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步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1:07:01
一个很古老的话题,老得从两千多年前骑兵登上战争的舞台起就开始争论的话题。相对来说,主流思想认为步兵致胜,也就是步兵能战胜骑兵(当然了,前提是步兵的兵员数量,质量,战术,组合等各方面都要足够强,至少也要与对阵的骑兵相当)。这种观点西方学者几乎完全相似,而骑兵致胜论只在东方国家中有一定的支持者,但持步兵致胜的也不在少数。
不难理解,为什么步兵致胜论会在西方一统天下,而骑兵致胜论只在东方盛行,东西方对战略战术的理解上的差异也就造成了这种局面.西方国家由于地狭人稀,战略战术实施的机会受到的限制比东方国家要大很多,(也不是没有这个可能,想一想,如果实施一次霍去病陇西,漠北之战的大迂回,便要从南欧的西牙一直到中北欧的波兰,德国,这样一次千里突袭的结果会是什么样呢?就是老死在坚城固垒之下)再加上人少,国家与国家间通常实行的是进行一次决定性的战役,胜就胜了,败就举国被歼,很难会有翻身的机会。所以其兵员以常备军为主,追求的是精兵政策,步兵的战斗力有保证,可以与骑兵进行决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西方产马地不多,很难保证组建一支数量能达到万人规模的骑兵部队,经济上也难以支持,国家小嘛。当然这里指的是古时的西方,如罗马。)
而东方则不同,(此处以古中国和古波斯为例)地大人广(相对而言),并且有强大的经济能力保证,有足够的产马地,常备军平时散驻于帝国各地,战时很难保证在短时间内聚集,只有大力发展骑兵,发挥骑兵的快速转移,快速突击的优势,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精锐骑兵对对手进行压制性打击,至少也能控制对方的行军速度。所以骑兵致胜论大有市场。
本贴的目的就是对这两种观点进行分析,然后以尽可能真实的反映两次步兵与骑兵决战的场景,其中的结论,由观贴者下,本人仅作讨论。
抛开战术,军事技术等因素不谈,最具代表性的步兵大概要算马其顿和罗马步兵了,可惜的是,两者因为时间的关系,并没有与真真的,最强的骑兵交过手(最强的骑兵当然要从突厥,匈奴,蒙古骑兵中选)既使在其全盛时期碰到过一些骑兵,但要么战斗力太差,士气太差(如亚历山大时期的大流士手下的骑射),要么数量太少,不具备以纯粹的骑兵一战定大势的能力(如汉尼拔手下的努比亚骑兵,强是强,人数太少,终究不是罗马步兵人海战术的对手),唯一的方法,就是从东方选一支与其同时期(要求年代相差不过百年,对手是上述三支骑兵中的一支,并且骑兵不能处于极弱状态(如西汉未期,陈汤便曾扬言:汉兵可以一当五对胡兵。可见这时的匈奴骑兵也已是强弩之未了,当然也不能选入).
选取用的战例:卫青漠北之战 。有人会问了,为什么不选用大名在外的罗马重步兵与匈奴对阵呢?不是更有说服力吗?不然,匈奴进入欧洲时,罗马步兵的战斗力已不是大肆扩张时的罗马步兵了,无论是体魄,胆略,还是军事技能,将领的指挥能力都远不如其先祖,只是一个徒有其形的八旗子弟罗马版罢了。而与其同时期的东方,同样有一支强悍的步军部队-汉军。对后世人或现代人而言,汉族军队等同于无能的军队,但对匈奴人(地方上万里,控弦三十万,比起三四百年后进入欧洲的匈奴人只强不差吧?)而言,汉军是他们的心中一个挥之不去的梦,噩梦。战斗力之强(西域都护府数百步兵与强势匈奴骑兵血战一月有余,虽死伤殆尽,但重创数十倍与已的匈奴骑兵),血胆之壮(李陵五千步兵出塞便是明证,可以证明汉军的战斗力并不比守温泉关的斯巴达勇士差),军事技能之熟,不要说在东方,便是放在世界,也是蝎子拉屎---独一份,相必代表罗马步兵出战,并不辱没了罗马方阵步兵吧?
