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的缅甸战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4:20:31
1943年3月17日,日军以在缅甸的第15军为基础组建了缅甸方面军,增加了第28军和归方面军直属的第18、56师团。

1943年6月17日,将中国派遣军的第15师团(驻南京)调归缅甸的第15军。1944年1月,将本土的第54师团调往缅甸。4月11日,将本土的第53师团调往缅甸。同日,在缅甸组建第33军,下辖第18、53、56师团。加上原有的第33、55师团以及新组建的第31、49师团,在缅甸的日军已达10个师团。
   在缅甸的英军也大大增加了兵力。东南亚盟军总司令蒙巴顿号称“英伦之豹”,在缅甸组建了第14集团军,总计达11个师,包括一批在北非战场战绩显赫的精锐部队和名将(如参加过克仑和阿拉曼之战的第5印度师,以及克仑之战的英雄将军梅塞维)。此时英军不仅齐装满员,还有300辆“谢尔曼”式中型坦克,陆军火力已全面压倒了日军。1943年11月30日,英军出动第5、7印度师发起了若开半岛战役。
   缅甸日军决心倚仗优势兵力,先行切断并歼灭英军这2个师。1944年2月4日,日军第28军第55师团(就是1942年在东吁与中国远征军第5军交战的部队)发动反攻,“至此日军10个师团对美英中盟军25-30个师之间的生死搏斗在缅甸全境揭开了序幕”。55师团在若开半岛辛遮瓦盆地包围了第7印度师,以及坦克100多辆、汽车1000多辆,眼看就可将其歼灭。但此时的英军已不是1942年的英军了,在“喷火”式战斗机的掩护和运输机空投物资的支援下,被围英军充分发挥重武器优势,重创日军第55师团。日军战史称:“可是,被包围的敌军以其优势的火炮和坦克构成一个圆桶形阵势,利用炽密的自动武器和火焰喷射器封闭了阵地间的空隙,而且在其绝对优势的空军力量毫不间断的支援和空投补给之下,构成了铁桶一般的防壁。这种仰仗空投补给的新战术,竟使日军瞠目结舌”。55师团奋力反复猛攻,徒使损失激增。(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商务印书馆,第3卷,1061页)。至2月24日,英军第5、26、36印度师赶到解围,共击毙日军5000多人。第7印度师仅阵亡500人,受伤1500人。这是英军在缅甸第一次完胜日军,首相丘吉尔亲自发来贺电。
   这次若开战役,英军以坦克、重炮和自动武器形成密集火力,并有战斗机支援、运输机空投补给,而日军仅靠步兵携带少量物资以轻武器作战,已处于全面劣势。日军战史评论:这是“平面战术与立体战术的较量,本应给英帕尔战役重要教训,但日军对此并无充分认识”(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商务印书馆,第3卷,1062页)。
   英帕尔是印度东部与缅甸交界地区的一座边境城市,位于吉大港(今属孟加拉)通往印度东部阿萨姆邦的交通干线上。该城周围是曼尼普尔山脉,近郊是长40英里,宽20英里的英帕尔平原。自英军1942年兵败缅甸撤退至此后,英国人就把英帕尔建成了一个巨大的军事和后勤补给基地。平原上遍布着军营、医院、军械库、弹药库和军需库。为了清除英军的这个反攻基地,日军大本营于1944年1月7日以“大陆指第1776号”的指令,下达了代号为“乌”号的英帕尔作战计划,企图占领英帕尔和科希马等要地,进而控制整个印度东部地区。日军担任进攻任务的是缅甸方面军第15军,由素有“小东条”之称的牟田口廉也中将指挥,辖有第15、31、33师团,战斗人员8.4万人。还有一个由印度战俘组成的“印度国民军第1师”,7000多人,加上军属民夫,远征部队总计12万人,每人仅带20天粮食,每个士兵带240发子弹、6枚手榴弹。1944年3月8日,第15军赶着作为肉食给养品的大批牛、马、羊渡过了印缅边界地区的钦敦江,拉开了英帕尔会战的序幕。根据过去的经验,牟田口廉也认为英军比中国军队还弱,大部分是殖民地士兵,不堪一击,日军士兵只需携带3个星期口粮,攻占英帕尔后粮食就到手了,就是兵法上所谓“就粮于敌”。
   东南亚盟军总司令蒙巴顿勋爵得知日军渡过钦敦江的消息后,决定把钦敦江以西沿边境进行防御的部队,撤至英帕尔附近高地上来组织防御,使日军的进攻部队远离自己的后方基地,日本军不仅要被迫背靠宽阔的钦敦江作战,而且还得完全依赖很不安全的丛林运输线。此外,盟军的空中优势不仅会保证可能遭到包围的一些英军部队的补给供应,而且还能轰炸日军的地面运输队,阻止其获得补给品。又由于雨季即将使一些干涸的河床变成汹涌的急流,日军必须在雨季到来之前迅速取得胜利,否则就不得不面临一场灾难。对蒙巴顿的这一决策,战后日本防卫厅的战史专家们称:“它正中日军的要害,而牟田口廉也中将却没有怎么在意这些。”
