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讯的价值体现--转顾文军文章(新时代发展高科技产业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5:17:03
新时代发展高科技产业思索之一--------硬件没有死:中国“硬”才能中国“赢” (2012-02-19 22:26:50)转载▼标签: it 分类: 文军芯观察  
春寒料峭,乍暖还寒。一则iPad的消息却让i’m Sad: 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韩国代表部举行的“OECD政策发布会”介绍,苹果每部iPad的利润达150美元。而为产品生产基地的中国分得的利润却少得可怜,以工资形式返还给中国工人的薪水仅为每部8美元(仅占整机的1.6%)。这很容易让人想到中国人累死累活,年头忙到年尾,留下大量污染,浪费大量资源,最后只从中获取8美元。于是很多人说“硬件已死,现在是软件与服务的时代”,“硬件附加值低,对解决就业和推动GDP不如软件。”在这个开口“云”,闭口“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你要是多讲几句硬件的发展,人家还真说你Out了。



过去一年,因为工作原因,我去了全国30多个城市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在震耳欲聋的吃“软”饭声音中更是发现地方政府和业界在弃“硬”从“软”上的喜好和大跃进:各地大力支持软件和服务业,争相打造“软件名城”(我很纳闷,偌大个中国怎么就没有一个“硬件名城”呢?)。而在整个氛围中,对软件的关注度和扶持也像“云计算”一样到了“云端”;对硬件产业的扶持却好像“休假式治疗”。



硬件真的死了吗?我认为在解决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和转型,推动产业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的新时代,硬件不仅没有死,反而发挥着比以往更重要的意义:“硬”在中国才能“赢”在中国。



以中国最大的信息产业---手机产业为例,来看看核心硬件---基带芯片是怎样带动人口就业和促进产业发展的。以大陆最大的手机基带芯片公司---展讯为例,展讯目前大概有1400多员工,这其中研究生学历的大约850人,本科学历的大约630人。低学历的大约20人。从解决就业的角度来看,展讯这个硬件公司的贡献只是解决了1400人的就业问题,没有延伸到更广的人群(展讯这样的新型硬件企业人员组织架构和很多软件企业比较相似。下面会详细介绍为何相似的人员组织架构,硬件企业创造的价值要比软件企业大很多);那么再从营业额的角度来看,2011年展讯的收入为44亿人民币(在本文发表时,展讯未公布其2011年年报,此处数据为作者预估。美元对人民币汇率按照6.5:1)。虽然这是大陆第一家销售额突破40亿人民币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虽然在业内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明星公司,但是仅仅从产值,纳税和推进GDP的角度来看,展讯在国内众多企业中的排名也绝对是“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然而展讯的贡献真的这么小吗?



仅仅围绕着展讯的基带核心芯片,相关的配套厂家便有大概1600-3100家:屏厂,模组厂,模具厂,机壳厂,电路板厂,配套芯片厂,元器件厂,操作系统公司,软件应用公司等等。而在这些厂家里面,从业人员从小学学历到博士生,应有尽有。根据不完全统计,这些配套厂家雇佣了研究生学历的从业人员大概24000-53000;本科学历的在30000到67000;低学历的在10万到20万。(见下图)
                               围绕展讯芯片的配套厂家






如果你以为核心芯片的带动作用到这已经很神奇了,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当展讯的基带芯片和周边的配套全部组装完成后,来到了更大的下游:客户。展讯目前大概有300家客户,而这些客户每家大概又是50到200人的规模,这其中研究生学历的大概占10%左右,本科学历的占80%左右。而当手机组装完成后,最下游的贸易商,出口商,以及相关物流,配送,检验等相关厂家更是几千家,而这几千家公司解决的大部分是本科和低学历人员的就业问题。诚然,这里面有些厂家并不一定仅仅围绕展讯一家核心芯片厂家。但是现在全球做核心芯片的厂家也就展讯,联发科,晨星,互芯,威盛,联芯和高通等少数厂家。而这少数厂家带动的确是这个庞大的产业链。据不完全统计,仅仅深圳手机从业人员就超过300万,而全国手机从业人员则在500万左右。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金字塔!



再从经济账来看,展讯的一颗芯片大概售价为20多人民币,也就是说去年44亿人民币的销售额是卖出了大约2亿颗芯片。而这2亿颗芯片最后成为2亿部手机。而如果每部手机按照1000元的价格来算,那么展讯的44亿人民币的销售额最终带动的就是2000亿人民币的手机产值!而在这2000亿的产值中,又能产生多少税收和经济效益呢?



