悍将还是莽夫?看看孟良崮战役中的张灵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6:22:24


国共内战的硝烟早已散尽,随着许多重大历史战役档案的解密,发生在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役成为了许多军迷关注探讨的热点。目前,在谈到整编74师被全歼,张灵甫师长阵亡的原因时,网络主流认为国军各增援部队保存实力,见死不救,解围迟缓是74师惨遭灭顶之灾的主要原因。老客人却要说:错矣!资料显示,把74师送上绝路的不是别人,正是其声名显赫,深受蒋介石器重的“铁血将军”张灵甫!

  
    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让事实说话吧。

  
    张灵甫,字钟麟,生于1903年8月20日,亡于1947年5月16日凌晨,陕西长安县人。1926年毕业于黄埔四期,历任排长,连长,少校营长,上校团长,少将旅长,74军58师副师长,代师长,少将师长,74军副军长,74军中将军长兼首都警备司令,整编74师中将师长等职,阵亡后被追授为陆军上将。其服役的74军是国军5大主力之一。国民党将74军整编为74师后,根据《文史资料》国民党被俘军官回忆录记载:全师共有兵员24000人(不是网上资料32000人),编制为3旅6团(正常师编制为2旅4团),全师装备有12门美制75山炮(不是网上资料12门105榴弹炮),12门美制107迫击炮(不是网上资料12门105迫击炮),12门37战防炮,还装备有81迫击炮,60迫击炮,巴卡祖火箭筒,上千挺轻重机枪,2400枝美式冲锋枪和卡宾枪,属装备精良的美械部队。现在很多网上资料夸大了整编师的装备,把当时国民党军军属炮兵105榴弹炮硬塞到师级,是不符历史事实的。相关参战解放军将领的回忆录和战地照片在反映孟良崮战役的战绩时,都没有缴获榴弹炮的记载,也从侧面反映了网上资料的失实。

  
    之所以说张灵甫是莽夫,亲手葬送了整编74师,是基于以下几个理由:

  
    一,张灵甫率部坚守孟良崮,企图以“中心开花”战术与华东解放军决战,打的是无准备之战

  
    在目前公开的资料中,找不到任何国民党国防部或战区有过以一支部队为诱饵,诱使解放军主力集中攻打,然后其它各路国军迅速围拢,形成反包围,逼共军决战,并“聚而歼之”的预案。也就是说“中心开花,四面合围”是张甫灵一时即兴之作,本可安然后撤的74师,在丢失了垛庄后勤基地的一个团和大量辎重补给弹药后,还执意犯险,欲置之死地而后生,战役的发展证明,无准备之战的结局就是战败!

  
    二,张灵甫“以三天为固守期限”,企图以“反包围”达到战役目的,打的是无把握之战

  
    张灵甫在掌握左右邻友军远者相距100华里,近者相距30华里的战场态势后,认定全师(缺一团)“固守孟良崮三天”,即可险中求胜,“聚歼共军”。当然,张灵甫作为一师之长,作出这样的决策肯定有它的道理,可“军无常势”,张灵甫有什么把握认定74师能坚守3天(事实上没能守到三天主峰即已丢失,败局巳定),有什么把握认定相邻友军3天后能够完成合围。(事实上相邻最近国民党第25师是在第4天解放军撤出后才到达孟良崮,且该师损失数千人,弹药用尽,筋疲力竭,巳无任何“反包围决战”能力)。张灵甫用自己和手下官兵的性命诠释了打无握之战的悲剧。

  
    三,张灵甫既不知己,又不知彼就决定在孟良崮决战,打的是典型的糊涂之战

  
    孟良崮在山东临沂沂南县境内,属蒙山山系,主峰高海拨575米,面积1点5平方公里。因相传宋朝扬家将孟良曾在此屯兵得名。该山地势陡峭,多为乱石,没有水源。张灵甫在失去垛庄作战物资后,还以一师之力依险据守,对抗5个解放军主力纵队,实在缺乏高级军官该有的精明和审慎。

