击系统并不是只有超级大国才能够掌握的,不管花费多少时间,中国人必须建成自己的防御盾牌,打破帝国主义的核讹诈。根据毛泽东这一指示,中国确立了反导研究项目:“640工程”。该工程初步确立了包括反弹道导弹拦截弹、反导弹超级大炮等方面的内容。1969年1月,国家召集“640工程”的各个有关单位在北京确定了工程的具体部署,正式决定了整个工程的分系统(各分系统的代号为:反导弹导弹系统640-1工程,超级炮为640-2工程,激光炮为640-3工程,预警雷达系统为640-4工程,弹头再入物理现象的研究为640-5工程)。

640工程中的“反击一号”拦截弹以及先锋超级反导大炮

  作为反导作战的重要的一部分陆基早期导弹预警雷达系统,前苏联科学院无线电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早在50年代末就开始了首部用于监视导弹袭击和航天器飞行的早期预警雷达——“德涅斯特河”(北约称之为:鸡笼)的研制工作。60年代中期,在“德涅斯特河””雷达的基础上,发展了“第聂伯河”雷达,并研制了更为先进的“达利亚尔”雷达。60年代末,其在原苏联边境线开始形成了第一个以“鸡笼”和“第聂伯河”雷达为主体的弹道导弹预警系统和太空监视系统。在冷战的另外一端,美国于1955年启动了第一部丹麦眼镜蛇雷达系统技术研发,1960年第一个基地建成于格陵兰的苏尔,后来又相继建成3个基地。这4个基地形成弹道导弹预警系统的主体,可以完成对洲际弹道导弹的预警和初始轨道测算。1971年,美国在马萨诸塞州和加利福尼亚州部署了第一个“铺路爪”潜地弹道导弹预警系统。它的探测距离为5500公里,可提供6分钟的预警,主要用于预警从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潜艇上发射的弹道导弹。


苏联“第聂伯河”雷达(上)以及美国“铺路爪”雷达(下)

  而在我们中国的陆基早期导弹预警雷达系统中,最为核心的装备是采用相控阵体制的7010大型早期导弹监控雷达和110单脉冲导弹跟踪雷达。这两种雷达的成功部署使中国第一次拥有了可靠的导弹预警能力,并可以在随后的洲际弹道导弹(ICBM)和航空航天测控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1964年,中苏关系转入紧张期,前苏联在我国边境陈兵百万。为了应对日益紧张的军事形势,相关部门接到了研究、设计巨型预警相控阵雷达的任务。70年代初,空军组建了导弹预警雷达团——雷达XX团(80年代划归国防科工委,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XX实验训练基地宣化雷达站,对外称为解放军西安测控中心宣化雷达站),全团只有一部雷达——7010雷达,官方资料提到该团时称:“雷达XX团80年代初期移交给了国防科工委,该团的阵地非常壮观”。7010型相控阵超远程导弹预警雷达平面阵列天线宽达40米,高20米,蜂窝玻璃钢拼接而成的巨型阵面镶嵌在劈开的山崖上,远远望去,可不就是一面“非常壮观”的“墙”么?


