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藏字419悍将刘广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1:43:05
说起1979对越作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东有55,西有149”。意思是说在东线55军打得最好,西线就要数50军149师表现出色。不过,真要论起军功,西线13军打过红河后所向披靡,37师夺谷柳,38师克坝洒,39师守代乃,均是战果大,伤亡小,被昆明军区前指通报表扬,号召所有参战部队“向13军学习看齐!”相形之下,149师就没这个待遇了。

话说回来,149师与越军王牌316A师对决于沙巴峡谷,确也是西线作战的精彩强音,在军史上写下了重重一笔。而当时指挥这场大战的前敌最高指挥员,就是时任50军副军长的刘广桐,原藏字419部队的著名悍将。

刘广桐,山东省长清县人,1921年出生。1938年9月,17岁的刘广桐就参加了八路军。在部队中,刘广桐作战勇敢,进步很快,参军不到一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中的多次战斗及解放战争阶段的鲁西南战役、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并相继升为排长、侦察参谋、连长、营长等职。刘广桐所在的部队是中原野战军第1纵队20旅,渡江战役前改编为二野第18军52师,师长就是著名战将吴忠。在进军大西南的战役中,刘广桐时为52师155团1营营长,率全营巧渡岷江,迅速占领了宜宾城西关和翠屏山制高点。在随后追击逃跑的国民党残军时,刘广桐率部衔尾直追,截断了逃敌的后续部队,与敌短兵相接,打垮了国民党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湘鄂边区绥靖司令官宋希濂率领的残部,配合友邻部队将宋希濂生俘。

1950年,第18军奉中央命令进军西藏。在10月的昌都战役中,刘广桐随师长吴忠指挥的北集团中路部队抢渡金沙江,穷追猛打,迅速击溃了拦路的藏军,配合主力部队消灭了藏军主力,取得了昌都战役的胜利,打开了进军西藏的大门。1951年7月,第18军部队开始进藏。全军指战员一路艰难穿越高山雪岭,忍受高原缺氧的折磨,克服了种种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10月26日进抵拉萨。随后52师部队继续推进,相继进驻江孜、日喀则、亚东等地。刘广桐指挥155团1营向喜马拉雅山进军,于1952年1月23日进驻边防要地山南地区隆孜宗。

为了打通内地与西藏的通道,按照中央的指示,西南军区成立了康藏公路修建司令部,命令以西藏军区部队为主力,在西南军区及兄弟省、兄弟军区的全力支援下修筑康藏公路。从1953年2月起,康藏公路的东西两段先后开工,向会合处对进延伸。当时西段筑路任务由52师师直、155团、军直炮兵营和康藏公路第一施工局技工大队担负,还有陆续加入的16000余名藏族民工,总指挥是西藏军区政委谭冠三。刘广桐这时已升任155团参谋长,协助团长乔学亭组织实施筑路工程。

康藏公路所经路线的地质条件非常复杂,要从多座高山中间劈开道路,还要在多条咆哮江河上架桥。石岩地段多坚硬异常,由于没有筑修机械,官兵们只能用铁锹、十字镐挖地,用木棍撬石,用树枝编筐背土,用铁锤砸碎巨石。土夹石地段则水土流失严重,经常爆发泥石流,形成塌方淤泥,道路时修时断,损失了大量标准工日。在开山劈路时,很多官兵的手掌在砸锤时被震裂,就用缝衣服的针线缝合开裂部位继续干。为了加快筑路速度,官兵们在夜间把棉花绑在扦子顶上,在黑暗中看着棉花上的白点打锤。筑路官兵、民工每天工作达11、2个小时,劳动强度极大。因为高山缺氧,官兵们脸上发烧,心跳加快,一般每分钟心跳都在100-120次,血压比在平地高30-40毫米汞柱。有人甚至鼻孔出血,头痛难忍,每走一步都气喘吁吁,还没工作就已消耗了大量体力。野外气候条件恶劣,常多雪雨,夜刮大风。官兵们经常睡到半夜时,帐篷或是被大风刮走,或是被大雪压垮,只好摸黑起来收拾住处。在紧张筑路的同时,部队还要翻山越岭到数百公里以外的通车终点背运粮食。由于给养经常跟不上,断炊断顿是常事,而且一年四季根本吃不上新鲜蔬菜,甚至连盐都没有。当时边施工还要边抽出四分之一的人员到树丛、荒草、乱石之中挖野菜,否则第二天部队就没了体力。据155团统计,该团一年就吃掉了150万斤野菜,平均每人每天2、3斤。因为营养不良,水土不适,许多官兵脱了指甲,掉了头发,嘴唇裂了口子,有的还患了严重的高原性疾病和关节炎。有的战士吊着绳子在峭壁上打炮眼,打着打着心脏就停止了跳动;有的战士在下工的路上倒下去就再也没有起来。由于施工路线的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事故频发,几乎天天都有官兵和民工牺牲。如果没有为国效命的献身精神,是难以想像能修成如此一条千年未通之路的。

1954年11月26日,东西两段筑路部队在巴河桥胜利会师。康藏公路修成后,从西康省省会雅安通到西藏拉萨,全长2255公里。公路沿线架起了230多座桥梁,修筑了3600多个涵洞,总挖掘土石方2900万立方米,每百公里工程造价是随后开建的青藏公路的数十倍。在筑路过程中,共有3000多名解放军官兵和1000余名藏汉工人牺牲,平均每公里牺牲两位烈士,以巨大代价终于完成了这一空前的历史壮举。当公路通车时,毛泽东还亲自题了词:“庆贺康藏、青藏两公路的通车,巩固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建设祖国!”

1958年春天,在西藏噶厦政府分裂主义分子的支持与策划下,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藏区相继发生大规模武装叛乱。兰州军区、成都军区部队立即投入了平叛作战。在西藏,叛乱分子成立了“四水六岗”卫教志愿军,在噶厦政府的庇护下窜返各地活动。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副司令员邓少东得到情报后,命令军区所属部队迅速出动,将叛乱武装合围歼灭。刘广桐其时已调任为昌都警备区158团团长,奉命率4个连部队于4月10日进入类乌齐地区,歼灭了俄马日郎、康多呷多部叛乱武装百余人。随后又指挥158团部队配合警备区主力及云南丽江军分区部队围剿叛乱武装,经过2个半月战斗歼灭叛乱武装1185人,暂时稳定了昌都地区的局势。1959年1月4日,叛乱武装1600余人突然袭击札木中心县委。当地守军只有158团1连的1个加强排及几十名中心县委机关人员,情况非常危急。刘广桐奉军区命令抽调了158团4个连兵力参加军区组织的营救行动,叛乱武装受到东西两面夹击,只好逃遁。札木被围攻10天后终于解围,战斗中歼灭叛乱武装190余人。

1959年3月,西藏噶厦政府分裂主义分子在拉萨公开发动武装叛乱,达赖也从此逃亡印度。驻藏部队在张国华、谭冠三指挥下,经过30个小时战斗就平息了拉萨地区的武装叛乱,歼灭叛乱武装5360人。其后,西藏军区和成都军区、兰州军区部队分别对西藏境内和青藏、川藏公路沿线的叛乱武装进行清剿。刘广桐奉军区命令抽调158团3个连兵力,参加了对以聂荣宗为中心的青海、西藏交界处的唐古拉山高寒牧区二号地区的清剿行动。经过38天战斗,共歼灭叛乱武装5255人。

一直到1961年底,藏区残余的叛乱分子才被基本歼灭,历时3年的平叛作战胜利结束。

1962年10月16日,在忍无可忍之下,中央军委决定对执行“前进政策”、步步蚕食中国领土的印度军队进行反击。决心以西藏军区部队在中印边界东段歼灭侵入“麦克马洪线”以北克节朗地区的印军,并准备连续作战,攻歼可能由纵深来援的印军。中印边界西段也要配合,以新疆军区部队扫除侵入传统习惯线以东的几个印军据点。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至此拉开了帷幕。刘广桐这时又调回了老部队155团担任团长,和政委乔学亭搭档。奉西藏军区命令,155团归“藏字419部队”(西藏军区前进指挥部)指挥,向入侵“麦克马洪线”以北克节朗地区左翼的枪等、卡龙印军实施主要突击。

克节朗地区位于中印边境东段的西端,西接不丹,东临娘姆江曲,是一道从西北至东南走向的山谷,因流经其间的克节朗河而得名,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有林中草场68个,是西藏自治区错那县勒村的夏季牧场。这片地区本来位于“麦克马洪线”以北,印军却在1962年6月越过麦线,蚕食占据此处,企图继续由此推进到麦线以北11公里的拉则山脊,以达到改变麦线走向的目的。为制止印军的侵略,西藏军区边防部队奉命进至克节朗地区进行反蚕食斗争,与印军形成了武装对峙。然而印度尼赫鲁政府错估了形势,认为中国军队不敢反击,为了达到其想像中的“理想边界”,竟然下令印军在中印边境东西两段同时推进,要将他们认为的所谓“印度领土”上的中国边防部队“驱逐或清除”,在边界上造成既成事实。印度人一再得寸进尺,终于把毛泽东惹急了,决心打印军一下,要打狠打痛,要一仗“争取十年的边境安定”。

侵入克节朗地区的是印军第7旅、阿萨姆步兵第5营和炮兵、工兵一部,共4个步兵营约3000余人。其左翼的枪等、卡龙、扯冬、绒不丢及其以西地域兵力比较密集,并靠近第7旅旅部,布置了拉加普特联队第2营及第9廓尔喀联队第1营、旁遮普联队第9营、阿萨姆步兵第5营各一部。其中第9廓尔喀联队第1营成立于1823年,士兵多来自尼泊尔,从古代起就有善战之名。该营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意大利战役,“曾在第三次卡西诺战斗中立下不朽的功勋”。拉加普特联队第2营成立于1798年,士兵剽悍勇猛,战斗力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该营在非洲和中东战场作过战,颇有战功。印军前陆军参谋长蒂迈亚上将曾夸赞说:“拉加普特人是印军的骄傲,哪里的任务最艰巨,哪里就有拉加普特士兵。” 旁遮普联队第9营成立于18世纪中叶,曾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印度独立后的印巴克什米尔战争。上述几支印军部队历史都比较悠久,部队中有实战经验的老兵多,枪法准,只是年纪偏大,体力较差。

155团奉命主攻印军左翼重点部署之敌,是419部队的主要突击方向。任务是首先攻歼枪等、卡龙印军,尔后攻歼扯冬、绒不丢印军。待歼灭上述各地印军后,再向色兄朗沟发展进攻,聚歼入侵该地的印军。当面印军依托高山设防,多以连或加强连为单位分散配置,构成支撑点式的环形防御,各据点均筑有坚固的工事。其整体部署前重后轻,正面较宽,纵深较浅,点与点之间间隙较大。针对印军的防御特点,刘广桐、乔学亭决心从中间突破,集中兵力同时攻击枪等、卡龙之敌,撕开口子之后,再向纵深发展。在战斗部署上,以1营攻击卡龙印军;2营配属8连攻击枪等印军;歼灭两处之敌后,1、2营再协力攻歼扯冬、绒不丢印军;3营(欠8连)为团预备队,适时跟进,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高原作战自然环境恶劣,突发情况甚多。为此,刘广桐、乔学亭号召全团“多手准备一举成功”,把困难想在前头,精心组织战斗准备工作。为了对付印军地堡群,部队准备了炸药包、爆破筒、40火箭筒、火焰喷射器和手榴弹等多种攻坚火器,并设计了不同情况下的炸碉堡方法;为了做好连续作战出现断粮的准备,组织人员认真调查了战区的各种植物,使部队弄清了哪些野菜、野果可以吃,哪些植物可以作为临时食物;为进一步掌握地形、敌情,还组织了班长以上骨干秘密抵近印军阵地进行侦察,并就地开展军事民主,研究打法。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得知后,感慨地说:“我打了多少年仗,还没见过像你们这样看地形的!”