   日军第15军全部渡过钦敦江后,随即兵分三路,以第33师团和第15师团分别从南面和东向英帕尔进攻,而第31师团则向英帕尔以北的科希马进攻。日军初期的进展比较顺利,3月28日,第33师团打到了距英帕尔西南约20公里的比辛布尔地区,封锁住了英帕尔的南部通道。与此同时,第15师团攻占了英帕尔至科希马之间的密宣,封锁住了英帕尔的北部通道。向科希马进攻的的31师团也打到了科希马的外围。
   面对日军的2个师团已对英帕尔形成南北合围之势,驻守英帕尔地区的只有第4军的英印第17师和英印第20师这2个不满员师。第4军急电14集团军司令斯利姆派兵增援,而集团军下辖的第15军主力尚在300英里以外的若开地区,从地面赶到需时3个星期。蒙巴顿立即向美国人求助,请求美军帮助空运部队。美方很快同意了英方的请求,从3月下旬开始把用于喜马拉雅山“驼峰”运输线的45架“达科他”式运输机借给蒙巴顿使用。美国的“达科他”确实是救命恩物,这45架运输机满载着第15军之第5英印师及全部枪炮,从若开飞往英帕尔平原,协同第4军的部队保卫英帕尔。
   日军第33师团和第15师团形成了对英帕尔的南北夹击态势后,4月上旬,牟田口廉也决定以第33师团为主攻部队,逐步从东南向英帕尔推进。为了加强该部的攻击力量,他从山本支队调来坦克和重炮联队,又从新编入第15军的第53师团调来2个步兵大队增援,并亲临第33师团指挥战斗。4月10日,日军攻占了英帕尔东南面的伯莱尔公路上的谢阿姆山口,英印军被迫退守直接俯瞰着公路干线的坦努帕尔。牟田口廉也认为胜利已经在望,又调集了一批新锐部队,企图在坦努帕尔突破防线。经过一连几昼夜的疯狂进攻,日军取得了一些进展,英印军的防线被迫向后移动。此时的牟田口廉也,确实已接近于突破对方防线。但是,他的部队经连日激战,疲惫不堪,官兵们缺乏给养,口粮从出发时的6两降到4两、3两、1.5两,甚至0.3两,战斗力大为下降。而英印军却大不一样,战役期间空军就向英帕尔空运援军1.2万人,空投粮食900多吨,武器弹药1.8万吨。英军士兵每天除了获得基本生活物资外,还能得到诸如香烟、甜酒之类的战时奢侈品。
   与英军源源不断的补给相反,日军后勤保障却是雪上加霜。1944年3月5-11日,英军温盖特少将指挥第3印度师3个旅在缅北日军后方的伊洛瓦底江东岸杰沙的丛林中空降,计空降9250人。3月中旬,日军独立混成第24旅团和第2师团一部进行攻击均告失败。英军空降兵切断了日军第15军预定的汽车补给线,是导致日军英帕尔作战后勤补给困难的最大原因。原定用于加强英帕尔作战的第15、33师团一部和独立混成第24旅团、第53师团完全被空降兵吸引住。第5飞行师团原定全力支援英帕尔,现也被迫用来对付英军空降兵(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第3卷1065页)。由于英军空降兵的突然出现,不但使英帕尔作战的日军完全失去空中支援,后勤补给也完全断绝,逐渐陷入孤军作战的绝境。
   雨季很快就到来了,地面逐渐变成得泥泞难行。为了再尽最后一次努力,牟田口廉也决定变更主攻方向,向英帕尔以北迂回,企图从北面打入英帕尔。为此日军通过滑溜难行的丛林小道向前推进。6月10日,日军第33师团和配署的第15师团一部与英印第20师在丛林里迎面相撞,随即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日军士兵在“武士道”精神的支撑下和各级军官的督促下,忍着饥饿在连绵的阴雨中拼死战斗。6月22日,他们竟奇迹般地闯过了英印军的堵击,冲出了丛林,打到了英帕尔的边沿。日军官兵们“遥望英帕尔市街,祁祷着作战成功”。不过,此时他们已经没有力量发起攻击了。他们经过数月一系列苦战,打到了英帕尔的家门口,却发觉自己无力再迈进去,对日本人来说确实是件天大的讽刺。与英帕尔方面的战况相似,日军第31师团在科希马方向上的进攻也成了强弩之末。
   随着雨季的到来,日军士兵有3万多人染上了痢疾、霍乱、流感等疾病,尤其是军队的克星——伤寒,更是猖獗。由于缺乏药品和医疗器械,只好眼巴巴地看着那些患病的士兵遭受病痛的折磨。“士兵们的皮肤常常布满溃疡和脓疮,穿着湿透了的衣服躺着任随蚂蚁去叮咬。”雨季的丛林就像是一座蒸气弥漫的绿色地狱,那些被饥饿和疾病折磨的士兵一个个瘦骨嶙峋,成千成千死去。牟田口廉也感到他应当全线撤退了。
   日军的悲惨之状,据日方自己记载:“这次退却作战是日军战史上未曾有过的艰苦作战。各师团既处于艰苦环境中,而将士还由于长期苦战和补给断绝,早已疲惫不堪;众多的伤病员即使用全部兵力也不能抬着护送,而且处于第一线上的人员也大都患有疟疾、痢疾和脚气病,医药用品的补给,却毫无准备……由于道路的泥泞崩坍,车辆完全不能行动。而且时值雨季顶峰,横在我军道路上的曼尼普河、雅纳河、尼瓦河和钦敦江几条大河自不待说,所有河床干道也都泛滥,洪水奔流。至于我军渡河器材、设备、则廖廖无几,无济于事……有些部队伤病员徒步先行,行动困难的大部分选择了自杀的办法。徒步的病人,在沿途的密林中力尽倒下的、被浊流吞没下落不明的人不计其数,真是鬼哭啾啾,凄惨万状”(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商务印书馆,第3卷,1076页)。
