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复兴与亚太未来[转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0:41:41
作者:约瑟夫·奈伊

..作者是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 、美国前负责国际安 全事务的助理国防部长。在这篇深入分析美国、中国与其他亚太国家 未来发展的文章中,他强调美国应在本区域增加投资、加强经济实力 ,以配合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和逐步推行的政治改革,从而协助巩固 整个亚太区域的合作关系。

  纵观历史,一个新的强国的兴起总是伴随着动荡和不安。而激烈 的冲突常常随之而来。中国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日益增强的经济 和军事力量,在下世纪初将成为亚太地区——和美国外交政策——最 重要的问题。 “中国的兴起”是一种不恰当的说法,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复兴 ”。就其领土和历史而言,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亚太地区的一个重要 国家。从公元500年到公元1500年,中国在技术和经济方面居于世界 领先地位(虽然没有全球性影响),欧洲和美国只是在最近的500年 中才超过它。

  1979年之前,中国又有加入东亚的变化大潮。1978年,中国按人 口平均算比韩国在1960年还穷。但是,正如一些经济学家所指出的, 在这个国家后来的历史中,经济占了主导地位,年增长率高达百分之 八到百分之九。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增长了两倍 。

  《经济学家》杂志估计,今后1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将为百分之 七到百分之八。作为经济增长之依托的经济基本要素可能保持良好的 状况。亚洲开发银行设想中国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乐观的,即 今后10年人均经济增长率为百分之七到百分之八,而随着人口比率上 升和储蓄减少,增长率在21世纪20年代下降到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六; 另一种是悲观的,即中国没有进行必要的改革,而收入的日益不均使 人均经济增长率下降到百分之四到百分之五。即使这个数字也差不多 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目前增长率的两倍。

  中国日益增强的经济力量是发展同样强大的军事力量的基础吗? 有关的资料和看法是有争议的,因为中国并不把所有与防务有关的开 支都透露出来。

  总部在檀香山的东西方中心的看法比较乐观。在它看来,中国的 军事现代化还远不能满足其防务需要。中国的军费一直非常低,特别 是考虑到其国家和军队之庞大……中国的低军费反映了其明确的政策 ,即军事现代化是服从和支持国家经济建设的。

  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中国的军事力量可能增强。即使这不 会使中国成为一个与美国势均力敌的全球性——或者地区性——强国 ,这也确实意味着北京对其邻国来说可能显得更加可怕。此外,中国 增强的军事力量意味着今后美国的任何军事任务都将比现在需要更多 的军队和物资。也就是说,即使排除所有夸张和夸大的成分,也必须 认真地看待中国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增强,应视之为这个地区的一个新 的因素。 政治情况和外交政策

   中国打算怎样利用它的新力量是一个引起激烈争议的问题;这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国内政治情况的变化。这些变化既包括政治制 度的演变又包括中国阐明其国家利益的方式。就短期而言,保持连续 性是有可能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巩固了江泽民的地 位,并进一步确定了现行政策的轨道。

  把眼光放远一些,展望一下中国在下世纪初的情况很有意义。

  1994年,当我和傅高仪都在国家情报委员会工作时,我们两人作 出一些有关下世纪初中国具体地说可能是什么样子的不保密的设想, 并让一些学术专家估计这些设想实现的概率。随后,我们分析了这些 设想与中国外交政策的关系。

  东亚式的发展——继续保持快速经济增长,保持面向国际市场的 发展趋势,保持中央政府相对稳定的控制。政治多元化势头加强,逐 渐确立民主制度和人权。外资可能使基础设施迅速发展——这种设想 似乎最有可能成为现实。一些有见识的观察家——包括前美国驻华大 使芮效俭——都说,现在有更多的中国人比这个国家历史上的任何其 他时候更加自由了。《国民利益》主编欧文·哈里斯说,用“极权统 治”来形容中国政权是荒谬的。