10月20日7时30分,419部队由120迫击炮、82迫击炮各12门组成的轻便炮兵群和各团属炮兵的82迫击炮,对克节朗地区的印军目标实施了15分钟火力急袭,将印军的炮兵阵地和工事摧毁一部。7时45分,155团第一梯队2个营发起冲击,迅速从卡龙、枪等之间渡过克节朗河,分向各自预定目标展开进攻。

1营直扑卡龙,这里是一块林间牧场,驻有拉加普特联队第2营营部带4连共140余人。其东侧是扯冬牧场,驻有拉加普特联队第2营2连和阿萨姆步兵第5营1个排共130余人。其东南紧邻绒不丢牧场,驻有第9廓尔喀联队第1营1个加强连共140余人。印军的三处据点成犄角之势,能够相互策应,火力配系较严密。

1营集中2、3连向卡龙印军侧背攻击,因迂回途中草深林密,3连1排与扯冬西南方向的印军遭遇,双方发生激战。3连果断改变决心,向扯冬印军发起攻击。战斗中南侧的绒不丢印军居高临下以火力向3连侧射,威胁很大。为保障3连侧翼安全,营指命令营预备队1连迅速前出阻击绒不丢印军。而穿插到位攻打卡龙印军的就只剩下了2连。这样,战斗未久,形成了1营3个连各打印军1个连支撑点的态势。因1营各方向兵力都不占优势,印军又凭借坚固碉堡群顽强抵抗,战斗打得异常激烈。2连攻打卡龙时,仅用3分钟就突破了印军前沿阵地。2排5、6班并肩向前猛插,逐个摧毁印军碉堡。6班班长阳廷安率领全班猛打猛冲,直取纵深,逼近印军营指挥所。激战中班长牺牲了副班长指挥,副班长牺牲了党员骨干接替指挥,前仆后继,全班打到只剩下一名新战士仍继续战斗。在5班的配合下,6班先后攻克了印军碉堡27个,歼敌55人,缴获火炮2门、轻重机枪4挺、90火箭筒2具、各种枪支55支。战后,6班被国防部授予了“阳廷安班”荣誉称号。

2营攻打的枪等也是位于山坡上的一处林间牧场,驻有拉加普特联队第2营3连、旁遮普联队第9营4连和阿萨姆步兵第5营1个加强排,总兵力270人,分为东西两处据点进行防守。2营采取了避开正面、攻敌侧后、集中兵力多路进攻、各个歼灭的战法。以4连、5连、8连迅速实施穿插迂回,从三面包围了拉加普特联队第2营3连(加强1个重机枪排)防守的枪等第一据点,尔后分多路向印军发起攻击。为防止第二据点印军逃跑,2营同时令6连隐蔽迂回,与4连协同对旁遮普联队第9营4连驻守的第二据点形成包围。2营主力方向的战斗打得很利索,5连担任主攻,一个碉堡一个碉堡攻打,逐点清除,在8连一部配合下,用了一个半小时就将第一据点印军歼灭。先后打掉碉堡56个,歼灭印军140多人,其中俘敌20余人,包括1名中校和1名少校。其后,2营将营预备队8连主力投入战斗,与4连、6连协同从三面向第二据点印军发起攻击。经过一个小时战斗就歼灭了守敌,击毙旁遮普联队第9营4连少校连长。在第二据点西侧1000米处警戒阵地防守的阿萨姆步兵第5营1个加强排也遭到攻击,损失惨重,后与枪等部分残敌弃阵北逃。6连1个排迅速追击逃敌,在炮兵分队协同将这股印军全部歼灭。

2营只用了3个多小时就将枪等印军全歼,打得非常漂亮。共击毙印军228人,俘敌42人,攻克地堡112个。2营在战斗中伤亡55人。

因2营方向战斗进展顺利,刘广桐果断决定将团预备队3营(欠8连)投入1营方向,加快战斗进程。3营赶到卡龙时,2连经过艰苦奋战,已基本将卡龙印军歼灭,战斗即将结束。刘广桐接报后,改令3营继续向扯冬和印军7旅旅部方向攻击前进。2连最后攻克了印军营部的核心碉堡,俘获拉加普特联队第2营营长瑞克中校以下军官5人。经由印军军官喊话,残余印军全部缴械投降。经过3个半小时的激烈战斗,2连全歼了卡龙印军,以伤亡55人的代价击毙印军92人,俘敌51人,攻克碉堡64个,独立完成了原定全营的战斗任务。战后,2连荣立集体一等功。

3连攻打扯冬印军也非常艰苦,为防敌逃跑,副连长带1排插到扯冬东南侧断敌退路,连长张国品率2排进至扯冬西南侧,2个排加强3排7班同时攻击守敌。印军依托碉堡群坚守,交叉火力非常猛烈。激战中,连长张国品牺牲,指导员张少松负伤,全连伤亡接近三分之一,2排打到只能编为1个班。在2连歼灭卡龙之敌后,刘广桐率团指挥所部分人员前移到扯冬附近继续指挥战斗。观察到3连的战况后,刘广桐命令3连3排长带7班分组攻击,先集中火力将印军封锁住,尔后居高临下从后面向前打,连续攻克印军3个碉堡,自己无一伤亡。3连各部不顾伤亡,越战越勇,打到11时终于消灭了残余印军。战斗中共歼灭印军133人,3连伤亡36人。1连进入战斗较晚,同时展开3个排向绒不丢印军发起多路攻击。因地形复杂,1连未能对守敌达成合围。各排勇猛攻击,哪里有枪声向哪里冲杀,连克印军碉堡20余个,并与反冲击的印军拼开了刺刀,坚决将其打垮。在3连攻歼了扯冬之敌40分钟后,1连也攻占绒不丢,歼灭第9廓尔喀联队第1营1个加强连大部,击毙印军80人,俘敌32人,缴获各种迫击炮6门、各种枪支83支(挺、具)和电台5部。1连在战斗中伤亡47人。

1营在兵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敢于独立作战,孤胆作战,仅用4个多小时就攻歼了卡龙、扯冬、绒不丢印军1个营部带3个连另1个排共360余人,俘获拉加普特联队第2营营长瑞克中校和第4师通信团长泰瓦利中校,为全歼克节朗地区印军做出了重要贡献。1营在这场战斗中啃的是硬骨头,攻坚打得很艰苦,全营共伤亡138人,敌我伤亡比为2.6:1。“藏字419部队” 司令员柴洪泉接到1营的战报后,高兴地说:“胜利者不受裁判。

这样,原来预计3天的战斗任务,155团仅用了4个多小时就完成了。与此同时,154团攻歼了克节朗印军右翼的沙则地区之敌,157团1营迂回到了印军在克节朗地区的指挥、补给中心章多。张国华闻讯后很兴奋,指示部队乘胜进攻,并注意搜剿残敌。

155团奉419部队前指命令继续向色兄朗沟发展进攻,协同157团全歼该地印军。当时3营已进到了扯冬以东地区,2营在攻歼了枪等印军后也前进至扯冬地区待命。刘广桐和乔学亭进行了研究,根据上午的战斗情况看,印军依托各据点的碉堡群进行防御,需要逐个碉堡攻占,逐点夺取,下午的战斗可能仍然要如此进行。部队上午伤亡不小,弹药消耗也很大,为谨慎起见,于是又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重新组织准备。等3营再次出动推进到勒龙时,印军第7旅旅部和主力部队已经溃散逃跑,3营只歼敌39人。16时,3营奉命沿勒龙、吉普继续向色兄朗沟发展进攻,1营一部也从绒不丢沿色兄朗沟向章多方向追击。印军第7旅因为被157团1营抄了后路,部队惊慌失措,迅速崩溃,到处钻山逃跑。155团部队一路追击,但已找不到印军主力,只歼灭了零散敌人,到黄昏时只好收拢待命。

21日上午,155团奉命协同兄弟部队在克节朗河以南的山地、丛林中搜剿逃散的印军。下午16时55分,张国华打电话给前线部队,传达军委指示:“不受麦克马洪线限制,乘胜追击。”随后419部队和山南军分区部队迅速收拢,兵分四路追击逃敌。154团一马当先,成为第一支越过麦克马洪线的部队,而且在追击至龙布普附近时俘获了印军第7旅旅长达尔维准将,并继续进占了重镇达旺。刘广桐、乔学亭指挥155团随419部队前指在154团之后跟进,于26日追击至达旺地区,沿途歼灭逃敌一部。

至此,克节朗、达旺地区反击作战胜利结束。419部队和11师、山南军分区部队协同作战,歼灭印军第7旅,收复了达旺河以北地区,共毙、俘印军1897人。其中419部队从12公里宽正面突破,追击纵深120余公里,经过大小战斗32次,歼灭印军1513人,生俘印军第7旅旅长达尔维准将,战绩辉煌。10月22日,中央军委特别来电嘉奖了参战部队:“这次对印度侵略军的反击作战,我参战部队的指战员,在高原严寒的困难条件下斗志昂扬,艰苦卓绝,勇猛善战,干脆地歼灭了敌人,取得了初战的伟大胜利。捷报频传,中央军委极为高兴。”据说,最后面那句话是毛泽东亲自加上去的。

印度政府不甘心如此失败,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将国家转入战争轨道。印军也在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一线集结兵力,企图发动新的进攻。因此,中央军委下达了再次反击印军的指示。这次反击作战规模较大,先后集结了419部队、11师、55师、山南军分区部队和炮兵、工兵一部,共约2.2万人,准备实采取大纵深迂回包围、多路穿插分割的战法将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印军一举歼灭。

11月18日,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反击作战开始。155团3营奉命随157团行动,向申隔宗印军实施迂回攻击;刘广桐、乔学亭指挥155团主力随联合指挥所前进,准备随时堵截南逃的印军。战斗打响后,155团主力向申隔宗方向疾进,然而因为走错道路,遇到悬崖峭壁拦路,行动缓慢。155团3营随157团出发后,在高山密林中边开路边前进,在克服了重重自然险阻后,于20日上午到达了略马东附近地区。这时157团已先行插到此处,经过战斗连续粉碎了印军沿公路的节节抗击,与另一路插过来的山南军分区部队会合,拦腰截断了公路。155团主力在森林中奋力开路前进,于19日拂晓和正面进攻的154团先后进至申隔宗地区。随后154、155团奉命向南追击,一气赶到略马东,又接到命令继续向德让宗方向追击。2个团官兵并肩沿公路猛追,克服饥饿疲劳,4个小时行进35公里,于19日夜进抵德让宗和米龙岗地区。此后154团继续追击,一直打到吉莫山口、打陇宗地区。155团奉命在冬以东、登班以西、曼大拉以北的公路沿线地区搜剿,10天内搜歼印军298人,缴获火炮3门、轻机枪14挺、其他枪支153支和电台10部。

在这次反击作战中,419部队、11师、55师、山南军分区部队表现都非常出色。无论是正面进攻,还是大纵深穿插和侧翼迂回,都能穿插到位,攻强守固,基本歼灭了这一地区的印军主力。共毙、俘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5063人,其中419部队歼灭印军2173人。刘广桐率领的155团此次主要担负预备队任务,没有抓到印军主力打,斩获较少。

11月21日,中国政府宣布:从11月22日零时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从12月1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将从1959年11月7日存在于中印双方之间的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

也就是说,中国将放弃中印边界东段藏南地区浴血奋战收复的土地,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的双方实际控制线以北,为了表示以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诚意,还要再撤20公里。而在中印边界西段的阿克塞钦地区,中国军队拔除了印军侵入中印传统习惯线以东的43个据点,恢复了原有态势,但同样将部队撤到了实际控制线内侧20公里。对于中国政府的这一举动,世界舆论大哗。金庸执掌的香港《明报》当时评论说:“这一招使得漂亮之极,潇洒之极。”这段话后来被广泛引用,甚至称之为“外国舆论”。可惜,这是中国香港的舆论,而不是外国舆论。

从现在中印边界谈判无法推进的艰难态势来看,中国当年在东段撤军有过于干净之嫌,以致手里根本无牌可打,给后人留下了难解之局。如果说当初打过去又撤回来是囿于大形势而不得不为之的战略考量,那么假使不是撤得如此利索,而是至少扼守达旺及西山口一线,不但军事上地势有利,补给线较短,而且在历史传统上也有法理。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在藏南的军事存在,以实际行动否定了麦克马洪线,政治上主动,甚至已拥有了今日谈判所期望的领土底线,总归不会是那么地让人扼腕叹息了。对此,原藏字419部队政委阴法唐在50年后有一段话谈到:“有人说,我们后撤是因为难以固守,不是那么回事嘛。从地理上讲,我军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加上其他有利因素是足以守住的。譬如,‘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在印度入侵前,一直是西藏管辖下。老百姓对我军非常亲热,他们说:‘一看长相,我们就是一国的。’做群众工作一直是我党的强项,在‘麦克马洪线’以南我军与在内地是一样受到拥戴的。”