   英帕尔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著名战役。西方和日本的军史学家评价这是日本历史上在陆战中遭到最惨重失败的一次战役。日军正规军在开始发动进攻时约有8万多人,结果有5.4人在战斗中死亡或失踪,并且败退回原来进攻的出发地。武器损失更为惨重,总计火炮217门只剩46门(原留在后方的)。主力第15师团一个步兵大队只有3挺机枪,仅及一个小队装备。整个师团步枪仅600支。英军阵亡1.5万人,负伤2.5万人。英帕尔战役期间,日军第15军第15、31、33师团的3名师团长均被撤换,这在日本陆军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英帕尔战役失败后不久,1944年9月到10月之间,日军大本营撤掉了牟田口的第15军司令官职务,改由片村四八中将任军司令官。河边正三也被免去了缅甸方面军司令官职务,由木村兵太郎中将接任。接着,日本南方军总司令部在自己的任免权限内,还将第15军各师团的参谋长也全部更换了,“以图全面刷新、重建全军”。
  1943年3月17日,日军以在缅甸的第15军为基础组建了缅甸方面军,增加了第28军和归方面军直属的第18、56师团。

1943年6月17日,将中国派遣军的第15师团(驻南京)调归缅甸的第15军。1944年1月,将本土的第54师团调往缅甸。4月11日,将本土的第53师团调往缅甸。同日,在缅甸组建第33军,下辖第18、53、56师团。加上原有的第33、55师团以及新组建的第31、49师团,在缅甸的日军已达10个师团。
   在缅甸的英军也大大增加了兵力。东南亚盟军总司令蒙巴顿号称“英伦之豹”,在缅甸组建了第14集团军,总计达11个师,包括一批在北非战场战绩显赫的精锐部队和名将(如参加过克仑和阿拉曼之战的第5印度师,以及克仑之战的英雄将军梅塞维)。此时英军不仅齐装满员,还有300辆“谢尔曼”式中型坦克,陆军火力已全面压倒了日军。1943年11月30日,英军出动第5、7印度师发起了若开半岛战役。
   缅甸日军决心倚仗优势兵力,先行切断并歼灭英军这2个师。1944年2月4日,日军第28军第55师团(就是1942年在东吁与中国远征军第5军交战的部队)发动反攻,“至此日军10个师团对美英中盟军25-30个师之间的生死搏斗在缅甸全境揭开了序幕”。55师团在若开半岛辛遮瓦盆地包围了第7印度师,以及坦克100多辆、汽车1000多辆,眼看就可将其歼灭。但此时的英军已不是1942年的英军了,在“喷火”式战斗机的掩护和运输机空投物资的支援下,被围英军充分发挥重武器优势,重创日军第55师团。日军战史称:“可是,被包围的敌军以其优势的火炮和坦克构成一个圆桶形阵势,利用炽密的自动武器和火焰喷射器封闭了阵地间的空隙,而且在其绝对优势的空军力量毫不间断的支援和空投补给之下,构成了铁桶一般的防壁。这种仰仗空投补给的新战术,竟使日军瞠目结舌”。55师团奋力反复猛攻,徒使损失激增。(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商务印书馆,第3卷,1061页)。至2月24日,英军第5、26、36印度师赶到解围,共击毙日军5000多人。第7印度师仅阵亡500人,受伤1500人。这是英军在缅甸第一次完胜日军,首相丘吉尔亲自发来贺电。
   这次若开战役,英军以坦克、重炮和自动武器形成密集火力,并有战斗机支援、运输机空投补给,而日军仅靠步兵携带少量物资以轻武器作战,已处于全面劣势。日军战史评论:这是“平面战术与立体战术的较量,本应给英帕尔战役重要教训,但日军对此并无充分认识”(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商务印书馆,第3卷,1062页)。
   英帕尔是印度东部与缅甸交界地区的一座边境城市,位于吉大港(今属孟加拉)通往印度东部阿萨姆邦的交通干线上。该城周围是曼尼普尔山脉,近郊是长40英里,宽20英里的英帕尔平原。自英军1942年兵败缅甸撤退至此后,英国人就把英帕尔建成了一个巨大的军事和后勤补给基地。平原上遍布着军营、医院、军械库、弹药库和军需库。为了清除英军的这个反攻基地,日军大本营于1944年1月7日以“大陆指第1776号”的指令,下达了代号为“乌”号的英帕尔作战计划,企图占领英帕尔和科希马等要地,进而控制整个印度东部地区。日军担任进攻任务的是缅甸方面军第15军,由素有“小东条”之称的牟田口廉也中将指挥,辖有第15、31、33师团,战斗人员8.4万人。还有一个由印度战俘组成的“印度国民军第1师”,7000多人,加上军属民夫,远征部队总计12万人,每人仅带20天粮食,每个士兵带240发子弹、6枚手榴弹。1944年3月8日,第15军赶着作为肉食给养品的大批牛、马、羊渡过了印缅边界地区的钦敦江,拉开了英帕尔会战的序幕。根据过去的经验,牟田口廉也认为英军比中国军队还弱,大部分是殖民地士兵,不堪一击,日军士兵只需携带3个星期口粮,攻占英帕尔后粮食就到手了,就是兵法上所谓“就粮于敌”。