  
    陡峭:凡轮式重炮均不能上山。张灵甫竟认为只依靠迫击炮和轻重机枪就能击退大兵团多梯次集团冲锋,委实让人发笑。实战中,开战仅大半天,74师就丢失了部署在山腰以下的全部美式山炮和战防炮。

  
    石山:短期内无法构筑工事,无法躲避对方的火炮杀伤。实战中,2万多国军官兵密集龟缩于狭小的主峰区域,无工事防护。华东野战军为数不多的各型火炮集中射击,炮弹落处,弹片碎石飞溅,国民党军无处躲闪,死伤惨重。

  
    无水:孟良崮山脚以上均无水源。本来,准备据山守险的74师应当在山上择多处安全地方屯积淡水。可全师上至师长下至士兵竟无一人想到水的重要。直到噪子冒烟,枪管发红才织组下山抢水,当然只能是徒增伤亡,望水哀叹。实战中因为缺水,无法忍耐饥渴,战力强悍的74师官兵纷纷要求突围。仗打到一半,军心先乱了。

  
    少弹:74师携带了正常基数弹药追击作战。大量粮袜弹药囤积垛庄。垛庄失,补充断,本应溜之大吉。张灵甫既然决心不惜犯险,据守孟良崮,就应当机立断,趁共军尚未合围,控制区域较大,马上呼叫空投弹药。可实战中直到弹药快磬,蒋委座的爱将才哀求空投。空投来了,可十之八九落在了共军手里。惨状如此,早干什么去了?实战中我军在清点战果时,发现少了几千人,有战士想起在经过山坡时,一支部队整齐地趴在地下,不吭声也不开枪,当时正在激战,以为是友军,没有在意。现在想来,实在可疑,立即派部队察着,原来是74师残部7000余人,弹药打光,隐蔽在此,准备与援军会合。其官兵纪律之严,素质之高,令我军战士感叹。再想想7000余残部,如果弹药充足,拚死抵抗,情况会怎样?

  
    四,张灵甫在困境中擅自改变初衷,中途变卦突围,损失了师预备队,徒耗了弹药,打的是自相矛盾之战

  
    74师所辖51,57,58三个旅。本来57旅是师预备队,仗打了一天半了还很少动用。可张灵甫没能经受住缺水,缺弹的考验(如果早做准备,这些都可避免。其实当时解放军伤亡惨烈,也很困难),竟鬼使神差地改变初衷,决定在5月15日傍晚突围,并决定让生力军57旅打头阵。其结果是在打光了近一个基数的弹药后,74师围没突成,预备队也被打残,失去了关键时刻继续固守的有生力量。

  
    盂良崮战役的三天,是国共双方斗智斗勇的三天。战役结果:国军整编74师被全歼。战后,陈毅司令员曾对战场主将副司令员粟裕同志说:“真险,本来74师就要把我军挤过黄河了,幸亏有个孟良崮战役。”老客人再加上一句:幸亏有位莽夫师长张灵甫。  




国共内战的硝烟早已散尽,随着许多重大历史战役档案的解密,发生在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役成为了许多军迷关注探讨的热点。目前,在谈到整编74师被全歼,张灵甫师长阵亡的原因时,网络主流认为国军各增援部队保存实力,见死不救,解围迟缓是74师惨遭灭顶之灾的主要原因。老客人却要说:错矣!资料显示,把74师送上绝路的不是别人,正是其声名显赫,深受蒋介石器重的“铁血将军”张灵甫!