在整个反击作战中,419部队先后进行大小战斗近百次,击毙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生俘印军第7旅旅长达尔维准将以下3686人,缴获直升机2架、各种火炮103门、各种枪支2400余支(挺)、电台86部,以及大量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出色完成了中央军委和西藏军区赋予的作战任务。战后,在419部队的总结大会上,刘广桐作了两个多小时的战斗报告,内容洋洋洒洒,引人入胜,而他手里仅仅捏着一张写了几行字的提纲纸条,真可谓是腹有千言,连在场的总参领导都颇为佩服。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后不久,刘广桐就调任为419部队参谋长。1965年5月,奉中央军委命令,藏字419部队恢复陆军第52师番号,归西藏军区建制,下辖154团、155团、156团(由原419部队157团改称)、炮兵309团。刘广桐相继担任了第52师参谋长、副师长等职。1969年9月至年底,西藏军区第52师与第50军149师互换防务和番号,进驻四川乐山,改称第50军149师,原属各团依次改称步兵445团、446团、447团和炮兵团。此后,刘广桐又先后升任为149师师长、50军参谋长、50军副军长等职。

刘广桐治军严格,爱憎分明,干部有了错误批评起来是毫不留情。然而平时他又非常爱惜下属,关心将士,因而在部队中威望素著,深受新老官兵爱戴。刘广桐在战争年代曾多次负伤,右手只剩下大拇指和食指,平时敬礼和还礼都用点头代替。据说他的这个特权还是周恩来给的。那是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结束后,周恩来接见了藏字419部队的英模,走到刘广桐身边时,他举手向总理敬礼。周恩来发现刘广桐举起的右手只有两根指头,顿时心生敬意,当场授予他特权:以后见了任何级别的领导,可以不用敬礼!

1979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时,50军作为第二批参战部队奉中央军委命令赶赴战地,3个步兵师被打散分别成为广州军区和昆明军区的预备队。149师当时接令从四川驻地向西线云南中越边境开进,刘广桐作为50军驻师工作组领导下到149师加强组织指挥。原定149师是归14军指挥投入战斗,在开进路上又接到昆明军区前指的命令,改为归13军指挥,下火车后迅速向中越边境机动。这个命令来自邓小平的亲自指示,可见邓小平对149师非常重视。经过连续一周的火车输送和摩托化行军,149师于1979年2月24日黄昏全部进入越南境内的坝洒至龙金地区集结,转为13军预备队待命,并以一部兵力占领龙金以西诸高地,保障39师右翼安全。

到达集结地域后,13军当即赋予149师指挥11军32师95团攻歼沙巴地区越军316A师的任务。本来,昆明军区前指命令13军在攻取柑塘之后,相机歼灭越军316A师。13军的37师、38师正在追歼柑塘越军345师,打得很顺手。39师已在谷珊西山至代乃地区组织了防御,粉碎了316A师先头部队的东援企图。如果战场形势没什么变化的话,13军是准备以39师依托现有阵地向沙巴出击,主攻316A师;37师、38师解决柑塘之敌后,以一部兵力执行搜剿任务,主力转为军预备队,随时准备支援39师战斗。然而就在这时,149师赶到了战地。149师是邓小平亲自命令加强到13军方向的,显然是期望该师能有所作为。而且13军当时的政委不是别人,正是原52师的老政委、刘广桐的老搭档乔学亭,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王心前也是从原52师出来的,可以说是老部队遇到了老领导。要说乔学亭政委甘心让自己的老部队闲当预备队,总归也是不能令人信服。加上13军各师打了一周多了,已比较疲劳,149师是新锐部队,需要得到锻炼。各种因素综合到一起,13军指挥所决定将西线的最后一场大仗交给149师。当时,13军军长阎守庆、政委乔学亭在向149师师长康虎振交代任务时还特别强调说:“敌316A师正在沙巴徘徊犹豫,已陷入孤立,要抓住时机将其歼灭,中央首长都希望你师打好这一仗。”

在受领了13军下达的作战任务后,康虎振师长和政委徐金堂就召集师领导成员及军驻师工作组成员开会,根据13军的意图、本师的任务和当面敌情,讨论研究了作战方案,最后形成决心,确定了作战部署。决定集中师主力445团、446团和配属的32师95团(欠1个营)及炮兵等主要兵力兵器,沿10号公路及其两侧向沙巴实施主要突击;同时以447团加强95团1个营向沙巴之敌侧后穿插,断敌退路,阻敌增援,配合师主力将越军316A师主力歼灭于新寨以东地区。

24日晚,康虎振师长主持召开了全师团以上干部会,首先传达了上级指示精神,要求各级干部做好配属13军战斗的思想准备。随后介绍了当面的敌情和地形,并明确了各部队的任务及协同事项。会上,刘广桐讲了话:“既然配属13军,就要完全服从13军指挥,我只是个观察员身份……。”谁都知道,以刘广桐在149师和50军的地位,他绝不会仅仅是一个观察员。实际上,面对这样一场与越军王牌师硬碰的恶仗,老将刘广桐早已是摩拳擦掌。

2月25日凌晨,13军批准了149师的作战方案,并进一步明确了149师的任务:指挥炮兵第4师18团、昆明军区独立坦克团第3营(欠7连),待39师攻占1662高地,歼灭奔西爱、威龙松地区之敌,打开口子后进入战斗,歼灭沙巴地区之敌。同时指示95团归32师指挥,担任预备队。为争取时间,尽快了解当面敌情,康虎振师长当即调整部署,将445团2营和师侦察连加强给447团,令该部率先开始行动。25日拂晓,447团和445团2营在副师长王文钦、副政委吕大居等人率领下,向沙巴越军316A师侧后发起穿插。前进途中,因天气炎热,部队没有准备,导致60余人中暑。入夜后黄连山区气温急剧下降,部队衣着单薄,又有不少人着凉感冒。149师部队长年驻扎四川,对亚热带山地气候不习惯,还未进入战斗就发生了非战斗减员。26日凌晨,447团和445团2营进至班佛一线后,接师指挥所转13军命令停止前进待命。26日午夜时,康虎振师长电令447团继续前进,配合正面部队于27日12时打响。

然而,149师马不停蹄赶到战地,未及休整就向前开进,天还下着雨,速度较为缓慢。加上13军又几次调整部署,命令149师加快向战地运动,要等待命令进入战斗,因而正面部队未能于27日12时打响。447团和445团2营于27日早晨继续发起穿插,进至岳山地区后两部分路向各自目标前进。447团在格盖苗地区与越军遭遇,经战斗后夺取了甘荷毛西南侧山垭口。445团2营前进途中也与当面越军发生战斗,抢占了大平西北无名高地组织防御。根据军区前指的敌情通报和13军的指示,为保障与正面部队协同发起攻击,康虎振与刘广桐等人商量后,电令447团稳扎稳打攻击前进。因大平以南地区敌情凶险,又令445团2营固守大平西北无名高地,没有命令不要下山。

28日下午,13军电令149师:39师已攻占奔西爱、4号桥、威龙松,公路已打通,令你师进入战斗。此时32师95团已再次转归149师指挥。康虎振随即调整部署,命令担任正面主攻的446团连夜沿公路进至奔西爱、4号桥、威龙松一线,占领进攻出发地区,准备于3月1日晨发起攻击。同时命令沿正面进攻的其他部队迅速向3号桥、谷珊地区开进,随446团之后跟进,视情况进入战斗。

446团接令后立即行动,沿公路进至3号桥后,于当夜接管了此处友邻部队39师117团的阵地。然而117团在28日攻占3号桥时,对地形发生错判,误认为是4号桥,向446团交错了阵地。446团指挥人员根据地图与现地位置反复对照,确认所在位置不是4号桥,而是3号桥,遂将实到位置报告了师指挥所。团长曹从连认为前方可能有敌人,遂向师长请示可否就地加修工事,次日拂晓再前进。康虎振接到报告后,因为13军先前通报39师部队已攻占了奔西爱、4号桥,他对此深信不疑。当发现446团的坐标离4号桥、奔西爱一线还有3公里时,立即命令446团迅速开进,当夜一定要进到指定位置,按时于3月1日拂晓发起攻击。康虎振当时是要坚决执行13军的命令,心态上有些着急,对于446团开进途中可能会遇到的敌情没有仔细分析,认为既然友邻部队已占领了4号桥地域,前方应并无敌人,或至多是复活的残存之敌,没什么可怕的。为慎重起见,随446团行动的代副师长再次打电话给康虎振,建议次日拂晓再前推,却遭到了康虎振的强硬拒绝。接到师长的严令后,曹从连等人再不敢怠慢,立即边部署边行动,以2营为前卫,连夜冒雨向4号桥开进。无独有偶的是,根据师长的通报,446团指挥人员也放弃了原先的正确意见,认为4号桥地区应已被友邻部队占领,因此没有采取进一步的核实措施,而是通报2营开进时注意不要与前方的友军发生误会。结果2营与师、团一样以为4号桥地区已被友邻部队控制,未加警惕,因而在开进时没有组织侦察警戒,部队成行军队形前进,未做好发生遭遇战斗的准备,终于误入了越军阵地。  

3月1日凌晨2时25分左右,446团2营在进至4号桥东北侧公路附近时,尖兵与几名警戒的越军突然遭遇。在喝问口令对方未答后,判断其是越军,当即开火。这一下惊动了周围各高地的越军,一齐以猛烈的火力射向正在行进的2营。因猝不及防,加上地形不利,2营在公路上的部队当即发生重大伤亡,营指挥所也被打散。不过2营毕竟是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建立过功勋的老部队,各连反应迅速,在干部带领下积极主动向公路北侧高地发起抢攻,与防守越军进行了激烈的争夺战。因情况混乱,2营向团指挥所报告已到4号桥,遭遇零星越军袭击。曹从连根据2营不准确的报告,又电告了师指挥所。据此,师指挥所按原定计划命令师炮兵群向蒙先、威龙松、达果一带越军阵地进行了炮火急袭,支援正面部队发起攻击。直到早晨7时30分左右,2营派人返回团指挥所报告了遭到越军伏击的情况,曹从连这才知道情况严重,急忙派部队前出增援2营。康虎振接到446团报告后,也立即命令师炮兵群以火力支援2营战斗。446团2营顽强奋战,在师、团的火力、兵力支援下,逐步扭转了被动形势,最后攻歼了4号桥东北无名高地上的越军,站住了脚。

在这场持续9小时35分钟的激战中,2营击毙越军153人,自己也付出了伤亡196人的重大代价。因为这一战牺牲较大,刘广桐、康虎振、曹从连等军、师、团领导心情都很沉重。4号桥战斗一度还被当作了失败战例,直到后来军事科学院派人下来调研编写战例,才发现这是一次成功的反伏击战斗,并对之作出了公正的评价。因为这种曲折的关系,446团2营后来被记集体二等功也比别的部队晚了一些。战后,康虎振师长去云南屏边烈士陵园祭扫战友,在烈士墓前失声痛哭,大概他也对自己在指挥上的失误大意而感到内疚吧。

3月1日晚,13军指示149师加快进攻速度,力争2日全歼沙巴地区之敌。刘广桐、康虎振立即召集军、师领导和炮兵、后勤指挥员开会进行研究。刘广桐在会上首先说:“这个仗,决不能再拖下去了。再拖,我穿插部队也成了正面攻击部队。如果我穿插部队到时候撤不出来,或者让敌人跑了。那么,我们又怎么向上级和祖国人民交代!因此,我的意见明天的行动部署必须调整。使用预备队,集中力量一起上,不打到沙巴歼灭敌316A师,绝不收兵!”在对战场形势进行了细致地分析研究后,军、师领导最终形成决心:将师预备队和加强的坦克分队投入战斗,集中兵力兵器,将全师分成六路,以10号公路为轴线,于2日向沙巴实施向心攻击。随即连夜调整部署,将445团(欠2营)投入战斗,配属昆明军区独立坦克团第9连沿公路向沙巴实施主要突击;446团在445团右翼分两路向沙巴进攻;95团在445团左翼向辛水胡方向进攻;447团迅速夺占新寨和黄连山垭口,断敌退路后向沙巴发展进攻;445团2营沿大平、达聘苗向沙巴方向进攻。各团多路向心攻击,互相协同歼灭沙巴地区之敌。
3月2日7时45分,149师炮兵群向前沿和纵深地区的越军阵地实施了15分钟炮火急袭。随后446团兵分两路继续打开突破口,以团主力攻歼4号桥地区之敌,然后向1796高地、马匝方向攻击前进;同时以3营向奔西爱攻击,然后沿蒙先、大平、达聘苗向沙巴攻击前进。