   东南亚盟军总司令蒙巴顿勋爵得知日军渡过钦敦江的消息后,决定把钦敦江以西沿边境进行防御的部队,撤至英帕尔附近高地上来组织防御,使日军的进攻部队远离自己的后方基地,日本军不仅要被迫背靠宽阔的钦敦江作战,而且还得完全依赖很不安全的丛林运输线。此外,盟军的空中优势不仅会保证可能遭到包围的一些英军部队的补给供应,而且还能轰炸日军的地面运输队,阻止其获得补给品。又由于雨季即将使一些干涸的河床变成汹涌的急流,日军必须在雨季到来之前迅速取得胜利,否则就不得不面临一场灾难。对蒙巴顿的这一决策,战后日本防卫厅的战史专家们称:“它正中日军的要害,而牟田口廉也中将却没有怎么在意这些。”
   日军第15军全部渡过钦敦江后,随即兵分三路,以第33师团和第15师团分别从南面和东向英帕尔进攻,而第31师团则向英帕尔以北的科希马进攻。日军初期的进展比较顺利,3月28日,第33师团打到了距英帕尔西南约20公里的比辛布尔地区,封锁住了英帕尔的南部通道。与此同时,第15师团攻占了英帕尔至科希马之间的密宣,封锁住了英帕尔的北部通道。向科希马进攻的的31师团也打到了科希马的外围。
   面对日军的2个师团已对英帕尔形成南北合围之势,驻守英帕尔地区的只有第4军的英印第17师和英印第20师这2个不满员师。第4军急电14集团军司令斯利姆派兵增援,而集团军下辖的第15军主力尚在300英里以外的若开地区,从地面赶到需时3个星期。蒙巴顿立即向美国人求助,请求美军帮助空运部队。美方很快同意了英方的请求,从3月下旬开始把用于喜马拉雅山“驼峰”运输线的45架“达科他”式运输机借给蒙巴顿使用。美国的“达科他”确实是救命恩物,这45架运输机满载着第15军之第5英印师及全部枪炮,从若开飞往英帕尔平原,协同第4军的部队保卫英帕尔。
   日军第33师团和第15师团形成了对英帕尔的南北夹击态势后,4月上旬,牟田口廉也决定以第33师团为主攻部队,逐步从东南向英帕尔推进。为了加强该部的攻击力量,他从山本支队调来坦克和重炮联队,又从新编入第15军的第53师团调来2个步兵大队增援,并亲临第33师团指挥战斗。4月10日,日军攻占了英帕尔东南面的伯莱尔公路上的谢阿姆山口,英印军被迫退守直接俯瞰着公路干线的坦努帕尔。牟田口廉也认为胜利已经在望,又调集了一批新锐部队,企图在坦努帕尔突破防线。经过一连几昼夜的疯狂进攻,日军取得了一些进展,英印军的防线被迫向后移动。此时的牟田口廉也,确实已接近于突破对方防线。但是,他的部队经连日激战,疲惫不堪,官兵们缺乏给养,口粮从出发时的6两降到4两、3两、1.5两,甚至0.3两,战斗力大为下降。而英印军却大不一样,战役期间空军就向英帕尔空运援军1.2万人,空投粮食900多吨,武器弹药1.8万吨。英军士兵每天除了获得基本生活物资外,还能得到诸如香烟、甜酒之类的战时奢侈品。
   与英军源源不断的补给相反,日军后勤保障却是雪上加霜。1944年3月5-11日,英军温盖特少将指挥第3印度师3个旅在缅北日军后方的伊洛瓦底江东岸杰沙的丛林中空降,计空降9250人。3月中旬,日军独立混成第24旅团和第2师团一部进行攻击均告失败。英军空降兵切断了日军第15军预定的汽车补给线,是导致日军英帕尔作战后勤补给困难的最大原因。原定用于加强英帕尔作战的第15、33师团一部和独立混成第24旅团、第53师团完全被空降兵吸引住。第5飞行师团原定全力支援英帕尔,现也被迫用来对付英军空降兵(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第3卷1065页)。由于英军空降兵的突然出现,不但使英帕尔作战的日军完全失去空中支援,后勤补给也完全断绝,逐渐陷入孤军作战的绝境。
   雨季很快就到来了,地面逐渐变成得泥泞难行。为了再尽最后一次努力,牟田口廉也决定变更主攻方向,向英帕尔以北迂回,企图从北面打入英帕尔。为此日军通过滑溜难行的丛林小道向前推进。6月10日,日军第33师团和配署的第15师团一部与英印第20师在丛林里迎面相撞,随即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日军士兵在“武士道”精神的支撑下和各级军官的督促下,忍着饥饿在连绵的阴雨中拼死战斗。6月22日,他们竟奇迹般地闯过了英印军的堵击,冲出了丛林,打到了英帕尔的边沿。日军官兵们“遥望英帕尔市街,祁祷着作战成功”。不过,此时他们已经没有力量发起攻击了。他们经过数月一系列苦战,打到了英帕尔的家门口,却发觉自己无力再迈进去,对日本人来说确实是件天大的讽刺。与英帕尔方面的战况相似,日军第31师团在科希马方向上的进攻也成了强弩之末。