  
    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让事实说话吧。

  
    张灵甫,字钟麟,生于1903年8月20日,亡于1947年5月16日凌晨,陕西长安县人。1926年毕业于黄埔四期,历任排长,连长,少校营长,上校团长,少将旅长,74军58师副师长,代师长,少将师长,74军副军长,74军中将军长兼首都警备司令,整编74师中将师长等职,阵亡后被追授为陆军上将。其服役的74军是国军5大主力之一。国民党将74军整编为74师后,根据《文史资料》国民党被俘军官回忆录记载:全师共有兵员24000人(不是网上资料32000人),编制为3旅6团(正常师编制为2旅4团),全师装备有12门美制75山炮(不是网上资料12门105榴弹炮),12门美制107迫击炮(不是网上资料12门105迫击炮),12门37战防炮,还装备有81迫击炮,60迫击炮,巴卡祖火箭筒,上千挺轻重机枪,2400枝美式冲锋枪和卡宾枪,属装备精良的美械部队。现在很多网上资料夸大了整编师的装备,把当时国民党军军属炮兵105榴弹炮硬塞到师级,是不符历史事实的。相关参战解放军将领的回忆录和战地照片在反映孟良崮战役的战绩时,都没有缴获榴弹炮的记载,也从侧面反映了网上资料的失实。

  
    之所以说张灵甫是莽夫,亲手葬送了整编74师,是基于以下几个理由:

  
    一,张灵甫率部坚守孟良崮,企图以“中心开花”战术与华东解放军决战,打的是无准备之战

  
    在目前公开的资料中,找不到任何国民党国防部或战区有过以一支部队为诱饵,诱使解放军主力集中攻打,然后其它各路国军迅速围拢,形成反包围,逼共军决战,并“聚而歼之”的预案。也就是说“中心开花,四面合围”是张甫灵一时即兴之作,本可安然后撤的74师,在丢失了垛庄后勤基地的一个团和大量辎重补给弹药后,还执意犯险,欲置之死地而后生,战役的发展证明,无准备之战的结局就是战败!

  
    二,张灵甫“以三天为固守期限”,企图以“反包围”达到战役目的,打的是无把握之战

  
    张灵甫在掌握左右邻友军远者相距100华里,近者相距30华里的战场态势后,认定全师(缺一团)“固守孟良崮三天”,即可险中求胜,“聚歼共军”。当然,张灵甫作为一师之长,作出这样的决策肯定有它的道理,可“军无常势”,张灵甫有什么把握认定74师能坚守3天(事实上没能守到三天主峰即已丢失,败局巳定),有什么把握认定相邻友军3天后能够完成合围。(事实上相邻最近国民党第25师是在第4天解放军撤出后才到达孟良崮,且该师损失数千人,弹药用尽,筋疲力竭,巳无任何“反包围决战”能力)。张灵甫用自己和手下官兵的性命诠释了打无握之战的悲剧。

  
    三,张灵甫既不知己,又不知彼就决定在孟良崮决战,打的是典型的糊涂之战

  
    孟良崮在山东临沂沂南县境内,属蒙山山系,主峰高海拨575米,面积1点5平方公里。因相传宋朝扬家将孟良曾在此屯兵得名。该山地势陡峭,多为乱石,没有水源。张灵甫在失去垛庄作战物资后,还以一师之力依险据守,对抗5个解放军主力纵队,实在缺乏高级军官该有的精明和审慎。

  
    陡峭:凡轮式重炮均不能上山。张灵甫竟认为只依靠迫击炮和轻重机枪就能击退大兵团多梯次集团冲锋,委实让人发笑。实战中,开战仅大半天,74师就丢失了部署在山腰以下的全部美式山炮和战防炮。

  
    石山:短期内无法构筑工事,无法躲避对方的火炮杀伤。实战中,2万多国军官兵密集龟缩于狭小的主峰区域,无工事防护。华东野战军为数不多的各型火炮集中射击,炮弹落处,弹片碎石飞溅,国民党军无处躲闪,死伤惨重。

  
    无水:孟良崮山脚以上均无水源。本来,准备据山守险的74师应当在山上择多处安全地方屯积淡水。可全师上至师长下至士兵竟无一人想到水的重要。直到噪子冒烟,枪管发红才织组下山抢水,当然只能是徒增伤亡,望水哀叹。实战中因为缺水,无法忍耐饥渴,战力强悍的74师官兵纷纷要求突围。仗打到一半,军心先乱了。

