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ferret请教技术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3:50:59
<P>既然ferret说自己明白技术问题,那么就请从技术角度解答以下问题,</P>
<P>1、黑障问题是否可以解决</P>
<P>2、解决黑障问题之后,弹道导弹是否能够有效攻击航空母舰</P>
<P>特别说明,其他同志如果不是从技术角度解答,那么请不要跟贴,免得造成混乱</P><P>既然ferret说自己明白技术问题,那么就请从技术角度解答以下问题,</P>
<P>1、黑障问题是否可以解决</P>
<P>2、解决黑障问题之后,弹道导弹是否能够有效攻击航空母舰</P>
<P>特别说明,其他同志如果不是从技术角度解答,那么请不要跟贴,免得造成混乱</P>
楼主算是找对淫了。
<P>解释了800遍了,装看不见啊?</P><P>1 必须减速,牺牲高速带来的突防优势。</P><P>2 有可能,但不一定,俯冲角度有限制,俯冲角度超过布鲁斯特角,难以从海面滤出目标回波。而且飞行时间短,难以积累足够的脉冲用以对消噪声信号。</P><P>另外,必须保证对方不拦截。否则还没进入返回段,就要被拦截器干掉了,连释放假弹头都来不及。</P><P>弹道导弹打航母还是个设想,舰艇拦截弹道导弹的试验都成功多少次了?装什么糊涂?</P><P>现代舰船杂志访谈弹道导弹专家的文章你们都不看不是?</P>
<P>关于第一个问题,请问一下其各自的效果如何?特别是下列第2种做法,美国航天飞机返回时曾做过试验,请问其试验结果如何?</P><P>1,提高工作频率,至少要达到10千兆赫以上。2,从飞行器表面向等离子体鞘注入亲电子液态物质,比如水,氟氯烷等,降低电子密度。3,采用低导热亲电子材料作飞行器防热层。比如四氟乙烯。</P>
<P>更不要说红外、光学什么的,光是头罩制冷液膜的不均匀性和无规则变化目前就没法解决。</P><P>隔着花玻璃看东西,就这效果。</P>
<P>关于第二个问题,这里有一篇发表于《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上的文章,里面进行了再入飞行器攻击慢速活动目标的制导方案研究,里面的方案是基于再入飞行器拉平加速而设计的,请问这个方案是否可以满足弹道导弹攻击海面目标的技术要求。</P><P> <p></p></P> </P><B>再入飞行器攻击慢速活动目标的制导方案研究</B><p></p></P><B>
</B>陈海东 余梦伦 辛万青 李军辉</P>(北京宇航系统工程设计部,北京,100076)</P><P> </P>曾庆湘</P>(北京特种机电研究所,北京,100076)<p></p></P><P><B>    摘要</B> 研究了再入飞行器攻击海上慢速活动目标的制导方案。首先介绍了目标的初始侦察定位系统;然后对再入飞行器攻击活动目标可以采用的导引头以及高空探测系统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再入飞行器降弧段的制导规律进行了研究。针对目标的最大逃逸范围,提出了高低空复合制导方案,仿真结果表明方案是可行的。</P><P><B>    关键词</B>  再入飞行器,复合制导,机动飞行。</P><P><B>1 引言</B></P><P>    再入飞行器攻击慢速活动目标是一个崭新的研究方向,因为再入飞行器有其他攻击手段所不具备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P><P>a)飞行器射程远,可以在较大纵深范围内对目标进行攻击;</P><P>b)飞行器再入速度高,可以采用再入机动和再入突防等措施,因此突防能力强;</P><P>c)再入飞行器的攻击威力大,并可携带多种形式的攻击装置;</P><P>d)再入飞行器在具备主动探测和末寻的能力的情况下,同样可以达到相当高的精度。</P><P>因此,再入飞行器攻击慢速目标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打击手段,但是,其制导方案与攻击固定目标的制导方案有所不同。本文将以海上舰船作为模拟攻击对象,从侦察定位系统、导引头及高空探测系统和制导规律等几方面论述再入飞行器攻击海上慢速目标的制导方案。</P><P><B>2 目标侦察定位系统</B></P><P>在研究再入飞行器攻击海上慢速目标的制导方案时,首先要考虑如何对目标实施精确的侦察和定位,这是攻击活动目标的前提条件。</P><P>目前,对海上目标进行侦察定位的主要手段有:海洋监视卫星、电子侦察卫星、成像侦察卫星、超视距雷达以及无人侦察机等。由于使用单一侦察手段不能满足作战要求,因此必须综合利用以上各种侦察手段,做到实时、准确地对目标进行监测和定位。</P><P>基于以上探测手段的侦察定位系统如图1所示。</P></P><P> 通过海洋监视卫星系统和以电子侦察、成像侦察卫星构成的其他侦察卫星系统,可完成对目标的侦察探测、识别和定位。尽管卫星侦察系统的定位精度较高,但卫星系统的实时性还较差,无法满足战时需要,因此可用于平时监测。当进入作战状态时,可将卫星系统监测到的目标位置信息通过通讯卫星传给超视距雷达系统,由其对目标进行全天候的跟踪监测,实时记录目标的运动信息。由于超视距雷达定位精度较差,因此在准备发射飞行器前仍需要由卫星系统或无人侦察机等其他手段给出目标的精确位置,不断修正超视距雷达传给作战指挥中心的目标信息。此时在发射单元中的飞行器已进行完初始诸元的装订,当最后的目标位置修正信息到达指挥中心后,立即传给发射单元,用新的信息校正诸元,并发射飞行器。</P><P> </P><P><B>3 寻的导引头及高空探测系统</B></P><P>3.1末寻的导引头</P><P>与攻击地面固定目标不同,用再入飞行器攻击活动目标并要保证攻击精度,飞行器上必须带有自己的目标探测系统,即末寻的导引头,并对飞行器进行再入寻的制导。</P><P>末寻的导引头主要用于空空导弹和地空导弹,而在再入飞行器中还没有应用,但其作用是相同的,即在飞行器再入大气层后,对目标进行重新搜索与定位,并按照预定的制导规律对弹道进行修正,直至命中目标。</P><P>以下结合某主被动复合雷达导引头给出一种再入制导方案。