446团1营主攻4号桥西南无名高地,先头1连遭到高地守敌及外约姆河东山越军交叉火力封锁,前进受阻。战斗胶着之际,刘广桐拄着棍子和康虎振带着警卫员离开师指挥所直奔4号桥头。见到446团的人后,刘广桐就铁青着脸喝道:“快叫你们团长政委到这来!”不一会,曹从连和长着满脸络腮胡子的政委张广礼一人提支冲锋枪跑了过来。还没等他俩站稳,刘广桐就用棍子连连捣地高喊道:“曹从连,我命令你半个小时内拿下4号桥,否则军法处置!快上!”曹从连也急了,闷声喊了声“是”,然后就和张广礼跑回了前沿。他观察了一下地形和越军的火力情况,果断命令1连以一部兵力从右侧徒涉小溪隐蔽向4号桥西南无名高地接近,同时组织团、营火力压制西南无名高地和外约姆河东山的越军火力。1连指导员、副连长带领1个排交替掩护,迅速涉过小溪,从右侧一举突入了越军第一道堑壕。连长乘势指挥连主力从正面发起猛攻,也冲上了西南无名高地。

8时50分,刘广桐、康虎振指挥445团先头3营在坦克掩护下进入战斗,以快速打通4号桥。西南无名高地东侧山脊和外约姆河东山的越军以密集火力封锁了4号桥头,445团3营多次冲击受挫,伤亡很大。刘广桐和康虎振感到从正面单一攻击不易成功,就让445团团长张继申派一部兵力从右翼进入战斗,夺占西南无名高地东侧山脊越军侧后制高点,然后由上向下攻击,同时坦克在公路上以火力支援步兵进攻。激战中,刘广桐带着康虎振、张继申等人不顾危险地站在4号桥头实施指挥。他双手叉腰对着被越军火力压制在路边的战士们高喊道:“快!起来往前冲!越快子弹越打不到你!”当时越军的机枪子弹就打在刘广桐身边几米远的土坎上,溅起了几缕黄白色的弹雾。旁边的警卫人员急忙去拉他伏下来隐蔽,而刘广桐纹丝不动,仍然激励战士们不要害怕,不要退却,勇猛冲击。曹从连在指挥战斗时得知了一个噩耗,在445团3营当副班长的儿子曹辉刚刚乘坦克冲锋时中弹牺牲了。曹从连悲愤万分,喊了一声“跟我上!”就提枪带着战士们杀上了前沿。

经过一上午的激烈战斗,446团1营攻占了4号桥西南无名高地主峰,另一路3营歼灭了奔西爱地区守敌,全团继续沿公路右侧发展进攻。445团3营攻占了4号桥西南无名高地东侧山脊,歼灭了公路附近的越军。至此,445团配合446团完全控制了4号桥地区,打开了通往沙巴的口子。在公路左侧,95团也经过战斗歼灭了外约姆河东山之敌,攻占威龙松,解除了对师主力侧翼的威胁,随后继续向珍珠琳方向发展进攻。经过调整,445团在坦克掩护下继续沿公路进攻。战至3月2日傍晚,先后攻占了朱奈、6号桥,推进到7号桥地区。公路右侧的446团相继攻占了蒙先、1796高地,公路左侧的95团也进占珍珠琳地区。

在正面部队沿10号公路两侧发展进攻的同时,向敌后穿插的447团也经过连续3天的浴血奋战,拼死打过了新寨北侧山垭口,于3日18时攻占了黄连山垭口,切断了沙巴以西的10号公路。可惜的是,316A师主力已于一天前陆续翻过黄连山垭口西撤,未能将其网住。坚守大平西北无名高地的445团2营接到师指挥所3月1日晚的进攻命令后,因带队的副团长决心不坚决,推说面前敌军较强,没有按时向沙巴攻击前进。在师指挥所几次催促后,仍然行动不积极,推脱不动,终于未能在此方向对沙巴之敌形成威胁。

3月3日,正面的149师各部继续向沙巴发展进攻。445团从中路直进,一举攻克8号桥,然后兵分四路直扑沙巴县城,于中午11时20分将攻占,越军主力早已撤走。左右两侧的446团主力和95团也相继攻占马匝、天文台、辛水胡、尚大万,随后进到了沙巴县城附近,与445团共同控制了这一地区。后445团发现北侧的新寨方向传来激烈枪炮声,遂以主力前出进行清剿。战斗至4日上午,歼灭了新寨地区残敌400余人,并与447团取得了联系。

向大平方向攻击前进的446团3营因遇高山拦阻,地形复杂,雨大迷路,怎么也转不出去。曹从连接到报告后,考虑到天上一直下雨,3营对地形不熟悉,还抬着伤员,便命令他们从原路返回向主力靠拢。3营经蒙先返回,于3日21时到达4号桥。刘广桐发现3营没有进到指定位置后非常恼怒,就大声训斥带队的副团长:“你的前指为什么现在还在公路上?没有按时推进到指定位置?我要处分你!”这时曹从连过来解释道:“下了一天雨,地形不熟悉,他们还抬着伤员,是我命令他们原路返回的!”刘广桐怒气未消,转身又质问曹从连:“曹从连,是你的责任你负,不是你的责任你不要来扛!”曹从连自从儿子牺牲后一直非常悲痛,眼下这事又一时解释不清楚,就梗着脖子顶撞道:“我是一团之长,446团的大小责任我怎么不能负?!”说完,就叫副团长等人跟他走了。曹从连心里明白,老首长不是不讲理的人,现在已经打了胜仗,也不会给他什么处分的。

攻占沙巴后,刘广桐、康虎振命令各部队打扫战场,转入搜剿。3月4日10时许,刘广桐带着参谋、翻译和警卫人员乘车向沙巴县城开进。当他们进至沙巴县城东侧进口处时,看到在公路右边竖立着一块很大的标语牌,上面写着越南文字。参谋问翻译标语牌上边写得是什么,翻译犹豫着不太愿意说。参谋又问了一次,翻译只好答道:“那上面写的是‘全民皆兵,消灭中国侵略者’。” 刘广桐听到后非常生气,严厉地说:“他这是贼喊捉贼,他侵略柬埔寨,侵略我国领土,他才是侵略者。该消灭的正是他,而不是别人。我们是正义之师,是惩罚他来的!”

4日上午,446团接到师指挥所命令,速派部队攻歼沙巴北侧的达聘苗地区残余越军,接应在大平西北无名高地的445团2营撤回沙巴。曹从连带人迅速前前出观察了达聘苗地区的地形、敌情,然后果断组织战斗,指挥446团2营前出发起攻击,在炮兵一部支援下一举歼灭了达聘苗地区残余越军约1个加强连大部,打得非常漂亮。随后,446团2营又于当晚接应在大平西北无名高地的445团2营分批撤向沙巴。当446团2营返回时,正巧被刘广桐撞见。因为经过连日战斗,2营官兵军装破烂,满身泥巴,形象非常狼狈。刘广桐看不惯了,拄着棍子大声训斥道:“看看你们这身熊样,像不像打了败仗的兵!”曹从连听见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又站出来顶撞道:“他们淋了一天的雨,挨了一天的饿,打了一天的仗!副军长同志,你不能这样骂他们!”说完就命令2营作为预备队跟在全团最后面,自己也带领团指挥所离开了师指挥所一行。后来刘广桐想找曹从连谈谈,可他来到446团指挥所,曹从连就躲去了2营,刘广桐来到2营,曹从连又躲到3营,反正就是不和副军长见面,弄得刘广桐也很无奈。

在沙巴城里,刘广桐发现了指挥445团2营的该团副团长。当时445团2营大部分人员都还没有从大平撤回来,刘广桐当即上前询问这位副团长:“你怎么会在这里?部队呢?”副团长答道:“我先到,部队在后面。” 刘广桐不由火冒三丈,指着他训斥:“有你这样的指挥员吗?叫你下山,你嫌有敌人不下,叫你撤退,你丢了部队跑得比兔子还快!我告诉你,今天如果我的部队有个三长两短,我要你的脑袋!” 好在后来445团2营人员连同伤员、烈士在446团部队接应下都安全撤到了沙巴县城。不过在战后总结时,师里还是点名批评了这位副团长,并对其予以了处分。

从2月27日至3月5日,149师及配属部队连续战斗7天,沿10号公路攻击前进33公里,胜利攻占沙巴,歼灭越军316A师及地方军共2338人。149师部队强攻硬打,不畏牺牲,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在战斗中伤亡1300余人。

3月6日,149师奉13军命令开始回撤。刘广桐、康虎振立即部署,指挥全师交替掩护先后撤出沙巴地区,再搭乘13军调过来的汽车沿公路快速向国内回撤。撤离战区前将越军的营房设施全部炸毁,将缴获的带不走的各种弹药就地销毁,将沿公路的越军桥梁全部炸毁。3月8日,149师渡过红河全部撤回了云南境内。

在战后回到国内进行战评总结时,刘广桐如此评价道:“149师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有四个显著特点,这就是备战快,上得快,打得快,撤得快。” 当时在《昆明军区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总结(初稿)》中,写有149师“穿插部队未能按时断敌退路,致使沙巴之敌一部于3月2日前西逃”的结论。刘广桐对此非常不满,找到乔学亭政委陈述了自己的意见,认为初稿中的这一结论不符合实际情况。穿插部队在正面主力攻占沙巴之前5-6小时就切断了新寨南侧公路,克服了极大困难,打得非常英勇。之所以没有堵住316A师主力,一和整体的作战进程有关系,穿插部队为配合主力从正面攻击,奉命在中途放缓了动作;二是穿插路线的地形和环境非常恶劣,穿插部队没有后方炮火支援,强攻硬打,断粮缺弹,遇到了很大困难;三是316A师也非常机敏,早早就部署了撤退。根据刘广桐的意见,13军领导再次开会进行研究,对149师予以了充分肯定。后来在成都军区领导参与下,对149师的作战过程重新认定,作出了公正的评价。

回国后,刘广桐想起了曹从连的战场失子之痛,自己还几次训斥他,感到很是过意不去。于是带着夫人乘车去了446团驻地,拜访慰问了曹从连夫妇。曹从连当然不会记老首长的仇,在举杯畅饮之后,又陪着刘广桐去靶场打枪过瘾,甚至拿出从越军手里缴获的美军枪榴弹来打。直到刘广桐过足枪瘾后,大家才释然分别。

1979年的这一仗,打出了149师在军中的赫赫威名。日后多年历经裁军、转隶,149师在西南部队中的地位却越来越重要,是为明证。

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后,刘广桐又先后担任了成都军区副参谋长、成都军区司令部顾问等职。因为长期的高原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1992年1月14日,刘广桐因病在成都逝世,享年71岁。老将军戎马一生,在149师中留下了很多传奇,深为老兵们所怀念。
说起1979对越作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东有55,西有149”。意思是说在东线55军打得最好,西线就要数50军149师表现出色。不过,真要论起军功,西线13军打过红河后所向披靡,37师夺谷柳,38师克坝洒,39师守代乃,均是战果大,伤亡小,被昆明军区前指通报表扬,号召所有参战部队“向13军学习看齐!”相形之下,149师就没这个待遇了。

话说回来,149师与越军王牌316A师对决于沙巴峡谷,确也是西线作战的精彩强音,在军史上写下了重重一笔。而当时指挥这场大战的前敌最高指挥员,就是时任50军副军长的刘广桐,原藏字419部队的著名悍将。

刘广桐,山东省长清县人,1921年出生。1938年9月,17岁的刘广桐就参加了八路军。在部队中,刘广桐作战勇敢,进步很快,参军不到一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中的多次战斗及解放战争阶段的鲁西南战役、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并相继升为排长、侦察参谋、连长、营长等职。刘广桐所在的部队是中原野战军第1纵队20旅,渡江战役前改编为二野第18军52师,师长就是著名战将吴忠。在进军大西南的战役中,刘广桐时为52师155团1营营长,率全营巧渡岷江,迅速占领了宜宾城西关和翠屏山制高点。在随后追击逃跑的国民党残军时,刘广桐率部衔尾直追,截断了逃敌的后续部队,与敌短兵相接,打垮了国民党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湘鄂边区绥靖司令官宋希濂率领的残部,配合友邻部队将宋希濂生俘。