  美国总统克林顿说过:“社会的推动力和经济变化的本性——再 加上从外部世界获得信息的能力——共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加自由精 神。”《纽约时报》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它认为:“几乎没有迹象表 明中国的经济繁荣带来了具体的政治变化,甚至也没带来克林顿认为 必然会出现的无形的自由弊端。”而像多克·巴尼特这样的中国问题 观察家则又有不同看法。他说:“对中国老百姓的政治控制已大大放 松……如今中国的绝大多数人不但经济上富裕多了,而且还比以前拥 有了更多的个人自由,他们可以选择职业、生活方式、个人兴趣和关 系。大多数中国人现在有比以前多得多的获得各种信息的机会……多 元化迹象——到目前为止还仅限于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不断增多。 ”

  另一个弄清中国意图的办法是先不研究国内因素,而是依靠历史 类推和用现实的眼光来看待中国,把中国看作是一个理性的国家。即 使是在这个问题上,专家们的看法也不一样。在一些专家看来,随着 中国国力的恢复,它显然希望重新获得地区支配地位。这会使它与美 国发生冲突。其他专家则认为,中国将希望成为一个全球性强国。新 加坡资政李光耀认为:“中国从来就不是一个狂热地想在全世界传播 其生活方式的国家,它也从来不赞成扩张,至少在从明朝以来的500 年中是这样。中国现在主要关心的是国内的事情,而且在今后很长一 段时间内都是这样。”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对美国构成地区性挑战而 不是全球性挑战的可能性较大。

  国家利益可以随时间而变。每一个国家都有许多愿望,这些愿望 列出来就像一份有价格的菜单。但是,要在特定的形势下阐明国家利 益,就需要了解各种限制和代价。就中国本身而言,它很可能想强行 收回台湾,确保控制南中国海和确立自己作为东亚地区首要国家的地 位。但是,中国领导人不得不面对其他国家造成的各种限制,不得不 在各种目标之间进行协调。鉴于中国把经济现代化和依靠外国市场和 资源作为首要任务,它不得不面对由自身造成的限制。它还要面对由 美国的力量造成的限制,而这种力量不大可能消失。最后,它还要面 对由与该地区其他国家的关系造成的限制。

  在现实世界中,各国都需要重新阐明它们的利益。80年代初,中 国避免与防止核武器扩散制度粘连;到了90年代,除了与巴基斯坦有 关的一些不太重要的例外情况之外,中国基本上改变了立场,开始遵 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此外,在90年代初,中国的态度是不赞成 全面禁止核试验。到了1996年,中国重新阐明了其利益,并签署了《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草案。北京的国家利益的进一步演变将取决于 美国和该地区其他国家的政策。 美国的亚太政策

  与欧洲不同,亚太地区在冷战期间没有形成一个富国的机构网。 而且,中国和日本没有像法国和德国那样在欧盟和北约这样的背景下 和好。冷战的结束使亚太地区早些时候的旧冲突显露出来。因此,这 个地区的一些国家增加了它们的军备,虽然到目前为止这仅导致了军 备“竞走”,而非军备竞赛。   冷战期间,中国、日本和美国在亚太地区与苏联抗衡。苏联的解 体使美国占据了支配地位;中国的分析家有时抱怨说,这个地区没有 均势--而中国军力的增强可以恢复均势。美国人则警告不要改变目 前的均势。两国分别利用这个词的两个不同的但是长期存在的含义: 中国指的是大致平等的力量分配;而美国指的是目前的力量分配,一 些分析家认为,美国可以避免与北京发展冲突,所需要做的,就是退 出这个地区,让当地的均势在中国、日本和复兴的俄罗斯之间形成。

  其他分析家则认为,目前的力量分配使这里出现了政治稳定,而 这种稳定巩固了亚洲的经济奇迹。美国的优势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华 盛顿距离这里很遥远,在这里没有领土要求,而且能够提供稳定,从 而使当地没必要展开军备竞赛。这些分析家指出下面这个事实,即美 国在这个地区驻军差不多受到这里所有首都的欢迎。