说明一下,之所以一再将汉军与罗马步兵对比,只有一个意思,就是汉军能代表当时世界最强步兵的水平,不然,败了没有说服力。
战例:卫青漠北之战
对阵双方:匈奴骑兵,数量十几万(具体数目不详,不过以其以逸待劳,再加上骑兵集结时间短来推断,当是漠北精兵尽数在此,虽在此之前与汉军数战皆不利,但元气大伤却是此战过后,由此得出具体数目当不下于汉军)
汉军:步兵十万(指常备军,不是那种刚从庄稼地里拉来的民夫性质的士兵),骑兵五万(主要担负突发性况下的延缓敌军骑兵的攻击,并在获胜之后用于追击,装备较之匈奴强,战力却不能过之,尤其是是骑射这一环节),武刚车数千辆,另还有一些后勤民夫不计入战斗人员之例)
战阵之前,汉军长驱数千里,直捣匈奴老巢,匈奴单于也有心在本土一战以解决汉军的骑兵部队,于是一场大战不可避免。
一开始,汉军步兵便在武刚车,骑兵及其他辎重车辆的护卫下进入防守阵型(说老实话,没有工事和障碍,再严整的步兵方阵也挡不住十数万骑兵从四面八方,轮番的冲击,并且很有可能一溃全溃,这一点汉军的武刚车和南北朝的刘裕的却月阵便很有作用,上层有了很清醒的认识,并作出了以车来补充战马不足的举措),并将所有随行的大射程的强弩(被认为是当时全世界射得最远的步兵弩)全部列开结阵以形成远程杀伤力量,同时将五万骑兵置于两侧,以备救援之用。(可以肯定的是,汉军当时如果没有射程远远超过匈奴骑射射程的强弩,这仗就没法打,单凭五万骑兵是扛不住十数万匈奴铁骑的。换句话说,如果此时匈奴骑射的对手是远程打击力量不强的罗马步兵,在十几万骑射的轮翻打击之下,很可能就全军覆灭了。)
在汉军步弩强大的打击之下,匈奴骑兵的损失很大,并不得不放弃传统的骑射,以密集的骑兵队型向汉军阵地冲击,一时之间,整个大地都在颤抖,冰雪在铁蹄的撞击之下翻起。两支同时找最优秀的军队展开殊死拼杀,战局呈胶着状态。
在这里我推断一下,汉军的步兵阵已开始顶不住了,这可以从汉军不得不出动骑兵得出,正常情况下,这时是不必要动用的,众所周知,在战场上,守与攻的损失比不会低于1:2,而以攻对攻就不好说了。这里也提出一个问题:十万人等级的步兵对同等数量的骑兵真的能守得住吗?想一下,按三米的间矩算,这个步兵方阵得数里方圆,很难保证前后左右都能有效地扛得住,而这类步兵方阵一般情况下都是外重内轻的,一点被突破,则全线皆破。这时就只好出动骑兵来填这个缺口了,至少可以抵消骑兵强大的冲击力,可以为步兵从新组织有效的防御赢得时间。
就算汉军拥有如此强大的弩兵部队,战局依然呈胶着状态,这也是步兵对扛骑兵的悲衰,可供移动的空间和距离都太短,很难集中起压倒性的攻击力量对一个方面的骑兵实施摧毁性的打击,战局依然是双方五五开,一个不留神,也许就全军覆灭在这北地的冰地里。
风,汉军管他叫神风,这时适时的出现了,一时之间,战场上十米以内不见人影,匈奴人的战马受到的影响肯定大于汉军的步兵,再加上卫青适时的出动骑兵真冲匈奴人的中军,于是,战斗就这么结束了,如此突然。一场在两千年前发生在世界东方的步骑大战就这样草草收场,当然是汉军胜。
匈奴人一直对这场战斗不服,事实也如此,若无汉骑的拼死硬扛住被匈奴铁骑冲破的缺口,战争的结果会变成另外一个样,直至数十年后他们遇到另一支正宗的汉军步兵,李陵的五千荆楚勇士之后,才彻底退出与汉军争夺的战场。