1950年,第18军奉中央命令进军西藏。在10月的昌都战役中,刘广桐随师长吴忠指挥的北集团中路部队抢渡金沙江,穷追猛打,迅速击溃了拦路的藏军,配合主力部队消灭了藏军主力,取得了昌都战役的胜利,打开了进军西藏的大门。1951年7月,第18军部队开始进藏。全军指战员一路艰难穿越高山雪岭,忍受高原缺氧的折磨,克服了种种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10月26日进抵拉萨。随后52师部队继续推进,相继进驻江孜、日喀则、亚东等地。刘广桐指挥155团1营向喜马拉雅山进军,于1952年1月23日进驻边防要地山南地区隆孜宗。

为了打通内地与西藏的通道,按照中央的指示,西南军区成立了康藏公路修建司令部,命令以西藏军区部队为主力,在西南军区及兄弟省、兄弟军区的全力支援下修筑康藏公路。从1953年2月起,康藏公路的东西两段先后开工,向会合处对进延伸。当时西段筑路任务由52师师直、155团、军直炮兵营和康藏公路第一施工局技工大队担负,还有陆续加入的16000余名藏族民工,总指挥是西藏军区政委谭冠三。刘广桐这时已升任155团参谋长,协助团长乔学亭组织实施筑路工程。

康藏公路所经路线的地质条件非常复杂,要从多座高山中间劈开道路,还要在多条咆哮江河上架桥。石岩地段多坚硬异常,由于没有筑修机械,官兵们只能用铁锹、十字镐挖地,用木棍撬石,用树枝编筐背土,用铁锤砸碎巨石。土夹石地段则水土流失严重,经常爆发泥石流,形成塌方淤泥,道路时修时断,损失了大量标准工日。在开山劈路时,很多官兵的手掌在砸锤时被震裂,就用缝衣服的针线缝合开裂部位继续干。为了加快筑路速度,官兵们在夜间把棉花绑在扦子顶上,在黑暗中看着棉花上的白点打锤。筑路官兵、民工每天工作达11、2个小时,劳动强度极大。因为高山缺氧,官兵们脸上发烧,心跳加快,一般每分钟心跳都在100-120次,血压比在平地高30-40毫米汞柱。有人甚至鼻孔出血,头痛难忍,每走一步都气喘吁吁,还没工作就已消耗了大量体力。野外气候条件恶劣,常多雪雨,夜刮大风。官兵们经常睡到半夜时,帐篷或是被大风刮走,或是被大雪压垮,只好摸黑起来收拾住处。在紧张筑路的同时,部队还要翻山越岭到数百公里以外的通车终点背运粮食。由于给养经常跟不上,断炊断顿是常事,而且一年四季根本吃不上新鲜蔬菜,甚至连盐都没有。当时边施工还要边抽出四分之一的人员到树丛、荒草、乱石之中挖野菜,否则第二天部队就没了体力。据155团统计,该团一年就吃掉了150万斤野菜,平均每人每天2、3斤。因为营养不良,水土不适,许多官兵脱了指甲,掉了头发,嘴唇裂了口子,有的还患了严重的高原性疾病和关节炎。有的战士吊着绳子在峭壁上打炮眼,打着打着心脏就停止了跳动;有的战士在下工的路上倒下去就再也没有起来。由于施工路线的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事故频发,几乎天天都有官兵和民工牺牲。如果没有为国效命的献身精神,是难以想像能修成如此一条千年未通之路的。

1954年11月26日,东西两段筑路部队在巴河桥胜利会师。康藏公路修成后,从西康省省会雅安通到西藏拉萨,全长2255公里。公路沿线架起了230多座桥梁,修筑了3600多个涵洞,总挖掘土石方2900万立方米,每百公里工程造价是随后开建的青藏公路的数十倍。在筑路过程中,共有3000多名解放军官兵和1000余名藏汉工人牺牲,平均每公里牺牲两位烈士,以巨大代价终于完成了这一空前的历史壮举。当公路通车时,毛泽东还亲自题了词:“庆贺康藏、青藏两公路的通车,巩固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建设祖国!”

1958年春天,在西藏噶厦政府分裂主义分子的支持与策划下,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藏区相继发生大规模武装叛乱。兰州军区、成都军区部队立即投入了平叛作战。在西藏,叛乱分子成立了“四水六岗”卫教志愿军,在噶厦政府的庇护下窜返各地活动。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副司令员邓少东得到情报后,命令军区所属部队迅速出动,将叛乱武装合围歼灭。刘广桐其时已调任为昌都警备区158团团长,奉命率4个连部队于4月10日进入类乌齐地区,歼灭了俄马日郎、康多呷多部叛乱武装百余人。随后又指挥158团部队配合警备区主力及云南丽江军分区部队围剿叛乱武装,经过2个半月战斗歼灭叛乱武装1185人,暂时稳定了昌都地区的局势。1959年1月4日,叛乱武装1600余人突然袭击札木中心县委。当地守军只有158团1连的1个加强排及几十名中心县委机关人员,情况非常危急。刘广桐奉军区命令抽调了158团4个连兵力参加军区组织的营救行动,叛乱武装受到东西两面夹击,只好逃遁。札木被围攻10天后终于解围,战斗中歼灭叛乱武装190余人。

1959年3月,西藏噶厦政府分裂主义分子在拉萨公开发动武装叛乱,达赖也从此逃亡印度。驻藏部队在张国华、谭冠三指挥下,经过30个小时战斗就平息了拉萨地区的武装叛乱,歼灭叛乱武装5360人。其后,西藏军区和成都军区、兰州军区部队分别对西藏境内和青藏、川藏公路沿线的叛乱武装进行清剿。刘广桐奉军区命令抽调158团3个连兵力,参加了对以聂荣宗为中心的青海、西藏交界处的唐古拉山高寒牧区二号地区的清剿行动。经过38天战斗,共歼灭叛乱武装5255人。

一直到1961年底,藏区残余的叛乱分子才被基本歼灭,历时3年的平叛作战胜利结束。

1962年10月16日,在忍无可忍之下,中央军委决定对执行“前进政策”、步步蚕食中国领土的印度军队进行反击。决心以西藏军区部队在中印边界东段歼灭侵入“麦克马洪线”以北克节朗地区的印军,并准备连续作战,攻歼可能由纵深来援的印军。中印边界西段也要配合,以新疆军区部队扫除侵入传统习惯线以东的几个印军据点。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至此拉开了帷幕。刘广桐这时又调回了老部队155团担任团长,和政委乔学亭搭档。奉西藏军区命令,155团归“藏字419部队”(西藏军区前进指挥部)指挥,向入侵“麦克马洪线”以北克节朗地区左翼的枪等、卡龙印军实施主要突击。

克节朗地区位于中印边境东段的西端,西接不丹,东临娘姆江曲,是一道从西北至东南走向的山谷,因流经其间的克节朗河而得名,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有林中草场68个,是西藏自治区错那县勒村的夏季牧场。这片地区本来位于“麦克马洪线”以北,印军却在1962年6月越过麦线,蚕食占据此处,企图继续由此推进到麦线以北11公里的拉则山脊,以达到改变麦线走向的目的。为制止印军的侵略,西藏军区边防部队奉命进至克节朗地区进行反蚕食斗争,与印军形成了武装对峙。然而印度尼赫鲁政府错估了形势,认为中国军队不敢反击,为了达到其想像中的“理想边界”,竟然下令印军在中印边境东西两段同时推进,要将他们认为的所谓“印度领土”上的中国边防部队“驱逐或清除”,在边界上造成既成事实。印度人一再得寸进尺,终于把毛泽东惹急了,决心打印军一下,要打狠打痛,要一仗“争取十年的边境安定”。

侵入克节朗地区的是印军第7旅、阿萨姆步兵第5营和炮兵、工兵一部,共4个步兵营约3000余人。其左翼的枪等、卡龙、扯冬、绒不丢及其以西地域兵力比较密集,并靠近第7旅旅部,布置了拉加普特联队第2营及第9廓尔喀联队第1营、旁遮普联队第9营、阿萨姆步兵第5营各一部。其中第9廓尔喀联队第1营成立于1823年,士兵多来自尼泊尔,从古代起就有善战之名。该营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意大利战役,“曾在第三次卡西诺战斗中立下不朽的功勋”。拉加普特联队第2营成立于1798年,士兵剽悍勇猛,战斗力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该营在非洲和中东战场作过战,颇有战功。印军前陆军参谋长蒂迈亚上将曾夸赞说:“拉加普特人是印军的骄傲,哪里的任务最艰巨,哪里就有拉加普特士兵。” 旁遮普联队第9营成立于18世纪中叶,曾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印度独立后的印巴克什米尔战争。上述几支印军部队历史都比较悠久,部队中有实战经验的老兵多,枪法准,只是年纪偏大,体力较差。

155团奉命主攻印军左翼重点部署之敌,是419部队的主要突击方向。任务是首先攻歼枪等、卡龙印军,尔后攻歼扯冬、绒不丢印军。待歼灭上述各地印军后,再向色兄朗沟发展进攻,聚歼入侵该地的印军。当面印军依托高山设防,多以连或加强连为单位分散配置,构成支撑点式的环形防御,各据点均筑有坚固的工事。其整体部署前重后轻,正面较宽,纵深较浅,点与点之间间隙较大。针对印军的防御特点,刘广桐、乔学亭决心从中间突破,集中兵力同时攻击枪等、卡龙之敌,撕开口子之后,再向纵深发展。在战斗部署上,以1营攻击卡龙印军;2营配属8连攻击枪等印军;歼灭两处之敌后,1、2营再协力攻歼扯冬、绒不丢印军;3营(欠8连)为团预备队,适时跟进,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高原作战自然环境恶劣,突发情况甚多。为此,刘广桐、乔学亭号召全团“多手准备一举成功”,把困难想在前头,精心组织战斗准备工作。为了对付印军地堡群,部队准备了炸药包、爆破筒、40火箭筒、火焰喷射器和手榴弹等多种攻坚火器,并设计了不同情况下的炸碉堡方法;为了做好连续作战出现断粮的准备,组织人员认真调查了战区的各种植物,使部队弄清了哪些野菜、野果可以吃,哪些植物可以作为临时食物;为进一步掌握地形、敌情,还组织了班长以上骨干秘密抵近印军阵地进行侦察,并就地开展军事民主,研究打法。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得知后,感慨地说:“我打了多少年仗,还没见过像你们这样看地形的!”