</P><P>当飞行器再入大气层后到达某一高度,主动雷达开机,对目标进行搜索、截获、识别和跟踪,给出视线角、视线角速度、距离等制导信息,然后主动雷达关机,飞行器由空气舵提供控制力,按制导规律做机动飞行;当飞行器继续飞行至某一高度时,导引头以被动形式对目标进行搜索,并连续给出制导信息,直至击中目标。</P><P>再入飞行器的末寻的导</P><P>引头比常规的导引头要复杂,</P><P>需要解决许多关键技术问题,</P><P>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P><P>a)再入飞行器具有高速、高温大动态再入环境,导引头必须能够在此环境下正常工作;</P><P>b)导引头的作用距离要满足再入飞行器制导方案的要求;</P><P>c)导引头必须具备目标识别能力,因此需要发展相应的目标识别技术;</P><P>d)必须解决导引头穿越等离子体黑障时信号的丢失问题;</P><P>e)导引头要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P><P>导引头的性能指标能否满足制导要求是再入飞行器攻击活动目标的关键和前提条件。</P><P>3.2高空探测系统</P><P>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再入飞行器的再入机动能力是有限的。当目标逃逸区域超出飞行器的再入机动范围时,仅靠低空再入机动无法保证命中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高空弹道修正方案,即增加高空中制导段,用高空发动机修正部分弹道偏差,使再入后所需的弹道修偏量在飞行器的机动能力范围内。</P><P>要实现再入飞行器的高空机动,必须要在机动前获得新的目标位置信息。一种方案是在飞行器飞行的中段通过地面站获得修正指令;另一种方案是飞行器自身携带高空雷达探测系统,以此获得新的目标位置信息。</P><P>前一种方案是指令制导,原理简单,但技术实现难度较大;后一种方案虽然在技术上比较复杂,但却可以做到发射后不管。当飞行器飞行至降弧段某高度,姿控发动机对飞行器进行调姿,使高空雷达天线尽量对准目标,然后雷达开机,此时姿控系统保持飞行器姿态的稳定,经过雷达天线的扫描、识别及数据积累,给出当时的目标位置信息,此后雷达关机,飞行器按预定的制导程序调姿,然后高空发动机点火,对高空弹道进行修正。当然,实现这种制导方案存在着很多困难,除了制导方案本身的复杂性以外,也对作为硬件基础的高空雷达探测系统提出了较高的技术要求。</P><P> </P><P>4<B> 高低空复合制导方案</B></P><P>4.1低空机动能力</P><P>再入飞行器的低空机动能力指的是飞行器再入大气层后所能达到的最大机动距离,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假设对再入飞行器提出以下约束条件:</P><P>a)落地速度限制在2 Ma~3 Ma;</P><P>b)落地时的弹道倾角接近垂直;</P><P>c)最大攻角和最大过载均有限制。</P>则再入飞行器的低空机动能力取决于以上约束条件,在设计再入制导律时就要考虑这些约束条件,通常采用带有终端约束条件的最优制导律[1,2],并对攻角和过载进行限制,还要进行减速控制,其俯冲平面内的典型再入弹道如图2所示。</P></P><P>   此弹道曲线是采用某再入飞行器的弹道及气动参数进行仿真得到的。给出的是俯冲平面内的弹道,再入高度从70 km算起,制导律采用的是文献[1]中的最优再入制导律。其中,A点是瞄准点,也是惯性弹道的落点;C点为飞行器发射时目标的初始位置;B点和D点分别为俯冲平面内目标向后和向前的最大逃逸点。由于减速控制和过载的限制,惯性弹道的落点没有选择在目标初始点,因为如果选择在C点,则在攻击B点时没有足够的平飞减速段,无法满足落速的要求。因此惯性弹道的落点必须选择在A点,AD为飞行器的低空最大机动距离,而BD为攻击范围。</P>图2中的AB段是为了保证攻击B点和D点时的落地速度均能满足要求而预留的距离,仿真中取AB=25km,其值随具体问题而定。图中的BC段和CD段为目标在俯冲平面内的最大逃逸半径,如果目标的逃逸半径很大,则可能无法保证攻击B点和D点的弹道均能满足落速要求,即再入飞行器的攻击半径是有限的。仿真表明,此再入飞行器的最大攻击半径为20 km,即BC=CD=20km,对应飞行器低空最大机动距离AD=AB+2BC=65km。</P><P>4.2高低空复合制导方案</P><P>为扩大攻击范围,可以增加高空机动。下面给出一种简单的用固体火箭发动机提供控制力的高空制导方案。</P><P>采用前面所述的高空探测系统,在其给出目标位置信息后,飞行器开始调姿,将纵轴调到与速度矢量垂直的方向,然后高空发动机点火,实现俯冲平面内高空弹道的向前和向后机动,向前机动时纵轴与速度矢量的夹角为90°,向后时为-90°。这种方案的控制方式比较简单,飞行器在俯冲平面内可进行前向和后向机动,充分利用了高空能量,但要解决的问题是:</P><P>a)如何利用飞行器在高空的前后向机动能力控制高空机动距离(指高空机动后惯性再入的弹道落点距未机动惯性弹道落点的距离),以保证再入后目标在飞行器低空机动范围内;</P><P>b)固体火箭发动机通常采用耗尽关机方式,如何在耗尽关机的条件下控制高空机动距离。</P><P>下面给出具体的制导方案和结论,推导过程从略。该方案采用开关式控制,以满足低空再入机动能力作为指标,推导出所需的高空机动能力,以及指令切换点的位置,从而较好地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其原理如图3所示。</P></P>图3中C点仍为目标初始位置点,R为目标的最大逃逸半径,即当飞行器命中目标时目标位置与发射前装订的目标初始位置的偏差,也是飞行器采用高低空机动后需要达到的攻击区域半径。AB仍为预留的距离。此方案中的瞄准点(即非机动惯性弹道的落点)不再选择在A点,而是在E点,其中AE的长度为飞行器向后的高空机动距离,即飞行器向后进行高空机动的惯性弹道落点在A点,EF为飞行器向前的高空机动距离,AF即为飞行器前后向高空机动距离之和(机动距离均以落地点计算)。</P><P>此方案的特点是具有一个指令切换点G,即当目标位于G点之后时,飞行器向后做高空机动,其惯性弹道会落在A点;而当目标位于G点之前时,飞行器向前做高空机动,此时惯性弹道的落点会在F点。