  美国目前的战备被称为“建设性接触”战略,有关接触和遏制的 辩论比这两个本身所表示的意思更复杂。接触与其说是一项具体的政 策,还不如说是一种态度,而且它本身包含着限制因素。“建设性接 触”战略没有说明怎样处理诸如台湾、贸易和人权之类的难题。它没 有阻止克林顿政府在1996年派两艘航空母舰去台湾,或者阻止它坚持 要中国满足适当的条件才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人也反对说,这 种接触太含糊不清了,有时像是遏制。例如,他们对1997年9月重新 确认美日安全条约的做法表示强烈不满。

  尽管对“接触”和“遏制”口号叙述得不够充分,但是,“接触 ”口号所表明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它意味着美国已拒绝接受认为与 中国发生冲突不可避免的论点。尽管在贸易、人权和不扩散核武器政 策的一些细节方面存在分歧,但是,美国看到了共同的利益。最重要 的是,目前压倒一切的稳定对中国和美国都有利,这种稳定可以促进 地区繁荣。两国都不希望朝鲜半岛发生冲突或者出现地区核军备竞赛 。

  在多边机构方面,美国强烈支持亚细安地区论坛。中国据说愿意 通过双边途径与其较小的邻国打交道(这是一个大国的自然反应)。 另一方面,北京认识到,它不能对亚细安地区论坛置之不理,包括这 个论坛就斯普拉特利群岛(南沙群岛--编者)问题进行的讨论。旨 在成立东北亚安全对话或论坛的努力不太成功,主要是因为中国不愿 意孤立朝鲜。中国到目前为止不愿意接受美国过去提出的中美日3国 国防部长举行会谈的建议。但是,如果两个朝鲜开始与中国和美国举 行四方会谈,这种限制就可能减少。

  与日本——美国是在这个地区驻军最多的国家——的联盟对华盛 顿的战略至关重要。1996年4月,桥本首相和克林顿总统公开支持一 个联合小组重新阐明《美日安全条约》以使之成为冷战后这个地区稳 定的基础的工作。这可能是这个地区最重要的关于政策的事态发展之 一。它意味着中国不能借助日本来对付美国,或者试图把美国从这个 地区赶走。美国和日本可以利用这个稳固的阵地进行合作,在这个地 区共同对付日益强大的中国。

  一些分析家担心这样做会促使中国与俄罗斯重建它们在50年代的 反美联盟--中俄在《美日安全条约》被重新确认之后举行的首脑会 谈暗示了这种可能性。这种情况不大可能会出现,理由有二:首先, 中国和俄罗斯需解决与远东地区的人口状况有关的问题。远东地区中 俄边界两边的人口悬殊很大,俄罗斯一边有600万至800万人口,而中 国一边有多达1.2亿人口。其次,一个更强大的中国的地缘政治影响 力与美国在一个稳定的多元化的欧亚大陆的战略利益不一定是不相容 的……美国和中国在欧亚大陆彼此需要。只有笨拙的美国外交可能损 害华盛顿在东亚的有利地位。

结论

  没有人敢保证美国的现行战略会有效;中国随着国力的增强将怎 样表现也说不准。但是,现行战略比其他替代方案好:它是建立在目 前的投资和力量的基础之上的;而且,在形势变化的情况下,这种战 略是可以扭转的。

  在没有限制的情况下,北京可能希望把美国从这个地区赶走,并 对其邻国行使霸权。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各国都学会用切合实际的 方式阐明其利益。美国在下个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仍将是世界上 最强大的国家。由于没有其他机构,华盛顿在东亚的驻军可以提供稳 定。只要美国合理地利用其权力,以便其他国家(包括中国)继续受 益于其他有利于稳定的影响力,并明智地进行投资以便维持其权力来 源,那么就没有任何国家或联盟可能对它提出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讲 ,美国越是维持在东亚的力量和不理会悲观人士——这些人会抓住机 会把有关冲突不可避免的看法变成一个不幸而言中的预言——的建议 ,与中国避免冲突的可能性就更大。作者:约瑟夫·奈伊

