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后掠翼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5:03:05
谈到超音速飞行,我们一般都会想到喷气发动机的发明者弗朗克·惠特尔爵士和德国发明家奥海因,这无疑是对的,因为超音速飞行的两大关键技术之一就是喷气式发动机的产生。而对于另一项技术,有些人可能就不是十分了解了,这就是后掠翼技术的出现。有关喷气发动机的记述已经很多了,所以在这里我想把后掠翼技术的产生及影响向大家做一个简要的介绍。<p></p></P>
自从飞行器诞生以来,人类变进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活动领域,交流变得更加顺畅了。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机的作用使人们眼界大开。所以在一战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飞机的设计水平突飞猛进,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飞行员和非常具有天赋的设计师,针对飞机的各项研究也受到极大的重视。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位叫布兹曼的德国人,那时他还在德国的哥根廷大学,在德国著名的力学家、德国近代航空流体力学的奠基人普朗特教授知道下从事研究工作。也正是在普朗特教授身边的这段日子里,为布兹曼后来在超音速空气动力学领域的权威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这是后话了。真正使布兹曼一鸣惊人的是一次在意大利举办的学术会议,这是一个由罗马的皇家科学院和沃尔它基金会举办的以“高速航空”为主题的学术会议,接到邀请一般都是国际航空界的知名人士,在被邀请的德国人当中,就有普朗特教授和布兹曼,当然,这主要还是由于普朗特教授的缘故,因为当时的布兹曼在国际航空领域还没有什么知名度可言,这次会议无疑为他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而事实上,他也确实抓住了这个机遇。由于他还不为国际航空界所知晓,这无形中也给他带来了压力,因为选择什么样的课题及对该课题的研究水平才可以满足那些参加会议的大师级人物的要求,布兹曼心里一点底也没有。后来经过联系,他决定和一位瑞士学者合作,研究一个在当时很有挑战性的课题-----------超音速飞行时的升力。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除了要保证研究成果的先进性之外,还有另外的考虑,因为在当时的德国,法西斯正在为战争做各种准备,很多与军事有关的科研项目都被列入了机密,与该机密有关的人员均被禁止出国。而超音速飞行在当时还被看成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自然也就没有军事价值了,所以可以很容易避开当局的纠缠。课题选定之后,布兹曼仍然担心自己的研究结果不能满足那些大使们的需要,因为自己毕竟太年轻了。所以他夜以继日地工作、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他提出了后掠翼的设想。我们都知道,直翼飞机在接近音诉的时候,由于流经上翼面的气流速度比飞机飞行的速度要快,因此已经超过了音速,这时气流本身就会发生重大变化,对飞机产生阻力,也就是波阻,对飞机进一步提高飞行速度来说,这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而后掠翼则巧妙地把本来垂直于飞机飞行方向的气流进行了分解,因为机翼是倾斜的,这样作用于机翼垂直方向的气流速度肯定要比直翼飞机要小,从而可以推迟波阻的产生,为进一步提高飞机的飞行速度创造了条件。这一结果使他兴奋不已,为了证实这个结论在正确性,布兹曼又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结果令人满意。</P>
