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帝国的领航员——俾斯麦 发表于《世界军事》201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1:10:17


本篇已发表于《世界军事》2011年第15期,愿与各位同好分享,欢迎拍砖

“你,陆军部长隆恩,曾经磨砺了宝剑;你,毛奇将军,曾经使用了它;而你,俾斯麦伯爵,曾凭借政策的指导,使普鲁士达到了其最高的顶点。”——威廉一世

一身戎装,手持佩剑,头戴普鲁士尖顶盔,留着浓密的胡须,帽檐下深邃的目光似乎要看穿德意志的前程。
看到这些描述,多数读者脑中闪现的第一印象大概会是一位威风凛凛的军人吧。其实不然,这是一位文职官员的装束——德意志帝国“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
俾斯麦是十九世纪德国最卓越的政治家,担任普鲁士首相期间通过一系列铁血战争统一德国,并成为德意志帝国第一任总理。基于伟大的战功和光辉的成就,俾斯麦的最终军衔是陆军元帅衔大将(Generaloberst mit dem Rang eines Generalfeldmarschall)。虽然俾相本人并不在战场指挥军队(实际掌握军队的是其两位好友:德意志帝国陆军大臣兼后任普鲁士首相阿尔布莱希特·冯·隆恩及总参谋长——号称“德国战略家”的赫尔穆特·冯·毛奇伯爵,三人并称“三架马车”),但他穿着军服,威风凛凛的英姿,却长留后人的脑中。

早年生涯
奥托·冯·俾斯麦出生于《德意志联邦条例》签署46天后的1815年4月1日。那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出生地是柏林以西一百公里的申豪森庄园。
这是一个标准的容克式乡村贵族家庭。俾斯麦父亲——斐迪南·冯·俾斯麦是一位传统的贵族容克。而他的母亲则是来自于一个资产阶级的家庭,并且长住市区,因次思想较为开放、先进,而不像其父般因循守旧。俾斯麦父亲希望他能成为出色的军人,为国尽忠;而母亲则希望他成为政治家,在政界大显光芒。虽然其双亲的期望大为不同,但最后俾斯麦同时达成了。
和那些选择从预备军校读起的贵族子弟不同,由于有一个具有强烈自由主义思想的母亲(这一点和后来的第二帝国的开国之君威廉一世的儿媳——威廉太子妃颇为相似,她也具有强烈自由主义思想)。俾斯麦7岁时就被送往遥远的柏林读书,去接受当时最新式的人文主义教育。但那些大多生长在资产阶级的家庭同学排挤他这样一个容克之子,令他的童年承受着极大的痛苦与压力。
在12岁时,俾斯麦进入了同样设在柏林的腓特烈·威廉文科中学就读,但仍然受到同学排挤。于是三年后,转入灰衣僧修道院文科中学。据说是源于对其母亲的逆反,俾斯麦对自由派深恶痛绝(这一点又和普鲁士王室颇为相似,威廉二世极为厌恶其母亲——威廉太子妃——并使其憎恨对象延伸到能联想到其母亲的任何事物,在这里,是英国),并且在学校里表现恶劣。但是在感兴趣的科目上,俾斯麦却总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两年后,未满17岁的俾斯麦进入了哥廷根大学继续深造。由于其出身,他的大多数熟人多是贵族,可是最早结识的朋友却是一个刚从哈佛来到欧洲的美国人——年长他一岁的约翰·洛斯罗普·莫特利。有一次,两人一起庆祝美国独立日,逐渐谈到了德意志的统一时限。俾斯麦坚信在25年内德意志必将统一,而莫特利则持相反意见。他们还打了一个赌,赌注是25瓶香槟。事实证明,年轻的俾斯麦还是过于乐观了,不过美国人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再赌约验证的十年后,德意志真的统一了,更出乎他意料的是,完成这个伟业的正是当年打赌的失败者!
与在中学时一样,俾斯麦在就读大学期间也是个“刺儿头”,他腰间常佩着一把很长的剑,穿着一双配有后掌和马刺的靴子,牵着一只大狼狗。在上大学期间曾与同学决斗27次,未尝败绩(仅有一次打了个平手)同时又热衷于拜伦和司各特的作品。由于在哥廷根大学名声太坏,后来转到柏林洪堡大学攻读法律系,并在此期间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终在1835年获得司法见习生的资格。
尽管通过关系,俾斯麦联系上了当时铺路石的外交大臣约翰·冯·安西隆,但最后还是没有得到任命。在经历了一段失败的感情之后,年轻的俾斯麦参军入伍了,退伍后他回到了家乡,经营起凋敝的祖业。

