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格达现在什么样:工资大幅提高 生活水平下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3:43:26
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是阿拉伯世界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是中东地区的重镇。底格里斯河穿城而过,幼发拉底河距城市也不过30公里。多年来,人们喜欢把巴格达和阿拉伯古典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联系起来,但现在,一提起巴格达,人们想到的只有战争。前不久,我来到巴格达,亲身经历了神秘面纱下真实的一面……
<P>     
昔日宫殿换主人
<P>    现在,巴格达不断发生流血事件和爆炸。耳朵里充斥着枪声、爆炸声、在低空盘旋的美军直升机的轰鸣声和救护车、救火车、警车的呼啸声。巴格达人说,表面上他们似乎摆脱了萨达姆的独裁统治,但生活仍然一团糟。
<P>    曾经辉煌一时的总统府所在地共和国宫如今已经改头换面,成为美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和伊拉克临时政府的办公地,是美军重兵把守的“绿区”。“绿区”门口有水泥高墙,被绵延数公里的铁丝网和高达2米的沙包密匝匝地包围着,闲杂人等一律不准入内。此外,围墙的四周还有美军和伊拉克国民卫队组成的联合执勤岗哨,哨卡机枪高架,值勤的士兵虎视眈眈,杀气腾腾。从那里路过,人们无不胆战心惊。“绿区”不允许外人拍照,这个规矩倒和萨达姆统治时期相同。
<P>    共和国宫占地约4平方公里,原来周围是共和国卫队的营地,也有复兴社会党成员等萨达姆支持者的居住小区。现在,这些地方都划归“绿区”。前美国驻伊拉克最高文职行政长官布雷默和现任美国驻伊拉克大使内格罗蓬特都住在里面。
<P>    除了共和国宫,巴格达的海法大街、阿达米亚区等地也有萨达姆统治时期的王宫,但和共和国宫一样,换了主人。这些王宫已成为驻伊美军的居住地,里面的设施远远优于普通民居。伊拉克人说,“萨达姆为美国人建造了王宫”。
<P>    萨达姆建造宫殿花钱如流水,曾招致百姓的极度不满,但是,今天的巴格达人对萨达姆的看法又有了微妙的转变,不少人开始怀念萨达姆。一个名叫穆罕默德的年轻人说:“看看美国人在伊拉克都干了些什么?我们开始以为美国人到伊拉克会让我们的日子好起来,但现在的伊拉克充斥着爆炸、冲突、砍头。”他还说,周围的朋友也都怀念萨达姆统治的时期,虽然萨达姆给伊拉克人带来了噩梦般的两伊战争、海湾战争及长达十余年的经济制裁,民不聊生,但是,人们不需要像今天这样,每一天都要提心吊胆地过。他说,伊拉克人喜欢强有力的领导人,这也是萨达姆至今受到部分伊拉克人拥戴的原因之一。
<P>    基本生活有保障
<P>    巴格达现有人口500万,实行食品配给制度。每人每月可配得的食品包括:大米3公斤,面粉9公斤,白糖2.5公斤,奶粉、盐和食油各0.5公斤,茶叶、小扁豆等若干。生活用品包括:肥皂1块,洗衣粉若干。如果家中有1岁以下的婴儿,还可改领婴儿奶粉。
<P>    每个家庭领有一张配给卡,上面列有一家所有人的名字和年龄。配给卡每年换一次,保证家庭成员的生老病死都记录在案,为有效地进行基本生活保障提供了依据。
<P>    配给的食品和生活用品每月领一次,每个家庭可以凭配给卡到财政部指定的商店等地按家庭实有人口数领取。每个家庭只需要象征性地支付250第纳尔(1400第纳尔约合1美元)。
<P>    自上世纪90年代起,伊拉克就开始实行配给制度,即使在美国和联合国制裁期间也没有中断。最贫穷、最底层的老百姓也能享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饮食无忧。普通家庭只需购买蔬菜、水果和肉类。至今,绝大多数伊拉克人认为,政府的配给制是“积极和行之有效的”。
