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美国核战略的矛盾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1:07:58


略论美国核战略的矛盾性

来源:国防部网  作者:彭涛  时间:2011-10-25

    内容提要:美国一方面着力推动核裁军,另一方面却又拼命争取和巩固自己的核优势;一方面要求无核国家放弃发展核武器,另一方面却又不给他们以核安全保证;一方面致力于推进地区无核化,另一方面却又不断制造地区性的战略失衡。美国核战略中的矛盾性根源于其政策取向中的冷战思维因素和军控政策中的极端利己心态。只要这些得不到改变,美国核战略的矛盾性也就不会得到改变。

    1945年8月,当两颗原子弹投向广岛、长崎时,美国并没有什么核战略,只是为了尽早结束二次大战而使用一种威力空前的新式武器而已。进入核时代后,美国核战略的演变很大程度上与其领导人的更替密切相关,走马灯似的上任几乎无一例外地伴随着核战略的频繁调整与变化,然而无论美国核战略如何演变,其本身却是矛盾重重。

    顽固的霸权思维与弱化的掌控实力之间的矛盾

    二战结束之后,美国凭借其雄厚的核武器人才技术优势,独领世界风骚,不仅使自己处于无人匹敌的地位,而且也从中获得了巨大战略利益:首先,构建了大国霸主地位,以前所未有的实力在世人面前得到了展现;其次,增强了以核军事为主体的综合实力,迅速拉开了与其他国家的军事技术差距;再次,搭建起战后世界总格局中有利于己的战略框架。超强的实力刺激了美国领袖世界、主宰全球的野心,在美国的战略思维里,以核武器为基石构筑起的单极霸主地位不仅应该体现在今日的世界政治生态环境中,而且还要永久存在下去。只可惜国际态势的发展不总是以美国的意志为转移。虽然美国当前的霸主地位无人能够撼动,但在某些方面已显示出衰退的迹象。特别是“9·11”事件的发生,给美国造成了影响深远的心理创伤,其最为直接的后果是美国人对安全的信心产生了动摇,而此种信心一旦失去,对美国的长远发展将是致命一击。与此同时,某些国家和地区的迅速崛起引起了美国的极大焦虑和担忧。美国与苏联有着冷战时期战略对抗的经历,而今天的俄罗斯仍拥有与美国匹敌的强大战略核力量,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复苏,对国防的投入日益增长,军事实力不断增强。此外,随着欧盟近来强劲的经济增长、军事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其政治诉求也在不断加大,并在国际事务的看法上与美国的主张也时有分歧。面对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趋势,美国虽心有不甘,却又无可奈何。为继续维护其单极霸权,虽然美国以核力量为后盾采取了一系列手段,甚至不惜采取威胁、讹诈的办法,企图迫使俄罗斯等国乖乖顺从就范,但由于多极化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和接受,美国单凭自己的力量逆潮流而动,显然有些力不从心。

    现实的战略权衡与错误的政策选择之间的矛盾

    二战后的和平是一种建立在核均势基础上的“恐怖和平”,因为人们几十年来一直生存在一个足以毁灭人类文明若干次的“核火药桶”之上。尽管如此,这个火药桶并没有被引爆,原因之一就是形成了“相互确保摧毁”的局面。该局面的形成包括四个必要条件:其一,核武器具有史无前例的巨大毁伤力;其二,由于运载工具的发展,对战略核武器的袭击至今为止都极其难以防御;其三,第一次核打击会招来惩罚性核报复,结果势必是“互相交换的自杀”;其四,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使美苏两国的核武库已经发展到足以摧毁世界的程度。基于对核武器杀伤破坏作用的认识,美国核战略大都是以美与俄等其他核大国核力量权衡对比为基础,并以保持核均势作为整个核战略的底线。应该说,这种“有矛无盾”的核均势对超级大国双方都是一种制衡,并在客观上维持了世界和平。但是,企图独霸世界的国家总是想突破这一限制。美国认为,要实现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主动进攻”,不仅首先要树立攻守兼备的新观念,更必须建立攻守兼备的武器系统。1983年3月,美国前总统里根发表著名的“星球大战演讲”,提出要发展保护美国及盟友的弹道导弹防御技术。据此,美国防部制定出“战略防御倡议”,试图用从天基到地基的多层拦截系统,摧毁来自苏联的战略导弹。后来的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等等都作过这方面的文章。近年来,美国持续加大对于导弹防御系统的投资,除大量部署“爱国者”、“宙斯盾”反导系统外,还在本土部署了陆基拦截弹。尽管美国发展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初衷是维护其“绝对安全”,但应该看到,由于导弹防御计划的实施,必将使其他国家的安全感普遍下降,全球稳定的基础也将随之受到动摇。美国身处这种动荡的国际环境,自身的安全也必然难以得到保证。