7010雷达今昔对比


  7010雷达是我国第一代超远程预警雷达,采用固定平面阵列天线,由著名的南京第14电子研究所于1970年开始研制,据电子工业部第十四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雷达技术的主要先驱张直中张老回忆,其实早在1964年14所就已开展7010雷达的研究,最初的工程代号叫111,1969年改为7010。“知道什么叫巨型吗?”曾任信息产业部电子14所副所长的贲德院士清楚地记得,当他们完成研制任务后,足足调用了500个火车皮,才把巨型预警相控阵雷达运到安装地。在雷达现场,看到自己多年的心血布满了近半座小山,警惕地保卫着我国的领空时,设计者们自己也为之震撼。相控阵雷达没有可以转动俯仰的“锅盖”天线,它的天线正面为平面,有上千平方米的庞大面积,相当于两个半篮球场。天线背后的控制系统设备有8层楼房那样高,该雷达是大型陆基相控阵导弹预警跟踪雷达,主要用于对洲际弹道导弹和其他外层空间目标进行探测、识别和跟踪,搜索距离3000公里。7010雷达的发射机采用4只大功率多腔速调管,总峰值功率为10 兆瓦,平均功率为200千瓦,雷达的电扫描天线阵面规格为20×40米,馈电单元8976个(另外有资料称馈电单元有9182个,当年的老战士还称雷达阵面为“9182雷达方阵”),可连续跟踪10批以上目标,在方位 120度和仰角2-80度空域内进行边搜索边跟踪,可连续跟踪多批目标,配备了大中小型计算机对全站实时控制,处理和计算。采用了脉冲压缩,反副瓣,变极化等反干扰措施,对一些关键器件,分机采用双工冗余技术,配有全机工作状态监测系统和故障显示系统,是进行导弹、卫星发射飞行试验和监视太空目标的重要设备,官方资料称:(雷达)顺山势建设在海拔1600米的山体上,具有良好的观测视野。7010雷达研制的成功,突破了相控阵雷达体制这一尖端技术,使中国继美苏之后成为第三个拥有相控阵预警雷达的国家。至今该项技术已成功的应用于多项产品中。7010成果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获电子部科技成果特等奖。


比较少见的官方展板上的7010雷达


110雷达,注意其下部的吉普车,因为该部队很神秘,当地百姓称110雷达的部队为“大球部队”

  7010雷达于1972年开始小面阵天线的安装和调试,1974年9月,7010雷达进行了的初步试验,第一次观察到了外空目标。1976年雷达进行全面阵天线的安装,调试,并投入运转,1977年正式投入使用。1977年以后7010雷达多次完成中国导弹,卫星观测任务。1979年7月,7010雷达观测到了美国“天空实验室”再入大气层的轨迹,并准确计算出了弹道和坠落时间。当时,中国用在云南的110雷达和在北方的7010雷达在“天空实验室”坠落前跟踪了8天,通过它愈转愈低的轨迹预测了坠毁的时间和地点并作了内部预报。我们预报的坠落时间为7月12日零时34分,地点为东经108.92°南纬41.50°。在天空实验室坠落后,美国发布了该卫星的坠落时间和地点,与中国的内部预报时间上仅差经度2.9°纬度1.3°。这说明了中国已能精确测定卫星轨迹的超远程雷达,从预报手段上看,中国的雷达技术是相当先进的,1980年4月,国际第二次雷达会议在美国召开,前文提到的张直中院士在会议上关于预测“天空实验室”坠落的报告引起了美国人的震惊,他们原以为中国的雷达技术是很落后的,现在看来并不落后。当年9月,美国国防部副部长佩里任团长率雷达和微波代表团一行10人便来到了中国参观访问,访问第一站就是我们的14所。


人和车在巨大的雷达阵面前显得很渺小

  1981年7月18日至28日,7010雷达连续开机11天,分别于7月19日和7月28日两次探测跟踪了苏联向太平洋方向以低弹道方式试射的多弹头导弹,准确预报了导弹发射点及落点。这一阶段关于苏联的另一大事发生在1983年1月,当时塔斯社(前苏联的国家通讯社)向全球发出公告:苏联“宇宙”-1402号核动力侦察卫星(1982年8月30日发射)在轨道上失踪,不久将坠毁。消息传出,举世震惊。因为这颗卫星在5个月的运行中受到原子反应堆中所产生的中子的强烈轰击,已具有了放射性,并且极可能带有剩余核燃料,一旦坠入人口居住区,将造成灾难性核污染。各国纷纷呼吁有跟踪拦截能力的国家及时预报这颗卫星的陨落时间和地点。要预报卫星的落点首先要掌握卫星的运行轨道,然而卫星已经失控,更加上是侦察卫星,苏联不公布轨道参数等有关资料,“捕获”卫星犹如大海捞针。当时我国的多个测控站光学跟踪经纬仪,110雷达和7010雷达先后跟踪目标,利用它们的跟踪数据,分别计算卫星轨道,再从轨道高度和倾角大小进行识别,准确观测到苏联宇宙1402号核动力卫星的坠落时间和地点等数据,为中国的战略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持。事实证明,我国航天测控系统预报的陨落时间和落点精度非常高,令世界航天大国刮目相看。