  
    少弹:74师携带了正常基数弹药追击作战。大量粮袜弹药囤积垛庄。垛庄失,补充断,本应溜之大吉。张灵甫既然决心不惜犯险,据守孟良崮,就应当机立断,趁共军尚未合围,控制区域较大,马上呼叫空投弹药。可实战中直到弹药快磬,蒋委座的爱将才哀求空投。空投来了,可十之八九落在了共军手里。惨状如此,早干什么去了?实战中我军在清点战果时,发现少了几千人,有战士想起在经过山坡时,一支部队整齐地趴在地下,不吭声也不开枪,当时正在激战,以为是友军,没有在意。现在想来,实在可疑,立即派部队察着,原来是74师残部7000余人,弹药打光,隐蔽在此,准备与援军会合。其官兵纪律之严,素质之高,令我军战士感叹。再想想7000余残部,如果弹药充足,拚死抵抗,情况会怎样?

  
    四,张灵甫在困境中擅自改变初衷,中途变卦突围,损失了师预备队,徒耗了弹药,打的是自相矛盾之战

  
    74师所辖51,57,58三个旅。本来57旅是师预备队,仗打了一天半了还很少动用。可张灵甫没能经受住缺水,缺弹的考验(如果早做准备,这些都可避免。其实当时解放军伤亡惨烈,也很困难),竟鬼使神差地改变初衷,决定在5月15日傍晚突围,并决定让生力军57旅打头阵。其结果是在打光了近一个基数的弹药后,74师围没突成,预备队也被打残,失去了关键时刻继续固守的有生力量。

  
    盂良崮战役的三天,是国共双方斗智斗勇的三天。战役结果:国军整编74师被全歼。战后,陈毅司令员曾对战场主将副司令员粟裕同志说:“真险,本来74师就要把我军挤过黄河了,幸亏有个孟良崮战役。”老客人再加上一句:幸亏有位莽夫师长张灵甫。  


新手发帖,敬请各位高手斧正。
王牌部队都有点心高气傲的毛病
坑爹的水冷重机枪
模范丈夫张灵甫,血战高达李天霞
张灵甫以为国军会拼死相救,李天霞道,该,凭啥我的二等师救你王牌师,自己想死也不要拖人
我以为军迷们会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
当代马谡,不值一提;P
当然感兴趣的。一起探讨。国军各部还是以保存实力为主,不会拼命去救的
美制75山炮有36门,12门105榴拉不上山,放大后方了,逃过一劫

轮式火炮不能上山?要知道M1A1还有个名字:驮载榴弹炮
现在很多网上资料夸大了整编师的装备,把当时国民党军军属炮兵105榴弹炮硬塞到师级,是不符历史事实的

================================================

无语,整编师不是军级么,整编74师之前叫什么?74军!
红色信念 发表于 2011-12-15 10:23
当然感兴趣的。一起探讨。国军各部还是以保存实力为主,不会拼命去救的
有拼命去救了的。。也有天霞兄的不动如山还搞了电子战。。可没用。。一开始就是个错。继续做下去只能是错上加错。。
这段历史 很有趣的。只是在想如今王牌与一般部队关系如何?
先搞清楚74师到底是“师级”还是“军级”吧。。。

残部都有7000人,一个师才多少人?

再说了,7000趴在那里一动不动等援军,个人认为实在跟“素质”扯不上边啊。。。
国军有一个错觉,以为他们在抗战后期缅甸能做到的事情,在内战里也能做到——问题是抗战时缅甸战场上完全依赖于MD的战役体系,在内战时期完全不存在了,还这么打能胜么??

举例说明:XX部在缅甸守3天基本没问题,后勤由MD负责就ok,可国军的后勤.....不是杯具就是餐具啊,还这么玩
在缅甸也没打得怎么出彩来。不过就是借了米帝的光而已。那种装备武器下,在缅甸怎么着也该是主力吧,怎么着也该消灭个日寇十万吧。事实上前后加起来也就一万多鬼子战绩。远不如老牌的英印军英缅军吧,人家部队基本也是阿三缅人土著为主,也就一些军官是英国本土来的。
那个105炮个人认为可能在74师内,本身就是军级编制,也可能不能拉上山给送回去。
李天霞其实打得还不错,人家部队差,也不能超额完成任务撒。
成王败寇,赢了是悍将,输了就是莽夫

A10 发表于 2011-12-15 10:27
现在很多网上资料夸大了整编师的装备,把当时国民党军军属炮兵105榴弹炮硬塞到师级,是不符历史事实的

= ...