10月20日7时30分,419部队由120迫击炮、82迫击炮各12门组成的轻便炮兵群和各团属炮兵的82迫击炮,对克节朗地区的印军目标实施了15分钟火力急袭,将印军的炮兵阵地和工事摧毁一部。7时45分,155团第一梯队2个营发起冲击,迅速从卡龙、枪等之间渡过克节朗河,分向各自预定目标展开进攻。

1营直扑卡龙,这里是一块林间牧场,驻有拉加普特联队第2营营部带4连共140余人。其东侧是扯冬牧场,驻有拉加普特联队第2营2连和阿萨姆步兵第5营1个排共130余人。其东南紧邻绒不丢牧场,驻有第9廓尔喀联队第1营1个加强连共140余人。印军的三处据点成犄角之势,能够相互策应,火力配系较严密。

1营集中2、3连向卡龙印军侧背攻击,因迂回途中草深林密,3连1排与扯冬西南方向的印军遭遇,双方发生激战。3连果断改变决心,向扯冬印军发起攻击。战斗中南侧的绒不丢印军居高临下以火力向3连侧射,威胁很大。为保障3连侧翼安全,营指命令营预备队1连迅速前出阻击绒不丢印军。而穿插到位攻打卡龙印军的就只剩下了2连。这样,战斗未久,形成了1营3个连各打印军1个连支撑点的态势。因1营各方向兵力都不占优势,印军又凭借坚固碉堡群顽强抵抗,战斗打得异常激烈。2连攻打卡龙时,仅用3分钟就突破了印军前沿阵地。2排5、6班并肩向前猛插,逐个摧毁印军碉堡。6班班长阳廷安率领全班猛打猛冲,直取纵深,逼近印军营指挥所。激战中班长牺牲了副班长指挥,副班长牺牲了党员骨干接替指挥,前仆后继,全班打到只剩下一名新战士仍继续战斗。在5班的配合下,6班先后攻克了印军碉堡27个,歼敌55人,缴获火炮2门、轻重机枪4挺、90火箭筒2具、各种枪支55支。战后,6班被国防部授予了“阳廷安班”荣誉称号。

2营攻打的枪等也是位于山坡上的一处林间牧场,驻有拉加普特联队第2营3连、旁遮普联队第9营4连和阿萨姆步兵第5营1个加强排,总兵力270人,分为东西两处据点进行防守。2营采取了避开正面、攻敌侧后、集中兵力多路进攻、各个歼灭的战法。以4连、5连、8连迅速实施穿插迂回,从三面包围了拉加普特联队第2营3连(加强1个重机枪排)防守的枪等第一据点,尔后分多路向印军发起攻击。为防止第二据点印军逃跑,2营同时令6连隐蔽迂回,与4连协同对旁遮普联队第9营4连驻守的第二据点形成包围。2营主力方向的战斗打得很利索,5连担任主攻,一个碉堡一个碉堡攻打,逐点清除,在8连一部配合下,用了一个半小时就将第一据点印军歼灭。先后打掉碉堡56个,歼灭印军140多人,其中俘敌20余人,包括1名中校和1名少校。其后,2营将营预备队8连主力投入战斗,与4连、6连协同从三面向第二据点印军发起攻击。经过一个小时战斗就歼灭了守敌,击毙旁遮普联队第9营4连少校连长。在第二据点西侧1000米处警戒阵地防守的阿萨姆步兵第5营1个加强排也遭到攻击,损失惨重,后与枪等部分残敌弃阵北逃。6连1个排迅速追击逃敌,在炮兵分队协同将这股印军全部歼灭。

2营只用了3个多小时就将枪等印军全歼,打得非常漂亮。共击毙印军228人,俘敌42人,攻克地堡112个。2营在战斗中伤亡55人。

因2营方向战斗进展顺利,刘广桐果断决定将团预备队3营(欠8连)投入1营方向,加快战斗进程。3营赶到卡龙时,2连经过艰苦奋战,已基本将卡龙印军歼灭,战斗即将结束。刘广桐接报后,改令3营继续向扯冬和印军7旅旅部方向攻击前进。2连最后攻克了印军营部的核心碉堡,俘获拉加普特联队第2营营长瑞克中校以下军官5人。经由印军军官喊话,残余印军全部缴械投降。经过3个半小时的激烈战斗,2连全歼了卡龙印军,以伤亡55人的代价击毙印军92人,俘敌51人,攻克碉堡64个,独立完成了原定全营的战斗任务。战后,2连荣立集体一等功。

3连攻打扯冬印军也非常艰苦,为防敌逃跑,副连长带1排插到扯冬东南侧断敌退路,连长张国品率2排进至扯冬西南侧,2个排加强3排7班同时攻击守敌。印军依托碉堡群坚守,交叉火力非常猛烈。激战中,连长张国品牺牲,指导员张少松负伤,全连伤亡接近三分之一,2排打到只能编为1个班。在2连歼灭卡龙之敌后,刘广桐率团指挥所部分人员前移到扯冬附近继续指挥战斗。观察到3连的战况后,刘广桐命令3连3排长带7班分组攻击,先集中火力将印军封锁住,尔后居高临下从后面向前打,连续攻克印军3个碉堡,自己无一伤亡。3连各部不顾伤亡,越战越勇,打到11时终于消灭了残余印军。战斗中共歼灭印军133人,3连伤亡36人。1连进入战斗较晚,同时展开3个排向绒不丢印军发起多路攻击。因地形复杂,1连未能对守敌达成合围。各排勇猛攻击,哪里有枪声向哪里冲杀,连克印军碉堡20余个,并与反冲击的印军拼开了刺刀,坚决将其打垮。在3连攻歼了扯冬之敌40分钟后,1连也攻占绒不丢,歼灭第9廓尔喀联队第1营1个加强连大部,击毙印军80人,俘敌32人,缴获各种迫击炮6门、各种枪支83支(挺、具)和电台5部。1连在战斗中伤亡47人。

1营在兵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敢于独立作战,孤胆作战,仅用4个多小时就攻歼了卡龙、扯冬、绒不丢印军1个营部带3个连另1个排共360余人,俘获拉加普特联队第2营营长瑞克中校和第4师通信团长泰瓦利中校,为全歼克节朗地区印军做出了重要贡献。1营在这场战斗中啃的是硬骨头,攻坚打得很艰苦,全营共伤亡138人,敌我伤亡比为2.6:1。“藏字419部队” 司令员柴洪泉接到1营的战报后,高兴地说:“胜利者不受裁判。

这样,原来预计3天的战斗任务,155团仅用了4个多小时就完成了。与此同时,154团攻歼了克节朗印军右翼的沙则地区之敌,157团1营迂回到了印军在克节朗地区的指挥、补给中心章多。张国华闻讯后很兴奋,指示部队乘胜进攻,并注意搜剿残敌。

155团奉419部队前指命令继续向色兄朗沟发展进攻,协同157团全歼该地印军。当时3营已进到了扯冬以东地区,2营在攻歼了枪等印军后也前进至扯冬地区待命。刘广桐和乔学亭进行了研究,根据上午的战斗情况看,印军依托各据点的碉堡群进行防御,需要逐个碉堡攻占,逐点夺取,下午的战斗可能仍然要如此进行。部队上午伤亡不小,弹药消耗也很大,为谨慎起见,于是又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重新组织准备。等3营再次出动推进到勒龙时,印军第7旅旅部和主力部队已经溃散逃跑,3营只歼敌39人。16时,3营奉命沿勒龙、吉普继续向色兄朗沟发展进攻,1营一部也从绒不丢沿色兄朗沟向章多方向追击。印军第7旅因为被157团1营抄了后路,部队惊慌失措,迅速崩溃,到处钻山逃跑。155团部队一路追击,但已找不到印军主力,只歼灭了零散敌人,到黄昏时只好收拢待命。

21日上午,155团奉命协同兄弟部队在克节朗河以南的山地、丛林中搜剿逃散的印军。下午16时55分,张国华打电话给前线部队,传达军委指示:“不受麦克马洪线限制,乘胜追击。”随后419部队和山南军分区部队迅速收拢,兵分四路追击逃敌。154团一马当先,成为第一支越过麦克马洪线的部队,而且在追击至龙布普附近时俘获了印军第7旅旅长达尔维准将,并继续进占了重镇达旺。刘广桐、乔学亭指挥155团随419部队前指在154团之后跟进,于26日追击至达旺地区,沿途歼灭逃敌一部。

至此,克节朗、达旺地区反击作战胜利结束。419部队和11师、山南军分区部队协同作战,歼灭印军第7旅,收复了达旺河以北地区,共毙、俘印军1897人。其中419部队从12公里宽正面突破,追击纵深120余公里,经过大小战斗32次,歼灭印军1513人,生俘印军第7旅旅长达尔维准将,战绩辉煌。10月22日,中央军委特别来电嘉奖了参战部队:“这次对印度侵略军的反击作战,我参战部队的指战员,在高原严寒的困难条件下斗志昂扬,艰苦卓绝,勇猛善战,干脆地歼灭了敌人,取得了初战的伟大胜利。捷报频传,中央军委极为高兴。”据说,最后面那句话是毛泽东亲自加上去的。

印度政府不甘心如此失败,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将国家转入战争轨道。印军也在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一线集结兵力,企图发动新的进攻。因此,中央军委下达了再次反击印军的指示。这次反击作战规模较大,先后集结了419部队、11师、55师、山南军分区部队和炮兵、工兵一部,共约2.2万人,准备实采取大纵深迂回包围、多路穿插分割的战法将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印军一举歼灭。

11月18日,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反击作战开始。155团3营奉命随157团行动,向申隔宗印军实施迂回攻击;刘广桐、乔学亭指挥155团主力随联合指挥所前进,准备随时堵截南逃的印军。战斗打响后,155团主力向申隔宗方向疾进,然而因为走错道路,遇到悬崖峭壁拦路,行动缓慢。155团3营随157团出发后,在高山密林中边开路边前进,在克服了重重自然险阻后,于20日上午到达了略马东附近地区。这时157团已先行插到此处,经过战斗连续粉碎了印军沿公路的节节抗击,与另一路插过来的山南军分区部队会合,拦腰截断了公路。155团主力在森林中奋力开路前进,于19日拂晓和正面进攻的154团先后进至申隔宗地区。随后154、155团奉命向南追击,一气赶到略马东,又接到命令继续向德让宗方向追击。2个团官兵并肩沿公路猛追,克服饥饿疲劳,4个小时行进35公里,于19日夜进抵德让宗和米龙岗地区。此后154团继续追击,一直打到吉莫山口、打陇宗地区。155团奉命在冬以东、登班以西、曼大拉以北的公路沿线地区搜剿,10天内搜歼印军298人,缴获火炮3门、轻机枪14挺、其他枪支153支和电台10部。

在这次反击作战中,419部队、11师、55师、山南军分区部队表现都非常出色。无论是正面进攻,还是大纵深穿插和侧翼迂回,都能穿插到位,攻强守固,基本歼灭了这一地区的印军主力。共毙、俘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5063人,其中419部队歼灭印军2173人。刘广桐率领的155团此次主要担负预备队任务,没有抓到印军主力打,斩获较少。

11月21日,中国政府宣布:从11月22日零时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从12月1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将从1959年11月7日存在于中印双方之间的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

也就是说,中国将放弃中印边界东段藏南地区浴血奋战收复的土地,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的双方实际控制线以北,为了表示以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诚意,还要再撤20公里。而在中印边界西段的阿克塞钦地区,中国军队拔除了印军侵入中印传统习惯线以东的43个据点,恢复了原有态势,但同样将部队撤到了实际控制线内侧20公里。对于中国政府的这一举动,世界舆论大哗。金庸执掌的香港《明报》当时评论说:“这一招使得漂亮之极,潇洒之极。”这段话后来被广泛引用,甚至称之为“外国舆论”。可惜,这是中国香港的舆论,而不是外国舆论。

从现在中印边界谈判无法推进的艰难态势来看,中国当年在东段撤军有过于干净之嫌,以致手里根本无牌可打,给后人留下了难解之局。如果说当初打过去又撤回来是囿于大形势而不得不为之的战略考量,那么假使不是撤得如此利索,而是至少扼守达旺及西山口一线,不但军事上地势有利,补给线较短,而且在历史传统上也有法理。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在藏南的军事存在,以实际行动否定了麦克马洪线,政治上主动,甚至已拥有了今日谈判所期望的领土底线,总归不会是那么地让人扼腕叹息了。对此,原藏字419部队政委阴法唐在50年后有一段话谈到:“有人说,我们后撤是因为难以固守,不是那么回事嘛。从地理上讲,我军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加上其他有利因素是足以守住的。譬如,‘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在印度入侵前,一直是西藏管辖下。老百姓对我军非常亲热,他们说:‘一看长相,我们就是一国的。’做群众工作一直是我党的强项,在‘麦克马洪线’以南我军与在内地是一样受到拥戴的。”

在整个反击作战中,419部队先后进行大小战斗近百次,击毙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生俘印军第7旅旅长达尔维准将以下3686人,缴获直升机2架、各种火炮103门、各种枪支2400余支(挺)、电台86部,以及大量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出色完成了中央军委和西藏军区赋予的作战任务。战后,在419部队的总结大会上,刘广桐作了两个多小时的战斗报告,内容洋洋洒洒,引人入胜,而他手里仅仅捏着一张写了几行字的提纲纸条,真可谓是腹有千言,连在场的总参领导都颇为佩服。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后不久,刘广桐就调任为419部队参谋长。1965年5月,奉中央军委命令,藏字419部队恢复陆军第52师番号,归西藏军区建制,下辖154团、155团、156团(由原419部队157团改称)、炮兵309团。刘广桐相继担任了第52师参谋长、副师长等职。1969年9月至年底,西藏军区第52师与第50军149师互换防务和番号,进驻四川乐山,改称第50军149师,原属各团依次改称步兵445团、446团、447团和炮兵团。此后,刘广桐又先后升任为149师师长、50军参谋长、50军副军长等职。

刘广桐治军严格,爱憎分明,干部有了错误批评起来是毫不留情。然而平时他又非常爱惜下属,关心将士,因而在部队中威望素著,深受新老官兵爱戴。刘广桐在战争年代曾多次负伤,右手只剩下大拇指和食指,平时敬礼和还礼都用点头代替。据说他的这个特权还是周恩来给的。那是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结束后,周恩来接见了藏字419部队的英模,走到刘广桐身边时,他举手向总理敬礼。周恩来发现刘广桐举起的右手只有两根指头,顿时心生敬意,当场授予他特权:以后见了任何级别的领导,可以不用敬礼!