7010雷达的探测范围示意图

  1972年,美国和苏联签订了限制反弹道导弹导弹条约,1976年,美国宣布关闭“卫兵”导弹防御系统。这一变故似乎使得当时在国际舞台上较为孤立的中国没有必要再为导弹防御计划耗费大量的资源。1977年11月,当时的七机部(航天工业部的前身)在《关于二院方向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将武器研制改为系统试验”,彻底扭转了640系列工程的方向,也预定了它们的结局。1982年,航天部计划会议正式决定640工程下马,除保留激光破坏原理和核电磁脉冲技术两项课题外,其余有关640工程的研究全部停止进行。至此,“640工程”被终止,完成了自身的历史使命。
  随着“640工程”的最终取消,许多大型系统纷纷下马,但陆基早期导弹预警雷达网却最终得以保留。只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该网络不再被用来进行导弹预警值班,而是更多的被用来实施外层空间探测、航天测控和遥感等工作。可以说,当年的巨型工程虽然早已成为历史,但其巨大意义是不可代替的,其中有的技术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70年代的中国而言,“640工程”以现在的标准而言是难以置信的,虽然火炮与拦截导弹没有成功,但是奠定了很多重点技术的基础。7010雷达算是最成功的项目,作为“640工程”战略预警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预警雷达长期以来一直充满了神秘的色彩,随着时间的推移,黄羊山上这个当时非常神秘的工程开始揭去它神秘的面纱,驻守黄羊山的部队最终于1993年5月撤离。如今,这部颇具传奇色彩的雷达,现在已经废弃在茫茫山峦之中,雷达阵面已经被拆除,只剩下巨大的混凝土基座和一些建筑物。最近几年,有几批军事爱好者,跋山涉水,寻找到了这座雷达阵地,随着大量照片的公布,7010雷达慢慢揭去了神秘的面纱。当废弃的基地照片出现在互联网上时,从那些废弃的军营、复杂的配套建筑、巨型的钢架构建中,我们应该能想象出这个庞大的工程在当时是怎样一个忙碌的情景,人们总是忍不住感叹:怎样的日日夜夜,怎样的艰苦奋斗,怎样的不屈精神,怎样的自强不息,建造出如此伟大的工程建筑?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夜色笼罩下的黄羊山,7010雷达基地灯火通明,指示灯在闪烁,技术参数在跳跃,脚步在奔走,指挥所里一派忙碌,有人正在分析各种空情,有人正在不断接转电话,有人正在记录着各种数据,山下,来回巡逻的士兵警惕的注视着每一处角落……

7010雷达外观及指控中心

也许是唯一一张彩色照片,阵面前的铁轨清晰可见

  一位曾经在冀北某守备师服役的老首长告诉笔者:那个雷达,哎呀,太大了,我们当年在山下的炮院(注:指位于宣化的解放军炮兵指挥学院)靶场打靶,老远就能看到那家伙,别看我们都在那里,那个地方根本不让进,我们有人稍微往里走走,就被赶出来了。曾今在7010雷达基地服役的一位老兵对着笔者提供的一些图片说:你们看见的那山,叫做黄羊山,75年我在那里服役两年。你们看到的雷达叫做相控阵雷达,上面的小圆点叫做梨形阵子,很值钱,原来里面都是纯银的。我们和很多战友不但奉献了青春,有的还奉献了健康,那时我们天天上山进洞调机,洞内的各种电子设备和雷达一工作起来电磁辐射很大,几乎每天早晨起来都发现枕头上又掉了许多头发,于是大家索性都剃了光头,也许能减少脱发。
  当攀登上雷达站顶部,遥望西北,一片苍茫,远方就是前苏联——冷战时期共和国的梦魇之地,雷达日夜警戒之所。遥想当年冷战的巨大压力下,各大国都不惜代价,催生了一批在今天看来都不可思议的雷达“怪兽”。7010雷达纵使身形巨大,在前苏联那些“史前怪兽”级别的雷达面前,仍是小巫见大巫,但是生活在和平时代的人可曾想到,多少人当年在这与世隔绝的环境里,默默无闻的奉献青春和热血,只为更多数人能过上安宁的生活。