初露锋芒
通过自己的努力,1847年1月,他首次承担了官方的义务——任易北河堤坝的护堤官,这份差事很适合俾斯麦好胜的性格,因此他干得很称职,很快便树立了正面的形象。5月,他借机参加议会选举,当联邦议会一位名叫冯·布劳希奇的议员生病时,俾斯麦瞅准机会,成功当选为柏林州的正式议员。这年的俾斯麦只有33岁。
第二年,著名的1848年革命爆发。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被俘。怒火中烧的俾斯麦决定“勤王护驾”,在波茨坦的王宫里,他遇到了日后成长为陆军部长的阿尔布莱希特·冯·隆恩。隆恩请俾斯麦及其他容克贵族储备足够的食物以防备新掌权人断绝部队的给养。但俾斯麦却不甘于此,他要求觐见国王却被拒。他对国王准备向暴动者让步表示出极大的愤怒,一个声音在俾斯麦心中回响——德意志,她在哪里,我找不到她!
幸运的是,在同普鲁士亲王威廉的会见后的6月23日,俾斯麦终于得到了国王的接见,他感谢俾斯麦对王室的支持。在1849年2月26日,俾斯麦终于如愿以偿的坐在了众议院那个属于自己的座位上。他第一次发表演说后不久,国王成功镇压了革命。
1851年5月11日,又是俾斯麦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出任驻法兰克福邦联会议的普鲁士代表。对他来说,这是在政治生活中起作用的最后一次机会。如果失败,他一辈子就只会是一个在自己家里发发牢骚的乡巴佬而已。
六年后的1857年,腓特烈·威廉四世精神失常,国王的弟弟威廉亲王(即前文提到的在国王召见之前曾见过俾斯麦的那位)摄政,并随即任命俾斯麦为驻俄公使。由于俾斯麦饭量大、嗜豪饮,因此在俄罗斯的三年里与俄国人非常合得来,在他担任首相期间也与俄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1861年,威廉亲王登基,是为威廉一世。由于军队在1848年革命暴露出严重的缺陷,国王下定决心推行军事改革,把把常备军的数量扩大到21.3万人,同时恢复三年兵役制。但是他的想法与议会发生了冲突,更糟糕的是,双方均坚持己见。在多次协商未果后,皇帝下令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结果是自由派的席位几乎独霸议会。就在万般无奈之下,冯•隆恩部长向国王推荐了俾斯麦。1862年9月22日,威廉一世与俾斯麦进行了一次历史性会晤,虽然这不是两人第一次见面,却决定了德意志此后近30年的命运。两天后,奥托·冯·俾斯麦正式成为普鲁士首相兼外交大臣。