</P><P>推导后可以得出,当满足</P>BG=AF=R                    (1)</P><P>时,低空所需的最大机动距离最小,为</P>Lmax=AB+R                   (2)</P><P>由此得出以下结论:</P><P>a)开关控制的指令切换点G就是目标的初始位置点C;</P><P>b)要使再入后飞行器所需的机动距离最小,只需选择高空发动机的前后向机动距离之和等于目标最大逃逸半径R即可。</P><P>以上述飞行器为例,如图2所示,飞行器低空最大机动距离为</P>Lmax=AB+2r                     (3)</P><P>式中r——图2中的低空机动最大攻击半径BC或CD。</P><P>因此由式(2),(3)可知,增加了高空机动并采用开关式制导方案后,可将飞行器的攻击区域半径扩大一倍,即</P>R=2r                              (4)</P><P>下面对再入飞行器进行高低空复合制导仿真,并将目标的最大逃逸半径扩大一倍,即R=40 km,采用高低空复合制导后俯冲平面内的弹道如图4所示。由于C点是切换点,仿真中在攻击C点时高空采用向后机动。</P><P>此高空制导方案可将攻击区域半径扩大一倍,并使高低空能量达到合理分配,它采用的是具有一个指令切换点的开关控制,因此高空发动机必须工作;当然,还可采用具有两个指令切换点的开关控制,即当目标位于两个切换点之间时高空发动机不工作,这样飞行器的攻击区域半径还可增大,其切换点的位置、高空所需的能量或机动能力、以及扩大后的攻击区域半径仍可用上述方法推导。</P></P>图4俯冲平面高低空复合制导弹道</P><P> </P><P><B>5 结束语</B></P><P>再入飞行器攻击慢速活动目标的首要条件是目标的初始侦察定位系统和飞行器上的目标探测系统,它们是制导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设计制导方案的硬件基础。针对再入飞行器攻击区域的限制以及目标可能出现的大的逃逸半径,提出了高低空复合制导方案,此方案简便易行,有效增加了攻击范围,但仍需对以下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深入研究:</P><P>a)制导所需的高空能量较大,增加了飞行器的质量,是否能满足总体要求;</P><P>b)高空姿控系统能否满足要求;</P><P>c)高空制导精度能否满足再入末制导的要求;</P><P>d)高空发动机工作时易被发现,需要有效的突防措施。</P><P> </P>
<P>如果应用充气防热罩技术,是否可以在弹头温度很高的情况下在弹体底部形成温度较低的区域,从而产生电磁信号通道。这项技术如果与注入亲电子液态物质、采用低导热亲电子材料作防热层技术相结合,能够达到什么效果。</P><P>联接:充气防热罩技术http://www.calt.com/information/magazine/200201/201Xg.htm</P>
<P>1 也有速度限制,不是任何速度下都可以这么做,否则液态物质无法保证一定的密度。满足通讯要求是可以的,但是对制导而言成问题。介质不均,而且弹头没有办法注入并且保持。</P><P>所以,还是要减速。</P><P>2 看清楚没有,落地速度2-3Ma,突防个屁。这么慢的速度,还是高空目标,谁拦不下来?</P><P>看清我这段话“另外,必须保证对方不拦截。否则还没进入返回段,就要被拦截器干掉了,连释放假弹头都来不及。”</P><P>这几句话你自己读一遍</P><P>“</P><P>a)制导所需的高空能量较大,增加了飞行器的质量,是否能满足总体要求;</P><P>b)高空姿控系统能否满足要求;</P><P>c)高空制导精度能否满足再入末制导的要求;</P><P>d)高空发动机工作时易被发现,需要有效的突防措施。”</P><P>看明白么了,可行性论证都没通过。</P>
<P>1、对速度的限制是多少,是否足以满足突防要求,比如说是否能够达到10马赫以上;需要注入的量是多大,几十/几百/几千千克级?</P><P>2、贴这个方案的作用就是询问它的制导方式是否能够满足雷达制导要求,例如说俯冲角度可以不超过布鲁斯特角。</P><P>3、工程上的问题暂时不予考虑,只询问技术上的原理</P><P>4、使用10千兆赫以上频率以及采用低导热亲电子材料作飞行器防热层,是否也存在速度上的限制。如果是,那么比较注入亲电子液体的速度哪一个更高。</P>
<P>1 个人认为不应该超过Ma6,注入量怎么可能有这么多,弹头载荷才多少?这种方法更适合保障通讯,但是不认为能保证雷达波束的稳定指向。因为你无法保持介质均匀。</P><P>2 这是可以的</P><P>3 这里没有说到工程问题,就是技术问题,而且工程问题都是技术问题。技术上能实现才谈到工程。</P><P>4 当然都存在速度问题,亲电子液体也仅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电磁波的穿透,而不是彻底解决问题。</P><P>特别是导引头罩,怎么注入?气流一吹,也存不住啊。</P><P>再比如说</P><P>“如果应用充气防热罩技术,是否可以在弹头温度很高的情况下在弹体底部形成温度较低的区域,从而产生电磁信号通道。”</P><P>这是指令制导了,要弹接受指令修正弹道。这个可行性就更糟糕,还不如主动导引头呢。</P>
<P>1、如果不超过6M,那么根本就不会产生黑障,何须使用这些方法呢?</P><P>2、如果将液体气化,通过弹体表面大量微型气孔排出,类似于俄国超空泡鱼雷的结构,是否可以获得比较稳定的雷达窗口?对于导引头罩无法注入的说法表示怀疑,毕竟俄国鱼雷头部也是可以注入气泡的</P><P>3、指令修正弹道为什么更加不可行呢?</P>
<P>1 当然是不产生黑障为最好。</P><P>2 别拿鱼雷比,俄国那鱼雷根本无制导,气泡能给雷上声呐阵列提供一个窗口么?</P><P>而且俄国鱼雷是通过前段的空泡发生器产生超空泡,不是在头罩上注入气体。</P><P>什么叫超空泡?</P><P>3 你搞清楚什么叫指令制导,需要提取那些要素就知道为什么更加不行了。</P>
小菲到那都热闹,嘻嘻。
哈哈,FEREET果然传承了CASIC2的优秀传统。
<B>以下是引用<I>stabilo</I>在2004-12-3 14:12:00的发言:</B>
哈哈,FEREET果然传承了CASIC2的优秀传统。

