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战略探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8 22:55:02
中国核战略的指导思想,可追溯到1945年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不久。当时毛泽东就指出:“原子弹能不能解决战争?不能。”他在与美国记者安娜·路易士·斯特朗的谈话中,发表了著名的“原子弹是纸老虎”的论断。
毛泽东对核武器的基本观点是:一是在战略上藐视它,二是在战术上重视它,但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这就是中国核战略思想的源头。
中国发展核武缘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为什么要付出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搞原子弹?这是因为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国就多次面临美国的严重核威胁。
    一次是在朝鲜战争期间。中国出兵之后,美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为扭转战场上的不利局面,美国曾多次准备并扬言要使用原子弹。另一次是1955年的金门马祖危机期间。解放军解放一江山岛,国民党军队全部撤逃大陈岛等岛屿,美国认为中共将对金门、马祖发起总攻,对此,美国又一次发出了核威胁。3月12日,艾森豪威尔总统在被问及美国在亚洲的全面战争中是否会使用核武器时说:“我认为没有理由不能使用原子弹。”再一次是1958年炮击金门期间。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战争计划,要求通过对“共产党中国”进行核子攻击,来防卫金门和马祖。核子攻击的目标包括人口非常稠密的上海、杭州、南京、广州等地区的军事目标。
    为什么美国多次打算对中国使用核武器,最后都没敢下手?根据前美国国务院政策计划室主任史密斯的备忘录披露,当时美国之所以没有对中国实施核打击,既不是因为在如何对付“共产党中国”上白宫与五角大楼存在原则分歧,也不是白宫的主人“良心发现”,觉得使“数百万平民伤亡”有违道德良心,仅仅是因为害怕核武器也会落到自己头上,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怕引发美苏核大战,美国遭到苏联实施的核报复。
    中国第一代领导人认为,要使中国免受核攻击,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使核狂人知道,当他们打算用核武器攻击中国时,他们自己也会遭到核攻击。因此,才下定决心不惜作出巨大牺牲,节衣缩食,发展自己的核力量,以使自己免遭核威胁。中国发展核武器,是被逼上梁山的。
体现智慧的核武方针
    195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决定发展战略核武器,莫斯科宣布将按照协定提供给中国核裂变材料。后来由于意识形态等分歧,中苏双方闹翻,1959年苏联单方面撕毁与北京签订的核技术合作协定。美苏两个核超级大国先后都曾打算把中国的新生核力量扼杀在摇篮里。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中国政府在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同时,郑重向全世界作了庄严承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这是中国的一项基本的核政策。中国政府的这一庄严承诺,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西方世界对中国拥有核武器的疑虑和恐惧,却遭来种种曲解,如说中国所以作此承诺,只是因为中国的核力量还很弱小,是一种权宜之计,等等,甚至还遭来新一波的核威胁。
   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当然明白,如果说在中苏两国关系尚好的时候,中国是在“老大哥”的核保护伞下免于核威胁(在其后期,中国已感觉这个保护伞不可靠),那在两国关系破裂之后,则是利用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矛盾,暂时免除了核威胁。这并非长久之计,关键是要尽快地发展壮大自己的核力量。
    中国既已决定发展核武,那么,其方针又是什么呢?毛泽东一直主张有限度地发展核武器。邓小平主政后,非常强调“有效”。因此,可以说“有效、有限”的发展核武器的方针,是一项非常聪明的选择,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
    据美国媒体估计,到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核武国。而到了上世纪末,美国估计中国已拥有超过2350件各式核武器,其中1800件为战略核武,550件为战术核武,年产核武总数为140~150件。
    中国发展核武器是有资源、有资金、有技术,条件具备,那么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核武库压缩到两千件的规模?第一是为了提高质量;第二是吸取了前苏联过分追求核武数量,使自己背上沉重包袱的经验教训;第三体现了“有效,有限”的方针。前苏联曾拥有约20000个核弹头,美国约15000个,两家都感到是沉重负担,相约核裁军,最后的目标就定在1700~2300个的水平。中国目前的核武库规模,正好与此相吻合。太少缺乏“威慑”力度,太多会成为“包袱”。中国核战略的指导思想,可追溯到1945年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不久。当时毛泽东就指出:“原子弹能不能解决战争?不能。”他在与美国记者安娜·路易士·斯特朗的谈话中,发表了著名的“原子弹是纸老虎”的论断。
毛泽东对核武器的基本观点是:一是在战略上藐视它,二是在战术上重视它,但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这就是中国核战略思想的源头。
中国发展核武缘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为什么要付出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搞原子弹?这是因为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国就多次面临美国的严重核威胁。
    一次是在朝鲜战争期间。中国出兵之后,美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为扭转战场上的不利局面,美国曾多次准备并扬言要使用原子弹。另一次是1955年的金门马祖危机期间。解放军解放一江山岛,国民党军队全部撤逃大陈岛等岛屿,美国认为中共将对金门、马祖发起总攻,对此,美国又一次发出了核威胁。3月12日,艾森豪威尔总统在被问及美国在亚洲的全面战争中是否会使用核武器时说:“我认为没有理由不能使用原子弹。”再一次是1958年炮击金门期间。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战争计划,要求通过对“共产党中国”进行核子攻击,来防卫金门和马祖。核子攻击的目标包括人口非常稠密的上海、杭州、南京、广州等地区的军事目标。
    为什么美国多次打算对中国使用核武器,最后都没敢下手?根据前美国国务院政策计划室主任史密斯的备忘录披露,当时美国之所以没有对中国实施核打击,既不是因为在如何对付“共产党中国”上白宫与五角大楼存在原则分歧,也不是白宫的主人“良心发现”,觉得使“数百万平民伤亡”有违道德良心,仅仅是因为害怕核武器也会落到自己头上,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怕引发美苏核大战,美国遭到苏联实施的核报复。
    中国第一代领导人认为,要使中国免受核攻击,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使核狂人知道,当他们打算用核武器攻击中国时,他们自己也会遭到核攻击。因此,才下定决心不惜作出巨大牺牲,节衣缩食,发展自己的核力量,以使自己免遭核威胁。中国发展核武器,是被逼上梁山的。
体现智慧的核武方针
    195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决定发展战略核武器,莫斯科宣布将按照协定提供给中国核裂变材料。后来由于意识形态等分歧,中苏双方闹翻,1959年苏联单方面撕毁与北京签订的核技术合作协定。美苏两个核超级大国先后都曾打算把中国的新生核力量扼杀在摇篮里。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中国政府在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同时,郑重向全世界作了庄严承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这是中国的一项基本的核政策。中国政府的这一庄严承诺,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西方世界对中国拥有核武器的疑虑和恐惧,却遭来种种曲解,如说中国所以作此承诺,只是因为中国的核力量还很弱小,是一种权宜之计,等等,甚至还遭来新一波的核威胁。
   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当然明白,如果说在中苏两国关系尚好的时候,中国是在“老大哥”的核保护伞下免于核威胁(在其后期,中国已感觉这个保护伞不可靠),那在两国关系破裂之后,则是利用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矛盾,暂时免除了核威胁。这并非长久之计,关键是要尽快地发展壮大自己的核力量。
    中国既已决定发展核武,那么,其方针又是什么呢?毛泽东一直主张有限度地发展核武器。邓小平主政后,非常强调“有效”。因此,可以说“有效、有限”的发展核武器的方针,是一项非常聪明的选择,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
    据美国媒体估计,到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核武国。而到了上世纪末,美国估计中国已拥有超过2350件各式核武器,其中1800件为战略核武,550件为战术核武,年产核武总数为140~150件。
    中国发展核武器是有资源、有资金、有技术,条件具备,那么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核武库压缩到两千件的规模?第一是为了提高质量;第二是吸取了前苏联过分追求核武数量,使自己背上沉重包袱的经验教训;第三体现了“有效,有限”的方针。前苏联曾拥有约20000个核弹头,美国约15000个,两家都感到是沉重负担,相约核裁军,最后的目标就定在1700~2300个的水平。中国目前的核武库规模,正好与此相吻合。太少缺乏“威慑”力度,太多会成为“包袱”。
中国新建军方针的背后