7010雷达基地内部探幽


遥望西北,一片苍茫,远方就是前苏联——冷战时期共和国的梦魇之地

本文配图来源于网络,有修正,权利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原为腾讯军事频道(http://mil.qq.com)“军武讲堂”文章


  宣化,东临京津,西接晋蒙,离中苏边界仅2000公里,地处北京西北大门位置,自古便为京城锁钥,宣化城内镇朔楼,有清乾隆皇帝亲笔御书“神京屏翰”一匾,四字苍劲有力,言为宣化是首都北京的屏障,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宣化城东南,有一黄羊山,又名黄阳山,因貌似黄羊俯卧而得名,黄羊山北麓有长近10公里,宽5公里,面积50平方公里的沙漠――黄羊滩。这里沙丘起伏,浩瀚寥廓,由于沙丘阻隔,人们上黄羊山很不容易,这为军事工程保密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天然屏障。
  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宣化人就能看到远处的黄羊山在开山,并可隐约听见隆隆的爆破声。不多久,黄羊山主峰西北侧的半边山阴坡上部便被削去,露出白色的石壁,由于山体高大,剥离的岩层有数万立方米,听说部队在岩壁上凿出了巨大的平台,安装了一面奇怪的“墙”,同时,重型卡车满载各种设备、仪器、人员忙碌地往返在山下的道路上,山的周围也开始戒备森严,处处都有重兵把守。
  从此,蓝天下白杨矗立,苍茫的远山庄严而温柔,在黄羊山上,那面神秘的、巨大的“墙”便留在了很多人的记忆里面。
  可有谁知道,这面“墙”便是我国第一代超远程陆基战略预警雷达:7010大型相控阵雷达,以7010雷达为主体的雷达基地,曾经号称“亚洲最大的相控阵雷达基地”!

远眺.jpg (192.67 KB, 下载次数: 28)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5-4 16:32 上传


远眺黄羊山,山腰的雷达基地非常醒目

  2010年1月11日,中国在本土上空成功进行了陆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震惊世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这次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与中国一贯奉行的防御性的国防政策是一致的。这些消息引起了世界的极大关注,同时将更多注意力集中到“中国在反导上曾经走过哪些路”上来。于是中国早期的国家导弹防御工程以及战略预警雷达的发展相关资料,逐步在各种出版物上出现。之所以要追本溯源,是因为作为军事科技的高峰,若没有几十年的理论和技术储备,反导试验是不可能成功的。
  反导作战的前提是要在第一时间发现对方的弹道导弹升空,因此早期预警体系必不可少。现有的导弹预警系统大体分天基预警卫星系统,弹道导弹预警系统、潜射弹道导弹预警系统以及海军空间监视系统等四部分,对于缺乏太空预警能力的的国家(中国迄今为止也没用实用的天基预警系统),陆基远程预警雷达系统则显得非常重要,当导弹飞到一定高度后,地面上的超视距预警雷达和远程雷达也能跟踪和测算目标的轨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太空监控能力的缺失。
  据中国《航天工业部第二研究院院史》记载,60年代,中国处在美、苏全面封锁和“双重核讹诈”之中。中央军委开始准备兴建本土导弹防御系统,以便反制美苏发动“先发制人的核打击”,为自己的核力量赢得反击时间。1963年,当中国的核武器和弹道导弹即将获得最终突破的时候,被誉为“中国火箭之父”的钱学森提出了创建反制敌对势力核打击和防御战略核导弹的构想,这一构想很快就得到了党的最高决策层的支持。毛泽东主席在谈到这一构想的时候表示,防止核导弹的打击系统并不是只有超级大国才能够掌握的,不管花费多少时间,中国人必须建成自己的防御盾牌,打破帝国主义的核讹诈。根据毛泽东这一指示,中国确立了反导研究项目:“640工程”。该工程初步确立了包括反弹道导弹拦截弹、反导弹超级大炮等方面的内容。1969年1月,国家召集“640工程”的各个有关单位在北京确定了工程的具体部署,正式决定了整个工程的分系统(各分系统的代号为:反导弹导弹系统640-1工程,超级炮为640-2工程,激光炮为640-3工程,预警雷达系统为640-4工程,弹头再入物理现象的研究为640-5工程)。

psb (1).jpg (45.58 KB, 下载次数: 1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5-4 16:40 上传