纵横捭阖
在摆平议会之后,俾斯麦开始大显身手了。
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公国在政治上归属于德国还是丹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从1460年起,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就构成了一个实际的联盟,它们和丹麦结合成一个君主国,但是只有荷尔施泰因属于德意志邦联。丹麦曾对这两个公国作出承诺,保证他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可分割”,但是现在丹麦又反悔了。除了北石勒苏益格外,两个公国都居住着德意志人,他们举行了全民公投,要求归属德国,但丹麦就是不撒手,以致招了众怒。
现在,俾斯麦可以出手了。他要将战火严格控制在两个公国境内,同时争取速战速决。可当时普奥联军低效和混乱的指挥恰恰没有做到这一点,战火扩大到了整个日德兰半岛,战争有长期化的趋势。就在这紧要时刻,毛奇将军率领普军在1864年4月18日只用了20分钟就占领了此前联军花了一个月都未能攻陷的迪佩尔要塞,对丹麦的战争顺利结束,奥地利获得了荷尔施泰因的管理权。
接下来,普奥就因为管理权翻脸了,普军的矛头对准了昨日的盟友。这是一场兄弟阋于墙的战争,并且当时的奥地利依然是一个中欧军事强国。俾斯麦开始在外交上下功夫了。他首先利用了拿破仑三世刚愎自用的心理,口头许诺法国将在比利时和卢森堡得到利益,换取了普鲁士和意大利的结盟,同时与俄国交好,避免了多线作战。他借口《加施泰因》条约被奥地利破坏,并利用普鲁士境内发达的铁路网,迅速把军队开进了联邦议会所在地——法兰克福。
虽然如此,但俾斯麦对于军事胜利并没有绝对的信心,他怀揣着毒药走上战场。由于拥有先进的后装步枪和高效的总参谋部,普军在柯尼希格莱茨大败奥军。当俾斯麦听到捷报时,他扔掉了手里的毒药,拍着桌子兴奋地大叫:“我把它们全部打败了,全部!”
当此之时,普军上下情绪高涨,高级将领们纷纷主张长驱直入,占领维也纳,迫使对手签订城下之盟。可是高瞻远瞩的俾斯麦没有这样做,他说服国王与奥地利签订了极为宽大的条约,并趁此之际向国内的政敌伸出和解之手,并严厉压制住那些主张向议会秋后算账的声浪,国内的政治气氛空前的团结。
1868年,当时统治西班牙的女王伊莎贝拉二世被推翻,王位有可能落在一位霍亨佐伦家族成员的头上。俾斯麦对此全力支持,可是在法国却掀起了愤怒的浪潮。拿破仑三世认为这是在编织对法国的战略包围圈。虽然普鲁士这位撤回了这位候选人,但却难以平息法国的怒气。法国外长指示其驻柏林代办要求普鲁士作出保证:永远不准任何一位霍亨佐伦家族的成员继承西班牙王位。法国人的傲慢使俾斯麦得到了一个千载难逢机会——向高卢牛挑起红布。其实在那个著名的电文公布之前,法国就已经决定要“流血的政治”了。国内的一些媒体也煽风点火,说什么“普鲁士军队不堪一击”“拿破仑皇帝战无不胜”云云。
和前几次一样,俾斯麦已经为军事行动创造了绝佳的机会。俄、奥、意都采取作壁上观的姿态,英国虽然保持中立却心向普鲁士。而此时,拿破仑三世在内政外交上连连失着,导致自己被列强孤立,出兵是唯一能挽回颜面的行动了。
抱着“到柏林散步”的心态,先是在梅兹,接着是色当,最后是巴黎。法军主力似乎还没来得及反应就已化为樯橹,皇帝也沦为俘虏。这一次,俾斯麦没有打算像1866年那样宽恕自己的敌人。相反,他要竭尽全力在地理战略上削弱法国,是法国不至于贸然采取单独行动改变今天的结果。然而历史已经证明,俾斯麦错了。由于吞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使德国背上一种难以消除的负担,并且给自己招来了法国无休止的仇恨。
但是,俾斯麦并没有想到这点。无论最终结果如何,1871年1月17日,在巴黎凡尔赛宫的镜厅,俾斯麦的夙愿终于实现了。