..作者是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 、美国前负责国际安 全事务的助理国防部长。在这篇深入分析美国、中国与其他亚太国家 未来发展的文章中,他强调美国应在本区域增加投资、加强经济实力 ,以配合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和逐步推行的政治改革,从而协助巩固 整个亚太区域的合作关系。

  纵观历史,一个新的强国的兴起总是伴随着动荡和不安。而激烈 的冲突常常随之而来。中国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日益增强的经济 和军事力量,在下世纪初将成为亚太地区——和美国外交政策——最 重要的问题。 “中国的兴起”是一种不恰当的说法,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复兴 ”。就其领土和历史而言,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亚太地区的一个重要 国家。从公元500年到公元1500年,中国在技术和经济方面居于世界 领先地位(虽然没有全球性影响),欧洲和美国只是在最近的500年 中才超过它。

  1979年之前,中国又有加入东亚的变化大潮。1978年,中国按人 口平均算比韩国在1960年还穷。但是,正如一些经济学家所指出的, 在这个国家后来的历史中,经济占了主导地位,年增长率高达百分之 八到百分之九。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增长了两倍 。

  《经济学家》杂志估计,今后1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将为百分之 七到百分之八。作为经济增长之依托的经济基本要素可能保持良好的 状况。亚洲开发银行设想中国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乐观的,即 今后10年人均经济增长率为百分之七到百分之八,而随着人口比率上 升和储蓄减少,增长率在21世纪20年代下降到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六; 另一种是悲观的,即中国没有进行必要的改革,而收入的日益不均使 人均经济增长率下降到百分之四到百分之五。即使这个数字也差不多 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目前增长率的两倍。

  中国日益增强的经济力量是发展同样强大的军事力量的基础吗? 有关的资料和看法是有争议的,因为中国并不把所有与防务有关的开 支都透露出来。

  总部在檀香山的东西方中心的看法比较乐观。在它看来,中国的 军事现代化还远不能满足其防务需要。中国的军费一直非常低,特别 是考虑到其国家和军队之庞大……中国的低军费反映了其明确的政策 ,即军事现代化是服从和支持国家经济建设的。

  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中国的军事力量可能增强。即使这不 会使中国成为一个与美国势均力敌的全球性——或者地区性——强国 ,这也确实意味着北京对其邻国来说可能显得更加可怕。此外,中国 增强的军事力量意味着今后美国的任何军事任务都将比现在需要更多 的军队和物资。也就是说,即使排除所有夸张和夸大的成分,也必须 认真地看待中国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增强,应视之为这个地区的一个新 的因素。 政治情况和外交政策

   中国打算怎样利用它的新力量是一个引起激烈争议的问题;这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国内政治情况的变化。这些变化既包括政治制 度的演变又包括中国阐明其国家利益的方式。就短期而言,保持连续 性是有可能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巩固了江泽民的地 位,并进一步确定了现行政策的轨道。

  把眼光放远一些,展望一下中国在下世纪初的情况很有意义。

  1994年,当我和傅高仪都在国家情报委员会工作时,我们两人作 出一些有关下世纪初中国具体地说可能是什么样子的不保密的设想, 并让一些学术专家估计这些设想实现的概率。随后,我们分析了这些 设想与中国外交政策的关系。

  东亚式的发展——继续保持快速经济增长,保持面向国际市场的 发展趋势,保持中央政府相对稳定的控制。政治多元化势头加强,逐 渐确立民主制度和人权。外资可能使基础设施迅速发展——这种设想 似乎最有可能成为现实。一些有见识的观察家——包括前美国驻华大 使芮效俭——都说,现在有更多的中国人比这个国家历史上的任何其 他时候更加自由了。《国民利益》主编欧文·哈里斯说,用“极权统 治”来形容中国政权是荒谬的。