640工程中的“反击一号”拦截弹以及先锋超级反导大炮

  作为反导作战的重要的一部分陆基早期导弹预警雷达系统,前苏联科学院无线电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早在50年代末就开始了首部用于监视导弹袭击和航天器飞行的早期预警雷达——“德涅斯特河”(北约称之为:鸡笼)的研制工作。60年代中期,在“德涅斯特河””雷达的基础上,发展了“第聂伯河”雷达,并研制了更为先进的“达利亚尔”雷达。60年代末,其在原苏联边境线开始形成了第一个以“鸡笼”和“第聂伯河”雷达为主体的弹道导弹预警系统和太空监视系统。在冷战的另外一端,美国于1955年启动了第一部丹麦眼镜蛇雷达系统技术研发,1960年第一个基地建成于格陵兰的苏尔,后来又相继建成3个基地。这4个基地形成弹道导弹预警系统的主体,可以完成对洲际弹道导弹的预警和初始轨道测算。1971年,美国在马萨诸塞州和加利福尼亚州部署了第一个“铺路爪”潜地弹道导弹预警系统。它的探测距离为5500公里,可提供6分钟的预警,主要用于预警从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潜艇上发射的弹道导弹。

苏联美国日本雷达.jpg (79.67 KB, 下载次数: 9)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5-4 17:06 上传


苏联“第聂伯河”雷达(上)以及美国“铺路爪”雷达(下)

  而在我们中国的陆基早期导弹预警雷达系统中,最为核心的装备是采用相控阵体制的7010大型早期导弹监控雷达和110单脉冲导弹跟踪雷达。这两种雷达的成功部署使中国第一次拥有了可靠的导弹预警能力,并可以在随后的洲际弹道导弹(ICBM)和航空航天测控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1964年,中苏关系转入紧张期,前苏联在我国边境陈兵百万。为了应对日益紧张的军事形势,相关部门接到了研究、设计巨型预警相控阵雷达的任务。70年代初,空军组建了导弹预警雷达团——雷达XX团(80年代划归国防科工委,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XX实验训练基地宣化雷达站,对外称为解放军西安测控中心宣化雷达站),全团只有一部雷达——7010雷达,官方资料提到该团时称:“雷达XX团80年代初期移交给了国防科工委,该团的阵地非常壮观”。7010型相控阵超远程导弹预警雷达平面阵列天线宽达40米,高20米,蜂窝玻璃钢拼接而成的巨型阵面镶嵌在劈开的山崖上,远远望去,可不就是一面“非常壮观”的“墙”么?

今昔对比.jpg (216.61 KB, 下载次数: 1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5-4 16:42 上传