退隐江湖
人生就像是一个正弦曲线,在起起伏伏中走完生命的旅程。“铁血宰相”在走到自己人生辉煌的顶点时,开始感到高处不胜寒了。这寒气不是来自外部,而是国内。威廉一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而皇储和自由党人则满怀希望的注视着皇帝的病情。一旦老皇帝去世,他们就驱逐俾斯麦及其首相专制集团,改变国体。1888年3月9日上午九点半,威廉一世躺在一张旧行军床上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俾斯麦身穿军服,佩戴着所有的勋章,宣布陛下已经驾崩,在说了其他一些话后,年迈的首相已是泣不成声,两腿颤动,跌跌撞撞的回到参议院议长的座位上。当时在场的人认为首相的哀伤“比任何墓前演说都更感人的悼词。”老皇帝的儿子——腓特烈三世在位仅99天即病故,就在他熟悉的老王宫里,一个新主人开始发出令人不安的气息。中国有句古话:“一朝天子一朝臣”,国外亦是如此。年轻气盛而的威廉二世不甘受制于人,新皇帝的傲慢的态度开始让俾斯麦感到不安。很快,在1890年,任性的皇帝和固执的首相在劳动福利法问题上发生了矛盾。为了阻止威廉干涉其他方面的事务,俾斯麦搬出了尘封已久的一道旧法令,这是对他有知遇之恩的腓特烈·威廉四世国王在1852年签署的,命令普鲁士各大臣在向国王汇报事物前必须先与首相商议。盛怒之下的威廉二世命令俾斯麦要么撤销这一法令,要么辞职。痛苦的老人选择了辞职,于1890年3月17日正式递交辞呈,隐居在汉堡附近的弗雷德里希斯鲁庄园里。
1898年7月30日,“铁血宰相”俾斯麦溘然长逝,享年83岁。
就在同一年,海军元帅冯·提尔皮茨提出第一次扩充海军计划,完全打破了俾斯麦一手创建的平衡势力,德意志的战争机器开动起来了,那,将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


本篇已发表于《世界军事》2011年第15期,愿与各位同好分享,欢迎拍砖

“你,陆军部长隆恩,曾经磨砺了宝剑;你,毛奇将军,曾经使用了它;而你,俾斯麦伯爵,曾凭借政策的指导,使普鲁士达到了其最高的顶点。”——威廉一世

一身戎装,手持佩剑,头戴普鲁士尖顶盔,留着浓密的胡须,帽檐下深邃的目光似乎要看穿德意志的前程。
看到这些描述,多数读者脑中闪现的第一印象大概会是一位威风凛凛的军人吧。其实不然,这是一位文职官员的装束——德意志帝国“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
俾斯麦是十九世纪德国最卓越的政治家,担任普鲁士首相期间通过一系列铁血战争统一德国,并成为德意志帝国第一任总理。基于伟大的战功和光辉的成就,俾斯麦的最终军衔是陆军元帅衔大将(Generaloberst mit dem Rang eines Generalfeldmarschall)。虽然俾相本人并不在战场指挥军队(实际掌握军队的是其两位好友:德意志帝国陆军大臣兼后任普鲁士首相阿尔布莱希特·冯·隆恩及总参谋长——号称“德国战略家”的赫尔穆特·冯·毛奇伯爵,三人并称“三架马车”),但他穿着军服,威风凛凛的英姿,却长留后人的脑中。

早年生涯
奥托·冯·俾斯麦出生于《德意志联邦条例》签署46天后的1815年4月1日。那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出生地是柏林以西一百公里的申豪森庄园。
这是一个标准的容克式乡村贵族家庭。俾斯麦父亲——斐迪南·冯·俾斯麦是一位传统的贵族容克。而他的母亲则是来自于一个资产阶级的家庭,并且长住市区,因次思想较为开放、先进,而不像其父般因循守旧。俾斯麦父亲希望他能成为出色的军人,为国尽忠;而母亲则希望他成为政治家,在政界大显光芒。虽然其双亲的期望大为不同,但最后俾斯麦同时达成了。
和那些选择从预备军校读起的贵族子弟不同,由于有一个具有强烈自由主义思想的母亲(这一点和后来的第二帝国的开国之君威廉一世的儿媳——威廉太子妃颇为相似,她也具有强烈自由主义思想)。俾斯麦7岁时就被送往遥远的柏林读书,去接受当时最新式的人文主义教育。但那些大多生长在资产阶级的家庭同学排挤他这样一个容克之子,令他的童年承受着极大的痛苦与压力。
在12岁时,俾斯麦进入了同样设在柏林的腓特烈·威廉文科中学就读,但仍然受到同学排挤。于是三年后,转入灰衣僧修道院文科中学。据说是源于对其母亲的逆反,俾斯麦对自由派深恶痛绝(这一点又和普鲁士王室颇为相似,威廉二世极为厌恶其母亲——威廉太子妃——并使其憎恨对象延伸到能联想到其母亲的任何事物,在这里,是英国),并且在学校里表现恶劣。但是在感兴趣的科目上,俾斯麦却总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两年后,未满17岁的俾斯麦进入了哥廷根大学继续深造。由于其出身,他的大多数熟人多是贵族,可是最早结识的朋友却是一个刚从哈佛来到欧洲的美国人——年长他一岁的约翰·洛斯罗普·莫特利。有一次,两人一起庆祝美国独立日,逐渐谈到了德意志的统一时限。俾斯麦坚信在25年内德意志必将统一,而莫特利则持相反意见。他们还打了一个赌,赌注是25瓶香槟。事实证明,年轻的俾斯麦还是过于乐观了,不过美国人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再赌约验证的十年后,德意志真的统一了,更出乎他意料的是,完成这个伟业的正是当年打赌的失败者!
与在中学时一样,俾斯麦在就读大学期间也是个“刺儿头”,他腰间常佩着一把很长的剑,穿着一双配有后掌和马刺的靴子,牵着一只大狼狗。在上大学期间曾与同学决斗27次,未尝败绩(仅有一次打了个平手)同时又热衷于拜伦和司各特的作品。由于在哥廷根大学名声太坏,后来转到柏林洪堡大学攻读法律系,并在此期间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终在1835年获得司法见习生的资格。
尽管通过关系,俾斯麦联系上了当时铺路石的外交大臣约翰·冯·安西隆,但最后还是没有得到任命。在经历了一段失败的感情之后,年轻的俾斯麦参军入伍了,退伍后他回到了家乡,经营起凋敝的祖业。