   随着雨季的到来,日军士兵有3万多人染上了痢疾、霍乱、流感等疾病,尤其是军队的克星——伤寒,更是猖獗。由于缺乏药品和医疗器械,只好眼巴巴地看着那些患病的士兵遭受病痛的折磨。“士兵们的皮肤常常布满溃疡和脓疮,穿着湿透了的衣服躺着任随蚂蚁去叮咬。”雨季的丛林就像是一座蒸气弥漫的绿色地狱,那些被饥饿和疾病折磨的士兵一个个瘦骨嶙峋,成千成千死去。牟田口廉也感到他应当全线撤退了。
   日军的悲惨之状,据日方自己记载:“这次退却作战是日军战史上未曾有过的艰苦作战。各师团既处于艰苦环境中,而将士还由于长期苦战和补给断绝,早已疲惫不堪;众多的伤病员即使用全部兵力也不能抬着护送,而且处于第一线上的人员也大都患有疟疾、痢疾和脚气病,医药用品的补给,却毫无准备……由于道路的泥泞崩坍,车辆完全不能行动。而且时值雨季顶峰,横在我军道路上的曼尼普河、雅纳河、尼瓦河和钦敦江几条大河自不待说,所有河床干道也都泛滥,洪水奔流。至于我军渡河器材、设备、则廖廖无几,无济于事……有些部队伤病员徒步先行,行动困难的大部分选择了自杀的办法。徒步的病人,在沿途的密林中力尽倒下的、被浊流吞没下落不明的人不计其数,真是鬼哭啾啾,凄惨万状”(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商务印书馆,第3卷,1076页)。
   英帕尔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著名战役。西方和日本的军史学家评价这是日本历史上在陆战中遭到最惨重失败的一次战役。日军正规军在开始发动进攻时约有8万多人,结果有5.4人在战斗中死亡或失踪,并且败退回原来进攻的出发地。武器损失更为惨重,总计火炮217门只剩46门(原留在后方的)。主力第15师团一个步兵大队只有3挺机枪,仅及一个小队装备。整个师团步枪仅600支。英军阵亡1.5万人,负伤2.5万人。英帕尔战役期间,日军第15军第15、31、33师团的3名师团长均被撤换,这在日本陆军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英帕尔战役失败后不久,1944年9月到10月之间,日军大本营撤掉了牟田口的第15军司令官职务,改由片村四八中将任军司令官。河边正三也被免去了缅甸方面军司令官职务,由木村兵太郎中将接任。接着,日本南方军总司令部在自己的任免权限内,还将第15军各师团的参谋长也全部更换了,“以图全面刷新、重建全军”。
日军之所以在英帕尔惨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后勤保障。日军在进攻前,片面强调“就粮于敌”的传统补给思想,对后勤保障问题不仅计划不周,而且准备不足。担任进攻任务的第15军,直到向部队下达展开命令时,原定的后勤保障计划仅完成了18%。部队出击时,只携带了3周口粮、1.5—2个基数的弹药,牵了2万余匹马、牛和象,数千只山羊。他们计划用这些牲畜驮运物资并兼作食用,估计可支持一个月,至于尔后的后勤补给,只待“打下英帕尔,坐吃丘吉尔”了。英军在战后总结这场战役时写道:“由于对后勤供应需要的估计不足,由于对英军部队战斗素质的估计过低,这就导致了日军的毁灭。”日军在战后总结这次场战役失败的教训时也承认,对后勤保障重视不够是造成这场劫难的重要原因,他们在英帕尔是打了一场“忽视后勤的无谋之战”。
   新上任的日本驻缅甸方面军司令官木村兵太郎中将,根据南方军总司令部的指示,于1944年9月底拟出守卫缅甸的作战设想,并为各地段作战确定了代号:继续切断及妨害印中地面联络的作战称为“断作战”;对向曼德勒附近及该地以南伊洛瓦底江畔正面来攻之敌的作战称为“盘作战”;对向印度洋沿岸正面来攻之敌的作战称为“完作战”。“盘作战”和“完作战”是针对蒙巴顿的英印军队;而“断作战”是对付北缅中国远征军的,这里不再详述。
   木村防守缅甸的基本战略是坚守防御与机动防御相结合,并未强调反击作战。然而这个战略没过几天,就被方面军参谋长田中新一中将改变了。他提出的作战指导纲要是,“方面军虽采取战略持久,但在战术方面则采取积极地反复地反击”,并且规定,适时与英印军在伊洛瓦底江进行决战,“决战正面预定为曼德勒之伊洛瓦底江下游江畔或伊洛瓦底江口之三角地带”。他在请求木村批准自己的方案时虽承认:“本作战指导,万一失败,可能遭到全军覆灭的恶运,但除此之外别无良策”,强烈要求批准。
   木村内心主张“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方面军必须避免陷入决战,因为动辄陷于决战,结果有耗尽战力,难达战略持久之虞”。可是,田中新一虽是参谋长,但资历不浅,原为参谋本部参谋次长,与他的军衔同样是陆军中将,所以当田中强烈请求批准自己的方案时,木村经过一番沉思权衡,还是违心批准了。战后,日本防卫厅战史研究室编纂的《缅甸作战》一书评论道:
   “田中参谋长考虑的作战指导思想,明显与木村方面军司令官的想法相背谬。与琐事不同,在作战指导的根本观念方面只要被认为有重大相背之处,方面军司令官必然要求修正。但木村中将没有这样做,大有被参谋长的硬性请求所屈服之势。”
