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历史:楚汉相争与国共内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2:02:51


前言
  网上关于抗日战争的争论很多,实际大家都清楚,争的抗战,落脚点却是国共内战。否定了国共内战的合法性,就否定了PLA的合法性和北京人民政府的合法性。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的力量却是分散的、民心也是易变的。合法性也就是民心所向还是民心所背问题。否定了合法性,会导致民心混乱甚至相背。支持政府的力量会减少,甚至转化为反对政府的力量。
鸿门宴
  除了史记鸿门宴一段明文提及的,还有哪些人参加了鸿门宴?先引一段史记原文“尊怀王为义帝。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谓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项王乃立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长史欣者,故为栎阳狱掾,尝有德于项梁;都尉董翳者,本劝章邯降楚。故立司马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立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徙魏王豹为西魏王,王河东,都平阳。瑕丘申阳者,张耳嬖臣也,先下河南郡,迎楚河上,故立申阳为河南王,都雒阳。韩王成因故都,都阳翟。赵将司马卬定河内,数有功,故立卬为殷王,王河内,都朝歌。徙赵王歇为代王。赵相张耳素贤,又从入关,故立耳为常山王,王赵地,都襄国。当阳君黥布为楚将,常冠军,故立布为九江王,都六。鄱君吴芮率百越佐诸侯,又从入关,故立芮为衡山王,都邾。义帝柱国共敖将兵击南郡,功多,因立敖为临江王,都江陵。徙燕王韩广为辽东王。燕将臧荼从楚救赵,因从入关,故立荼为燕王,都蓟。徙齐王田市为胶东王。齐将田都从共救赵,因从入关故立都为齐王,都临菑。故秦所灭齐王建孙田安,项羽方渡河救赵,田安下济北数城,引其兵降项羽,故立安为济北王,都博阳。田荣者,数负项梁,又不肯将兵从楚击秦,以故不封。成安君陈馀将印去,不从入关,然素闻其贤,有功于赵,闻其在南皮,故因环封三县。番君将梅鋗功多,故封十万户侯。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从引文可以推断,张耳、黥布、吴芮、臧荼和田都跟随项羽入函谷关,并且极有可能参与了鸿门宴。同时还知道,秦灭以后,除了项羽的西楚和刘邦的汉,还有大小十几个王。而且还要加上楚汉相争后期的韩信、彭越等王。
真的只是楚汉相争?
  如果接着上面的引文向下看史记,后面是从义帝开始到大小十几个王的阴谋诡计、混战兼并,最后形成了几个大的势力。用楚汉相争来总结这段历史,是相当片面的。
真的只是国共内战?
  与上面的理由相同,以国共内战来总结1945~1949年中国历史,同样是片面的。类似的事情在中国古代治乱转换的时代出现过很多次。
现在是中美相争吗?
  如果以后美国或者中国统一了全球,后人以中美相争来形容我们这一段历史,做为当事人,你同意吗?
  这算是研究中国古代这几段历史对中国的实际意义。可以学一学古人是如何成功的。还不是一个两个例子,是一堆成功的例子。
给国共内战做个结论
  虽然学习古人成功的经验、总结古人失败教训也很重要。却不是我们本文的重点。这篇文章是要给国共内战换个结论。当时,阎锡山有机会统一中国大陆,李宗仁也有机会统一中国大陆,甚至傅作义都有机会。新中国的成立是民心所向的结果,而不能片面认为是国共内战的结果。这就是结论。

