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机吨级搭配的运筹分析课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2:57:49
<P>不知道有没有人愿意试一试?</P>
<P>我觉得这个课题应该有现实意义。可惜我个人的知识水平有限。</P>
<P>如果有感兴趣的网友,可以参加讨论</P><P>不知道有没有人愿意试一试?</P>
<P>我觉得这个课题应该有现实意义。可惜我个人的知识水平有限。</P>
<P>如果有感兴趣的网友,可以参加讨论</P>
?
请高手们把世界各型轻重战机的起飞重量、最大起飞重量一一收集集中起来,作为研究的基本素材。
对这个题目没大看懂, 能否解释解释?
<P>初步分:重型(最大起飞重量在30吨左右)、中型(最大起飞重量在20吨左右)、轻型(最大起飞重量在10吨左右)。</P><P>然后再在3个“集团”中选择高低搭配对象。</P>
当然,也允许分5-6个吨位等级把全世界现有2代半-4代战斗机归纳进去。
<B>战斗机和攻击机的发展</B>
F16“战隼”——美国第三代轻型多用途战斗机
     <P>
<P>      F16是按照美国高低搭配的思想,为F15配套的轻型多用途战斗机。除装备美国空军之外,还出口到17个国家或地区,已经生产了4 000千多架,是产量最大、应用最广、空战性能优良、能执行多种任务的第三代战斗机。</P><P><p></P>美国F16“战隼”战斗机</P><P>
      F16是美国通用动力公司研制的单发轻型多用途战斗机,主要用于空战,也可用于近距支援,是美国现役主力战斗机。该机于1972年研制,1974年2月原型机首飞,1978年8月开始服役。F16有A、B、C、D、R、X、XL等型别,还有根据特殊任务和出口国不同而研制的十余种改型机。除装备美国空军和海军2 249架之外,还出口到荷兰、比利时、埃及、以色列、韩国、土耳其等17个国家和地区。到2001年10月各型F16已有订货4 347架,生产了4 000多架,是产量最大、应用最广、空战性能优良、能执行多种任务的第三代战斗机。
      按照美国高低搭配的思想,F16是作为低档的为F15配套而研制的轻型战斗机。所以它的空机质量和最大起飞质量只相当于F15的三分之二,而价格仅为2 600万美元,还不到F15的三分之二。虽然,F16是按低档飞机研制的,但它的飞行性能并不低,与F15相比相差不多,主要区别是其设计思想和战术用途不同。F16采用悬臂式中单翼,单垂尾,以铝合金为主要结构材料,与一般飞机没什么不同。但它选用了推重比为8的涡轮风扇发动机,后仰角30度﹑能承受过载为9的弹射救生系统,静稳定度略为负值的气动布局,带侧置驾驶杆的电传操纵系统,这在当时都是很先进的技术。为众多国家选中、订货达4千多架的原因也就在这里。在1982年以色列和叙利亚的贝卡谷地大空战中,以色列的近百架F16与叙利亚的米格战斗机厮杀,有85架米格飞机被击落,F16无一在空战中损失。在1991年的沙漠风暴作战中,有249架F16参战,共出动13 500架次,任务完成率高达95.2%。实战证明,F16确实是优秀的多用途战斗机。但是,因为它是按中低空多用途的战术技术要求设计的,高空性能就差一些了。比如其升限较低,如果在高空作战它就要被动挨打了;在中低空活动容易被地空导弹和其他防空兵器击中,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被伊拉克的防空武器击落7架,1995年在波黑巡逻时被塞族的萨姆6导弹击落1架。
      F16最初装一台美国普·惠公司的F100PW200涡轮风扇发动机,加力推力105.9千牛;早期的C/D型装一台F100PW220发动机,加力推力111.2千牛;或者装通用电气公司的F110GE100发动机,加力推力122.3千牛;1991年后改用加力推力129千牛的F100PW229或F110GE129发动机。不断增加的发动机推力主要用来抵销机载设备和武器载荷不断增加带来的影响,对飞机飞行性能的影响不大。F16装1门20毫米M61A1多管机炮,备弹511发,9个外挂点可挂导弹等多种武器,外挂武器包括AIM9J/L/M/P“响尾蛇”、AIM7“麻雀”、“天空闪光”、“魔术”和AIM120空空导弹、AGM65“幼畜”空地导弹、AGM84“鱼叉”反舰导弹、AGM88“哈姆”、AGM45“百舌鸟”反辐射导弹和多种制导炸弹和常规炸弹,也可以携带核弹。</P>
技术数据
(F16C)
翼展9.45米
机长15.03米
机高5.09米
最大起飞质量19 187千克
典型作战质量10 780千克
空机质量8 273千克
最大平飞马赫数2.0
最大爬升率330米/秒
实用升限17 200米
起飞滑跑距离396~530米
着陆滑跑距离670~810米
转场航程3 890千米</P>
<B>辩证的哲理发展军用航空装备的思考</B></P>