   言外之意,木村患得患失,没有起到主帅总揽全局大政方针的作用,也应对日军后来在缅甸防御作战的全面失败负有责任。
   这时整个缅甸的日本部队尚有10个师团、2个独立旅团、l个坦克联队和后勤部队,总计约20万人,另有1个飞行师团,但能作战的飞机仅约50架。日军的这些师团在缅北、若开和英帕尔战役中屡受重创,兵员和战斗力都远非过去可比。滇西缅北的第18、56师团在中美英印联军的打击下,正在向南退却。在缅南地区的第54、55两个已很弱的师团也受到英第15军的钳制。能够集结在缅中地带与斯利姆第14集团军决战的部队,只有片村四八中将接任的第15军及一些配属部队,而该军的4个主力师团经英帕尔—科希马之战后,元气尚未完全恢复,据日方材料称,全军兵员仅3万人左右。
   1945年初,英美盟军(不计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战场有11个步兵师,5个步兵旅和4个坦克旅,合计122.7万人。其中,英帝国军队95.5万人,除后勤部队外,陆军作战部队中的英国官兵10万人,印度士兵34万人,非洲士兵9万人(英国在缅甸的野战师主力是印度师,其编制内20%是英国人,主要是军官和技术兵)。另英国空军11.5万人,海军8.5万人。在缅甸的美军有27.2万人。盟军空军在缅甸战场共有美国47个飞行大队、英国51个飞行大队,作战飞机2500架,其中随时处于战备状态的1800架。在缅甸沿海作战的英国东印度舰队有5艘航空母舰、2艘战列舰、8艘巡洋舰和24艘驱逐舰(以上资料见苏联国防部军事历史研究所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11卷,133-135页)。可见,在缅甸的英美盟军与日军相比无论兵力或武器均处于绝对优势。
   日军错误判断英军进攻方向,除以第56师团应付中国远征军、第54、55师团在若开防御外,将主力6个师团兵力集中在曼德勒周围,企图与英军决战。英军在缅甸的第14集团军以第15军在若开独挡一面,以第33军5个师在曼德勒方向佯动牵制日军主力,以第4军3个师又1个坦克旅为突击力量,在丛林密布的甘高山谷中挺进500公里并强渡伊洛瓦底江,直插日军在缅甸中部最重要的后勤基地敏铁拉,以夺取该地的6个重要机场,会同33军粉碎日军在曼德勒附近的主力,同时南下夺取缅甸首都仰光。英军的企图是在瑞波平原上与日军决战。瑞波平原位于加里瓦西南面,缅甸干燥的中部平原的一部分,是夹在伊洛瓦底江和亲敦江之间的一片开阔的地区。相对于山岳丛林地区,多沙土的瑞波平原,显然更能发挥英军的坦克和空中优势,是与日军较量的理想场所。在瑞波平原这个主要“捕杀场”上,主力是梅塞维的第4军。梅塞维是非洲战场上的英雄,又在若开等战役中立过功,不久前刚刚被提升为第4军军长。该军下辖精锐的第7、19、17英印师。后来,集团军直辖的第5英印师也归梅塞维指挥。梅塞维的装甲部队为第25坦克旅。蒙巴顿给梅塞维的命令是:跨过亲敦江后进入瑞波平原,与日本第15军驻守在那里的师团进行决战,并夺取日本人在耶乌—瑞波地区的各重要机场。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相当冒险的计划,因为沿途数百公里丛林山地中只有一条供牛车通行的土路,搞不好很可能重蹈日军进攻英帕尔的覆辙。但英军此次准备充足,因为掌握了绝对制空权,强大的后勤保障部队硬是开辟出了一条公路,保证了“谢尔曼”中型坦克、25磅重炮和5吨重卡车的通行!2月14日,英军第4军在良宇出其不意地强渡了伊洛瓦底江。
   敏铁拉是日军曼德勒防线的战略后方,该地连同以东约25公里处的塔泽,是日本第15、33军的后勤中心和军需屯集地。这一地区还有日军6个简易机场。敏铁拉供应着从东面的萨尔温江到伊洛瓦底江这两条战线上全部日军的补给物资,拿下它,曼德勒的日军必将土崩瓦解,并使日军在缅甸的整个弧形战线陷于背部受敌的境地。
   日军曼德勒防线由缅甸方面军参谋长田中新一中将直接指挥。他判断,英军将从北面对曼德勒发动全面进攻,他将在自己选择的战场上进行并且赢得这场大会战。田中新一把部队从帕科库和敏铁拉调来增援曼德勒守军。他仍然认为梅塞维在良宇渡江不过是一种声东击西的虚招,而没有意识到英军要直插曼德勒西南方向的敏铁拉,还愚蠢地以为英军的主攻方向在曼德勒的正面,这样他就可以集中兵力实施自己的伊洛瓦底江会战计划了。
   28日,英军第4军开始进攻敏铁拉,经一个星期激战击毙日军守军4000名,随后大批运输机从孟加拉吉大港将物资输送到敏铁拉机场。日军此时才如梦初醒,木村下令田中新一停止准备伊洛瓦底正面的会战,从第15军的第15、33师团中各抽出1个联队,配合第33军的第18、49师团,全力夺回敏铁拉。木村还特别指令,敏铁拉争夺战由第33军司令官本多政材中将指挥,方面军参谋长田中新一不要插手。