    沃尔它会议如期举行了,当布兹曼宣读了自己的研究论文后,全场哗然,与会的专家和权威们无一不被他的论文所折服,布兹曼从此跻身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家的行列。在后来,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家、美国航空事业的创始人之一的卡门在一篇文章中写到这次会议是时说“在这次会议上,最精彩的论文出自一位年轻的德国人之手,他就是布兹曼博士”。由于当时还没有合适的发动机,因此这项研究在其他国家并没有继续开展下去,仅有德国开展了这项研究工作。因为德国人认识到了这项研究的军事用途,军方将这项课题也列入了其秘密研究计划当中,从此,布兹曼在航空界的公开场合消失了,德国军方专门为他提供了一个既便于保密,环境又非常舒适的地方-----不伦瑞克森林。整个二战期间,盟军一直也没注意到这个机构的存在,因此,布兹曼才可以进行潜心的研究,得出了大量的关于后掠翼研究的风洞数据。实验证明,后掠翼不仅可以推迟波阻的到来,它还可以提高飞行器在高速飞行时的稳定性。德国的梅塞施米特公司立即将这项成果应用到战斗机上面,ME-262就是这项技术具体应用的第一个结果,这种飞机刚一出现,立即引起了盟军的极大关注,因为它的飞行速度在当时来看,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只是由于飞行员对该机的性能还不熟悉,ME-262在案战场上才未产生重大的影响。二战结束以后,美国人首先来到了不伦瑞克研究所,其中就有卡门博士,在看到这个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后,他感到非常震惊,并且意识到布兹曼这个科学家的重大价值,因此后来布兹曼被美国当时的兰利研究中心工作。美国人对他感兴趣,当时的苏联人也同样感兴趣,他们也在德国搜集了大量的研究数据。结果,在朝鲜战场上,出现了两种不同国家生产的后掠翼飞机之间的战斗。</P>
   今天,当我们乘坐着舒适的喷气客机旅行的时候,是否想到过那些航空界前辈们呢?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他们孜孜不倦的追求、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永远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P>谈到超音速飞行,我们一般都会想到喷气发动机的发明者弗朗克·惠特尔爵士和德国发明家奥海因,这无疑是对的,因为超音速飞行的两大关键技术之一就是喷气式发动机的产生。而对于另一项技术,有些人可能就不是十分了解了,这就是后掠翼技术的出现。有关喷气发动机的记述已经很多了,所以在这里我想把后掠翼技术的产生及影响向大家做一个简要的介绍。<p></p></P>
自从飞行器诞生以来,人类变进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活动领域,交流变得更加顺畅了。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机的作用使人们眼界大开。所以在一战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飞机的设计水平突飞猛进,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飞行员和非常具有天赋的设计师,针对飞机的各项研究也受到极大的重视。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位叫布兹曼的德国人,那时他还在德国的哥根廷大学,在德国著名的力学家、德国近代航空流体力学的奠基人普朗特教授知道下从事研究工作。也正是在普朗特教授身边的这段日子里,为布兹曼后来在超音速空气动力学领域的权威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这是后话了。真正使布兹曼一鸣惊人的是一次在意大利举办的学术会议,这是一个由罗马的皇家科学院和沃尔它基金会举办的以“高速航空”为主题的学术会议,接到邀请一般都是国际航空界的知名人士,在被邀请的德国人当中,就有普朗特教授和布兹曼,当然,这主要还是由于普朗特教授的缘故,因为当时的布兹曼在国际航空领域还没有什么知名度可言,这次会议无疑为他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而事实上,他也确实抓住了这个机遇。由于他还不为国际航空界所知晓,这无形中也给他带来了压力,因为选择什么样的课题及对该课题的研究水平才可以满足那些参加会议的大师级人物的要求,布兹曼心里一点底也没有。后来经过联系,他决定和一位瑞士学者合作,研究一个在当时很有挑战性的课题-----------超音速飞行时的升力。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除了要保证研究成果的先进性之外,还有另外的考虑,因为在当时的德国,法西斯正在为战争做各种准备,很多与军事有关的科研项目都被列入了机密,与该机密有关的人员均被禁止出国。而超音速飞行在当时还被看成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自然也就没有军事价值了,所以可以很容易避开当局的纠缠。