  航空武器装备的发展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很多,包括对未来军事环境的预测、军方的需求和国家的经济条件、技术储备等等。因此,用辩证统一的哲理深入地探讨、了解和处理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对正确引导国家、军队和制造方发展适合国情和满足军方需求的航空武器装备大有裨益
  航空武器装备的发展和任何其他事物一样,也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哲理。研究、掌握和自觉地运用这些规律和哲理,将对其发展起到很好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真正的顶层研究,研究的内容十分宽泛。本文仅以航空武器装备发展中存在的8个辩证关系为切入点,探讨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哲理。
  作战指导思想与装备发展
  作战指导思想与武器装备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为,前者是后者的发展依据,后者反过来又会引起作战思想的变革。因此,正确预测未来的作战环境、设想未来的作战样式、确定符合国情和军情的作战指导思想,并以此对武器装备的发展进行正确的牵引是至关重要的。在世界战斗机的发展史册上,客观地记载了能否正确处理这种辩证关系,对发展不同时代战斗机的重要影响。
   例如,发展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的主要依据是军事专家对50年代朝鲜战争的空战分析结果。
   当时有关专家的预测认为:未来战斗机的最大飞行速度将成为夺取空中优势地位的关键性能,甚至可以不惜牺牲爬升率和机动性换取最大飞行速度的提高;战斗机应兼有空战和对地攻击能力,主张研制战斗/轰炸机;截击机实施攻击时的动作将趋于"平直化",它将主要是利用速度优势追赶目标,然后用空-空导弹将其歼灭,并认为空-空导弹出现后航炮已没有使用的必要;飞行员在未来空战中的作用已经不重要,甚至主张废弃编队空战。
   结果,根据上述这些作战思想和预测结果研制出的第二代战斗机,虽然从技术和性能水平来看,确实比第一代战斗机有了明显的提高。其最大飞行速度达M2左右,有的甚至能达到M3;机载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的性能也有较大的提高;飞机"重型化"倾向明显。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行的越南战争中,第二代战斗机的使用效果并不理想,空战效果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当时的军事理论研究和分析人员对未来空战的预测与实际情况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偏差。
   实战表明,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和影响,第二代战斗机空战的高度范围并没有扩大,而是缩小了;空战的速度范围也并不像预测的那样大,通常只是在M0.5~0.9的范围内;由于大部分空战仍发生在目视可见的范围内,战斗机机动性能的好坏对空战双方的胜败仍至关重要, 航炮在空战中则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绝大多数的空战仍是编队空战,飞行员的素质仍然十分重要。
   预测牵引与实战情况相去甚远,注定了第二代战斗机难以取得理想战果的最终结局。
   反之,美、苏等国根据越南战争等局部战争的实战经验和第二代战斗机研制中的经验教训,先后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开始的第三代战斗机的研制工作,则因提出了符合未来实战需求的牵引预测而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当时的研制指导思想是:重点突出空战格斗和全天候作战能力,重视飞机的中低空和亚跨音速范围内的机动性;实现机载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性能的突破性提高。
   与上一代飞机相比,第三代战斗机更注重了发展全天候、全向攻击和全高度作战能力;多目标攻击能力;远中近距攻击能力和对地攻击能力。
   实战应用结果表明,在正确作战思想牵引下产生的第三代战斗机,不仅实战效果好,而且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装备使用,到21世纪初的今天仍占有主力战斗机地位。第三代战斗机能够在30年征战中雄风不减,也足以说明它的确是一代成功之作。
   需求牵引与技术和经济条件