在这个金字塔般的产业链中,展讯作为最顶端的一颗种子,却成就出庞大的价值链。所以展讯的贡献绝不是能用解决1400人的就业,和创造44亿人民币销售额带来的税收所能体现的。在整个庞大的产业链中:公司需要付政府房租若干元,老板需要付给工人工资若干元,工人需要付房租若干元,需要付水电煤气费若干元,需要付代理商佣金若干元,需要付物流费用若干元,需要付税收若干元,工作中产生的衣食住行若干元。而这才是展讯为代表的新型硬件企业最大的贡献。

如果把上面的若干元进一步追溯下去,就会发现硬件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其余贡献:若干元里面的大多数肯定会从从一部分人手中转移到另一部分人手中:配件商要提供配件,毫无疑问又需要自己的人工管理房租水电物流仓储等等;供电局要供电,就需要电网建设,电站建设;物流公司要提供有保证的物流,就需要车辆,需要司机,需要付费给公路管理部门;那么下一步的,还需要筑路,需要钢筋水泥,需要…… 由此可以看到,表面上一颗芯片,小小的几美元,骨子里需要的是一整个国家的原材料工业,能源工业,基础设施,物流网络,配套产业,市场体系的强有力支持。而回馈这个支持的就是对整个国民就业和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


如果讲到软件产业,不妨来看看世界上的软件大国:印度。印度软件出口高居世界第二。拥有一群围绕软件的高端产业群及精英人群。他们穿着笔挺的西装,讲着地道的“纽约”英语,喝着上等的咖啡,熟练地编写着眼花缭乱的程序。他们的产品大多外包,出口欧美。名片一拿出来,全是英语,倍有面子。但是这个产业却是几乎不需要配套支持的,这就如同漂浮于一片蛮荒之岛上的一个华丽空中楼阁。在这个楼阁的下面,空空如也;这些精英的另一面,是一大群贫穷的没有就业机会的庞大低学历人群。



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的产业太“软”了,只能为印度带来咨询,法律,金融,培训和房屋租赁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不能为那些中学学历的,没有的学历的低学历人群创造相关就业机会。低学历的人群和这些精英是隔离的,如同毫不相干的两个世界:印度低学历的国民无法去软件公司打工,也没法当司机靠拉软件谋生,也无法做软件配套的小生意,也不能去组装软件转手。而在中国,从最低端到最高端,是整个的融为一体,很多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民工,围绕硬件产业,从打工开始,逐步变成中层技术人员,或者销售人员,然后自己创业,成为老总,反过来再招聘更多人员进入这个行业。目前多少手机公司的老板是“英雄不问出处”。而硬件产业之“硬”就在于使整个就业人群有机融合在一起,金字塔的下面是坚实的地基。



“无心插柳柳成荫”,中国强大的硬件产业,也产生了自己软件产业的内在需求:中国2011年软件产品内销已经达到644亿美元。而印度没有强大的硬件产业,自然也滋生不了太多内的需求。所以目前印度的软件业中大多是外包的,严重依赖于发达国家,和自己本国的需求无关。(国内有些地方政府还在大力发展软件外包,服务外包。这样的产业除了那幢孤独的小楼里的公司和购买这些服务的公司受益之外,又有多少附加效应呢?)或许是巧合,印度的经典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正好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那里有百万富翁,但是周边依然是贫民窟。这是两个世界。



说完印度,再来看看美国,美国的第三产业非常发达,已经超过75%,远超过我国的43%(2010年)。但是美国最近却一再强调要“重振制造业”,大力发展硬件产业。奥巴马多次强调美国重振经济计划将从制造业开始,在高调宣布对硬件产业提供税收优惠的同时,还特意成立了贸易执法部门来促进美国的制造业和硬件产业。在奥巴马质问乔布斯为何不把苹果的硬件生产搬回美国的背后是美国在大力加强硬件产业,大力促进制造业的反思和举措。



诚然,软件有其固有价值,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和电商时代,软件也开始发挥其发散性,对就业和经济发展创造更大的附加值。但是在新的信息技术时代,不应该厚此薄彼,软硬有别,

而应该是软硬更紧密合作。最近很多所谓软件开发,比如针对移动互联网的App应用,或者SP服务,哪个又不是建立在硬件的基础上呢?在新时代,更多软件开发则是针对特定硬件的嵌入式开发。如果没有硬件的支撑,那些所谓的软件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而在移动互联时代大热的全球第一高科技公司---苹果,更是被N多人捧为软件应用和服务的典范,但在其2012年财年第一季度的产品比重中,可以看到软件的收入(iTunes)仅占4%。硬件收入占了其96%的销售额。而它的硬件又支撑其众多的App应用软件开发公司。