<P>
<P>具体哪个传统啊?</P>
<P>CASIC1出人才,CASIC2出官才。我觉得我哪个都不算。</P>
<B>以下是引用<i>JCFERRET</i>在2004-12-3 14:49:00的发言:</B>

<P><P>具体哪个传统啊?</P><P>CASIC1出人才,CASIC2出官才。我觉得我哪个都不算。</P>
<p>
呵呵,当然是能说会道了。
hoho
<P>2能说么?</P>
<P>如果导弹弹头之后释放一个轨道舱,专门负责搜索、控制,那样如何。就是用一个雷达侦察卫星来专门负责搜集目标与弹头位置,并负责弹道计算。</P><P>如果对无线电指令指导难点没有说对,还请详细指出</P>
<P>CASIC2系统的确有不少领导坯子,俺老爸喝酒时的客套话都是和他们学的,哈哈。</P><P>但像小菲这等舌战群儒,滔滔不绝且始终保持逻辑上滴水不漏的辩手还是头一回见。</P><P>下回学校辩论会能把你请来就爽了。</P>
难度很高.
<B>以下是引用<I>游民</I>在2004-12-3 17:07:00的发言:</B>

<P>如果导弹弹头之后释放一个轨道舱,专门负责搜索、控制,那样如何。就是用一个雷达侦察卫星来专门负责搜集目标与弹头位置,并负责弹道计算。</P>
<P>如果对无线电指令指导难点没有说对,还请详细指出</P>