1979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时,50军作为第二批参战部队奉中央军委命令赶赴战地,3个步兵师被打散分别成为广州军区和昆明军区的预备队。149师当时接令从四川驻地向西线云南中越边境开进,刘广桐作为50军驻师工作组领导下到149师加强组织指挥。原定149师是归14军指挥投入战斗,在开进路上又接到昆明军区前指的命令,改为归13军指挥,下火车后迅速向中越边境机动。这个命令来自邓小平的亲自指示,可见邓小平对149师非常重视。经过连续一周的火车输送和摩托化行军,149师于1979年2月24日黄昏全部进入越南境内的坝洒至龙金地区集结,转为13军预备队待命,并以一部兵力占领龙金以西诸高地,保障39师右翼安全。

到达集结地域后,13军当即赋予149师指挥11军32师95团攻歼沙巴地区越军316A师的任务。本来,昆明军区前指命令13军在攻取柑塘之后,相机歼灭越军316A师。13军的37师、38师正在追歼柑塘越军345师,打得很顺手。39师已在谷珊西山至代乃地区组织了防御,粉碎了316A师先头部队的东援企图。如果战场形势没什么变化的话,13军是准备以39师依托现有阵地向沙巴出击,主攻316A师;37师、38师解决柑塘之敌后,以一部兵力执行搜剿任务,主力转为军预备队,随时准备支援39师战斗。然而就在这时,149师赶到了战地。149师是邓小平亲自命令加强到13军方向的,显然是期望该师能有所作为。而且13军当时的政委不是别人,正是原52师的老政委、刘广桐的老搭档乔学亭,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王心前也是从原52师出来的,可以说是老部队遇到了老领导。要说乔学亭政委甘心让自己的老部队闲当预备队,总归也是不能令人信服。加上13军各师打了一周多了,已比较疲劳,149师是新锐部队,需要得到锻炼。各种因素综合到一起,13军指挥所决定将西线的最后一场大仗交给149师。当时,13军军长阎守庆、政委乔学亭在向149师师长康虎振交代任务时还特别强调说:“敌316A师正在沙巴徘徊犹豫,已陷入孤立,要抓住时机将其歼灭,中央首长都希望你师打好这一仗。”

在受领了13军下达的作战任务后,康虎振师长和政委徐金堂就召集师领导成员及军驻师工作组成员开会,根据13军的意图、本师的任务和当面敌情,讨论研究了作战方案,最后形成决心,确定了作战部署。决定集中师主力445团、446团和配属的32师95团(欠1个营)及炮兵等主要兵力兵器,沿10号公路及其两侧向沙巴实施主要突击;同时以447团加强95团1个营向沙巴之敌侧后穿插,断敌退路,阻敌增援,配合师主力将越军316A师主力歼灭于新寨以东地区。

24日晚,康虎振师长主持召开了全师团以上干部会,首先传达了上级指示精神,要求各级干部做好配属13军战斗的思想准备。随后介绍了当面的敌情和地形,并明确了各部队的任务及协同事项。会上,刘广桐讲了话:“既然配属13军,就要完全服从13军指挥,我只是个观察员身份……。”谁都知道,以刘广桐在149师和50军的地位,他绝不会仅仅是一个观察员。实际上,面对这样一场与越军王牌师硬碰的恶仗,老将刘广桐早已是摩拳擦掌。

2月25日凌晨,13军批准了149师的作战方案,并进一步明确了149师的任务:指挥炮兵第4师18团、昆明军区独立坦克团第3营(欠7连),待39师攻占1662高地,歼灭奔西爱、威龙松地区之敌,打开口子后进入战斗,歼灭沙巴地区之敌。同时指示95团归32师指挥,担任预备队。为争取时间,尽快了解当面敌情,康虎振师长当即调整部署,将445团2营和师侦察连加强给447团,令该部率先开始行动。25日拂晓,447团和445团2营在副师长王文钦、副政委吕大居等人率领下,向沙巴越军316A师侧后发起穿插。前进途中,因天气炎热,部队没有准备,导致60余人中暑。入夜后黄连山区气温急剧下降,部队衣着单薄,又有不少人着凉感冒。149师部队长年驻扎四川,对亚热带山地气候不习惯,还未进入战斗就发生了非战斗减员。26日凌晨,447团和445团2营进至班佛一线后,接师指挥所转13军命令停止前进待命。26日午夜时,康虎振师长电令447团继续前进,配合正面部队于27日12时打响。

然而,149师马不停蹄赶到战地,未及休整就向前开进,天还下着雨,速度较为缓慢。加上13军又几次调整部署,命令149师加快向战地运动,要等待命令进入战斗,因而正面部队未能于27日12时打响。447团和445团2营于27日早晨继续发起穿插,进至岳山地区后两部分路向各自目标前进。447团在格盖苗地区与越军遭遇,经战斗后夺取了甘荷毛西南侧山垭口。445团2营前进途中也与当面越军发生战斗,抢占了大平西北无名高地组织防御。根据军区前指的敌情通报和13军的指示,为保障与正面部队协同发起攻击,康虎振与刘广桐等人商量后,电令447团稳扎稳打攻击前进。因大平以南地区敌情凶险,又令445团2营固守大平西北无名高地,没有命令不要下山。

28日下午,13军电令149师:39师已攻占奔西爱、4号桥、威龙松,公路已打通,令你师进入战斗。此时32师95团已再次转归149师指挥。康虎振随即调整部署,命令担任正面主攻的446团连夜沿公路进至奔西爱、4号桥、威龙松一线,占领进攻出发地区,准备于3月1日晨发起攻击。同时命令沿正面进攻的其他部队迅速向3号桥、谷珊地区开进,随446团之后跟进,视情况进入战斗。

446团接令后立即行动,沿公路进至3号桥后,于当夜接管了此处友邻部队39师117团的阵地。然而117团在28日攻占3号桥时,对地形发生错判,误认为是4号桥,向446团交错了阵地。446团指挥人员根据地图与现地位置反复对照,确认所在位置不是4号桥,而是3号桥,遂将实到位置报告了师指挥所。团长曹从连认为前方可能有敌人,遂向师长请示可否就地加修工事,次日拂晓再前进。康虎振接到报告后,因为13军先前通报39师部队已攻占了奔西爱、4号桥,他对此深信不疑。当发现446团的坐标离4号桥、奔西爱一线还有3公里时,立即命令446团迅速开进,当夜一定要进到指定位置,按时于3月1日拂晓发起攻击。康虎振当时是要坚决执行13军的命令,心态上有些着急,对于446团开进途中可能会遇到的敌情没有仔细分析,认为既然友邻部队已占领了4号桥地域,前方应并无敌人,或至多是复活的残存之敌,没什么可怕的。为慎重起见,随446团行动的代副师长再次打电话给康虎振,建议次日拂晓再前推,却遭到了康虎振的强硬拒绝。接到师长的严令后,曹从连等人再不敢怠慢,立即边部署边行动,以2营为前卫,连夜冒雨向4号桥开进。无独有偶的是,根据师长的通报,446团指挥人员也放弃了原先的正确意见,认为4号桥地区应已被友邻部队占领,因此没有采取进一步的核实措施,而是通报2营开进时注意不要与前方的友军发生误会。结果2营与师、团一样以为4号桥地区已被友邻部队控制,未加警惕,因而在开进时没有组织侦察警戒,部队成行军队形前进,未做好发生遭遇战斗的准备,终于误入了越军阵地。  

3月1日凌晨2时25分左右,446团2营在进至4号桥东北侧公路附近时,尖兵与几名警戒的越军突然遭遇。在喝问口令对方未答后,判断其是越军,当即开火。这一下惊动了周围各高地的越军,一齐以猛烈的火力射向正在行进的2营。因猝不及防,加上地形不利,2营在公路上的部队当即发生重大伤亡,营指挥所也被打散。不过2营毕竟是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建立过功勋的老部队,各连反应迅速,在干部带领下积极主动向公路北侧高地发起抢攻,与防守越军进行了激烈的争夺战。因情况混乱,2营向团指挥所报告已到4号桥,遭遇零星越军袭击。曹从连根据2营不准确的报告,又电告了师指挥所。据此,师指挥所按原定计划命令师炮兵群向蒙先、威龙松、达果一带越军阵地进行了炮火急袭,支援正面部队发起攻击。直到早晨7时30分左右,2营派人返回团指挥所报告了遭到越军伏击的情况,曹从连这才知道情况严重,急忙派部队前出增援2营。康虎振接到446团报告后,也立即命令师炮兵群以火力支援2营战斗。446团2营顽强奋战,在师、团的火力、兵力支援下,逐步扭转了被动形势,最后攻歼了4号桥东北无名高地上的越军,站住了脚。

在这场持续9小时35分钟的激战中,2营击毙越军153人,自己也付出了伤亡196人的重大代价。因为这一战牺牲较大,刘广桐、康虎振、曹从连等军、师、团领导心情都很沉重。4号桥战斗一度还被当作了失败战例,直到后来军事科学院派人下来调研编写战例,才发现这是一次成功的反伏击战斗,并对之作出了公正的评价。因为这种曲折的关系,446团2营后来被记集体二等功也比别的部队晚了一些。战后,康虎振师长去云南屏边烈士陵园祭扫战友,在烈士墓前失声痛哭,大概他也对自己在指挥上的失误大意而感到内疚吧。

3月1日晚,13军指示149师加快进攻速度,力争2日全歼沙巴地区之敌。刘广桐、康虎振立即召集军、师领导和炮兵、后勤指挥员开会进行研究。刘广桐在会上首先说:“这个仗,决不能再拖下去了。再拖,我穿插部队也成了正面攻击部队。如果我穿插部队到时候撤不出来,或者让敌人跑了。那么,我们又怎么向上级和祖国人民交代!因此,我的意见明天的行动部署必须调整。使用预备队,集中力量一起上,不打到沙巴歼灭敌316A师,绝不收兵!”在对战场形势进行了细致地分析研究后,军、师领导最终形成决心:将师预备队和加强的坦克分队投入战斗,集中兵力兵器,将全师分成六路,以10号公路为轴线,于2日向沙巴实施向心攻击。随即连夜调整部署,将445团(欠2营)投入战斗,配属昆明军区独立坦克团第9连沿公路向沙巴实施主要突击;446团在445团右翼分两路向沙巴进攻;95团在445团左翼向辛水胡方向进攻;447团迅速夺占新寨和黄连山垭口,断敌退路后向沙巴发展进攻;445团2营沿大平、达聘苗向沙巴方向进攻。各团多路向心攻击,互相协同歼灭沙巴地区之敌。
3月2日7时45分,149师炮兵群向前沿和纵深地区的越军阵地实施了15分钟炮火急袭。随后446团兵分两路继续打开突破口,以团主力攻歼4号桥地区之敌,然后向1796高地、马匝方向攻击前进;同时以3营向奔西爱攻击,然后沿蒙先、大平、达聘苗向沙巴攻击前进。

446团1营主攻4号桥西南无名高地,先头1连遭到高地守敌及外约姆河东山越军交叉火力封锁,前进受阻。战斗胶着之际,刘广桐拄着棍子和康虎振带着警卫员离开师指挥所直奔4号桥头。见到446团的人后,刘广桐就铁青着脸喝道:“快叫你们团长政委到这来!”不一会,曹从连和长着满脸络腮胡子的政委张广礼一人提支冲锋枪跑了过来。还没等他俩站稳,刘广桐就用棍子连连捣地高喊道:“曹从连,我命令你半个小时内拿下4号桥,否则军法处置!快上!”曹从连也急了,闷声喊了声“是”,然后就和张广礼跑回了前沿。他观察了一下地形和越军的火力情况,果断命令1连以一部兵力从右侧徒涉小溪隐蔽向4号桥西南无名高地接近,同时组织团、营火力压制西南无名高地和外约姆河东山的越军火力。1连指导员、副连长带领1个排交替掩护,迅速涉过小溪,从右侧一举突入了越军第一道堑壕。连长乘势指挥连主力从正面发起猛攻,也冲上了西南无名高地。