7010雷达今昔对比


  7010雷达是我国第一代超远程预警雷达,采用固定平面阵列天线,由著名的南京第14电子研究所于1970年开始研制,据电子工业部第十四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雷达技术的主要先驱张直中张老回忆,其实早在1964年14所就已开展7010雷达的研究,最初的工程代号叫111,1969年改为7010。“知道什么叫巨型吗?”曾任信息产业部电子14所副所长的贲德院士清楚地记得,当他们完成研制任务后,足足调用了500个火车皮,才把巨型预警相控阵雷达运到安装地。在雷达现场,看到自己多年的心血布满了近半座小山,警惕地保卫着我国的领空时,设计者们自己也为之震撼。相控阵雷达没有可以转动俯仰的“锅盖”天线,它的天线正面为平面,有上千平方米的庞大面积,相当于两个半篮球场。天线背后的控制系统设备有8层楼房那样高,该雷达是大型陆基相控阵导弹预警跟踪雷达,主要用于对洲际弹道导弹和其他外层空间目标进行探测、识别和跟踪,搜索距离3000公里。7010雷达的发射机采用4只大功率多腔速调管,总峰值功率为10 兆瓦,平均功率为200千瓦,雷达的电扫描天线阵面规格为20×40米,馈电单元8976个(另外有资料称馈电单元有9182个,当年的老战士还称雷达阵面为“9182雷达方阵”),可连续跟踪10批以上目标,在方位 120度和仰角2-80度空域内进行边搜索边跟踪,可连续跟踪多批目标,配备了大中小型计算机对全站实时控制,处理和计算。采用了脉冲压缩,反副瓣,变极化等反干扰措施,对一些关键器件,分机采用双工冗余技术,配有全机工作状态监测系统和故障显示系统,是进行导弹、卫星发射飞行试验和监视太空目标的重要设备,官方资料称:(雷达)顺山势建设在海拔1600米的山体上,具有良好的观测视野。7010雷达研制的成功,突破了相控阵雷达体制这一尖端技术,使中国继美苏之后成为第三个拥有相控阵预警雷达的国家。至今该项技术已成功的应用于多项产品中。7010成果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获电子部科技成果特等奖。

唯一官方图.jpg (58.06 KB, 下载次数: 1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5-4 17:05 上传


比较少见的官方展板上的7010雷达

中国110雷达.jpg (50.42 KB, 下载次数: 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5-4 16:45 上传


110雷达,注意其下部的吉普车,因为该部队很神秘,当地百姓称110雷达的部队为“大球部队”

  7010雷达于1972年开始小面阵天线的安装和调试,1974年9月,7010雷达进行了的初步试验,第一次观察到了外空目标。1976年雷达进行全面阵天线的安装,调试,并投入运转,1977年正式投入使用。1977年以后7010雷达多次完成中国导弹,卫星观测任务。1979年7月,7010雷达观测到了美国“天空实验室”再入大气层的轨迹,并准确计算出了弹道和坠落时间。当时,中国用在云南的110雷达和在北方的7010雷达在“天空实验室”坠落前跟踪了8天,通过它愈转愈低的轨迹预测了坠毁的时间和地点并作了内部预报。我们预报的坠落时间为7月12日零时34分,地点为东经108.92°南纬41.50°。在天空实验室坠落后,美国发布了该卫星的坠落时间和地点,与中国的内部预报时间上仅差经度2.9°纬度1.3°。这说明了中国已能精确测定卫星轨迹的超远程雷达,从预报手段上看,中国的雷达技术是相当先进的,1980年4月,国际第二次雷达会议在美国召开,前文提到的张直中院士在会议上关于预测“天空实验室”坠落的报告引起了美国人的震惊,他们原以为中国的雷达技术是很落后的,现在看来并不落后。当年9月,美国国防部副部长佩里任团长率雷达和微波代表团一行10人便来到了中国参观访问,访问第一站就是我们的14所。

人车大小对比.jpg (107.25 KB, 下载次数: 1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5-4 16:46 上传


人和车在巨大的雷达阵面前显得很渺小

  1981年7月18日至28日,7010雷达连续开机11天,分别于7月19日和7月28日两次探测跟踪了苏联向太平洋方向以低弹道方式试射的多弹头导弹,准确预报了导弹发射点及落点。这一阶段关于苏联的另一大事发生在1983年1月,当时塔斯社(前苏联的国家通讯社)向全球发出公告:苏联“宇宙”-1402号核动力侦察卫星(1982年8月30日发射)在轨道上失踪,不久将坠毁。消息传出,举世震惊。因为这颗卫星在5个月的运行中受到原子反应堆中所产生的中子的强烈轰击,已具有了放射性,并且极可能带有剩余核燃料,一旦坠入人口居住区,将造成灾难性核污染。各国纷纷呼吁有跟踪拦截能力的国家及时预报这颗卫星的陨落时间和地点。要预报卫星的落点首先要掌握卫星的运行轨道,然而卫星已经失控,更加上是侦察卫星,苏联不公布轨道参数等有关资料,“捕获”卫星犹如大海捞针。当时我国的多个测控站光学跟踪经纬仪,110雷达和7010雷达先后跟踪目标,利用它们的跟踪数据,分别计算卫星轨道,再从轨道高度和倾角大小进行识别,准确观测到苏联宇宙1402号核动力卫星的坠落时间和地点等数据,为中国的战略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持。事实证明,我国航天测控系统预报的陨落时间和落点精度非常高,令世界航天大国刮目相看。

