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台灣外省第二代-被遺光的時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3:05:31
转自天涯杂谈


偶然在网上 看了一篇一个在大陆求学的台湾女生的文章「父亲 我的大陆求学感受-写给乡愁和幻灭」,看了有很多感觉,也勾起我一些尘封的记忆。虽然,我的文笔大大的不如她,也想写一下,也许过二年,就再也记不住的事情。
  (我并不想写政治文,但多少会提到一些名词,请不要过度放大)
  
  我是外省第二代,所谓的外省人,就是在民国三十八年国共内战彻退来台的大陆人,多半是军人及家眷。现在很多台湾的外省第二代,多半是四五十岁,他们记得的是艰苦时期的台湾,也有一些外省第二年,是近年有些回乡探亲后娶的大陆新娘,所生的子女多半不满十八,他们现在所受的教育去中国化是很明显的。我是1979生的,刚好上的课本还有反共復国内容,但也不是戒严时期,没有本省外省分别,还能开政治人物玩笑的时代,像我这年纪的外省第二代,算是少数~~
  
  我一直是在一个外省家庭长大的,不止父亲母亲是大陆来台,就连阿姨妈妈(母亲的姐姐)、小阿姨(母亲的妹妹)嫁的也都是外省人,没有本省人的亲戚(现在有了本省姐夫)。所以,我的台语说的不好,都是在学校跟同学学的 XD~~
  
  父亲
  
  父亲是河北人,随军队来台湾的时候只有一个人,留下他的母亲跟一个妹妹在河北。因為那时候,没有想过会打到台湾,就算来了,蒋中正也都是说几年就能回去,(是的 我老爸见过蒋总统啊~~只是蒋公在司令台,我老爸是台下听讲的小兵)还有战士授田証,说等光復大陆时,能凭証领取田地,却没想到一隔就是四十年….
  
  看者中央台,听者大陆的广播,看平剧成了父亲对家乡思念的一种象徵。
  
  在六四事件那年,父亲跟一个同乡的叔叔回去河北,一去数月,回来后隔月,那个叔叔就过世了,父亲,也没有再回去过…..
  
  父亲去的时候,带了很多金饰、钱,回来后二袖清风,父亲没有多说什麼,母亲说,父亲回去后不习惯,那个他生长的地方,再回去却是水土不服,这对父亲来说,应该是一件很难向他人说的事吧。
  
  我印象中的父亲,非常的勤俭,而且总爱说一些格言,像吃饭时,他就会说「食不言、寝不语」就是要我吃饭别说话;「百菜不如白菜好」,所以我家老是吃高丽菜,吃到我怕。每餐中午吃的都是白馒头加几碟醃製小菜,数十年无变化,所以小学时,同学看了我家的伙食,认為我家境贫困,请我去她们家吃饭,哈哈~
  
  
  母亲
  
  姥姥是哈尔彬人,老爷是山东人,而母亲因為老爷是飞官,所以是在甘肃出生,三岁的时候,我的姥姥、老爷留下母亲已成婚的大姐,带者二姐、二个哥哥和我母亲一起来台湾。
  妈妈小时候,是在眷村长大的,当时,每个村都要选二个女生去受短期的护士训练,為的是将来打仗的话,可以去服务,这是宋美龄的想法,而母亲结训时,也见过宋美龄,妈妈形容:很有气质~
  
  
  成长背景
  
  眷村的回忆
  
  我不是在眷村长大的,但妈妈有带我回去过,印象中,有用脚踏车叫卖的山东馒头,最深的印象就是姥姥们很爱打麻将,而且,还是穿者旗袍打,姥姥们身上总有味道,不难闻,但也不是香水,感觉,像是髮油,还是香膏类的化装品吧。也许是蜈蚣油这种药品也说不定~~ 如果嘴够甜,在旁边送些吃的喝的,再不然唱歌、跳舞的娱乐一下她们,就有打赏零钱或零食~哈~~
  现在那些房子,早就因為都市更新,全部拆啦~
  也因為有者这样的背景,让我在看白先勇的台北人时,有很深的感触
  
  
  不同的习惯
  
  因為用字的不同,会有些小小生活上的差异
  
  光是我上面提的阿姨妈妈、小阿姨这些称呼,是没有听其它人叫过的
  (有人这样叫家裡的亲人吗?)
  
  在家裡,都是称马玲薯是土豆,但问题是外面都是叫花生是土豆,小时候常搞不清,怎麼我们家的土豆跟别人家的土豆不一样。
  
  我也一直很难理解,為什麼同学老是把喝水称為喝茶,(台语,喝水发音就是喝茶)我总固执的认為,要有茶叶的,才是喝茶。
  
  人家有的是外婆,我的是姥姥,别人听不懂,一直到倩女幽魂大红,大家才知道姥姥是啥,但我的姥姥不是千年树妖啊~~~~~
  
  妈妈会说,她去没几次就倒的店,〝黄〞 了,放太久软了的苹果〝绵〞了,一直说我〝老坎〞--太小气了,很〝挫〞--脑子不好,太笨了。这些词,都是别人听不懂的。
  
  每次除夕,除了年夜饭,到了12点,我们都会再吃一次饺子,也会习惯把碗裡剩下的酱油加上煮饺子的汤一起喝,后来去其它人家,才知道是没人这样的(好奇的问一下,有人是跟我们家一样的吗?)
  