<P>    但是,这种具有补贴性质的配给制度也有负面效果,即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比如,伊拉克人常吃的一种橄榄形饼,一家人吃不完,就随手扔掉了。
<P>    战后,伊拉克各行业人员的工资普遍上涨。萨达姆统治时期的伊拉克人每月只有几美元收入,开出租车、经商或开店,也挣不着什么钱,更攒不下什么钱。现在,伊拉克人的工资普遍可以达到100美元甚至几百美元。工资大幅度上调的同时,物价也飞速上涨。鸡蛋由原来的2000第纳尔一盒(30个)涨到3000第纳尔。牛羊肉价格上调了1倍多,从战前的2500第纳尔调整到近6000第纳尔1公斤,这使不少收入不高的家庭只能“望肉兴叹”。肉价飞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战后边境管理松懈,牛羊肉被大量走私到国外,国内的牛羊肉奇货可居,肉商趁机抬高价格。
<P>    现在,人们感觉最不方便的还不是吃肉难,而是电力供应严重不足。今年,人们又过了一个长达5个月缺电或无电的夏季,苦不堪言。巴格达夏天夜间的气温在30摄氏度以上,白天气温直逼50摄氏度。学校的教室里虽然装着吊扇,但因为没电,学生们大多时候都是汗流浃背地听课。许多没有发电机的家庭,晚上热得无法睡觉。
<P>    对于缺电的折磨,老百姓对政府指责颇多。当地人认为,政府没有尽快恢复并保障电力供应。不少人认为,现在的电力供应甚至还不如萨达姆统治时期。当时虽然也停电,但提前都会有停电通知,而且停电的次数没有这么频繁、时间也没有这么长。
<P>    没电让推销发电机的商人发了财。
<P>    据不完全统计,巴格达现约有100万台发电机。每到停电时,百万台发电机齐声轰鸣,成了巴格达一道独特的风景。
<P>    伊拉克人战后很少交水电费,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人负责管理这项事务。经过多年战争,伊拉克的水质被污染了,经济条件较差的老百姓只能饮用自来水。但由于水质不佳,直接饮用这种未经消毒的自来水易得肝炎、痢疾等疾病。经济条件允许的家庭大多购买桶装水或瓶装水。
<P>    医疗水平大不如前
<P>    巴格达的医疗水平与战前相比明显下降。现在的医院,经验不足的医生都不得不独当一面,令患者提心吊胆。我的一位巴格达朋友说,有一次他带着6岁的孩子到一家公立医院就诊,看到一个腹部动了手术的小孩。让他吃惊的是,在病童的伤口处插着一根塑料管子,另一端接着一个储尿袋,病童伤口的处理方法和导尿管的接法都极不专业,伤口也有发炎的迹象。朋友说,那孩子的伤口根本不可能痊愈,性命也难保。他当时就打消了在这家医院治病的念头。
<P>    现在,伊拉克缺少医术精良的专业医生。在公立医院里,有名望的医生每天要接待60至100位病人,而预约这样的医生要等好几个月。公立医院设备得不到更新,医疗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信息不能及时补充,导致医疗水平下降。而与此同时,部分医术高明的医生纷纷开设私人诊所,但高昂的诊费使经济条件有限的家庭不敢问津。
<P>    不过,巴格达的名医虽然赚了钱,日子过得并不安稳。随着战后伊拉克社会治安状况的严重恶化,以勒索钱财为目的的绑架案屡屡发生。最近几个月,至少有50位医生遭绑架,遇害的也有数十人。巴格达卡拉玛医院院长最近被不明身份的武装人员开枪打死。目前,医生人人自危,很多医术精良的医生不愿冒险在伊拉克行医,纷纷到国外开诊所去了。
<P>    排队买油成了工作
<P>    伊拉克是个“躺”在油库上的国家,但现在,老百姓正经受着缺油的煎熬。与其他国家一样,伊拉克的汽油也分档,但只有高级和普通两种。高级的汽油1升50第纳尔,普通的只需20第纳尔。但是,由于油井和炼油厂屡屡遭到反美武装的破坏,民用油频频告急。本月初,伊拉克石油基础设施遭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爆炸毁坏,北部3条输油管道被炸,伊拉克国内的原油供应骤降。不仅油管遭袭,伊拉克石油部大楼也是反美武装的目标。虽然石油部大楼是自去年4月以来惟一由驻伊美军负责安全保卫的政府部级机关,但已数次遭到反美武装发射的火箭弹、迫击炮袭击。