前言
  网上关于抗日战争的争论很多,实际大家都清楚,争的抗战,落脚点却是国共内战。否定了国共内战的合法性,就否定了PLA的合法性和北京人民政府的合法性。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的力量却是分散的、民心也是易变的。合法性也就是民心所向还是民心所背问题。否定了合法性,会导致民心混乱甚至相背。支持政府的力量会减少,甚至转化为反对政府的力量。
鸿门宴
  除了史记鸿门宴一段明文提及的,还有哪些人参加了鸿门宴?先引一段史记原文“尊怀王为义帝。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谓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项王乃立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长史欣者,故为栎阳狱掾,尝有德于项梁;都尉董翳者,本劝章邯降楚。故立司马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立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徙魏王豹为西魏王,王河东,都平阳。瑕丘申阳者,张耳嬖臣也,先下河南郡,迎楚河上,故立申阳为河南王,都雒阳。韩王成因故都,都阳翟。赵将司马卬定河内,数有功,故立卬为殷王,王河内,都朝歌。徙赵王歇为代王。赵相张耳素贤,又从入关,故立耳为常山王,王赵地,都襄国。当阳君黥布为楚将,常冠军,故立布为九江王,都六。鄱君吴芮率百越佐诸侯,又从入关,故立芮为衡山王,都邾。义帝柱国共敖将兵击南郡,功多,因立敖为临江王,都江陵。徙燕王韩广为辽东王。燕将臧荼从楚救赵,因从入关,故立荼为燕王,都蓟。徙齐王田市为胶东王。齐将田都从共救赵,因从入关故立都为齐王,都临菑。故秦所灭齐王建孙田安,项羽方渡河救赵,田安下济北数城,引其兵降项羽,故立安为济北王,都博阳。田荣者,数负项梁,又不肯将兵从楚击秦,以故不封。成安君陈馀将印去,不从入关,然素闻其贤,有功于赵,闻其在南皮,故因环封三县。番君将梅鋗功多,故封十万户侯。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从引文可以推断,张耳、黥布、吴芮、臧荼和田都跟随项羽入函谷关,并且极有可能参与了鸿门宴。同时还知道,秦灭以后,除了项羽的西楚和刘邦的汉,还有大小十几个王。而且还要加上楚汉相争后期的韩信、彭越等王。
真的只是楚汉相争?
  如果接着上面的引文向下看史记,后面是从义帝开始到大小十几个王的阴谋诡计、混战兼并,最后形成了几个大的势力。用楚汉相争来总结这段历史,是相当片面的。
真的只是国共内战?
  与上面的理由相同,以国共内战来总结1945~1949年中国历史,同样是片面的。类似的事情在中国古代治乱转换的时代出现过很多次。
现在是中美相争吗?
  如果以后美国或者中国统一了全球,后人以中美相争来形容我们这一段历史,做为当事人,你同意吗?
  这算是研究中国古代这几段历史对中国的实际意义。可以学一学古人是如何成功的。还不是一个两个例子,是一堆成功的例子。
给国共内战做个结论
  虽然学习古人成功的经验、总结古人失败教训也很重要。却不是我们本文的重点。这篇文章是要给国共内战换个结论。当时,阎锡山有机会统一中国大陆,李宗仁也有机会统一中国大陆,甚至傅作义都有机会。新中国的成立是民心所向的结果,而不能片面认为是国共内战的结果。这就是结论。
国共不是楚汉相争,而是汤武革命,因为民国在名义上已经是天下共主,双方的合法性起初是不对等的。另外,中共这种公然在大决战中推翻大政权的改朝换代模式在历史上又是一个创举,没有完全相似的案例。
绿色魔鬼 发表于 2012-4-26 01:32
国共不是楚汉相争,而是汤武革命,因为民国在名义上已经是天下共主,双方的合法性起初是不对等的。另外,中 ...
军队是证明政府合法性的必要条件。
周以前的历史难以考证。周以后,每次改朝换代,都会形成数量不等的、自成系统的军队。以军权统一还是军权分散来解释历史,就可以发现,秦灭以后的黄淮海流域、长江流域的形势,与抗战结束后,中华民国的内部形势,是类似的——都是军权分散的。
周时的封国,地方诸侯有一定军权,但在周强大时,军权是受限的,不同的国家受限的程度不一样。周衰落以后,各诸侯国的军权就独立于周天子了。
秦灭以后,各王的军权是独立的。抗战以后,国民党内部各派军权、中共的军权也是独立的。在军权分散这一点上,类似。

至于说没有相同案例,只能说,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
史记里,司马公给出了鸿门宴的座位和方向,参与的各人也都在本纪、列传里分别有描述——可以肯定鸿门宴就那么几个人,张耳、黥布什么的确实没有参加。
楚汉相争之前是反秦,各路诸侯在反秦大旗下各自为政。国共内战前是抗日,国民党政权已经在政治上牢牢占据了合法性。除了共产党外,也没有其他对立政权。
两者差距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