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斯蒂格利茨怪圈”的魔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2:56:52
马涛
  欧美经济前景暗淡,危机四伏,不管是美国债券还是欧洲债券都变得不再那么安全。中国要想实现外汇储备多元化,绝非易事,可供选择的金融资产面越来越窄,有遭受重大资本损失的危险。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近日表示,未来可能将更多的资源分配转向民间,要将更多的外汇“藏汇于民”,让国民自行决定外汇的用途。金融危机提供了一个重塑全球经济秩序的机会,中国绝不能盲目地救美援欧,而应适时跳出“斯蒂格利茨怪圈”。
  “斯蒂格利茨怪圈”的魔咒
  1998年3月25日,斯蒂格利茨在《金融时报》上发表了《Boats,Planes and capital flows》的文章,描述了新兴市场与发达国家之间一种匪夷所思的国际资金循环,在这种国际资金循环中,新兴市场国家在以较高的成本从发达国家引进了过剩资金后,又以购买发达国家国债和证券投资等低收益形式把借来的资金倒流回去,形成了新兴市场国家以资金支援发达国家的得不偿失的资本流动怪圈,人们称之为“斯蒂格利茨怪圈”。
  这种现象在东南亚国家尤其显着,东南亚国家将本国企业的贸易盈余转变成官方外汇储备,并通过购买收益率很低的美国国债(收益率2%-3%)回流美国资本市场;美国在贸易逆差的情况下大规模接受这些“亚洲美元”,然后又以证券组合投资、对冲基金等形式将这些“亚洲美元”投资在以东南亚为代表的高成长新兴市场获取高额回报(收益率10%-15%)。新兴市场国家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过大,遭受重大损失,而发达国家却可以双重获利。
  中国外储与外资收益率错配
  新兴市场国家陷入“斯蒂格利茨怪圈”有其必然性。基于外汇缺口和经济安全需要,尤其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更好地抵御国际游资冲击确保国内金融稳定,各国纷纷建立了雄厚的外汇储备。在国内缺乏有效投资工具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外汇储备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大多数国家选择将外汇储备投资于发达国家的国债等低收益但相对安全的资产。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国家不自觉地就陷入了“斯蒂格利茨怪圈”。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新兴市场国家,自然难以摆脱“斯蒂格利茨怪圈”的魔咒。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好政策过了头就是坏政策。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资本流动一方面经常项目持续顺差,另一方面存在着大规模的国际资本净流入,这种资本流入并非用来弥补经常项目逆差,而是通过各种渠道,或以经常项目顺差的形式,或以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的形式,形成外汇储备,最终通过将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低回报的资产,使高成本引入的外资又重新流回发达国家。尽管在这个怪圈里,早在2006年2月,中国就以8537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超越日本,当上了美国的最大债权国,一直到今天,这让素来爱面子的中国人觉得是一件倍有面子的事情,但是这个“面子”的成本太沉重。
  中国的债权国地位是防御性的“官方债权国”,投资主体是政府,对外投资方式主要是购买储备资产,收益率低且容易受储备资产发行国政策影响,风险和收益不易控制。而中国引入外资主要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每年外商直接投资的份额都占总外资比例的80%以上,通过外商其它投资和对外借款两种方式引入的外资规模不超过引进外资总额的20%。据估算,从2002年至2009年,以美元计价的中国外汇储备综合平均收益率在4%-5%,与此相对应的是,外商在华投资年平均收益率在20%左右,外储投资的低收益率与外商直接投资的高回报率呈现严重的不匹配。
  关键要合理配置外储
  摆脱“斯蒂格利茨怪圈”的魔咒,一方面可以通过合理引进外资,努力提高外资对华经济贡献率,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合理配置好现有的天量外汇储备。对一国而言,金融资源尤其是外汇储备的低效率使用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外汇储备本质上并非国家财产,而只是暂时操之于政府;也并非“庙堂神器”,只有用之于民,其价值方可体现。在外汇储备问题上,最根本的出路,还是政府要转换思维,从“藏汇于国”转为“藏汇于民”,实现由“官方债权国”向“私人债权国”的变身。主动性的以直接投资为主的“私人债权国”,主要是以民间投资为主,是市场主体的国际性投资行为,相比于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嗅觉更灵敏,更懂得如何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赚钱。因此政府不能把外储的留存和使用权攥在手里,可以考虑在战略上放开管制,把更多外汇储备资产配置在民间,投入在市场,这也有助于改变人民币内部贬值、外部升值的吊诡局面。
  现有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要跳出外储配置多元化的传统思维模式,面对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缺乏可操作的保值和增值手段,任何关于多元化配置的想法在现实中都有些知易行难。要鼓励各类机构和居民从国外进口设备、商品、粮食、资源和技术等,这既可以引进生产力,又可以提升民众生活水准,还可以快速降低外汇储备余额,提高利用效率。此外,政府完全可以通过投入部分外汇储备来弥补社保、医保、教育亏空和欠账,提升民众的生活福利和保障水平。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