  美国总统克林顿说过:“社会的推动力和经济变化的本性——再 加上从外部世界获得信息的能力——共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加自由精 神。”《纽约时报》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它认为:“几乎没有迹象表 明中国的经济繁荣带来了具体的政治变化,甚至也没带来克林顿认为 必然会出现的无形的自由弊端。”而像多克·巴尼特这样的中国问题 观察家则又有不同看法。他说:“对中国老百姓的政治控制已大大放 松……如今中国的绝大多数人不但经济上富裕多了,而且还比以前拥 有了更多的个人自由,他们可以选择职业、生活方式、个人兴趣和关 系。大多数中国人现在有比以前多得多的获得各种信息的机会……多 元化迹象——到目前为止还仅限于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不断增多。 ”

  另一个弄清中国意图的办法是先不研究国内因素,而是依靠历史 类推和用现实的眼光来看待中国,把中国看作是一个理性的国家。即 使是在这个问题上,专家们的看法也不一样。在一些专家看来,随着 中国国力的恢复,它显然希望重新获得地区支配地位。这会使它与美 国发生冲突。其他专家则认为,中国将希望成为一个全球性强国。新 加坡资政李光耀认为:“中国从来就不是一个狂热地想在全世界传播 其生活方式的国家,它也从来不赞成扩张,至少在从明朝以来的500 年中是这样。中国现在主要关心的是国内的事情,而且在今后很长一 段时间内都是这样。”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对美国构成地区性挑战而 不是全球性挑战的可能性较大。

  国家利益可以随时间而变。每一个国家都有许多愿望,这些愿望 列出来就像一份有价格的菜单。但是,要在特定的形势下阐明国家利 益,就需要了解各种限制和代价。就中国本身而言,它很可能想强行 收回台湾,确保控制南中国海和确立自己作为东亚地区首要国家的地 位。但是,中国领导人不得不面对其他国家造成的各种限制,不得不 在各种目标之间进行协调。鉴于中国把经济现代化和依靠外国市场和 资源作为首要任务,它不得不面对由自身造成的限制。它还要面对由 美国的力量造成的限制,而这种力量不大可能消失。最后,它还要面 对由与该地区其他国家的关系造成的限制。

  在现实世界中,各国都需要重新阐明它们的利益。80年代初,中 国避免与防止核武器扩散制度粘连;到了90年代,除了与巴基斯坦有 关的一些不太重要的例外情况之外,中国基本上改变了立场,开始遵 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此外,在90年代初,中国的态度是不赞成 全面禁止核试验。到了1996年,中国重新阐明了其利益,并签署了《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草案。北京的国家利益的进一步演变将取决于 美国和该地区其他国家的政策。 美国的亚太政策

  与欧洲不同,亚太地区在冷战期间没有形成一个富国的机构网。 而且,中国和日本没有像法国和德国那样在欧盟和北约这样的背景下 和好。冷战的结束使亚太地区早些时候的旧冲突显露出来。因此,这 个地区的一些国家增加了它们的军备,虽然到目前为止这仅导致了军 备“竞走”,而非军备竞赛。   冷战期间,中国、日本和美国在亚太地区与苏联抗衡。苏联的解 体使美国占据了支配地位;中国的分析家有时抱怨说,这个地区没有 均势--而中国军力的增强可以恢复均势。美国人则警告不要改变目 前的均势。两国分别利用这个词的两个不同的但是长期存在的含义: 中国指的是大致平等的力量分配;而美国指的是目前的力量分配,一 些分析家认为,美国可以避免与北京发展冲突,所需要做的,就是退 出这个地区,让当地的均势在中国、日本和复兴的俄罗斯之间形成。

  其他分析家则认为,目前的力量分配使这里出现了政治稳定,而 这种稳定巩固了亚洲的经济奇迹。美国的优势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华 盛顿距离这里很遥远,在这里没有领土要求,而且能够提供稳定,从 而使当地没必要展开军备竞赛。这些分析家指出下面这个事实,即美 国在这个地区驻军差不多受到这里所有首都的欢迎。