<P>    能源部门面临的这种严峻形势直接影响了民用汽油的供应。现在,巴格达加油站天天人满为患,排队加油的汽车有时绵延一两公里。为了加满一箱汽油,司机们往往要等上六七个小时。于是,加油成为司机一天的主要工作。
<P>    为了分散加油的车流,巴格达的加油站根据汽车的牌照实行单双日加油制,但这让急需用油的司机叫苦不迭。怎么办?一位名叫阿巴斯的司机说,“最好的”选择是到黑市买油。他说,油贩子将高级和普通两种油混装出售,每升可卖400第纳尔。这种油不仅价高,油质也差,对汽车引擎的损害大,但总比耗时间排队好。
<P>    巴格达共有75万辆汽车,其中约一半破旧不堪,尾气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由于国际社会对伊拉克实行经济制裁,出售新车的车行全部关闭,各种汽车零件、轮胎都不能进口,倒卖旧车的自由市场日益兴旺,巴格达大街上不少都是上世纪70年代出厂的、行程超过30万公里的杂牌车。
<P>    对司机来说,最痛苦的还不是买不到平价油,而是在巴格达行驶的危险性和复杂性越来越大。现在,巴格达几乎天天发生汽车炸弹爆炸事件。政府部门、警察局、主要饭店、使馆区的门前均设置了路障和铁丝网,有时甚至禁止通行。每一次爆炸发生后,美军和伊拉克国民卫队就封锁现场及周围街道,中断交通。这时,司机就要选择备用路线,绕远道成了家常便饭,堵车苦等更是司空见惯。在这种情况下,司机只能发出无奈的感叹,“叫我们怎么办”!
<P>    结束这种漫长的等待和平的过程,已经成为巴格达人生活的目标。但是现在看来,大多数人已没有什么热切的指望了。驻伊拉克特约记者 苏宁</P>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是阿拉伯世界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是中东地区的重镇。底格里斯河穿城而过,幼发拉底河距城市也不过30公里。多年来,人们喜欢把巴格达和阿拉伯古典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联系起来,但现在,一提起巴格达,人们想到的只有战争。前不久,我来到巴格达,亲身经历了神秘面纱下真实的一面……
<P>     
昔日宫殿换主人
<P>    现在,巴格达不断发生流血事件和爆炸。耳朵里充斥着枪声、爆炸声、在低空盘旋的美军直升机的轰鸣声和救护车、救火车、警车的呼啸声。巴格达人说,表面上他们似乎摆脱了萨达姆的独裁统治,但生活仍然一团糟。
<P>    曾经辉煌一时的总统府所在地共和国宫如今已经改头换面,成为美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和伊拉克临时政府的办公地,是美军重兵把守的“绿区”。“绿区”门口有水泥高墙,被绵延数公里的铁丝网和高达2米的沙包密匝匝地包围着,闲杂人等一律不准入内。此外,围墙的四周还有美军和伊拉克国民卫队组成的联合执勤岗哨,哨卡机枪高架,值勤的士兵虎视眈眈,杀气腾腾。从那里路过,人们无不胆战心惊。“绿区”不允许外人拍照,这个规矩倒和萨达姆统治时期相同。
<P>    共和国宫占地约4平方公里,原来周围是共和国卫队的营地,也有复兴社会党成员等萨达姆支持者的居住小区。现在,这些地方都划归“绿区”。前美国驻伊拉克最高文职行政长官布雷默和现任美国驻伊拉克大使内格罗蓬特都住在里面。
<P>    除了共和国宫,巴格达的海法大街、阿达米亚区等地也有萨达姆统治时期的王宫,但和共和国宫一样,换了主人。这些王宫已成为驻伊美军的居住地,里面的设施远远优于普通民居。伊拉克人说,“萨达姆为美国人建造了王宫”。