初露锋芒
通过自己的努力,1847年1月,他首次承担了官方的义务——任易北河堤坝的护堤官,这份差事很适合俾斯麦好胜的性格,因此他干得很称职,很快便树立了正面的形象。5月,他借机参加议会选举,当联邦议会一位名叫冯·布劳希奇的议员生病时,俾斯麦瞅准机会,成功当选为柏林州的正式议员。这年的俾斯麦只有33岁。
第二年,著名的1848年革命爆发。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被俘。怒火中烧的俾斯麦决定“勤王护驾”,在波茨坦的王宫里,他遇到了日后成长为陆军部长的阿尔布莱希特·冯·隆恩。隆恩请俾斯麦及其他容克贵族储备足够的食物以防备新掌权人断绝部队的给养。但俾斯麦却不甘于此,他要求觐见国王却被拒。他对国王准备向暴动者让步表示出极大的愤怒,一个声音在俾斯麦心中回响——德意志,她在哪里,我找不到她!
幸运的是,在同普鲁士亲王威廉的会见后的6月23日,俾斯麦终于得到了国王的接见,他感谢俾斯麦对王室的支持。在1849年2月26日,俾斯麦终于如愿以偿的坐在了众议院那个属于自己的座位上。他第一次发表演说后不久,国王成功镇压了革命。
1851年5月11日,又是俾斯麦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出任驻法兰克福邦联会议的普鲁士代表。对他来说,这是在政治生活中起作用的最后一次机会。如果失败,他一辈子就只会是一个在自己家里发发牢骚的乡巴佬而已。
六年后的1857年,腓特烈·威廉四世精神失常,国王的弟弟威廉亲王(即前文提到的在国王召见之前曾见过俾斯麦的那位)摄政,并随即任命俾斯麦为驻俄公使。由于俾斯麦饭量大、嗜豪饮,因此在俄罗斯的三年里与俄国人非常合得来,在他担任首相期间也与俄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1861年,威廉亲王登基,是为威廉一世。由于军队在1848年革命暴露出严重的缺陷,国王下定决心推行军事改革,把把常备军的数量扩大到21.3万人,同时恢复三年兵役制。但是他的想法与议会发生了冲突,更糟糕的是,双方均坚持己见。在多次协商未果后,皇帝下令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结果是自由派的席位几乎独霸议会。就在万般无奈之下,冯•隆恩部长向国王推荐了俾斯麦。1862年9月22日,威廉一世与俾斯麦进行了一次历史性会晤,虽然这不是两人第一次见面,却决定了德意志此后近30年的命运。两天后,奥托·冯·俾斯麦正式成为普鲁士首相兼外交大臣。