当然,时代在发展,产业在升级。怎样发展和扶持硬件产业也绝对不能像以前那样:建大批厂房,雇大量低学历人员,进行最低端的组装。而要解决iPad里面我们中国人只占1.6%的尴尬,在新时代也需要新思维。而这个新思维就是以“芯”为“新”。详见下篇:新时代发展高科技产业思索之二---新时代 “芯”思维:中国“芯”才能中国“新”
新时代发展高科技产业思索之一--------硬件没有死:中国“硬”才能中国“赢” (2012-02-19 22:26:50)转载▼标签: it 分类: 文军芯观察  
春寒料峭,乍暖还寒。一则iPad的消息却让i’m Sad: 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韩国代表部举行的“OECD政策发布会”介绍,苹果每部iPad的利润达150美元。而为产品生产基地的中国分得的利润却少得可怜,以工资形式返还给中国工人的薪水仅为每部8美元(仅占整机的1.6%)。这很容易让人想到中国人累死累活,年头忙到年尾,留下大量污染,浪费大量资源,最后只从中获取8美元。于是很多人说“硬件已死,现在是软件与服务的时代”,“硬件附加值低,对解决就业和推动GDP不如软件。”在这个开口“云”,闭口“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你要是多讲几句硬件的发展,人家还真说你Out了。



过去一年,因为工作原因,我去了全国30多个城市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在震耳欲聋的吃“软”饭声音中更是发现地方政府和业界在弃“硬”从“软”上的喜好和大跃进:各地大力支持软件和服务业,争相打造“软件名城”(我很纳闷,偌大个中国怎么就没有一个“硬件名城”呢?)。而在整个氛围中,对软件的关注度和扶持也像“云计算”一样到了“云端”;对硬件产业的扶持却好像“休假式治疗”。



硬件真的死了吗?我认为在解决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和转型,推动产业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的新时代,硬件不仅没有死,反而发挥着比以往更重要的意义:“硬”在中国才能“赢”在中国。



以中国最大的信息产业---手机产业为例,来看看核心硬件---基带芯片是怎样带动人口就业和促进产业发展的。以大陆最大的手机基带芯片公司---展讯为例,展讯目前大概有1400多员工,这其中研究生学历的大约850人,本科学历的大约630人。低学历的大约20人。从解决就业的角度来看,展讯这个硬件公司的贡献只是解决了1400人的就业问题,没有延伸到更广的人群(展讯这样的新型硬件企业人员组织架构和很多软件企业比较相似。下面会详细介绍为何相似的人员组织架构,硬件企业创造的价值要比软件企业大很多);那么再从营业额的角度来看,2011年展讯的收入为44亿人民币(在本文发表时,展讯未公布其2011年年报,此处数据为作者预估。美元对人民币汇率按照6.5:1)。虽然这是大陆第一家销售额突破40亿人民币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虽然在业内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明星公司,但是仅仅从产值,纳税和推进GDP的角度来看,展讯在国内众多企业中的排名也绝对是“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然而展讯的贡献真的这么小吗?



仅仅围绕着展讯的基带核心芯片,相关的配套厂家便有大概1600-3100家:屏厂,模组厂,模具厂,机壳厂,电路板厂,配套芯片厂,元器件厂,操作系统公司,软件应用公司等等。而在这些厂家里面,从业人员从小学学历到博士生,应有尽有。根据不完全统计,这些配套厂家雇佣了研究生学历的从业人员大概24000-53000;本科学历的在30000到67000;低学历的在10万到20万。(见下图)
                               围绕展讯芯片的配套厂家






如果你以为核心芯片的带动作用到这已经很神奇了,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当展讯的基带芯片和周边的配套全部组装完成后,来到了更大的下游:客户。展讯目前大概有300家客户,而这些客户每家大概又是50到200人的规模,这其中研究生学历的大概占10%左右,本科学历的占80%左右。而当手机组装完成后,最下游的贸易商,出口商,以及相关物流,配送,检验等相关厂家更是几千家,而这几千家公司解决的大部分是本科和低学历人员的就业问题。诚然,这里面有些厂家并不一定仅仅围绕展讯一家核心芯片厂家。但是现在全球做核心芯片的厂家也就展讯,联发科,晨星,互芯,威盛,联芯和高通等少数厂家。而这少数厂家带动的确是这个庞大的产业链。据不完全统计,仅仅深圳手机从业人员就超过300万,而全国手机从业人员则在500万左右。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金字塔!



再从经济账来看,展讯的一颗芯片大概售价为20多人民币,也就是说去年44亿人民币的销售额是卖出了大约2亿颗芯片。而这2亿颗芯片最后成为2亿部手机。而如果每部手机按照1000元的价格来算,那么展讯的44亿人民币的销售额最终带动的就是2000亿人民币的手机产值!而在这2000亿的产值中,又能产生多少税收和经济效益呢?