课题选定之后,布兹曼仍然担心自己的研究结果不能满足那些大使们的需要,因为自己毕竟太年轻了。所以他夜以继日地工作、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他提出了后掠翼的设想。我们都知道,直翼飞机在接近音诉的时候,由于流经上翼面的气流速度比飞机飞行的速度要快,因此已经超过了音速,这时气流本身就会发生重大变化,对飞机产生阻力,也就是波阻,对飞机进一步提高飞行速度来说,这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而后掠翼则巧妙地把本来垂直于飞机飞行方向的气流进行了分解,因为机翼是倾斜的,这样作用于机翼垂直方向的气流速度肯定要比直翼飞机要小,从而可以推迟波阻的产生,为进一步提高飞机的飞行速度创造了条件。这一结果使他兴奋不已,为了证实这个结论在正确性,布兹曼又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结果令人满意。</P>
    沃尔它会议如期举行了,当布兹曼宣读了自己的研究论文后,全场哗然,与会的专家和权威们无一不被他的论文所折服,布兹曼从此跻身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家的行列。在后来,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家、美国航空事业的创始人之一的卡门在一篇文章中写到这次会议是时说“在这次会议上,最精彩的论文出自一位年轻的德国人之手,他就是布兹曼博士”。由于当时还没有合适的发动机,因此这项研究在其他国家并没有继续开展下去,仅有德国开展了这项研究工作。因为德国人认识到了这项研究的军事用途,军方将这项课题也列入了其秘密研究计划当中,从此,布兹曼在航空界的公开场合消失了,德国军方专门为他提供了一个既便于保密,环境又非常舒适的地方-----不伦瑞克森林。整个二战期间,盟军一直也没注意到这个机构的存在,因此,布兹曼才可以进行潜心的研究,得出了大量的关于后掠翼研究的风洞数据。实验证明,后掠翼不仅可以推迟波阻的到来,它还可以提高飞行器在高速飞行时的稳定性。德国的梅塞施米特公司立即将这项成果应用到战斗机上面,ME-262就是这项技术具体应用的第一个结果,这种飞机刚一出现,立即引起了盟军的极大关注,因为它的飞行速度在当时来看,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只是由于飞行员对该机的性能还不熟悉,ME-262在案战场上才未产生重大的影响。二战结束以后,美国人首先来到了不伦瑞克研究所,其中就有卡门博士,在看到这个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后,他感到非常震惊,并且意识到布兹曼这个科学家的重大价值,因此后来布兹曼被美国当时的兰利研究中心工作。美国人对他感兴趣,当时的苏联人也同样感兴趣,他们也在德国搜集了大量的研究数据。结果,在朝鲜战场上,出现了两种不同国家生产的后掠翼飞机之间的战斗。</P>
   今天,当我们乘坐着舒适的喷气客机旅行的时候,是否想到过那些航空界前辈们呢?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他们孜孜不倦的追求、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永远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P>
我喜欢变后掠翼、前掠翼、平直翼
<B>以下是引用<I>杨波</I>在2004-12-1 17:27:00的发言:</B>
我喜欢变后掠翼、前掠翼、平直翼

<P>除了平直翼之外,都是以后掠翼为基础的.</P>
<B>以下是引用<I>丝路花雨</I>在2004-12-1 17:39:00的发言:</B>


<P>除了平直翼之外,都是以后掠翼为基础的.</P>


那就请谈谈变后掠翼、前掠翼吧。
我喜欢没机翼的 像火箭
<B>以下是引用<I>正义的朋友</I>在2004-12-1 19:29:00的发言:</B>
我喜欢没机翼的 像火箭


太空飞行器当然没必要过多地去考虑空气问题了.