纵横捭阖
在摆平议会之后,俾斯麦开始大显身手了。
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公国在政治上归属于德国还是丹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从1460年起,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就构成了一个实际的联盟,它们和丹麦结合成一个君主国,但是只有荷尔施泰因属于德意志邦联。丹麦曾对这两个公国作出承诺,保证他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可分割”,但是现在丹麦又反悔了。除了北石勒苏益格外,两个公国都居住着德意志人,他们举行了全民公投,要求归属德国,但丹麦就是不撒手,以致招了众怒。
现在,俾斯麦可以出手了。他要将战火严格控制在两个公国境内,同时争取速战速决。可当时普奥联军低效和混乱的指挥恰恰没有做到这一点,战火扩大到了整个日德兰半岛,战争有长期化的趋势。就在这紧要时刻,毛奇将军率领普军在1864年4月18日只用了20分钟就占领了此前联军花了一个月都未能攻陷的迪佩尔要塞,对丹麦的战争顺利结束,奥地利获得了荷尔施泰因的管理权。
接下来,普奥就因为管理权翻脸了,普军的矛头对准了昨日的盟友。这是一场兄弟阋于墙的战争,并且当时的奥地利依然是一个中欧军事强国。俾斯麦开始在外交上下功夫了。他首先利用了拿破仑三世刚愎自用的心理,口头许诺法国将在比利时和卢森堡得到利益,换取了普鲁士和意大利的结盟,同时与俄国交好,避免了多线作战。他借口《加施泰因》条约被奥地利破坏,并利用普鲁士境内发达的铁路网,迅速把军队开进了联邦议会所在地——法兰克福。
虽然如此,但俾斯麦对于军事胜利并没有绝对的信心,他怀揣着毒药走上战场。由于拥有先进的后装步枪和高效的总参谋部,普军在柯尼希格莱茨大败奥军。当俾斯麦听到捷报时,他扔掉了手里的毒药,拍着桌子兴奋地大叫:“我把它们全部打败了,全部!”
当此之时,普军上下情绪高涨,高级将领们纷纷主张长驱直入,占领维也纳,迫使对手签订城下之盟。可是高瞻远瞩的俾斯麦没有这样做,他说服国王与奥地利签订了极为宽大的条约,并趁此之际向国内的政敌伸出和解之手,并严厉压制住那些主张向议会秋后算账的声浪,国内的政治气氛空前的团结。
1868年,当时统治西班牙的女王伊莎贝拉二世被推翻,王位有可能落在一位霍亨佐伦家族成员的头上。俾斯麦对此全力支持,可是在法国却掀起了愤怒的浪潮。拿破仑三世认为这是在编织对法国的战略包围圈。虽然普鲁士这位撤回了这位候选人,但却难以平息法国的怒气。法国外长指示其驻柏林代办要求普鲁士作出保证:永远不准任何一位霍亨佐伦家族的成员继承西班牙王位。法国人的傲慢使俾斯麦得到了一个千载难逢机会——向高卢牛挑起红布。其实在那个著名的电文公布之前,法国就已经决定要“流血的政治”了。国内的一些媒体也煽风点火,说什么“普鲁士军队不堪一击”“拿破仑皇帝战无不胜”云云。
和前几次一样,俾斯麦已经为军事行动创造了绝佳的机会。俄、奥、意都采取作壁上观的姿态,英国虽然保持中立却心向普鲁士。而此时,拿破仑三世在内政外交上连连失着,导致自己被列强孤立,出兵是唯一能挽回颜面的行动了。
抱着“到柏林散步”的心态,先是在梅兹,接着是色当,最后是巴黎。法军主力似乎还没来得及反应就已化为樯橹,皇帝也沦为俘虏。这一次,俾斯麦没有打算像1866年那样宽恕自己的敌人。相反,他要竭尽全力在地理战略上削弱法国,是法国不至于贸然采取单独行动改变今天的结果。然而历史已经证明,俾斯麦错了。由于吞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使德国背上一种难以消除的负担,并且给自己招来了法国无休止的仇恨。
但是,俾斯麦并没有想到这点。无论最终结果如何,1871年1月17日,在巴黎凡尔赛宫的镜厅,俾斯麦的夙愿终于实现了。