  武器装备发展既要加强需求牵引,又要充分考虑技术和经济条件能否达到要求的可能。因此,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是武器装备成功发展的关键之一。为了实施正确和有效的需求牵引,我们一方面要强调需求牵引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也必须要考虑现实条件的可能性,并据此提出合情合理的战技要求。
   作战需求分析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作战指导思想、作战环境、作战任务等诸多因素。因此,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进行优化分析和定量分析,提出合理和优化的作战需求。首先,要认真研究未来高技术战争的特点、未来的空中作战环境和主要作战样式、空军的作战指导思想和将要承担的主要作战任务,以确定提出作战需求的主要依据。在进行需求分析时,还必须认真研究世界武器装备的发展趋势。因为这些新武器不仅将是我们在未来战争中要面对的"对手",而且它们的研制和发展还将会引起作战思想和作战样式的变化。
   在进行需求分析时,应尽可能进行定量分析,以得出科学可信的结论。要根据空军可能承担的任务,选用典型的战役过程,进行模拟仿真计算,以优化武器装备体系和确定主战装备的主要战技指标。在对武器装备提出作战需求时,一定要有体系对抗的观念。要根据武器装备主要承担的作战任务和它在整个武器装备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来确定其战术技术指标和发展重点。
   在进行需求分析时,要树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目前,国外有一种提法,称之为"任务优化"。这就是说每一种军用飞机都要有其明确的主要使命和任务。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有得就有失,有失就有得"。
   发展多用途战斗机是目前的一个趋势。 但是,"多能"并不是"都能"。从哲理上讲,"都能"就可能"都不能"。因此,在确定战斗机的功能需求上要有取有舍,也即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进行需求分析时,还应立足国情,充分考虑本国的技术和经济条件。新机研制的确应十分重视技术的先进性,加大高技术含量。这样不仅会使其具有良好的作战效能,还能使之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但是,也不能一味追求技术上的先进性,而要综合考虑技术先进性、研制的风险性和现有技术储备和经济能力的可行性,而"落脚点"应放在提高军用飞机的整体作战效能上。
   从某种意义来讲,提高技术水平是提高武器装备作战效能的一种重要"手段",但也不能脱离实际需求片面追求技术先进、过多地采用新技术,要全面分析利弊得失,尽可能减少研制风险和减少研制成本。
   前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在这方面一直很有特色。 尽管它在一些飞机元器件技术发展上比较"落后",但由于研制思想先进,注意在关键部位采用高新技术,因而飞机的整体作战效能很好。只有科学地确定"需求",充分考虑了"可能",才能正确定位航空武器装备的发展方向。
   赶超先进与立足国情
  赶超世界先进技术水平是航空武器装备研制的一个重要目标,对于一个大国来说尤其如此。任何大国都不可能完全依靠引进外国的武器来装备部队,这不仅是从经济上来考虑的, 还必须考虑到国际形势风云多变的特点。
   从国家的军事需求来讲,具备自行研制高性能武器装备的能力和拥有自行研制的高性能武器装备才是国家军事力量真正可依赖的后盾。
   从争夺国际市场来考虑,也必须拿得出具有先进技术水平和高效能的武器装备才行。 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必须要立足国情,要"赶超",而不是"跟随"。
   在武器装备的研制和发展中,要重视掌握和适应世界战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但也不能沿着先进国家的发展道路,亦步亦趋地跟,一模一样地干。而是要根据本国的主要作战需求、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等条件,突出发展重点,制定出高效的、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力争在某些方面实施跨越式发展。在这方面,原苏联的的一些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原苏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可以说是始终如此),在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和航空技术总体水平等方面都落后于美国。但它并不是简单地"跟随"或"全面赶超",而是立足国情,突出重点,走自己的发展道路。以战斗机为例,它的研制指导思想强调简单实用、针对性强和保证有"强项"等,因而在战斗机的研制方面,始终能与美国成"针锋相对"之势。