<P>这个概念是对的,问题就在于这个雷达侦察卫星要当制导站用,本身要多大?这么远的距离,雷达天线的孔径可想而知,如果你用合成孔径雷达,那跟踪弹道导弹又成问题了。所以你还不如用红外卫星,不过距离太远,受大气扰动又明显。
<P>另外航母的机动能力这么强,你这个卫星的变轨能力和持续机动能力也要很高,星上的姿控和变轨需要带多少冷气和燃料?
<P>更要命的是,指令制导有一个大弱点,就是距离越远,精度越差。100公里距离上,防空导弹使用指令制导脱靶量就不小了,何况你卫星要放在什么高度上?
<P>弹道导弹要打航母,最好是减速,然后用主动雷达导引头。</P>
casic 是什么?
<P>1、合成孔径雷达跟踪舰队,红外摄像机跟踪弹头。大气毕竟在50千米以下才稠密,在此之上对红外跟踪干扰不明显。如果弹头速度保持12马赫,60度角俯冲也就是15秒,且此时也能稍作修正。打击小型军舰恐怕不行,体积大如航母还是可以的。米格-31的雷达直径不过1.1米,搜索200千米,跟踪90千米。航母这么大的反射面积,雷达天线不需要很大吧,还请指教</P><P>2、发射前由天波雷达连续监视,卫星提供坐标,3000千米范围内15分钟可到达,航母最多航行16千米。如果导弹使用低伸弹道,还可以用空气舵调整航向。据二炮论坛说东风21A做过1500千米低伸弹道试验。否则可以参考俄国白杨的重量考虑变轨需要</P><P>3、如果指令舱同样在140千米距离上进入大气层,不过减速到6马赫,那么与弹头的最大差距不过50-60千米,应该问题不大。即使不进入大气层,低伸弹道高度也不过150千米,防空导弹对付飞机或许精度不足,但是这么大的航母应该还可以</P><P>4、俄国白杨M弹头包括地形匹配雷达在内重1200千克;“海难”上的50万吨核弹头重750千克,假设苏联在20年间核弹头小型化技术稍有进步,那么白杨55万吨的核弹头重量大致是670千克,也就是一半的重量用于飞行控制。参照这个来衡量,这种导弹控制系统的重量不会小于1200千克,可能达到1500千克;再加上300千克的战斗部,总重量大约在1500-1800千克之间。</P><P>5、按照这个设想,是否可行呢?</P>
<B>以下是引用<I>游民</I>在2004-12-3 22:21:00的发言:</B>