在这个金字塔般的产业链中,展讯作为最顶端的一颗种子,却成就出庞大的价值链。所以展讯的贡献绝不是能用解决1400人的就业,和创造44亿人民币销售额带来的税收所能体现的。在整个庞大的产业链中:公司需要付政府房租若干元,老板需要付给工人工资若干元,工人需要付房租若干元,需要付水电煤气费若干元,需要付代理商佣金若干元,需要付物流费用若干元,需要付税收若干元,工作中产生的衣食住行若干元。而这才是展讯为代表的新型硬件企业最大的贡献。

如果把上面的若干元进一步追溯下去,就会发现硬件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其余贡献:若干元里面的大多数肯定会从从一部分人手中转移到另一部分人手中:配件商要提供配件,毫无疑问又需要自己的人工管理房租水电物流仓储等等;供电局要供电,就需要电网建设,电站建设;物流公司要提供有保证的物流,就需要车辆,需要司机,需要付费给公路管理部门;那么下一步的,还需要筑路,需要钢筋水泥,需要…… 由此可以看到,表面上一颗芯片,小小的几美元,骨子里需要的是一整个国家的原材料工业,能源工业,基础设施,物流网络,配套产业,市场体系的强有力支持。而回馈这个支持的就是对整个国民就业和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


如果讲到软件产业,不妨来看看世界上的软件大国:印度。印度软件出口高居世界第二。拥有一群围绕软件的高端产业群及精英人群。他们穿着笔挺的西装,讲着地道的“纽约”英语,喝着上等的咖啡,熟练地编写着眼花缭乱的程序。他们的产品大多外包,出口欧美。名片一拿出来,全是英语,倍有面子。但是这个产业却是几乎不需要配套支持的,这就如同漂浮于一片蛮荒之岛上的一个华丽空中楼阁。在这个楼阁的下面,空空如也;这些精英的另一面,是一大群贫穷的没有就业机会的庞大低学历人群。



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的产业太“软”了,只能为印度带来咨询,法律,金融,培训和房屋租赁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不能为那些中学学历的,没有的学历的低学历人群创造相关就业机会。低学历的人群和这些精英是隔离的,如同毫不相干的两个世界:印度低学历的国民无法去软件公司打工,也没法当司机靠拉软件谋生,也无法做软件配套的小生意,也不能去组装软件转手。而在中国,从最低端到最高端,是整个的融为一体,很多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民工,围绕硬件产业,从打工开始,逐步变成中层技术人员,或者销售人员,然后自己创业,成为老总,反过来再招聘更多人员进入这个行业。目前多少手机公司的老板是“英雄不问出处”。而硬件产业之“硬”就在于使整个就业人群有机融合在一起,金字塔的下面是坚实的地基。



“无心插柳柳成荫”,中国强大的硬件产业,也产生了自己软件产业的内在需求:中国2011年软件产品内销已经达到644亿美元。而印度没有强大的硬件产业,自然也滋生不了太多内的需求。所以目前印度的软件业中大多是外包的,严重依赖于发达国家,和自己本国的需求无关。(国内有些地方政府还在大力发展软件外包,服务外包。这样的产业除了那幢孤独的小楼里的公司和购买这些服务的公司受益之外,又有多少附加效应呢?)或许是巧合,印度的经典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正好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那里有百万富翁,但是周边依然是贫民窟。这是两个世界。



说完印度,再来看看美国,美国的第三产业非常发达,已经超过75%,远超过我国的43%(2010年)。但是美国最近却一再强调要“重振制造业”,大力发展硬件产业。奥巴马多次强调美国重振经济计划将从制造业开始,在高调宣布对硬件产业提供税收优惠的同时,还特意成立了贸易执法部门来促进美国的制造业和硬件产业。在奥巴马质问乔布斯为何不把苹果的硬件生产搬回美国的背后是美国在大力加强硬件产业,大力促进制造业的反思和举措。



诚然,软件有其固有价值,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和电商时代,软件也开始发挥其发散性,对就业和经济发展创造更大的附加值。但是在新的信息技术时代,不应该厚此薄彼,软硬有别,

而应该是软硬更紧密合作。最近很多所谓软件开发,比如针对移动互联网的App应用,或者SP服务,哪个又不是建立在硬件的基础上呢?在新时代,更多软件开发则是针对特定硬件的嵌入式开发。如果没有硬件的支撑,那些所谓的软件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而在移动互联时代大热的全球第一高科技公司---苹果,更是被N多人捧为软件应用和服务的典范,但在其2012年财年第一季度的产品比重中,可以看到软件的收入(iTunes)仅占4%。硬件收入占了其96%的销售额。而它的硬件又支撑其众多的App应用软件开发公司。






当然,时代在发展,产业在升级。怎样发展和扶持硬件产业也绝对不能像以前那样:建大批厂房,雇大量低学历人员,进行最低端的组装。而要解决iPad里面我们中国人只占1.6%的尴尬,在新时代也需要新思维。而这个新思维就是以“芯”为“新”。详见下篇:新时代发展高科技产业思索之二---新时代 “芯”思维:中国“芯”才能中国“新”
嗯,文章有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