   日军疯狂地扑向敏铁拉机场,同时,其他部队不顾一切向良宇冲击,以阻止英军继续渡江。3月15日,所有的机场都弥漫着战火的硝烟,当英军运输机载着第5英印师的空降旅在几个机场同时着陆时,炮弹常常就在机身周围爆炸,官兵们往往一跳下飞机就得直接参战。在反扑中,日军甚至用“肉雷”来炸英军的坦克:敢死队员钻进散兵坑,每人各拖着一个100公斤的炸弹,把炸弹夹在两膝之间,引信调整到“瞬时起爆”点,在坦克爬过散兵坑的那一瞬间,敢死队员就触发撞针。
   在敏铁拉的英军部队,各个兵种配合得很出色,联络情况极为良好。无线电台可以直接呼叫飞机,飞机仅在己方部队前90米的地方准确攻击日军,从而将反攻的日军击溃。这场争夺战共打了两个星期,到3月28日结束,日军被击毙6500余人。
   敏铁拉战役的胜利,等于在日军在缅甸的防线“中心开花”,使日军防御全线崩溃。占据了敏铁拉的英第4军,犹如一把钢刀插在了曼德勒日军南面的后背。其实,就在木村调兵力反扑敏铁拉的时候,蒙巴顿已将尚能调用的兵力统统投入曼德勒外围,伺机拿下曼德勒。3月20日,英军第33军攻占曼德勒。曼德勒在缅甸国土的正中心,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都居于重要的地位。它的收复,无疑是英军重入缅甸以来的重大胜利。
   此时,缅北的日军在中国远征军的打击下,已苟延残喘;而整个缅甸中部已落入蒙巴顿指挥的英军之手,到仰光的道路已经打开。然而,仰光的大门虽为蒙巴顿洞开着,但他必须迅速到达那里,因为雨季即将来临,又因为美国运输机将于6月初解除在缅甸战场上的任务而派往中国。敏铁拉距仰光近600公里,蒙巴顿能否顺利地占领仰光,从而完成反攻缅甸的最后一战,取决于他的部队能否赢得和时间赛跑的胜利。
   梅塞维的第4军由于连续几周的远程穿插和在敏铁拉与敌进行反复、激烈的争夺战,部队已经有些疲惫,所以南下行动迟缓。然而,第4军拥有3个师和1个坦克旅,又久经沙场,恰恰是蒙巴顿最器重和仰仗的主力。但梅塞维的进军路线是一条坑坑洼洼的破旧沥青公路,四周尽是丛林覆盖的群山,山上还有成团成伙的日本兵沿路进行袭扰。庞大的车队和步兵在公路上,缓慢地向南移动。
   日军也在竭力挣扎,拼命招架。木村命令从曼德勒突围出来的第15军向东吁集结,尽管这个军的各师团已严重减员了;还决定把从北方撤下来的编制仍较齐全的第56师团作为后备力量的核心来使用。第15军各师团残部从曼德勒挣脱出来后,现在还在梅塞维的第4军的后面,他们为了南下同自己的部队汇合,竭力争取抢在英军之前到达东吁。东吁附近有5个野战机场,仰光正处于从东吁各机场起飞的战斗机的航程范围之内。日军要守住仰光,就要首先到达东吁,加强那里的防御力量。
   如果日军真的抢先赶到东吁的话,英军失去的将不仅仅是夺取机场的机会了。计划中对仰光实施小规模两栖进攻的日期已提前到5月初,因为这个时间一过,海上条件恶劣,英军将无法登陆。梅塞维的部队只剩下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了,而进军的路程还有一多半!日第15军从曼特勒冲出来后,本来要往掸邦高原撤退和休整,而且部分部队已经抵达了那里。木村命令在掸邦高原所有的日军马不停蹄、日夜兼程直接向东吁扑去,因为相对说那里与东吁的距离最近。冲在头里的是第15师团。很快,该师团就与英军第4军的主力平行急驰,因而从空中可以看到两股尘烟滚滚的洪流,几乎是并驾齐驱地向前挺进,中间仅隔着一条丛林覆盖的山脉。
   在这场赛跑中,机械化的英军占了上风。4月22日,第5英印师的坦克以破竹之势冲进东吁,直接穿过该镇并于次日抵达以南55公里的彪关。那儿的一座大桥已被日军炸毁,师工兵营迅速架设了简易桥梁,使部队继续挺进。紧随其后的是第17英印师,两师部队距仰光的路程还有200多公里。
   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木村兵太郎离开了仰光城赶往勃固。勃固位于仰光东北正面的80公里处,是英军沿公路南进仰光的必经之路。木村决定坚守勃固,进行决战。他从毛淡棉调来了独立第24混成旅团,并新编了2个旅团,其兵员来自仰光的卫戍部队、交通线警备队、海岸守备队,甚至还有在仰光的日本侨民。总之,能搜罗来的都被驱赶到了勃固防线。
   4月28日,第17印度师抵达勃固城郊。随即,遭到了日军炮群的轰击。梅塞维命第5坦克旅前去助战。木村也命令数十辆日军坦克前去迎战。这些坦克是日本“35式”超轻型坦克,全重仅4.5吨,正面装甲很薄,没有旋转炮塔,只配备2至3挺大口径机枪。而英军装备的是32吨的“谢尔曼”坦克,正面装甲100毫米,火炮口径75毫米。日军所谓坦克的机枪射在“谢尔曼”式坦克上仅碰出一串串火星,相反,庞大的“谢尔曼”式坦克群几乎没怎么动用坦克炮,很快就将日军的几十辆“方铁箱子”碾成了一堆堆废铁,来不及跑出来的士兵成了里面的肉酱。