<P>1、合成孔径雷达跟踪舰队,红外摄像机跟踪弹头。大气毕竟在50千米以下才稠密,在此之上对红外跟踪干扰不明显。如果弹头速度保持12马赫,60度角俯冲也就是15秒,且此时也能稍作修正。打击小型军舰恐怕不行,体积大如航母还是可以的。米格-31的雷达直径不过1.1米,搜索200千米,跟踪90千米。航母这么大的反射面积,雷达天线不需要很大吧,还请指教</P>
<P>2、发射前由天波雷达连续监视,卫星提供坐标,3000千米范围内15分钟可到达,航母最多航行16千米。如果导弹使用低伸弹道,还可以用空气舵调整航向。据二炮论坛说东风21A做过1500千米低伸弹道试验。否则可以参考俄国白杨的重量考虑变轨需要</P>
<P>3、如果指令舱同样在140千米距离上进入大气层,不过减速到6马赫,那么与弹头的最大差距不过50-60千米,应该问题不大。即使不进入大气层,低伸弹道高度也不过150千米,防空导弹对付飞机或许精度不足,但是这么大的航母应该还可以</P>
<P>4、俄国白杨M弹头包括地形匹配雷达在内重1200千克;“海难”上的50万吨核弹头重750千克,假设苏联在20年间核弹头小型化技术稍有进步,那么白杨55万吨的核弹头重量大致是670千克,也就是一半的重量用于飞行控制。参照这个来衡量,这种导弹控制系统的重量不会小于1200千克,可能达到1500千克;再加上300千克的战斗部,总重量大约在1500-1800千克之间。</P>
<P>5、按照这个设想,是否可行呢?</P>