    宏伟的军控蓝图与复杂的战略心态之间的矛盾

    苏联解体之后,美国失去了核军备竞赛的强劲对手和刺激因素,一方面,美俄之间爆发核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另一方面,维持冷战期间庞大的核武库已成为一个沉重的经济负担。特别是进入新世纪,美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安全威胁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美国看来,来自全球的恐怖主义活动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是最为紧迫的安全威胁,而且这些新的威胁比冷战时期易于监控的苏联威胁更加复杂、更加不可预测、更加模糊不清和难以应对。基于上述认识,美国把核军备控制的重点转向防止核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甚至打出“无核武器世界”的旗帜,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作为保持其军事优势的一个重要手段。美国认为,全面禁止核试验可以阻止研制和部署新的核武器,并使现有的核武器不能做很大的改进和提高,从而既阻止了核武器的纵向扩散,也防止了核武器的横向扩散。此外,美国政府为了将几个核大国的力量规模冻结在现有水平,还提出就停止生产军用裂变材料寻求缔结多边协定的动议。在限制别人的同时,美国在核弹头更新和新型核武器研制方面确实却是动作不断:2002年提出“新三位一体”战略构想、2003年解除小型核武器研究禁令、2005年提出“可靠替代弹头”研制计划、2008年将太平洋舰队战略核潜艇的“三叉戟ⅠC-4”升级为“三叉戟ⅡD-5”。2010年,美国发布新版《核态势评估报告》,虽然对小布什政府时期的核政策进行了部分调整,但奥巴马政府的报告并未否认首先发动核打击的可能和承诺无条件“不对无核国家”用核,也未放弃重新研发新核武的立场,更没有放弃维持其全球独一无二的核优势目标。此外,美国现行的2005年版《核作战条令》中,依然充斥着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的思想,强调:“美国将运用压倒性力量,可能包括核武器,对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攻击美国、其海外驻军及其友邦和盟国的国家或力量进行回击”。这一切对美国主导的国际核不扩散体制构成了严峻挑战,美国的所作所为将难以说服其他国家在发展核武能力方面保持克制。这种势头发展下去,各国协力遏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努力将大打折扣,并将进而破坏业已十分脆弱的国际安全环境。

    高超的运作手腕与偏执的政治倾向之间的矛盾

    作为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对外关系的处理上可谓是轻车熟路、游刃有余。从2001年12月退出《反导条约》到2011年4月签署《削减和限制战略进攻性武器条约》,从逼迫朝鲜承认核开发计划,到扬言对伊朗核设施进行空中打击,一招一式的背后都有自己的战略考量。例如,美国出于自己全球战略的需要,采取谈判与施压的方法,力求推进朝鲜半岛、中东、南亚等与其利益相关的地区和次地区的无核化。再如,为了顺利退出《反导条约》,美国对俄罗斯采取了软硬兼施、威胁利诱的两手策略。一方面,主动提出愿意出资数百万美元帮助俄罗斯建立一个侦察范围可覆盖伊朗和其他中东国家的雷达站;另一方面,又以威胁的口气对俄罗斯说,如果俄不同意修改《反导条约》,美国将单方面退出这一条约。其手法之高明,可以从宣布退出《反导条约》后俄罗斯的平静反应中看出来。这些高超的战略手腕,使美国获得了诸多战略利益:其一,有助于突显美国的大国地位,拓展美国的威慑能力,扩大美国对世界的影响力和领导力;其二,凝聚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联盟的向心力,防止联盟势力的离心倾向;其三,重新划分以美国价值观为标准的国际政治、军事、经济体系范畴;其四,扫除美国发展导弹防御系统的障碍,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带动并刺激美国经济的复苏。然而,在具体核问题的处理上,美国却顽固坚持冷战思维,按照西方式的价值偏见和政治意识形态区别对待,以不负责任的态度执行双重标准。对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地位较低或与美国存在政治分歧的国家,美国执行严格的遏制核扩散政策,甚至不惜影响他国正当防御需要和核技术的和平利用。例如在2003年3月,美国宣布因为涉嫌军事核开发,将对巴基斯坦的卡胡塔研究实验室实施两年商业制裁。对美国全球战略中的一些“棋子”国家,美国则执行极赋偏袒性的核军控政策。以色列在核武器问题上的态度暖味,美国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美国在地区核政策上的双重标准,反应出其战略上的不理智,并导致地区力量失衡,削弱和破坏原有的稳定关系。实践证明,这种具有政治倾向性的地区核政策,将会刺激个别国家为谋求自卫或争取地区优势而发展核武器,这反过来又会对美国的安全利益与国际声誉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作者单位:第二炮兵指挥学院)  





http://www.mod.gov.cn/intl/2011-10/25/content_4308469.htm<

略论美国核战略的矛盾性

来源:国防部网  作者:彭涛  时间:2011-10-25

    内容提要:美国一方面着力推动核裁军,另一方面却又拼命争取和巩固自己的核优势;一方面要求无核国家放弃发展核武器,另一方面却又不给他们以核安全保证;一方面致力于推进地区无核化,另一方面却又不断制造地区性的战略失衡。美国核战略中的矛盾性根源于其政策取向中的冷战思维因素和军控政策中的极端利己心态。只要这些得不到改变,美国核战略的矛盾性也就不会得到改变。