到这结束,具体的结论我不想下,在我看来,不管是步兵致胜还是骑兵致胜都是无聊的结论,没有骑兵的协助,步兵很难完胜骑兵集群,没有步兵的协助,骑兵也很难突层层叠叠的箭阵,枪阵,只有将此二者充分结合好的军队才能取得战场的主动权一个很古老的话题,老得从两千多年前骑兵登上战争的舞台起就开始争论的话题。相对来说,主流思想认为步兵致胜,也就是步兵能战胜骑兵(当然了,前提是步兵的兵员数量,质量,战术,组合等各方面都要足够强,至少也要与对阵的骑兵相当)。这种观点西方学者几乎完全相似,而骑兵致胜论只在东方国家中有一定的支持者,但持步兵致胜的也不在少数。
不难理解,为什么步兵致胜论会在西方一统天下,而骑兵致胜论只在东方盛行,东西方对战略战术的理解上的差异也就造成了这种局面.西方国家由于地狭人稀,战略战术实施的机会受到的限制比东方国家要大很多,(也不是没有这个可能,想一想,如果实施一次霍去病陇西,漠北之战的大迂回,便要从南欧的西牙一直到中北欧的波兰,德国,这样一次千里突袭的结果会是什么样呢?就是老死在坚城固垒之下)再加上人少,国家与国家间通常实行的是进行一次决定性的战役,胜就胜了,败就举国被歼,很难会有翻身的机会。所以其兵员以常备军为主,追求的是精兵政策,步兵的战斗力有保证,可以与骑兵进行决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西方产马地不多,很难保证组建一支数量能达到万人规模的骑兵部队,经济上也难以支持,国家小嘛。当然这里指的是古时的西方,如罗马。)
而东方则不同,(此处以古中国和古波斯为例)地大人广(相对而言),并且有强大的经济能力保证,有足够的产马地,常备军平时散驻于帝国各地,战时很难保证在短时间内聚集,只有大力发展骑兵,发挥骑兵的快速转移,快速突击的优势,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精锐骑兵对对手进行压制性打击,至少也能控制对方的行军速度。所以骑兵致胜论大有市场。
本贴的目的就是对这两种观点进行分析,然后以尽可能真实的反映两次步兵与骑兵决战的场景,其中的结论,由观贴者下,本人仅作讨论。
抛开战术,军事技术等因素不谈,最具代表性的步兵大概要算马其顿和罗马步兵了,可惜的是,两者因为时间的关系,并没有与真真的,最强的骑兵交过手(最强的骑兵当然要从突厥,匈奴,蒙古骑兵中选)既使在其全盛时期碰到过一些骑兵,但要么战斗力太差,士气太差(如亚历山大时期的大流士手下的骑射),要么数量太少,不具备以纯粹的骑兵一战定大势的能力(如汉尼拔手下的努比亚骑兵,强是强,人数太少,终究不是罗马步兵人海战术的对手),唯一的方法,就是从东方选一支与其同时期(要求年代相差不过百年,对手是上述三支骑兵中的一支,并且骑兵不能处于极弱状态(如西汉未期,陈汤便曾扬言:汉兵可以一当五对胡兵。可见这时的匈奴骑兵也已是强弩之未了,当然也不能选入).
选取用的战例:卫青漠北之战 。有人会问了,为什么不选用大名在外的罗马重步兵与匈奴对阵呢?不是更有说服力吗?不然,匈奴进入欧洲时,罗马步兵的战斗力已不是大肆扩张时的罗马步兵了,无论是体魄,胆略,还是军事技能,将领的指挥能力都远不如其先祖,只是一个徒有其形的八旗子弟罗马版罢了。而与其同时期的东方,同样有一支强悍的步军部队-汉军。对后世人或现代人而言,汉族军队等同于无能的军队,但对匈奴人(地方上万里,控弦三十万,比起三四百年后进入欧洲的匈奴人只强不差吧?)而言,汉军是他们的心中一个挥之不去的梦,噩梦。战斗力之强(西域都护府数百步兵与强势匈奴骑兵血战一月有余,虽死伤殆尽,但重创数十倍与已的匈奴骑兵),血胆之壮(李陵五千步兵出塞便是明证,可以证明汉军的战斗力并不比守温泉关的斯巴达勇士差),军事技能之熟,不要说在东方,便是放在世界,也是蝎子拉屎---独一份,相必代表罗马步兵出战,并不辱没了罗马方阵步兵吧?