<P>1 你末端怎么修正呢?这个和大小舰艇没有特别大关系,你要给用雷达跟踪目标,特别是指令制导,波束宽度是要特别注意的。天线孔径就不能小,而且使用合成孔径雷达就麻烦了,等你完成一次成像要多少时间?弹头早掉海里了。
<P>2 天波监视可不行,天波雷达能提供预警,但是不能提供目标的具体信息,比如是什么船,具体方位和距离等等。
<P>变轨和低伸弹道都不是问题,燃气舵,小动量侧推都可以尽可能去想,现在问题就是制导。
<P>3 指令舱应该是发挥制导站作用吧?怎么制导?它要雷达测目标和弹的运动轨迹?这东西能有多大?效果还不如卫星。
<P>4 如果你采用指令制导,那弹上控制系统倒简单多了,至少没有了导引头,就是指令接受装置年,能控制舵就行。
<P>5 可行不可行,要看你怎么实现这个天基制导站,而且要保证天基制导站的安全。</P>
搬个小凳子坐边上看,过瘾的说。
<P>1、对于雷达确实不知,不过能够在这种情况下实现持续跟踪的雷达应该存在,就是不知会有什么限制条件。按照您的估计,可以由东风-31携带吗</P><P>2、天基制导站或者说指令舱起码要有能够大范围搜索并持续跟踪目标的雷达、跟踪弹头的红外摄像机、弹道计算机、控制器、高频无线电通讯系统。重量是小不了,造价也会很高。由于不必进入大气层50千米以下的稠密层或者干脆在轨运行,保护的方法很多,在高能激光武器服役之前,这个问题到不大。</P>
<B>以下是引用<I>游民</I>在2004-12-3 23:19:00的发言:</B>

<P>1、对于雷达确实不知,不过能够在这种情况下实现持续跟踪的雷达应该存在,就是不知会有什么限制条件。按照您的估计,可以由东风-31携带吗</P>
<P>2、天基制导站或者说指令舱起码要有能够大范围搜索并持续跟踪目标的雷达、跟踪弹头的红外摄像机、弹道计算机、控制器、高频无线电通讯系统。重量是小不了,造价也会很高。由于不必进入大气层50千米以下的稠密层或者干脆在轨运行,保护的方法很多,在高能激光武器服役之前,这个问题到不大。</P>

<P>1 DF-31小了,你这个卫星应该是放在较高轨道上的,不然窗口时间也太短了。天线孔径也应该大,仅仅是发现对手当然不需要这么大天线,但是你要用雷达跟踪并且用于指令制导,波束就要求更尖锐。
<P>2 要致盲这样的目标,不需要太高能量的激光。要摧毁也不难。毕竟还有个ABL,如果ABL能摧毁助推段弹道导弹(ABL的设计目的),也就能更容易地摧毁你的制导站。
<P>弹道导弹能用的对抗激光武器的手段,制导站上可没法用。
<P>我只是提醒三点,提醒啊,其他的不管我屁事,弹道导弹打航目反正是老战术了不是新的!</P><P>1.大家要知道航天飞行物体突出黑障时离地面高度的距离啊,我觉得你们都把这个距离缩小化了呵呵!</P><P>2.航母做一个最高速转弯机动是多少米?而弹头做机动又需要什么条件呢?(在说句制导坚决了其实弹头机动根本不是问题,航母本身就300米长)</P><P>3.弹道是多种的,弹道导弹未必不能使用巡航弹道~~~</P><P>完了!</P>
<B>以下是引用<I>lostangel</I>在2004-12-6 9:56:00的发言:</B>