  美国目前的战备被称为“建设性接触”战略,有关接触和遏制的 辩论比这两个本身所表示的意思更复杂。接触与其说是一项具体的政 策,还不如说是一种态度,而且它本身包含着限制因素。“建设性接 触”战略没有说明怎样处理诸如台湾、贸易和人权之类的难题。它没 有阻止克林顿政府在1996年派两艘航空母舰去台湾,或者阻止它坚持 要中国满足适当的条件才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人也反对说,这 种接触太含糊不清了,有时像是遏制。例如,他们对1997年9月重新 确认美日安全条约的做法表示强烈不满。

  尽管对“接触”和“遏制”口号叙述得不够充分,但是,“接触 ”口号所表明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它意味着美国已拒绝接受认为与 中国发生冲突不可避免的论点。尽管在贸易、人权和不扩散核武器政 策的一些细节方面存在分歧,但是,美国看到了共同的利益。最重要 的是,目前压倒一切的稳定对中国和美国都有利,这种稳定可以促进 地区繁荣。两国都不希望朝鲜半岛发生冲突或者出现地区核军备竞赛 。

  在多边机构方面,美国强烈支持亚细安地区论坛。中国据说愿意 通过双边途径与其较小的邻国打交道(这是一个大国的自然反应)。 另一方面,北京认识到,它不能对亚细安地区论坛置之不理,包括这 个论坛就斯普拉特利群岛(南沙群岛--编者)问题进行的讨论。旨 在成立东北亚安全对话或论坛的努力不太成功,主要是因为中国不愿 意孤立朝鲜。中国到目前为止不愿意接受美国过去提出的中美日3国 国防部长举行会谈的建议。但是,如果两个朝鲜开始与中国和美国举 行四方会谈,这种限制就可能减少。

  与日本——美国是在这个地区驻军最多的国家——的联盟对华盛 顿的战略至关重要。1996年4月,桥本首相和克林顿总统公开支持一 个联合小组重新阐明《美日安全条约》以使之成为冷战后这个地区稳 定的基础的工作。这可能是这个地区最重要的关于政策的事态发展之 一。它意味着中国不能借助日本来对付美国,或者试图把美国从这个 地区赶走。美国和日本可以利用这个稳固的阵地进行合作,在这个地 区共同对付日益强大的中国。

  一些分析家担心这样做会促使中国与俄罗斯重建它们在50年代的 反美联盟--中俄在《美日安全条约》被重新确认之后举行的首脑会 谈暗示了这种可能性。这种情况不大可能会出现,理由有二:首先, 中国和俄罗斯需解决与远东地区的人口状况有关的问题。远东地区中 俄边界两边的人口悬殊很大,俄罗斯一边有600万至800万人口,而中 国一边有多达1.2亿人口。其次,一个更强大的中国的地缘政治影响 力与美国在一个稳定的多元化的欧亚大陆的战略利益不一定是不相容 的……美国和中国在欧亚大陆彼此需要。只有笨拙的美国外交可能损 害华盛顿在东亚的有利地位。

结论

  没有人敢保证美国的现行战略会有效;中国随着国力的增强将怎 样表现也说不准。但是,现行战略比其他替代方案好:它是建立在目 前的投资和力量的基础之上的;而且,在形势变化的情况下,这种战 略是可以扭转的。

  在没有限制的情况下,北京可能希望把美国从这个地区赶走,并 对其邻国行使霸权。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各国都学会用切合实际的 方式阐明其利益。美国在下个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仍将是世界上 最强大的国家。由于没有其他机构,华盛顿在东亚的驻军可以提供稳 定。只要美国合理地利用其权力,以便其他国家(包括中国)继续受 益于其他有利于稳定的影响力,并明智地进行投资以便维持其权力来 源,那么就没有任何国家或联盟可能对它提出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讲 ,美国越是维持在东亚的力量和不理会悲观人士——这些人会抓住机 会把有关冲突不可避免的看法变成一个不幸而言中的预言——的建议 ,与中国避免冲突的可能性就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