   他们在研制米格-29、苏-27等第三代战斗机时,由于考虑到国际的总体形势和技术上赶超的迫切性,在研制方针上强调技术上的赶超和为今后发展打好扎实的基础,即使拖长研制进度也在所不惜。
   米格-29、苏-27等飞机的研制成功,使原苏联战斗机的技术水平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不仅大大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而且在不少方面还有独特的创新点。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原苏联垂直短距起落(VSTOL)飞机的发展也独具特色。英、美等国在研制成"鹞"式飞机后,先是于70年代后期开始研制AV-8B,但AV-8B与"鹞"式飞机相比只是性能上有一些提高,技术水平并没有台阶性的提高。尔后,美、英又联手开始新一代超音速VSTOL战斗机研究计划,并为此进行了大量新技术研究工作,如先进的动力装置、飞行/推进控制系统等等。这样做,使得研制的技术基础较扎实,发展潜力较大,但也存在研制周期长、耗资大的问题。从第一代"鹞"式飞机服役到新一代超音速VSTOL战斗机的服役需要30多年时间。 原苏联并没有沿用美英上述的这种发展途径,而是采用了"渐改"的方法。它在研制一种性能较好的主发动机的基础上,沿用了不少已经经过实用检验的新技术。
   原苏联的立足点是先解决"有"的问题,不追求技术上的全面先进。这样做的结果不仅节省了研制经费,还加快了发展进度。与英美的做法不同,原苏联并没有在研制新型动力装置上投入很大的精力,而是仍然采用其传统的组合式动力装置,即以大推力、推重比较高的发动机保证飞机具有超音速性能;以升力发动机保证其垂直起落性能。事实说明,这种做法是成功的。要不是因为政治和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原苏联当时很有可能会改变其在垂直起落飞机领域落后于英美的局面。它的超音速VSTOL飞机服役的时间甚至有可能领先于西方国家。
   高性能水平与实用性
  从总体上来说,提高航空武器装备的性能水平是增强作战效能的基础。作为"拳头力量"和"换代装备",就更要力争在性能水平上有所突破和有台阶性的提高。
   以第三代战斗机为例,它之所以能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的30年间,始终占据主力战斗机的地位,并取得硕硕战果,主要就是因为它具有比第二代战斗机明显提高的性能水平。
   以F-22为代表的第四代战斗机在研制过程中,也十分重视性能水平的提高。可以说,F-22是世界战斗机范畴内高技术水平飞机的代表。它的研制指导思想是强调技术先进性、高性能和高作战效能。F-22具有第四代战斗机全部典型的技术特征。它因将隐身、超音速巡航、高机动性、推力矢量控制和综合电子设备融为一体,而将成为21世纪初最具威力的战斗机。尽管它的实战效能还待实战考验,但从模拟仿真的计算结果来看,其作战效能将会比第三代战斗机有量级性的提高。
   在重视提高武器装备性能水平的同时,也必须充分考虑其实用性。所谓实用性,简单来说就是:"有用"、"好用"和"用得起"。
   首先,就是要重视实战效能。提高航空武器性能水平是增强其作战效能的基础。但是,高性能水平的武器装备未必一定就有良好的实战效能。如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研制的F-111战斗机,其技术水平和一些性能在当时是非常高的。但是,它在实战中、尤其是进行空战时,战果并不理想。这主要是因为飞机比较笨重。所以,我们必须要根据它们所承担的主要任务,确定其主要的性能特点和战术技术指标,力争提高它们实战效能。