整编师来源于军,但不是军。抗战时,为应对战争,国民政府有大批部队仓促成军。抗战胜利后,裁减兵员,节省军费,以舒民困成为主流民意。整军栽军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在美国等大国斡旋下,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议》,确定建立“国家的,不干预政治的军队”。并明确中国陆军编成“野战部队和后勤部队”。“全国陆军整编为20个军,60个师。每师人数不超过14000人。60个师中应有20个师由共产党领导”。
虽然因为内战因素,该协议最终并未得到切实执行,但国民政府也不是一点没做。于是,就有了裁汰官兵到中山陵哭泣的“群体性事件”。以整编74师为例,该师整编自74军,人数由36000千人精减为24000千人。取消了军的番号,由3个师变为1个师,换装了美械。这其中,有12000名老弱军人退役。所以,整编师肯是不是军。


A10 发表于 2011-12-15 10:27
现在很多网上资料夸大了整编师的装备,把当时国民党军军属炮兵105榴弹炮硬塞到师级,是不符历史事实的

= ...


整编师来源于军,但不是军。抗战时,为应对战争,国民政府有大批部队仓促成军。抗战胜利后,裁减兵员,节省军费,以舒民困成为主流民意。整军栽军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在美国等大国斡旋下,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议》,确定建立“国家的,不干预政治的军队”。并明确中国陆军编成“野战部队和后勤部队”。“全国陆军整编为20个军,60个师。每师人数不超过14000人。60个师中应有20个师由共产党领导”。
虽然因为内战因素,该协议最终并未得到切实执行,但国民政府也不是一点没做。于是,就有了裁汰官兵到中山陵哭泣的“群体性事件”。以整编74师为例,该师整编自74军,人数由36000千人精减为24000千人。取消了军的番号,由3个师变为1个师,换装了美械。这其中,有12000名老弱军人退役。所以,整编师肯是不是军。

纸上谈兵人人会,历史怎么样谁说得清楚?成王败寇,历史由胜利者书写的……
Saylor 发表于 2011-12-15 10:23
当代马谡,不值一提
我正想这么说,不是跟马谡一样吗?
wodave 发表于 2011-12-15 11:11
成王败寇,赢了是悍将,输了就是莽夫
话不是这么说的,不要一概而论,要分析原因。从张灵甫对74师的指挥上看,肯定是有问题的。孤军深入就是犯了兵家之大忌!而他应该知道友军是不靠谱的。
deux 发表于 2011-12-15 10:38
先搞清楚74师到底是“师级”还是“军级”吧。。。