<P>我只是提醒三点,提醒啊,其他的不管我屁事,弹道导弹打航目反正是老战术了不是新的!</P>
<P>1.大家要知道航天飞行物体突出黑障时离地面高度的距离啊,我觉得你们都把这个距离缩小化了呵呵!</P>
<P>2.航母做一个最高速转弯机动是多少米?而弹头做机动又需要什么条件呢?(在说句制导坚决了其实弹头机动根本不是问题,航母本身就300米长)</P>
<P>3.弹道是多种的,弹道导弹未必不能使用巡航弹道~~~</P>
<P>完了!</P>


不是老战术,而是从来没有实现过的一个思路。
<B>以下是引用<I>JCFERRET</I>在2004-12-6 10:39:00的发言:</B>
&gt;

不是老战术,而是从来没有实现过的一个思路。

<P>呵呵是么???
<P>你就没有怀疑过自己么???
<P>如果美军在70年代就研究过呢???
<P>如果前苏联在70年代末论证过呢???
<P>如果我军在80年代提出了概念在90年代严谨论证目前一直在研究呢???</P>
<B>以下是引用<I>lostangel</I>在2004-12-6 11:03:00的发言:</B>


<P>呵呵是么???

<P>你就没有怀疑过自己么???

<P>如果美军在70年代就研究过呢???

<P>如果前苏联在70年代末论证过呢???

<P>如果我军在80年代提出了概念在90年代严谨论证目前一直在研究呢???</P>

<P>
<P>论证过,但是没有实现过。</P>
<P>所以不能叫老战术,只能是老思路。</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6 16:43:06编辑过]
<P>不记得你了,反正你们绕来绕去就是这点花头,千篇一律。</P><P>我这点技术上的花头,你们打不破,那就没有能力战胜我。技术决定一切。</P>
<P>FERRET的理论有道理。</P><P>解放军同志也跟我讲,弹道导弹打航母不过是一种思路,现实之中的理论和技术瓶颈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几乎无法克服,至于被媒体热炒,不过是糊弄老百姓罢了,让他们多几分安全感。广大指战员对弹道弹打航母可没啥太多的指望,他们练得最多的还是急火拦截巡航弹,和快速转移,快速展开。</P>
<B>以下是引用<I>stabilo</I>在2004-12-6 20:14:00的发言:</B>

<P>FERRET的理论有道理。</P>
<P>解放军同志也跟我讲,弹道导弹打航母不过是一种思路,现实之中的理论和技术瓶颈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几乎无法克服,至于被媒体热炒,不过是糊弄老百姓罢了,让他们多几分安全感。广大指战员对弹道弹打航母可没啥太多的指望,他们练得最多的还是急火拦截巡航弹,和快速转移,快速展开。</P>

<P>要说集火拦巡航弹,已经是最后一道防线了,类似舰上近防炮。</P>
<P>白杨2就是末端用的巡航弹道的.(别砸砖,凤凰说的,我转载了一下,嘻嘻)</P>
<B>以下是引用<I>JCFERRET</I>在2004-12-6 22:04:00的发言:</B>
&gt;
<P>要说集火拦巡航弹,已经是最后一道防线了,类似舰上近防炮。</P>

<P>
<P>是呀是呀,类似“神弓”小口径高炮系统很POP的说。</P>
<P>东南沿海解放军同志转移起来就是一个字“快”,伪装也是做得不错的。</P>
<P>避免空袭就需要避免大规模的集结,解放战争以来的经验。</P>
游猎美机扔的那么多品种的空地精灵,到时也够我们上岛的小股部队喝一壶的,都是空母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