说明一下,之所以一再将汉军与罗马步兵对比,只有一个意思,就是汉军能代表当时世界最强步兵的水平,不然,败了没有说服力。
战例:卫青漠北之战
对阵双方:匈奴骑兵,数量十几万(具体数目不详,不过以其以逸待劳,再加上骑兵集结时间短来推断,当是漠北精兵尽数在此,虽在此之前与汉军数战皆不利,但元气大伤却是此战过后,由此得出具体数目当不下于汉军)
汉军:步兵十万(指常备军,不是那种刚从庄稼地里拉来的民夫性质的士兵),骑兵五万(主要担负突发性况下的延缓敌军骑兵的攻击,并在获胜之后用于追击,装备较之匈奴强,战力却不能过之,尤其是是骑射这一环节),武刚车数千辆,另还有一些后勤民夫不计入战斗人员之例)
战阵之前,汉军长驱数千里,直捣匈奴老巢,匈奴单于也有心在本土一战以解决汉军的骑兵部队,于是一场大战不可避免。
一开始,汉军步兵便在武刚车,骑兵及其他辎重车辆的护卫下进入防守阵型(说老实话,没有工事和障碍,再严整的步兵方阵也挡不住十数万骑兵从四面八方,轮番的冲击,并且很有可能一溃全溃,这一点汉军的武刚车和南北朝的刘裕的却月阵便很有作用,上层有了很清醒的认识,并作出了以车来补充战马不足的举措),并将所有随行的大射程的强弩(被认为是当时全世界射得最远的步兵弩)全部列开结阵以形成远程杀伤力量,同时将五万骑兵置于两侧,以备救援之用。(可以肯定的是,汉军当时如果没有射程远远超过匈奴骑射射程的强弩,这仗就没法打,单凭五万骑兵是扛不住十数万匈奴铁骑的。换句话说,如果此时匈奴骑射的对手是远程打击力量不强的罗马步兵,在十几万骑射的轮翻打击之下,很可能就全军覆灭了。)
在汉军步弩强大的打击之下,匈奴骑兵的损失很大,并不得不放弃传统的骑射,以密集的骑兵队型向汉军阵地冲击,一时之间,整个大地都在颤抖,冰雪在铁蹄的撞击之下翻起。两支同时找最优秀的军队展开殊死拼杀,战局呈胶着状态。
在这里我推断一下,汉军的步兵阵已开始顶不住了,这可以从汉军不得不出动骑兵得出,正常情况下,这时是不必要动用的,众所周知,在战场上,守与攻的损失比不会低于1:2,而以攻对攻就不好说了。这里也提出一个问题:十万人等级的步兵对同等数量的骑兵真的能守得住吗?想一下,按三米的间矩算,这个步兵方阵得数里方圆,很难保证前后左右都能有效地扛得住,而这类步兵方阵一般情况下都是外重内轻的,一点被突破,则全线皆破。这时就只好出动骑兵来填这个缺口了,至少可以抵消骑兵强大的冲击力,可以为步兵从新组织有效的防御赢得时间。
就算汉军拥有如此强大的弩兵部队,战局依然呈胶着状态,这也是步兵对扛骑兵的悲衰,可供移动的空间和距离都太短,很难集中起压倒性的攻击力量对一个方面的骑兵实施摧毁性的打击,战局依然是双方五五开,一个不留神,也许就全军覆灭在这北地的冰地里。
风,汉军管他叫神风,这时适时的出现了,一时之间,战场上十米以内不见人影,匈奴人的战马受到的影响肯定大于汉军的步兵,再加上卫青适时的出动骑兵真冲匈奴人的中军,于是,战斗就这么结束了,如此突然。一场在两千年前发生在世界东方的步骑大战就这样草草收场,当然是汉军胜。
匈奴人一直对这场战斗不服,事实也如此,若无汉骑的拼死硬扛住被匈奴铁骑冲破的缺口,战争的结果会变成另外一个样,直至数十年后他们遇到另一支正宗的汉军步兵,李陵的五千荆楚勇士之后,才彻底退出与汉军争夺的战场。
到这结束,具体的结论我不想下,在我看来,不管是步兵致胜还是骑兵致胜都是无聊的结论,没有骑兵的协助,步兵很难完胜骑兵集群,没有步兵的协助,骑兵也很难突层层叠叠的箭阵,枪阵,只有将此二者充分结合好的军队才能取得战场的主动权