    中国新时期的建军方针是“打赢现代高科技(资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似乎与核战略无关,其实它隐含了一个前提:中国的核力量能够使中国未来可能面临的战争不致升级成全面核大战。而且随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不仅已建立了自己的核保护伞,并且对自己的核力量充满自信。

    具体表现在:1992年4月全国人大决定修建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时,当时请了“有关机关”负责人向代表们作了专题说明,代表们是心里有了“底”,才投了赞成票的。又比如,1996年3月台海危机时,大陆一位将军曾释放出一个资讯,谓“相信美国关心洛杉矶的安全更甚于台湾”。这表明,北京自信已具有向美国本土发动核反击的能力,而北京最高决策层也希望美国最高决策层了解这一点。

    然而长时期以来美国官方却极力贬低中国核能力,曾有一说法指中国战略核武器只有20多件。但美国克莱蒙顿研究所研究员、曾为简氏年鉴等多家军事杂志撰文、被视为大陆导弹研究权威的林长盛表示,大陆于1982年至今共建有23个导弹旅,可以发射洲际导弹的有9个旅,分别是三个使用DF-31的八0六(陕西韩城)、八一三(河南南阳)、八二0(山东莱芜)导弹旅;三个使用DF-5A的八0四(河南楗川),八0五(湖南通道),八一八(湖南会同)导弹旅;和三个使用DF-41的八0三(湖南靖州),八一二(青海德令哈)、八一四(青海大柴旦)导弹旅。而二炮部队现役导弹部队射程最远、威力也最大的就是射程超过1.2万公里并携带多导式分弹头的DF-41型洲际弹道导弹。到了04年底,大陆将有108枚洲际导弹,远超过原先美国估计的20多枚。因此,以大陆目前的洲际导弹数目,美国要想介入台海军事冲突,没有这么简单。