退隐江湖
人生就像是一个正弦曲线,在起起伏伏中走完生命的旅程。“铁血宰相”在走到自己人生辉煌的顶点时,开始感到高处不胜寒了。这寒气不是来自外部,而是国内。威廉一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而皇储和自由党人则满怀希望的注视着皇帝的病情。一旦老皇帝去世,他们就驱逐俾斯麦及其首相专制集团,改变国体。1888年3月9日上午九点半,威廉一世躺在一张旧行军床上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俾斯麦身穿军服,佩戴着所有的勋章,宣布陛下已经驾崩,在说了其他一些话后,年迈的首相已是泣不成声,两腿颤动,跌跌撞撞的回到参议院议长的座位上。当时在场的人认为首相的哀伤“比任何墓前演说都更感人的悼词。”老皇帝的儿子——腓特烈三世在位仅99天即病故,就在他熟悉的老王宫里,一个新主人开始发出令人不安的气息。中国有句古话:“一朝天子一朝臣”,国外亦是如此。年轻气盛而的威廉二世不甘受制于人,新皇帝的傲慢的态度开始让俾斯麦感到不安。很快,在1890年,任性的皇帝和固执的首相在劳动福利法问题上发生了矛盾。为了阻止威廉干涉其他方面的事务,俾斯麦搬出了尘封已久的一道旧法令,这是对他有知遇之恩的腓特烈·威廉四世国王在1852年签署的,命令普鲁士各大臣在向国王汇报事物前必须先与首相商议。盛怒之下的威廉二世命令俾斯麦要么撤销这一法令,要么辞职。痛苦的老人选择了辞职,于1890年3月17日正式递交辞呈,隐居在汉堡附近的弗雷德里希斯鲁庄园里。
1898年7月30日,“铁血宰相”俾斯麦溘然长逝,享年83岁。
就在同一年,海军元帅冯·提尔皮茨提出第一次扩充海军计划,完全打破了俾斯麦一手创建的平衡势力,德意志的战争机器开动起来了,那,将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
冯·布劳希奇的议员生病时,俾斯麦瞅准机会,成功当选为柏林州的正式议员。这年的俾斯麦只有33岁。”
这个议员和二战时的德国陆军元帅有啥关系吗?
让法国割让土地首相是开始极力反对,并和皇帝和毛奇都闹翻了的。
楼主,这是您本人作品?
石荷战争之前大约十年其实还有一次第一次石荷战争,德意志诸国当时被列强们摆了一道……
在经历了一段失败的感情之后,年轻的俾斯麦参军入伍了,退伍后他回到了家乡,经营起凋敝的祖业。

俾斯麦并没有入伍过,这一段他应该是在地方法院谋得了一个职位,但是干的并不顺心所以辞职后回家务农。
俾斯麦是那个时候德意志民族唯一一个冷静且铁血的政治家
power1986 发表于 2011-10-25 11:00
俾斯麦是那个时候德意志民族唯一一个冷静且铁血的政治家
丫一点都不铁血。
nixon83 发表于 2011-10-18 15:32
“5月,他借机参加议会选举,当联邦议会一位名叫冯·布劳希奇的议员生病时,俾斯麦瞅准机会,成功当选为柏林 ...
没有直接关系,可能只是同姓而已
杀之 发表于 2011-10-25 08:30
楼主,这是您本人作品?
是的,有什么问题吗?
Emilfgk 发表于 2011-10-25 10:28
在经历了一段失败的感情之后,年轻的俾斯麦参军入伍了,退伍后他回到了家乡,经营起凋敝的祖业。

俾斯麦 ...
请问这出自哪个文献?
德意志1871 发表于 2011-10-26 12:42
请问这出自哪个文献?
我更好奇您说的俾斯麦当过兵出自哪里?
德意志1871 发表于 2011-10-26 12:41
是的,有什么问题吗?
为了避免版权纠纷,确认一下。也是为了评分的需要。

谢谢您对超大的支持。

如果以后您有原创作品,希望还是发到超大来。