<P>看看汉的兵制就知道了,一个完整的军队组成不能偏废任何一兵种</P><P>中垒校尉,八校之首,主管北军垒门之内事务,因而得名(中垒校尉同时还掌管西域之事)。
屯骑校尉,掌管骑兵。
步兵校尉,掌管上林苑门的屯兵。
越骑校尉,掌管越骑(自越人中挑选充当骑兵者)
长水校尉,掌管屯驻宣曲观的胡人骑兵(因这些胡骑来自长水部落而得名)。
胡骑校尉,不常置,掌管屯驻池阳的胡骑。
射声校尉,掌管待诏射声士(待诏射声士为精选射手,射声之意为闻声即可射而中之)。
虎贲校尉,掌管轻车。</P>
李陵的五千人不传统意义上的步兵,而是经过了新式整编的步兵兵团,其中的军制,装备(新的战车),战法,训练水平等都是传统步兵所不能比的,但是那一战匈奴调集了自己全国兵力来战,基本上打散了李陵的部队.所以很多东西未能流传.
单一兵种是没前途的
骑兵战术艺术最极致的应该是蒙古骑兵
<P>《汉武大帝》拍得还可以,但战争场面水平还是太次,不能体现当时的盛况。</P><P>什么时候,我们也能拍出《角斗士》开篇罗马军团那恢弘的战争场面啊</P>
<P>汉武大帝对于宫廷权术的描写远远强于军事斗争……也许是投资的原因吧,、</P><P>兵种的适用性主要取决于地理环境和装备与战术技术水平,骑兵的高机动性和强大杀伤力用于开阔的平原,在热带雨林中会如何?装备现代火器的步兵与骑兵哪个更具备全方位的作战能力?因此兵种的优劣要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环境下评判……</P>
<P>骑兵在热带雨林中是非常吃亏的,蒙古骑兵能征服俄罗斯、中国、阿拉伯、波兰,但是却在越南和爪哇一筹莫展。</P><P>火器出现以后,骑兵的地位并没有被削弱,俄国和美国的骑兵,都为他们的国家打下了万里锦绣山河。美国内战中,谢尔曼将军十万铁骑插入南方腹地,所到之处,寸草不留,彻底毁灭了南方的抵抗意志和能力。给予骑兵致命打击的是机枪的出现,在一战中骑兵的作用就大大缩水了,但是在俄国内战中,骑兵在辽阔的俄罗斯大地上依然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再往后就不用说了--可爱的波兰骑兵砍德国坦克。值得一提的是,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看到主人被德国人打得很惨,主动提出要为主分忧,于是蒙古人和条顿人的战斗在伏尔加河畔再次打响,但是这一次,蒙古人的运气就不如700年前那一次好了,袭击德军车队的蒙古骑兵几乎全部玉碎。</P>
<B>以下是引用<I>中国sunyan</I>在2004-12-20 16:41:38的发言:</B>
骑兵战术艺术最极致的应该是蒙古骑兵

<P>同意!
<P>兵书上说:用骑有十利!
<P>骑兵的机动性和冲击力是无与伦比的(当然和坦克和悍马什么的比就差了)不然西班牙人怎么能靠几百人击败几万阿兹特克人?
<P>骑兵的出现拉大了战争的规模,使得交战双方都尽量避免在开阔地域交战,也促进了攻城方式的改进!</P>
我还是比较喜欢蒙古的骑兵,天下无敌!
成吉思汗一直是我的偶像
平衡配置才是王道!!
在马镫出现之前,骑兵只是辅助兵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