<P>    萨达姆建造宫殿花钱如流水,曾招致百姓的极度不满,但是,今天的巴格达人对萨达姆的看法又有了微妙的转变,不少人开始怀念萨达姆。一个名叫穆罕默德的年轻人说:“看看美国人在伊拉克都干了些什么?我们开始以为美国人到伊拉克会让我们的日子好起来,但现在的伊拉克充斥着爆炸、冲突、砍头。”他还说,周围的朋友也都怀念萨达姆统治的时期,虽然萨达姆给伊拉克人带来了噩梦般的两伊战争、海湾战争及长达十余年的经济制裁,民不聊生,但是,人们不需要像今天这样,每一天都要提心吊胆地过。他说,伊拉克人喜欢强有力的领导人,这也是萨达姆至今受到部分伊拉克人拥戴的原因之一。
<P>    基本生活有保障
<P>    巴格达现有人口500万,实行食品配给制度。每人每月可配得的食品包括:大米3公斤,面粉9公斤,白糖2.5公斤,奶粉、盐和食油各0.5公斤,茶叶、小扁豆等若干。生活用品包括:肥皂1块,洗衣粉若干。如果家中有1岁以下的婴儿,还可改领婴儿奶粉。
<P>    每个家庭领有一张配给卡,上面列有一家所有人的名字和年龄。配给卡每年换一次,保证家庭成员的生老病死都记录在案,为有效地进行基本生活保障提供了依据。
<P>    配给的食品和生活用品每月领一次,每个家庭可以凭配给卡到财政部指定的商店等地按家庭实有人口数领取。每个家庭只需要象征性地支付250第纳尔(1400第纳尔约合1美元)。
<P>    自上世纪90年代起,伊拉克就开始实行配给制度,即使在美国和联合国制裁期间也没有中断。最贫穷、最底层的老百姓也能享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饮食无忧。普通家庭只需购买蔬菜、水果和肉类。至今,绝大多数伊拉克人认为,政府的配给制是“积极和行之有效的”。
<P>    但是,这种具有补贴性质的配给制度也有负面效果,即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比如,伊拉克人常吃的一种橄榄形饼,一家人吃不完,就随手扔掉了。
<P>    战后,伊拉克各行业人员的工资普遍上涨。萨达姆统治时期的伊拉克人每月只有几美元收入,开出租车、经商或开店,也挣不着什么钱,更攒不下什么钱。现在,伊拉克人的工资普遍可以达到100美元甚至几百美元。工资大幅度上调的同时,物价也飞速上涨。鸡蛋由原来的2000第纳尔一盒(30个)涨到3000第纳尔。牛羊肉价格上调了1倍多,从战前的2500第纳尔调整到近6000第纳尔1公斤,这使不少收入不高的家庭只能“望肉兴叹”。肉价飞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战后边境管理松懈,牛羊肉被大量走私到国外,国内的牛羊肉奇货可居,肉商趁机抬高价格。
<P>    现在,人们感觉最不方便的还不是吃肉难,而是电力供应严重不足。今年,人们又过了一个长达5个月缺电或无电的夏季,苦不堪言。巴格达夏天夜间的气温在30摄氏度以上,白天气温直逼50摄氏度。学校的教室里虽然装着吊扇,但因为没电,学生们大多时候都是汗流浃背地听课。许多没有发电机的家庭,晚上热得无法睡觉。
<P>    对于缺电的折磨,老百姓对政府指责颇多。当地人认为,政府没有尽快恢复并保障电力供应。不少人认为,现在的电力供应甚至还不如萨达姆统治时期。当时虽然也停电,但提前都会有停电通知,而且停电的次数没有这么频繁、时间也没有这么长。
<P>    没电让推销发电机的商人发了财。
<P>    据不完全统计,巴格达现约有100万台发电机。每到停电时,百万台发电机齐声轰鸣,成了巴格达一道独特的风景。
<P>    伊拉克人战后很少交水电费,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人负责管理这项事务。经过多年战争,伊拉克的水质被污染了,经济条件较差的老百姓只能饮用自来水。但由于水质不佳,直接饮用这种未经消毒的自来水易得肝炎、痢疾等疾病。经济条件允许的家庭大多购买桶装水或瓶装水。
<P>    医疗水平大不如前