   第二,要重视武器装备的可靠性和维护性能。武器装备的性能水平再高,如果可靠性不高,再高的性能也发挥不出来,同样也会贻误战机,甚至给整个作战进程带来不利的影响。装备的维护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出勤率和再次出动时间,影响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现代高技术战争的战场环境恶劣,情况瞬息万变,部队的作战强度很高、损耗大,后勤保障困难,对武器装备的可靠性、维护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要充分考虑经济性。当前,这个问题日显重要。一是因为新型武器装备的价格十分昂贵,二是因为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武器装备的损耗率很高。为了保证战争能顺利进行和有一定的持续能力,必须要充分考虑经济性。对经济性的考虑,不仅要考虑装备购置费,而且还要考虑使用费用、维护费用等,即所谓全寿命费用。要以武器装备的效费比来评价装备的好坏优劣,以经济上能否承受作为取舍的标准。
  突出重点与协调发展
  武器装备发展,必须处理好突出重点与协调发展的关系。作为航空武器装备来说,国外各主要国家都把战斗机的发展作为航空装备发展中最重要的内容。
   战斗机历来是军用飞机中最受重视、发展得最快的机种,但在战斗机的发展中,也需要注意突出重点。要依据作战思想和其承担的主要任务,来确定对其的主要性能要求和发展重点。要求提得太多,不仅使飞机搞得很笨重、成本很高、研制周期很长,而且还会使得研制过程中矛盾重重、难于协调,最后研制出来的飞机有可能在哪一方面都没有突出的性能,在实战中难以取得良好的战果。一些第二代战斗机就有这样的弊病。
   武器装备发展在注意突出重点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协调发展。未来的高技术战争,将是由多种武器装备和多个军兵种构成的作战体系之间的对抗。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整个体系的对抗能力,而不是由一两种高性能武器就能决定战争胜败的。因而,目前国外在发展军用飞机过程中,十分重视体系对抗观念和发展的系统性。
   以航空武器装备为例,各国在重点发展战斗机的同时,也充分注意各种军用飞机和相关系统的发展问题。如预警指挥机、电子战飞机和空中加油机的发展,也受到普遍的重视。在每一种军用飞机的发展中,也充分注意到各个系统的协调发展问题。在着力提高飞机平台性能水平的同时,必须充分重视机载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的配套研制问题,以提高飞机的整体作战效能。
   这里顺便讲一下"全环境"作战能力问题。未来的作战环境将异常恶劣,各种武器装备将处于强烈的电磁干扰和核、生、化污染的环境中作战。在发展武器装备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作战飞机不仅要具有良好的飞行性能、先进的机载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而且要能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下正常发挥作战效能。否则,所谓高效能的武器装备将会在实战中"面目皆非"。
   质量与数量
  武器装备的质量与数量是决定部队总体作战能力的关键性因素,两者既相辅相成,又互相矛盾。
   武器装备的质量提高,可减少为完成既定作战任务所需要的装备数量。但高质量武器装备的高采购成本将使得在同样经费条件下所能购置的装备数量减少。因此,正确处理装备的质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对于提高部队的总体作战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质量和数量这两者中首先要强调质量。目前,各主要国家在武器装备发展上都十分重视技术创新和争夺"质量优势"。以战斗机为例,美国始终不渝地抢夺技术"制高点"。在研制第四代战斗机方面,又抢到了"先手"。
   原苏联也不甘落后,冷战时期在战斗机研制方面始终与美国形成"两强相争"的态势;当前俄罗斯即便经济相当困难,也仍然坚持进行新一代先进技术战斗机的研制工作。
   在现代战争中,用数量顶替质量的方法是行不通的。装备大量性能低下的武器装备,平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维护,到了战时可能发挥不了多少作用,甚至还会贻误战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只有重视武器装备的质量、着力于提高其技术和性能水平,才能赶超和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但是,也不能片面强调质量而忽视数量。有人曾做过空战模拟,在一定条件下拥有数量优势的一方能部分弥补因质量劣势造成的不利影响;即便质量并不占优势,只要双方参战的飞机数量增多,那么性能差距的影响也会减小。
   实战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现代战争的作战强度高、损耗大,要保持持久的作战能力,必须装备相当数量的武器装备。对于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来说尤为如此。