<P>接力棒交给我吧。</P><P>在飞机接近音速的时候,由于机翼的前后缘都产生了激波,造成了飞机在跨音速飞行过程中,气动中心的位置发生改变,同时产生激波阻力。由于机翼前缘上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大于远前方的来流,所以当平直机翼表面产生激波时,飞机的实际空速并没有达到音速。</P><P>为了推迟激波的产生,出现了技艺的前略于后略。(注意,前略于后略都是相对于机翼前缘来说的。因此轰5属于平直翼)后略(前略)都可以将平行于机身方向的来流按照分解三角形原理分解为一个垂直于机翼前缘和一个平行于机翼方向的两个速度,使垂直于机翼方向的来流有效速度减小,从而推迟激波的产生。</P><P>由于前略机翼存在一个气动发散的问题,在飞机迎角增大,升力提高时,机翼的外侧会产生一个更大的上扬力矩,使机翼向上偏折,又会继续加大机翼的迎角,使升力进一步增大,最终造成机翼的断裂。因此在实际中较少应用前略翼。</P><P>由于前略翼与后略翼相比,拥有更好的低速性能,所以su-47飞机通过一系列先进技术,使飞机使用前略翼达到提高飞机机动性的目的。</P>
与后掠翼相比,前掠翼主要有四大优势: <P>  结构优势。前掠翼结构可以保障机翼与机身之间更好地连接,并且合理地分配机翼和前起落翼所承受的压力。这些优势用其它方法很难达到或者不可能达到,它大大提高了飞机在机动时、尤其是在低速机动时的气动性能。此外,前掠翼的结构设计,还可使飞机的内容积增大,为设置内部武器舱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大大提高了飞机的隐身性能。 <P>  机动优势。前掠翼技术可使飞机在亚音速飞行时具有非常好的气动性能,从而大大提高其在仰角状态下的机动性。若前掠翼布局与推力矢量控制系统综合使用,还可使其在空战中更具优势,其近距空战机动能力将成倍地提高。 <P>  起降优势。与相同翼面积的后掠翼飞机相比,前掠翼飞机的升力更大,载重量增加30%,因而可缩小飞机机翼,降低飞机的迎面阻力和飞机结构重量;减少飞机配平阻力,加大飞机的亚音速航程;改善飞机低速操纵性能,缩短起飞着陆滑跑距离。据美国专家计算,F-16战斗机若使用前掠翼结构,可提高转变角速度 14%,提高作战半径34%,并将起飞着陆距离缩短35%。 <P>  可控优势。使用前掠翼结构可以提高飞机低速度飞行时的可控性,并能在所有飞行状态下提高空气动力效能,降低失速速度,保证飞机不易进入螺旋,从而使飞机的安全可靠性大大提高。 </P><P>但是正象楼上所说,前掠翼根本性的难题是气动发散:迎角和升力增大,造成机翼扭转变形,前缘提高而后缘降低,迎角增大,机翼升力和扭转变形进一步增大。为了成功解决前掠翼战斗机固有的“发散”问题,苏联航空专家经过近50年的研究,通过理论和实践,从而解决前掠翼承受大过载的技术难题。 </P>    1、在材料方面。在机体结构大量采用最先进的复合材料,通过合理的纤维铺层,前掠翼具有极高的强度来产生强大的升力和气动弹性,允许机翼弯曲,但不会出现引起结构负载过度的机翼扭曲。Su-47 机身是椭圆形的横断面并且机身主要地构造由铝和钛合金和13%重量的复合材料制成。机翼嵌板结构由将近90%复合材料制成,总之仅此一项就可使飞机提高有效载荷20-25%,寿命延长0.5--2倍,而材料本身的利用率可达85%,人工制造零部件的劳动强度也降低不少。 </P>2、在飞行操控航电方面。整个飞机的气动控制面多达14个。苏霍伊公司专门为之设计了多字符串遥控自动飞行计算机与软件技术,因此飞机的低速运动性能相当惊人。数字式多通道自动控制设备,一体化自动指挥和导航系统。在导航系统中,又有由卫星导航和“数字地图”组成的激光陀螺仪惯性导航系统。雷达使用在X波段工作的相控阵天线。 </P>    3、创新有效的机体结构设计,解决前掠翼结构固有的“发散”问题。苏霍伊设计局表明C—37“金雕”采用的是“纵向一体化三翼面布局”。据相关资料数据,从飞机前翼、主翼和平尾完全在一个平面上,前翼的平面形状为梯形,前缘后掠角超过45度。主翼翼展16.7米,由内外两段组成,靠近翼根的内翼段为后掠翼,前缘后掠角约75度;外翼段为前掠翼,占整个机翼的绝大部分,平面形状为梯形,前缘前掠角约20度,后缘前擦角稍大一些,后缘内侧一半以上为襟翼,外侧为升降副翼。水平尾翼的平面形状为切尖三角形,前缘后掠角很大,约为75度,后缘平直。整个翼面通过从前到后的边条与机身相连,使机翼与机身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升力体。从机身高度和进气口设计来看,扁平较低的机身能强化隐身性能,而美国F/A-22(机高仅为5米)的机体设计思想也是这样的,还便于快速可靠的维修和故障检测方面。 </P> </P>
听说美国的“折刀”飞机是变前、后掠翼。
“折刀”飞机的机翼通过枢轴与机身的后部连接在一起。当机翼完全展开时,它可以飞得很慢以便施放精确制导武器或者在距离较短而且没有加固路面的跑道上着陆。当机翼向前伸展时,“折刀”飞机就会变成一个高度灵活的战斗平台。当机翼完全向前的时候,机翼的后缘就会变成前缘,这时的“折刀”飞机就会呈现出三角翼形状,这种外形对于飞机以高达3马赫的速度快速飞行来说是非常理想的。
它应该是变前掠翼的.
日本的产品我们都不买,丝路花语的帖子我们都要顶[em01]
[em06]我们的第四代鸡鸡什么时候才能出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