    1945年8月,当两颗原子弹投向广岛、长崎时,美国并没有什么核战略,只是为了尽早结束二次大战而使用一种威力空前的新式武器而已。进入核时代后,美国核战略的演变很大程度上与其领导人的更替密切相关,走马灯似的上任几乎无一例外地伴随着核战略的频繁调整与变化,然而无论美国核战略如何演变,其本身却是矛盾重重。

    顽固的霸权思维与弱化的掌控实力之间的矛盾

    二战结束之后,美国凭借其雄厚的核武器人才技术优势,独领世界风骚,不仅使自己处于无人匹敌的地位,而且也从中获得了巨大战略利益:首先,构建了大国霸主地位,以前所未有的实力在世人面前得到了展现;其次,增强了以核军事为主体的综合实力,迅速拉开了与其他国家的军事技术差距;再次,搭建起战后世界总格局中有利于己的战略框架。超强的实力刺激了美国领袖世界、主宰全球的野心,在美国的战略思维里,以核武器为基石构筑起的单极霸主地位不仅应该体现在今日的世界政治生态环境中,而且还要永久存在下去。只可惜国际态势的发展不总是以美国的意志为转移。虽然美国当前的霸主地位无人能够撼动,但在某些方面已显示出衰退的迹象。特别是“9·11”事件的发生,给美国造成了影响深远的心理创伤,其最为直接的后果是美国人对安全的信心产生了动摇,而此种信心一旦失去,对美国的长远发展将是致命一击。与此同时,某些国家和地区的迅速崛起引起了美国的极大焦虑和担忧。美国与苏联有着冷战时期战略对抗的经历,而今天的俄罗斯仍拥有与美国匹敌的强大战略核力量,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复苏,对国防的投入日益增长,军事实力不断增强。此外,随着欧盟近来强劲的经济增长、军事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其政治诉求也在不断加大,并在国际事务的看法上与美国的主张也时有分歧。面对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趋势,美国虽心有不甘,却又无可奈何。为继续维护其单极霸权,虽然美国以核力量为后盾采取了一系列手段,甚至不惜采取威胁、讹诈的办法,企图迫使俄罗斯等国乖乖顺从就范,但由于多极化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和接受,美国单凭自己的力量逆潮流而动,显然有些力不从心。

    现实的战略权衡与错误的政策选择之间的矛盾

    二战后的和平是一种建立在核均势基础上的“恐怖和平”,因为人们几十年来一直生存在一个足以毁灭人类文明若干次的“核火药桶”之上。尽管如此,这个火药桶并没有被引爆,原因之一就是形成了“相互确保摧毁”的局面。该局面的形成包括四个必要条件:其一,核武器具有史无前例的巨大毁伤力;其二,由于运载工具的发展,对战略核武器的袭击至今为止都极其难以防御;其三,第一次核打击会招来惩罚性核报复,结果势必是“互相交换的自杀”;其四,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使美苏两国的核武库已经发展到足以摧毁世界的程度。基于对核武器杀伤破坏作用的认识,美国核战略大都是以美与俄等其他核大国核力量权衡对比为基础,并以保持核均势作为整个核战略的底线。应该说,这种“有矛无盾”的核均势对超级大国双方都是一种制衡,并在客观上维持了世界和平。但是,企图独霸世界的国家总是想突破这一限制。美国认为,要实现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主动进攻”,不仅首先要树立攻守兼备的新观念,更必须建立攻守兼备的武器系统。1983年3月,美国前总统里根发表著名的“星球大战演讲”,提出要发展保护美国及盟友的弹道导弹防御技术。据此,美国防部制定出“战略防御倡议”,试图用从天基到地基的多层拦截系统,摧毁来自苏联的战略导弹。后来的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等等都作过这方面的文章。近年来,美国持续加大对于导弹防御系统的投资,除大量部署“爱国者”、“宙斯盾”反导系统外,还在本土部署了陆基拦截弹。尽管美国发展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初衷是维护其“绝对安全”,但应该看到,由于导弹防御计划的实施,必将使其他国家的安全感普遍下降,全球稳定的基础也将随之受到动摇。美国身处这种动荡的国际环境,自身的安全也必然难以得到保证。