  
  
  求学时代
  
  地理课本学的是:我国是世界第三大国家,是美丽的秋海棠叶,每年的暑假作业,就是要画中国大陆的地图,河流、每条铁路、首都。背熟每省的简称、重要的物產之类的。最熟的就是东北有三宝 人参、貂皮、乌拉草。歷史学的是,我国是世上唯一不曾间断歷史的国家,五千年文化,从北京周口店开始,反而是台湾了解的不多。
  
  国文课,选的都是中国作家的文章,朱自清、胡适、诗词、论语、孟子、古文观止多多少少要看的。
  
  (但我学的地理 对你们而言算是歷史;而我学的歷史 是你们的神话吧~哈哈)
  
  何处是我家?
  
  
  父亲身体不好,我曾问过母亲,如果父亲过世,是不是要将部份的骨灰送回老家,母亲说,地址早就变了,而且,也在台湾这麼久了,不用这麼做了。
  
  我今年,曾去过一次北京,是第一次去,我想 也是最后一次,我没有太深的乡愁,只是很想了解这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去了之后,总觉得,好像很熟,毕竟在课本上都读过,语言也没有问题,但又很陌生,有一种很难说的感觉。很幸运的碰到很好的人,对我很好。台湾人,有人会对你好奇,但我也觉得这种好奇,很怪。大家不都是人吗?现在在大陆定居的台湾人也很多啊~但你们的印像好像都不好~(本人刚好只是小康家庭,非大户,反倒是在北京认识的朋友,家境比我好很多 哈哈~~)。我了解到,那并不是我的家,就像「父亲 我的大陆求学感受-写给乡愁和幻灭」这篇文章说的一样:
  
  在这片土地上,我拿著臺湾护照,操持著臺北口音,说自己是河北人;也许大陆人无法理解这种情怀。
      
    只因為我身上所承载的一切,都是来自父亲,所以我不能离去。
      
    我终於明白,原来每个时代,都有它的情绪。
      
    我终於明白,原来心底的中国,其实就是爸爸的感觉.......转自天涯杂谈


偶然在网上 看了一篇一个在大陆求学的台湾女生的文章「父亲 我的大陆求学感受-写给乡愁和幻灭」,看了有很多感觉,也勾起我一些尘封的记忆。虽然,我的文笔大大的不如她,也想写一下,也许过二年,就再也记不住的事情。
  (我并不想写政治文,但多少会提到一些名词,请不要过度放大)
  
  我是外省第二代,所谓的外省人,就是在民国三十八年国共内战彻退来台的大陆人,多半是军人及家眷。现在很多台湾的外省第二代,多半是四五十岁,他们记得的是艰苦时期的台湾,也有一些外省第二年,是近年有些回乡探亲后娶的大陆新娘,所生的子女多半不满十八,他们现在所受的教育去中国化是很明显的。我是1979生的,刚好上的课本还有反共復国内容,但也不是戒严时期,没有本省外省分别,还能开政治人物玩笑的时代,像我这年纪的外省第二代,算是少数~~
  
  我一直是在一个外省家庭长大的,不止父亲母亲是大陆来台,就连阿姨妈妈(母亲的姐姐)、小阿姨(母亲的妹妹)嫁的也都是外省人,没有本省人的亲戚(现在有了本省姐夫)。所以,我的台语说的不好,都是在学校跟同学学的 XD~~
  
  父亲
  
  父亲是河北人,随军队来台湾的时候只有一个人,留下他的母亲跟一个妹妹在河北。因為那时候,没有想过会打到台湾,就算来了,蒋中正也都是说几年就能回去,(是的 我老爸见过蒋总统啊~~只是蒋公在司令台,我老爸是台下听讲的小兵)还有战士授田証,说等光復大陆时,能凭証领取田地,却没想到一隔就是四十年….
  
  看者中央台,听者大陆的广播,看平剧成了父亲对家乡思念的一种象徵。
  
  在六四事件那年,父亲跟一个同乡的叔叔回去河北,一去数月,回来后隔月,那个叔叔就过世了,父亲,也没有再回去过…..
  
  父亲去的时候,带了很多金饰、钱,回来后二袖清风,父亲没有多说什麼,母亲说,父亲回去后不习惯,那个他生长的地方,再回去却是水土不服,这对父亲来说,应该是一件很难向他人说的事吧。
  
  我印象中的父亲,非常的勤俭,而且总爱说一些格言,像吃饭时,他就会说「食不言、寝不语」就是要我吃饭别说话;「百菜不如白菜好」,所以我家老是吃高丽菜,吃到我怕。每餐中午吃的都是白馒头加几碟醃製小菜,数十年无变化,所以小学时,同学看了我家的伙食,认為我家境贫困,请我去她们家吃饭,哈哈~
  