http://www.p5w.net/today/201110/t3901305.htm马涛
  欧美经济前景暗淡,危机四伏,不管是美国债券还是欧洲债券都变得不再那么安全。中国要想实现外汇储备多元化,绝非易事,可供选择的金融资产面越来越窄,有遭受重大资本损失的危险。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近日表示,未来可能将更多的资源分配转向民间,要将更多的外汇“藏汇于民”,让国民自行决定外汇的用途。金融危机提供了一个重塑全球经济秩序的机会,中国绝不能盲目地救美援欧,而应适时跳出“斯蒂格利茨怪圈”。
  “斯蒂格利茨怪圈”的魔咒
  1998年3月25日,斯蒂格利茨在《金融时报》上发表了《Boats,Planes and capital flows》的文章,描述了新兴市场与发达国家之间一种匪夷所思的国际资金循环,在这种国际资金循环中,新兴市场国家在以较高的成本从发达国家引进了过剩资金后,又以购买发达国家国债和证券投资等低收益形式把借来的资金倒流回去,形成了新兴市场国家以资金支援发达国家的得不偿失的资本流动怪圈,人们称之为“斯蒂格利茨怪圈”。
  这种现象在东南亚国家尤其显着,东南亚国家将本国企业的贸易盈余转变成官方外汇储备,并通过购买收益率很低的美国国债(收益率2%-3%)回流美国资本市场;美国在贸易逆差的情况下大规模接受这些“亚洲美元”,然后又以证券组合投资、对冲基金等形式将这些“亚洲美元”投资在以东南亚为代表的高成长新兴市场获取高额回报(收益率10%-15%)。新兴市场国家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过大,遭受重大损失,而发达国家却可以双重获利。
  中国外储与外资收益率错配
  新兴市场国家陷入“斯蒂格利茨怪圈”有其必然性。基于外汇缺口和经济安全需要,尤其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更好地抵御国际游资冲击确保国内金融稳定,各国纷纷建立了雄厚的外汇储备。在国内缺乏有效投资工具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外汇储备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大多数国家选择将外汇储备投资于发达国家的国债等低收益但相对安全的资产。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国家不自觉地就陷入了“斯蒂格利茨怪圈”。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新兴市场国家,自然难以摆脱“斯蒂格利茨怪圈”的魔咒。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好政策过了头就是坏政策。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资本流动一方面经常项目持续顺差,另一方面存在着大规模的国际资本净流入,这种资本流入并非用来弥补经常项目逆差,而是通过各种渠道,或以经常项目顺差的形式,或以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的形式,形成外汇储备,最终通过将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低回报的资产,使高成本引入的外资又重新流回发达国家。尽管在这个怪圈里,早在2006年2月,中国就以8537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超越日本,当上了美国的最大债权国,一直到今天,这让素来爱面子的中国人觉得是一件倍有面子的事情,但是这个“面子”的成本太沉重。
  中国的债权国地位是防御性的“官方债权国”,投资主体是政府,对外投资方式主要是购买储备资产,收益率低且容易受储备资产发行国政策影响,风险和收益不易控制。而中国引入外资主要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每年外商直接投资的份额都占总外资比例的80%以上,通过外商其它投资和对外借款两种方式引入的外资规模不超过引进外资总额的20%。据估算,从2002年至2009年,以美元计价的中国外汇储备综合平均收益率在4%-5%,与此相对应的是,外商在华投资年平均收益率在20%左右,外储投资的低收益率与外商直接投资的高回报率呈现严重的不匹配。
  关键要合理配置外储
  摆脱“斯蒂格利茨怪圈”的魔咒,一方面可以通过合理引进外资,努力提高外资对华经济贡献率,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合理配置好现有的天量外汇储备。对一国而言,金融资源尤其是外汇储备的低效率使用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外汇储备本质上并非国家财产,而只是暂时操之于政府;也并非“庙堂神器”,只有用之于民,其价值方可体现。在外汇储备问题上,最根本的出路,还是政府要转换思维,从“藏汇于国”转为“藏汇于民”,实现由“官方债权国”向“私人债权国”的变身。主动性的以直接投资为主的“私人债权国”,主要是以民间投资为主,是市场主体的国际性投资行为,相比于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嗅觉更灵敏,更懂得如何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赚钱。因此政府不能把外储的留存和使用权攥在手里,可以考虑在战略上放开管制,把更多外汇储备资产配置在民间,投入在市场,这也有助于改变人民币内部贬值、外部升值的吊诡局面。
  现有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要跳出外储配置多元化的传统思维模式,面对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缺乏可操作的保值和增值手段,任何关于多元化配置的想法在现实中都有些知易行难。要鼓励各类机构和居民从国外进口设备、商品、粮食、资源和技术等,这既可以引进生产力,又可以提升民众生活水准,还可以快速降低外汇储备余额,提高利用效率。此外,政府完全可以通过投入部分外汇储备来弥补社保、医保、教育亏空和欠账,提升民众的生活福利和保障水平。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

http://www.p5w.net/today/201110/t39013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