   占领勃固后,英军离仰光还有80公里,梅塞维要率领集结在勃固的第17师和第5师发起最后的冲刺。然而,正当先头部队拥出城去踏上仰光公路的时候,天上乌云密布,闪电划破长空,暴雨瓢泼而下。英军一直在同雨季赛跑,而雨季却提早2周来临了。几小时之内,英军需要用作简易机场的平地已被大水淹没,看上去仍然完好的公路已成一片泥沼,沟渠河谷化为股股汹涌的急流。勃固河开始哗哗作响,而且很快就要咆哮起来了。梅塞维的第4军在和时间的赛跑中,还是输给了雨季。他们的坦克、大炮、车辆以及步兵纵队,被暴雨和洪水阻滞住了。
   蒙巴顿早就从驻守在吉大港至若开一带的第15军中,抽出1个师的兵力执行两栖登陆仰光的任务,这个师将配署1个中型坦克团和1个伞兵营,并紧急搜寻了一些登陆艇集结待命。当蒙巴顿接到梅塞维军在勃固一带果然被雨季阻滞的报告后,立即下令于5月1日起,实施对仰光的两栖登陆计划。5月1日黄昏,廓尔喀伞兵营在仰光河口着陆,同时两栖部队在仰光港口附近登陆。2日,他们合为一路进入了仰光城。5月6日晨,从勃固南下的梅塞维的第4军先头部队,也终于开进了仰光。随后,英军将全缅甸的日军全部分割包围并展开围歼。此时雨季已经来临,在缅甸的日军一股股流窜于丛林山地中,缺少武器弹药和粮食,拼命向东方突围,至日本投降时因战斗和饥饿、疾病死亡者达10万以上。在整个缅甸作战中,日军死亡达18.5万人。
这个科普有必要的.偶就是小白的.:hug:
英国人的部队,算了吧。当初我国远征军就被英国人忽悠了一把,再加上将领指挥失误损兵折将。
事物的发展总是动态的,不是说一个国家这个时候不行下个时候就还是不行,英国人在最初的时候主要是些没有经验的殖民部队,高傲而无能,后来变成有经验的野战部队后也不差。 中国军队也是在印度补充装备准备充分后战斗力得到很大提高的。
我驻印军队本来都是精锐,战斗力提高实际上就是装备得到了加强。
原帖由 新北洋水师 于 2007-10-3 08:53 发表
我驻印军队本来都是精锐,战斗力提高实际上就是装备得到了加强。

驻印军战斗力是不错的,不仅换了全美械装备,也经过全套美式作战训练。

不过驻印军作战对后勤和空中支援依赖比较大,回国参加内战没有这些条件战力就打折扣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英国人比法国人更恶心
算了吧,缅甸鬼子的主力可是被英印军打垮的
原帖由 新北洋水师 于 2007-10-3 08:46 发表
英国人的部队,算了吧。当初我国远征军就被英国人忽悠了一把,再加上将领指挥失误损兵折将。

:handshake
瞧不起英军的思想是片面滴:D ;P
英军的反攻很厉害,打的日本人屁滚尿流。
二战时的日本陆军基本停留在欧洲一战末期的水平上,别说和苏德那样的世界一流陆军相比,就是和美英这样的世界二流陆军相比也是存在明显差距的。
原帖由 孙大炮 于 2007-10-4 16:20 发表
二战时的日本陆军基本停留在欧洲一战末期的水平上,别说和苏德那样的世界一流陆军相比,就是和美英这样的世界二流陆军相比也是存在明显差距的。

那中国呢?
中国,老实说也就英缅军的水平:L
1945年初,英美盟军(不计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战场有11个步兵师,5个步兵旅和4个坦克旅,合计122.7万人。其中,英帝国军队95.5万人,除后勤部队外,陆军作战部队中的英国官兵10万人,印度士兵34万人,非洲士兵9万人(英国在缅甸的野战师主力是印度师,其编制内20%是英国人,主要是军官和技术兵)。另英国空军11.5万人,海军8.5万人。在缅甸的美军有27.2万人。盟军空军在缅甸战场共有美国47个飞行大队、英国51个飞行大队,作战飞机2500架,其中随时处于战备状态的1800架。在缅甸沿海作战的英国东印度舰队有5艘航空母舰、2艘战列舰、8艘巡洋舰和24艘驱逐舰

140多万部队?
驻印军战斗力是不错的,不仅换了全美械装备,也经过全套美式作战训练。

不过驻印军作战对后勤和空中支援依赖比较大,回国参加内战没有这些条件战力就打折扣
原帖由 54060 于 2007-10-4 18:59 发表
中国,老实说也就英缅军的水平:L

是吗?那么当英国人被小日本打的狼狈逃窜的时候,远征军却在和日军交战。
54060 发表于 2007-10-4 18:59

日本鬼子公认中国军队战斗力强于英印军,如果同等装备后勤条件下。

英美印军队多达近百万,当然是主力,战果多于中国军队中国军队X+Y部队才多少?后勤和装备又不如,除了驻印那点。
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依靠强大的后勤力量支持取得胜利的战斗方式吧?

我这不应算挖坟了吧?
我去,这坟挖的,不过了解了不少二战英国缅甸方面的情况
新北洋水师 发表于 2007-10-5 11:30


   第一次入缅还不狼狈吗?
二战时的东南亚就是个泥潭
谁打谁知道有多泥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