   而五角大楼2005年度《中国军力报告》尚未公开的部分第一章,描述了中国导弹部队的概况,竟与林长盛透露的资料有惊人相似,其中原因不言自明。
“为何坚持“后发制人”?

    中国承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是一种后发制人的战略。由于布什政府的始作俑,“先发制人”已经成为时髦货色,连台湾陈水扁也嚷嚷着要“先发制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核战略为什么还坚持“后发制人”呢?因为中国显然有实力作后盾。

    早于1995年初,解放军报曾报道,解放军曾在华北的太行山区建成一座长城工程。据西方战略专家推断,该工程是为了增强二炮部队的核反击能力而建造的一个总长5000余公里的地下网状走廊,地点可能是在山西和河北交界的太行山区。战略弹道导弹将在这个地下迷宫中游动部署,并从数百座真假混杂的地井群中发射。该地区复杂的地形赋予地下工事1000米的土地覆盖,这还不包括任何人工加固层。如果用钻地核弹来对其进行攻击,将需要3枚500千吨当量的核弹头连续击中同一点方可击穿。超级大国即使在第一波“先发制人”的核攻击中,向中国发射上万个核弹头,也扼杀不了中国的核反击能力,使“后发制人”的核反击成为可能。

    2001年初,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在南京战区宣布二炮增加一个导弹机动旅的会上指出:“机动导弹部队、海军潜艇上发射导弹是解放军今后发展中距离、长距离导弹打击力量和第二次反击力量、包括核反击力量的保证。”这样,与规模庞大的地下工事纵深体系相结合,流动部署的战略核力量、陆基机动战略导弹、战略核潜艇载战略导弹三位一体,构成了中国核反击力量的基本框架。这就是中国坚持“后发制人”的核战略的物质基础和保证。

    五角大楼叫卖“中国威胁论”, 在极力夸大中国的常规军力的同时,去蓄意贬低中国的战略核反击力量,至指中国“还没有实现弹艇结合”。美国一些政客想重温当年里根“星球大战”计划“拖垮苏联”的旧梦,以为在今天也可以通过国家弹道导弹防御计划(NMD),掀起新一轮“军备竞赛”来拖垮中国,是很不现实的。

    神舟飞船已六次升空,神舟六号甚至实现变轨操作,外电惊呼,如果这不是一艘宇宙飞船而是一枚洲际弹道导弹,美国军方需在“十小时之后”才能获得其轨道信息,意味着什么?不管NMD的拦截导弹有多少,上百枚或更多也好,它的指挥中心只有一个或几个,只要用少数可变轨导弹把它打掉,诸多拦截导弹全都成了睁眼瞎了。

    美国作为超级大国现在以至可预见的未来,并没有力量打破和中国之间业已形成的核战略平衡,尽管这是非对称的,但就双方都有能力摧毁对方数百座城市而言,在这个意义上,双方又是平衡的。

“不首先使用”的原则会变吗?

    自从中国提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以来,西方一直抱有怀疑。近年来,虽然中国政府一再重申“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原则,可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这种“怀疑”还是不断。

   美国一位熟悉中国事务的人士说,北京方面曾经说“绝不率先使用核武”,可是,如果美国讲明确要使用核武对付中国,中国的战略构想是否会改变?

   解放军国防大学防务学院院长朱成虎少将去年7月14日在对来访的驻香港国际媒体简报时,被记者问及如果美国介入台海战争,中国将如何反应?他表示,“如果美国将他们的导弹和定位发射系统对准中国领土内的目标,我想我们将一定用核武器予以还击。”他还补充说,“中国的领土包括战舰和飞机。”他说,“如果美国人决定干涉,我们就决定还击。我们中国人准备好西安以东的城市全部被毁,但美国人也要准备好数百个城市被我们中国人摧毁。”尽管他同时又表示这只是他的“个人意见”,但此言一出,世界震惊。由此引发的一个焦点问题是:“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的承诺是否已变?”

    在我看来,不能只停留在看“表态”的层次,还须深入讨论以下两个问题:一、朱将军为何明知中国政府以往的承诺,还是要出此言?二、中国政府重申承诺的现实根据在哪里?