雷达覆盖范围.jpg (164.25 KB, 下载次数: 1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5-4 16:48 上传


7010雷达的探测范围示意图

  1972年,美国和苏联签订了限制反弹道导弹导弹条约,1976年,美国宣布关闭“卫兵”导弹防御系统。这一变故似乎使得当时在国际舞台上较为孤立的中国没有必要再为导弹防御计划耗费大量的资源。1977年11月,当时的七机部(航天工业部的前身)在《关于二院方向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将武器研制改为系统试验”,彻底扭转了640系列工程的方向,也预定了它们的结局。1982年,航天部计划会议正式决定640工程下马,除保留激光破坏原理和核电磁脉冲技术两项课题外,其余有关640工程的研究全部停止进行。至此,“640工程”被终止,完成了自身的历史使命。
  随着“640工程”的最终取消,许多大型系统纷纷下马,但陆基早期导弹预警雷达网却最终得以保留。只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该网络不再被用来进行导弹预警值班,而是更多的被用来实施外层空间探测、航天测控和遥感等工作。可以说,当年的巨型工程虽然早已成为历史,但其巨大意义是不可代替的,其中有的技术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70年代的中国而言,“640工程”以现在的标准而言是难以置信的,虽然火炮与拦截导弹没有成功,但是奠定了很多重点技术的基础。7010雷达算是最成功的项目,作为“640工程”战略预警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预警雷达长期以来一直充满了神秘的色彩,随着时间的推移,黄羊山上这个当时非常神秘的工程开始揭去它神秘的面纱,驻守黄羊山的部队最终于1993年5月撤离。如今,这部颇具传奇色彩的雷达,现在已经废弃在茫茫山峦之中,雷达阵面已经被拆除,只剩下巨大的混凝土基座和一些建筑物。最近几年,有几批军事爱好者,跋山涉水,寻找到了这座雷达阵地,随着大量照片的公布,7010雷达慢慢揭去了神秘的面纱。当废弃的基地照片出现在互联网上时,从那些废弃的军营、复杂的配套建筑、巨型的钢架构建中,我们应该能想象出这个庞大的工程在当时是怎样一个忙碌的情景,人们总是忍不住感叹:怎样的日日夜夜,怎样的艰苦奋斗,怎样的不屈精神,怎样的自强不息,建造出如此伟大的工程建筑?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夜色笼罩下的黄羊山,7010雷达基地灯火通明,指示灯在闪烁,技术参数在跳跃,脚步在奔走,指挥所里一派忙碌,有人正在分析各种空情,有人正在不断接转电话,有人正在记录着各种数据,山下,来回巡逻的士兵警惕的注视着每一处角落……

雷达与内部指控中心.jpg (71.47 KB, 下载次数: 1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5-4 16:52 上传


7010雷达外观及指控中心

唯一彩色照.jpg (62.7 KB, 下载次数: 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5-4 16:52 上传