  
  母亲
  
  姥姥是哈尔彬人,老爷是山东人,而母亲因為老爷是飞官,所以是在甘肃出生,三岁的时候,我的姥姥、老爷留下母亲已成婚的大姐,带者二姐、二个哥哥和我母亲一起来台湾。
  妈妈小时候,是在眷村长大的,当时,每个村都要选二个女生去受短期的护士训练,為的是将来打仗的话,可以去服务,这是宋美龄的想法,而母亲结训时,也见过宋美龄,妈妈形容:很有气质~
  
  
  成长背景
  
  眷村的回忆
  
  我不是在眷村长大的,但妈妈有带我回去过,印象中,有用脚踏车叫卖的山东馒头,最深的印象就是姥姥们很爱打麻将,而且,还是穿者旗袍打,姥姥们身上总有味道,不难闻,但也不是香水,感觉,像是髮油,还是香膏类的化装品吧。也许是蜈蚣油这种药品也说不定~~ 如果嘴够甜,在旁边送些吃的喝的,再不然唱歌、跳舞的娱乐一下她们,就有打赏零钱或零食~哈~~
  现在那些房子,早就因為都市更新,全部拆啦~
  也因為有者这样的背景,让我在看白先勇的台北人时,有很深的感触
  
  
  不同的习惯
  
  因為用字的不同,会有些小小生活上的差异
  
  光是我上面提的阿姨妈妈、小阿姨这些称呼,是没有听其它人叫过的
  (有人这样叫家裡的亲人吗?)
  
  在家裡,都是称马玲薯是土豆,但问题是外面都是叫花生是土豆,小时候常搞不清,怎麼我们家的土豆跟别人家的土豆不一样。
  
  我也一直很难理解,為什麼同学老是把喝水称為喝茶,(台语,喝水发音就是喝茶)我总固执的认為,要有茶叶的,才是喝茶。
  
  人家有的是外婆,我的是姥姥,别人听不懂,一直到倩女幽魂大红,大家才知道姥姥是啥,但我的姥姥不是千年树妖啊~~~~~
  
  妈妈会说,她去没几次就倒的店,〝黄〞 了,放太久软了的苹果〝绵〞了,一直说我〝老坎〞--太小气了,很〝挫〞--脑子不好,太笨了。这些词,都是别人听不懂的。
  
  每次除夕,除了年夜饭,到了12点,我们都会再吃一次饺子,也会习惯把碗裡剩下的酱油加上煮饺子的汤一起喝,后来去其它人家,才知道是没人这样的(好奇的问一下,有人是跟我们家一样的吗?)
  
  
  
  求学时代
  
  地理课本学的是:我国是世界第三大国家,是美丽的秋海棠叶,每年的暑假作业,就是要画中国大陆的地图,河流、每条铁路、首都。背熟每省的简称、重要的物產之类的。最熟的就是东北有三宝 人参、貂皮、乌拉草。歷史学的是,我国是世上唯一不曾间断歷史的国家,五千年文化,从北京周口店开始,反而是台湾了解的不多。
  
  国文课,选的都是中国作家的文章,朱自清、胡适、诗词、论语、孟子、古文观止多多少少要看的。
  
  (但我学的地理 对你们而言算是歷史;而我学的歷史 是你们的神话吧~哈哈)
  
  何处是我家?
  
  
  父亲身体不好,我曾问过母亲,如果父亲过世,是不是要将部份的骨灰送回老家,母亲说,地址早就变了,而且,也在台湾这麼久了,不用这麼做了。
  
  我今年,曾去过一次北京,是第一次去,我想 也是最后一次,我没有太深的乡愁,只是很想了解这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去了之后,总觉得,好像很熟,毕竟在课本上都读过,语言也没有问题,但又很陌生,有一种很难说的感觉。很幸运的碰到很好的人,对我很好。台湾人,有人会对你好奇,但我也觉得这种好奇,很怪。大家不都是人吗?现在在大陆定居的台湾人也很多啊~但你们的印像好像都不好~(本人刚好只是小康家庭,非大户,反倒是在北京认识的朋友,家境比我好很多 哈哈~~)。我了解到,那并不是我的家,就像「父亲 我的大陆求学感受-写给乡愁和幻灭」这篇文章说的一样:
  
  在这片土地上,我拿著臺湾护照,操持著臺北口音,说自己是河北人;也许大陆人无法理解这种情怀。
      
    只因為我身上所承载的一切,都是来自父亲,所以我不能离去。
      
    我终於明白,原来每个时代,都有它的情绪。
      
    我终於明白,原来心底的中国,其实就是爸爸的感觉.......
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的根本!

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在大陆断了!
原帖由 风流急先锋 于 2007-8-17 11:54 发表
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的根本!

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在大陆断了!

如何得知?
原帖由 风流急先锋 于 2007-8-17 11:54 发表
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的根本!

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在大陆断了!


请不要随便代表中华民族,你还没那个资格。
天天上网骂脑残,是茶余饭后的必备节目
是的 我老爸见过蒋总统啊~~只是蒋公在司令台,我老爸是台下听讲的小兵)还有战士授田証,说等光復大陆时,能凭証领取田地,却没想到一隔就是四十年….
=====================================================

若能早几年搞什么授田証,土共怕是要顶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