    首先,上一次对中国“首先使用”承诺表示异议的浪潮,背景是五角大楼的《核态势评估报告》。这一次可能就是五角大楼对华战略的改变。这个“改变”就是它发觉如《核态势评估报告》那样,真的使用核武器对付中国,对美国不一定有利,倒是充分发挥美国常规军力在海空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很合乎兵法上“扬长避短”、“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原则,风险最小,战果最大。

    最近,美国军方高官公开声称要“将中国全国的重要军事目标列入美国空军的远程打击目标”说明五角大楼的鹰派们正是这样想的。那为什么“威慑”也在考虑之内呢?因为以美国在核武上的“绝对优势”,可以把中国吓住,不敢采取“核反击”;再说,中国自己又作了“不首先使用”的承诺,自己把自己的手脚捆住了。这样,就可以把战争限制在非核范畴,以便充分“以我之长,击敌之短”。

    为什么不把核战争列为选项?目前的现实是,就核战力而言,如前所述,中美双方基本上实现了非对称的平衡;但就常规的“远距离投放军力”而言,双方又是很不平衡。具体地说,美国的常规军力,能够对中国的战略纵深,尤其是集中了全国经济、工业、科技精华的沿海发达地区,构成严重威胁;中国的常规军力,即使对美国本土构成一定威胁,也不是很大。一个基本平衡,一个很不平衡:这就是中美双方战略态势的基本特点。据此基本特点,扬长避短,就造成了五角大楼的以威慑与全面战争为选项的对华战略;据此基本特点,扬长避短,朱将军提出了核反击战略。就军事论军事,各有其理。

    还有一个情况需要特别提出来探讨。1995年11月26日,《美国之音》的一次专家讨论会,提及不久前由美国防部联合参谋本部,在罗德岛新港市海军军事学院举行的美中战争电脑模拟推演中,两次均被中国击败,最后再来一次,才打成平手。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呢?原来是“由于中国的反舰导弹射程远,准确度很高,第七舰队无法密集列队作战,而体积庞大的航空母舰正好成为导弹的箭靶,以至败北。”

    这件事表明,美军的远距离投放的海空军力,很大程度上是由航空母舰战斗集群来体现的,而它易遭攻击的弱点,表明美军的海空优势是相对的。而中方导弹使用的是常规弹头,如果使用的是新一代核弹头结果又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美国对中国大陆实施核子攻击,那就是全面核大战,那是没有赢家的。如果使用战术核武器,吃大亏的将不是中国。

    正因为使用核武器在军事上变得对中国相当有利,就催生了朱将军的“核反击”战略。它虽然是以“个人意见”发表出来,在大陆军方其实是有相当的代表性的。那么,既然“核反击”战略在军事上对中国如此有利,中国政府为什么拒绝采纳呢?

中国核承诺不会动摇

    克劳塞维茨有句名言:“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暴力手段)的继续。”现在的中国领导人显然是根据它来考虑和处理战争问题。中国政府坚持“不首先使用”的原则,是从政治上而不是单纯从军事上考虑而得出的结论。

    中国政府认为,不采取“核反击”战略,从政治上(辅之以必要的、非核的军事手段)也能破解五角大楼的“威慑与全面战争”战略。其措施之一,就是丰富、深化、提升与俄罗斯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5年7月1日中俄发表“关于二十一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致力于建立新型的二十一世纪国际秩序,而与布什政府霸道的单边主义主导的所谓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相区隔甚至对立。紧接着联合声明的,是代号“和平使命-2005”的中俄联合军演。五角大楼的“威慑与全面战争”战略是以俄国不会与中国站在一起应对共同面临的威胁为前提的。一旦失去这个前提,整个战略就不攻自破了。事实上,正是美国政府霸道的单边主义,一步一步地迫使俄罗斯与中国走到一起的。

    以核武库而言,中俄每一家都可以与美国单独抗衡,何况是五角大楼硬是要把中俄并列为美国核子打击对象。美国《核评估报告》把中俄并列为核子打击目标,简直愚蠢之极。如果真的把“全面战争”强加于中国,中国也不会被动挨打,不主动出击。中俄越是加强“战略协作”,越能达成“和平使命”。毕竟,能够维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对中俄两国发展各自的经济建设,都是有利的。“能战方能言和,言和更须备战。”这是辨证法。

    中国政府坚持“不首先使用”的原则,还有一个更为深刻的政治考虑。中国根据自己信奉的意识形态,一贯认为,威胁中国的是美国政府的十分霸道、咄咄逼人的政策,而不是美国人民。美国政府这种政策是违反美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多次的美国民意调查,都证明了这一点。

   “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正是遵循毛泽东这一科学论断,中国政府再次向全世界庄严重申“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并且“今后也不会改变”。这是真诚而坚定的承诺。
很有军报和官方刊物的表达特点,我看平衡早晚是要打破的,关键是看谁先按下那个按钮。[em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