也许是唯一一张彩色照片,阵面前的铁轨清晰可见

  一位曾经在冀北某守备师服役的老首长告诉笔者:那个雷达,哎呀,太大了,我们当年在山下的炮院(注:指位于宣化的解放军炮兵指挥学院)靶场打靶,老远就能看到那家伙,别看我们都在那里,那个地方根本不让进,我们有人稍微往里走走,就被赶出来了。曾今在7010雷达基地服役的一位老兵对着笔者提供的一些图片说:你们看见的那山,叫做黄羊山,75年我在那里服役两年。你们看到的雷达叫做相控阵雷达,上面的小圆点叫做梨形阵子,很值钱,原来里面都是纯银的。我们和很多战友不但奉献了青春,有的还奉献了健康,那时我们天天上山进洞调机,洞内的各种电子设备和雷达一工作起来电磁辐射很大,几乎每天早晨起来都发现枕头上又掉了许多头发,于是大家索性都剃了光头,也许能减少脱发。
  当攀登上雷达站顶部,遥望西北,一片苍茫,远方就是前苏联——冷战时期共和国的梦魇之地,雷达日夜警戒之所。遥想当年冷战的巨大压力下,各大国都不惜代价,催生了一批在今天看来都不可思议的雷达“怪兽”。7010雷达纵使身形巨大,在前苏联那些“史前怪兽”级别的雷达面前,仍是小巫见大巫,但是生活在和平时代的人可曾想到,多少人当年在这与世隔绝的环境里,默默无闻的奉献青春和热血,只为更多数人能过上安宁的生活。

内部探幽.jpg (139.78 KB, 下载次数: 1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5-4 16:51 上传


7010雷达基地内部探幽

遥望西北.jpg (124.64 KB, 下载次数: 1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5-4 16:54 上传


遥望西北,一片苍茫,远方就是前苏联——冷战时期共和国的梦魇之地

本文配图来源于网络,有修正,权利归原作者所有
真是大家伙。。。另外雷达开机的话不会对那个吉普车有影响吗?另外,2楼压力好大啊
那现在事越野圣地,记得不远处还有个机场
这样庞大的雷达在战争中也很容易收到敌人的攻击吧?
不知道现在有没有升级版的?
科普好贴 向共和国卫士致敬。
想起来三体1里的那个东西
shakeroneal 发表于 2012-5-4 17:14
不知道现在有没有升级版的?
应该有吧,这么重要的东西,以前没钱都要搞了,现在还会不搞?不过这样的东西应该是机密了。
更大的肯定出来了,向在那里奉献青春和健康的先辈致敬
wenxing 发表于 2012-5-4 17:13
这样庞大的雷达在战争中也很容易收到敌人的攻击吧?
不打核战的话应该不会有人打他,如果真打核战,他只要完成导弹预警功能就行了吧。
功率一定很强大吧。。。开机的时候万一有鸟飞到雷达波束里,会不会立马被微波烤熟了
原来这么早以前,中国就有相控阵啦,才知道
现在兔子应该有小型化的相应设备了吧?
是有新的,还是可转动那种,体积也很大
缅怀过去,放眼未来。
废弃了 太可惜了。现在还是可以利用防范俄罗斯啊
好贴留名,LZ辛苦
当年第一次知道7010存在的时候也是相当的震惊!
我也想问,如果雷达全开,前面通过的吉普车会被烤焦吧?起码车里面的人是跪了
可惜鸟,为啥要拆呢,留着升级多好
好长的文章,,,,谁能简要说明
再見7010   曾經的共和國衛士
yangbin2004 发表于 2012-5-4 17:30
是有新的,还是可转动那种,体积也很大
新疆那边的?
想起了三体里的。。红岸基地。
一定是有更先进的了。所以才废了。而且是先进很多。{:soso_e113:}
是个好东东
好资料 收藏了
库尔勒的那个大家伙不知道尺寸、功率是多少。
心乱飞 发表于 2012-5-4 17:50
可惜鸟,为啥要拆呢,留着升级多好
这种冷战怪兽技术上都不能算成熟,中外都一样,有更好的还留他干啥
让我想起了雷达峰
感谢大大科普啊,现在肯定有了更好更棒更先进的咯,否则不会弃用了
真伟大!
melody826 发表于 2012-5-4 17:07
真是大家伙。。。另外雷达开机的话不会对那个吉普车有影响吗?另外,2楼压力好大啊
单脉冲雷达就是口大锅,朝天不朝地,所以110雷达罩前的吉普车没事。
文章不错
谢谢楼主好贴,希望能科普一下新疆某座大山的同类设备。
估计刘慈欣是看了7010的消息写的红岸基地
真霸气啊
好文章
珍贵资料
这么早就有相控阵雷达了?向共和国老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