残部都有7000人,一个师才多少人?
你就没有仔细看人家楼主的文章,整编74师是原74军改编而来,是3旅6团,全师兵力24000人。
heaven621 发表于 2011-12-15 11:39
话不是这么说的,不要一概而论,要分析原因。从张灵甫对74师的指挥上看,肯定是有问题的。孤军深入就是犯 ...
张灵甫犯下生死错误,还有一条,他太相信校长的权威和指挥能力。不过,如果说前期,各路援军在应付校长,后期,还是下了血本冲杀解围的。
小时读《红日》,说张灵甫手里除了74还有个二等师,包围圈里是两个师,属于艺术性描写还是有一定根据?
include11 发表于 2011-12-15 12:26
小时读《红日》,说张灵甫手里除了74还有个二等师,包围圈里是两个师,属于艺术性描写还是有一定根据?
书到用时方恨少。小说《红日》还真没看过。不过据手头资料,应没有那个2等师。
中华男儿 发表于 2011-12-15 12:45
书到用时方恨少。小说《红日》还真没看过。不过据手头资料,应没有那个2等师。
翻了一下,红日里张灵甫手里还有千里驰援李天霞的83师……
看来纯属艺术夸张
chenh 发表于 2011-12-15 11:34
纸上谈兵人人会,历史怎么样谁说得清楚?成王败寇,历史由胜利者书写的……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胜利者会涂脂抹粉,失败者则需要全身整形了。
台湾就有由失败者书写的历史
中华男儿 发表于 2011-12-14 22:36
新手发帖,敬请各位高手斧正。
楼主,飞扬有个帖子对张灵甫在孟良崮的表现有详细讨论,我认为可以看看。
http://www.fyjs.cn/bbs/htm_data/158/1003/243977.html
中华男儿 发表于 2011-12-14 22:36
新手发帖,敬请各位高手斧正。
一种说法:
74师发现两翼被华野楔入,第一动作就是寻求向翼侧突围靠拢友邻,打了一个白天,东西两翼突围都被打回来了,正面压力又顶不住,这才不得不上孟良崮、芦山等山地组织防御的。他要是不上山,死得更快。
dm982211 发表于 2011-12-15 13:54
楼主,飞扬有个帖子对张灵甫在孟良崮的表现有详细讨论,我认为可以看看。
http://www.fyjs.cn/bbs/htm_d ...
拜读了惑儿全文,顿生敬意。科学观点,是在了解历史,分析事实,提炼把握,最终形成的。只是守野守山,均由战场情况确定。守山,即据险防守,也不失为现代战争中弱者求生求胜之路。如上甘领战役,即为据山防守,并且胜利了。故兵无常势,全在了人。谢谢军士长。
dm982211 发表于 2011-12-15 13:56
一种说法:
74师发现两翼被华野楔入,第一动作就是寻求向翼侧突围靠拢友邻,打了一个白天,东西两翼突围 ...
应当是主动上的孟良崮。因为张灵甫为此专门致电校长,提出“中心开花”打法,得到了蒋校长的首肯褒奖。
lvtom 发表于 2011-12-15 13:23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胜利者会涂脂抹粉,失败者则需要全身整形了。
台湾就有由失败者书写的历史
这句话说得好啊!
deux 发表于 2011-12-15 10:38
先搞清楚74师到底是“师级”还是“军级”吧。。。

残部都有7000人,一个师才多少人?
兄弟,7000多人,且是散兵游勇,来自不同的旅团营连官兵,猥集起来后能够统一服从一名军官(且该军官肯定不是师级军官,因为实战中师级军官都在师指挥部,或死或伤或俘)的指挥,整齐趴着,一动不动,静待援军。这不叫素质,叫什么?反正我是难得做到。或者兄台下士能够轻易做到也不知。
红色信念 发表于 2011-12-15 10:23
当然感兴趣的。一起探讨。国军各部还是以保存实力为主,不会拼命去救的
哇,也有美女也对军事感兴趣的。失礼了。
中华男儿 发表于 2011-12-15 15:08
兄弟,7000多人,且是散兵游勇,来自不同的旅团营连官兵,猥集起来后能够统一服从一名军官(且该军官肯定 ...
这件事貌似是以讹传讹。
他要是不蠢会死的那么惨吗?
中华男儿 发表于 2011-12-15 15:10
哇,也有美女也对军事感兴趣的。失礼了。
不是美女,只是头像而已
include11 发表于 2011-12-15 12:26
小时读《红日》,说张灵甫手里除了74还有个二等师,包围圈里是两个师,属于艺术性描写还是有一定根据?
83师的一个团当时好像也被解放军隔断在包围圈内,归74师统一指挥了。所以说李天霞解围不力也有点冤枉,手里总共也没多少部队可用,还要怎么有力啊
中华男儿 发表于 2011-12-15 14:33
拜读了惑儿全文,顿生敬意。科学观点,是在了解历史,分析事实,提炼把握,最终形成的。只是守野守山,均 ...
和上甘岭战役实在无可比性,一个是依托大后方的山地固守,一个是孤军冒进一厢情愿的中心开花。结局就是个杯具。实质楼主分析的对:就是不知己不知彼。兵家大忌
垛庄丢了全部上山而不是反扑拿下~从这个时候开始张灵甫就肯定完蛋了~
毕竟垛庄一丢可就关门打狗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