8时50分,刘广桐、康虎振指挥445团先头3营在坦克掩护下进入战斗,以快速打通4号桥。西南无名高地东侧山脊和外约姆河东山的越军以密集火力封锁了4号桥头,445团3营多次冲击受挫,伤亡很大。刘广桐和康虎振感到从正面单一攻击不易成功,就让445团团长张继申派一部兵力从右翼进入战斗,夺占西南无名高地东侧山脊越军侧后制高点,然后由上向下攻击,同时坦克在公路上以火力支援步兵进攻。激战中,刘广桐带着康虎振、张继申等人不顾危险地站在4号桥头实施指挥。他双手叉腰对着被越军火力压制在路边的战士们高喊道:“快!起来往前冲!越快子弹越打不到你!”当时越军的机枪子弹就打在刘广桐身边几米远的土坎上,溅起了几缕黄白色的弹雾。旁边的警卫人员急忙去拉他伏下来隐蔽,而刘广桐纹丝不动,仍然激励战士们不要害怕,不要退却,勇猛冲击。曹从连在指挥战斗时得知了一个噩耗,在445团3营当副班长的儿子曹辉刚刚乘坦克冲锋时中弹牺牲了。曹从连悲愤万分,喊了一声“跟我上!”就提枪带着战士们杀上了前沿。

经过一上午的激烈战斗,446团1营攻占了4号桥西南无名高地主峰,另一路3营歼灭了奔西爱地区守敌,全团继续沿公路右侧发展进攻。445团3营攻占了4号桥西南无名高地东侧山脊,歼灭了公路附近的越军。至此,445团配合446团完全控制了4号桥地区,打开了通往沙巴的口子。在公路左侧,95团也经过战斗歼灭了外约姆河东山之敌,攻占威龙松,解除了对师主力侧翼的威胁,随后继续向珍珠琳方向发展进攻。经过调整,445团在坦克掩护下继续沿公路进攻。战至3月2日傍晚,先后攻占了朱奈、6号桥,推进到7号桥地区。公路右侧的446团相继攻占了蒙先、1796高地,公路左侧的95团也进占珍珠琳地区。

在正面部队沿10号公路两侧发展进攻的同时,向敌后穿插的447团也经过连续3天的浴血奋战,拼死打过了新寨北侧山垭口,于3日18时攻占了黄连山垭口,切断了沙巴以西的10号公路。可惜的是,316A师主力已于一天前陆续翻过黄连山垭口西撤,未能将其网住。坚守大平西北无名高地的445团2营接到师指挥所3月1日晚的进攻命令后,因带队的副团长决心不坚决,推说面前敌军较强,没有按时向沙巴攻击前进。在师指挥所几次催促后,仍然行动不积极,推脱不动,终于未能在此方向对沙巴之敌形成威胁。

3月3日,正面的149师各部继续向沙巴发展进攻。445团从中路直进,一举攻克8号桥,然后兵分四路直扑沙巴县城,于中午11时20分将攻占,越军主力早已撤走。左右两侧的446团主力和95团也相继攻占马匝、天文台、辛水胡、尚大万,随后进到了沙巴县城附近,与445团共同控制了这一地区。后445团发现北侧的新寨方向传来激烈枪炮声,遂以主力前出进行清剿。战斗至4日上午,歼灭了新寨地区残敌400余人,并与447团取得了联系。

向大平方向攻击前进的446团3营因遇高山拦阻,地形复杂,雨大迷路,怎么也转不出去。曹从连接到报告后,考虑到天上一直下雨,3营对地形不熟悉,还抬着伤员,便命令他们从原路返回向主力靠拢。3营经蒙先返回,于3日21时到达4号桥。刘广桐发现3营没有进到指定位置后非常恼怒,就大声训斥带队的副团长:“你的前指为什么现在还在公路上?没有按时推进到指定位置?我要处分你!”这时曹从连过来解释道:“下了一天雨,地形不熟悉,他们还抬着伤员,是我命令他们原路返回的!”刘广桐怒气未消,转身又质问曹从连:“曹从连,是你的责任你负,不是你的责任你不要来扛!”曹从连自从儿子牺牲后一直非常悲痛,眼下这事又一时解释不清楚,就梗着脖子顶撞道:“我是一团之长,446团的大小责任我怎么不能负?!”说完,就叫副团长等人跟他走了。曹从连心里明白,老首长不是不讲理的人,现在已经打了胜仗,也不会给他什么处分的。

攻占沙巴后,刘广桐、康虎振命令各部队打扫战场,转入搜剿。3月4日10时许,刘广桐带着参谋、翻译和警卫人员乘车向沙巴县城开进。当他们进至沙巴县城东侧进口处时,看到在公路右边竖立着一块很大的标语牌,上面写着越南文字。参谋问翻译标语牌上边写得是什么,翻译犹豫着不太愿意说。参谋又问了一次,翻译只好答道:“那上面写的是‘全民皆兵,消灭中国侵略者’。” 刘广桐听到后非常生气,严厉地说:“他这是贼喊捉贼,他侵略柬埔寨,侵略我国领土,他才是侵略者。该消灭的正是他,而不是别人。我们是正义之师,是惩罚他来的!”

4日上午,446团接到师指挥所命令,速派部队攻歼沙巴北侧的达聘苗地区残余越军,接应在大平西北无名高地的445团2营撤回沙巴。曹从连带人迅速前前出观察了达聘苗地区的地形、敌情,然后果断组织战斗,指挥446团2营前出发起攻击,在炮兵一部支援下一举歼灭了达聘苗地区残余越军约1个加强连大部,打得非常漂亮。随后,446团2营又于当晚接应在大平西北无名高地的445团2营分批撤向沙巴。当446团2营返回时,正巧被刘广桐撞见。因为经过连日战斗,2营官兵军装破烂,满身泥巴,形象非常狼狈。刘广桐看不惯了,拄着棍子大声训斥道:“看看你们这身熊样,像不像打了败仗的兵!”曹从连听见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又站出来顶撞道:“他们淋了一天的雨,挨了一天的饿,打了一天的仗!副军长同志,你不能这样骂他们!”说完就命令2营作为预备队跟在全团最后面,自己也带领团指挥所离开了师指挥所一行。后来刘广桐想找曹从连谈谈,可他来到446团指挥所,曹从连就躲去了2营,刘广桐来到2营,曹从连又躲到3营,反正就是不和副军长见面,弄得刘广桐也很无奈。

在沙巴城里,刘广桐发现了指挥445团2营的该团副团长。当时445团2营大部分人员都还没有从大平撤回来,刘广桐当即上前询问这位副团长:“你怎么会在这里?部队呢?”副团长答道:“我先到,部队在后面。” 刘广桐不由火冒三丈,指着他训斥:“有你这样的指挥员吗?叫你下山,你嫌有敌人不下,叫你撤退,你丢了部队跑得比兔子还快!我告诉你,今天如果我的部队有个三长两短,我要你的脑袋!” 好在后来445团2营人员连同伤员、烈士在446团部队接应下都安全撤到了沙巴县城。不过在战后总结时,师里还是点名批评了这位副团长,并对其予以了处分。

从2月27日至3月5日,149师及配属部队连续战斗7天,沿10号公路攻击前进33公里,胜利攻占沙巴,歼灭越军316A师及地方军共2338人。149师部队强攻硬打,不畏牺牲,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在战斗中伤亡1300余人。

3月6日,149师奉13军命令开始回撤。刘广桐、康虎振立即部署,指挥全师交替掩护先后撤出沙巴地区,再搭乘13军调过来的汽车沿公路快速向国内回撤。撤离战区前将越军的营房设施全部炸毁,将缴获的带不走的各种弹药就地销毁,将沿公路的越军桥梁全部炸毁。3月8日,149师渡过红河全部撤回了云南境内。

在战后回到国内进行战评总结时,刘广桐如此评价道:“149师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有四个显著特点,这就是备战快,上得快,打得快,撤得快。” 当时在《昆明军区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总结(初稿)》中,写有149师“穿插部队未能按时断敌退路,致使沙巴之敌一部于3月2日前西逃”的结论。刘广桐对此非常不满,找到乔学亭政委陈述了自己的意见,认为初稿中的这一结论不符合实际情况。穿插部队在正面主力攻占沙巴之前5-6小时就切断了新寨南侧公路,克服了极大困难,打得非常英勇。之所以没有堵住316A师主力,一和整体的作战进程有关系,穿插部队为配合主力从正面攻击,奉命在中途放缓了动作;二是穿插路线的地形和环境非常恶劣,穿插部队没有后方炮火支援,强攻硬打,断粮缺弹,遇到了很大困难;三是316A师也非常机敏,早早就部署了撤退。根据刘广桐的意见,13军领导再次开会进行研究,对149师予以了充分肯定。后来在成都军区领导参与下,对149师的作战过程重新认定,作出了公正的评价。

回国后,刘广桐想起了曹从连的战场失子之痛,自己还几次训斥他,感到很是过意不去。于是带着夫人乘车去了446团驻地,拜访慰问了曹从连夫妇。曹从连当然不会记老首长的仇,在举杯畅饮之后,又陪着刘广桐去靶场打枪过瘾,甚至拿出从越军手里缴获的美军枪榴弹来打。直到刘广桐过足枪瘾后,大家才释然分别。

1979年的这一仗,打出了149师在军中的赫赫威名。日后多年历经裁军、转隶,149师在西南部队中的地位却越来越重要,是为明证。

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后,刘广桐又先后担任了成都军区副参谋长、成都军区司令部顾问等职。因为长期的高原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1992年1月14日,刘广桐因病在成都逝世,享年71岁。老将军戎马一生,在149师中留下了很多传奇,深为老兵们所怀念。
写的太好了!赞!
支持沈大  写的详实生动 太好了
网上总有小人说当年越军主力没有留在国内的,都去柬埔寨了,可算有人出来说说了。
还没看完,向参与筑路的官兵和民工致敬
麻烦露珠吧“原藏字419部队政委阴法唐在50年后有一段话谈到:“有人说,我们后撤是因为难以固守,不是那么回事嘛。从地理上讲,我军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加上其他有利因素是足以守住的。譬如,‘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在印度入侵前,一直是西藏管辖下。老百姓对我军非常亲热,他们说:‘一看长相,我们就是一国的。’做群众工作一直是我党的强项,在‘麦克马洪线’以南我军与在内地是一样受到拥戴的。”这一段谈话的原文出处标出来,省得露珠变成历史发明家
149清楚了。。。。。
这种老英雄,越来越少了。
那个团长也是有个性,不过说明当时上下级还是比较民主的,现在,官大一级你都不敢说话
那个团长也是有个性,不过说明当时上下级还是比较民主的,现在,官大一级你都不敢说话
那个445团副团长应该毙了。
稀里糊涂的战争,唉,
沈大的文章写的一贯很好。
楼主,还是希望对重要事件的定性描述要标明出处。
九·哥 发表于 2015-2-27 10:29
楼主,还是希望对重要事件的定性描述要标明出处。
没有出处的我从不会写。但写了看不出来是人的水平。有水平的人从来不会问我。
2015-2-27 11:31 上传


原藏字419部队政委阴法唐在50年后有一段话谈到:“有人说,我们后撤是因为难以固守,不是那么回事嘛。从地理上讲,我军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加上其他有利因素是足以守住的。譬如,‘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在印度入侵前,一直是西藏管辖下。老百姓对我军非常亲热,他们说:‘一看长相,我们就是一国的。’做群众工作一直是我党的强项,在‘麦克马洪线’以南我军与在内地是一样受到拥戴的。”
这一段太打某些人的脸了,怪不得有人找楼主麻烦。


重复,,,,,

重复,,,,,
最近沈大的传记文章逐渐转移到建国后的将领了。
楼主的文章挨个拜读
那茬儿老人大部分因为年龄问题都在88授衔前离休了。当了一辈子军人,没当上将军。遗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