   目前,一些国家采用"高低搭配"的方法来解决质量与数量之间的矛盾。所谓"高低搭配",就是用数量较少的高质量武器装备和数量较多的质量稍差、价钱相对便宜的武器装备配合使用。美国在研制和发展第三代和第四代战斗机时,都采用了这种方法,即:F-15与F-16,F-22与JSF分别形成"高低搭配"。
   高低档装备可以是同一代武器装备,也可分属前后两代装备。例如,也可由第四代战斗机与第三代战斗机的改进型形成"高低搭配"。
   其实,发展多用途武器装备、如多用途战斗机,也是处理好数量与质量关系的一个途径。多用途战斗机既可用来遂行争夺制空权和护航任务,又可用来实施对地攻击和侦察等任务。航空兵部队装备了多用途战斗机,就能提高其作战的灵活性,而且整个部队在遂行某项作战任务时的飞机数量也能增多,能有效提高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
  技术先进性与研制风险性
  研制一种武器装备时,重视其技术先进性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第三代战斗机的成功范例和第四代战斗机在研制中所采用的诸多高新技术成果都足以证明这一点。
   但是,在新型武器装备研制中也不能片面地追求技术先进性。正如前面已经讲到的,采用先进技术本身本不是目的,只是提高作战效能的手段。在装备研制发展中,如果过分强调技术的先进性、过多地采用高新技术,不仅会加长研制周期,增加研制经费,而且一旦其中一两项新技术过不了关,就会直接影响研制计划的成败。
   我们都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ATF计划竞争中,竞争一方提出的YF-22验证机最终战胜了另一方的YF-23,发展成现在的F-22。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YF-22选用了比较常规的布局,而YF-23则采用了较为新颖的布局。相比之下,YF-22的研制风险较小,研制成本也会低一些。
   无独有偶,在最近揭晓的JSF计划竞争中,选用较为常规布局和继承性较强的X-35又战胜了采用新颖布局和继承性较差的X-32。 美国是技术和经济基础都很强的国家,也很重视技术创新,它对在装备研制发展中的风险性尚且如此重视。这一点,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型号研制与技术储备
  技术储备是型号研制的基础,而型号研制则是技术储备的成果,正确处理这两者的辩证关系,使其互相推动互相促进,对武器装备的顺利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要充分认识加强技术储备、及时开展预研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以说,没有良好的技术基础,型号研制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美国研制第三代战斗机时,由于及早开展了预研工作,技术储备很充分,所以研制工作很顺利,也很成功。不仅飞机的研制周期很短,有的飞机从研制工作开始到装备部队只用了3~4年的时间,而且实战效果很好、发展潜力很大。原苏联研制米格-29和苏-27等第三代飞机时,研制周期相当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技术储备基础不足。
   其次,要正确选择预研的项目和方向。选题一定要适应未来战争环境和部队主要任务的需求,要充分考虑世界武器装备发展的大趋势,重视前瞻性和前沿性,选择技术起点高、发展潜力大、稳定性好、实用性强的课题,及早开展研究,为赶超世界水平和实现跨越式发展打好扎实的技术基础。同时,也不能亦步亦趋地模仿、追随别人来搞研究,要根据武器装备的作战需求、本国的经济和技术基础和条件,突破关键、确定重点,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确定主攻方向和研究课题。
   第三,要协调好预研和型号研制的关系。确定预研课题和主攻方向时,要充分考虑型号研制的需求,否则,即便研究课题取得了成果也无处可用,不能对型号研制起到技术支撑作用。不仅不能为型号研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还往往会使型号研制工作不能顺利地开展,使预研工作的作用受到质疑。
   进行"背景机"研究,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可以以某种有可能进行研制的型号为背景,开展系列化的预研工作,这样有利于加强预研与型号研制之间的关系。但预研也不一定要与型号研制形成"捆绑"关系。一般来说,预研要更具前瞻性和前沿性,有些技术指标也可适当提高,这样可为型号研制留些余地。研究范围也可适当放宽,在进入型号研制阶段后,未必对所有预研技术和性能要求都提出需求,但宁愿"备而不用",而不能"用而不备"。