<P>    巴格达的医疗水平与战前相比明显下降。现在的医院,经验不足的医生都不得不独当一面,令患者提心吊胆。我的一位巴格达朋友说,有一次他带着6岁的孩子到一家公立医院就诊,看到一个腹部动了手术的小孩。让他吃惊的是,在病童的伤口处插着一根塑料管子,另一端接着一个储尿袋,病童伤口的处理方法和导尿管的接法都极不专业,伤口也有发炎的迹象。朋友说,那孩子的伤口根本不可能痊愈,性命也难保。他当时就打消了在这家医院治病的念头。
<P>    现在,伊拉克缺少医术精良的专业医生。在公立医院里,有名望的医生每天要接待60至100位病人,而预约这样的医生要等好几个月。公立医院设备得不到更新,医疗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信息不能及时补充,导致医疗水平下降。而与此同时,部分医术高明的医生纷纷开设私人诊所,但高昂的诊费使经济条件有限的家庭不敢问津。
<P>    不过,巴格达的名医虽然赚了钱,日子过得并不安稳。随着战后伊拉克社会治安状况的严重恶化,以勒索钱财为目的的绑架案屡屡发生。最近几个月,至少有50位医生遭绑架,遇害的也有数十人。巴格达卡拉玛医院院长最近被不明身份的武装人员开枪打死。目前,医生人人自危,很多医术精良的医生不愿冒险在伊拉克行医,纷纷到国外开诊所去了。
<P>    排队买油成了工作
<P>    伊拉克是个“躺”在油库上的国家,但现在,老百姓正经受着缺油的煎熬。与其他国家一样,伊拉克的汽油也分档,但只有高级和普通两种。高级的汽油1升50第纳尔,普通的只需20第纳尔。但是,由于油井和炼油厂屡屡遭到反美武装的破坏,民用油频频告急。本月初,伊拉克石油基础设施遭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爆炸毁坏,北部3条输油管道被炸,伊拉克国内的原油供应骤降。不仅油管遭袭,伊拉克石油部大楼也是反美武装的目标。虽然石油部大楼是自去年4月以来惟一由驻伊美军负责安全保卫的政府部级机关,但已数次遭到反美武装发射的火箭弹、迫击炮袭击。
<P>    能源部门面临的这种严峻形势直接影响了民用汽油的供应。现在,巴格达加油站天天人满为患,排队加油的汽车有时绵延一两公里。为了加满一箱汽油,司机们往往要等上六七个小时。于是,加油成为司机一天的主要工作。
<P>    为了分散加油的车流,巴格达的加油站根据汽车的牌照实行单双日加油制,但这让急需用油的司机叫苦不迭。怎么办?一位名叫阿巴斯的司机说,“最好的”选择是到黑市买油。他说,油贩子将高级和普通两种油混装出售,每升可卖400第纳尔。这种油不仅价高,油质也差,对汽车引擎的损害大,但总比耗时间排队好。
<P>    巴格达共有75万辆汽车,其中约一半破旧不堪,尾气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由于国际社会对伊拉克实行经济制裁,出售新车的车行全部关闭,各种汽车零件、轮胎都不能进口,倒卖旧车的自由市场日益兴旺,巴格达大街上不少都是上世纪70年代出厂的、行程超过30万公里的杂牌车。
<P>    对司机来说,最痛苦的还不是买不到平价油,而是在巴格达行驶的危险性和复杂性越来越大。现在,巴格达几乎天天发生汽车炸弹爆炸事件。政府部门、警察局、主要饭店、使馆区的门前均设置了路障和铁丝网,有时甚至禁止通行。每一次爆炸发生后,美军和伊拉克国民卫队就封锁现场及周围街道,中断交通。这时,司机就要选择备用路线,绕远道成了家常便饭,堵车苦等更是司空见惯。在这种情况下,司机只能发出无奈的感叹,“叫我们怎么办”!
<P>    结束这种漫长的等待和平的过程,已经成为巴格达人生活的目标。但是现在看来,大多数人已没有什么热切的指望了。驻伊拉克特约记者 苏宁</P>
[基本生活有保障
<P>    巴格达现有人口500万,实行食品配给制度。每人每月可配得的食品包括:大米3公斤,面粉9公斤,白糖2.5公斤,奶粉、盐和食油各0.5公斤,茶叶、小扁豆等若干。生活用品包括:肥皂1块,洗衣粉若干。如果家中有1岁以下的婴儿,还可改领婴儿奶粉。 ]</P><P>
</P>[em06][em06][em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