    宏伟的军控蓝图与复杂的战略心态之间的矛盾

    苏联解体之后,美国失去了核军备竞赛的强劲对手和刺激因素,一方面,美俄之间爆发核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另一方面,维持冷战期间庞大的核武库已成为一个沉重的经济负担。特别是进入新世纪,美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安全威胁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美国看来,来自全球的恐怖主义活动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是最为紧迫的安全威胁,而且这些新的威胁比冷战时期易于监控的苏联威胁更加复杂、更加不可预测、更加模糊不清和难以应对。基于上述认识,美国把核军备控制的重点转向防止核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甚至打出“无核武器世界”的旗帜,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作为保持其军事优势的一个重要手段。美国认为,全面禁止核试验可以阻止研制和部署新的核武器,并使现有的核武器不能做很大的改进和提高,从而既阻止了核武器的纵向扩散,也防止了核武器的横向扩散。此外,美国政府为了将几个核大国的力量规模冻结在现有水平,还提出就停止生产军用裂变材料寻求缔结多边协定的动议。在限制别人的同时,美国在核弹头更新和新型核武器研制方面确实却是动作不断:2002年提出“新三位一体”战略构想、2003年解除小型核武器研究禁令、2005年提出“可靠替代弹头”研制计划、2008年将太平洋舰队战略核潜艇的“三叉戟ⅠC-4”升级为“三叉戟ⅡD-5”。2010年,美国发布新版《核态势评估报告》,虽然对小布什政府时期的核政策进行了部分调整,但奥巴马政府的报告并未否认首先发动核打击的可能和承诺无条件“不对无核国家”用核,也未放弃重新研发新核武的立场,更没有放弃维持其全球独一无二的核优势目标。此外,美国现行的2005年版《核作战条令》中,依然充斥着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的思想,强调:“美国将运用压倒性力量,可能包括核武器,对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攻击美国、其海外驻军及其友邦和盟国的国家或力量进行回击”。这一切对美国主导的国际核不扩散体制构成了严峻挑战,美国的所作所为将难以说服其他国家在发展核武能力方面保持克制。这种势头发展下去,各国协力遏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努力将大打折扣,并将进而破坏业已十分脆弱的国际安全环境。

    高超的运作手腕与偏执的政治倾向之间的矛盾

    作为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对外关系的处理上可谓是轻车熟路、游刃有余。从2001年12月退出《反导条约》到2011年4月签署《削减和限制战略进攻性武器条约》,从逼迫朝鲜承认核开发计划,到扬言对伊朗核设施进行空中打击,一招一式的背后都有自己的战略考量。例如,美国出于自己全球战略的需要,采取谈判与施压的方法,力求推进朝鲜半岛、中东、南亚等与其利益相关的地区和次地区的无核化。再如,为了顺利退出《反导条约》,美国对俄罗斯采取了软硬兼施、威胁利诱的两手策略。一方面,主动提出愿意出资数百万美元帮助俄罗斯建立一个侦察范围可覆盖伊朗和其他中东国家的雷达站;另一方面,又以威胁的口气对俄罗斯说,如果俄不同意修改《反导条约》,美国将单方面退出这一条约。其手法之高明,可以从宣布退出《反导条约》后俄罗斯的平静反应中看出来。这些高超的战略手腕,使美国获得了诸多战略利益:其一,有助于突显美国的大国地位,拓展美国的威慑能力,扩大美国对世界的影响力和领导力;其二,凝聚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联盟的向心力,防止联盟势力的离心倾向;其三,重新划分以美国价值观为标准的国际政治、军事、经济体系范畴;其四,扫除美国发展导弹防御系统的障碍,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带动并刺激美国经济的复苏。然而,在具体核问题的处理上,美国却顽固坚持冷战思维,按照西方式的价值偏见和政治意识形态区别对待,以不负责任的态度执行双重标准。对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地位较低或与美国存在政治分歧的国家,美国执行严格的遏制核扩散政策,甚至不惜影响他国正当防御需要和核技术的和平利用。例如在2003年3月,美国宣布因为涉嫌军事核开发,将对巴基斯坦的卡胡塔研究实验室实施两年商业制裁。对美国全球战略中的一些“棋子”国家,美国则执行极赋偏袒性的核军控政策。以色列在核武器问题上的态度暖味,美国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美国在地区核政策上的双重标准,反应出其战略上的不理智,并导致地区力量失衡,削弱和破坏原有的稳定关系。实践证明,这种具有政治倾向性的地区核政策,将会刺激个别国家为谋求自卫或争取地区优势而发展核武器,这反过来又会对美国的安全利益与国际声誉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作者单位:第二炮兵指挥学院)  





http://www.mod.gov.cn/intl/2011-10/25/content_4308469.htm<
美帝在常规军事力量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继续维持庞大的战略核力量,里面因素比较复杂,内部利益核算是一方面,主要假想敌拥核自保是另外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