</P>
<P>中国空军装备的
重型战机有:
苏27、30、飞豹(海军);
中型战机有:
J10、J8II;
轻型战机有:
J6、J7系列、A5、在研的枭龙、7MF。(候补的山鹰、。。。。)</P><P>从世界空军的高低搭配现状和趋势看,似乎中型战机要挑大梁,列装比例应该最大。不少欧洲国家没有装备重型战机,只列装中型和轻型战机。是因为有美国的重型战机驻扎在欧洲。美国帮欧洲扛起了一片天空。</P><P>超重型战机(最大起飞重量超35吨的)已经逐渐走上了衰退的道路。数量很小,基本不用考虑了。</P><P>下面想听听大家发表意见。如何进行中国空军战机的数量搭配,实现最高的效费比。</P>
我觉得让成飞发包给沈飞加工猛龙,压缩8II的产量。尽快扩充人民空军的中歼数量,是空军应该考虑的方式之一。
<P>当年我们没有引进米格31恐怕是个失误,这东西在超视距空战时代NB得很。</P>
<P>传说中的重歼13应该是30吨级别的啦,还有双发10的传言,那也应该是30吨级的吧?</P><P>海航的机队吨位梯次是飞豹/30/27(重型)、8II(中型)、J7/Q5(轻型)。美国海航已经是重、中搭配的机队。F18-E/F的吨位不差与对手的重歼。</P><P>平时不是很多人发表过自己的见解要淘汰某某机、某某机的吗?放在这个吨位梯次的框架下分析,应该是比较公正客观的吧。</P>
<B>以下是引用<I>68式红缨枪</I>在2004-12-12 16:30:00的发言:</B>
我觉得让成飞发包给沈飞加工猛龙,压缩8II的产量。尽快扩充人民空军的中歼数量,是空军应该考虑的方式之一。

<P>我选您做一集团第一书记!</P>
<B>以下是引用<I>北国之鹰</I>在2004-12-12 16:53:00的发言:</B>


<P>我选您做一集团第一书记!</P>


那你得先介绍我入党[em04]
<P>从我军现阶段的历史任务来看,我个人认为:</P><P>重,中,轻的比例应该大致在2:1:1</P><P>轻型机将是最早退出历史舞台的。</P><P>另答复“68式红缨枪:那你得先介绍我入党”:我还是个光荣的共青团员。</P>[em01][em01][em01][em01][em01]
<P>重,中,轻的比例应该大致在2:1:1</P><P>===头重脚轻。那重歼该装备多少架呢?</P>
<P>还没到讨论数字的地步</P><P>向您请教,重,中,轻,各型功用何在?</P>
都是多用途战斗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2 18:27:47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2 17:42:22编辑过]
<P>偶认为这就是一个大国空军发展的方向。</P>
<P>大国空军的代表--美国。它的重、中比例是多少?</P>
个人想象,我们的战斗机数量应该是:重300、中600、轻1200
<P>美国空军(现役空军、空军国民警卫队、空军预备队)重、中比例大致为1:2。</P><P>但我们应该看到美军海军航空兵(岸基航空联队、舰载机联队)重、中比例为1:1。</P><P>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攻与守,如何针对对手作出自己的选择。</P><P>在做所有这些判断之前,我们至少还应盘点一下美军舰艇部队、我军地空导弹部队的实力。</P>
美国10吨级的战斗机有重新回到序列的趋势。但这次是以无人战斗机的新面孔出现!
是什么意思啊
<P>运筹学、最优化理论之类的,</P><P>学得不太好,</P><P>所以不参与评论,</P><P>哪位高手研究研究,</P><P>写篇论文什么的。</P>
读大专财会、企业管理、营销、行政管理的都运筹分析课程呀。当个作业做着玩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3 13:54:48编辑过]
<P>我认为在未来我们保持1500架左右的战斗机。</P><P>对于我们的飞机比例应该由我们面对的威胁决定,不能想当然。</P><P>对于霉菌近期所打的几场“畸形”战争所带来的影响我们应慎重的考虑。不能盲目的跟随。</P><P>前苏联在三代飞机的选型时认为高低搭配的比例应在4比7左右。</P>
<P>考虑3代机的高低搭配,并不能忽视有2代轻型机同步存在的现实。</P><P>在换代替补的过程中,并不是一步到位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轻型机这个尾巴是不容易轻易给甩掉的~</P>
看好单发中型和双发重型机,还有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